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经入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学体会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节录净土五经序

  印公撰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略 述

  不断攀缘心,枉持大经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

  念佛求感应,愈求愈难受。修行必修心,当生可成就。

  念佛法门是心境之月灯,圣凡之舟楫。它具足十种因缘,所以虚空法界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所共赞叹。

  一、修行捷径,易学而成就。

  二、直示学人,念自心佛(实相佛)。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佛号入心后,身心清净,悟自佛、他佛本一佛,心无差别故。念佛可见真心、显本性。

  四、为显生佛三无差别(心佛众生)。

  五、度脱凡外,横超三界

  上自等觉、下至三恶道众生,可出三界。三界是烦恼无明变现的,极难出去,习气重故,归为见思烦恼。见即看法、见解产生的,思是想,心里的妄念、思维。见最难破的是身见(我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可表现为五大类——贪嗔痴慢疑,有此不能出三界。念佛可带业,不用断惑,烦恼一品不断可成就,只有此一门。

  六、接引权小,圆成佛果。

  权是权教菩萨,小是小乘、声闻、缘觉。藏教佛等于圆教初住菩萨,还有三十九个位次,尚需无量阿僧祗劫。声闻缘觉才等于七信位的菩萨,上面八、九、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尚有四十四个阶位成佛,那要修多久啊,但念佛往生者可达七地菩萨。

  七、充足三辈无有疑悔。

  三辈九品,修此法门,决无后悔。

  八、利益今后,周遍无尽。

  所以诸佛出广长舌赞叹,大菩萨都弘扬净土,都求生极乐。

  九、顿摄六根,证圆通境。

  此法门是圆教、顿教,圆满不欠缺,无丝毫缺陷。顿是快速、顿超,阿弥陀经讲七天,念佛可成就,其他法门不可想。

  十、疾空障恼,定生佛土。

  疾是快速,很快断所知障、烦恼障,念佛决定得生。

缘 起

  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时,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忉利天宫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下界太阳忽然隐没,大地一片黑暗,有无数罗刹恶鬼,手持利刃,专门挑去世间人的眼睛。摩耶夫人叹息说:“这一定是我儿释迦如来涅槃的预兆啊!”不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果然来向夫人报告世尊涅槃的消息。

  世尊涅槃之后,波旬的子民纷纷出世,印毁谤三宝的书,广说心外法,以此灭如来心法,断众生的慧命。此即挑众生眼目也。末法时期的众生,善根力愈来愈浅,邪法、邪师如恒河沙。众生依人不依法,因智慧越来越低,听骗不听劝,听魔不听佛,被邪法、邪师、邪人迷者越来越多。所以百年前佛之心法——“纯印” 二字才来到世间,它刚一问世,即遭魔扰……但邪不侵正,有缘有福之人,宜及早醒悟,才能不被邪魔挑去眼睛。若眼目已被挑伤,应尽快忏悔,用心法妙药医治。妙药在何处?净土五经一论,老实念佛,死守一句佛号,明修行之理,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勿心外求法。

  欲知下山路,须问过来人。走前人走出的路不会错。古德是过来人,佛菩萨更是过来人。凡有智慧的人,看得出世间最高明的事,无如念佛;最有福的事,莫如往生。念佛往生不是一切福德可比拟的。

  世俗事情,精心策划,不随意事常八九,前功尽弃者多。唯念佛,即使有始无终,从前所念,精纯的佛号亦不丢失。久远劫前有个樵夫,遇虎登树,虎亦爬树,他吓得大喊一声“南无佛”!将虎吓跑。多生多劫后,他又得人身,恰好世尊在世,因此菩提种子而出家,最后往生成佛。我们同修如此精诚念佛,又闻到佛的根本法“纯印、心印”明师给我们授记,怎能不成就?必出生死!决不会像世俗人,读书不成,枉费精神;经营不成,反亏资本;贪财富,而不知财富无常……老人讲:“享多大福,受多大苦。”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可见有钱买房地产不如种福田,种福田不如念佛求往生。此即我发心与同修探讨此经的缘起。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叫首楞严,释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此语不好理解,因为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见它是不坚固的,是无常的,如动物,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凡夫之见。佛告诉我们“一切法究竟坚固”,是实相,是真实的。心是不生不灭的,心所生法——相,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我们看一切事物有生灭、无常呢?因为我们观察事物的心是生灭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每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

