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凉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地理位置
南京清凉寺坐落于南京城西清凉山公园内,始建于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原名兴教寺。
南京清凉寺
寺院简介
明初称清凉寺,沿用至今。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寺院历史
清凉寺创建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五代十国之杨吴顺义中,(公元921年至927年间)大丞相徐温重建,名兴教寺,请悟空休复禅师住持;南唐升元初(公元938年)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礼请文益禅师住持,从此,石头山改称清凉山;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72年)改称清凉广惠禅寺;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3年),周王朱橚(sù)重修山寺,成祖朱棣(di)题额“清凉禅寺”;太平军占领南京时,对南京城内的文化胜迹进行了大规模毁坏,清凉寺也未幸免于难。再经文革,更是萧条。
适逢国泰民安,佛法昌隆之际,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常来此礼拜祖庭,寻根问祖。南京市人大、政协曾有提案,并督促恢复。为此,南京市宗教局、南京市佛教协会与南京市园林局、清凉山管理处,经多次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原有的一座殿堂及五间瓦房交给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
南京清凉寺
寺院格局
清凉寺坐东朝西,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布置,中轴线上有五层大殿,禅堂、配殿左右对称,清凉古置于寺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南京清凉寺
寺院景观
南京清凉寺原有规模较大。后主李煜常留宿寺内。寺内德庆堂,相传为后主题额。寺后一口古井开掘于南唐保大三年(九四五),因名保大泉,又名义井。井水丰沛,水质清冽。一九八二年,公园管理处在泉上建一井亭,井亭北墙上镶一石碑,南面刻还阳泉三字,为书法家萧娴所书;北面为书法家庄希祖所书还阳泉简介。寺内建筑屡毁屡复,现存佛殿为清末所建。抗战期间,殿宇基本毁圯。南唐时,清凉寺住持文益禅师在此创立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有高丽僧三十六人来清凉寺,从文益禅师再传弟子延寿学法。法眼宗由此传至国外,而清凉寺则成为佛教界法眼宗祖庭。近十多年来,常有韩国佛教界人士来清凉山寻访、拜谒祖庭。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有关方面将原清凉寺一座佛殿及五间禅房交给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清凉寺恢复后,清凉山还将重建一座标志性的弘法建筑。自清凉寺公园南大门进入后,左右两边有山,中间为一条狭长地带,为清凉寺的总体发展规划预留了很大空间。
寺院住持
理海法师
理海法师,1986年:依甘肃省武威海藏寺上谛下禅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1988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佛学院学习两年。1990年:考入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同年秋,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寺依上明下开老和尚圆具三坛大戒。1994年:被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聘请为佛学院教师。同年秋,随南京佛教代表团赴香港参加天坛大佛周年法会。1995年:任栖霞山佛学院副教务长,再次带领佛学院全体学生赴香港参加祈祷香港回归水陆法会。1996年12月至1997年3月5日:受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局的委派,一行十二人赴缅甸护持佛牙舍利,回国后受到国家宗教事务局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团体嘉奖。
1997年起为江苏省青年联合会第八、九、十届委员,任副秘书长至今。
1998年9月:在圣辉大和尚的带领下,随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韩国进行佛学交流。
1999年7月:起任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教务长至今。
2002年:再次被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事务局选派赴泰国护持佛牙舍利,圆满吉祥。
2001年:进入南京大学首届佛教骨干研究生班进修,于2003年结业。
2003年8月:随栖霞寺真慈大和尚赴新加坡双林寺讲经弘法。
2004年5月起:任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兼教务长至今。
2005年8月20日至26日: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台湾参加中华国际供佛斋僧法会。11月8日至22日赴美国洛杉矶参加法印寺印海长老八十嵩寿、宏正法师升座、大雄宝殿落成的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
2006年8月:完成30多万字的《佛教课诵要义辑》,刊印流通。
2007年:组织多次慈善利生的功德,与佛学院的法师共同仿效菩萨的慈悲愿行,关注着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2008年:在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在第一时间内组织其弟子们捐款赈灾,深受南京市佛教协会、南京市宗教事务局的好评。
2009年1月1日起:在栖霞山佛学院教学的同时,主持恢复中国佛教法眼宗的祖庭----南京清凉古寺。同年3月底,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无锡开幕式和台湾闭幕式。
寺院高僧大德
文益法师
释文益(公元885一958年),法眼宗始祖。余杭(今属浙江)人。俗姓鲁,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幼年依释全伟披剃,弱冠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开元寺受具足戒。其时有律学名匠释希觉盛弘律于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文益前往受学。他除研习佛典外,还“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传法正宗记》卷八亦说他“旁探儒典,文艺可观”。由于他好学,有文才,深得希觉的器重,称他为佛门的“游夏”。
益南游福州,住长庆院,受到尊重。不久离去,住地藏院,得法于桂琛禅师。后至临川(今江西南城县东南),州牧请其住崇寿院。他在此法缘殊胜。《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说:“诸方会下有:存知解者,翕然而至。始则行行如也。师微以激发。皆渐而服簧。海参之众,常不减千计”。其后,他又被“江南国主迎入住报恩禅院。署净慧禅师”。最后迁居金陵(今南京)清凉院。
文益在当时是一位著名的禅师,影响巨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说他在“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旨。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师调机顺物,斥潘磨昏,凡举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机悟入者,不可胜纪”。由此可见文益的声望不仅在国内很高,而且远播于“异域”。他的禅法的待点,比较灵活,善巧方便,根据不同的根机,应病与药。
文益的门下,比按出名的人物,《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载有六十人。其中有些人如德韶、文遂、慧炬等皆为国师,受到“王侯礼重”。其余诸人,都各化一方,成为当地的宗匠。禅宗自慧能以后,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到了文益,一反过去的传统作法,主张重教重文。他自己就著书立说。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载文益有“法集及著、偈、颂、真赞(像赞)、铭记、诠注等数万言,学者缮写传布天下”。他受《华严经》的影响很深,采用一些华严教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成为他所立的纲宗。另外华严六相义,也被他采用。
文益卒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世寿七十四。南唐后主李琼谥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后世将他所传的禅法称为法眼宗。
寺院交通指南
地址:南京市清凉山83号
寺院联系方式
电话:025-83700662
♡ 喜欢 (0)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