//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的智慧真言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六祖坛经》的智慧真言

  ◎慧昭法师

  《六祖坛经》据说是由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由他的大弟子法海所记载的。据日本学者研究,认为从古至今已发现的《六祖坛经》版本有十几种,其中以敦煌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版本,也是所有版本中最接近惠能大师思想的一个版本,而宗宝本乃元朝宗宝禅师所编,又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中国最通用且流通最久的一种,我们平常所读诵的就是这个版本。

  《六祖坛经》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叙述惠能大师得法传宗的事迹,以及他在大梵寺开示说法的纪录。第二个是惠能大师与弟子问答、开导弟子的言教,以及临终嘱咐文。《六祖坛经》的出现,不仅改变传统佛教的面貌,它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惠能大师倡导修证不二,迷悟一如,举扬一超直入如来地,即能顿悟成佛。所以后世也称之为‘南顿’,又称为‘祖师禅’,或叫‘南宗禅’。而惠能大师的思想也大部分在《六祖坛经》里面,今天我就《六祖坛经》里面的智慧真言提出来跟大众分享,希望对大家在修行上、生活上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经文: 一、欲求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宗宝本) 这一段是惠能大师在堆房听一个童子唱诵神秀大师所说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大师一听就知道这个还没有见性,因此特地到神秀大师的偈前礼拜,并请张日用代为读诵神秀大师的偈子,惠能大师听完就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张日用代为书写。张日用一听非常惊讶的说:“你也会作偈子!这实在太稀有了。”这表示张日用很瞧不起惠能大师,因此惠能大师才说了上面这一段话。 这一段话主要是说:我们要求无上菩提,一个学佛的人不可以貌取人,更不可以看不起初学者,如果看不起人就有无量无边的罪业。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个宰相叫做甘茂,甘茂为人非常正直,是个忠臣,常常对秦王进谏,讲一些秦王不喜欢听的话,甚至得罪秦王。有一次秦王决定要治他的罪,就出一道难题给他。秦王叫甘茂在一个礼拜内找出一只会生蛋的公鸡,否则就要砍他的头、治他的罪。甘茂回去之后,每天愁眉苦脸,心想怎么可能找得到会生蛋的公鸡呢?他有一个孙子叫做甘罗,看到爷爷每天闷闷不乐,就问爷爷说: “爷爷,你是怎么了?我看你每天都很不快乐,可不可以跟我讲一下?” 爷爷说:“小孩子,跟你讲也没有用!” 甘罗说:“不一定啰,你跟我讲,或许我能够帮助你!” 甘茂心想,反正要被皇帝砍头了,跟你讲也无妨,就跟甘罗说: “因为皇帝要我在一个礼拜内找出一只会生蛋的公鸡,否则就要砍我的头,怎么可能找得到这样的公鸡,所以明天我准备到皇宫去领罪。” 甘罗一听,就说:“爷爷,那明天您就不用去了,由我代您去。” 甘茂说:“你是个小孩子,怎么可以代我去?” 甘罗说:“我自有办法。” 第二天,甘罗就代替甘茂到皇宫去见秦王,秦王没有看到甘茂,却看到他的孙子甘罗,就问说: “你爷爷怎么没有来?怎么叫你这个小孩子来,是不是他贪生怕死?”甘罗回答说:“我爷爷因为在家里生小孩,所以没办法来。” 秦王听了非常生气的说:“胡说!男人怎么可能生小孩?” 甘罗不慌不忙的回答说:“男人不能生小孩,公鸡怎么可能生蛋呢?” 秦王一听,心想甘茂竟然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孙子,这件事情也就不再计较了。 所谓“后生可畏”,“小不可轻也”!佛陀曾经说过:“四小不可轻!”不可轻忽小龙,小龙将来会成为大龙;小王子也不可以轻视,因为小王子将来会成为国王;另一个不可轻视的是小火,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外,小沙弥也不可轻视,小沙弥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大和尚、大法师,所以小沙弥也不可以轻视! 话说在印度孔雀王朝时代,有一个国王叫阿育王,阿育王刚开始非常残暴,因此被称为“黑阿育”。后来他皈依了佛教,就以佛法来治国,因此被称为“法阿育”。阿育王自从皈依佛教后,对出家众非常的恭敬,他只要看到比丘,一定亲自顶礼。有一次他邀请了几十位的比丘到皇宫接受应供,阿育王对每一个比丘还是一样的恭敬礼拜,当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竟然是一个小沙弥!阿育王心想:我是一个国王,拜了一个小孩子,有失我的尊严,但是如果没有拜,又怕人家批评国王对出家众不恭敬。所以阿育王就请这位小沙弥到内宫,他就对着小沙弥说:“小沙弥,我是一个国家的国王,如果在大众之前礼拜你,有失我的尊严,但是如果没有拜你,人家又会说闲话,说我对出家众不恭敬!那这样好了,我在这里没有人看到,偷偷的跟你礼拜,但你出去之后,千万不要跟人家说国王拜你!” 小沙弥一听,微微一笑,突然身子越变越大,越变越大,变到跟房子那么大。后来又慢慢缩小,缩小到比钵还要小。小沙弥就跳进钵里面,在里面跳来跳去,然后又跳出来,慢慢回复原来的身形。这时候小沙弥就跟国王说: “国王啊!等一下您出去,也不要跟人家讲您刚才所看到的一切喔!” 我们要知道这个小沙弥虽然只有八岁,但却是已证四果阿罗汉的圣者,所以说小不可轻也!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因此我们不可以随便看不起他人。那为什么我们会看不起他人呢?因为有了这个我慢,有了我慢,就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这就如《六祖坛经》所提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着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话说有一位法达比丘,当他去参见惠能大师的时候,礼拜时头不点地,惠能大师就说:“怎么有一个这么傲慢的比丘,礼拜的时候头不着地?” 法达比丘回答:“我已经诵了三千部的法华经!” 惠能大师才说了上面这一段偈子。惠能大师的意思是说:礼拜是在折服我慢,礼拜的时候头不着地,那表示有一个“我”,因为有一个我,无边的罪业就产生了,所以说‘有我罪即生’。星云大师曾经说过:“我是烦恼的根源,凡事如果都只想到我,那将会烦恼不断。” 那什么叫‘亡功福无比’?也就是失去功德福报没有比我慢更严重的了。有一句话说:“满遭损,谦受益”。“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因此我们要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佛菩萨、未来佛,唯我一人是凡夫

