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华严经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一、前言

  四谛佛陀为五比丘初转*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的至上法要,《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中说:

  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至于在《华严经》中是如何展现,将作个别说明。

  在《八十华严》〈四圣谛品〉及〈十地品〉第五难胜地中也讲四谛,本文将对其作说明,以《八十华严》的〈四圣谛品〉为主,并依澄观对四圣谛的解说来说明,并说一般的品位中四圣谛之大意。

  本文段落分为伍节:一、前言。贰、〈四圣谛品〉来意,参、四圣谛释名,肆、《华严经》中四圣谛之诠释,一、〈四圣谛品〉中之大意,(一)娑婆世界中的四圣谛,(二)邻次十界,(三)类通一切,(四)显主伴无尽,(五)有关四谛的问题,二、〈贤首品〉,三、〈十地品?难胜地〉,四、〈离世间品〉,五、〈入法界品〉,伍、结论。藉以能让读者对四圣谛有更多一层的认识,能更深一层了解《华严经》的四谛理,和知如何逆流而上趣向解脱的路向。能因之对世间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有更敏锐的透析力,对世间的真相做深一层的观察与认识,生起趣向出世法的欣求之心。

贰、〈四圣谛品〉来意

  从《华严经》的总科,可以知道〈四圣谛品〉的地位,《华严经》正宗分分为四:(一)举果劝乐生信分,略称信分,即第一会中举扬如来依正二报殊胜之果,以劝励当机者生起欣乐、净信之心,故称信分,有六品。(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略称解分,即第二会至第七会以进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位之圆因,契证十身之妙果,令闻者生胜解,故称解分,有三十一品。(三)托法进修成行分,略称行分,谓与会大众既对前七会生起胜解,即于第八会摄解成行,随举一行而六位顿修,故称行分,有一品。(四)依人证入成德分,略称证分,即于第九会中诸行既已圆满具足,则随事而显理;亦即善财童子历参善知识,随其所见所闻而无不证入,故称证分,有一品。

  佛说法摄大经有七处九会之说,在第一会说了六品经,讲的是生信分,教人明白因果。接下来就是第二会讲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修行必得圆满果位,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种菩提因便得佛果,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在此分里又分为二,所依果分有三品,后所修因分也有三品。

  〈四圣谛品〉所说的是佛的语业。在于其中第二会普光明殿会,能信成德分内的“所依果分”的第二品。所说的是佛的语业,随物欲广说*轮,展四谛之法门,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百亿十千之名,称为〈四圣谛品〉。

  这第二会普光明殿会是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讲说十信法门,放两足轮光,因为不入定所以未入“信”位。〈四圣谛品〉详明各个世界中有关四谛的不同名称,所说的真理不同,是因为人生中有无数的“事实”之故,文殊菩萨说四谛名号差别,即“三世诸佛所说法门”。〈四圣谛品〉是为了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就是圣谛,不用往他处别求。

  〈四圣谛品〉的大意,是在于广说前面所讲的种种语业,也就是在于回答前面佛说法的种种问题,远答前面第一会的“佛演说海”的这一问题。了知佛是可以皈依的,再者知道佛法是可以推崇的。前〈如来名号品〉是随著众生的方便来立名号,讲佛的身业。这〈四圣谛品〉是佛之语业,二,佛观众生之差别根机,用各种不同的法,以对应不同众生的机宜需求。《新华严经论》也提到〈如来名号品〉是说如来身业随方名号各别不同,此〈四圣谛品〉说如来随方语业。随于十方说法亦不离四圣谛,所以于此时此处来说。

参、四圣谛释名

  四圣谛,指四种真理。四是数目,圣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无漏的正法得在心故。谛就是真理。谛有二种义涵,一是谛实(真实)、二是审谛(审察)。说谛实在这里是约境来辨,如所说的相,不舍离,真实,决定,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此四种真理即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其上总要加一个苦字的原因是,苦集灭道四个都是与苦有关。起惑造业就会招感苦,所以称苦集,要使招感得的苦集灭尽称为苦灭,用方法使苦集灭去称为苦灭道。因为是可以通于解脱生死之正法,故称为圣谛。

