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药师经

《药师经》与现代生活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药师经》与现代生活

  首先,非常感谢林长李木源居士给我这个机会,能与大家在一起有五天的学习时间。当然,也感谢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此共修《药师经》。刚才,延续法师对我的介绍虽切实却不乏赞美,听来尽管我暗自高兴,可我脸上却挂不住我内心的虚荣,因为延续法师当着你们这么多人的面直接夸奖我的「成绩」,让我觉得有些难为情。

  延续法师讲了九华山佛学院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特别缘分。而在我的记忆里,是九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六年,我随九华山的老方丈仁德老和尚来到新加坡,那是我第一次远离九华山,第一次来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一晃十年过去了,昨天还有居士问我是第几次来新加坡,我当时竟没回答出来。过后想想,我像是每年都来。我每次来新加坡都发现居士林有许多变化,楼房应是增高了许多,讲堂的布置似乎更庄严明亮。但是,大众的热情与虔诚却又吻合我的记忆。

  我和延续法师是九华山佛学院第一届的同学,我们相处有十多年了。延续法师曾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中这样写道:ZangXueismyDharmabrothers.我们是同学,是道友,更是兄弟。三年前,九华山的老方丈仁德老和尚舍报西归,九华山佛学院的担子就落在我们第一届同学的身上。尽管是我在佛学院主持工作,可我一直以为我只是在那里做一些具体而简单的事务,而在外围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在关注和支持着九华山佛学院的教育事业。今天下午,有居士问延续法师何时回九华山帮助佛学院教学?延续法师当时只笑了笑,没有回答。这里,我不妨告诉大家,延续法师并没有离开九华山佛学院。这几年,无论他走多远,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走不出对母校的眷念和深情。

  第一次来居士林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在这里举办了「九华山佛学院历届学僧书画展」。现在想起来不免有些惭愧。当时,我记得李木源林长告诉我们,有许多老居士听说九华山佛学院的学僧在这里举办书画展,他们从家步行几里路到居士林,用省下的车费来买我们的书画。我当时真傻,我以为我们的书画真的很抢手,我竟然不明白你们争购一张你们并不需要,也毫无收藏价值的废纸。直到今天我才有机会向大众表白多年积压在我心里的歉疚和感激。我还记得,剩下的字画,李木源林长全部买去了。那些书画现在在哪儿?我一直想问林长,却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我知道,那次活动实际上是林长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众信士对我们另一种方式的支持。就这样,九佛山佛学院的藏经楼重建起来了,同学们从此多了一个学修生活空间。

  在座的各位,有的去过九华山,有的可能还没有去,现在,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九华山佛学院,以及创办九华山佛学院的药师道场甘露寺。

  甘露寺,是清朝玉琳国师所开创的一个道场,也是九华山至今保存木制徽派建筑最完好的寺院之一。据说,当年玉琳国师在朝谨九华山时,在九华山北麓的半山腰上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国师经五溪桥进山,一路拾级而攀,途中,他见路边有一块大石头,平整而幽静,于是到石头上坐着歇息。这块石头现在还横卧在甘露寺里的石阶道东边,叫「定心石」。这时,国师抬头见左右青山拥抱着这片奔涌的山林,极目远望,欲飞的山林前方空旷无垠。他情不自禁地赞叹:好地方,如果在此建一寺院,必定会出许多高僧。国师这番话不知怎么传到对面山洞里一个和尚的耳里。那和尚叫洞安禅师。洞安禅师旋即出洞下山四处募化。

  当时,人们一定会觉得奇怪,一个面壁的和尚突然放弃了自己的禅修到处化缘,说是要建庙,准是他定力不够。事实上,洞安和尚一定在洞里悟到了什么,一个人独善其身或许没多大意思,如果能建一所出高僧的寺院那才是无量的功德。打开《九华山志》,我们不难找到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的甘露寺。这是一所皇家寺院,山门前至今还悬挂着康熙皇帝的御笔赐匾。寺内供奉的真身菩萨庇佑着善男信女福祉,虽然清代的常恩真身在「文革」中被毁,而最近我们又从土地里请出一尊新的肉身菩萨。我深信,这正是这片特别的土地所赋予的灵感,让根机浅显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近在咫尺的遥远和神秘。更重要的是,现在,甘露寺里兴办佛教教育,养育法门龙象,一批批佛教栋梁从这里走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神圣与辉煌。这不正印证了玉琳国师的话,也圆满了洞安禅师的功德。洞安禅师的募化工作应该很顺利,没多久,他就带领他的弟子们在玉琳国师指定要出佛门人才的地方破土动工。据说,在开工的那天,满山的竹木都挂满了露珠,所以,寺院建成后,就取名叫「甘露寺」。

  甘露寺里现供奉着三尊祖师像,坐在中间的一位就是我今天讲的玉琳国师。今天下午跟林长聊天时,林长还说:说玉琳国师大家不懂得,说「万金和尚」没人不知道。其实,我「认识」玉琳国师也是源于台湾星云大师主笔的《再世情缘》电视连系剧,记得当时我还是个学僧,几十集的系列剧我们没日没夜地看,我们被剧情所感动,可当时的我还不知道那个让我们着迷的「万金和尚」就是我们甘露寺的开山祖师玉琳国师。

  大家如果走近玉琳国师一定会知道他是药师如来的信奉者,更是药师精神的弘扬者。药师精神关注着现实世界的众生,这正是国师走出朝廷服务现实世界的悲心和热情。所以,林长问我来新加坡讲哪部经时,我不加思索地选择了《药师经》。我也希望因我们学习这部经典,药师道场甘露古寺中的九华山佛学院会更加兴盛、宁静,我更希望我们学修此经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

  我是27号到新加坡的。到居士林门口我的心直跳,我见居士林下面的电子屏幕上闪现着「热烈欢迎九华山佛学院院长藏学法师来新讲经」标语。从未有谁这样礼遇我,我都不敢相信那么大的屏幕上竟然闪现着我的名字(众笑)。还有,在电梯里,在居士林的每一个角落及饭店里几乎到处张贴着「禅僧」、「诗僧」、「书法僧」、「畅销书《转眼看世间》的作者莅新讲经」,包括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上也发布着同样的信息。真是很惭愧很感激!我知道这是李木源林长对我的善意和鼓励。谢谢林长!(掌声)谢谢大家!(掌声)

  现在我们打开经本。《药师经》的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药师佛,再通俗点说就是能帮我们消灾延寿的佛陀。他是位医师,但又有别于普通医师,他不仅可以治众生的身病,更特别的是他可以治疗众生的心病。在我的想象里,他的样子有点像释迦牟尼佛,只是他左手拿着药具,右手是结法印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站立在他的左右,还有十二位药叉紧随其身。这是定格于我们脑海中的药师如来的相貌,这种相貌或许有点儿单调,但我们如果深入《药师经》,走进药师如来的东方琉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苦难而无情的世界竟然会有无上至诚的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有理由面对自己,去爱这个现实而冷酷的人生。

  琉璃光我没见过琉璃,但我知道琉璃会发光。(众笑)我记得前不久九华山举办一个关于宣传九华山而创作赞美九华山歌曲的会议。会上,歌曲的作者让我们听了一首歌颂地藏王菩萨的赞歌。歌的开头是:南无地藏琉璃界。我觉得奇怪。大家知道,在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有金色界的五台山、银色界的峨眉山、琉璃般的普陀山和九华山中的「幽冥」。九华山是举世闻名的「幽冥世界」,《地藏经》里大量地对地狱里剧苦的描写,让生活在今世的我们更加懂得「人身难得」。幽冥钟声更是诉说着生老病死的无常,这一至情的声音早已传遍三千大千世界,可我不知道今天的我们为何要去强抢「别人的世界」,去改变那不能改变的永恒。当然,或许是现世的人们对死的恐惧而狭隘地理解了「幽冥世界」,或许还有别的原由。但是,大家把「幽冥世界」换成「琉璃世界」倒是让人感受到琉璃世界的殊胜和人们对光明的向往。而药师如来就是居住在那个晶莹透彻充满光彩的世界里。

