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教对联

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肖大志  著

      目  录
对 联 漫 谈 ——代 前 言
上 篇  人 物 篇
一、敬题佛教诸圣众及诸护法神
(一)总题佛教诸圣众
(二)分题佛教诸圣众
(三)敬题佛教诸护法神
二、敬题佛教历史人物
(一)总题
(二)印度佛教时期
(三)中国佛教时期
中 篇  义 理 篇
一、染净因果
二、诸法实相
下 篇  修 行 篇
一、修行法门
二、修证境界
后记


 

上篇     人 物 篇

一、敬 题 佛 教 诸 圣 众 及 诸 护 法 神

(一) 总 题 佛 教 诸 圣 众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敬题三世诸佛)
注:佛:全称佛陀,意为觉悟了的圣人。佛的觉悟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

大方圆满
独妙真常(敬题三世诸佛)

法身不动
应化无穷(敬题三世诸佛)

菩提微妙
福德庄严(敬题诸佛菩萨)
注1: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即觉悟了的众生。菩萨虽未断尽烦恼、无明,但已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
注2:菩提:觉悟之意。

慈悲具足
智慧圆通(敬题诸佛菩萨)

密行妙戒
内证真如(敬题诸菩萨)
注1:密行:即微细护持戒行。亦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悉能持守无缺。或谓菩萨示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隐密本地之妙戒,故称密行。《净心戒观》云:“圣贤密行,内智外愚。”
注2:妙戒:殊胜之戒行。菩萨之大乘戒称妙戒,相对于小乘戒(粗戒)而言。
注3:内证:又作自内证,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之真理。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成实论》卷1云:“佛法可自证之,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
注4:真如: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意即真实者。一般以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或真心、佛性为真如。

上求下化
少欲多闻(敬题诸菩萨、声闻)
注1:菩萨的觉悟有两层含义:自觉、觉他,即所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注2:声闻:指通过闻听佛之言教,观四谛之理而得觉悟的人。经过修行可证四种果位,分别为:初果须陀洹(预流果) ;二果斯陀含(一来果);三果阿那含(不还果);四果阿罗汉(无学果)。

佛光清净
心月圆明(敬题诸佛菩萨)
注:心月:心的本性,完满具足,明朗清净,犹如满月。

身光妙好
心月圆明(敬题诸佛菩萨)
    注:身光:从佛菩萨身体所发出来的光明,又称色光;与心光(智光)合称为二光。

法云祥瑞
慧日辉煌(敬题诸佛菩萨)
    注1:法云: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犹如大云,遍荫整个法界。
    注2:慧日:以日光喻佛的智慧,普照众生。

慈悲乃大
喜舍则通(敬题三世诸佛)

真心不动
悲愿无边(敬题诸大菩萨)
注:大菩萨:指深行之菩萨。又发自利利他之愿心,实行佛道,于菩萨位中已达不退位,称为大菩萨;尚在退位者,则为小菩萨。

悲心似海
宏愿齐天(敬题诸大菩萨)

身行清净
心迹圆明(集佛经句,敬题诸圣众)
注1:身行:即身所行善恶之业。《持世经》卷1云:“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
注2:心迹: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楞严经》卷6云:“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得未曾得
成无所成(集佛经句,敬题诸佛菩萨)
注1:《解深密经》卷4云:“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注2:《佛说超日明三昧经》云:“取无所取,成无所成,觉无所觉,无取无舍,乃号为佛。”

得大自在
转妙法轮(敬题三世诸佛)

同登真实岸
独坐大雄峰(敬题诸圣众)

注1:圣众:圣者的聚合;特别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的聚合。
注2:百丈禅师云:“独坐大雄峰。” 乃禅宗公案。独坐,有独立于宇宙,乃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意;大雄峰,乃百丈山之别名。

佛力超三界
法音遍十方(敬题三世诸佛)
注1:佛力:佛之力用。即佛之智力、方便力、愿力等。
注2: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注3:法音:佛之教法、教说。或指宣讲、读诵佛法的声音。

因地起行愿
果门证智悲(敬题诸佛菩萨)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敬题诸阿罗汉)

注1:阿罗汉:略称罗汉,意为应供,即断除了一切烦恼、应当受到人天供养的圣人。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
注2:漏尽:漏,即烦恼;漏尽,即断尽三界的烦恼而得阿罗汉果。
注3:心空:(1)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虚空;(2)谓心远离诸障害而空寂无相
注4:庞蕴有诗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观缘成正觉
闻法悟无生(敬题诸缘觉、声闻)

注1:缘觉:也译为独觉、辟支佛,指独自修行而得觉悟的人。据小乘佛教,观十二因缘而能断惑证真,即为缘觉;一说以观天地自然变迁等外缘而得觉悟,即为缘觉。
注2: 无生:远离种种生灭变化。又作无生忍、无生法忍,即忍可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无生之理。事物的生灭变化是现象,其本性为空,这种绝对的理境即是无生。

生死已然尽
娑婆不再来(敬题诸阿罗汉)

成正等妙圆觉
发慈悲喜舍心(敬题诸圣众)

注1:正等妙圆觉:即正觉、等觉、妙觉、圆觉。正觉:正确的觉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主要指佛的觉悟而言。等觉:等同佛的觉悟;指在十地菩萨以上的觉悟境界。妙觉:断尽一切烦恼而显现智慧的境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阶位,在等觉之上,过此即是佛位。圆觉:即圆满的灵觉,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本觉真心。
注2: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指四种广大的利益众生的心愿。慈即给予众生快乐;悲即拔除众生痛苦;喜即随喜众生的功德;舍即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

因地常行六度
果头不受一尘(敬题诸佛菩萨)

注1:因地:与果地对说,指修行佛道之阶位。可分二种:(1) 对佛果而言,等觉以下悉为因地;(2)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悉为因地。
注2:六度:即六波罗蜜;指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注3:果头:又称果上;依修行而证得之位,称果地,此果地在因位之上,故称果上。
注4:《传灯录》卷17云:“若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智慧远离三界
慈悲不舍众生(敬题诸圣众)

圣智幽微难测
佛身应化无穷(敬题三世诸佛)

了达甚深般若
圆通无上菩提(敬题三世诸佛)
注1:般若:智慧之意。
注2: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

成就无边功德
慈悲一切众生(敬题诸佛菩萨)

