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净土经论

第十一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倒数第三行: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下面是为我们说明与会的这些大众他们排列的顺序,这个里头也是有原则的,不是随便排列的顺序。声闻列在第一位,这些是佛的小乘弟子,修学小乘的,他们都是出家众,所以他是出世相故,他是出家众。菩萨里面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一般菩萨是在家多,出家的比较少。声闻那完全都是出家的。其次,他是常随众,也就是佛到什么地方他们都是跟着一道去,不离开老师的。菩萨众是不常跟老师在一起,因为菩萨通常都是代替老师教化一方,没有特殊的因缘,就很难跟佛常常聚会在一处。不像声闻,声闻是常随众。同时佛法是要靠僧团来承传、来维系、来推展的,因此僧团在佛法里面特别受到尊重,这些弟子们通常是把他摆在第一位的。

  「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菩萨,像在我们中国,象征性的,就是代表性的,我们中国人供奉的四大菩萨,这四大名山。这四大菩萨当中,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相,其他的像观音菩萨、文殊、普贤都现的是在家相。由此可知,菩萨里面是在家居多,出家的是少数。但是在中国,出家人通常都要受菩萨戒,也就是中国出家人是具有菩萨身分的,跟泰国南传的佛教不一样,他们出家众完全是声闻众,没有受过菩萨戒,所以我们称他作小乘佛法。这是相不定。「不常随」,刚才说过,菩萨不常跟从佛在一起。他是代佛教化众生,往往在一方住持教化。他居中也代表中道,表这个意思。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正好跟前面相反。我们六道凡夫是住生死,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小乘人证到四果罗汉,他就住在涅槃里面去了,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不像菩萨,菩萨是两边都不住,所以他能够随缘帮助一切大众。

  「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天人列在后面,这个多半是佛的在家皈依弟子,他属于四众之一。在家有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也有受五戒的,也有受菩萨戒的,所以他的品类就很杂。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像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所见到的,五十三参里面出家相只有六位,其余的统统是在家菩萨。表现的身分,可以说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这是给我们做一个非常好的修学榜样。所以学佛不妨碍任何行业,任何行业、任何身分、任何环境,都能够学佛,都能够行菩萨道。可见得佛法修学,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是佛的外护,就是在外面护持佛法,协助弘扬、宣传佛法,他们有这个职责。再看底下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是梵语,底下注解里头有。「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我们先解释这个,这是解释比丘。比丘上加一个大,那就是属于大乘的比丘,说明他是菩萨比丘,不是普通比丘,不是小乘比丘。因为我们这部经是大乘经典,所以修学的都是属于大乘菩萨。这些出家人也是受了菩萨戒的,所以称之为『大比丘』。单单「比丘」两个字的意义就是曾经受过具足戒律的出家人,就称之为比丘。「具足」就是圆满,佛所制定的每一条戒他都接受,他都能够依教奉行。像传在我们中国,现在出家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条戒,这两百五十条戒统统都能够遵守。

  比丘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乞士」,乞是乞食为生。在我们中国对于乞食为生的人,我们称他作乞丐,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不像印度,印度这个乞士,社会对他非常尊敬,中国要是托钵去乞食,那没有人能看得起,这是社会制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样。但是他虽然是乞食,他是「士」,士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知识分子。在中国过去,这是读书人,中国的社会对于读书人非常尊重,从前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读书人非常尊重。这个乞丐是个读书人,是乞士,换句话说,他有学问、有道德,但是他是乞食为生的。「一钵资身」,资就是养活我们的身命,靠一个钵。钵是钵盂,就是盛饭盛菜的,饭菜都混合在一起,没有分别、没有好恶,这是托钵乞食。