  如来是诸佛的称谓,是佛十种名号之一。《金刚经》解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我们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困扰,曾几何时,我们苦苦地追寻:父母未生我是谁?没人能告诉我们,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到哪里去?这是众生的无明,更是众生的苦难。而真正的悟者总是随遇而安,如如不动,他们无须从哪里来,更不需要到哪里去。这是智者从容与坦然。

  本愿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良好而真诚的愿望。古人为了表明一种心念就发个誓愿,君子一言九鼎,决不自食其言。言必行,行必果,这是中国文化的善良与美德。而遗憾的是现在这种美德似乎已很难再现。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冬天打雷,夏天落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古人对情感的坚贞态度。而现在,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甜言蜜语,两人相识,可彼此都不敢太相信对方,只好借用外在的法律去维持着「乃敢与君绝」。这是现代人的聪明,也是现代人的悲哀。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发愿,可我们大多的祈求都很简单,都很自私。我们的心里只有我们自己,而佛菩萨的心里却装着众生。

  地藏菩萨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也发了个愿,他说: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如果在那样的环境里换成我们,如果我们有机会成佛,我们肯定没有太多的耐心与慈悲去等待那些遥遥无期的众生。我们的心一定像竞赛场上的运动员,只想着快点登上最高奖台,向全世界人民宣布:我是冠军!(众笑)

  功德这两个字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寺院里,每尊佛菩萨面前都安放着一个箱子,大家都很熟悉,那叫「功德箱」。(众笑)我们每走进寺院,我们的头脑似乎有点发热,我们神使鬼差般不厌其烦地往每个箱子里塞钱。我们在「功德」前迷失自我,我们却以为自己找到了「功德」。功德在哪里?我们不知道,「菩萨皇帝」梁武帝也不知道。(众笑)达摩祖师说他建寺、供僧并无功德时,他满脸地不高兴,他立马叫达摩祖师走人。狭隘功利的梁武帝当时怎么也没想到「功德」是一种良好的修养与心态;是一种服务社会、超越自我的真诚与坦荡。

  经这里的「经」是指佛陀的言说。是我们佛教信众能够奉为修行准则的文字。

  唐指唐代,是让所有华人都感到激动的时代。特别是侨居于海外的华人,你们都自豪地称你们自己为「唐人」,你们居住的那条街道一定叫「唐人街」吧。其实,不仅是华人,盛唐文明应该是全人类的骄傲。我前几年随中国佛教参访团去了一次日本,看到日本的寺院至今还保持着盛唐时期的风貌。在奈良,我们看到唐风犹存的昭提寺,准确地说叫「唐昭提寺」。在那里,一砖一瓦都保存完好。这是日本人的智慧,也流露出他们对文明认可与景仰。「春日楼台尺八箫,何日归看钱江潮。」这是苏曼殊大师的诗作,当有人问我们诗中的「尺八」是何物时,我相信,我们许多人都回答不上来。「尺八」这是中国古时的一种近似洞箫的管乐器,日本有专吹尺八行乞的和尚。可现在,那动人的音声我们只能在日本才能听到。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疯狂,我们的文明被疯狂所摧毁。等我们醒悟过来,一切似乎晚了,曾经的桑田已成沧海,我们只能面对无际的苦海感慨万端!

  三藏是指「经、律、论」,如果把此词冠在僧人的名字前面,那将是对僧人一种怎样的荣誉。古时,能称得上「三藏法师」的和尚必是有学有修,精通经律论。而现在这种荣誉似乎已被我们遗忘,不知是我们太谦虚,淡泊名利,还是我们压根没有心思或能力深入经藏而有意绕开。「三藏法师」不知从何时起已被「大和尚」所替代。「大和尚」是指什么?我一时还没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可现在,在中国大地上像是到处都是「大和尚」。(众笑)

  玄奘是唐时的一个和尚。我想,只要是受华文教育的,无论你知不知道佛教,但你对「唐僧」肯定不会陌生。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唱有关「唐僧」的儿歌,那时我实在太小,我没法分辨出「唐僧」和「玄奘三藏」是什么关系,可唐僧这位既坚韧又「善哉善哉」的形象已深入我幼小的心里。「唐僧骑马咚咚咚,后面跟个孙悟空……」(众笑)

  法师「法师」应是对前面「三藏」的呼应。顾名思义,一个通晓「三藏」,会讲经说法的和尚,才称得上是「法师」。现在,对」法师」这一词沿用得更广泛,「法师」似乎已成为对现代僧人的一种通称和敬称。

  奉诏译说得具体点,就是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而翻译经典。我们看《西游记》时大家不知留意否,「唐僧」西天取经,每当通关盖印,换取文书时他总会特别强调:我乃奉大唐天子之命前往西域求取真经。但也有人说「唐僧」西天取经李世民并不知道,据说,他是偷渡出境的。可十七年过去了,当「唐僧」捧着西域文明归来时,李世民却率领文武大臣出城六十里去迎接,朝廷像是忘记了「唐僧」的偷渡出境,「无发」无天。在当时的交通状况,六十里可是个不算太近的距离。这一定程度上突现了天朝的大度及对文化的推崇。为了庆祝「唐僧」的归来,唐太宗李世民还挥毫写下:「传大海之法,流传智灯之长焰」的《圣教序》来抒发他对「唐僧」取经精神及文明传递的赞扬和肯定。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后,并没有沉醉于取经成功的喜悦里,在李世民的支持下,他很快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他在那里把「中印」文化融会贯通。「玄奘精神」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崇。

  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有着许多杰出的佛经翻译大家,以东晋的鸠摩罗什和唐代的玄奘法师为代表把佛典在东土的翻译分为「旧译」和「新译」两大时期。在译经过程中译者们在不失「五失本,三不易」的基础上,把西域圣火与中国文化演绎得异彩纷呈……《法喻经》耐人寻味的故事;《华严经》波澜壮阔的文辞;《般若经》亘古不变的哲理,以及通俗的《药师经》直视着现代人生……

  那个时代真正是中国文化的全盛时期。

  在封建社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里,西域文明的引进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该是怎样的刺激和兴奋,在建筑、美术、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注入了新活力。有人说中国人离开佛经恐怕连话都难得说全,的确,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意使用大量的佛教词语,比如:觉悟彼岸、盲人摸象等等。

  这是翻译者的智慧,更是他们对自我信念追求与执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是我闻我们在看佛经时稍稍留意,就会知道这段文字是佛经开头的惯用格式,以强调此经的真实不虚。当然,这种简单的肯定已很难适应于现在的众生,经历太多世事的我们绝不会去轻易相信任何的人和事,更不用说是一段已成往事的文字。