如去如来常自在
不生不灭本无为(敬题法身佛)
    注1:法身佛:又称法佛、法身、法性身。小乘以佛所说之教法及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为佛之法身;大乘则除此以外,以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理体之真如法性为佛之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常住不变。
注2:如去:如来的别名。若将tathagata拆分为tatha(如) 和gata(去),则为如去;若将其拆分为tatha(如)和agata(来),则为如来。
注3:如来:指已经觉悟了的人,佛的十号之一。如即不变、真如之意;来即现身于现世之意。
    注4:自在:(1)内心远离烦恼的束缚,进退都融通无碍;(2)佛、菩萨具足的能力,如观境自在、作用自在、刹土自在、寿命自在等。
注5:不生不灭:即常住之意,与生灭对说。就绝对真理而言,并无所谓生灭。
注6:无为:又称无为法。不是由因缘、条件而制作成的,超越于生灭变化之上的东西。

背尘合觉除人执
绝相离言证法空(敬题诸圣众)

注1:背尘合觉:背离俗世种种烦恼、颠倒而臻于觉悟。反之则为背觉合尘。
注2:人执:执着于人的主体,以之为有自我、自性;即我执
注3:绝相离言:绝相,即离相,远离种种相对相。离言,即第一义谛之绝对境界非言语思虑所能及,又称离言绝虑或言亡虑绝。
注4:法空:现象界的存在都是因缘组合而成,无实在的自性,因而是空。

悟平等性空缘起
破无明我执境贪(敬题诸圣众)

    注1:平等:指一切现象在共性、空性上没有差别。
    注2:性空缘起:又称缘起性空。性空:自性为空。缘起:是佛教对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宇宙万物,都是由条件或原因(即所谓缘、因缘)的集合而生成,缘集则成,缘去则灭。
    注3:无明:没有理性光明的状态;没有方向的混沌状态。这是世界与生命的最原始状态。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痛,皆由无明而来。又叫无始无明,因其从何而来?从何时有?是怎样有的?佛教亦无解释。如果有答案,则已不是无明了。
    注4:我执:(1)执着于我,以为我是一永恒不变的存在;(2)执着于自己的见解。
    注5:境贪:贪恋对象、外境。

惑尽情空无所得
我亡执破有何依(敬题诸圣众)      

    注1:我亡:指无我。一切有情都是由五取蕴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人无我,又称人空、我空。
    注2:竺摩法师云:“佛学是唯心,亦是心物一如;以佛学虽谈唯心,阐明万法,皆由心造,但到最后一步,惑尽情空——执破我亡,不但物空,心亦不存。”
注3:《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摩诃般若经》云:“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
注4:无依: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

身心不动入三昧
真妄皆空证一如(敬题诸圣众)
注1:三昧: 又作三昧定、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为等持、定、正定、正意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安定状态。通常所谓禅定,即指此而言。   
注2:一如: 一,即不二、绝对;如,即真如、实相。一如,即绝对不二的真理、实相。

先登彼岸出三界
常转法轮度众生(敬题诸圣众)  
注1:法轮:佛教的真理之轮。法轮转起,能摧破种种烦恼,使众生转迷成悟,故佛教称说法为转法轮。
注2:众生:又作群生、含生、群萌等,指三界之内所有有情生灵。

出一切音声说法
现无边色相度人(敬题诸佛菩萨)

月不住空莲处水
鹿归于野鸟离笼(敬题诸菩萨、阿罗汉)
    注1:《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又,《涅槃经?寿命品》云:“佛不染世法,如莲华处水,善断有漏种,永渡生死流。”
注2:《出曜经》云:“鹿归于野,鸟归虚空,义归分别,真人归灭。”又,《楞严经》卷5云:“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

鹅弃水池鱼脱网
鹿归林野鸟游空(敬题诸阿罗汉)
注1:《法句经?阿罗汉品》云:“正念奋勇者,彼不乐在家。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 或云:“正念自精进,无处使执著,如鹅弃池去,一处又一处。”
注2:《大明高僧传》卷8云:“卸欲梏如鱼脱网。”
注3:《法句经?阿罗汉品》云:“是彼所行境,如鸟游虚空,踪迹不可得。”

觉行圆满得无漏
信毁普观度有缘(敬题三世诸佛)
注:《华严经》云:“一切诸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异。”

弃恩求道发悲愿
留惑润生践大心(敬题诸菩萨)
    注1:弃恩:舍弃父母的恩爱,出家修行。有偈曰:“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注2:悲愿:大悲愿力的略称,指佛、菩萨本着大慈悲心而起的济度众生的誓愿。
    注3:留惑润生:大乘谓修菩萨行者,为便于度化众生,不求一生断尽烦恼,而留一分烦恼(主要为欲界男女贪爱),浸润业种,死后受生于人天之中,继续修菩萨行,以利益众生。据法相宗义,留惑润生,在初地菩萨至七地菩萨位。
    注4:大心:大菩提心;求觉悟的伟大的心愿。

如来功德不思议
菩萨愿行难测量(敬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2云:“如来功德不思议,众生见者烦恼灭。”

如来解脱不思议
菩萨修行难了知(敬题诸佛菩萨)
注:《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云:“修行菩萨善巧方便甚难了知。”

常行六度修真道
普为众生作福田(敬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3云:“无量诸佛现世间,普为众生作福田。”

履践初心修正智
志求大道度群生(敬题诸菩萨)

甚深妙智不思议
无上大悲难了知(敬题诸佛菩萨)

成就无边功德海
了知一切众生心(集《华严经》句,敬题诸佛菩萨)
注1:《华严经》卷4云:“佛昔修行实方便,成就无边功德海。”
注2:《华严经》卷76云:“彼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心。”

众生未尽不成佛
苦海无边常作舟(敬题诸大菩萨)

常行一切波罗蜜
广济无边生死流(敬题三世诸佛)
注1:《华严经》卷46云:“一切诸佛,常行一切诸波罗蜜。”
注2:生死流: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无量寿经》卷下云:“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无贪无欲无瞋碍
离垢离尘离苦轮(敬题诸圣众)
注:苦轮:生死之苦果流转不息,回转如轮,故称为苦轮。

心开意解身柔顺
漏尽觉圆智妙明(敬题诸圣众)

觉圆果满大方广
净极光通真妙明(敬题三世诸佛)
注:《楞严经》卷6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慈威定慧应机现
卵化湿胎随类生(敬题诸菩萨)
注1:《楞严经》卷6云:“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注2:卵化湿胎:指四生,即众生依出生方式分为四类:卵生,化生,湿生,胎生。
注3:随类生:菩萨随一切众生之类而生,以度化之。

甚深悲智甚希有
无上觉行无等伦(敬题三世诸佛)

如来解脱是究竟
菩萨修行无尽穷(敬题诸佛菩萨)

上中下善皆通达
身语意行悉净严(敬题三世诸佛)

妙法常施十方世界
大悲不舍一切众生(敬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46云:“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大智度论》卷27云:“菩萨虽得诸法实相,而以大悲不舍一切众生。”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
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敬题诸圣众)