  生灭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无生灭。无念叫正念,那如果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了,真心是不是就显露呢?不是的,又落偏执了。真心是不生不灭,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净空法师所提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本具的性德,是体;“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事相。上句属观门,下句属行门。佛门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不生不灭就是究竟坚固了。这是此经主要谈的内容。

  圆通者,圆是圆满,通是通达无障碍。见性之后,六根起的作用没障碍了,尽虚空遍法界眼都能看清楚,耳能听清楚,这六根的作用就圆满一切通达了。即称圆通。为什么不生不灭的事实,及每一众生本具的圆满通达智慧不能显现呢?因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主要是因众生迷惑颠倒,根本智、一切智、一切种智被二障所覆。佛告诉我们,一是烦恼障(无明),二是所知障。烦恼障从执著,是第六意识分别和第七识末那识执著累积所成烦恼障。所知障是从妄想来的。

  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慢疑等引起的烦恼。有烦恼障,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根源是我执,因而障碍涅槃(不生不灭)之业。

  所知障又叫智障,就是众生有无明邪见,有邪见能覆盖正见、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觉性)之业。

  若细分又可分为事障、理障。贪嗔痴五欲等烦恼能使生死轮回,相续不断,障往生、涅槃,名事障。邪见、所知障障碍正知见,般若智、根本智显现不了,名理障。古德曰:“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

  最忌从外觅,迢迢与我疏。真我独自往,如镜有还无。

  镜里本是我,是我而不熟。智者由此悟,方得契如如。

  今天我们讲的经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里最重要的一段经文。

  在中国佛教负有盛名的古德常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成佛的法华是指所有众生,包括一阐提的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平等性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所以叫成佛的法华。

  《楞严经》被印度视为国宝,是不能外传的,早年中国到印度去参学的高僧、留学生,都看不到这部经。这部经是由印度的一位高僧般剌密谛法师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奇特。隋朝智者大师为求此经,曾日日向西叩拜了十八年,也未得见。一百多年后,般剌密谛法师携带此经出关时被发现未成,后将此经用小字抄写在丝绸上,然后割开手臂藏在里面,等伤口长好以后,才于唐朝中宗年间带到中国来。在翻译经典史上,该经从文学字句上说属第一精美。《楞严经》是般剌密谛法师在广州翻译的,参与译经的有当时被武则天贬为广州太守的宰相房融,笔录出自于宰相之手。

  这是我在关坊里接触的第二部经,后又听净空老法师系统讲解。当今学佛念佛人,不会修不会念,“若论修行本来易,欲除习性真个难”。习性不化,真如不显。以心本体言,上自诸佛菩萨,下至一切众生,同此本源;以心妙用而言,十法界(六凡、四圣)皆如来,心所现、识所变的身相,随类现形,遍一切处。“宇宙山河湖海大地即沙弥一只眼”。这些虽然变化万千,实皆心之妙用。众生迷迷此,佛菩萨悟悟此。在眼皮下的妖魔鬼怪,与经论相悖的,与佛讲的不符的,却跟着跑,枉造恶业,反认修行,将妖邪称善知识。什么原因?一念无明起结成的妄心、我见坚固不破(我执)。

  为什么我发心与同修共同探讨此经呢?它是净土宗独揭真诠、直指心源、度世人之法雨、破迷津之宝筏!随顺觉性,念念相应,统即性即心,即身即佛,心乃自心,佛乃自心佛,心佛众生,冥含无遗。念佛必须与修心相融,不离生活,无住生活,理融事,事显理,理事圆融。“理无碍事,事无碍理”,无障无碍,心(性)光独耀,万法皆空。众生明此理,依此经而修,皆当生成就。这就是我讲此经的本怀。