  现实生活中,我们饭后茶余似乎总喜欢品长论短,对一个人或一件事说是说非,我们在琐碎中成长,我们时常会迸发出诗人般的浪漫。诗人头脑很正常的时候会说:白发有三千丈。(众笑)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儿在我们不经意的渲染中显得那么的丰富且充满色彩,一段本来寻常的事儿,在我们的传说中有时会很美丽,有时却是灾难。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人们对那片热地充满着特有的激情。在那个特别的年代,我们可以在报刊中看到这样的消息,说一亩地可产万斤粮食。在人们吃不饱的那个年代,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人民为之欢呼,全世界人民为之震惊。为了证明这消息的真实性,文中还插有图片:一小孩子站在金灿灿的谷穗上。这里我得特别提醒大家,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消息时,一定要用脑子去想想:亩产万斤?这可能吗?还有,一根稻草能负重一小孩的重量吗?如果能,那真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啊!(众笑)当然,新加坡没有田地,今天大概除我以外,在座的应该没有农民。(众笑)大家就没有资格用「如是我闻」的方式去证实刚才的消息是假还是真。其实,说到这儿我也很惭愧,直到今天我也没弄明白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斤粮食?尽管出家以前我是个农民。可刚才的消息并不是「如是我闻」,我也是听老人们说的。(众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是中国人曾经的浪漫。岁月的流逝,我们似乎没有忘记往日的伤痛,这几年,中国已特别重视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已成为中国新时期最热的话题。

  在远古的社会,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的善良与诚信构建着美丽的心灵家园。他们绝不会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出卖出自己的道德与灵魂。有一年,我去一边远山区,在那里,我感受到了远古的文明与朴实。我见一老人在卖黄芪,我想买些回去泡水喝,我听人说黄芪是个好东西。看,又是道听途说。(众笑)吃了黄芪虽不能够长生不老,据说可以防病延年。我问老人黄芪怎么卖,老人却说:这不是黄芪。他还说,他们那里不产黄芪。幸好那不是一位浪漫的老人,不然,我还以为野菜是黄芪。(众笑)这是边远山区的故事,也对比出现代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的现实与虚伪。而远古的佛陀年代,或接近于佛陀的年代,人们在结集经典或翻译经典时,只要在经文的开头贯以事情的真相是「如是我闻」的,就能让这段文字得到人们认可,增强人们信佛崇佛的信心。这是一个多么简明而真诚的世界,人们的心性充满着美好和纯真。

  这里的「我」是指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阿难尊者。据说,佛陀圆寂后,当时有位比丘很高兴。他说:呵呵!……这下可好了,没人再管我了。我想,那比丘一定还年轻。年青人有时不够精进,但从他的言行中却又坦露出年青人的率真,他的好恶喜怒都清澈地写在他的脸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害怕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当然,这种人也包括我们自己。说到这儿,我们或许还得感谢那位心直口快的青年比丘僧,因为他「说」出了当时、以及后来,或者说直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僧团的现状以及僧侣的懈怠。于是,才有迦叶尊者发起的王舍城「五百结集」。那是佛灭度后的第一次结集,也正是那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回忆并准确地背诵出佛陀日常为大众的开示,让今天的我们学修有法可依。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一时」指时间,指佛陀游化诸国度化众生的那个时候。「薄伽梵」是梵语,是佛陀的另一种称谓。佛陀常带着他的弟子到「诸国」弘法。这场景让我们不由地想起中国的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也是这样周游列国的。从「游化」一词中我们不难体悟到,佛陀的传法是轻松愉悦的,不像现在新新人类这么匆匆忙忙。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似乎总是东奔西突的,也不知是物欲社会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还是现代人的贪婪制造了这紧迫而浮燥的社会。而佛陀的心是一无所求、一无所有的,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自在地飘游。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东方的圣人——孔子。据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路落迫得「惶惶如丧家之犬」,人们指着他们的背影骂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孔子是委曲的,受辱的他并没有终止对他那「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伦理的宣传,他多么期盼着能遇上一位英明的君主,通过自己的学说,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能跻身于显宗耀祖的仕途。孔子似乎是有所求的。这是人性的薄弱和我们自身的欲望所局限了我们本来宽广又自在的内心。

  至广严城我的老家就有座城墙。小的时候,我们小孩子玩游戏跟现在的孩子不一样,现在小孩在电脑里打虚拟的战争,而我们那时则「真枪实弹」,攻城守城。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常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一个城池的高大和坚不可摧,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华民族倍感骄傲、永远不会倒下的万里长城。当然这里的「广严城」并不是要强调它如何的坚固,而是为了说明它的广大,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住乐音树下可以想象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一路走来,走到一个宽广无比的城中,停驻在乐音树下休息,此情此景,弟子们一定抑制不住心的宁静而向佛陀请示法的祥和。这是何等美妙的世界。「我欲一挥手,万松皆齐鸣。」这才是人世间最宁静、最动人的天籁之音。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比丘」是梵语,现在指出家受持具足戒的男众。佛讲《金刚经》时,介绍说有二千五百位比丘恭敬围绕,听佛说法。而这里增至八千人。这不仅是表达佛陀一路走,一路讲,一路感化并新收弟子,也强调了此次法会的盛大和殊胜。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意为:使有情觉悟。「摩诃萨」译为「大」。在《六祖坛经》对「大」的解释是:无有边畔,无有美丑,无有长短,无有边际,包容万物。对这样的解释我一直不得真正地彻底明了,而这几年在佛学院主持工作中我却有着自己的感受。对于学院里一些事情刚开始我总喜欢用比较强硬的态度去处理。我似乎有点刚愎自用:这件事必须这样做,那件事不可那样做。就这样,我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关系都弄得很糟糕。而现在,我的世界似乎有所改变,对于一个「出世」的僧人,对于一个「无事」的寺院,其实,对本来无事的天下又何必去自我折腾、自寻烦恼呢?有许多事情,今天做不了我等明天,大路不通我走小路,前门不通我就不进去,大家切记千万不要想着走「后门」。(众笑)这种看似消极的做事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超然态势。

  无是无非方为「大」,「无事」、「无为」才是真正的宁静和兴盛。

  我像是找到了为人处世的绝佳方式。

  诸国王大臣、婆罗门东晋时,慧远大师曾撰写《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述了出世生活的独特。出家人走出尘世,为的就是超越这世间。了生脱死,圆满道业,则将恩惠遍及大千世界。所以,在中国传统理念里尊出家人为「大」。记得有一次去台湾,招待我们的单位介绍说:今天给大家跪地端茶送水的都是官太太和贵夫人,她们平时都是要别人侍候的,而今天得感谢各位师父给她们一个侍候人的机会。说话人虽是玩笑的口吻,话里却流露出信士对出家师父的尊敬。一千多年前,慧远大师已把话说得很清楚,出家人证道与王者治理天下是同样的道理与功德。所以,今天我们的信众给我们下跪,我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我是她们的「王者」,我想我有这个资格。(众笑)可最近我越来越发觉不对劲,这世界似乎悄悄地在改变。不知从何时起,跟「王者一样」的我们已脆弱地向这个世界跪下了,跪在自己的名利和欲望上。「你们为什么出家?」这是某地的「国王大臣」在一次整治道风会议上面对出家众苦苦的追问。我们为什么出家?有一道友来问我,我竟然不好回答。其

  实,我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家的,可面对这不能太真实的世界,有时,我却故意装糊涂。这不能怪我不诚实,因为我已悟到了出家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虚荣和孤独,已很少有人在乎出家人的感受和心境。他说他害怕他的「国王大臣」们,他怕他们对他不好,他说因为他有许多东西放不下,他已经不能决定他的信仰和人生。他又说怕他的「国王大臣」们对他太好,好到他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有时他的「国王大臣」也会让他坐上首,可桌子上的菜却是「一桌两制」,包围上首几碟小菜的全是鱼肉。他说他厌恶「一桌两制」,他盼望和谐,盼望他的餐桌最终能够彻底统一。(众笑)他很无奈,有时,他只能开脱说:我们的生活回到了盛唐时期,借用六祖慧能大师的智慧:我只吃肉边菜,不吃菜边肉。(众笑)六祖给了他一个台阶,给了我们一种和谐的入世路径和心态。

