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济群法师问答

济群法师答:在藏地,通常将《普贤行愿品》的修学作为前行,而您将此定义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济群法师答:

  在藏地,通常是将七支供作为前行。在汉地的早晚功课内,《行愿品》也是作为大忏悔文出现,依然是起到前行的作用。但我觉得,仅仅将《行愿品》作为前行,其中深意并未得到完全开显。

  为什么说,《行愿品》是一种正行呢?因为它是建立在华严见地之上的行门,是普贤菩萨成佛的途径。普贤菩萨就是按这一方法修习菩萨道并成就的,自然就是正行了。如果十大愿王只是前行,那么,普贤菩萨的正行是什么呢?《华严经》中,并未说到普贤菩萨还有另一个正行。

  以往,我们所理解的菩萨道的正行,通常是指六度、四摄,又可归纳为慈悲智慧修行。事实上,不论运用什么法门,菩萨道的修行内容都不外乎是悲、智两大内容。

  那么,《行愿品》本身是否包含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呢?如果它在这两方面不完整的话,就没有资格称为正行。我在学修过程中发现,《行愿品》不仅包含慈悲和智慧的修行,且独树一帜,手法高超。其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观修,是直接以佛陀品质为临摹对象,在模拟过程中完成智慧的修行。换言之,是直接立足于果乘的修行,直接将我们的心行向佛菩萨心行靠拢。相对而言,六度的修行则是从因到果,是立足于因乘的修行。因而,我将《行愿品》总结为两句话,即“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通过临摹,逐渐向佛菩萨贴近,乃至合二为一。当我们的心进入无限状态时,不是佛菩萨的智慧,又是什么呢?而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则侧重于慈悲的修行。当然,在十大行愿中,有些既包含慈悲的修行,也包含智慧的修行,虽各有侧重,但不能截然分开。

  由此可见,《行愿品》本身就是无上的正行。但这种修行须以华严见地为基础,如因陀罗网般,事事无碍,一多相即。若无这样的见地,很难直接将《行愿品》作为正行。

  即使只是以此作为前行来修习,《行愿品》也堪称积集资粮的捷径。当我们以无限的心做每件事,当下就能成就无限功德。反之,若以有限的心去做,再多有限加在一起还是有限。而佛陀功德是无限的,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心行来完成,这在因果上是说不通的。

  《行愿品》的观修,直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无限的心。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刻意培养一种无限的心。事实上,心本来就是无限的,只是要将那些有限的设定取消,回复心的本然状态即可。所以,从有限到无限,不是去完成某种无限的境界,而是通过特定方法突破有限的障碍。若有相应见地为基础,这些方法都是可以操作起来的。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