  「无所蓄藏」,佛的制度,出家人他随身所携带的,也就是我们讲他的全副家当是三衣一钵,三件衣一个钵,那就是他全部的财产。这个制度在北印度行,那是属于热带。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游化的地方都是印度,从喜马拉雅山以南,他的足迹所到之处一直到锡兰岛,等于说整个印度地区他都曾经游历过。在那个时候那个地区,三衣一钵够了。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纬度比那边高得太多了,所以三衣不足以御寒,中国的天气冷。于是乎三衣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形式,中国出家人还是穿中国的衣服,没有更换,只有在诵经、在典礼的时候,在法会,法会典礼,才将袈裟,就是三衣披在身上做个纪念,就是象征的意思。不像印度,印度没有衣服,他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我们这边也常常看到印度人,所以我们风俗习惯跟他们不一样。从这个地方也能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佛法的圆融,佛法的随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它到中国来,所有一切生活方式完全是中国化了,穿中国的海青,长袍长袖子的叫海青。海青是我们汉朝时候的礼服,也就是士大夫阶级所穿的,用现在话来讲,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所穿的礼服是海青。我们出家人也是穿这个衣服,差别的,在家人海青里面绣的有花纹,出家人没有彩绣,就是穿得很朴素,差别就在此地,衣服的样子完全相同。所以三衣,因为我们只有在典礼法会的时候才用,所以这个衣就把它缩小了,缩小差不多是原来的衣的三分之一这么大,我们用钩环这样子搭在身上做纪念。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之后,日本的法师比我们就更现代化了。你看日本法师实在看不出来,为什么?他们穿西装,他们穿皮鞋。实在讲只是剃了头,除了这个之外,他的服装没有办法看得出来。他们的袈裟就更方便,他的袈裟缩成一小块,大概只有一、两寸,平常就装在西装上面的小口袋里,到法会用的时候掏出来,像我们念珠一样,套在身上,挂在身上这么一块,那就是他的袈裟。从这些地方都能够显示佛教的适应能力非常之强,非常的圆融,它的确是圆圆满满的做到了本土化与现代化,所以佛教才能普遍的被大众欢迎、接受。这些当然都是属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的实质内容,这才是要紧的。

  佛为我们所制定的,他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们要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样才能得自在。所以,出家人没有家,出家哪里还有家?没有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定要做到这个样子,你心才会安稳,才能够得到三昧现前,才能够开智慧。「专求出要」,出是出离三界,要是最重要修学的方法,出家的志趣在此,所以对于世间一切法都不可以留恋。在过去,出家人行,因为只要是出了家、受了戒,任何寺院庵堂这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场。你出家了,道场都有你的分,你虽然没有家,你只要找到寺院,你都可以去住。所以道场叫十方道场,都可以去挂单,挂单就是到这个地方去住,到这个地方去修学。

  每个道场的道风、学风不一样,像中国分为许多的宗派,我们想学哪一个法门,打听哪一个道场是专修这个法门的、专弘这个法门,我们就到那边去。那个道场一定要收留,没有理由拒绝,只要我们遵守规矩、遵守戒律,不犯过失,他没有理由拒绝。可是佛法在中国传了将近两千年,任何一个制度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弊病,佛门也不例外。古来祖师大德建的道场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到以后它慢慢变成子孙庙,住持和尚传给他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不是他的徒子徒孙到他那个地方去,他就拒绝、不容纳。传到今天,道场古时候的道风现在完全都没有了。逼着出家人不能没有财产,出家人不能没有积蓄,出家人不能没有房屋,这逼着走投无路了。所以现在我们说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跟在家人没有什么差别,也不能怪这些出家人,时势所逼,没有法子!这个历史的演变,这里头因因果果我们都要了解。然后在这个大时代当中,真正出家人只要守住「无所蓄藏,专求出要」,这就行了,我们的道业才能够成就。

