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净土文集

净业三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净空法师讲述
了因辑录,传净居士校正
一九九七年澳洲净宗学会讲话(第三日)

1、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2、佛法孝道与师道
3、净宗三归—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音势至菩萨
4、守法—做众生榜样·学吃亏·不为己
5、觉是佛法·迷非佛法
6、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7、净宗五科—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光阴过得很快。这一次到澳洲来,今天是最后一次的聚会,前面两天实在说,我们有说不尽的言语,也有说不尽的叮咛嘱咐,虽然时间很短,讲到的东西不多,总希望大家能够细心去体会,在经教里面去寻求。佛的经典字字句句都含著无量义,随著一切众生的知见见解,个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浅深广狭的不同。如果我们诚心去祈求、体会、奉行,则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这就是三宝对我们的加持。世俗一般人所讲的,佛菩萨对我们的保祐,就在此地。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没有迷信,它有理论、方法,教导我们怎样去修学。

  1、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修学净宗,我们特地将净宗主要经典里的开示,节录出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作为我们一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守,才算是世尊的弟子、阿弥陀佛的学生。第一个科目是从《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节录出来的“净业三福”。因为时间不多不能够详细讲,但是我看到会场里有这一套录音带,过去曾经讲过。三福非常重要,世尊在这一段经文的末后特地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句话份量非常之重,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当中修行成佛的人不晓得有多少啊!当然他们修行成佛不是用一种方法,所谓法门无量。大乘经上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一个法门都能成佛,可是在众生根性上来讲,那就不同了——有利根、有钝根。这一切法门有契机,有不契机的;契机的很适合我们修学,不契机就是对我们现前生活,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契机的我们修学很顺利、很容易,若是不契机我们就感觉到很困难,凡是感到困难的我们应当舍弃,一定要选择非常适合自己的法门。这个如同在学校念书,选择科系一样,那个科系我们很有兴趣,也有能力修学,那就很容易了;如果选择一个科系跟自己的兴趣不相符,那么你修学就非常困难。所以佛的无量法门,正如学校里面安排的科系一样,任凭你去选择。选择的条件:要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工作不相妨碍,不但没有妨碍还有帮助,修学就更顺利了。这是我们选择法门应当知道的一些条件。

  三福这三条,佛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那一个科系,这三条叫作“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非常重要。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的是那一种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这个大厦你才能建成,所以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

  2、佛法是孝道与师道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们真正做到了,我们学佛、成佛基础就打下去了。假如你做不到,你研究的佛法,就成为世俗人所讲的佛学——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这与你自己的生活、修持,甚至了生死、出三界都没有关系啊!所以一定要认真、确实的把它做到。佛法是孝道,大乘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从孝顺父母扩大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要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孝”这个字,可以说是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孝养父母’,‘孝’是觉悟,就是自性觉;觉悟之后表现在生活行为上就是‘养’。

  大家晓得中国文字,是高度智慧的符号,让我们看了这个符号、图形就能觉悟,这个很了不起。中国文字的结构有六个原则(六书),‘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里面叫做会意——看这个符号,体会里面的意思。孝这个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一个孝字,它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老是上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下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叫孝。西方人讲“代沟”,有代沟这个孝就没有了。西方人常常问我:你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老祖宗根本就不认识,为什么过年过节还要去拜他?是孝道。你想想看:几千年的老祖宗,我们还纪念他、不忘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尽孝的道理?古时候的老师我们都尊敬他,现在教我的老师,你怎么会不尊敬?儒家跟佛法的教学就从这个地方扎根,这是大根大本。所以要懂得孝这一个字,就是佛法,特别是大乘经典里面讲的“真如法性”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整体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你对这个孝才真正有所体会。

  然后怎样把‘孝’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做人处世方面,那就是‘养’;养是奉养,我们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是养父母之身。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很大,父母年岁大退休了,我们有义务照顾他们,正如同我们在婴儿的时候,父母关怀照顾我们,我们要回馈、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养父母之身,算不算尽孝呢?不算。诸位要晓得,能养父母之身的,禽兽里有乌鸦(反哺);那小乌鸦会喂老乌鸦,它也懂得养它的父母啊!人要不懂得养他的父母,那连畜生都不如!所以这个并不能算尽孝,真尽孝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愿。父母对儿女他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父母的愿望,这一条很重要啊!