乘般若船,至涅槃岸
以金刚剑,截烦恼根(敬题诸圣众)   
注:金刚剑:又作智剑,喻指清净智慧可断除烦恼之缚绊,犹如利剑。

由烦恼中,得真自在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敬题三世诸佛)
    注:《楞严经》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破有法王,不离妙有
解空尊者,常住真空(敬题诸圣众)
    注1:法王:法门之王,指佛而言。
    注2:解空:能善解诸法缘起无自性,一切皆空的道理。五百罗汉中,有不少以解空为名的尊者。如,须菩提称“解空第一尊者”。
    注3真空妙有:真如远离一切妄想执着,不增不减,这是真空;但另一方面,真如为常住不变,为现象界成立的根据,故也有真实的有之意,这是妙有。

如来四智不离八识
菩萨一心具足万行(敬题诸佛菩萨)
注1:依唯识说,有漏的八识可转成无漏的四智。八识:心的八个主要的根本的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四智:四种无漏的智慧,一般为佛果之智慧,分别为: (1)大圆镜智,由转第八识而得;(2)平等性智,由转第七识而得;(3)妙观察智,由转第六识而得;(4)成所作智,由转前五识而得。
注2:一心:指绝对无二之心性。一心具万行,指一心具万种功德,心灵圆满具足一切法。《摩诃般若经》卷19云:“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

菩萨因行,超尘脱俗
如来果德,绝妙非凡(敬题诸佛菩萨)

悲心浇灌众生大地
法眼洞明诸佛真源(敬题诸菩萨)
    注1:《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注2:法眼:观照最高真理的智慧之眼。特指菩萨的智慧眼能透观一切法的分别相,因而能具足一切法门,以救度众生。

起大乘心,庄严佛土
发菩萨愿,利乐众生(敬题嵌大乘菩萨)

现声闻身,厌离三界
行菩萨道,利乐众生(敬题诸声闻)
    注:《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三世如来,庄严妙好
十方国土,清净光明(敬题三世诸佛及十方佛土)

意解心开,生大欢喜
功圆德满,具妙神通(敬题诸圣众)

不去不来,法身常在
缘生缘灭,应化无穷(敬题三世诸佛)

菩萨心行,智悲不二
如来色相,微妙第一(敬题诸佛菩萨)

成就菩提,常行六度
庄严地狱,不舍一人(敬题诸菩萨)
注:李炳南《佛学十四讲》云:“庄严地狱,不舍一人。”

普度众生,慈悲广大
独尊三界,智慧圆通(敬题三世诸佛)

证果圆通,不生不灭
随缘任运,如去如来(敬题三世诸佛)

发菩提心,被精进铠
持智慧剑,摧魔罗军(敬题诸圣众)

菩萨慈悲,由真心而出
如来智慧,非妄念所知(敬题诸佛菩萨)

苦乐本空花,慈悲常念
死生如幻梦,智慧不迷(敬题诸佛菩萨)

于苦海度生,法轮常转
为行人指路,慧炬高擎(敬题诸佛菩萨)
    注:行人:又称修行人、行者,泛指一般修行佛道之人。

现忿怒身,调伏刚强者
以淫欲相,钩牵爱染人(敬题诸明王)
    注1:明王:明王一般指诸佛菩萨为降伏魔障烦恼而示现的忿怒身,因其能以智慧光明摧破烦恼业障,故称明王。
注2:忿怒身:即忿怒相;密教中常见的佛像,多作瞋目、举腕之形,呈现忿怒威猛状。
注3:调伏:(1)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2)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注4:淫欲相:密宗供奉的本尊中常有单体或双体的欢喜佛,双体欢喜佛的形象往往是站立的裸体男身,双臂拥抱一裸体少女。此类形象往往是象征性的,一般而言,男表示方便,女表示智慧。另外,密教有“以欲制欲”的修道法,《维摩诘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金刚顶经》云:“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染清净故,以染而调伏。”

普现十方世界无来去
妙观一切因缘有变迁(敬题诸佛菩萨)

菩萨智通三世皆平等
佛陀身遍十方无往来(敬题诸佛菩萨)

以菩提灯,照彻执迷长夜
乘般若筏,脱离生死激流(敬题诸圣众)

观落叶飞花,证性空缘起
感朝生暮死,悟平等圆融(敬题诸辟支佛)
    注:辟支佛:又译为缘觉、独觉,意为孤独的佛;指独自修行,自求觉悟、解脱的圣人。

金刚摧破镜中魔,不空成就
般若断除心里结,顿显真如(敬题诸圣众)
    注1:金刚:(1)金刚石。(2)金刚杵的略称,古印度一种武器,佛教用以象征破迷开悟、摧破烦恼魔障的武器。(3)金刚力士的略称。(4)指极其坚固之意,转指最上、最胜之意。
    注2:魔:又译作磨,即魔事。魔为梵文魔罗的略称,指能障碍、破坏人修学佛道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有五种:(1)烦恼魔;(2)五阴(五蕴)魔;(3)病魔;(4)死魔;(5)鬼神魔,即障碍佛道或与佛法为敌的天、神、鬼,又称恶魔;特别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及其眷属,称天魔,波旬又称魔王。

彼岸先登,终成正等妙圆觉
法轮常转,大发慈悲喜舍心(敬题诸圣众)

随化度人,神通已达真方便
安禅住世,显隐莫知大自由(敬题诸圣众)

    注1:随化:随缘化物;随机度化;随他之所欲而化自在。
注2:神通: 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的作用。
注3:方便:为了接引众生而施的权宜的方法。
    注4:安禅:潜心于坐禅。又可表示心灵的安稳状态,犹言入定。
    注5:显隐: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可示现十八种神变,其中有显 (指于大众之前,百千度自在显现其身)、隐(亦能百千度自在隐没其身)。
注6:自由:禅宗指从烦恼束缚中获得解脱,达到自在无碍之状态。

智愿智行,智愿愿行皆智智
如来如去,如来来去俱如如(敬题三世诸佛)

注1:智愿:智、愿之合称;或指依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
注2:智行:智慧与福德之行。六波罗蜜中,智慧是智,其它是行。
注3:智智:佛的一切智,即一切智智。所谓一切智智,即一切智者之智。
    注4:如如:又作真如,即一切万法真实不变之本性。

出海潮音醒世间,众生皆佛
作狮子吼告天下,唯我独尊(敬题三世诸佛)
注1:海潮音: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注2:狮子吼:又作师子吼。比喻佛陀说法犹如百兽之王狮子之吼叫声。

妙应普施,如来功德甚难解
潜修密证,菩萨愿行不易知(敬题诸佛菩萨)

