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杨岐方会思想略述(本峰)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杨岐方会思想略述
本峰
闽南佛学

  方会,俗姓冷,生于公元992年(北宋太宗淳化3年),卒于公元1049年(北宋仁宗皇佑元年),袁州宜舂(今江西省宜春市)人,是北宋禅宗临济两支派之一杨岐派创始人。20岁到筠川(今江西高安)九峰山,投师落发为僧。后去潭州(今湖南长沙)参石霜楚圆并得法。后被道俗迎居袁州杨岐山传法,因长期庄杨岐山,世称“杨岐方会”:其法系称“杨岐宗”。
  杨岐派均重要人物,有方会的高足白云守瑞、保宁仁勇,后有再传弟子法演及其弟子佛果克勤等。方会和尚的言行,有《袁川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和《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共一卷,还有之杨岐方会禅师后录》一卷等。
  在宋代,由于士大夫逃禅的影响所及,一时灯录语录大量出现,绕路说法者不乏其人,一时间宗门行者往往被文字浩繁的灯录语录所迷惑。有鉴于此,在《潭州云盖山和尚语录》序中说:“师二层法席,凡越一纪,振纲提领,应机接诱,富有言句,不许抄录。衡阳人守瑞上人,默而记诸,编成一轴”。不难舌出方会对文字禅颇为反对。序中又说:“李唐朝有禅之杰著马大师,据江西泐潭,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机。海出黄浆运得其大用,自余唱导而巳。运出颙,颙出沼,沼出念,念出昭,昭出圆,圆出会。当时谓海得其大机,运得其大用,兼而得者,独会师欤。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方会兼具怀海的大机和希运的大用,因此,佛教史学家称之宗风如龙。
  作为杨岐派一代宗师的方会,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庞大的。在语录中,有许多地方是高深难测,令人费解。下面仅就笔者在阅读其人语录后的肤浅认识加以说明。
  ①心即是佛,一切现前
  在《袁州杨岐山会和尚语录》里说:“只个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又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尘才举,大地全收,”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佛。找到了这个心,也就找到了主宰,因为它是十方世界最灵物。那么,这个心指的是什么呢?是妄心,当然不是。我们凡夫众生具备的就是妄心。心是指真心,一个真常不变的心。只有真常不变,才能是主宰,才能是十方世界最灵物。怎样才能得到真心呢?是去妄归真,还是当处即真?语录中又说:“坐断乾坤,天地黯黑,放过一著,雨顺风调。然虽如是,俗气末除在”。僧问:“欲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如何是古教。”师云:“乾坤月明,碧海波涛”。进云:“忽遇洪波浩渺时如何”?师云:“放过一著,十字纵横,又作么生”?僧便喝,抚掌一下。师云:“看者一员战将。”进云:“打草惊蛇”。师云:“也要大家知。”
  禅是活脱脱的,没有一点阻碍。如果你著意修行,就算你坐断乾坤,仍免不了天地一片黑暗,说明你仍然没古开悟。如果你放下这一著,放下这个著意的坐断乾坤这一著,那么就风调雨顺。虽然这样,但由于你有放下的这个念头,所以俗气仍旧末除,这样看来,若用去妄归真的办法是行不通的。那么欲免除心中灼困惑,应须舌古教又怎么理解呢?什么是古教?要知道,天地间的月亮是明亮的,碧海中的水波是澄清的,这就是古教。这就是要你达到山是山,水是水的地步。然末悟时,山也是山,水也是水。达到真理时,则山非山,水非水。从真起俗,真俗不二,则山又是山,水又是水。这天空的明月,碧海的澄波,当然是要泯绝真俗的,达到当处即是。   
  禅宗就是在于当下体认,一悟永悟。不提倡什么漸悟,只在亍顿悟,即当下的体验,当处即真,自己就是佛。然佛有三种,法身、报身、化身、禅宗所悟到的佛,是自性法身佛。悟后起修,事半功倍。禅宗不管何宗何派,都是以悟理为要。什么是理呢?理就是正确的知见。在修行中,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修行是不会成功的。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觉悟真理。有了对真理的觉悟,便有了智慧,用智慧就能断除烦恼等恶魔。禅宗之外的宗派注重事修,可以说是因修。而禅宁可以说是果修,因为他始终死死抓住这个东西不放。作为禅宗临济的正宗传人,方会也毫不例外,也没有越出这一根本的法门。他所说的天地间月亮,碧海中的澄波,就是这个意思。在他看来,山河大地,草木灰尘,无非是法身的体现。乃至持棍棒喝,瞬间眨眼,也都是法身的体观。所以,你只要认识到只亮,澄波本来就是法身,那么,你也就认识了真理,已经是个开悟之人了。
