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缘起
【经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佛经有一个很圆满、很奥妙的地方,它能够证明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
一般的佛经,都要经过“六处征信”。我们看《金刚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体现了佛经所需的信成就(如是)、闻成就(我闻)、时成就(一时)、主成就(佛)、处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众成就(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六种成就,叫做“六处征信”。
“时”,并没有说六祖大师39岁,某月某日之类,那样说就是死的、静态的。我们也可由此而知,佛经所说的“一时”是个幻化之处。如果我们当下的心跟六祖、跟五祖达到契合的状态,黄梅一会,犹然在目,没有散呢,大家可以体会这个字的奥妙之处。
“大师至宝林”,“大师”,指六祖;“宝林”,就是现在的南华寺。
“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韶州”,现在的韶关;“韦刺史”,刺史是一个政府官名。可见一个德行高尚、智慧超凡的人,能够感化各个阶层,包括政府官员。“入山请师出”,请六祖出山。
“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找到这么一个机缘为大家说法。这里是说韦刺史与官僚是请法众,讲堂的地点在韶关大梵寺讲堂。
“师升座次”,这是讲经的仪轨,这在一些戒经里面都有介绍。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在那个时候,没有正式出任官职,但是已经考取举人的人叫“儒宗学士”,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在编候补之列。哪里有官职空缺,他们就可以补上。在没有任职之前他们领不多的一点工资。
“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出家的男女二众——“僧尼”;“道俗”,包括信众和非信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
想想这个场面,当年没有麦克风这些设备,但是六祖坐在大讲堂给一千余人讲法。可想而知,六祖讲法真正有声震屋瓦的效果,极具穿透力,这些都是由修行而来的。
“愿闻法要”,“法要”指佛法的最精要之处。
由《坛经》文字之简练精当,可以看出它一定是经过了后人的润色和加工的。
♡ 喜欢 (0)
【经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佛经有一个很圆满、很奥妙的地方,它能够证明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
一般的佛经,都要经过“六处征信”。我们看《金刚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体现了佛经所需的信成就(如是)、闻成就(我闻)、时成就(一时)、主成就(佛)、处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众成就(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六种成就,叫做“六处征信”。
“时”,并没有说六祖大师39岁,某月某日之类,那样说就是死的、静态的。我们也可由此而知,佛经所说的“一时”是个幻化之处。如果我们当下的心跟六祖、跟五祖达到契合的状态,黄梅一会,犹然在目,没有散呢,大家可以体会这个字的奥妙之处。
“大师至宝林”,“大师”,指六祖;“宝林”,就是现在的南华寺。
“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韶州”,现在的韶关;“韦刺史”,刺史是一个政府官名。可见一个德行高尚、智慧超凡的人,能够感化各个阶层,包括政府官员。“入山请师出”,请六祖出山。
“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找到这么一个机缘为大家说法。这里是说韦刺史与官僚是请法众,讲堂的地点在韶关大梵寺讲堂。
“师升座次”,这是讲经的仪轨,这在一些戒经里面都有介绍。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在那个时候,没有正式出任官职,但是已经考取举人的人叫“儒宗学士”,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在编候补之列。哪里有官职空缺,他们就可以补上。在没有任职之前他们领不多的一点工资。
“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出家的男女二众——“僧尼”;“道俗”,包括信众和非信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
想想这个场面,当年没有麦克风这些设备,但是六祖坐在大讲堂给一千余人讲法。可想而知,六祖讲法真正有声震屋瓦的效果,极具穿透力,这些都是由修行而来的。
“愿闻法要”,“法要”指佛法的最精要之处。
由《坛经》文字之简练精当,可以看出它一定是经过了后人的润色和加工的。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