  在这个时代虽然有所积蓄,这个积蓄是我们身体在这个世间依靠生存必须要有的这些条件,这是现在被逼,非得要有。但是心里面不能有,心里头要有那就坏了,你就有所留恋、有所牵挂。到你念佛念成功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说我还有房子,银行还有多少钱,这就糟了,阿弥陀佛不会带你去。所以这些东西纵然是有,也要放得干干净净,什么时候走毫无留恋,有如没有,这才行,这是应付今天这个时代。自己有,有这个福报,应当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帮助佛法的弘扬,帮助一切众生,这就对了。决定不能够据为己有,自己贪图享受,那就错了,就堕落了。这是我们在现代必须要晓得的。

  第二个意思是「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爱见就是烦恼,爱就是贪爱,指的是思惑,见是讲的见惑,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到后面会说到,这个地方就不多说了。这就是讲用智慧破见思烦恼。「见」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认识,「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经上讲的五大类,贪瞋痴慢疑,疑是对于圣人的教诲你怀疑,你不能够深信。这是见惑跟思惑,总共是有十大类,十类,到后面再说。我们用真正的智慧,能够将这些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把它纠正过来,这叫做破恶。

  第三「怖魔」,魔是讲的天魔,天魔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上帝、天王,说的是这些人。这些人比我们世间人的福报大,三界六道都是他统治的,如果这个人出家修行要脱离三界轮回,他听说了、他看见了就非常忧虑。为什么?他统治下的人民又少了一个,又跑掉一个,他心里就很不高兴,心里就很难过,所以使魔王感到恐怖。「发心受戒」,这是发的真实心。「羯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作法,从前翻作作法,现在来讲就是举行的仪式。举行出家受戒的仪式,在仪式里面郑重宣示接受佛的教诫,依教奉行。这样的人决定能够脱离三界,能够成佛、成菩萨,或者是成阿罗汉,魔才恐怖。像现在有许多出家人,出了家之后并没有依照佛的教诫去修学。他们虽然在戒坛里面受戒,魔看了之后一定很欢喜,笑笑,为什么?他出不了三界。因为他并不认真,他出家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魔现在也不恐怖。从前出家人白四羯磨的时候魔恐怖,现在看这个样子魔不恐怖,魔看了笑笑而已,就是说这出不了三界。这是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要理解的,要认真来反省、认真来修学。

  比丘在佛门里面是非常尊贵的称呼。蕅益大师是我们净宗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出生在明朝末年,圆寂在清朝,所以他是两个朝代的人。我们在许多著作里面有看到明蕅益大师,有的时候看到清蕅益大师,是一个人,他是生在明朝,往生的时候在清朝。他在年轻的时候学天台的,而且对于戒律特别欢喜,有很深入的研究,就像我们民国初年的弘一大师一样,对于律学有偏好。根据他的说法,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比丘没有,真正出家人也就没有了,出家比丘戒就得不到。因为根据比丘戒的传法,至少要五个真正的比丘才有资格传戒,你才能够得戒。不像菩萨戒跟其他的戒,自己发愿在佛像面前发誓都可以得戒的。唯独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行,一定要五个比丘以上来传授。

  所以蕅益大师自己受了比丘戒之后,他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自己就把戒退掉,称为「菩萨戒沙弥」。我们看到有很多著作上「菩萨戒沙弥智旭」,智旭是他的法名,他的署名是这样署法的,他不敢自称比丘,他称沙弥。他的徒弟,老师称沙弥,徒弟连沙弥都不敢称了。徒弟成时法师,这个人也很了不起,《蕅益大师全集》就是他编的,他负责刻版流通,把他老师的东西传下来。诸位看流传很普遍的《净土十要》,《十要》前面有很多文是成时写的。成时他自称「出家优婆塞」,你看看,他老师是菩萨戒沙弥,他不敢称沙弥,他称出家优婆塞。这个是真的,这种称呼一点都不错。像我们现在出家人,能够做到出家优婆塞就不得了!为什么?五戒十善真正做到了。二百五十戒做不到,沙弥十戒也做不到,十戒里面有一条,手上不可以拿金钱,我们身上装了钞票,就破了戒,做不到,不容易做到。所以,在家是守五戒,出家能把五戒做好,在今天就很难得了。能够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好,做个名符其实的出家优婆塞,女众是出家优婆夷,就非常难得了!这样持戒念佛,决定得生净土。所以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

