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安徽寺院

安徽庐江实际禅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寺院名称:实际禅寺修建年代: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寺院地址:安徽庐江县冶父山镇

【名山古刹】

实际禅寺,位于庐江县东部的冶父山东麓,距县城约9公里。

冶父山峰峦叠翠,庙宇辉煌,古迹遗存,佳传甚多。据传春秋时,铸剑之父欧冶子曾于此山铸剑,山上存有铸剑池古迹,故名冶父山。诗人讚道:“长剑欲一淬,夜寻冶父山,揽衣望奇气,直在斗牛间。”

冶父山自麓至巅凡五里许,群峰耸拔,盘旋而上,远眺江光,俯视五湖(沙湖、黄陂湖、后湖、白湖、巢湖),林峦崤密,雄俊秀丽,甲于江淮诸山。每逢大雨初霁,晴空万里,登上顶峰,上有浮云紫雾,下则群峦叠翠,蔚成“冶父晴岚”,旧为庐江县八景之一。1992年,冶父山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历史沿革】

实际禅寺,为唐代伏虎禅师创建,历史悠久,梵宫宏伟,甲于江淮,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

伏虎禅师(公元849—903年),俗姓厉,庐江黄屯镇人,道行高洁,禅理圆融,声振朝野。光化元年(898)初,唐昭宗赐号“孝慈伏虎禅师”,敕建冶父寺于冶父山南麓,建有天王殿、毗卢殿、方丈室、藏经楼等,房屋二百馀间,共占地十馀亩,山场一千五百亩,租田八百石(一石为六亩三分)。天复二年(902年)开毗尼法坛,戒子八百馀众,号称千僧,成为江淮闻名的十方丛林。

至宋初,太祖赐额曰“实际禅寺”, 敕建的大雄宝殿高五丈,上悬铎,下布砖,殿寮宏敞,楼阁参差;另有藏经楼、弥勒殿、山门、禅堂、戒堂、云水堂、客堂、香积厨等,蔚成规模。

宋仁宗景右年间(1034——1038年),礼请道川禅师住持,寺址从冶父山南麓迁至东麓(即今址),改建大刹。寺内供奉西方三圣、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圣像500馀尊,精雕细刻的龙凤、花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然实际禅寺千馀年来命运多舛,几经兵乱,屡废屡兴,阅尽沧桑兴衰,已成为庐江历史文化与佛法传承的见证。元明两朝,为住持正法,代代相承,披荆斩棘重修实际禅寺的高僧分别有:元世祖至元年间,通元、无隐禅师;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无闻聪禅师;明代永乐年间,兴智、大灵禅师;弘治年间,僧方珍、明善等。

清顺治四年(1647年),在县令周迓祚及县绅名流的启请下,前明进士、著名诗僧星朗禅师住持本寺,百废俱兴,号称中兴,二百年间屡加修葺,增建石廊及禅堂,依佛教典立三道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牆高三丈,绚丽非常,时称“大江南北,祖庭山门之最胜者”。

咸丰丁巳 (1857年),寺遭兵燹。光绪四年(1878),僧如亭、能持、文华募化,并得邑绅吴长庆助资,修建斋堂一间,寮房十馀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常明禅师重修大殿,民国六年建毗卢殿。抗战期间,部份寮房被日军飞机炸毁。解放后,实际禅寺尚有房屋四十馀间,僧人法务活动正常开展。1953年先后被改为农场、苗圃、林场,大殿坍塌,僧众离散。

 

【今日风貌】

1988—1989年,当地群众发起,集资修缮天王殿、山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为题写天王殿匾额。一九九三年,根据中央落实宗教政策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礼请上满下成老和尚为住持,恢复古刹实际禅寺,现已竣工,佛灯续明。重建后的实际禅寺金碧辉煌,大雄宝殿长26米,宽21米,高10米,藏经楼巍峨耸立,两胁之华严讲堂、书院如鸟二翼,相辅相依,气势恢宏。2000年11月,实际禅寺被定为省级重点寺院;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5月下旬,一代高僧上淨下空老法师回到阔别五十年的故乡,23日应邀位临实际禅寺,开示佛弟子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弘扬佛法,淨化人心,与会僧俗五百馀众深得法益,实为二十世纪末冶父山又一盛事。2007年底,淨空老法师在各界盛情相邀下,回实际禅寺常住,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2008年3月25日,为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化解灾难、淨化人心,淨老和尚复倡议发起百七护国息灾三时繫念法会,并坚持至今。

今日的实际禅寺,在各级政府与十方信众大力支持下,誓愿荷担如来家业,回归佛陀教育,弘法不辍,佛声朗朗,千年古刹,重焕生机,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淨土宗专修道场。

 