  「婆罗门」是印度四阶级之一,四阶级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主管宗教祭祀,在国王大臣之上。

  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居士,有人说居士就是吠舍,是商人,跟今天在座的各位相同又有点不同。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我一直不懂得那书名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天龙八部」属于天众。「人」指国王、大臣,包括婆罗门和居士。「非人」指药叉、阿修罗等。

  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是佛说法时的场面。刚读佛经时,见此情景我不能理解。在远古的年代,人们没有任何扩声设备,佛陀讲经时又不可能像现代人开会那样扯着嗓门喊。佛陀用的是「雅语」,是一种慈爱温和的声音,应是轻轻地告诉众生,给众生自在,给众生欢喜。那么围绕在外围的听众如何能分享到那份法喜?「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后来有法师告诉我,佛陀说法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佛陀的声音能传得很远很远,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不同语言的人类和没有语言的有情都能听懂。

  法师的指点没能让我走出我的迷津,我总固执地以为这样的理解只能迎合我们那颗崇尚英雄的心。上马能击敌,下马能著书,文武双全的才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圣人。我们看《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时,不难发现「如来佛」的英勇和神通。孙悟空打不过众妖精时,就一个斤斗翻到天边把「如来佛」请来。「如来佛」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虽高大却又慈祥文静,可当妖精作怪时,我又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众笑)只要「如来佛」一出手,再厉害的妖怪都跳不出他的掌心。(众笑)「如来佛」给我的感觉倒像是位武林至尊。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这样武艺高强的真心英雄。(众笑)

  那么,佛陀怎样才能让无量的大众都能清晰地听他演示微妙法门呢?

  「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如是说。六祖慧能大师也说,一念善即天堂,是在说「心」;六祖又说:一念恶即地狱,还是在说「心」。所以,这里我摸着祖师们的「心」试着把「无量大众」中的「人和非人」理解成我们的意识形态,是指我们「心」,指我们心里的「天堂」和「地狱」。因为我没法去探究我无法知晓、不可思议的神秘世界,我只能用我们「心」去贴近诸佛如来和现实人生。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正在大众围绕着佛陀刚刚坐定的时候,首座文殊师利菩萨见因缘成熟就当仁不让地站起身来。只见他袒露出右肩,随后屈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佛致敬。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陀:世尊!希望您专门介绍一位能医治现实众生身心病苦的如来和他的大愿功德,让今天在座的各位业障消除,并能够利益未来的一切有情。

  刚才我们讲过无论是「游化」还是「乐音树」都是表达一种非常祥和、宁静、自由的环境。这段文字也是人性的自在表白,一个小小的场景引发出佛陀的慈悲及其博大的心怀。记得有位信士打电话给我,要我帮他在九华山找位书法家写幅字,我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这么多年,大家都说我的字写得最好,我也认为自己的书法是「九华山第一」。于是,我坚定地回绝了那位信士请求。这就是我的气量,一种永远成不了书法大家的心态。这就是我,这就是众生。而佛陀的心永远是包纳万物、利益群生、欢喜群生的,他绝不会对文殊菩萨为大众请求另一位如来的功德而不高兴,他更不会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众笑)

  「像法」,是佛灭度后,大众将佛法在这个世界上的传播分为三个时期——正法、像法和末法。在中国隋代,信行大师创立了一个稍有争议的宗派就叫「三阶教」,专门阐述正法、像法和末法的教义。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你看,世尊不但没有生气。世尊怎会生气呢?世尊非常称赞文殊师利菩萨为众请法的精神。世

  当着大众的面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当然,世尊更是对大众说:问得好哇,问得好哇!文殊室利菩萨,你几慈悲啊!你请佛出世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了利乐有情,大家注意听……不是在说你们,是佛陀在对文殊菩萨及大众说。(众笑)并要用心来听,我这就说。这还是佛陀的声音。

  这是佛菩萨与众生的不同。众生亲近善知识时,或许总惦记着自己的事业、身体,当然,还有爱情和婚姻。我想很少有人会去关心跟自己不沾亲带故的人,大家朝山礼佛时会不会记得祈求菩萨保佑邻居王家的大儿子的身体早日康复?或海边的那只流浪猫能找到归家的路;(众笑)还有,那位姓李人家的小丫头已老大不小了,盼她早日找到她心里的白马王子。说到这儿,我倒想问问我们自己,这李家的人都不急,和尚急什么?(众笑)这似乎不符合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逻辑。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文殊菩萨对佛陀说:我们高兴听您说法。这番话看似多余,其实警惕和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无聊至极的客套和人性的不真实。无论我们在听经或听领导作报告时,我们总撑不住在下面打瞌睡或觉得台上的讲话枯燥得跟嚼蜡似的,而会后谈感想时,我们却不知哪来的兴奋,我们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激动得不能自己:刚才台上重要的讲话,太精彩了,让我们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日后我们一定要如何如何……

  所以曼殊师利菩萨这个时候代表大众向佛陀表态:世尊,您尽情说吧,我们非常荣幸并高兴亲闻您的开示。我们绝不会打瞌睡。今天的大家也都聚精会神,没有打瞌睡吧?(众笑)

  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在遥远的东方,离王舍城大约有十恒河沙那么远距离,有一个清净的佛国叫「琉璃世界」,琉璃世界里有一位佛陀叫「药师琉璃光如来」。「十殑伽沙」是「十恒河沙」的异名,在这里表距离的遥远。佛常常在恒河一带为大众说法,或者古印度人们对自己的母亲河很深情,所以,佛说到数目时经常会借用眼前的恒河沙来打比方。琉璃世界究竟有多远?佛告诉我们,恒河中的一粒沙代表一个佛国,而琉璃世界在十个恒河沙那么的颗粒,那么多世界,那么远、——那么那么、这个——那么——啊……(众大笑)对不起!我实在说不清楚琉璃世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总之,琉璃世界似乎真的离我们太远太远——

  「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是诸佛的十大名号。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药师如来在救度众生时,曾发下「十二大愿」,愿一切有情都能到达清净庄严的东方琉璃光世界。

  世尊曾在王舍城中,说《西方引化经》,他说:西方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智者自净其心。

  看了世尊所说的这段经文,我终于悟到了——只要我们一念清净,东方琉璃光世界就在你我的身边。

  原来,远的不是那世界,而是我们的「心」。(掌声)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这是药师如来的第一大愿,这一愿的内容可分两个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

  药师如来在他未成佛时曾表白他的未来和希望:愿我来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他成佛的时候,他要用他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众生,并且用庄严又美好的形相去面对众生、救济众生;给众生温暖,给众生欢喜和信心。「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是指佛菩萨的好相。

  如果我们只看这一部分,可能会觉得佛菩萨跟我们常人一样,我们总盼着自己强大,自身拥有别人不具足的各种优越的条件,然后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和关注穷苦的众生。

  这样的关爱方式,有点像政府官员对黎民百姓。

  但我们接着向下看这一愿的第二部分,就会发觉现实的我们与诸佛菩萨之间的差距。

  「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愿所有的众生跟「我」一样具备无量无边的热情和智慧。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展示出「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的平等理念,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佛就是佛,众生还是众生。说到这儿,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国的诗圣杜甫老先生,老先生一生落泊,穷困潦倒,可他却拥有佛菩萨一样的情怀。他在他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仰天长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啊)?」只看这句话我们或许会觉得奇怪,抑或悲哀。怎么?我们的诗圣也有暴发户的心态?(众笑)现在的众生没有哪个不想发财,也没有哪个做房地产生意的老板没发财。中国的老百姓对房子似乎太着迷,谁都希望自己拥有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仿佛有了房子就有了归宿,有了保障和安稳。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当年的杜甫老先生下海开个房地产公司,我想,他一定是个不错的生意人。(众笑)因为他熟知中国文化,及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对房子的愿望和心态。他也一定能圆满他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心愿。可是,杜甫老先生缺少下海挣钱的行动和勇气,(众笑)他空有佛菩萨的慈悲和愿力。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的时候。这里的「我」指药师如来,当然,也是指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愿我们的身心跟琉璃一样透明清澈、表里如一;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以这样的德行安居于世间,去影响、去感化所有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明明白白、自由自在、心无罣碍、无有恐怖地生活,安心做我们的工作和事业。

  这是我们今天的愿望,这是佛菩萨平常又自在的生活。那么,苦难的我们何时才能像药师如来一样身如琉璃呢?