  下面这段非常重要,这是解释僧,僧是梵语。「僧者,具云僧伽」,尾音还是省掉了,僧伽耶,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用个「僧」,后头尾音都把它省略掉了。「此翻和合众」,他的意思叫和合众。众是个团体,换句话说,是个很和睦的团体,这叫僧团。和合里面一共有七桩事情,也就是有七条戒必须要遵守,这个团体才叫做僧,才叫做僧伽耶。第一个就是理,「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换句话说,我们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确实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目标、希望,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砥砺的修学,这条叫做理和。

  另外有六条是属于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要守的。第一个是「身同住」。我们共同住在一起,在从前叫寺院、道场,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像现在学校一样,共同在一个学校。「口无诤」,平常言语之间,决定没有争论。「意同悦」,大家住在一起,一定每个人都欢欢喜喜,在我们中国俗话讲,这是个非常兴旺的团体。「见同解」,见是讲看法,对于修学的原则的看法、方法的看法、境界的看法,都能够一致,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见同解就是要建立共识,我们对于一切问题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戒同修」,这个戒是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有个规矩,没有规矩一定就乱了。像学校它有校规,寺院里面有常住的规约。这个规矩订得很多,关于日常生活方面一定要订得很详细。教室有教室的规则,饭厅有饭厅的规则,活动有活动的规则,乃至于接见宾客有接见宾客的规则。如果没有规则,这个团体一定就乱了,秩序就坏掉了。所以,这个戒是指守规矩。规约是大家共同来制定的,就是用会议的方法来制定的,制定之后人人要遵守。戒同修是指这一点,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用现在的话就是守法、守规矩。「利同均」,这个利是讲生活,物质的生活一定是平等的,没有特殊优待的,生活,穿的、吃的都是一样的,这是平等的。

  这是佛给这个团体所立的七条规则,参与这个团体必须要遵守。佛的团体是四个人以上同住在一起,能遵照佛这七条的教训去做,这个小团体就称为僧团。诸位同修在此地一定要知道,出家人四个人在一块共修,遵守这个原则是僧团。如果你家里面夫妻儿女也有四个人,在家里头也这样的修法,你家庭里头也是僧团。所以,僧不是指出家人,大家要是一看到僧,这是出家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僧是什么?僧是团体。四个人以上组合在一起,这个团体叫僧,僧是团体的意思,不是指出家人。以后僧在中国就变成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本意是指团体。所以在家同修,或者是你们居士,有四个人以上,有一个居士修行的道场,像在我们中国的居士林、莲社、有很多精舍,完全是居士们修学的,四个人以上依理事七和来修,都是真正的僧团。

  僧团如果出现在这个世间,是非常稀有而难得,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不但修行的人有福,这一个地方都沾光,这个地方不遭灾难。为什么?它有真修行人住在这个地方,有大福德的人住在这个地方。什么人叫大福德?依照佛这七条修行的是大福德人。我一出家,对于僧团就非常向往、非常羡慕,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遇到过。我自己道场人虽然也多,不是僧团,每个人意见不一样,想法、看法都不相同。所以僧团出现,真正是稀有,真正是可贵!为什么四个人在一块不能舍弃自己的意见,还要坚持自己的执着?这叫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这个难!