菩萨因行甚细微,无从思议
如来果德太深广,不可测量(敬题诸佛菩萨)

果德广深,如来智力不思议
因行久远,菩萨悲心难测量(敬题诸佛菩萨)
注:智力:由智慧而来的力量。

醒梦恒一,由缘得度住真觉
涅轮不二,随类受生起大悲(敬题诸菩萨)

起精进行,尽除烦恼杀心贼
得无漏果,安住涅槃证法身(敬题诸阿罗汉)
    注1:心贼:贼,即烦恼,因烦恼能贼害善法。杀心贼,即断除心中的烦恼。
    注3:无漏果:无漏,即没有染污、烦恼。无漏果,指阿罗汉果。
    注4:涅槃:又称般涅槃。汉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指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超离生死苦、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又,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亦称涅槃、般涅槃、大涅槃。

以无边智慧神通,护持佛法
现一切色身三昧,度脱众生(敬题诸菩萨)

此身易坏似泥船,疾行真实道
三界无安犹火宅,诚发出离心(敬题诸阿罗汉)
    注1:《三慧经》云:“人身如泥船不可久,当疾行道。”
    注2:真实道:通向真实之解脱的道路;即佛道。
    注3:《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注4:出离心:希求从迷妄、苦恼的世界解脱出来的心。

地狱不空,不证菩提,发大乘心施普度
无明永断,永离烦恼,得罗汉果住真如(敬题诸菩萨、阿罗汉)

就尘垢坐金刚道场,灭心行解甚深秘密,幻变真常本贯通,大悲不可称量,周流三界施甘露
于世间证究竟涅槃,离言语转微妙法轮,菩提方便皆圆满,极果无从思议,超越时空济众生(敬题三世诸佛)
    注1:金刚道场:即金刚场;如金刚般坚固的觉悟的场所。
注2:甚深秘密:甚深:指如来所证之真如理智境界,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称甚深。秘密: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佛所具神通力,或佛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注3:甘露:意为不死之神药。佛教常用以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注4:究竟涅槃:觉悟的极致的境界;最殊胜的涅槃境界。又称无上涅槃、大般涅槃。
注5:极果:最高的觉悟,至极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阿罗汉果。

(二) 分 题 佛 教 诸 圣 众
大雄圆满
宝殿庄严(敬题释迦牟尼佛,兼敬题大雄宝殿)
    注1:释迦牟尼佛:其生卒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 -前486年。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之太子,后出家修道成佛。据佛教所说,释迦牟尼佛为贤劫(即现在的一大劫)千佛之第四位佛。为娑婆世界(即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之教主。
注2:大雄:伟大的英雄,指佛而言,因佛具有摧伏恶魔的力量。大雄宝殿,为中华寺院的本堂,内置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之像。

法身清净
自性天真(敬题毗卢遮那佛)
注1:毗卢遮那:华严宗的本尊,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法相宗以毗卢遮那指自性身。天台宗则指法身,即佛的真理之身。密宗则以之与大日如来为同体。
注2:自性:(1)自己存在的本质;(2)吾人本来所具有的佛性。

尽除忧恼
大救沉迷(敬题嵌除忧尊者)
注:除忧尊者:又作除一切忧恼菩萨。密号在胎藏界为大救金刚,或大赦金刚,在金刚界为净智金刚,或解脱金刚。密教本尊之一,发愿要解除众生的一切忧恼。

观音除苦厄
诵咒度痴迷(敬题观世音菩萨,兼题六字大明咒)
注1: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略称观音,又称观自在等,与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的辅弼,合称西方三圣。以大悲心现种种化身,救度苦难众生。
注2:六字大明咒:又称六字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总持心咒,包括“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其意为“莲花上的宝珠”。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敬题五百阿罗汉)
注1:五百阿罗汉:指已证得无学果之五百声闻。具体所指则有多种说法。据《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佛为五百弟子(阿罗汉)授记曰:“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   
注2:授记:又作预记。佛对弟子所作预言,谓其将来于某一时刻成佛。

大日心光遍照
如来法雨普施(敬题嵌大日如来)
    注1:大日如来:音译为摩诃毗卢遮那。为法身佛,意为光明遍照,其智慧的光辉无所不照。此佛为真言密教的教主,为密教所供奉的本尊与最上根本佛,一切诸佛菩萨所出之本原及所归之果体。又,毗卢遮那佛为密教金刚界五佛(五智如来)之一,位居中央,表法界体性智。
    注2:心光:又叫智光,与色光(又叫身光)一起称二光。色光由佛身发出,能以眼见取;心光由佛智发出,不能以眼见取。

大日法身不动
恒沙化佛无边(敬题大日如来)
注:化佛: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与化身或应身等为同义词。

立誓不生瞋怒
发心尽显慈悲(敬题阿閦佛)
    注:阿閦佛:意译为不动佛,或无瞋恚佛。为东方妙喜世界佛名,此佛于因地修行时发愿断瞋恚。密教以此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象征大圆镜智。

德聚无穷宝藏
法施广大生田(敬题嵌宝生佛)
    注1:宝生佛:此佛以摩尼宝福德聚功德,能满一切众生所愿。密教以此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象征平等性智。为南方世界之佛。
    注2:生田:生死之田地,指众生流转所在地的三界。

愿海周流法界
智光普照世间(敬题普贤菩萨)
    注1: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辅弼,密号为金刚萨埵,为大日如来的候补菩萨。普贤十愿为一切菩萨行的代表,称普贤愿海,一切菩萨的修行都可称普贤行。又,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注2: 愿海: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
注3:法界: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具体含义有多种。又,法界亦为诸法实相之异名。
    注4:《华严经?入法界品》载:普贤菩萨叙述自己的修行时云:“愿以智光普照世间”。

妙土报身恒不动
圆光化佛永无穷(敬题阿弥陀佛)
注1:阿弥陀佛:意译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略称弥陀,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据《无量寿经》等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而出家,名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此佛使法藏比丘熟知210亿诸佛之净土。法藏比丘历经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在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而成佛,并在离此十万亿佛国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至今仍在彼土说法。在密教,以阿弥陀佛象征妙观察智,称甘露王。
注2:妙土: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注3:报身:又作报身佛。指佛的果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万德圆满之身。
注4:圆光: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观无量寿经》云:“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弥陀愿海周三界
功德光云遍十方(敬题阿弥陀佛)
注1:光云:比喻佛光如云般之广被一切。

燃智慧灯驱黑暗
驾悲愿筏渡迷津(敬题嵌燃灯佛)
    注:燃灯佛:又译定光佛。久远劫以前出世的佛。《瑞应本起经》说释迦牟尼佛前世曾买五茎莲花供养此佛,蒙其授记,于九十一劫后成佛,号释迦牟尼。

