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
——太虚大师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分院讲
一 释名题
今天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此经共有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忉利天品第一,乃至嘱累品第十三。要是详细的讲明,需几个月,现在只于七天内将全部中每品的大意,约略解释。今先来把此经的名题说明一下。第六品中普广菩萨请问世尊说:“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佛说:“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二名地藏本行,三名地藏本誓”。这三名总是就菩萨因地所修所发的愿行而立。所谓本行是随愿来的。因愿有誓,自己对自己誓约,必定将这种事情做到,故誓也是从愿来的。把三途受苦有情度尽,由大悲心必要如此去行。本愿、本行、本誓而以本誓所成力用为果。由因克果,果上所作也就包含本愿中的。
地藏、是菩萨的德号,愍念地狱受苦众生,分身十方世界,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悲愿住地狱度生,名为地藏。次则因大悲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大地为一切所依止,又能荷担一切含藏万物;而此菩萨悲愿心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止,荷担十方诸佛事业。所以如大地样的,将诸佛功德事业并众生苦恼荷担起来,含藏在悲愿心地之中,名为地藏。又大地能出生一切法,菩萨说法利生出生无量方便法门。此地藏菩萨之名,不但见于此经,其他亦有所说;唯有此经于其本愿、本行及果上之济度众生,说得最为详细。
菩萨、是通名,如观世音、弥勒、普贤、文殊菩萨等。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菩提是上求之佛果,萨埵是下化之有情。菩萨已竟立志上求下化,大慈大悲,名为菩萨。不过有初学、久修、果后之不同。如我们能够发一种自利利他心,也就是菩萨。楞严经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位,称名久修的菩萨。若尽未来际利益有情,是果后之菩萨,如观音、文殊等。所以初学与久修,程度相差很远。比如初入小学校与大学,都称学生。又、中国人凡见偶像都误称菩萨,应知偶像不必是菩萨;菩萨亦不必是偶像。大旨说来,没有发自度度人大心的,不名为菩萨;发了心的初学至于等觉皆称为菩萨。现在地藏,是程度极高之菩萨也。
本愿:有愿望、愿欲,则有所行及所作结果。有志必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故愿为一切万行之根本,也为修成佛果之源泉。普通诸佛菩萨都有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各有特别注重的地方:阿弥陀佛以净土摄受一切众生,执持名号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药师佛十二大愿,闻名礼念可以消除灾病,延寿健康;观音大士是‘弘誓深如海’,寻声救苦难最切,一心称念,有求必应的;此地藏菩萨誓愿度空罪障极重的阿鼻地狱,这是特别悲愍愿力所成。经中有说明。
地藏菩萨本愿六字是别,经之一字是通。梵语修多罗,此译为契经,即贯穿、摄持的意思。中国一经一纬的经,引伸为贯摄古圣贤的道德大囧珐,作为天下人的轨范;佛经为九法界众生的至道亦然。佛典里面分经、律、论三藏,启解导修之法谓之经;佛为弟子制定的行为轨范谓之律;后来菩萨解释经、律谓之论。从前开元圣教录,已有五千四十八卷经,后译的更有增加,故经多律、论较少。今以别判其通,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概讲经题如此。
二 叙译史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这部经的翻译,在中国的唐朝。有位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从于阗国来华,奉时主的命译这部经的。梵语实叉难陀,此云学喜,因其欢喜好学故。梵音于阗,华言地乳,因他的先祖,饮地上涌出来的乳而生长故,即在现今新疆地方。(智定记)(见佛教日报二十四年十月)
(附) 大科
一 叙起分
甲 结集叙起
乙 赞叹发起
二 正说分
甲 地藏因行果德周
1、 愿行德用
2、 称扬流通
乙 利益存亡功德周
1、 利益存亡
2、 称扬流转
1、 念佛布施
2、 称扬流通
三 利益分
甲 赞叹劝导
乙 供养总结
(附注)原记名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要。今留释名题一节,删去余文,附以大科,改题今名。
一、前论
佛法瀚如烟海,广大无边,而以经、律、论三藏统摄。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本经属地藏法门。经藏专弘地藏法门的教典有三部:
一、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玄奘大师译。简称地藏十轮经。
二、占察善恶业报经。简称占察经。
三、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这三部谓之‘地藏三经’。但十轮、占察二经,除阅藏者外,少人研读,唯地藏经流通最广,读诵受持者最多,为三经主流。流通本分上、中、下三卷,藏经中分上、下二卷,共一万六千九百多字。除叙述地藏菩萨本愿外,综合有下列四点要旨:
一、明示地藏菩萨度生悲愿:对‘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道锂,说之甚详。佛并在法会当中,付嘱地藏菩萨,负起度化佛前佛后众生的任务。因释迦佛灭后,弥勒菩萨成佛前,世间无佛,法脉延续,端赖佛法弘通;五浊众生,刚强难化,唯地藏菩萨悲心愿力,方堪济度,可以说,佛前佛后是大士教化的时代。
二、阐扬孝道:佛教崇尚孝道,论孝,有世间孝、出世间孝、出世间究竟孝。如何尽人子之孝,佛经最为详明。本经载大士初发菩提心的四种因缘中,为报母恩,救母出苦,占了两种,是出世孝经,古德注地藏经谓‘演孝疏’,赞叹大士,以孝行化,利益众生。能如菩萨孝顺父母,度父母出苦,方为大孝,是孝道的楷模。
三、明示因果:末法知因识果为学佛要务,慈舟大师云:‘玄妙理,虽投机,而未必对症。’谈玄说妙吸引人,众生未必受用,如感冒用高丽蔘,病更严重,人蔘价高,不能治百病。当今众生,业障深重,按部就班,先明因果,再研深理,才得实益。
因果含理深广,非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此简单,世出世间不离因果,本经详示因果之义,具匡正民心之大用,依教奉行,能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至‘自净其意’的目的。
四、成佛正因: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是学佛究竟目标,也是地藏菩萨度众的终极目的,圆成佛道,从此起步,为正确成佛之因。第十三嘱累人天品,提到依经修行,得二十八种利益,第二十八种即‘毕竟成佛’。
古德讲经前,先提示全经总纲,谓‘题前悬论’,阐明宗旨,把握重点,再听内容,较易明白。然初学,前论不宜多说,待经文时,再作发挥。
贰、释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题是全经纲领,所谓‘提其纲则众目自张,挈其领则衣襟自直’。释题,便是提纲挈领。题明,可知经文大义。
释经题有专门学问,天台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贤首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若依此说,少则七天。为利初学,仅简释,不深解,分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五段说明。
‘地藏’,菩萨名。具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和娑婆缘胜,堪与观音大士媲美。
‘地’大地。以大地喻菩萨心地。大地能持万物,任运生长,为万物所依。宇宙森罗,大至山川,小至微尘,人类衣、食、住、行,皆不离地。地藏菩萨的心能长养众生善根,顺地藏法门修学,能断恶修善,圆成无上菩提,作苦难众生的依靠。‘地’也喻众生心,真心理体,能生万法。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欲知心之体、相、用,可研究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
‘藏’宝藏、库藏,含藏众宝,具含藏义。世间宝藏,能除贫穷苦,成就众事。菩萨心中,含无量佛法宝藏,普施一切,育化群萌,止于纯善,得无量功德法财,咸登觉岸。
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至初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开发心地宝藏,具大智慧、慈悲、神通、辩才等功德法财,发挥真心理体的作用,如大地生长万物,为万物所依。简言之,心地含无量功德宝藏,名地藏。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国人好简,称菩萨,‘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新译‘觉有情’。旧译家翻有情为众生,译‘大道心成就众生’;意义相彷。觉有情可约三义说:
一、约自利:凡夫在迷,菩萨已觉,虽觉,但未圆满,犹属九界众生,名‘觉有情’,指菩萨本身。
二、约利他:菩萨目的在广度众生,觉悟一切有情,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以斯觉觉斯民’,将已觉真理,化导众生,令获同等觉悟,名菩萨。约此,‘觉’是觉他,‘有情’指众生。觉悟一切众生,乃菩萨之大愿。
三、约自他二利言:菩萨上求佛之大‘觉’,下化一切‘有情’。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义。