  说审谛这是就“智”的方面来说审察,用正智来观察他,审实,就是觉知之义;就“境”的方面说真实就是不虚之义。就是审察三界生死,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所以称以“苦谛”。审察三毒等惑业,真实能招感三界生死,不能够避免,称为“集谛”。审察涅槃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所以称为“灭谛”。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称为“道谛”。凡夫虽有苦有集,而不能审实所以不能称为谛。圣谛就是不颠倒,能够审知境界,才能称为圣谛。在《瑜伽师地论》说:法性、胜解此二缘故名谛,凡夫只是从法性说其为谛实,而无审谛的胜解;圣者则法性、胜解皆具足,偏说圣谛。

  《华严经》要说这么多无数的真理,是因为人生中有无数的“事实”。例如求心的安祥、生活资具、生命保障等是事实,可说人生之中,一切皆为事实。像这样叙述无数的“事实”,当苦痛来临时,有情则能认清苦的事实而面对它,因此而获得解决,使身、语、意三者能够调和,那么一定可以除去一切种种恶行。

  在〈四圣谛品〉中所说的各种事实,在人生里的各种显现,或是能因为述说各种真实状况,而使得众生的内心能获得安稳、充实,娑婆世界乃堪忍世界。

  苦集灭道虽有四,总说是一个四圣谛,以它的性相来说,逼迫称为苦,就是有漏的色心;增长称为集,就是业烦恼;寂静名灭,即是涅槃;出离名道,止观等。这四谛约相来说通大小乘。《大智度论》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有漏色心是有漏的五蕴是体,心有四谓受想行识,五盛阴苦不属无为所摄;集是积集增长,业烦恼是体;道就是八正道等。这些是就相来说,四谛也有性和相,上面所辨的是相性,也就是在说明这小乘三个是有相,灭是无相,是生灭四谛,无相是真性,大乘四谛都是无相,是无生四谛。还有无量与无作四谛,合称为四种四谛。

  总之,有情在生死轮回当中,轮回受苦迫是苦谛,念念生起妄想执著,生起烦恼恶业,积集感得生死是集谛。透过圣道的修习诸苦永尽,圆满成就佛果是灭谛。时时精勤修学八正道、戒定慧三学之道为道谛。

  佛教中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苦谛、集谛为世间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灭谛、道谛为出世间因果,是悟界生起的因果。因为果容易晓得而因却是难以知晓的,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等等,所以是苦集灭道。

肆、《华严经》中四圣谛之诠释-在诸品中之大意

  一、〈四圣谛品〉

  在于〈四圣谛品〉经文中分为十二段。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正说四圣谛义各别不同。在这十一个世界之后的最后一段,说十方世界无尽名目,都是四圣谛为体,从这四圣谛上分作种种法门如五蕴、十二因缘都在其内,八万四千尘劳解脱,总在其内。文体类通一切,如初举娑婆世界以类东方,后举东方以类余九,与显主伴无尽,显无尽之义。他的立名方法或有因从果称、或果藉因为名、约事来说、或约理来说、或总说、或个别说。由这也可以看到苦、集、灭、道是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看。娑婆四谛有四百亿万名义,而义理包含博大言含性和相。显主伴无尽,例如以娑婆世界为主,则知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为伴;若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也是如此,那么就会呈现无尽。

  (一)、“娑婆世界”中的四圣谛名

  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攀缘、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虚诳、或名痈疮处、或名愚夫行。苦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义,或名妄觉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戏论,或名随行,或名颠倒根。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无没,或名无自性,或名无障碍,或名灭,或名体真实,或名住自性。苦灭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导引,或名究竟无分别,或名平等,或名舍担,或名无所趣,或名随圣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1、苦圣谛