报身妙好证圆满
法相庄严呈吉祥(敬题卢舍那佛)
    注:卢舍那佛:《梵网经》等称其为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坐于千叶莲花台上,化现出百亿释迦,于百亿国土同时成佛。

法眼妙观观自在
悲心普救救痴迷(敬题观世音菩萨)

悲心深切施无畏
妙法圆通度有情(敬题观世音菩萨)
注:有情:也译作众生。指有情识之生存者。与无情(指无情识之草木及山河大地等)对说。

发大悲心除苦毒
立弘誓愿度幽冥(敬题地藏菩萨)
    注: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地藏十轮经》谓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此菩萨于释迦灭后,弥勒未降之前,济度众生,并发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因而常在地狱中拯救众生。

正观诸法缘无尽
普度群萌意不移(敬题嵌无尽意菩萨)
    注:无尽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

断除盖障入三昧
观照真如证二空(敬题嵌除盖障菩萨)
    注1:除盖障菩萨:为密教胎藏界曼陀罗除盖障之主尊。除盖障乃消除一切烦恼之意。盖障,烦恼的异称。
注2:二空:有多种所指。一般指人空和法空。

燃身供佛发弘誓
施药济生践大心(敬题药王菩萨)
注:药王菩萨: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有两兄弟曾持良药供养众僧,众僧赞叹为药王、药上,后经多劫修行,善治众生身心二病,为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并授记于未来世成佛。又据《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载,在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时有一菩萨(即今之药王菩萨),精进修行,并燃身供养佛。

日月光明除黑暗
琉璃世界送清凉(敬题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注: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是药师佛的两大胁侍菩萨,住东方净琉璃世界。又称日光遍照、月光遍照,和药师佛一起,称东方三圣。

大爱不贪离垢染
至情如实显真心(敬题嵌爱染明王)
    注:爱染明王:原为婆罗门教爱神,密教奉为明王之一。据称以大爱至情为特征,能满足男女求爱之愿。外表为忿怒暴恶相,内心却怀着敬爱,要使众生得到解脱。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敬题金刚手秘密主)
    注: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义为金刚勇猛心)。如来的身语意,唯佛与佛能知,对其他而言,则成秘密。持有这个秘密的菩萨,则是金刚手秘密主。又,金刚萨埵(也称金刚手、秘密主、金刚手秘密主、执金刚、普贤萨埵、普贤金刚萨埵等等)于密教中有多种所指。一般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密教系由大日如来传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原为大日如来内眷属中诸执金刚之上首,于大日经中多称金刚手或秘密主,居于金刚法界宫。在西藏密教,通常又将金刚萨埵视为阿提佛陀(即本初佛)而崇拜之。亦有视金刚萨埵为五智如来中的阿閦如来之化身,谓其住于白莲台上,主东方之净土。

救度三途尊佛母
消除八难显悲心(敬题嵌救度母)
    注1:救度母:又称度母,音译多罗母,密教尊奉的佛母之一。传为观音化身,有救苦救难,济度众生的功德。修此尊密法,能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注2:三途:又作三恶道、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
注3:八难:又作八无暇,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分别为:(1)在地狱;(2)在饿鬼;(3)在畜生;(4)在长寿天;(5)在边地之郁单越;(6)盲聋喑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亦可指八种灾难:(1)王难;(2)贼难;(3)火难;(4)水难;(5)病难;(6)人难;(7)非人难;(8)毒虫难。

果上报身,安居极乐
光中化佛,回入娑婆(敬题阿弥陀佛)

于浊恶世间成正觉
以大悲愿力度群生(敬题释迦牟尼佛)
    注1:《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注2:浊恶世:又称浊世。指五浊与十恶盛行的时代。五浊,即:(1)劫浊,时代的污浊,战争、疫病、饥荒等;(2)见浊,思想上的混乱;(3)烦恼浊,贪瞋痴诸烦恼炽盛;(4)众生浊,众生的果报衰竭,身心衰退;(5)命浊,众生的寿命缩减。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瞋,痴等十种恶行。

环视四方,放光遍照
初行七步,唯我独尊(敬题释迦牟尼佛诞生)
注:《本行经》载:释迦牟尼佛诞生时,放大光明,遍照诸天世间。无人扶持,即于四方各行七步,环视四方,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敬题文殊菩萨)
注1: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辅弼,于诸菩萨中称智慧第一。据《楞严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等说,文殊菩萨曾为过去无量诸佛之师。又,《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亦称,文殊昔为软首菩萨,为“诸菩萨之父母”。又据《法华经》,文殊昔为妙光菩萨,广宣《法华经》。
注2:文殊的形象通常是骑雄师、持利剑,分别表其智慧之威猛和以智慧断烦恼。

兜率宫中,法轮常转
龙华树下,正觉当成(敬题弥勒菩萨)
    注1:弥勒菩萨:意译慈氏。大乘菩萨名。蒙释迦牟尼佛授记,将于未来继承释迦牟尼在人间成佛,为未来佛,故亦称弥勒佛。释迦谓其入灭后上生于兜率天内院,在漫长的未来将再降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随后三会说法,度数百亿众生,为此贤劫第五佛。
    注2:兜率:又作兜率陀天,,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其内院乃即将成佛者(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

妙德妙应,无机不被
普贤普现,有感即通(敬题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注1:妙德:文殊的一种异名,谓具种种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故称妙德。
注2:妙应:指佛菩萨不可思议之应现。
注3:南怀瑾《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云:“普贤即是普现,凭借普贤如来的威神力加被你,你一念真诚清净便到了。”

现忿怒身,破除烦恼
以威猛力,降伏天王(敬题不动明王)
    注:不动明王:密号常住金刚。为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之首,是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其形象多为一面二臂,全身青黑色,右手举剑,左手持索。《不动尊念诵秘法》称其曾化为秽迹金刚降伏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王(即大自在天),使之皈依佛教。

猛火威光,烧除秽迹
悲心怒目,降伏梵王(敬题嵌秽迹金刚)
注:秽迹金刚:台密五大明王之一。具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又被尊为厕神。此尊以深净大悲,不避秽触,以大威光,犹如猛火,能烧除众生烦恼妄见分别垢净生灭之心,并曾降伏梵王。

以无上菩提,庄严净土
用百千方便,接引众生(敬题西方三圣)
注1:西方三圣:指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位圣者。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辅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此一佛二菩萨,世称西方三圣。
注2:接引: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于净土宗,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而往生净土。依净土宗之说,修净土法门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乱,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净土。