【遗迹风华】

实际禅寺前廿步生长古榉两株,树高数丈,胸围九尺,枝叶繁茂,宛如华盖,据载为清顺治年间,实际禅寺住持星朗和尚所栽。

大雄宝殿左右有两口古井,名双眼泉,相传此地形如雄狮,泉乃狮眼,不可填废,一经填废则住众多患疾病。院后有泉,名“彀(gòu ㄍㄡˋ满、够)壶泉”,汲水仅足一壶,不溢不竭。泉水清澈甘洌,最宜烹茗;取之洗眼,可以明目。

实际禅寺前有万工池,池面数亩,水清见底,《冶父山志》有载,但不知何年开挖,因当年挖池时费工上万,故名“万工池”。万工池左侧有桥,名星公桥,相传亦为星朗和尚修建。

由实际禅寺遗址石径上行50米有桥,四周绿树翠竹成荫,桥下溪水叮咚,昔日寒鬆禅师游经此处,见绿树芳草之中,清溪宛转,穿桥而去,因以“转翠”为桥名,沿用至今。转翠桥左侧山坡,修竹百馀亩,亭亭玉立,微风吹过,阿娜多姿,犹如少女翩翩起舞,情趣盎然。

 

【祖师风范】

 

一、开山祖师——孝慈伏虎禅师

孝慈伏虎禅师,为唐昭宗李晔御赐封号,本名不详。据山志记载,伏虎禅师俗姓厉,庐江黄屯人,生于公元849年5月。师初生时相貌奇丑,双目失明,被弃于黄屯镇附近的光明山石窟,有雌虎衔去抚养,虎又以爪刨地,得一清泉为之洗目,而得复明(此泉即虎刨泉,至今犹存)。伏虎禅师成人后,遁修于光明山顶,二十九岁移居冶父山,结茅庵伴虎苦修。祖师性灵敏悟,德行高洁,禅理圆融,声名日隆。昭宗闻悉,赐号“孝慈伏虎禅师”,原茅篷赐名“云中茅斋禅院”,敕建山顶伏虎寺、山麓冶父寺,请师住持。冶父寺占地十馀亩,房屋二百馀间,建有天王殿、毗卢殿、方丈室、藏经楼等,及山场一千五百亩,租田八百石(一石为六亩三分)。天复二年(902年)开毗尼法坛,戒子八百馀众,号称千僧,成为江淮闻名的十方丛林。天复三年,师示寂于距冶父山五里的安丰石塘村,世寿五十五岁。

 

二、迁址主办人——道川禅师

道川禅师:宋代临济宗禅僧,生卒年不详。姑苏(江苏)玉峰人,俗姓狄,名三,初为县役,参谒东斋首座谦公,豁然大悟,辞役依止。谦公为其改名“道川”,教诲说:“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 『竖起脊梁』,后成禅宗勉励学人之习语,意指站稳脚跟,振奋精神,专心参禅办道。

建炎(1127~1130)初年至天峰,投淨因寺蹒庵继成门下,蒙其认可,并得嗣法。后归东斋座下,为道俗所仰。有以《金刚经》质问者,师以颂答之,集成三卷,后世称为《川老金刚经注》,今盛行于世的明永乐内府刻本影印《金刚经集注》中记载有“无为军冶父山川禅师”,即指此书。隆兴元年(1163年)于淮西遇殿撰郑公乔年,请任无为军(安徽)冶父山实际禅院住持。川公以为,南麓风多气散,不可久居,故将实际禅寺迁至东麓,即今实际禅寺。并于山门外水口修桥,方便樵夫香客往来,后人命名 “川公桥”,以作纪念。

 

三、进士出身,中兴第一代——星朗禅师

星朗禅师(1598——1673),法名道雄,字星朗,俗姓林,名丹霞,福建潭州龙溪人,出身世宦诗书之家,明末进士。师生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六月八日,母蔡夫人梦黄衣头陀入室而生。幼有异禀,闻诵华严偈顿悟,喜学参禅。星公十二岁入泮,文采超群,二十一岁中举,旋成进士,步入仕途,官广东肇庆知府。因见朝政日趋腐败,深生厌离,于崇祯三年弃官,礼博山徕和尚剃度,遍游名山梵刹,历参天童、云门。清顺治二年,师驻锡九华山化成寺,翌年庐江知县周迓祚三顾茅庐,邀请住持实际禅寺。师于顺治四年秋到山,率众开荒垦殖,风餐露宿,修建前后大殿及寮房,护法安僧。星公住持期间,冶父山庙宇管理有序,规章井然,嗣法有人,庄田有册,号称中兴第一代,堪媲鼎盛。

星朗禅师异迹颇多,为人乐道者主要有二事。一则,在寺前万工池畔有“三苏树”,俗名木马筋,宋景右年间(1034—1037)已枯七载,道川禅师来后枯木复荣;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枯而再荣;至星朗禅师到来,树久枯顿荣,人称“三苏树”。星朗禅师赋《三苏树》诗曰:“古树蟠龙势接天,绿云遥映冶溪边,枝枝秀拔堪图画,几度回春不记年。”