  记得有一上海信士来甘露寺小住,住了几天她要回去,临行时她要我给她写幅字。我见她来寺几天里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我想,她一定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我想问问她到底怎么啦?我又懂得去了解别人的心思是很不礼貌的。可是,我还是想知道她为何不开心。于是,我提笔给她写了四个字:心里明白。(众笑)谁心里明白?当然是她心里明白,直到今天我都没弄明白那阵子她为何不开心。过了许久,我去了上海,上海的众信士请我吃饭,我端起满满的「甘露」,我站起身来,我想客气几句,我对大家说:面对如此盛情,我真不知如何向大家表示感谢。谁知一桌子人,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师父,你不用谢什么,你心里明白。(众笑)

  心里明白?这句话似乎针对我们每一个人,也受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在许许多多的场所,我们似乎很阳光。在会场上,在电视里面对观众,我们都会以良好的形象展示自我。可是,昨天或许还在台上讲廉政,今天却因腐败问题被「双规」。一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隐藏着这样那样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们的「心」总难清净。有一次,台湾的海涛法师到九华山佛学院参访,他带着好大一帮信士,可我没料到他会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突然向我发问:「藏学法师,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出家前有没有喜欢哪个女孩子?」(众笑)我当时窘得不行,我将口张得老大竟发不出声。蓦然回首,二十年前的那种酸酸的感觉溢满了我的内心。我已记不得我是怎样应付那尴尬的场面,我在台湾信士面前的样子一定很丢人。不过,我很理智,我没有张扬我的情感,那天,我什么也没说。可我——我心里明白!(众笑)

  我们在成长中像是避免不了做了这样那样羞于见人的事情,我们很难做到一个内外明澈、表里如一的人。佛菩萨了解我们的根性,他老人家针对我们的陋习给了我们太多忏悔的机会,今天,让我们向药师如来忏悔并起誓:让我们把我们每个人藏在心里的那段挥之不去的酸酸的记忆彻底忘记。只有这样,我们的身心才能真正明白;只有这样,我们的心身才能内外明澈、身如琉璃。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药师如来的第三大愿:愿我来世证得无上菩提时,以自身的无量智慧与方便,善巧地帮助所有的众生,让大众都能丰衣足食,日子过得快乐且平静。

  这几年,我在九华山佛学院主持工作,让我觉得头痛的事是法师队伍总不稳定,刚开始我一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中国古人讲:仓廪实而民知礼节,民可治也。我们出家人讲:身安则道隆。

  于是,在李木源林长及新加坡众信士的帮助下,我们改造并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改造卫生间,供需热水,开辟活动广场和观景台等;在学修方面,我们做得更仔细,开放藏经楼并添新书,请来大德长老及学者开示或讲学,我们的学修生活有声有色。在这样的改建过程中,不但丰富并提升自我,终于,我们发现了我们的成绩,中途本来说要远游的法师对学院又重生信心,新的学修气息让大家感受到了学修动力和方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如果有众生奉行种种外道,我们要广设方便,让他们接触佛法,并能如法修持。

  在古印度,有许多修行者,他们用人间的极苦折磨并摧残他们自己的身体,他们希望用这样的修行方式来达到解脱,我们通常将这些人叫「苦行外道」。据《北本涅槃经》里记载,有: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看到这样的苦行生活,有时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要去跳楼、投火……放着好端端的人不做,偏去模仿牛和狗的生活。(众笑)

  当然,这样的世界似乎已遥远,现在的人现实得很,谁也不会去为了那所谓的解脱去「赴汤蹈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做点不三不四的小动作,中国民间有句话,叫「人叫不走,鬼叫飞跑」。如今,我们怎样的学修才能远离外道,做一个如法的修行人?药师如来让我们安住菩提道中,让我们的身心趋于正念与正行,我们的学修过程就会充满禅悦和法喜。

  药师如来还希望,那些只顾自己的学修并成就的行者能走出自我,去方便利益大众。

  日新月异,生生不息,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我们常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这样的生活方式,借用《红楼梦》对贾宝玉的点评:纵然生好皮囊,于国于民无望。所以,我们的学修,不能停滞于化城之中,众生还在受苦,我们仍需努力;为了让正法广布,我们得争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声闻,独觉」皆为独善其身的小乘者。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这里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和尚与众小和尚的故事。

  一个老和尚带着众小和尚农禅并重,过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一天,一最小的小和尚犯了不可共住的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啊!众师兄都很痛心,禀报到老和尚那里,并要求老和尚按清规逐小和尚出山门。可老和尚没有答应众僧的请求,众僧不能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他们齐声对老和尚说:师父,如小和尚不走,我等全部下山。大家本想将老和尚一军,谁知老和尚平静地对众僧说:你们走吧,你们走到哪里我都放心,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出家人才无愧

  佛陀的教诲,唯独这小和尚离开我不放心。阿弥陀佛!我得给他忏悔的机会。

  药师如来在这一愿中表白,在他将来得无上菩提时,愿所有的众生都能按照佛制如法如律地修学,如果有人不慎毁戒,只要真心忏悔,就有机会重新做人。这时,我们才明白,刚才故事里老和尚的言行是在替佛说法,替佛教化众生啊!人非圣贤,谁都会有过错。出家人也是人,出家人是佛在世间的代表,但不代表出家人就是佛。如果一方面作为犯错误的当事人,要懂得知错改错;另一方面,作为旁观者,我们要多给别人改错的机会,万不可做落井下石、在别人伤口上洒盐的人。

  「三聚戒」是:一、摄律仪戒——受持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六愿是一段难念的经,有太多生僻拗口的字,每个字词的含义又让我们不寒而栗。

  这一愿的大意是:药师如来用他的慈爱关注着那些身体残疾、诸根不具的众生。并祝愿他们早日从病苦中解脱出来,得以健全的人生。

  肢体健全的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身体缺陷的伤痛,我们生活在这个多病多灾的世界,有许多的苦难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刚才提到的这些病苦对我们的身心该是怎样的摧残,让我们脆弱的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在现实生活中因自身的不幸,不但得不到人间的温暖和爱心,无情的人们曾很无情地把身体不健全的人叫成「残废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于回归本有的良知并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爱心,大家不知不觉地把「残废」这个词改成「残疾」。可无论怎么改,对于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来说,他内心的阴影是挥之不去的。

  残者是生活中的弱者。

  去年在中国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让我们感动的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是完全由聋哑人演出的一个群体舞蹈节目。

  一群弱势众生,一群最需要社会关爱和帮助的众生,她们却用观音菩萨的慈悲和美丽坚定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我流泪了。

  那晚,我真切地感受到——弱者才是生活中的真正强者。(掌声)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多情乃佛子。药师如来在第七大愿里将「情」演绎得酣畅淋漓。愿那些众病逼切,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的众生众病悉除,身心安乐。

  如果说健康和财富二者不可兼得并让我们作出选择时,我相信我们许多人会要健康,不要事业。因为我们懂得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人生有病苦,生病没有钱治病是苦,但有钱医治却无可救药时就更苦。

  「身苦」只是苦的一方面;下面药师如来还特别在意众生的「心」苦。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这是唐时一个叫子兰和尚飘泊在外的一份孤独的感受。人是喜欢思家恋家的,一旦远离家乡,总思念着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也不例外,他大笑着走出家门,他一路走,一路唱:「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一个月色清幽的晚上,他想家了。举头望明月,他也思念起远方的故乡,他或许还记得他自己出门时的绝情和狂放,对着凄清月色,他羞愧难当,他没敢向故乡遥望,他只能低着头吟唱他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我刚出家时,老和尚冲着我说,出家了就要放下,不要再想家了。老和尚说完就走,没走几步,老和尚又回过头来,他还对我说:以后寺院就是你的家了。

  寺院是我们的「家」?