  古时候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父母希望子女的不是升官发财,与现代人观念不相同,都希望子女能够做圣做贤,有道德、有学问对社会大众有贡献,所以立功、立德、立言这是父母的光荣,父母才有面子,父母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我们有没有做到呢?有没有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呢?

  学佛之后,父母的愿望就不一样了,做圣做贤还不够,应该怎么样呢?做菩萨做佛啊!你做了菩萨,菩萨的父母;你成了佛,佛的父母,那又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做不了佛、菩萨,这个孝就没有尽到圆满,就有缺陷,这个要懂得。什么人把这个孝字作到最圆满呢?成佛孝字最圆满。等觉菩萨还欠一分,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就不圆满;由此可知这个三福是真实的基础。

  你要是真的学佛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会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经上常讲: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表率,做个好样子呢?我们的思想、言语、造作,对社会大众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是不好的影响,决定不能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果不是深入大乘经藏,你不知道在生活当中从那里做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的儿女多了,我们做儿女的人,兄弟之间不和,父母就忧虑、难过,这就是不孝啊!儿女长大后,各人都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妯娌不和,父母操心,那也不孝啊!年岁小的时候,上学读书不用功,父母操心,不孝啊!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天天跟同学打架闹事,这都是不孝。

  所以诸位想想,这个孝字涵盖了全部的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把这个孝道,详详细细为我们讲清楚而已。我们存心、立命,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应当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教诲去做。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到;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你才算是尽孝,才算是真正‘奉事师长’。师长不是教你天天对他毕恭毕敬,对他供养;不是的,师长对你的教诲,你要认真去做到。所以佛法是孝道与师道,老师教你怎样尽孝,父母教你怎样事师(侍奉老师),这两个人相互的教导,这个人才能成就,这是根本的根本。佛法从哪里学起?就从这儿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

  具体说明孝道的,就是佛门里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之为佛门的孝经。过去我在每一个新道场建立时,我讲的第一部经一定是《地藏经》。我们有了地,才能发展,才能工作;土地是有了,更重要的是心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心理建设,《地藏经》就是帮助我们心理建设。从这块土地联想到我们的心地,心地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整部《地藏经》实在就是讲这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仔细去看看。

  中国的大乘佛教非常有道理,是高度的智慧,以四大菩萨来代表佛法的修学,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第二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把我们的孝道发挥到能孝顺一切众生。我们与人相处还有自私自利,还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这就是大不孝啊!是对老师大不敬;这哪里是学佛呢?学佛的人对任何人真诚,那个人欺骗我,我对他还是真诚,这才算是个学佛的人。

  过去的老法师之中,道安老法师我跟他有一段因缘。他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当总主讲,我们在一起合作有三、四年的时间,这个老人让我佩服——没有私心,没有嫉妒,稀有难得啊!大专讲座上课的时候,听我讲课的,差不多有四百多个学生,老法师上课的时候,只剩下三、四十个学生;太难看了,他不介意我却觉得很难过。我的课排在上午,他的课排在下午,学生中午上完课,吃完饭都跑掉了,下午上他的课时剩下没几个人。于是我跟老法师说:“我们两个人的课调一调,你上午我下午。”调好之后,上午上他的课时,学生不来,到下午上课的时候学生又满座了,真是没有法子啊!但是老法师始终不介意,这真是难得,不容易啊!

  还有一次,我去看他的时候,有一个人从他房里出来,他问我说:

  “某人你看到了吗?”

  我说:“看到了,刚刚出去啊!”