经 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抽出一段附在净土四经之后,称净土五经。可见这一章的重要性。《楞严经》中,世尊共说了五个经名。

  一、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二、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四、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专指楞严神咒)。

  五、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在五个经名题目中,取十九个字成为我们现在中文本的经题:

  取第一个经名题目“大佛顶”三个字;

  取完整第三个经名题目“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取第五个经名题目后半段“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以这十九个字加一个“经”字,计二十个字做为中文译本的经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是赞叹之词,不是大小之大,大小是相对的,是有限度的,此地这个大是无限的。大即众生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摄一切世出世间法,故称为大。大是说的心。

  此心实在讲很难懂,很难体会。心可分为肉团心、缘虑心(妄想、分别、执著)、灵知心。识的作用叫缘虑心,它是染污心,非清净的本体心,“本来无一物”。灵知心是真心,它是纯净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无差别,无始无终。

  佛讲真心、妄心。真心、妄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觉悟了就叫真,迷了就叫妄。我们所有一切的活动,抬手、投足、瞬眼都是心在作主宰。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即见闻觉知叫妄心。不知真心是什么,但真心它一样在起作用。知道了真心(灵知心),那作用就妙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作用是没有边际的,才能舍识用根。迷了之后这个作用是有局限的。看我们迷的程度浅深不相同,迷的重,起的作用能力小。迷的浅一点,它起的作用范围就相对大一点,定力就大一些,不易被邪魔诱惑。反之如墙头草,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九法界众生,就是从迷悟的程度上所讲的名词。

  迷的最重的——地狱众生。

  迷的最轻的——菩萨。

  世间——讲“六道”、“三界”(欲、色、无色)。

  出世间——讲佛、菩萨、缘觉、声闻。

  十法界就是众生心性迷的程度,总称为十法界。它为什么统称为十法界呢?实实在在讲,十法界是心变现的现象。《华严经》上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本体。

  修首楞严大定,经中举出二十五种方法——二十五圆通。有二十五位菩萨做代表,证得真实境界,明心见性。

  我们今天讲这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以念佛的方法修得的首楞严大定。这一章在二十五圆通中第一殊胜。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密因,禅密净全包含,照这个因去修,一定能证果。证果后便明白了道理。一心称念,念的心清净,自然开智慧。念到事一心不乱,密因得到一些;念到理一心不乱,密因得到的相对多一些;念到成佛,得了念佛三昧,才彻底明了。此法门称门余大道,为什么可带业往生,菩萨也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法门是唯一殊胜、易修、难信的正修法门,最适合我们这个时期业重福浅的众生,只要努力修学,一生指定成功。其他法门虽好,但未必契机,一生不一定成就,只能是种下坚固的种子,什么时候成熟就难说了。得人身不易呀!人成佛成,人道好修啊!

  辅修——三福,六度,三学,十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为什么叫“顶”?

  顶是表法的意思。华严、法华如佛全身,比喻佛整个身体,而此经为如来顶,极显圆顿尊妙。在全身里面顶是最高的,把这部经比喻到极处了。佛顶最胜无上,表此法门在所有佛法当中最为殊胜。依修直趣无上菩提。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乃成佛之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如来密因,即正因佛性,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切众生人人本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何期自性,本来具足”。

  所以,悟是悟的自性,迷还是迷的自性。在凡夫是生死根本,在佛菩萨是菩提涅槃的根本。迷了现出生死轮回,觉悟了就显菩提涅槃。犹如世人在梦里,糊里糊涂,头出头没在生死海中,不知攀舟筏,不知登觉岸。佛菩萨是醒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发度生之心,怎奈众生在火宅中而不觉悟啊!“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与佛体上无差别,事相不平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参学体会