  我开始并没有怀疑老和尚的话,这么多年,我也真心地把寺院当成我的「家」,可是多少年后,我竟然发现自己无「家」可归了,我们的「家」只是个舞台,一个被游客踏遍让我们无处躲藏喧闹又无助的世界。「家」在哪里?老和尚已寂然西归。我却猛然悟到,老和尚回「家」了。

  「家」是我们永远的眷念,「家」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向。

  我想有个「家」!(众笑)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是对女性讲的,当然,也是对男性所讲的。

  有人这样讲: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这样简单的句子道出了做女人的艰辛和心酸。当然,也有人说做女人好,说什么来世还要做女人。(众笑)那么,到底是做女人好,还是不做女人好?在此,我来告诉大家。我又能告诉大家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众笑)

  中国近代有位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这样说:时代变了,女权运动纠正了以往的社会对女人的不公平,如今女人有地位了,甚至说女人已不是男人的累赘,不再是拖男人事业的后腿,女人已跑到时代的最前沿了。跑啊,跑啊!拚命地往前跑,女人猛然发现前面站着一个人,跑近跟前一看,女人一下子惊呆了,站在前面的人竟然还是男人。(众笑)所以,用张爱玲对女性生活体验的实例来看,我劝在座的各位女性,不要执迷着做女人,做男人才是你们的所需和本份。(众笑)

  在任何时代,女性似乎总是社会的牺牲品,纣王无治国之道,把国家搞跨了,我们曾像女人一样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美丽而无辜的妲己。历史上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举,人类进步了,当代社会似乎比古时更文明了。现在当人们又有不顺心的事,大家已不再直接咒骂女人是妖精、是祸水,而是非常狡猾地用另一种近乎浪漫的方式诅咒女人:全是月亮惹的祸。(众笑)

  女人似月亮,一轮委屈的月亮悬挂在凄清又漫长的历史及现实的长河中。

  那么,怎样才能不做女人,这里,药师如来用他的慈悲之心,告诉了我们一个远离女身的秘方,只要大家从心里极生厌离,并且愿舍女身,大家当下即得「转女成男」。

  「转女成男」如果成真,我想,今天不仅在座的男众不会答应,其实,在座的女众也不一定会答应。(众笑)

  小的时候,我的性格很内向,父母经常骂我比女孩子还没出息。(众笑)父母的责骂是有道理的,我在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找到我父母说我怎么又旷课,父母追问我:明明看见你上学了,怎么没到学校。当时,我委屈得不行,我哭着辩解说,通向学校的路上有许多女的在说话,我过去不了,怎么到学校啊?(众笑)最让我不满的是我读书时同学给我取了个多愁善感的外号,叫「林妹妹」。(众笑)后来,我出家了,让我骄傲的是,我终于有了我自己的名字,我已彻底告别了「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这病」的「美丽」。

  我「转女成男」了。(众笑)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明白了药师如来的苦心和「秘方」,「转女成男」,原来是强调我们的女姓朋友要具备大丈夫的状态和气量。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魔罥网」,「一切外道缠缚」及「堕种种恶见稠林」,这些现象似乎都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障碍和恐惧。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年忧。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事情让我们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在公司里,如果老板今天看起来不怎么高兴,我们就会像巴尔扎克笔下的公务员一样惶惶不可终日。就拿鲁迅笔下的那位「狂人」来说吧。「狂人」整天担心别人会害他,于是,他见大家在一起说话,就分外警惕,他凭他的直觉判断,那些人是在商量着要如何吃掉他。晚上他总是睡不着。他越来越感觉到了人吃人的本性,「不然,那赵家的狗为何要多看我两眼」。(众笑)

  「狂人」不能摆脱他内心的恐慌,不能走出他心里的魔障,他自欺欺人、自我折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焦虑惶恐的心态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稍稍留意,我们会惊惶地发现「狂人」就是指我们自己。所以,药师如来在此引导我们渐修诸菩萨行,不要让生活的压力给我们徒增烦恼,因为生命的精采不在于如何度过美好的日子,而是如何应对艰难的时光。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一般人只要是做了有违法律的事情,就免不了心里发虚。我想,这可能是我们身体本有的智慧能对善恶的甄别。

  在古老文明的中国,一个家庭有他的「家法」,而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国法」,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无法」则无规则,无方圆。如果我们不遵纪守法,或以身试法,我们必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轻则坐牢,重则戮杀。我听说新加坡的鞭刑铁面无私,只要触犯新加坡的法律,无论是谁都回避不了鞭子的礼遇,(众笑)就连中国国家主席的说情都不可以。我不知道新加坡有没有死刑,在中国杀人偿命是硬道理。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饱受种种剧刑的时候,更难承受的还有我们的「心」。朝为人上君,暮为阶下囚。那样的心理落差,是人最难接受的。所以,慈爱的药师如来体解众生的身心,也关注着众生身心的苦痛。药师如来在这一愿里要我们远离这样的苦难。怎么远离?第一,我们要严持戒律,一个持戒精严又能够体悟到诸佛如来微妙之心的修行人是「无法无天」的。如果我们一时失足而身系牢狱,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争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民以食为天,药师如来在这里特别关心着我们的饮食,让我们不要为吃饭而烦恼,更不能为吃饭而造罪业。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每天面对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却很烦恼,他没有一点胃口,他整日忆念着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御厨按照他的意思用上好的料理去做那碗汤,可无论御厨如何努力,朱元璋就是找不到当年那碗汤的鲜美和快感。

  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一路避难于追兵,他已经有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一天,他躲到一所寺院,寺里的和尚见他又饥又累的样子,给他端来了一碗汤。那碗汤是他一生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临走时,他问和尚:大师,刚才那是一碗什么汤啊。和尚想了想,说,就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吧。

  为什么不给我吃「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整日在皇宫里吵闹着要喝「珍珠悲翠白玉汤」,他大骂御厨全是些没用的东西。于是,早年跟随他的大臣心生一计,火速派人去民间寻找那位和尚,要和尚交出汤的配方。没几天,派出的人回来了,并带回了汤的配方。大臣端详配方良久,他很纳闷:这不就是豌豆、青菜、豆腐等搅在一起的大杂烩嘛?