不入涅槃,度生行誓愿
护持正法,住世显神通(敬题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注:十六罗汉: 又称十六尊者,指十六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之阿罗汉。《法住经》载:宾头卢等十六个大阿罗汉,承释迦牟尼佛敕命,常住世间,守护佛法,救度众生,称十六罗汉。在我国,自宋代后又加上两位,逐渐成为十八罗汉。《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之名分别为:宾度罗跋罗堕阇(亦即宾头卢),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阇,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至于世间流传的十八罗汉图,一般即于十六罗汉外,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

现忿怒威严,降魔除障
具慈悲方便,去病消灾(敬题降三世明王与军荼利明王)
注1:降三世明王:五大明王之一,是东方阿閦佛的教令轮身。能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贪、瞋、痴三毒,又能降伏三界之主大自在天。如诵此明王之真言,诸魔都不能继续作障。
注2:军荼利明王:五大明王之一,意译作甘露瓶明王。为南方宝生佛之教令轮身。此明王以慈悲方便,流注甘露水,以洗涤众生之心。修此明王之法,可驱除瘴、热等疾病。

除障降魔,现三头六臂
消灾息难,具密意悲心(敬题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
注1:大威德明王:五大明王之一,为西方无量寿佛的教令轮身。其形象常见的有三面六臂和六面六臂六足相。此明王有大威德,能制伏毒龙,断除一切魔障,降伏阎摩王。
注2:金刚夜叉明王:五大明王之一,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轮身。多为三面六臂相。此明王誓愿吞啖、除尽一切恶行众生及三世一切恶秽,消除灾难。
    注3:密意: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真实显了之教而言。

以同体慈悲,遍洒忧愁泪
念众生平等,常怀恭敬心(敬题常啼菩萨与常不轻菩萨)
注1:常啼菩萨:《大品般若经》卷27所说之菩萨。谓此菩萨因见恶世之人身受苦恼而经常悲泣,故名常啼;或以菩萨生于无佛之世,为利益众生、追求佛道,于空闲林中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天龙鬼神遂号之为常啼。
注2:常不轻菩萨:《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所说之菩萨。乃释尊之前身。此菩萨每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众人闻言而有生怒者,有以瓦、石、木丈等击之,而常不轻菩萨恭敬依然。
注3:同体慈悲:又称同体大悲。指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而生起拔苦与乐之悲心。
    注4:众生平等:佛教认为,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众生皆平等无二。

因地精修,庄严依正叹观止
果门普摄,无上觉行堪绝伦(敬题阿弥陀佛)
注1:依正:依报与正报。由过去的宿业感得的众生的身心,生命存在,是正报;生命存在所依的环境,是依报。就佛而言,正报是佛身,依报是佛国土。
    注2:果门:诸佛自内证之法门,亦即如来果位之法门,是通往成佛之果的法门。

发无上心,五劫思维修净土
建超世志,六八誓愿摄群机(敬题阿弥陀佛)
注1:无上心:又作菩提心,即求无上菩提之心。
注2:净土:佛、菩萨所居之地。远离五浊与恶道的境地。
注3:劫:全称劫波,古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之。有大中小劫之分。一大劫总括成、住、坏、空四劫,是一期世界的始末。积大劫之数为十百千,乃至阿僧祗(意为无量数),则称一阿僧祗劫,等。另外,在住劫中,有饥馑、疾疫、刀兵三种小灾难,在坏劫中,有水、火、风三种大灾难,因此,劫又有劫难、灾难之意。
注4:《无量寿经》有偈云:“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注5:六八誓愿:即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种誓愿,又称四十八愿。其中心意思是: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念佛发愿欲求生西方净土,则必能遂愿,且一往生彼国,即寿命无量,住不退转地,若不如此,不取正觉。
注6:群机:一切根机,各种根机。根机,又称根器,指不同的宗教素质。

现世医王,拔除苦毒妙施药
东方教主,化导顽愚普做师(敬题嵌药师佛)
    注1:药师佛:据《药师琉璃王如来本愿功德经》称,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其愿以现世利益为中心,令众生所愿皆得,尤愿众生诸根具足,疾病消除。
    注2:医王:(1)佛菩萨的尊称,谓佛菩萨能医治众生之心病。 (2)药师如来的别称。或谓医王为诸佛通称,专指药师如来时,则称“医王善逝”。

三十三身,妙色无穷常应化
千手千眼,悲心广大显神通(敬题观世音菩萨)
注: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应化显现,《楞严经》说有三十二应;《法华经?普门品》说有三十三身。密宗则有千手千眼观音等“六观音”之说。

大势一来,身随妙手至莲刹
真心已得,念住净观离俗尘(敬题嵌大势至菩萨)
    注1:大势至菩萨:简称势至。与观世音菩萨一起同为阿弥陀佛的辅弼。密号为金刚手菩萨。《观无量寿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注2:妙手:(1)指佛菩萨之手,或指佛菩萨接引、济度众生之手段、方法。(2)禅宗指绝妙之手段、方法。所谓“妙手无多子”,即绝妙的手段却无任何特别之处。
    注3:莲刹:西方净土,因往生西方净土的人皆生于其中的莲华上。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敬题善财童子)
    注1: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为福城长者之子,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此童子善根深厚,诣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渐次南行,历110余城,先后参访了53位善知识。最后在普贤菩萨处,证入无生法界,成就佛道。
    注2:初心:最初发求觉悟之心。又作初发心。

现忿怒身,摧伏恶魔生胜乐
以淫欲相,抱拥亥母证真空(敬题嵌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兼题“乐空双运”)
    注1:胜乐金刚:藏密无上瑜伽部的本尊,五大金刚之一。裸体男身,有三面,每面三目,有十二臂,主臂拥抱金刚亥母,足踏尸体。
注2:金刚亥母:为胜乐金刚之明妃,女身,头现猪形。
注3:乐空双运:即双身修法,是密教无上瑜伽密的特别修习法。属于“以欲制欲”的修道法。佛教显宗以淫欲为障道法,而密宗则以之为修道法。密教讲“以方便(悲)为父,以般若(智)为母”,以明王、明妃拥抱作为“悲智和合”的象征。

随化度人,悲心广大现灵感
寻声救苦,妙应无穷观世音(敬题观世音菩萨)

菩萨驾慈航,寻声救苦施无畏
众生沉苦海,转念回头得出离(敬题观世音菩萨)