  (此系上海静权老法师所讲,讲于民国三十六年,地点是上海功德林。我以此讲义为主,与各位同修参研)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之一章。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所谓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及最后耳根。共为二十五法。即是二十五圆通。但此耳根圆通,应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圆通之后。阿那律又称阿那楼驮,即阿弥陀经中记载的十六位大阿罗汉其中之一。此人系王族后裔,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证得天眼通,而成为上首弟子。

  经中二十五大士各说一法,答佛所问,由一法通达,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故二十五位,皆称圆通。如火头金刚云:“我过去贪欲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是以由火大悟入。又如持地菩萨云:“我过去于普光如来时,专修平地苦行,为人修桥铺路。后值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以由地大悟入。大势至菩萨根大圆通,按二十五法次序,应在第二十三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显菩萨念佛圆通,微妙甚深,已与第二十五位观音大士耳根圆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三位,超列二十四位。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萨抉择圆通。文殊选此耳根,其目的在对阿难当机说法。因阿难常乐多闻,而不知反闻闻自性,故不免受摩登伽淫女所摄。

  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辙,正好就路还家。“日日向东走,回头便是西。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乃所谓觉性本周遍,无内亦无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圆成,可转邪境而为佛境。文殊为对阿难之机,故选耳根圆通。若对今人说法,则势至念佛圆通,最为契机。何以故?因今末法众生,根性钝劣,不能圆悟自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经中,三千年前,早经道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按势至圆通,纯是念佛法门,正合我们时机。借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习。钝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皆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

  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著,载诸典籍,难尽数述。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众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等于观音耳根圆通,无少相殊。而摄机之普,或超而过之。何以故?耳根圆通,但摄利根。念佛圆通,三根普摄,利钝全收。

  请看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乃菩萨之别号。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人人皆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两旁,有二位大菩萨,左边是观世音,右边即大势至。以何等义,名大势至。势者,势力;至者,至极;大者,非小可比。此菩萨势力最大之极,以此最大势力,护持佛法,化度众生,故名大势至。世间有大力士,虽然力可胜人,然不能与此菩萨少分相比。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又如经云:“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观此足信此菩萨一举足、一安坐,力能震动十方世界,可称力大无比。

  佛法大,大不过业力;业力大,大不过愿力。愿力即愿心。心大法大,无我的大心就是觉悟的菩提心,此心若转,业力也随着转。“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此处的心指妄心非真心。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有众生与佛。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明事理,迷惑而造业,造业而受苦报(惑业苦)。升沉的主因是迷悟,悟者畏因不畏果,迷者畏果不畏因。我们念佛是以因心修果觉,念时为始觉,佛号为本觉(清净的自心即佛),始觉、本觉相融成究竟觉(佛)。念佛修的是觉正净,开发自性佛,心净必生净土。心净国土净。

  会修行的人,一要空身,二要空心,三要空性,四要空法。

  空身破我执、我见。身是父母所生,种子不净,具父母遗传基因,九孔常流不净之物,八万四千毛孔、无量毛孔排泄不净之物,四大假合,终有不合作的一天,最终难免败坏。有智慧的人,方知身是幻有,应借假修真,学佛修行,常作观身不净想,名悟身空。

  所谓空心者,此心非生非灭,无始无终,永恒不变,此心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犹如明镜。它不但能现一切境界,六凡四圣法界,亦它所现。能现之心是真,所现境界皆假。真心常净不染,常觉不昧。念佛修行人只有不堕妄想而流转生死,但依真心,一切顺自然,一切不走心,则为净修、净行,名悟心空。

  所谓性空者,此性是性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从未相离。它虽然跟着业力升沉,但始终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悟得此理,名悟性空。

  所谓法空者,佛、如来所说经法,“诸佛一种性,诸佛一语音”,佛佛道同。世尊说他一字未说,是真实语,古佛、今佛、未来佛决无二语、二法。三世诸佛所说之法,皆是方便引导众生破迷开悟的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病愈法了,病退药除,因人因病而异,所以不可执法。此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悟得三空之理名悟法空。