  朱元璋怎么都没想到他自己朝思暮想的天下最上妙饮食竟是寺院里最普通不过的「罗汉汤」?(众笑)

  根性愚钝的我们何时才能契入诸佛如来的毕竟安乐和法味呢?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小的时候,因家里穷,我似乎没有穿件体面的衣服。「正三年,反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穿衣方式,不要说今天在着的各位不懂得,我想,在中国大多数年轻一代也没法去理解曾经的岁月。而今天的佛教信众一定会把「缝缝补补又三年」理解为那是我们尊崇的「百衲衣」啊?(众笑)出家前,我只能穿著哥姐们穿得不想再穿、或者说破得不能再穿的衣裳去放牛。我常想:牛为什么不用穿衣裳可以在人前自在地走来走去,而我穿著衣裳竟然不敢见人。(众笑)牛只知道吃草和奔跑,看来它根本不懂我的心。(众笑)

  后来,我出家当了和尚,我有了供养,我不再为没有新衣服穿而烦恼。上佛学院时,我和同学们一样拥有新的校服,可新的衣服并没有给我带来风光,同样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就是没有同学们穿著体面,同学们笑我说:怎么穿这么好的衣服还像个放牛的?(众笑)同学的话伤了我的心,我出家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直还没走出放牛的感觉?(众笑)

  现在,通过这么多年的穿衣经验,我终于明白了「人要衣装,佛要金装」的真正含义不是要我们穿名牌、穿名贵,而是要穿适合于自己的衣服。

  我终于可以在人前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因为,我已有了属于我自己的衣服。

  众生是害怕寂寞的,尽管有人在唱: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众笑)可药师如来熟知我们的根性。老人家太知道我们不满足有吃有穿的现实和安逸,我们还得用各样的「玩」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现在的人真的是特别会玩,搞创意、标另类;唱了歌,还要跳个舞。一个足球的疯狂,激动了整个世界人的心。似乎一定要兑现那句话,玩就要玩得心跳。(众笑)

  「随心所玩」这是药师如来对我们的怜悯。人心比天还高,物质的文明似乎很难满足我们内心欲望和渴求,我们只能调整并降伏我们的「心」,让「心」归自然,「心」归宁静,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和满足。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佛陀对文殊师利说,文珠师利菩萨,这就是东方琉璃光如来在他过去行菩萨道时,为广利群生所引发的十二大殊胜的愿望。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世尊说完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然后,在这里又特别说:即使用无可计量的时间也说不尽药师如来的功德及东方琉璃世界的庄严。劫:是指时间无限之长,无可计量。

  今天,我们在赞叹东方琉璃世界的同时,我们或许还可以用我们的心和我们的生活去感受并试着理解世尊话里的其他意思。

  从世尊对琉璃世界赞叹的语气中,表明了世尊对药师如来言而有信的肯定。言必行,行必果,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可现实世界里,我们对自己的言行有时很不负责任,我们借了别的人钱,说好下过月就还的,可到了下个月,我们却有着太多的理由不去兑现我们曾经的承诺,还钱的日子只能是永远的「下个月」。通过媒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政治人物为争取选票而高呼「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亲民理念和政治激情,可一旦如愿登上他追逐的金光宝座,执政为官的热情似乎远远超过执政为民。古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我们置身于这没有诚信的世界,我们也只能叹息、郁闷和无可奈何。

  这样的世界我们「说不能尽」。

  这样的世界我们一言难尽!

  在我们无常的人生里,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世尊要表白生命的有限。人生苦短!世尊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懂得珍惜时光,不要让琐碎又冗长的事情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和心性。

  记得小的时候,我和我的伙伴们都怕邻家的姐姐说话,她的话又多又长,一件小小的事情,在她嘴里总是说得密密麻麻、没完没了,于是,每次见她一张口,我们都赶紧跑开,实在跑不掉,我们就用极端的小手捂紧我们的耳朵,于是,整个世界失去了律动和活力,变得无声而沉闷,在一刹那间,我们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有个家境较好的伙伴自有他的办法,姐姐说话时,他变戏法似的拿去好多好吃的东西给姐姐吃,他说他要堵住姐姐的嘴。那段时期,其实,我真心地羡慕姐姐啰嗦,我多么渴望我的伙伴也嫌我的话多,用好吃的东西来堵我的嘴。(众笑)

  当然,世尊的话里一定还有别的深义,在此,我「说不能尽」。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有差别。

  美丽富饶的东方琉璃世界是清净自在的,那里无有女人,当然,也没有男人。(众笑)因为那里根本就不是男人和女人的世界。(众笑)这时,大家一定想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其实,世尊在此说得非常清楚,那里无有恶趣,亦无苦声。用《金刚经》的句子我们或许可以把话说得更透彻些,那是无有人相、我相,也没寿者相的世界。走近一看,我们兴奋得情不禁地叫起来,天啦!全是琉璃为地,金绳界道,所有的建筑都是七宝筑成。恍惚中,我们还以为我们走进了西方极乐世界呢?

  是的,世尊告诉我们,东方琉璃世界的功德庄严和西方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无有差别。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也是月光菩萨的诞辰日。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他俩生活在东方琉璃世界里,看他们的名字就能思量出他们的智慧和爱心,他们像日光般的炽热和月光般的清凉照亮着无边世界和无边的众生。

  世尊在这里推出了东方琉璃世界的两位特别的菩萨,而菩萨的名字对我们来说既亲近又遥远,以致让我们充满着新奇和想象——无量无数的菩萨像星星一样布满了深邃的天空,看上去虽有些拥挤,却不互相排挤。而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

  「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之上首」,世尊亮出两位菩萨的身份,似乎觉得说得还不够清楚,他又补充道:「次补佛处」。世尊说这四字时,应是一字一顿地强调。

  在这里,我们不便用世间「君君臣臣」的法则去给东方琉璃世界的诸佛菩萨排位子,谁最大,谁又是二掌柜的。(众笑)我们来听听「拈花微笑」的故事。

  世尊曾在灵鹫山说法,众弟子围坐四周,这时,世尊手拿一朵金色的波罗花对大众微笑。见世尊一言不发,大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有大迦叶破颜为笑。就那么一笑,禅悦了大众及世尊的心。于是,世尊对大众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大迦叶。而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像大迦叶一样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世尊说下这段话,我们多少能够体悟出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我敢说,这句是世尊最想对我们说的话,也是世尊最终要对我们说的话,而前面世尊所说东方琉璃世界的庄严及彼世界诸佛菩萨的无量功德仅仅是为这句话做个铺垫。

  前几天,有信士打电话说她要来朝礼九华山,并来甘露寺拜访我。我连声说:好的,好的。那几天我正闲着没事做,就盼着有人来呢!(众笑)信士到了,三个人,我好高兴!那天他们到得很晚,我想明天再给他们「开示」,他们却说天还早,他们想到远离甘露寺的九华街去转转。我不便阻拦,只好无奈地睡去,在梦里,信士给我发来手机信息,说太晚了,他们就住在街上的宾馆里。我当时睡意蒙眬,我回信息:好的。第二天我一直惦着他们,傍晚时分他们才来信息,说他们到了这里那里的,并去某寺拜见了某某大师,晚上不回甘露寺。我的心怅怅的,我只好说:好的。(众笑)

  又过了一天,他们又来信息,说:这次来九华山很受益,认识了许多大师,就不再打扰您了,谢谢!当时,我都失落得不行,像被人抛弃似的心里不是个滋味。(众笑)我强忍悲伤,我装做没事一样给他们回复信息,还是两个字:好的。(众笑)好的!好的!好的!我不知我的信士感觉到没有?我已经很不高兴了,我在生他们的气!(众笑)出家这么多年,我是最最承受不了「我的信士」赞叹彼寺院,称彼师为大师!(众笑)而世尊却真诚又迫切地对文殊师利菩萨及大众说:各位善男信女,你们应当愿生彼佛世界啊!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猪八戒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利用胜者的优势和方便将众妖留下的一些碎银私藏在他的大耳朵里,可他那么一点小伎俩,怎能逃得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猴头嘶牙咧嘴,抡起金棍棒跳将起来:你这猪头,看打。(众笑)小的时候看这段文字时只觉得孙悟空英勇了得,出家后我才知道在《菩萨戒经》里已明文规定,比丘是不能够蓄聚金钱的。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金钱忘不了。