  我们再仔细看看历史,古人所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人一条心,理事和合就是一条心。在中国历代,开国的帝王,你们去看,实在讲我仔细留心历史,没有超过十个人的,都是五、六个人,六、七个人他们一条心,就能建立一个政权,能够绵延几百年。佛法里面,四个人以上在一块组织僧团,就能把佛法弘遍到全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僧团最初在鹿野苑成立,六个人,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带着五个学生,鹿野苑五比丘,就这样起家的。六个人就依这个七条在一块共住,这是僧团的出现,三宝的建立,就是佛法僧三宝具足。以后这些弟子是他们参加进来的,最初建立的是五比丘,佛与五比丘。所以,谁能够把自己舍掉,舍掉自己的成见,舍掉自己的得失利害,才能把这几条圆满的做到。如果是放不下、舍不得,那就没有法子,那就做不到。所谓的叫貌合神离,表面上好象是同住在一起,其实是各怀鬼胎,这个鬼就是贪瞋痴,每个人都有贪瞋痴,这就不是真正的僧团了。

  我过去在台北,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这个老居士已经不在了,也非常的难得。有一次他请我在功德林吃饭,台北火车站旁边有个功德林,请我吃饭。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请我?他说我今天有桩事情要向法师请教。我说不敢当。这老居士,他学佛比我早,成就也比我殊胜,我们是后学,他很客气。我说什么事情你这样子挂在心里?他说我想来想去,现在人造的五逆罪,就是要堕地狱,怎么得了?我说什么罪堕地狱?他说破和合僧!我一听说这个,我就笑笑,我说老居士放心,咱们来好好吃菜,不要去理会这些。他说为什么?我说破和合僧确实是堕阿鼻地狱的业因。我反过来问他一句,我说老居士,你在哪里看到和合僧?我这一问,他也笑起来了,根本就没有和合僧。不要说你去破坏僧团,他们里面自己就不和,哪有僧团?如果它是真正和合僧团,你们在外面造谣生事破坏,那是堕阿鼻地狱。他们里面自己都打架,自己都吵嘴闹是非,那是什么和合僧团?所以我说我从学佛起就很留意,我走了很多地方,没有看到和合僧团,你在哪里看到和合僧团?他笑起来,事情就解决了。五逆罪里面有「破和合僧」,和合僧想破也找不到,没有!再看下面。

  「千二百五十人者」,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总共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个五,零头省略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从哪里来的?「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迦叶有三个,迦叶是姓,他们三个是兄弟三个人,在当时可以说他们都是宗教领袖,都有自己的信徒。其中优楼频螺迦叶,他有徒弟五百人,另外他有两个兄弟,每个人有徒众两百五十人。所以他们三个人,连他们的徒众就一千人。「身子目连」就是大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这是两个人,身子、目连。「身子」是用中国意思翻的,梵文就称舍利弗。舍利弗跟目犍连也是宗教领袖,他们每个人连他的徒弟有一百人,所以两个人就是两百人。以后他们听了佛的说法,感动,都皈依佛,做为佛的弟子。他这一做佛弟子,他的那些徒众都带过来,都以佛为师,这个样子就有一千二百人。另外有「耶舍子等」,他们有五十个人,这也是慕道而来的,释迦牟尼佛接受了他们,他们五十人,这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加上最初在鹿野苑的五比丘,所以总共的人数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说明他们僧团人数来由。

  这些人是「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所以他们这批人变成了佛的常随众,佛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跟到什么地方,尽佛的一生,一直到佛入灭,之后他们才离开。佛在世的时候,他们都跟在佛的身旁。所以结集经藏的时候,一定把他们这些人统统记录在其中,因为这些人都是参加法会而没有缺席的。其他的人来来去去,那都省略掉了。底下经文说: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一句是说明这些人实际的身分,这些人正是佛在经上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非常感慨,现在连四个人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的都没有,释迦牟尼佛居然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一起居住修六和敬,这样的团体空前绝后,到哪里去找的?看了这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不是凡夫。凡夫早就吵翻了天,哪里能够和合?他们都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指什么人?十地菩萨,第十地,再往上去就是等觉了。他们里面身分最低的都是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菩萨,其中还有不少是古佛再来,已经成了佛的。现在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成佛教化众生,他们来现身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先当外道,然后听到释迦牟尼说法,故意装得非常佩服,非常羡慕,再皈依佛,做佛的学生。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在后台上都是诸佛大菩萨再来的,他原来不是凡夫。所以这么大的僧团,理事七和合做得那么样的圆满,原来不是凡夫。这是「大阿罗汉」的意思。