顺治九年(1652),一日星朗禅师渡巢湖时,相传从冶父山飞落入巢湖已久的饪镬*忽然浮出水面一尺多,迎舟而来,久之乃没,可谓异事。时人有偈曰:“川公此座久尘生,五百馀年今复登。千古依然符契合,三苏树舞釜还鸣。”

*镬,无足之鼎;饪鼎,烹饪的大鼎,比喻朝廷大政。

康熙十一年,“三苏树”忽然倒于溪中,禅师歎曰:“树既倒,我将要离世了。”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十二月五日示微疾,中午沐浴更衣,跏趺说偈:“山中月满临秋夜,树上星辉挂薜萝。”安详而逝,端坐三天,颜色不变,世寿七十六,僧腊四十五。岿然为第一代尊宿,后人尊为星祖,门人宏月等为建塔于寺左观音井上。

星朗禅师在山,除自撰《冶父山志》,还著有同韵《梅花诗百首》及杂诗若干首,此处仅选录一首《梅花诗》:

“岩深树老花犹吐,潭影离离緻有馀。每逐春风连夜发,若邀明月傍楼舒。微经细雨香初露,斜挂残云意乍如。相对自然幽处好,何须狂放向阳居。”

 

四、医如扁鹊——常明禅师

著名医僧常明禅师(1846—1918),法名隆淨,号淨根,俗姓张,桐城人,生于道光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少时贫窭,奉亲极孝,父母双亡后投靠堂兄耕作无为军,后至庐江南乡祖师洞削髮为僧,谦逊自抑,道德清明。县里士绅闻其名,于光绪十六年(1890),敦请住持实际禅寺。当时实际禅寺因咸丰兵燹,千年古刹毁于大火,残垣断壁。常明到寺后,重修大雄宝殿、大山门,改建罗汉殿,修复星朗塔、无隐机禅师塔、普同塔院、三上人石塔,先后历二十馀载,寺中大小建筑设施皆备,百废俱兴,面貌大变。

常明是著名医僧,早年为僧之初,发誓以医药济世救贫。学医十年后,以岐黄之术,凭审脉之手,利用冶父山盛産的多种药材为人治病,求医者多一治即愈。光绪甲午举人、庐江名士卢国华患病,即得常明禅师一手治愈。卢国华曾写诗讚他:“第一高人第一峰,野山天半隐芙蓉。得留淨士留僧衲,无限苍烟接晚钟。古刹钟声款伏虎,空潭印月隐蟠龙。寺旁松竹青如许,何处拈花一笑逢。”时贤吴保德赋《西窗偶成》诗相赠:“懒向清溪照病颜,华阳采药待师还。西窗睡味浓如醴,偷得山中一月闲。”近代著名诗人陈诗先生讚他是“医术常明扁鹊如”。

除医术精妙,常明禅师还擅长诗文,他为自己住的禅堂写过一副楹联:“智眼圆明,看破古今文字;禅心寂静,隐藏月云溪山。”

民国5年冬,常明禅师筹资重建毗卢殿,第二年6月上梁,合寺众僧额手相庆。至此,常明营造近30年,费金数万,精力既竭,毗卢殿落成后,至南乡抱龙庵静养,拜读《华严经》。其间,求医者仍络绎不绝,寒暑亦不得休息,长期劳累,积劳成疾。民国7年(1918)戊午,禅师回实际禅寺后,召集徒众嘱咐后事,端坐说偈:“躯壳坐空缸,真灵往西方,叩见弥勒佛,安居淨土乡。”于冬十月初一日圆寂,世寿七十四,僧腊五十馀夏。徒众遵遗嘱,葬山巅古三上人石塔之右,卢国华为其撰写塔铭刻石。

 

五、千年第一尊肉身菩萨——妙山法师

释妙山(1923——1992年),传曹洞正宗四十四代,俗姓沉,字仲白,生于南闸石头圩。1936年,礼冶父山实际禅寺臧智法师剃度出家,苦学经典,勤习戒律,解行相应。妙山法师不但书法精妙,且愿力坚固,晚年出任山巅伏虎寺住持,为落实佛教政策,不辞劳苦,风雨奔波。妙山法师于1984年、1988年两次进京拜会赵朴初会长,一次拜会十世班禅,得赵朴老亲緻两函,关切问候,叙谈佛事。1985年募资重修无量殿,新建望江楼,为庐江佛教的继承与弘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5年,妙山法师坐化4年后,庐江县佛教协会依佛教仪规,开缸验看,见其肉身完好,众人讚歎钦仰,装金后建殿供奉,以供僧俗大众瞻仰礼拜。妙山法师是江北第一尊肉身菩萨,也是80年代后,继九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钟亭慈明和尚后,安徽省第三尊肉身菩萨。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