提到菩萨,一般人就想起大殿上泥塑木雕,或彩绘的菩萨像,认为那就是菩萨,如常见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其实,那只是菩萨相貌,并非菩萨。菩萨须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够资格,学佛当学佛菩萨精神,不要光拜偶像。世人不知,凡塑像如土地、城隍等众神也称菩萨,犯大错误。‘神’是世间忠孝节义者,未发大心,不足以称作菩萨。甚至有人把小孩玩的洋娃娃,称作洋菩萨,让人啼笑皆非。所以,学佛要明白菩萨意义,菩萨真正精神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凡佛弟子能背尘合觉,破迷启悟,上求下化,各各都是菩萨。
‘地藏菩萨’地藏,别名。菩萨,通名。菩萨阶位多,凡夫发心受戒时,戒师问:‘汝发菩提心不?’答:‘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方准受菩萨戒,受了戒,便是菩萨,但属凡夫,不能和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相等,得精进修学,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阶位,才算名副其实。
菩萨有因地、果地之别。初发心至等觉,次第修行,未成佛前谓因地菩萨;已圆成佛道,为度众示现菩萨身,称果地菩萨,如观世音便是倒驾慈航的果地菩萨。回向文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亦有详细说明。文殊菩萨也是,助世尊教化故,现等觉身,为华严三圣之一。不但过去成佛,现在也以佛身,于他方世界教化众生,弥勒菩萨是等觉,居兜率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地藏菩萨也是等觉,因地最圆满的菩萨,以愿力故,犹示菩萨身。
明是理,则知菩萨因修行之深浅,而阶位有高低,如幼稚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名学生,然年龄、学识、身份,不能并论。同名菩萨,凡夫如幼稚园,地藏菩萨等如将毕业的大学生。若已受菩萨戒,莫忘菩提心,自度度他,不可自轻;也不可贡高我慢,以为自己是菩萨,和诸大菩萨相等,而不求上进。
‘本愿’本,根本;愿,希望、愿望,修行之目标、指南。地藏菩萨初发心时,所发的根本志愿曰‘本愿’。愿有通、别,菩萨发愿皆不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范围,所以,四弘誓愿属通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观音菩萨十六大愿,属别愿。关于观音菩萨愿力,普门品赞:‘十二大愿誓弘深’,应作十六大愿。据大悲心陀罗尼经,‘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等十句,便是十愿,‘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五字一句,两句一愿,有六愿,共十六。后人误写为十二。地藏经科注纶贯中也标明观音菩萨十六大愿。曾因此为文载于明伦杂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萨别愿。以诸菩萨愿力论,每位菩萨度生都有段落,唯地藏菩萨悲愿弘深,尽未来际不舍众生,为众愿之首。
地藏菩萨本愿,蕴含深理,试问:成佛目的为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成佛做什么?众生既尽,又何须成佛?参参看!参不透,老实念佛去!
‘地藏菩萨本愿’别题。别于他经,本经之专名。
‘经’通题,通于诸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佛佛道同。‘下契众生之机’,无论何种根性的众生,在佛法里,都能找到适当的法门,达了生脱死的目的。约本义译‘线’,我国儒家有四书五经,道教有南华经,老子道德经等,国人重经不重线,顺国情译为‘经’。其实,经也是线,如经纬,不违本义。详说有贯、摄、常、法,论中说有五义,今略,仅作浅释。
经者,径也。修行的路径。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佛经,是指引修行的道路,依之实践,能除热恼、得清凉、成菩提。
本经经题,世尊亲订。第六品‘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木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愿、行、誓力,愿是主因,出生行与誓力,以行山填愿海,誓必成办,故依本愿立名。
七种立题
佛经虽多,题目取材不出人、法、喻,组织方式不离单三、复三、具足一的范围,谓之‘七种立题’。略说之:
单三—人——佛说阿弥陀经。
—法——大般涅槃经。
—喻——大宝积经。
复三—人法——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如来(果人)本愿功德(修法)。
—人喻——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果人)师子吼(喻)。