  这个大是大乘,小乘阿罗汉就是断了见思烦恼的四果罗汉,大乘阿罗汉。阿罗汉如果用中国的意思来翻,「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学」。无学用现在的话讲毕业了,学的东西学完了,他的学分学完了,毕业了。我们现在讲毕业,在佛法里面称无学,他所学的东西统统学圆满了。小乘阿罗汉是小乘法毕业了,他学完了;大乘法,到法云地的菩萨就学完了。往上去,等觉,等觉是后补佛,所以叫候补位,补处菩萨。哪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需要佛去度化众生,他跟他有缘,到那里就示现成佛。所以到法云地,大乘就毕业了。

  『众所知识』,「众」是大众,此地这个众可以讲是九法界的众生。不仅仅是六道,声闻、缘觉、菩萨,对于这些人都知道、都听说。可见得他们的知名度是非常之高,人人都能够称道的,这叫「众所知识」。

  注解里面给我们解释阿罗汉,阿罗汉也含三个意思。实在讲比丘是阿罗汉的因地,阿罗汉是比丘的果地,比丘修学圆满,证了果,就称为阿罗汉。比丘乞士是在学,阿罗汉是毕业了,是学完了。所以它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应供」,供是供养,应是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他应当接受,这个就是「乞士果」。在因地自己道德学问没有圆满、没有成就的时候,这是乞食,乞食维持自己的身命,乞法维持自己的慧命。在佛法里讲命有两种,一个是身命,一个是慧命,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老师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大。向众生乞食,维持身命;向佛菩萨求法,滋养自己的慧命。这个在因地,现在在果地上,圆满了,圆满之后他就是天人师,在六道、在九法界里面,他是老师的身分出现。这个师,第九地是法师地,第十地是无学,九地是法师。所以他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他有这个德行,他有这个能力。

  第二个意思叫「杀贼」,这是「破恶果」。有些人看到这个字样生了疑惑,佛教大戒第一条戒是不杀生,阿罗汉还杀贼?这什么人提出这个问题给我说的?方豪先生,在台湾,你们知道吗?是天主教的一个神父,方豪。我在台北跟他住得很近,我们算是邻居,他有个教堂就在我住的附近,那个时候他是政大文学院院长。他有一天跟我谈起,他说你们佛教不杀生,阿罗汉怎么杀贼?实际上,这个贼是什么?这个贼叫烦恼贼,贪瞋痴慢疑,这烦恼贼。意思就是烦恼断掉了,这个贼没有了,消灭掉了,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看到小偷、盗贼的时候去杀他,那就错误了,他把意思解错,他不知道这个贼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叫做贼。因为贼他能把我们的财物偷盗去,我们受到损失,佛给我们讲,这三种烦恼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障碍住,就好比盗贼把我们的智慧、功德偷掉了一样。所以用它来比喻,是这个意思,杀贼就是烦恼断掉了。

  第三是「无生」,无生是「怖魔果」,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六道凡夫有生死轮回,这是苦不堪言,没有人有能力超越轮回,没有人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佛出现于世间。佛是个很聪明的人,你们自己有能力解决,他绝对不会来,来没有意思,你有能力处理这个事情,他何必要来?你们想解决而又没有这个能力,解决不了,那佛是一定要来。不来,对不起人!所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事情?生死大事。芸芸众生之中,有一部分觉悟了,觉悟到生死大事,要想了生死、要想出三界、要想真正做到不生不灭。只要众生有这么个愿望,佛一定会来帮助我们,所以佛出现于世,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阿罗汉果然达到,无生了。当你发愿的时候,魔就恐怖,现在你真的超出,真正超越三界。这是阿罗汉的三个意思。

