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净土文集

虽也念佛,但因发心不等,道业功德天壤之别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印光大师《印光法师文钞》

  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复郁智朗居士书)

  切不可求人天福报。凡夫有福,必造杀业,既造杀业,难逃杀报。况有福之人,不止造一杀业。然则求福之人,乃为自他求祸也。学佛之人,不可不知此义。(复战德克居士书二)

  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末世少真知识,每有无知俗僧,教人念佛,谓念佛一声,阴间即有一钱。而愚人见小,谓日念数万佛,即有数万钱,世间生意,辛苦艰难,绝无如此大得利事,遂发心念佛,作积钱计,并不知念佛之所以然。由其心心念念,以至诚心作积钱计,故随心随业现而为钱。张斌之事,的确不是妄造,所可惜者,未遇明眼知识,示其念佛所以耳。倘知其所以,以此恳切之心,发自利利人之愿,则斌将高登九品,果证无生矣,尚何积几仓金钱,以待至冥用哉。至冥君谓凡八斋戒至心念佛一声,亦注一银钱,足见世之以念佛作积钱用者多多矣。不知念佛功德,唯期死有钱用,如以如意宝珠,博贸一衣一食,岂不可惜。虽然,以尚书而因恳求织蒲鞋者,遂得还阳赎罪,其发大菩提心念者,其功德则非世间凡夫知见所能测度。故省庵云,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二语皆依经论所说而明,并非杜撰。凡录此等事实,当于其后,原其佛法正理。并阐明凡夫见小,只知念佛积钱,遂随心所感,随业所现,实有金钱几仓,贮于冥间耳。凡念佛者,当发普度众生之大菩提心,则现生诸缘顺适,临终正念往生,从兹出凡夫流,预圣贤会,承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普现色身,度脱众生,岂区区一尚书而蒙恩灭罪哉。如此则令阅者断除下劣知见,开发真实信心。若止录本文,绝不评论,愚人谓念佛乃积冥钱之一法,从兹一唱百和,只期做鬼有钱,便失生西公据。智者见之,谓集录之人,绝无正眼。(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复陈慧超居士书)

  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慈云灌顶大师《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节录

  若以念佛一门、摄生世出世法言之。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一)。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二)。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三)。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四)。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五)。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也(六)。欣涅盘故、发心念佛、声闻界也(七)。慕无生故、发心念佛、缘觉界也(八)。欲度他故、发心念佛、菩萨界也(九)。希成佛故、发心念佛、佛法界也(十)。……(注:“为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等欲望而造诸恶行,虽也念佛却无惭无愧。“为眷属”即贪著情欲心,非必不可求妻求子或为眷属病愈等因而行念佛。天台宗云:一念三千百界千如,念念具足十法界。平日虽也念佛,但心存真伪,念有偏重,如是因如是果,临终必与某一法界相应。违菩提心,欲念不伏,难得往生,非佛之咎。故祖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也!)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节录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注:极乐净土为大乘善根界,随顺菩提门之深信切愿方是净宗祖师所提倡的真实信愿,违菩提门者必障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节录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注:伪善之徒虽也念佛难得往生)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又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注:修净业念佛人若想往生,至少必修三者之一,否则就是善导所言的“人皮畜生”,难得往生)

  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杀也。(注:念佛人必当力行戒杀,杀业最障往生,印光祖师也有系列开示。行杀业而无惭无愧者,因违菩提心,信愿必不真实,故难得往生。很多念佛人临终业障现前,或重病恶病,或冤亲债主恼乱,皆是往昔杀业所感,故念佛人当戒杀勤忏悔

  ○黄念祖居士开示节录

  行而不解,同样是不行啊,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啊。刚才我们说了,你念了无明会薄了,这是一种情况,有的人,他无明是厚了。这个无明厚了,很可以举点例子。就是我爱人的妹妹,她的婆母就住在砖塔胡同。修行了一辈子,虔诚极了。她们老先生做过省长,家里非常富有,她也非常纯正。解放以后第一次成立中国佛协,广济寺开放。她那么大岁数,每一个阿罗汉都拜,只要有一个佛像,她都磕头。到了临终她不信佛,开荤,骂佛。国清寺一个和尚,他念佛,念得听到风声、雨声、水声,一切都是佛号,找个绳上吊了。所以行而不解,为什么?不是教你懂得很多学问,很多理论,你行了之后,你根本的三样事怎么样!你的出离心怎么样!你的菩提心怎么样!你的正见怎么样!你修了半天,修了之后,这三样一点不动。像憨山大师说的,你那爱染的心倒是长了,癌细胞长了,你吃得这些营养,让癌细胞都吸收了,反而变成有害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行解相资啊,只有如此。(《根本修持心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提心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三结合的心。”“菩提心是心中之王。菩萨要修行,要以此心为先。若不发这个心,你一切的万行都没有根本,就无从建立。”“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业”。(《黄念祖开示集》)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上一篇:“带业往生”摘录

下一篇:净土资粮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