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信仰——难信之法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学佛首先要皈依,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这是整个修学的基础。佛法是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因为有了信,才能进入佛法之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拿到学佛的“入场券”。不仅如此,我们对所有佛法知见的接受和实践,也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信,即使通达经文,也只是学者式的研究,对安身立命没有多少帮助。
对于《金刚经》这样的甚深经典,我们的学习和接受,自然也离不开信仰。那么,本经的信仰到底有什么特色?我们选择两段经文来说明这个问题。
1.信心来自善根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第六正信希有分)
第六分为“正信希有分”,说明能对《金刚经》生起正信是希有难得的,需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同时还要通达我空和法空。为什么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或者说,这是什么意义上的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向佛陀请教说:究竟有没有众生因为听到《金刚经》的经文,以及经中阐述的义理而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这里所说的“实信”,不是停留在道理上的泛泛信仰,而是有了切身体证的信仰。就像你不仅听说过苹果,看见了苹果,还品尝过苹果的滋味。这种有了体证后的信仰,和仅仅因为听说而产生的信仰完全不同。后者是概念性的信仰,没有落实到心行,是不真切且没有力度的,很容易因为种种因缘退转。前者则是亲证后的,是确定、真切、稳固的。一般的信仰,每个佛弟子多少会有,只是深度不同而已。但只要没有体证空性,就谈不上这里所说的实信。因为《金刚经》开显的义理甚深难解,不可思议,所以须菩提对将来是否有人真的能够理解、接受本经表示怀疑。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认为将来不会有人对此经生起信解。在佛教史上,如来灭度五百年之后,正是般若系经典及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盛行的时代。研究印度佛教史的人,认为这就是初期的大乘佛教。可以说,关于般若经典的盛行,佛陀在《金刚经》中已经授记过了。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佛陀灭度后,如果有持戒、修福的佛弟子,能对《金刚经》生起信心,对其中阐述的义理深信不疑,实在是善根深厚。要知道,此人不仅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出世时种下善根,在他们座下学习佛法,修福修慧,而是在无量千万诸佛出世时种下善根,在他们座下精进修学,具足正见。
这段经文说明,对《金刚经》的信仰需要建立在多生累劫的善根之上,要具足福德和智慧资粮。善根越深厚,对本经就越相应。就像六祖慧能,听人读诵《金刚经》就心有所悟;再听五祖为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于言下顿悟本心。这并不是奇迹,也不是传说,而是他宿世积累的善根已经成熟,所以能一触即发。我们现在虽然也在学,也在修,但这种信仰到了什么程度?似信非信,还是坚信不疑?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净信,对佛、法、僧、戒生起清净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声闻乘修行中要初果才能达到,在菩萨乘修行中要见道的净心地才能成就。如果听到《金刚经》的经文,当下就能生起清净而坚定的信仰,对于这样的人,如来以遍知一切的智慧了知,他们在生起净信的当下,就能成就无量福德。因为这种净信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是无尽的宝藏。由此可见,《金刚经》的信仰标准极高。因为本经开头就提出,发胜义菩提心的菩萨应该怎么修行,它的起点不是世俗菩提心,它的信仰也不是普通的信仰。
以上所说的主要是持戒修福,偏于福德资粮。但仅有福德资粮,不足以对甚深的般若法门生起胜解,还需要智慧资粮。所以佛陀接着说明,对本经生起净信,在见地上要达到什么标准。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非法相,对空的执著。为什么说对《金刚经》生起一念净信能成就无量福德?因为凡是能生起净信者,已不再是普通的凡夫,而是证悟了空性,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更重要的是,他们既没有对法相的执著,也没有对空的执著。这里所说的法相,指一切认识对象。凡夫往往会在这些现象上生起遍计所执,执美丑,执善恶,执贵贱,执为真实有。或是偏向另一个极端,对空生起执著,拨无因果,这也不是中道正见。必须远离我执、法执和空执,才能对《金刚经》生起净信。
否则,或是于所缘对象生起我执,比如执著身体为我;或是于所缘对象生起法执,比如执著家庭、财富、事业、地位等为实有。另一种情况是,在闻思佛法后,看到财富、地位、家庭等有为法的虚妄不实,逐渐放下对世间的种种执著,却把执著转向三宝,执著佛法义理,执著修行目标,执著宗教生活,执著寺院环境,执著佛教事业,等等。如果这样的话,只是转变了执著对象而已,“执著”本身并没有动摇。
所以对本经的信仰不仅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不仅要扫除对有的执著,还要扫除对空的执著;不仅要放弃对世间的执著,还要放弃对佛法的执著。执著法固然不行,执著空同样不行,所谓我空、法空、空空。真正能心无所住的时候,智慧才得以开显。有位藏传大德曾经说过:“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执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当执著生起,正见已丧失。”不论所执著的是有还是空,从执著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证悟实相的障碍。真正的正见,必须超越一切执著。就像在眼睛里,不论金子或砂子都是多余的,都要去除。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要超越一切执著?只要我们内心还执取某种相,就会成为我执建立的基础,就会落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同样,只要我们还执著法相,不论执著世间法还是佛法,不论执著住持三宝还是化相三宝,都会落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呢?那执著空相行不行呢?同样不行。哪怕执著空相,也会落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然,这个空是偏空或顽空,不是正见空性实相。佛法讲无我,主要是为了扫除我执;讲法空,主要是为了扫除法执。但如果执著空,可能比我法二执更可怕,因为它更难以察觉,难以对治。
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陀讲空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远离对各种法的执著。如果转而执著空,认为什么都没有,那么诸佛都难以对你进行教化。《大乘入楞伽经》也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如果一个人持断灭见,认为一切皆空,就可能拨无因果,无所不为,结果将比执有可怕得多。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所以说,我们不该执著一切法,同时也不该执著于空。或者说,佛法是指八正道,非法是指佛法以外的世间法,那就是既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世间法。总之,一切都不可以执著。 ♡ 喜欢 (0)
上一篇:《金刚经》出自哪部经?有多长?
热点推荐
-
念诵佛经有何好处?如何念经才最如法
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 《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