  《金刚经》说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就是一切法空平等,所谓“诸法毕竟空”,既然一切法空平等,当然就无有高下,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的确,如果我们有这种般若智慧,如实了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自然就不会轻视后学,看不起别人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惠能大师对于般若智慧的看法: 二、“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宗宝本)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这一段话可以用弥勒菩萨所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展开徧十方,入时观自在。”来作说明。 “我有一布袋”,指的就是佛心,佛心广大,周遍法界,为什么呢?因为佛心不住于一切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无障碍。“展开徧十方”,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生其心。生什么心呢?就是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也就是一切四生九有的众生,都要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生其心;‘如是灭度一切众生,但实无一众生而灭度者。’这就是无所住。因为菩萨如果心有所住,修行度众就会有罣碍,如此心量就大不起来,无法周遍法界。反之,如果能够无所住,修行度众就不会有系缚,系缚就是被绑住了。修行能够无罣碍,如此就能够去来自由,解脱自在。所以说“入时观自在”。

  “心体无滞”指的也是佛心,佛心就是无住心,智慧心。如何才能无住?就是要能够常觉,能够常觉就能够无住,如《圆觉经》说:“常觉不住”。 我们平常就是不觉,所以我们就会常住,常住在那里?常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常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常住在人我是非等一切烦恼痛苦之中。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常觉,就能够无住,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觉圆经》说:“常觉不住”。能够常觉不住,用时才能够了了分明,应用才能便知一切,来去才能够自由自在。