  关于“一即一切,一勿即一”“一尘才举,大地全收”,这又是事事圆融的无碍境界了。事事圆融,是贤首宗的基本教义,华严经所讲的境界。方会又是怎样把它和禅宗联系在一起的呢?禅宗讲究自心即佛,山河大地皆是法身。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法身的体现。一切事物也都是法身的体现,而真理却只有一个,即“一即一切”。而一切事物所具备的真理,在一十事物上都已具备,即“一‘切即一”。正是具备了这样一个前提,所以一切法无不是道,也就有了:“平常心是道”这样的祖训了。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在这种没有差别对待的殊胜境界中,就孕育出了“一尘才举,大地全收”的心法了。凡夫因为有差别,所以只能是大地,是大地一尘就是一尘,而不能一尘包大地了。如果去除凡夫的这种差别,则“一尘才举”就“大地全收”丁。禅师所以要这样说,就是要学人用平等心看待万物。具备了平等心,也就具备了法身。
  ②对拟议妄想的否定
  禅宗,是要人们去亲自悟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假如你没有悟道,对禅境是横说横不对,竖说竖不对、一旦你开悟了,则触处皆是。对拟议的否定,是对未悟的而言的。語录中说。
  上堂,云:“百丈把火开田说大义,是何言欤?杨岐两日种禾,亦有个奇特语。”乃云:“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杨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拍禅坐一下,云:“果然;失照”。
  上堂:“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
  上堂:“杨岐一语,呵佛叱祖,明眼现前,不得错举”。
  上堂:“杨岐一句,急著眼觑,长连床上,拈匙把筋”。下座。    ;
  上堂,僧问:“急水江头须下钩,如何钩得巨龟归”?师云:“撒手长空外,世人总不知”。进云:“知底事作么生”?师云:“云生岭上”。进云:“作家宗师,天然扰在”。师云:“念言语汉”。“师乃云:“不见一法,是大过患。”拈起柱杖,云:“穿却释迦老子鼻孔,作么生道得脱身一句。向水不洗水处道将一句来”。良久云:“向道莫行山下路,果闻猿叫断肠声。”
  这上堂的许多汗示,都是叫人去当下意会,不可以眼见,耳闻,鼻嗅。百丈大师烧草作田,与僧人作开示,说示禅宗大义。然而他说的是什么呢?我杨岐两日种禾,亦有个奇特语。什么奇特语:“达磨大师,无当门齿。”意谓达磨大师传承下来的宗旨,没有门齿(没有门齿,自不能说话,是不著言语的)。又说,我这个诀窍要门,与千圣同妙,然要布施给你们,就必然要失照(失真)。还是自己去参悟吧!我是我的,虽与千圣同妙,然而给你们,就要失照了。所以,要彻底的大悟,在我这里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要靠你们自己左意会。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也还是这个意思。虽然我的一句话,呵佛骂祖,然而在明眼人跟前就不能这样了。明眼人已经明白,不用去呵佛骂祖。只有对迷眼人才有用,除去他们对外境的攀缘执着。如果你确定要来领悟我这句话,那么你急忙用眼来看,我正在床上,拈匙把筋吃饭呢。这就是平淡而奇恃的禅。假如你还要在语言文字里钻问:“急水江头须下钩,如何钩得巨龟归”。那就只有说:”撒手长空外,时人总不知”了。知道什么呢?云生岭上,山岭之外,那不是长空吗?如果又计执这是天然犹在的作家宗师,那又是念语汉了。但是不计执不等于不见一法,所以又说:“不见一法,是大过患。”穿起释迦老子的鼻孔,也道不出一句,问水不洗水处就能道将一句。因为水本是水,还用水洗水吗?那不是头—亡安头吗?明白了水不洗水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也是佛,何须佛来度我?这个道理正如:“向道莫行山下路,果闻猿叫断肠声”。
  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佛教诸宗日趋衰落,中国佛教从此一蹶不振,开始由顶峰往下滑落。在这样关系到佛教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振兴三宝,复兴佛教的重任就落到禅师们的肩上。由于禅宗提倡顿悟,不立文字,且又深居山林,使得禅宗能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求得一席之地并得以发展。到宋一统天下,最兴盛的就要数临济宗了。而使临济兴旺不衰,这其中就有方会的一份汗水和功劳。他采取的灵活接引学人的手段以及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更是使临济宗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他发扬和继承了临济正宗思想,不执着于繁琐的教义,不拘泥于沉冗的仪式,把学人从经与的故纸堆中解救出来,摒弃了繁冗复杂的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可以说,方会是禅宗史上继六祖慧能之后又一大弹学巨匠,他继承和发扬了临济正统思想,兼得黄柏希运百丈怀海之长,义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力挽狂澜,为抵制当时禅风日下的倾向,为临济宗的传播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临济宗还远传日本,至今在日本还有巨大的影响,奉杨岐山普通禅寺为祖庭并为修复该寺出资献力。
  由于本人学识浅陋,以上所述难免有不妥之处,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还望诸大德长老善知识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