—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法)莲华(喻)。
具足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性法)佛(果人)华严(喻)。
本经属‘人法’立题。地藏菩萨(因人),本愿(修法)。
九华垂迹
中国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应化度众的根本道场。谓:山西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仅略述九华应迹:
菩萨于唐时,示现新罗国(今之韩国,昔分高句丽、百济、新罗)太子,姓金名乔觉,法名地藏,人称金地藏。
神僧传载:二十四岁携白犬善听,渡海来中国,至安徽青阳县,见九华秀丽,结茅安居,以白土、野菜为生。后被地主阁老闵公发觉,恭敬供养。菩萨乞一袈裟地建道场,闵公许之。遂展袈裟,遍覆九华,闵公欢喜布施。并遣子出家,号道明。公亦舍俗护持。后人塑像,右阁老,左道明,世人神佛不分,误为土地公与目连尊者。
据费冠卿撰九华山化城寺记:大士示寂为唐德宗贞元十年(西纪七九四)夏。而宋赞宁撰高僧传二○则云十九年夏,相差九年,但皆谓年九十九岁。惟费冠卿的家住在九华,且是元和二年(西纪八○七)进士,去贞元十年,只隔十三年,与金地藏为同时同地之人,其所记,自足为千秋信史。(见九华山志一)
又九华本名九子山,李白天宝年间游此,见九峰如莲,易名九华。全唐诗及九华山志,录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云:
空门寂寞汝思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拈月 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云霞
诗读来深刻感人,情理兼摄,悲心满怀,金地藏不只是菩萨化身,也是一位文采灿烂的诗僧。
参、明译史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释迦牟尼佛示生印度,经典皆梵文,不翻译,无以见闻。简介译史原因有二:
一、译者签名,表负责,令学者断疑生信。免如后汉,佛法初来,若干经典失译人名,疑为伪经,不生信受。
二、古时交通不便,取经皆赖水陆或徒步,所谓‘去者成百归无十’,缅怀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今得见闻,当饮水思源,生感恩心,作难遭遇想。
‘唐’标年代。唐高祖李渊始,至昭宣帝止,,传二十主,二百八十九年,与汉朝齐名,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于阗’译地乳。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今新疆省天山南麓一带,名和阗。传说建国之初,王老无嗣,祈毗沙门天王,天王顶生一瘤,出婴儿,不饮人乳,再祷,庙地涌乳,吮育成人,故名于阗。
‘沙门’标身分,是出家人。翻字不翻音,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义。也是古印度对宗教家的通称,佛弟子谓‘沙门释子’,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传至中国,沙门成为出家佛弟子之专称。‘三藏沙门’博通经、律、论三藏教典的法师。佛法虽广,不出三藏,经诠定学,重在修定。律诠戒学,重治烦恼,断恶修善。论诠慧学,启发般若智慧。三藏即三学,约偏重言,各有所诠,实际则含摄无遗。
‘实叉难陀’译学喜。依文释义,好研三学,孜孜不倦,故能博通。武则天时来华。因帝崇信三宝,喜华严,东晋译六十华严,三十四品,七处八会,不完整,特遣使往于阗请经及译师。据开元释教录云:师于证圣元年(西纪六九五)译八十华严,费时四年,八十卷三十九品,七处九会。依此推测,当在证圣元年前来。除华严外,亦译余经,睿宗景云元年(西纪七一○)圆寂,寿五十九。十六年译经十九部,一○七卷。
另有折本地藏经(瑞成书局出版),译者法灯或法炬,法灯西晋时来,依开元释教录载,本经唯实叉难陀法师译,无他译本,且武则天后,方有地藏经流通,不知何以误导?这种情形,明代已有,恐相当普遍,云栖法汇中,因性安比丘将印此译本,莲池大师题跋曰:‘地藏经译于唐实叉难陀,而时本译人为法灯、法炬,不著世代,不载里族,于藏无所考,虽小异大同,理固无伤,而核实传信,必应有据。’显非法灯、法炬译。为求证信,须有根据,不论读诵、印赠、流通,应以实叉难陀法师译本为准。但世人积习难改,莲池大师,明朝万历年间人,距今已近四百年,而今错误如昔,曾向书局建议,但三十年来仍没改。主要在读诵者不知,不辨真伪,而书局或因制版关系,且目的在作生意,更改不易。愿往后团体共修,个人受持,认明译者,尽些心力维护正法,彼销路不好,自然不印。其他如香或素食品,凡以佛像为商标者皆拒买,免犯不敬三宝过,期佛弟子们群力杜绝。 ♡ 喜欢 (0)
下一篇: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热点推荐
-
梦参老和尚 讲解《地藏经》第1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 第1集 梦参老和尚 我们讲地藏经之前,先讲讲地藏经的大意,还...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