  苦圣谛在娑婆世界中名称很多,华严以十为圆满数,故此亦每一圣谛简单地取十数。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是表是吾人现实的世界,即是现实的苦。“罪者,摧也。谓摧坏色心故。”以下是有人对于苦另外取名称是“罪”,因为它可以摧毁有情的身心,有罪就有苦,这苦就像受罪刑一般的苦。苦是现实世界的真实之苦。“逼迫者。不可意境逼迫身心也”。罪、逼迫此二是总的显现苦的总义。逼迫是有情对于不喜欢的境界而感受到其对身心的逼迫,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变异者,坏苦也。”坏苦是随著无常喜乐之苦,如由好变坏。“攀缘者,追求苦也。”追求攀缘的苦,“聚者,五盛阴苦也。”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如八苦等,把罪业聚集到一起。“刺者,从喻立名。如刺未拔。”如芒刺在背,不得安适。“依根者,由苦能生一切恶也。”苦乃一切罪恶之根源。“虚诳者,于下苦中能生乐想也。”对于较轻的苦反生乐想,可见苦虚诳。“痈疮处者,此喻二苦,有痈疮处性自是苦,此如五阴苦,若加手等,触苦上加苦是苦苦也。”苦如痈疮,比喻自性苦与苦苦。“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觉,若置眼内为苦不安,愚夫不觉行苦如掌内之毛。而复以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说苦是愚夫行系就行苦而言。例如说将眼睫毛放在手掌,则毫无知觉,但若放入眼里,则痛苦不堪,所以愚夫不觉行苦,就有如不觉掌内之毛。

  2、苦集圣谛

  集,集谛是苦界成立的原因,在于烦恼的缠缚,经验的集聚,也就是烦累。吾人沉沦生死海的要素,是无明和贪爱,由此无明贪爱的集成而便成为苦果,所以苦的因是在于集,也就是爱欲的集成。苦集圣谛,在这娑婆世界中,又称为“系缚”,系是绑,缚是捆,凡是被捆绑起来的,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是集。“灭坏”,乐的坏灭。“爱著义”,爱著不舍以为是好处。“妄觉念”,错误的觉念。或名趣入,趣向烦恼当中,陷在里面不能自拔。“决定”,决定有烦恼而自己不察觉。“网”,被网困住不得自由行动,可能导致失去生命。“戏论”,虚妄不实非真实语。“随行”,跟随烦恼走。“颠倒根”集是颠倒的根本。

  3、苦灭圣谛

  苦灭谛(梵),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苦灭圣谛,在这娑婆世界中,又称为“无诤”,没有诤论。“离尘”,远离一切的尘劳。“寂静”,寂是离烦恼,静是绝苦患。“无相”,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一切相。“无没”,没有沉没。“无自性”,没有自性。“无障碍”,没有一切的烦恼障碍,如烦恼障、所知障。“灭”,灭尽一切烦恼。“体真实”,真实的本体,非唯惑灭而已。“住自性”,住于自性,因为是本来灭的缘故。

  4、苦灭道圣谛

  苦灭道圣谛,道谛,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苦灭道圣谛,在此娑婆世界中,又称为“一乘”,一乘法,经说唯有一乘佛法,更无余乘,唯有一佛道,无其他道可修行。“趣寂”,趣向寂静境界。“导引”,导引众生到佛国。“究竟无分别”,如果到究竟处就没有分别。“平等”,没有深浅高下的分别。“舍担”,将累赘重担给舍弃。“无所趣”,要走佛法这条光明正大的道路,不趣向六道轮回。“随圣意”,要跟随著圣人所走的道路。“仙人行”,仙人是指佛,佛所行的道,就是菩提佛道。其次,苦灭道圣谛又称为“十藏”:

  苦灭道谛,云十藏者,谓信闻等如十藏品说。

  十藏,即指十种藏。藏,指含摄、积集、出生之义;以其能含藏功德,故谓之藏。华严宗将菩萨之修行方法,依诸佛所说之教法,分为信藏、戒藏等十藏,称为十无尽藏。在《八十华严?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十藏是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在慧藏中提到如实观境,是以四圣谛为主的解说。由此可知四圣谛的观法是属智慧的。