由胜愿,结胜缘,起胜行,不空胜果 
以妙心,修妙道,臻妙境,成就妙因(敬题嵌不空成就佛)
    注1:不空成就佛:密乘金刚界五智如来之一的北方佛,表成所作智,能使众生成就所作,而不落空。胎藏界称其为天鼓雷音佛。
注2:胜愿,殊胜的愿望,希望觉悟得解脱;胜缘,殊胜之善缘;胜行,菩萨殊胜的修行,或特指波罗蜜的修行;胜果,殊胜之证果,佛果,觉悟之果。
注3:妙心,心体不可思议,故称妙心;妙道,最上道,无上道,亦即佛道;妙境,不可思议之境界;妙因,不可思议之因,成佛之因。

含藏一切善根,愿力宏深空地狱
成熟众生胜果,悲心广大遍荒田(敬题地藏菩萨)
注1:地藏菩萨又称大愿地藏王菩萨,曾发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注2:《大方广十轮经》云:“譬如下种于彼荒田,能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者,皆悉变成微妙胜果。……能令善根芽茎枝叶乃至华果,皆悉润泽增长成熟。”
注3: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

广大智门,遍一切虚空,明心即入
无穷宝藏,满三千世界,施福与求(敬题嵌虚空藏菩萨)
    注1:虚空藏菩萨:密号如意金刚、库藏金刚、富贵金刚。意即福智二藏,等如虚空,无量无边。《虚空藏菩萨经》称其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能满足众生求智慧、财富、美满眷属等愿求。
    注2:智门:智慧之门。智慧与慈悲,是诸佛菩萨所具的两种功德,合称悲智二门。
    注3:明心:指“明心见性”,意即明了自心,见自心之佛性。亦可指“明心菩提”,即初地以上菩萨观照诸法实相,而自明其心。

驾慈航,发悲心,劝迷途者回头靠岸
以正智,说妙法,为见道人指路传灯(敬题释迦牟尼佛)
注:见道:修行的阶位,在这个阶位,开始生起无漏智。见道之前,仍是凡夫,见道之后,则是圣者。见道位,在小乘为预流向,在大乘为初地。

弃国捐王,发菩提心,法藏比丘宏誓愿
修因感果,成无上道,阿弥陀佛大慈悲(敬题阿弥陀佛)
注1: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无量寿经》云:“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注2:《御制无量寿佛赞》云:“阿弥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难赞说。”

从闻入道,即色观空,法门无量叹殊胜
随类应形,寻声救苦,誓愿难酬显大悲(敬题观世音菩萨)
    注:据藏密经典:昔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之弟子,具足诸行,等慈众生,发大誓愿曰:“尽我形寿,遍度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若我于众生未度尽之时,自弃此宏誓者,则我之脑裂为千片。”发此誓已,悲智双运,现诸神变,度脱众生。如是经无量劫,其所度众生,尽恒河沙所不能计。而世间众生无量;造诸恶业者,亦复无量;轮回不已,则众生之苦终不能尽。于是菩萨生大忧恼,谓:“众生之苦,乃与众生之生以俱来;世间既存,苦何能已?若苦不已,度岂能尽?昔年之誓,是徒自苦,而于众生亦无有益;无益之行,何必坚持?”此退转心一生,菩萨之脑,忽然自裂千片,犹如千叶莲花。而阿弥陀佛现身于菩萨之脑中,谓菩萨曰:“善哉观世音!宏誓不可弃,弃誓为大恶;昔所造诸善,一切皆成妄。汝但勤精进,誓愿必成就。三世共十方,一切佛菩萨,必定加护汝,助汝功成就。”又说真言:“嗡嘛呢叭咪吽。”观世音菩萨闻此真言,得大智慧,生大觉悟,乃坚持旧誓,永不退转,至于今日,仍在行法度世,而为世人所尊仰。

侧耳听潮,入定尽闻,五蕴皆空观自在
驾航度厄,寻声救苦,十方无碍显神通(敬题观世音菩萨)
注1:传说观世音菩萨曾在海滩边,通过听闻海潮之音修习禅定。
注2:五蕴皆空:五蕴,指构成生命存在的五种要素:(1)色;指物质性的东西。(2)受;指感受作用。(3)想;指想像,或表象作用。(4)行;指意志,意念,冲动的欲求。(5)识;指认识,识别作用,又指意识。五蕴皆空,指我们的身心的生命存在,由五蕴积集而成,此中并没有我的自性、自体,故是空。而五蕴本身,作为构成生命存在的要素,亦是空。

慈佑众生,随处现身,悲心有愿施无畏
圆通大士,寻声救苦,妙法无边度有缘(敬题观世音菩萨)
注1:施无畏:观世音菩萨之别名,又作施无畏者。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称之为施无畏者。
注2: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之别号。

(三) 敬 题 佛 教 诸 护 法 神

梵行清净
天界庄严(敬题嵌梵天)
    注:梵天:原为婆罗门教主神,佛教以此神为初禅天之主。为佛教护法神。

护持寺院
安隐僧伽(敬题十八伽蓝神)
    注:十八伽蓝神:伽蓝,意译为众园,音意合译又称僧园、僧院。十八伽蓝神原来都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神祗,后作为佛教护法神,维护寺院僧事活动的正常开展。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十八护僧伽蓝神分别是:梅音、梵音、天鼓、巧妙、叹美、广妙、雷音、师子音、妙梅、梵响、人音、佛奴、叹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观。

护持佛法
主宰方维(敬题八方天)
注:八方天:指主宰八方之护法神祇。密教建立曼荼罗时应知者,即帝释天主东方、伊舍那天主东北方、焰魔天主南方、火天主东南方、水天主西方、罗刹天主西南方、毗沙门天主北方、风天主西北方。一般系以四方(东、南、西、北)加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称为八方。

降魔严佛刹
护法利人间(敬题诸护法神)
注:护法神:护持佛法之善神。又作护法善神、护法天。即对佛法信乐守护之诸天、龙王、鬼神等的总称。

主领神祇鬼
护持佛法僧(敬题韦驮天)
    注:韦驮天:又称韦驮菩萨,南方增长天王下属的八大神将之一,是寺院的主要护法神。

相率归依三宝
轮流守护众生(敬题十二神将)
注1:十二神将:指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位护法神。又称药师十二神将,或十二药叉大将,为药师如来的眷属。名称依次为:(1)宫毗罗,(2)伐折罗,(3)迷企罗,(4)安底罗,(5)頞你罗,(6)珊底罗,(7)因达罗,(8)波夷罗,(9)摩虎罗,(10)真达罗,(11)招杜罗,(12)毗羯罗。每一神将各拥有七千药叉,计为八万四千护法神。《药师本愿功德经》云:“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同时举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又,这十二神将在昼夜十二时辰、以及四季十二个月份里,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
注2:归依:又作皈依。指归命于佛法,以佛法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和安身立命的处所;也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含有救济之义,即依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之得到解脱。
注3: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又作三尊。