  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他常常骗老法师的钱,今天又来骗钱。

  我说:“那你给他了没有呢?”“我给他了。”

  了不起啊!那个骗他的人以为老法师不晓得被他骗,那里知道老法师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你骗他,还给;这个了不起!在老一代法师当中,只见到这一个人,我很佩服,他并不胡涂、不迷惑颠倒,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三福里面第二条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由此可知‘受持三归’的基本条件是,前面第一福做到了,才有资格接受佛的教诲。佛法今天为什么这么衰微?就是大家受持三归,前面第一条没有了,所受的三归,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形式上受过三归,实际上没有了。问你受过归依,从哪里归?不晓得。你依什么?不晓得。胡里胡涂受三归,这个错误啊!‘三归’我在新加坡详细讲过一次,好像是前年我们在黄金海岸,又详细讲过一次,留有录音带、录影带。这两次的讲演,现在都写成小册子,在台湾都印出来了,诸位要受三归,必须把这两次讲演仔细听听;然后这个仪式我们简单隆重的在佛菩萨面前宣誓,请三宝给我们做证明,我们真正发愿归依三宝。

  3、净宗三归

  归依三宝,就是从今天起我发愿正式做佛的学生,以佛为老师。你发了愿做佛的学生,九法界的众生,包括一些天神看到你,对你都尊敬。你是佛的学生,不是普通人,尤其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那更尊贵了,一切诸佛如来都特别招待你,看阿弥陀佛的面子。可是,你要真的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才行,如果是冒充的,那你就一文不值了。虽然佛菩萨不怪你,护法神会找你麻烦。护法神是警察,是执法的,祂对你不客气,你是冒充的佛弟子你就犯法了。

  所以我们净宗同修的归依,我特别把它落实在净宗的教诲上。我们皈依佛以阿弥陀佛为老师;皈依法,以《无量寿经》为根本,这是净宗第一经。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要理解、要认识,还要牢牢的记住,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做到。我们总希望,自己存心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发愿也要跟阿弥陀佛相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为自己。阿弥陀佛教给我们,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改正,经文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很长的一段经文,都是说这一桩事情。那里面就是五戒十善非常具体的说明,我们要懂得怎样去做,依照佛的教诲依教奉行;真的依靠就真的有益啦!

  僧宝,我们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榜样——菩萨僧。这两位大菩萨代表的是什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和帮助;这里面没有条件就叫作大。对于一切人,一切众生,我们要关怀他、爱护他,他有困难,要帮助他,这就是观音。你能够常常存这个心去待人、接物,你就是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代表的是高度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绝不感情用事,依理智不依感情,就叫大势至菩萨。大慈大悲是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毛病就多了,所以它是理性的。我们归依三宝意义在此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所以净宗的三宝,落实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音、势至’之上。我们是凡夫,没有依靠总感觉得很空虚,你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方法,你真正得到依靠,所以从迷惑、颠倒、错误,回过头来依靠三宝,这是你真正归依了。

  4、守法—做众生之榜样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守法”;不但要守法,而且要做社会大众的楷模。佛的教诲我们不能违背,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地方上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跟大众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够感化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自己要常常想一想,可不可以作为社会大众的榜样。

  昨天我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人贪心都很重,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总想尽方法少缴税。这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呢?不是的。我们是佛弟子,要守法,我们有纳税的义务,如果想尽方法,找法律漏洞,可以偷税少缴一点,我们就不是佛弟子了,我们就不守法了。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路上可不可以随地吐痰?可不可以随便丢纸屑?我们这样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吗?你能有这种警觉心这就是归依,你回头,你觉悟了——这种不好的行为会影响社会,我们决定不做。

  我们对人真诚,绝不欺骗任何一个人,我们愿意吃亏、上当也不必辨别,就像道安老和尚一样,明知被人骗了照样给他,也不说一句话,自己心安理得。他骗我为什么不去骗别人呢?你要去想这个道理。骗我,我有能力给他,布施给他,我们做好事。就在这个境界,这个环境当中,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磨掉。你没有这些境界,你修什么?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功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啊!修行在哪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一点亏都不肯吃,你修什么行?一点亏都不肯吃,说实在话你就有坚固的分别、执著;这个不能打破,无论你修学那个法门,修得再好,给诸位说都是修世间法,都是在搞六道轮回

