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内容-圣严法师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华严经》的内容
《华严经》的内容是什么?若依学者们研究分析,虽说是一部由各别单行的经典编集而成,却编得非常谨严,其组织架构、先后次第,并不重叠杂乱。就以晋译六十卷本而言,全经共有四大项目,便是信、解、行、证。寂灭道场的两品是起「信」;普光法堂的六品、忉利天宫的六品、夜摩天宫的四品、兜率天宫的三品、他化天宫的十一品,都是生「解」;普光法堂重会的〈离世间品〉,是实「行」;最后重阁讲堂的〈入法界品〉,是实「证」。
整部的内容,是说佛自证的法界,说初发信心之菩萨,开示菩萨道之出发点,说安住于菩萨心,说菩萨之利他行,说以自己之功德回向众生,说住持佛智、负荷众生,说如大地之树木以开示菩萨道,说菩萨之究竟即是佛地。
《华严经》的世界观是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称为世界海、众生海、法界业海、众生的欲乐诸根海、一切三世诸佛海等等,可是,每一尊佛的佛身,都是遍满一切十方世界,充满于尽虚空界。《华严经》也是从基础佛法著手扎根的,例如第四的〈四谛品〉,便是宣说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大乘佛教说到菩萨行位,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是十信(《华严经》未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净信成就,即有广大无边之功德,即能该摄住、行、向、地四十位功德,所以主张「信满成佛」,例如〈贤首品〉有云:「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又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大正九,四三二下~四三三上)这是因该果海的一个例子,比《大涅盘经》的众生皆有佛性,更为积极,信心具足即成佛,是多么可喜!
此与〈梵行品〉所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大正九,四四九下)以及〈性起品〉的一微尘中,藏有大千经卷的譬喻,是彼此呼应的。这也正是《华严经》的根本思想之所在,纵横于三世十方的一切时空,都是事事无碍、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因中即已有果,果上亦不离因的。
《华严经》另一特色是十十无尽的数量论,任何一个项目,凡涉及数量之处,每每多用十数,例如菩萨行的阶位是十个十个的递相上升,从〈四谛品〉的苦灭道谛起,即有十个层次,第十是「十藏」,便是十无尽藏。此外有十种三昧、十种行法、十种波罗蜜、十方世界、十种身等等。又如〈佛不思议法品〉,云佛具足种种不思议事,总项举了三十二种,每一种各有十种,其每一种又都是无量无边。法藏(西元六四三~七一二年)便依据此一十十无尽的思想,而于《五教章》中说了法界缘起观,亦名十玄门的十玄缘起。
现在介绍一下《华严经》中最古的部分〈十地品〉及〈入法界品〉的内容。从菩萨道的要义来看,从教理层面来看,这二品也都是《华严经》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的地论宗,便是依据〈十地品〉的世亲释《十地经论》而成立的;华严宗亦系受此影响而成立的。这是金刚藏菩萨为解脱月菩萨,解释何谓「诸佛之智地」,经云:「诸佛圣主道,微妙甚难解,非思量所得,唯智者行处。」又云:「诸佛所行处,清净深寂灭,言说所难及,地行亦如是,说之犹尚难,何况以示人。」(大正九,五四四中)这也是《华严经》一贯的思想,便是「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不过,虽有因果之分,却是不一亦不二的;虽以修十波罗蜜配属十地,却也是不一亦不二的、是因果相涉的。
华严宗的「六相圆融」,依据亦是出于〈十地品〉所说:「一切菩萨所行,广大无量,不可坏,无分别。诸波罗蜜所摄,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每一法皆具六相,每一相互摄六相,故名圆融)。一切菩萨所行诸地道,及诸波罗蜜本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大正九,五四五中及下)并且说菩萨发广大愿:「若众生尽,我愿乃尽」,众生「实不可尽,我诸愿善根,亦不可尽。」(大正九,五四六上)
