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蔚教授:学佛切忌望文生义(上)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学佛切忌望文生义(上)
第318期明觉 文:侯松蔚
上次我们谈过多角度思维,除此之外,学佛者还有其他理解或思维方面的常见弊病。《普贤上师言教》谓学人应避免「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乱而持、颠倒而持。其中,持文不持义,即是「望文生义」。以下举出笔者所见的例子:
「空」不是「无」
最常见的「望文生义」,首推误解「空性」等於「空无」。《中论》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空性」指万物没有独立、永恒的本质,须由自体以外的不同条件(因缘)构成。「空性」没有否定事物的现象及作用,并不是「无」,故不能以「空」推论无须积极处世及止恶行善(详见拙文〈空不是无〉上、下篇)。
「所知障」不是知识障
不少人误会「所知障」指知识可构成障碍,因此主张不要研读经论及学习义理!
《成唯识论》云∶「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因为能「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覆蔽「所」当了「知」的实境、无颠倒的诸法本性),故称「所知障」。这是从被障碍的对象(所知)立名,并非说自己的「所知」会产生障碍。
「所知障」源於「法我执」(执著事物有坚实本质),跟源於「人我执」(执著自他有坚实本质)的「烦恼障」均属烦恼的不同作用,合称「二障」,两者都包括在贪瞋痴诸烦恼中。烦恼或「二障」,都不会因为我们不学法义而减少。佛陀说法,正是为了对治烦恼。
固然,有些人学佛一知半解,很执著个人的片面认识或主观感受,甚至以错误见解为究竟了义,自以为高明,但这些都不是「所知障」,而是与「见」、「慢」有关的烦恼。不学法义,无助减少这些执著和我慢;相反,正是因为行者认识佛法不透彻、理解不全面,才会产生此等问题。依止明师、精进修学,方能对治其症结。学习法义本身没有问题,学得不正确才是祸根。
佛学不碍学佛
顺带一提,一些人反对学经说理,乃因误解理论纯属空谈,与实践无关。事实上,佛陀不会开示废话,也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其所有教言都必可利益不同根器的众生,且都能用於实修。透过思维法义、安住觉受,即能熏习自心,令心与法结合为一(详见拙文〈对显密理论与实修的误解〉)。理论本身没有过失,只学不修、空说不做才糟糕。
也有人认为语言文字、义理概念不是真正证悟,故索性不学。诚然,逻辑理解不等於证悟,但吾人未证悟前,无法不依靠名言循序渐进。不想不学,并不会让我们更接近开悟,否则非佛教徒应该比佛教徒更易成佛。何况,以凡夫的妄心思维「不假名言」,这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概念。正如《六祖坛经》所言:「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1
试想,如果学习法义便会形成障碍,又与实修无干,为何佛陀要说法五十载?为何历代僧人都要阅藏或就读佛学院多年?不懂法义,还有甚么可以修?反对经义者,不仅望文生义,思考更有极大漏洞!
当然,并非成为佛弟子就一定要读很多书,更不是人人都有学术研究的需要;笔者也承认,空谈玄理之「学究」的确存在,不值得鼓励。然而,佛法的特色是反对盲目迷信,讲求自力和智慧,故起码都应该认识基本义理,随力实行,才算得上真正的佛教徒。
即使专修念诵,念佛人亦应了解净业三福、往生四因,方易成就(详见拙文〈汉藏净土法门要义〉);持咒者也要懂因果、懂发心,才不致弄巧反拙。若欲发挥完整密法的最大功效,更须通达显乘的空性见及密乘的清净观(详见拙文〈密宗到底在修甚么?〉)。无论甚么法门,均须解行并重。
(下期待续)
※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1 若完全执著现象为实有,则滋长邪见;若完全执著空性为实有,则滋长无明。某些执著空性者,会毁谤经文,自称不须假借文字。既然说不需文字,则亦无需语言,因为语言也是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何况不假借文字,这句话本身就是文字。其他人说话,却毁谤对方执著文字。你们要知道,自己迷乱也算了,还要毁谤佛经。切莫毁谤佛经,会产生很多恶业障碍。
下一篇:开愿法师:学佛要正心、正信、正行
热点推荐
-
呷绒多吉上师:要用欢喜心来学佛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96) 讲述:呷绒多吉上师 时间:2013年11月12号(藏历九月初十,...
精华推荐
-
呷绒多吉上师:要用欢喜心来学佛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96) 讲述:呷绒多吉上师 时间:2013年11月12号(藏历九月初十,...
-
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是学佛修行最
世智辩聪,是活在妄想、 分别、执着的世界里,无法入道 两个人非常渴,喝同一口井...
-
怕啥来啥怎么办?快看学佛必知八大因
谁学佛以后,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