  “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智慧。般若无形象,但无所不像。般若就好像灯光一样,光本身没有形象,但它照在人的身上就现出人像,照在花朵上面,就现出花的像,照在茶杯上,就现出茶杯像…。所以光虽然没有形象,但却无所不像。另外,室内有了光,所有的东西才能看得非常清楚,这比喻我们学佛的人,如果我们有了正见,对于修行的道路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黑暗中有了光,我们就不会恐惧,黑暗中有了光明,就能够认清方向,知道该如何走才能达到目标,由此可以知道智慧光的重要性! 何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曾经有一位姓张的读书人,他博览古今,学问浩大,当时的人都称他叫张百懂。有一天他去拜见洛京南院和尚,和尚就问他:“你就是张百懂吗?” 张百懂回答:“不敢!不敢!” 南院和尚就用手指在空中划了一杠,并且问他:“这你懂吗?” 张百懂回答:“我不懂!” 南院和尚说:“一也不懂,那来百懂?” 话说有三位秀才要到京城去参加考试,在路上经过一座名山,他们听说山上有一个老和尚,能够算人家的功名前程,就决定前往求教。老和尚问了三人的来意后,闭起双眼,伸出一根手指,三人都不明白,他们请求和尚为他们解说,和尚摇摇头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三人就离开了。三人走了之后,小和尚就进来问老和尚:“师父,一根手指是甚么意思?” 老和尚就说:“他们一共有三个人,如果一个人考中,一根手指就代表只有一个考中;如果两个人考中,那一根手指就代表有一个人没有考中;如果三个人都考中,一根手指代表全部都考中;如果三个人都没有考中,那一根手指就代表一个也没有考中,这样你懂吗?” 小和尚说:“我懂了!我懂了!师父你好厉害喔!”所以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可从三方面来说明: (1)从时间上来说:宇宙当下这一刻即遍一切处,一切处也都在当下这一刻。 譬如我们当下这一刻在这里听经,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乃至法界一切众生当下这一刻都在做他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2)宇宙万法,皆由一心造。一心中也具足万法:如《华严经》:“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伽经》:“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佛教唯识学也说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譬如我们常常说合掌,各位知道合掌的意义在那里吗?所谓“合掌”就是合十法界于一心,而一心中具足了十法界。因此天台宗说道:“一念三千”,所谓“一念三千”就是我们的心可以在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中来回好几次,所以说一心中具足十法界,而十法界也都在一心之中。 (3)宇宙间每一个法,即一切有为法,都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是指有的部分,一般也称为“世俗谛”,又称为“缘起有”,而它的体性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性,属“胜义谛”。宇宙间每一法无不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从一法能够知道它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可以知道宇宙间一切诸法,也都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例如有人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赵州禅师举什么例子都对,因为世间上每一法,每一个因缘的形成,包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乃至一切诸法,无不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种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真理法则,是尽虚空、遍法界,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法尔如是。什么意思呢? (1)法住:是就时间上来说,也就是世间上的真理法则是常住世间的,如过去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现在也必然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未来也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这个就叫做“法住”。 (2)法界:是就空间上来说,即不管宇宙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类的众生,宇宙间的这种真理法则都是存在的。如人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类的众生,乃至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一切星球等也都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这就是所谓的“法界”。 (3)法尔如是:是说这种宇宙间的真理法则是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所有一切真理都要符合这三项)。譬如说:国王会无常,老百姓也会无常;大人会无常,小孩子也会无常;人类会无常,一切众生也是会无常。所以说无常之前人人平等。这就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这叫做“法尔如是”。宇宙间这种真理法则并不是佛陀所创造,或那一个神,那一个上帝,那一个人所创造的,所以佛陀说:“此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法尔如是。”也就是说:这些真理法则并不是佛陀所创造的,而是佛陀发现的。所以古德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 “亘古今而不变”是说宇宙间的真理法则从古至今是不变的;历万劫而弥新是说宇宙间的每一法都是第一次展现的,都是最新形成的。这个观念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如实了知宇宙间的每一法都是第一次形成的,都是最新形成的,我们就能够把每一个法、每个因缘都当成是第一次、唯一的一次、最后的一次,失去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如果能够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握当下每一个因缘。 每一个因缘、每一个法我们都要把它当作第一次,如此我们就能时时保有赤子之心,时时保有新鲜感。譬如夫妻之间的感情,你每天看到对方都要把他(她)当作是第一次。你如果没有这种观念,日子久了可能就会产生七年之痒,感情就容易发生变化。其实你的另一半,每天你所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第一次形成的。 在工作上也是一样,对于你所从事的工作,每一天、每一个时刻你都要把它当做是第一次,如此久了才不会产生厌倦感。否则,像有些从事金融工作者,每天在那边数钞票,数到最后可能就会感到怨烦。 这种每个因缘都当作是第一次,是非常重要的!像以前我在本山担任云居楼斋堂纠察,只要有新的游客或信徒进来,我都会教他们:筷子拿起来,菜盘收进来,把左边的碗放在菜盘的右边,右边的碗拿到菜盘的左边,再拿起饭来,先吃三口饭,第一口心中发愿:愿断一切恶,第二口愿修一切善,第三口誓度一切众生。有些人常常听,可能就会感到很烦。但是大家要知道,有很多人是第一次来的,况且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也是不一样的。 这里教各位一个方法:当你每天早上起床在刷牙的时候,你要对自己保持这种新鲜感,时时保有这种赤子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能够把每一个因缘都当作是唯一的一次,最后的一次,我们就能够把握当下的每一个因缘,该做的事情就要赶快去做,该办的事情就要赶快去办,否则,无常一到,想要再做可能就没有因缘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第三段经文: 三、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敦煌本) 这段话主要在说明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迷与悟(觉)之间。 曾经有两个年轻人,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受到主管的责怪,因此起了很大的烦恼。有一天,两人就相约到寺院去找住持和尚,他们把心中的烦恼跟和尚报告,和尚听完之后就给他们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示意他们回去了! 两人回去之后,其中一个就想到:“对呀!不过一碗饭,我何必再待在这个公司里面,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他就辞职不干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农业工作。他很认真地从事农业改良,过了几年之后很有成就! 另外一个年轻人回去之后,心里也想着:“对呀!不过一碗饭,我何必那么认真呢!算了吧!忍一下就好了。”他没有辞职,一直待在公司里面,虽然也受到主管的责怪,但是他很认真,脚踏实地,后来受到重用,最后还当了经理。 十年后,两个人又相约到寺院去见住持和尚,和尚的年纪已经大了,他们两个人就把十年来的心路历程跟和尚报告,同时非常感谢老和尚当时给他们这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和尚听完之后,沉思了一会儿,又给他们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是呀!不过一念间,所谓“一念迷佛即众生,一念觉众生即佛。” 记得去年2008年春节,是我担任行堂头的第十一年。农历春节正月某一天的晚上药石(晚餐),我请我们的行堂人员吃冰淇淋,因为还剩一些。就在过二堂的时候,有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两个小孩子一起来用餐,我看到小朋友就问他们:“小朋友,你们要不要吃冰淇淋?”小朋友点点头,我就给他们一人一支,妈妈刚好去拿饭菜,回来之后看到小朋友手上有冰淇淋,就问孩子说:“冰淇淋是谁给你们的?” 小女儿竟然回答说:“阿伯给我的”!