  「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阿罗汉里面有浅深等差种种不同,佛法里面把它分为三大类。「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这个三种罗汉,第一种讲慧解脱罗汉,这个是属于小乘的,天台大师判教判四教藏、通、别、圆,就是藏教的阿罗汉。为什么说他是慧解脱?他修行是依据「四念处」,四念处是观慧。四念处第一个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宇宙人生观,佛教他用这四种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所以小乘修学,这四个是非常重要的。大乘法里面也不能离开这个基础,所以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而小乘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四念处。天台大师讲四念处讲得非常详细,他的讲法是藏通别圆四种四念处。由此可知,四念处既然通大小乘,三十七道品当然通大小乘。

  第二种叫俱解脱罗汉,这个是大乘法里面修学禅定的。禅定这就是定共戒。人得禅定,三昧现前,定能伏烦恼。诸位要知道,定虽然不能断烦恼,它能伏烦恼,就是烦恼虽然没断,决定不起作用。如果是很深的禅定,烦恼等于是断掉了。小乘阿罗汉证的是九次第定,他定功的程度是达到第九段的功夫了,这超越三界。第八段不能超越三界,所以八定以下的,四禅八定叫世间禅定,第九定超越了。到第十个层次、十一个层次、十二个层次,那就更高了,这是讲的菩萨、法身大士,这是菩萨了。

  「无疑解脱罗汉」,当然他们定功、智慧、境界绝对不是前面两种能够相比的。为什么叫无疑?这是说他的智慧现前,在教下讲,这些人大开圆解,一切疑难的问题他都能跟你解答,所以叫无疑。这就是底下讲的法身大士,他们已经破了无明,证得法身,是大开圆解的这样身分的人,所以就称「大」了。确实他是大菩萨再来的,我刚才讲的法云地的菩萨,因为他是大阿罗汉,大乘无学是法云地,那当然无疑。什么问题到他那里都能解决,所以他们是无疑的阿罗汉。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这是把他的真正身分为我们说出来了,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地方众生缘成熟,跟释迦牟尼佛有缘,释迦牟尼佛到这儿来教化众生。一个人唱不了一台戏,释迦牟尼佛唱主角,还得要有很多配角来,配角到哪儿去找?诸佛来当配角。彼此在本地里面决定是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前台上表演的,有做主角、有做配角,有高下之分。释迦牟尼佛做老师,这些人做学生,有师生之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的。所以叫佛佛道同,佛与佛互相支援、互相拥护,来成就一切众生。绝对没有自己名分之争,一切都为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像这些地方我们应当要学习。

  法身大士,通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称之为法身大士。在别教是初地以上,别教是初地菩萨以上,在圆教是初住以上,我们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属于圆教,跟《华严》、《法华》相同。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所以,法身大士总共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都叫法身大士,所以《华严经》上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这个意思。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再加上个等觉,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他们的身分是这样的人,不是普通人。

  「示作声闻」,示是示现,就是来表演的,变现一个小乘阿罗汉,变成一个凡夫模样。释迦牟尼佛当年,不但僧团里面这些弟子是法身大士、诸佛来化身的、来变现的,就是他在家护法的那些在家的弟子们,这些国王大臣,也都是法身大士变现来的。像我们前面跟诸位介绍,波斯匿王、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都是法身大士变现出来的,共同来台前台后把这场戏唱好。如果不是佛菩萨再来的,谁肯把家里黄金拿出来布地?谁肯!菩萨来表演的,表演给大众看的。给孤独长者黄金布地请释迦牟尼佛讲法,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否则的话,他怎么肯这样做?所以对于释迦牟尼佛讲的话,听了就相信,这就得受用。来表演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凡夫做不到的。「证此净土不思议法」,证是证明,他们这些人来表演,佛为我们说这个不思议法,这些人给我们作证。他们没有反对,听了个个拥护、个个欢喜、个个赞叹,这就是为我们来做证明,帮助佛弘扬这个法门,所以称之为大阿罗汉,不是普通人。

  今天就讲到此地。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