  明此四空,又能依佛教诫,一心念佛,老实念佛,随缘做善,不恒顺世法(自私自利、损人利已),不追求五欲六尘,亦不怨天尤人,无因求果,不信因果,不守道德。不恒顺此等恶缘、恶事、恶人,必能超凡入圣。此为入道之门,成佛之途径,一切圣贤无不依此而修。归结为三福、六度、三学、十善。离此不为修行。大势至菩萨为我们末世劣根众生,别开修行之路。

  此菩萨不但势力广大,而复光明炽盛。所谓光明炽盛者,即菩萨大智慧光也。可见念佛三昧香光薰照之力,功德成就,果报如是。大势至菩萨的老师叫大势佛,是哪一尊佛呢?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另一名号,叫大势佛。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诸大菩萨,皆可称为法王子。法王是佛,世间国王称人王,玉皇大帝称天王,佛乃世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故唯世尊,独称法王。子,即指菩萨。凡一切诸大菩萨,皆负绍隆佛种,承佛家业,辅佛行化,利济众生,重要之职任,如世间之子,继承父业,故称法王子。但佛之家业,不同世间田山屋宇,器具金银。乃以说法度生为业。是故菩萨专以弘法为家务,度生为事业也。亦唯菩萨具大力量,方能担荷如来全体家业,化度一切有情,称佛本愿,畅佛本怀,故尊之曰“法王子”。势至与观音,本是辅佐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二大菩萨。因弥陀分身十方,故二菩萨亦分身十方,助佛扬化,普度众生。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者。谓大势至菩萨,于楞严会上,偕其西方同来五十二位大菩萨,一齐从自座位立起身来,趋至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足,然后而白佛言。又五十二位大菩萨,非人数,乃阶位,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成五十二也。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即佛)。

  什么是十信?佛言:“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修行信为基础。修行最初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以信为先。其含义为:(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信心。(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念心。(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慧心。(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定心。(六)不退心,定发光明,进行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交重相入,名回向心(回小向大之义)。(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戒心。(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愿心。

  十住。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此菩萨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十住内容:(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即佛三世间的十身: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三世间为:国土世间、众生世间、正觉世间),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可进贤人阶,名灌顶住。

  以上两个十位次为修得,尚不能言证,可见修行太难了。

  十行。菩萨五十二个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还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行,行为,事相作也),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三毒以痴为主)。(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即光光相涉,芥子纳须弥之意),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有般若方称波罗蜜),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因菩萨以大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为回向。有两种解释:一为回向真如(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另一种解释,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叫回向。以此破我、法二执,回向因果(回因向果),回向事理(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前之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十信位尚一品无明未断),此十回向,则对众生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五)一切世界,过恒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九)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可见十回向菩萨其心量就很大了,依众生为主,一切善行,无不供养众生。

  十地。(一)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

  (二)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苦集灭道)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

  (三)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的大菩萨称登圣位地的菩萨,他们渐开佛眼,观诸法真实相,体不动,相亦不动,又称不动地。从智慧讲分三个层次: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慧,总相就是空相。法乃因缘生,无自性,有生灭变迁,不真实,佛法亦然。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不但空,而又有差别相的智慧。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的菩萨。一切种智,是登地的菩萨及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慧,它是含一切智、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十地菩萨已属圣人位次。佛报身讲法,只有登地菩萨可见佛的报身。

  (四)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又称毗卢遮那,是佛真身的通称)。

  以上是五十个阶位。十地上边还有等觉(五十一位),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称等觉。此位菩萨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称一生补处菩萨,或金刚心菩萨。

  妙觉,是五十二阶位,已证佛果。等觉犹如十四的月亮,妙觉则如十五的月亮。妙觉就是圆满的佛。

  可见修行多么艰难,需三大阿僧祗劫、无量大劫。修净土非等闲因缘,我们也决非今世才修,忘失了,不觉得了!这次佛给我们授记了,只要有缘遇心印、纯印,明如何修,听佛的话,死守一句佛号,则根无大小皆成佛道。三位往生者就是验证!一定立大心,为法忘躯。佛在因地时,曾为求一首偈而舍妻子财产,此偈是:“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蕴无相,无有我我所”。“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有生死就有苦。“五蕴空无相”,色受想行识不是真的,心经讲“五蕴皆空”嘛。“无有我我所”,没有我,我既然是假的,我所对待的更不是真的了!