  当时我心里想:我有那么老吗?竟然叫我阿伯! 不过,这还没什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一次我刚好到高雄买东西,有一个商店的老板娘,她的小女儿看到我竟然叫我“阿公!阿公!”想不到之前才做了阿伯,不到一个月就升级当了阿公。我真的老了那么快吗?后来心里想:这些小朋友叫我阿伯,或叫我阿公,都是对长辈的一种称呼,很大呢!想到这里我就开心了! 的确!不过一念间,同样一件事情,就看我们怎么想。如果凡事我们都要往不好的地方想,人生注定要痛苦、要烦恼;反之,凡事我们都能往好的地方想,人生就会过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 话说有一天蟑螂妹妹从外面回来哭得很伤心,爸爸看到就问她原因?蟑螂妹妹就告诉爸爸:我到外面遇到每一个人,人家都叫我‘害虫’,让我听了非常伤心,非常难过! 没多久蟑螂弟弟从外面笑嘻嘻的回来,满心欢喜!爸爸好奇的问他说:弟弟啊!你为什么这么快乐、这么欢喜呢?蟑螂弟弟就告诉爸爸说:因为我出去遇到每个人,人家看到我都会跟我打招呼!爸爸:怎么打招呼?弟弟就说:“每个人看到我就说:‘嗨!虫!’”。 这是不是同样一件事情,当然是啊!同样一件事情就看你怎么去想!凡事如果都要往不好的一面想,人生注定就要痛苦烦恼;反之,凡事如果都能够往好的一面想,人生就会过的快乐自在。所以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同样的“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觉即是佛”;“一念迷即是烦恼系缚,一念觉即是自在解脱。”佛跟众生的差别,就在迷与悟、迷与觉之间。 学佛其实就是在转念,所谓“转识成智,转迷为悟,转烦恼为菩提。”观念一转变,人生就不一样了。希望大家都能够转识成智,转迷为悟,转烦恼为菩提,如此生活就能够自在洒脱。 接着我们来看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第四段经文: 四、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宗宝本) 这一段话是说,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要常自见己过,不见世间过,如果喜欢看别人的不是,自己有这种是非心,那也是心地不正。别人有不对的地方,但我不能有这种心,如果我有这种喜欢看别人是非的心,那我自己也是心地不正。所谓‘说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因此只要能够除去喜欢看别人是非的心,就能够去除无明烦恼。 的确,一个修道者要常自见己过,不见世间过,因为学佛是在看自己,不是在看别人,所以藏传佛教把佛教称为“内观学”,也就是要我们看自己。 在《六祖坛经》里面有一段话:“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 像早期有一些到我们禅堂禅修的人,时常喜欢看别人的不是,甚至喜欢批评别人,或者批评禅堂,虽然坐的像一尊佛一样的如如不动,但是一下坐就说人家的是非,批评他人的不是,这些都是与道相违背的。 记得前几年我到本山某个别分院去上禅修课,下课后有一个女警官来问我问题,她说:“师父!我现在很苦恼,我们分局最近来了一个临时工,是一个女孩子,是某议员的亲戚。自从她来了之后,时常在分局里面搬弄是非,把分局搞得乌烟瘴气,师父您有没有方法帮我解决这个烦恼?” 我说如果我告诉你方法你能够做得到吗?她说只要是师父讲的我一定做得到。我说:“好!你从现在开始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回向给她。” 她非常惊讶的说:“还要我把功德回向给她!?我没有诅咒她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再回向给她!” 我跟她说:“你不是说要听我的吗?你一直讲她不好,她真的有这么差吗?” 于是我就跟这警官讲一则故事:以前联合国有一个亲善大使,有一次到法国巴黎去访问,他访问一趟回来后,就在媒体上公开批评,说法国巴黎的人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民,机场服务人员的态度非常恶劣,计程车司机的服务态度也很差,路上的人民很不友善,都是苦瓜脸。后来他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一段话:“世界是一面镜子,当你看到世界上的一切,其实都是看到你自己”。这段话给他很大的震憾!