  小的时候我跟孙悟空一样不懂得爱钱。一者是童年的单纯,再者是那时我压根儿就没有钱啊!(众笑)出家后,我有了居士的红包,于是,我把钱看得很仔细,十个十元是一百,十个一百就是庄严的一千圆人民币。我满脑子都是钱的影子,连早上在大殿里念经都闪现着昨晚梦里十元和一百元的面币。(众笑)有人找我借钱,我不借,我说我哪里有钱啊!我苦着脸,我装穷。(众笑)在车站、码头见到乞者伸来乞求的手,我只丢给他几枚硬币,乞者他如何知道一百元的大票紧贴着我的身体。(众笑)

  去年,九华山有位老师父圆寂了,我跟着众人念经为他送行。送走老师父后,我们帮他收拾遗物,我们在他的房间里清理出好多的现金。五元的、十元的、一百元的到处都是。当时,我的心发酸,老师父清苦一生,却把居士对他的供养如此细心地收藏在床底下、袜子里、还有被套里全是。我暗自伤感,为老人,更为我自己,眼前的一切似乎预示着我的将来,到那一天,我的弟子们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我的所有、我的一生,她们会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她们心中无比尊崇的师父,以及师父无智又凄然的一生?

  一生聚积恨不多,聚到多时眼闭了。

  我不愿继续去猜想将来我的弟子们心里的感受,在我现在还算清醒的时候,我要把话说出来,如果将来真的发现了那一天,在此,我万般忏悔祈求能得到地狱、饿鬼的宽恕;也期望能得到我的弟子们及大众的理解和原谅!(掌声)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份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在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长有一株绛珠草,当时,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灌溉,使这绛珠草得以长生,并脱却草胎木质,换得女人形。为酬报灌溉之恩,那绛珠仙子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来世如果他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我一定要用我一生的全部眼泪去报答他。这是《红楼梦》里的再世情缘——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一段宿命孽缘。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神瑛侍者当年每天对绛株草的灌溉改换成持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那么,今生怎会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众笑)林黛玉要用她全部的泪水去回报贾宝玉曾经对她的恩情,天啦!林妹妹眼中能有多少的泪珠儿,怎经得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啊!(众笑)

  好行惠施,赞叹施者有一位居士非常发心,她经常供养三宝。一次,有位法师寺里的菩萨要装金,那居士听说后非常欢喜说她要做这份功德。法师说,某某居士也捐了善款,剩下的功德全归你。谁知那居士听了很不情愿,说这次菩萨装金的功德她一人全包了,并要法师将某某居士的功德款退还或用作其他的事情。

  九华山的老和尚到韩国为99米地藏铜像化缘时,老和尚对着韩国信士反复地讲,希望大众能多发心,为地藏菩萨铜像早日建成而多捐款。可韩国的信众回应给地藏菩萨的只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算是随喜。(众笑)

  这两则惠施的小故事,对功德的理解和赞叹全然不同,一个要将功德全部包下,一个则对功德鼓掌随喜,这里,我没法分辩得出谁是真正的功德?

  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份施来求者,况余财物?老法师讲「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要「放下」,对一切所有都无贪惜之心。于是,有信士记住了老法师的话。一段时间过去了,信士打电话给老法师,说:

  师父啊!我按照你说的去做,把工作辞了,什么都放下了,我想专心念佛。

  老法师听了,蛮高兴。

  信士接着说:可我现在没法念佛啦!

  老法师不解,问:怎么啦?

  信士回答说:师父,我没有了工作和工资,现在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怎么念佛啊?(众笑)

  老法师无言以答。老法师心里一定在纳闷:这人还真的什么都能放下?!(众笑)

  在东汉末年,自称大汉皇叔的刘备兵败吕布落荒向山中而逃,遇见一叫刘安的猎户,求食一顿。刘安知是刘备,心中大喜,贵客临门啊!大汉皇叔,他比皇上还大啊!欲寻野味,却一时不能得,怎么办?刘安急中无策,急中生「智」——乃杀妻而食之。以他老婆手足血肉身供养又饥又困的刘皇叔。捧读《三国演义》,让人啼笑皆非。这刘安也真能放下?可他为什么杀老婆而不杀他自己?(众笑)

  好啦!工作没了,老婆也杀了,(众笑)是该上天堂或下地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受戒的处所,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则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世尊接着对文殊师利及大众说:

  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受戒的处所,而破尸罗;尸罗是梵语,戒的意思。

  刚出家时,我在书桌上放着一张卡片,弘一大师书写的:以戒为师。当时,我并不懂得戒的真正含义,我只是喜欢弘一大师流露在笔端下的那种平和而超然的心迹。于是,我用功练字,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弘一大师一样,人字合一,字与其人。那时,我只以为把字写好了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出家人。我的同学的毛笔字写得很有功底,有好几次我参加「书法园地」的作品都请他代笔,为此,我得在我三十元的单金中拿出一部分供养他,上街给他买瓜子。(众笑)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他要走了,他说他要离开佛门。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字写得那么好,他怎舍得离去?我为他那笔好字而止不住地惋惜。后来,我听说他因为喜欢上了一个会写字的女孩子才离开佛门的。(众笑)当时,我还在疑惑,怎么,持戒跟写字没关系?

  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在甘露寺里,有一位学修精进、持戒精严的比丘,同学们非常喜欢他超群的气质和他实质性学修及授课方式,可在轨则纪律上学院有些为难,因为这位比丘不愿随众上殿。在丛林生活里,你一天没吃饭,谁都不会在意,如果你一次不上殿,准搅乱了众人的心。上殿已成汉地僧众最基本的行持,可大多数年轻的僧众对上殿没有太多的热情和信心。我一直困惑着这样的轨则是否适应于所有的出家人,有时,我很难把握我是应遵循丛林轨则,还是尊重那位不上殿的比丘他的行持和他独特的个性?

  有于尸罗、轨则,虽则不坏,然毁正见「宗教在变异」,这是当今人们对宗教的忧患和共识。

  佛教在印度灭亡的说法很多,有人说到了公元十三世纪,印度的出家人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及信众的需求而以宽容的态度摄取了其他宗教教义,对诸神信仰致力推崇,求佛升官发财、保佑安康,已成为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主流信奉。这样,佛教在印度逐渐失去了独自的立场,并导致佛教在印度的削弱和灭亡。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佛教在走印度佛教的老路,改革开放的中国,宗教、旅游、经济已汇成洪峰,冲破了黄墙里千年的宁静。二千年前的佛陀或许没想到他今天的弟子已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在旅游及经济这股巨浪中各显神通。于是,有人担心,说,佛教本是闹市中的花园,让人们纷乱无绪的心得以永恒的皈依和宁静;如果说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是列疾速火车,那么,作为宗教应该是减速器——让人们永无尽头的贪婪得以遏止和熄灭。可今天的我们却迎合着时代的功利价值而推波助澜。

  千百条路引我们偏离目的,只有一条正见之路方能度我们到达理想的彼岸。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 念药师经的好处和作用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

  • 《药师经》原文

    药师经原文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

  • 药师经简介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

  • 药师经注音版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香xiāng赞zn: 炉l香xiāng乍zh爇ru,法fǎ界ji蒙mng熏xūn,诸zhū佛...

精华推荐

  • 药师经注音版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香xiāng赞zn: 炉l香xiāng乍zh爇ru,法fǎ界ji蒙mng熏xūn,诸zhū佛...

  • 《药师经》原文

    药师经原文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

  • 药师经简介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