  一个真心修行的人,只有知出家、修道的意义,才能体证出家修道、宣扬真理、听法明理、体证法乐之乐!以上的快乐是世间所没有的,唯有了知这种法乐的人,才知道念佛、消业,往生证涅槃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快乐。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日在岫岩双泉寺往生的宫艳萍(58岁)临终时说的是真话:“从没有这么舒服,心情这么愉悦呀!”

  凡菩萨问法,禀白佛言,必先趣向佛前,顶礼佛足。表至诚恭敬,克服我慢心。菩萨礼佛,非同凡夫,必须三业至诚,一心恭敬。我们凡夫,常有许多逢场作戏,敷衍了事,至诚恭敬何在。若无至诚恭敬,虽终日礼拜,如鸡啄米,徒劳身形,于心无益。礼拜有七种:一傲慢礼,二唱和礼,三恭敬礼,四内观礼,五平等礼,六起用礼,七实相礼。傲慢礼者,即傲慢自居,心无谦下。唐朝法达禅师,七岁出家,每日念诵妙法莲华经,十年之久从未间断,一天来到曹溪(广州)法性寺(今日韶关的南华寺),参拜六祖,头不着地。六祖呵斥说:“你顶礼头不着地,必有超人之处。”他回答诵法华经十年。这就是傲慢礼。凡礼拜佛时,必须三业投诚,一心恳祷,统身伏地,如大地崩。苟能如是礼佛,决定罪灭福生。所谓人身之最高部分,莫过头顶;最低部分,莫若两足。顶礼义者,以已头顶,叩佛双足,表显恭敬至极,故云顶礼佛足。以上“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乃经家所叙。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者,大势至菩萨自称。无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萨四相皆空,圆通为我,随众生机,故名曰我。忆者,记忆。往昔,即过去。恒沙河劫者,梵语劫波,此间称劫。劫表时分,如普通凡夫,记年月相似。但年月时分极短,劫数时分极长。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别。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此处是指大劫而言。印度有一条恒河,如中国长江黄河,甚阔甚长。恒河之沙,微细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如是一粒一粒,直至全河之沙算尽。此是极表劫数之多,远出于我们思量测度计算之外。所谓恒河沙劫,即无量数劫。

  有佛出世,乃对无佛出世而言。佛:梵语佛陀耶,即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不会错)。如今释尊已过去,弥勒尚未来,需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降世,斯时地平如掌。此时正是佛前佛后无佛出世之时。

  世间人见佛闻法有八方面的障碍、难处。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色界第四禅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的人民在佛讲的须弥山之北,地形貌是正方形,人民福报大,寿千年,但不晓得佛法。可见我们闻佛法,又相信、受持,这是最大的福报。不闻佛法不能了生死,患了盲聋喑哑之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指世间人仗着小聪明,不相信、不接受,有的人虽然入佛门,总欲走捷径,不肯老实修行,甚至持已见不虚心,不依佛教诫修,依人不依法,都是小聪明作怪,这样人成就很难。更有甚者,自赞毁他,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涅槃后,都无缘见佛闻法。尤其末法时,闻到正法很难,相信更难,大多听骗不听劝,财多身贵者为重……

  但释尊虽然过去,赖有言教存在。众生遇著,亦是有缘。我们凡夫,身心全部入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境,认相为真,尘劳障隔,知识昏迷,记性再好,不过当生。前生之事,无人能记。诸佛菩萨,具宿命通,能记过去无量千万亿劫之事,如在目前。故法华经云:“观彼久远,犹如今日。”