  后来有一次他又到法国巴黎去访问,这时候他就自我改变,当他遇到海关人员的时候,他就主动打招呼问候海关人员,并感谢他们的辛劳;路上叫计程车的时候,也主动跟司机互动,并感谢司机载他一程;路上遇到每一个人他都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脸上挂满了微笑。这一趟回来他又主动在媒体上发表,这一次他不是批评,而是公开赞美法国巴黎的人民是世界上最友善的人民。 各位,法国巴黎的人民有没有改变?当然没有!改变的是这位亲善大使自己的内心,内心一改变,世界就不一样了。我跟这位警官说,你一直说这位女同事多么不好,她真的有那么差吗?她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你应该要多看她的优点,不要只看她的缺点。 接着我又跟他讲了一则故事:舍利弗尊者有一次跟佛陀说: “世尊!我们常常听您在赞叹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是非常清净庄严,而您的国土裟婆世界五浊恶世,怎么这么污秽不堪呢?” 这时候有一个天人,听完后,便对舍利弗尊者说: “尊者,你不能这么说喔!以我们天人来看释迦牟尼佛的国土,这裟婆世界是非常清净庄严的!” 佛陀怕舍利弗不相信,就用他的脚的大拇指按地,当大姆指按到地上,大地整个变成金黄色,非常清净庄严无比的佛土就出现了。

  佛陀就跟舍利弗说: “舍利弗,这才是我的净土。因为你心中不清净,所以看到的佛土才会不清净。” 我跟这位警官说:因为你心中不清净,所以看到的也都跟着不清净。我就教她回去之后,把修行、念佛的功德全部回向给她的同事,并且要多看她的优点,不要只看她的缺点。 一个礼拜过后,她又来上禅修,她告诉我:“师父,太感谢你了,我现在觉得我那一位同事也很可爱啊!” 世界是一面镜子,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一切,其实都是看到我们自己。当我们觉得某个人很差劲,其实我们可能也差不多;你觉得某个人莫名其妙,你可能也差不多;你觉得这个人很阿弥陀佛,你可能比他更阿弥陀佛。毕竟这个世界是个不圆满的世界,凡事不可能都顺心如意的。因此改变别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改变别人不容易,改变自己比较快。学佛就是在改变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心清净了,那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一切也都跟着清净了。如《维摩诘经》所说的:“心净则国土净。”心清净了,一切都跟着清净!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真正修道者,凡事常自见己过,不见世间过,以佛心来看世间,如此生活必然能够自在洒脱! 接着我们来看《六祖坛经》的第五段经文: 五、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宗宝本) 1、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非即内心无是非之心,如此就不会看人家的是非、听是非、说是非、传是非。不传是非、不说是非,如此就不会侵犯到别人。因为戒的根本精神就在于不侵犯,即不侵犯他人及一切众生。 话说老王有一次开车,到高速公路休息站去上厕所,他进去之后发现,第一间已经有人,因此他就进入第二间,当他蹲下来之后,就听到隔壁的人在说话了:“近来好吗?” 老王心想,我跟他又不认识,怎么会问我近来好吗?但是为了不失礼,就回答他说:“还不错啦!” 旁边的又问了:“你要到那里去?” “要到台中去!” “你到那里做甚么?” “我要去看朋友!” 这时候老王听到隔壁的又说:“等一下我再回你电话,我旁边有一个神经病,每次我问你的话,他都抢着回答!” 话说印度有一个富翁,很有钱,他家养了一头非常壮硕的大象,有一次富翁过生日,很多人都来为他祝贺,富翁为了显示自己的家世,就说: “你们哪一个有办法把这头大象弄到水里面,就有重赏!”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