  此娑婆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在这娑婆世界中所说的四圣谛的名字,有像前面所说四十个的名字。四百亿十千名,十千是十个一千也就是一万。这四十个变成四百个,一直变所以有四百亿万个名字,随众生心意,众生闻名之后,悉能被调伏,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二)、辨列十方四圣谛名

  密训世界即东方界。举娑婆以类东方。

  道,言观方者,谓观四圣谛。今应十方而举此密训世界的道谛来说,也是须观四圣谛。

  (三)、类通一切

  如此娑婆世界中,说四圣谛,有四百亿十千名,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说四圣谛,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举东方以类余九方,这是以佛讲谛名,显类通一切。类是指同类,同类的才可以是此处的范畴。如此娑婆世界中,说的四圣谛有四百亿十千名,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都被调伏,如是十方亦同,此指类通一切。

  (四)、显主伴无尽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说,十方世界。

  第四如“娑婆”下,显主伴无尽。例如,以娑婆为主,有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皆为伴。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说苦圣谛,有百亿万种名,说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亦各有百亿万种名,皆随众生,心之所乐,令其调伏。

  “彼一切”以彼类此,“则知密训等”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也是如此,然则“无尽”“无尽”耳,此有两重:一、就是释迦文佛在此“为主”,“摄”“密训等”“为伴”;则在“密训”为主,“摄”“娑婆”等“为伴”也是这样,这才是一佛之“谛”(真理)。二、如此佛“谛” “名” 既“ 主”、“伴”、“ 无尽”,“则密训”等他佛“为主”,“谛”“名”亦然。

  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复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无尽也。主伴,指主与伴。即主体与从属之并称。华严宗说法界缘起之法时,若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若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则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称为主伴具足。又万有各为主,亦各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称为主伴无尽。如华严宗所立十玄门中之“主伴圆明具德门”即指此义。

  此说华严宗讲说法界缘起时,以主伴具足,相即相入,主伴无尽。

  (五)、有关四谛的问题

  迦叶:“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稳、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谛法中。”此无量四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故斯一品,有作、无作,有量、无量,皆在其中。”由此知道澄观法师认为四圣谛品是整个地包括了四种四谛的内容。无所不摄。

  四圣谛品在前一章里有很多的解说,采用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钞》为主,大意是讲说四圣谛的种种问题与为何佛读说四谛法门,显其重要性与世出世间因果,有四谛涵括一切佛法,无有第五谛,苦集灭道在娑婆世界谛名,与此品中的四谛大意,四独说四谛与四地各冠苦名原因。圣者正的意思,谛者真实也,十个世界各互为主伴、谛名也各个互为主或伴显其主伴无尽,以十为圆满数字,华严重重无尽,主与伴即主体从属之并称。就是华严宗说法界缘起之法时,若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若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则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称为主伴具足。又万有各为主,亦各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称为主伴无尽。是十玄门中之“主伴圆明具德门”之义。

  二、〈贤首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于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或边咒语说四谛 或善密语说四谛 或人直语说四谛 或天密语说四谛 分别文字说四谛 决定义理说四谛 善破于他说四谛 非外所动说四谛 或八部语说四谛 或一切语说四谛 随彼所解语言音 为说四谛令解脱有一切诸佛法 皆如是说无不尽 知语境界不思议 是名说法三昧力。

  此时文殊师利菩萨说了清净行圆满,为了想要显示菩提心的功德,也请普贤菩萨说修行的殊胜功德,而贤首菩萨也以偈说来说法。此处是以种种的语言来说四谛法门。如用边咒语、天密语等、善破于他、八部语等等来说法。

  最后半偈四句是结语,不是只说四谛,包括六度万行等都是,一心说法得语实性能起随类之用称之为三昧力。

  四谛在这里是属于俯同世间三昧门,说明语业大用,从“随彼所解细明语言音,为说四谛令解脱”,可看出佛用各种语言来说四谛让人了解。这里重点不在四谛义理内容之显现,而是在于说明四谛理时,所使用的语言之不同,“知语境界不思议,是名说法三昧力”才是重点。说修行的殊胜功德;虽然如是但是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另角度看到四圣谛的重要性,因为它被说,及听法者的根机。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