  大势至菩萨,于顶礼后,恭对释迦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来,于一劫中,相继成佛,其最后第十二尊,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按无量寿经,称阿陀弥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名,分十二号。弥陀一名,具十二光明。阿弥陀佛,称“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其实十二光明,全归于弥陀一名,包含无遗。何以故?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觉。佛证果觉,圆满广大,无法不包,故能包含无遗。读此可知大势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所遇十二如来,即今阿弥陀佛是也。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无量光佛。我们世间,以日月为最光明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光明,比日月光明,过于百千万倍,故名超日月光。

  大势至菩萨,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甚深切要。菩萨于闻法后,严谨受教,精进修持,即由念佛而得证三昧。本章经文,正是菩萨以大慈悲,向释迦佛,陈白自己,往昔发心修行之因缘,与得证念佛三昧之来源。唯此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菩萨既已如是慈悲,降临娑婆,殷勤开导,普令深入。我们今得值遇,可算夙种净因,真是有缘。大家应当敬受慈训,清勤修习。

  三昧二字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别名。念佛法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诸菩萨共同赞叹的,是非常殊胜,不可思议,是成佛的快速、捷径、当生成就的法门。执持名号,不知不觉跟实相相应了,契入实相,即念自性佛,见真心,显本性,与佛无别。妄心有差别,万事万物、三界六道、虚空、宇宙无不是心变现的,叫心现识变。大势至菩萨就是修念佛法门而证三昧(正定、正受之义)的。三昧又称三摩提、三摩地,即离诸邪念,心不散乱,正定之意。

  二十五圣人,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念佛是见大,应排第二十三位,但经排第二十四,与识交换位置。弥勒菩萨是识大。可见观音耳根与念佛都是特别法门。观音对娑婆世界的机,大势至是尽虚空遍法界全包含在内,所以他列二十四,观音列二十五位。念佛是无上甚深妙禅,鲜人知晓。

  二十五圣人所修之法,皆名三昧。如眼根三昧,耳根三昧,鼻根三昧,乃至六识三昧,七大三昧。此外还有百千万种三昧,乃至无量三昧。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别于凡夫不定,与外道邪定,唯依佛法所修得证三昧,方名正定。正受,显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显念佛圆通,初则由浅入深,到了熏修至极,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直与观音耳根圆通,等无有异。又念佛亦有四种分别: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此四种念佛,皆名念佛三昧。因下手虽异,得果全同,故同名念佛三昧。禅宗称明心见性,教下称大开圆解,净土称一心不乱,称法不同,本是一事。又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乱之义,又分事一心不乱(定),理一心不乱(慧),即正定正受故。我们念佛,妄想纷飞,不能一心不乱。若依势至菩萨开导念佛法门,即得深入念佛圆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而推此法门,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

  念佛正定、正受称一心不乱,“三昧”就是将心住于一处而不散乱,此即无住生心。禅宗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净土最好修,念佛时有杂念不要害怕,将注意力引到、转移到佛号上,对杂念、妄想不要去理会它,也不要特意去控制它,否则你愈理它,杂念愈多。只要念头集中,注意在佛号上,妄念渐渐就少了,功夫慢慢就得力了。“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一直念下去,最后达念而无念,心里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了,即证无上菩提了,但不可有证之想……可上品往生。一念是真心,二念、三念是杂念。一念是纯、净、觉,二念是迷、邪、染。一心能往生,妄念记数不能往生。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喻义者,借近明远,假浅入深,令诸听者,易于领会。譬如甲、乙二人,甲专想念乙,乙若出门,甲想念之心更殷。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记了甲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期而遇日逢。不逢即不遇。非见即未见。若逢、或见,即指专忆之甲而言。甲虽与乙离,因专忆故,随时忆念,仿佛见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梦中,亦复皆然。不逢、非见,即指专忘之乙而言。乙因专忘,虽与甲遇,对面碰着,如同未逢、未见。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专忘,其甲一人,无论如何忆念,终难会晤相见。今就专忘方面而言,二人虽逢,等于未逢,虽见等于未见,当面错过,岂不惜哉。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则相见不难。假使乙忆念甲,如同甲忆念乙一样,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随形,不相乖异。不但今生不相乖异,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异。因为彼此念念相忆,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离。故曰:“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人人可知。所云一专为忆者,即喻佛忆念众生也。一人专忘者,即喻一切迷倒众生,心不向佛也。