  5、觉是佛法·迷是非佛法

  所以大乘佛法特别是宗门里头,常常勘问(口试)初学的一句话:“哪一法是佛法呢?”你们想想:哪一法是佛法呢?反过来再问:哪一法不是佛法呢?佛法与非佛法差别在那里,你要搞清楚。觉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觉悟,一切法都不是是佛法。没觉悟,你还迷惑颠倒,再问你: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莲池、蕅益大师所说的,你念佛功夫再好,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后头给你下个评语:“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不能往生,依旧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觉悟,一天十万声佛号也不是佛法,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想法。起心动念想自己。错了,那不是佛法;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想整个社会安全,那一切法都是佛法。我常说的你每天喝水、穿衣、吃饭,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你觉悟了嘛!觉悟的人为一切众生,迷惑的人为自己,迷、悟的样子就在这里。起心动念还为自己;不行。为什么不行?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众生?你现在为什么搞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六道是从执著发生的;十法界,是从分别里面发生的。换句话说,你能破执著,六道就没有了,你就出三界;你能够把分别破除,你就出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是《华严经》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所以起心动念有我,你的我执怎么能破?

  大乘佛法“破我执”比小乘高明。大乘法佛教我们,起心动念为众生不要想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一个习惯,念念都为众生、利益众生、念念为众生造福,把自己就忘掉了。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不想自己,只想别人,“我执”不知不觉的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不知不觉你就脱离三界六道了。这个法子妙极了!再加上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怎么会不快速呢?成佛快得很呢!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道理一定要懂,方法一定要知道;道理懂了,方法明白了,后续的问题,我自己应该努力去做。这真正是快速成佛之道啊!

  如果你要问:“我这样做法,在这个社会上不是处处都吃亏、上当?别人都为自己,我为他,他又不为我,我怎么可能做这个傻事啊!”你要是这个想法,那你真的就傻了,不是别人傻;你真肯做了,你就得大自在啊!佛在经上所讲的那一些果报,你真的就得到了。对佛要有信心,要勇敢的去做,我跟大家讲话,斩钉断铁完全肯定,没有一丝毫疑虑。为什么?我做到了。佛在经上所讲的,我的老师教导我的,这几十年当中,我所做的兑现了,我现前得到什么呢?大自在。

  我常说:“这个世界上我最快乐。”

  你要问:“快乐在哪里呢?”

  “我心里面没有忧虑、牵挂、烦恼,怎么不自在?你们心里有忧虑、牵挂、烦恼,你纵然是有钱、有地位,你都不自在。你的日子过得很苦,我的日子过得很逍遥、很快乐、很自在。”由此可知佛在经上所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句假话,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要怀疑?不肯去做,因为不觉。套一句佛法的术语,就是业障深重啊!业障重要自己去消除,别人没有办法代你消除,佛菩萨也没有法子。佛菩萨只能把这些理论、方法告诉你,你自己的问题,还需要你自己去解决。

  6、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从三归再提升到第三福,就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基础。

  “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

  大乘菩萨不但要自度而且要帮助别人,所以‘劝进行者’是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这里面‘深信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特别著重在“念佛成佛”的因果。我们可以从许多大乘经典上得到证明,《华严经》是念佛成佛最明显的例子。《法华》、《楞严》、《楞伽》都不例外,各位仔细去观察。所有大乘经上都告诉我们念佛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的基础啊!我们要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学起。

  7、净宗五科—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没有成菩萨,没有往生,这个肉身还住在这个世间,天天还要跟大众接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社会的现实,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就是‘六和敬’。这一次台湾印的六和敬,林居士带了几套回来,希望镶成金框,我们常常看到警惕自己。‘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就是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想、目标,这样能够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法,道场有道场的规矩,人人都能够遵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佛教给我们的六个原则,我们跟现前社会大众相处一定要遵守。

  ‘三福’是个人修学的基础,‘六和’是我们处众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你在这个世界,无论在那个国家,那个地区,无论是那一种型态的社会,你是无往而不利,处处受人尊敬、欢迎。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要确实去做,认真的去做,从这个基础不断向上,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你一定要遵守三学、六度、十愿。‘三学’是戒、定、慧,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这经题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三宝也具足,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由此可知,《无量寿经》不可思议,希望同修们认真努力,我们这一生绝不空过,这是无量劫来真正难逢的因缘,这一生遇到了一定要珍重、把握,一定要成就。我的话就说到此地。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