如此的菩萨誓愿,在〈金刚幢菩萨品〉中,亦曾说到:「尽未来劫,代诸众生,受无量苦。」(大正九,四八九下)的句子。此于《大般涅盘经》〈师子吼品〉,亦有类似的经文:「愿我此身,悉代众生,受大苦恼,众生所有贫穷、下贱、破戒之心,贪瞋痴业,愿皆悉来集于我身。」(大正十二,七八三中)。可见〈十地品〉既是华严宗六相圆融论的依据,也是伟大菩萨行的依据,地藏菩萨的大悲愿行,应该也是出于此二大经典的同一类型了。这虽是地上的法身大士所发弘愿,然在「信满成佛」的原则下,初发心菩萨,亦可学著做的。
尚有一种唯心缘起的思想,出处亦是〈十地品〉的第六现前地项下,经文是:「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大正九,五五八下)这是华严学中的名句。又说十二因缘,皆依心起,经文是:「了达于三界,但从贪心有,知十二因缘,在于一心中,如是则生死,但从心而起,心若得灭者,生死则亦尽。」(大正九,五六○上)这是说,三界原是虚妄心的显现,十二因缘亦在此妄心之中,若能知道十二因缘构成的生死流转是从妄心而生起的话,便当灭此妄心,妄心若灭,生死亦尽。三界生死既是唯心缘起,出离三界而成就佛果,亦是依此妄心处著力,妄心灭尽时,清净真心现前,因此在〈夜摩天宫品〉要说:「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大正九,四六六上)可见,三界生死,是唯心缘起,成等正觉,亦是唯心缘起。
至于〈入法界品〉,相当于《不思议解脱经》,亦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先由普贤菩萨广说师子奋迅三昧:法界等、虚空界等、三世等、一切众生界等、一切劫等、一切业性等、众生希望等、众生欲等、法光明等、随时教化等、一切众生根等。「广说一念中三世一切佛出,变化身充满一切法界。」「一一微尘中,显现三世一切佛刹。」「一一毛孔,出三世一切佛大愿海音……。」(大正九,六八三中)
接著由文殊菩萨,以偈赞叹云:
如来毛孔中,一切诸世界,微尘等佛刹,皆悉分别现。一切境界中,出生诸佛云,无量善方便,度脱一切众。(大正九,六八六上)
如此的叙述不可思议境界之后,便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登场了。文殊菩萨告知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位善知识,是南方可乐国和合山的功德云比丘,然后依次由前一位介绍后一位,直到再回到文殊菩萨座前,另见普贤菩萨。据学者们说,在五十五位善知识之中,到第四十一位止,是配合著信满之后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是寄位修行相的善知识;自第四十二位的摩耶夫人以下的十一位,乃是会缘入实相的善知识;第五十三位弥勒菩萨,乃是摄德成因相善知识;第五十四位文殊菩萨,是智照无二相善知识;第五十五位普贤菩萨,是显因广大相善知识。在此五十五位善知识中,第四十四位的遍友童子师,未说一言,仅介绍其次一位善知众艺童子;第五十一位的德生童子及第五十二位的有德童女,二人是在同一处;文殊菩萨则参见了二次。故依此计算起来,只有五十三参。
若以这五十四位善知识的身分之分类来看,共有十六类,即是菩萨、比丘、童子、童子师、海师、长者、医师、婆罗门、外道、国王、道场地神、天、夜天、仙人、比丘尼、妇女。数量最多的是长者及妇女,各有十位;次多的是夜天,有八位;再次多的是菩萨及比丘,各有五位;童子三位;婆罗门及国王各二位;其馀的都是一位。这代表著什么意思?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至少是表现出《华严经》的菩萨世界,是广泛地包含了各种年龄层次的、各种社会阶级的、各种职业层面的、各种宗教领域的、各种信仰对象的,其中或男性或女性。强调女性身的菩萨之多,女人及女神,总数多达二十位。其中的良医弥伽,是印度土著特拉维陀人;鱼人海师,是贱民阶级,在传统的印度社会中,他们是没有地位的,到了《华严经》中,却也是大菩萨了。这些都是值得现代多元文化社会所重视的,而当时的《华严经》,就已经大力提倡了这种多元文化观。
♡ 喜欢 (0)上一篇:历代高僧指血、舌血手书《华严经》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