  转世、投生、往生有三种缘:一业力(重业先牵);二习性,贪(鬼)、嗔(地狱)、痴(即邪知邪见——畜生、胎卵湿众生);三念头。所以诸佛都劝我们念佛。纯印老人讲:“信啥有啥,想啥作啥。”此即一切唯心造。佛始终系念众生,如母忆子。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但众生不念他、不信他,他也无可奈何。佛有三不能:众生的业障他消不了;众生无信愿,不念佛,少善根福德,佛接引不了;一阐提的众生,佛度不了。可见众生若不念佛,则凡圣永隔,永远有障碍。去佛远矣,只好长处轮回。为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也是心想生,不念佛,不想佛,怎能成佛?所以佛教我们念佛,大势至是念佛成就的,文殊、普贤等都愿念佛求生净土。他们都是等觉菩萨呀!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欠丝毫。若肯真实念佛求生西方,未来皆可成佛。但因众生迷惑,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浊恶苦海,生生世世,受诸苦恼,直至于今,无有休息。佛垂怜愍,无时忘舍。复因西方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众生特别有缘,而怜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们,接引我们出离苦海,往生乐邦,尽未来际,同享妙乐,从彼进修,共证佛果。

  接引像楹联:声声弥陀唤娘亲,天涯海角盼子归。当然这是有真智之人。我念佛,佛念我,频道相同,怎能不往生。可惜我们众生,大都无心向佛,辜负佛恩,岂不愧哉。然未闻佛法,与不信佛者,固不必说。即已闻法,与信佛者,亦有许多尚非真信。虽则念佛,而非真念。与此专忘之人,无少相殊。所以佛虽念念不忘众生,奈何众生无心向佛,虽与佛逢,等于不逢,虽则见佛,亦如未见。譬如有人来此寺院,不礼拜佛,不恭敬佛,如同未见。复如来此参加念佛者,亦有口虽念佛,心无至诚,人在佛堂,心向外缘。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习惯飘流,不想回家,自然终不能回。须知终不能回之毛病,全在专忘,与佛无缘,错失大利也。你看接引像阿弥陀佛,一手持莲台,一手向下垂,俨然要想接引我们到西方去。谁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劳佛慈,辜负佛恩。我们想起来,真是好惭愧!如果我们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乡,一心要想回家去,决定生西不难。此乃正合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不但今生与佛相近,生生世世,决定不相乖异。须知不相乖异之效力,全在专忆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萨如是慈悲,指示我们,专用忆念阿弥陀佛之要诀,我们应当牢牢记在心头,不可暂时忘失也。“末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有人怀疑,佛对众生有接引愿,他能接过来吗?

  经云:“诸法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若众生心忆佛,现前必定见佛。如来是没有形象的法身,法是万法,法身也就是一切纷纭变化,大至宇宙,小至微尘,都是佛身,都是佛心。因心成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因心成体,心性变现的。心性即是真心,所现的物境称法性,心不生不灭,所现的万事万物,怎么会生灭呢?(这是八地菩萨境界)

  法身者,有一天我们忽然明白了、觉悟了,这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那就证法身了。这个确实不好懂。如做梦,山河大地、他人其实全是你自己心变出来的。全梦是心,全心是梦,这些全是你的法身变现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中见佛也是心想生,不要欢喜,免魔乘机而入。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