亲近如来闻密迹
护持正法执金刚(敬题嵌密迹金刚)
    注:密迹金刚:又称金刚力士、执金刚神等。为守护佛法之夜叉神。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其为夜叉王,身、口、意等速疾隐秘难了知,故称密迹;又以其亲近佛,愿闻佛之秘密事迹,故称为密迹。此神执金刚杵,现威猛相护持佛法。

功厚德高修善业
风调雨顺护人间(敬题四大天王)
    注: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为佛教的护法神,住欲界六天中的第一层天,居须弥山腰,是最接近人间的天界。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能使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能观察世间的一切;北方多闻天王,能施予财富。又,持国天王持琵琶(调谐音乐),增长天王持剑(挥剑生风),广目天王持龙(使龙顺服),多闻天王持伞(开收雨水),因而被认为象征着“风调雨顺”。

天上众星皆拱北
龙神八部共摧魔(敬题嵌天龙八部)
    注: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是指以天龙为首的八部鬼神。分别为: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他们原本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崇拜的神灵,佛教将其作为护法神。

大显威灵,护持正法
广施福禄,利益群生(敬题大黑天)
    注:大黑天:音译摩诃噶拉,或玛哈噶拉,密教护法神之一。具有战斗神、财福神(厨房神)、冥府神等多种性格。形象颇多,呈现黑色极忿怒相。密教以此天为毗卢遮那佛之化身,或为大自在天之化身。

扶正黜邪,庄严天界
驱魔护法,利益人间(敬题帝释天)
    注:帝释天:也叫天帝释,即因陀罗神,原为吠陀神话中最有力量的神祗,在佛教为护法神,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以其“千眼”观察世间,护持佛法。

增长善根,可持国土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敬题嵌四大天王)

使土地丰饶,消除灾害
为佛陀明证,降伏魔王(敬题地天)
    注:地天:又作地神、坚牢地神等。即主掌大地之神,为十二天之一。其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草木五谷等,免受灾害。同时,地天也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释迦成道时,地天从地涌出,为佛明证。

既破坏,又再生,神通广大降魔众
常苦行,善舞蹈,法力无边司鬼灵(敬题大自在天)
    注:大自在天:音译摩醯首罗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主神之一。又名湿婆,兼具破坏(毁灭)之神、再生(治疗)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等多种性格。被称为鬼灵之主,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佛教将其作为护法神。

  二. 敬 题 佛 教 历 史 人 物

(一) 总 题

译经弘教
说法启蒙(敬题诸译经师)
    注:译经师:又作译师,译经家。指佛典的翻译者。

深心求佛道
大愿度群生(敬题佛教诸行者)

身有一瓶一钵
心无半缕半丝(敬题云游僧)
    注:云游:指行者参学行脚,有如浮云随风飘游,不定止于一处。

视众生如父母
以三宝做归依(敬题三宝弟子)
    注1:三宝弟子:泛指归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的佛教徒。
    注2:《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观普贤行法经》云:“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

放下身心成自在
精勤佛法度群生(敬题佛教信众)

安住梵行严宝刹
普施法雨泽群萌(敬题诸比丘、比丘尼)
   注1:比丘、比丘尼:比丘,意译作乞士,乞食者之意,佛教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子则称比丘尼。
   注2:梵行:梵是清净之意;梵行,指断除一切欲望的修行,特别指远离色欲

能于正法真行者
即是众生大福田(敬题佛教诸行者)
注:行者:泛指修行佛法的人。

起大乘行,化愚济众
以深心力,造论弘经(敬题诸弘经大士)
    注1:弘经大士:指阐释佛经并加以弘通的大士。大士,为菩萨的一种意译。
    注2:深心力:菩萨的十种力量之一;指归命于佛法的心力。

西域取经,功标青史
中原弘法,泽被苍生(敬题诸取经大士)
注:取经大士:指远赴外地求取佛法、引进佛典的僧人。

持二百五十比丘戒律
具八万四千菩萨威仪(敬题比丘众)
    注1:比丘众:指由诸多比丘组成的团体。
    注2:戒律:指佛教用以防非止恶的规范。戒指自发地遵守;律指他律,僧团的规矩。《四分律》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则有384条。
    注3:威仪:一般指行住坐卧等行为举止皆合乎规范,因而有威德,有仪则。有关比丘在行为上应注意的规矩,有八万四千之多,取其大数,称八万细行,又称八万威仪。净心戒观法称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

宏法利生,续世尊慧命
虔心向佛,做群众导师(敬题佛教诸行者)

大智解开利养名闻缰锁
悲心冲破亲情爱欲网罗(敬题沙门)
注:沙门:原为古印度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多指佛教出家僧尼。

四海为家,安贫乐道常知足
一心向佛,少欲多闻不惹尘(敬题云游僧)

出烦恼家,视恩爱冤仇如水月
入菩提道,以慈悲喜舍接人缘(敬题出家众)
注:出家众:在佛教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皆为出家众。

锐意求真,且撇开魔眷怨家,许多敌意
潜心学佛,莫辜负善男信女,一片诚心(敬题佛教信众)

                  (二) 印 度 佛 教 时 期
缘来垂迹
应尽还源(敬题释迦牟尼)
注:释迦牟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母亲为摩耶夫人。释迦为其种族之名。其生卒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子罗睺罗。于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习禅修道。35岁(一说30岁)时成就佛道。成道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长期说法传教,并建立教团。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树林中逝世。其说教经弟子结集成经典传世。

摩诃般若波罗蜜
阿耨菩提悉达多(敬题释迦牟尼)
注1:摩诃般若波罗蜜:意为伟大智慧的完成。摩诃,大、伟大之意;般若,智慧之意;波罗蜜,到达彼岸、完成之意。
注2: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无上之意;菩提,觉悟之意。
注3:悉达多:达成目的、成就之意,这也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

菩提树下终成佛
鹿野园中初转轮(敬题释迦牟尼及其成道、说法)
注1:菩提树:又称觉树、道树,原产于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因释尊于这种树下成道而得名为菩提树。
注2:鹿野园:梵语,亦作鹿野苑。为释迦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

凡间圣果佛心妙
浊世清流教泽长(敬题释迦牟尼,兼敬题嵌佛教)
注1:佛教: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说,在亚洲南、中及东部广泛流传,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注2:圣果:依圣道而得的菩提涅槃之果。
注3:佛心:(1)佛的大慈大悲之心;(2)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3)指人人心中本具的清净真如心。

久远修行,菩提树下终成佛
慈悲化度,鹿野园中初转轮(敬题释迦牟尼及其成道、说法)

闻声皈佛成僧宝
证果远尘入法门(敬题憍陈如等五比丘,兼敬题佛法僧三宝)
    注1:僧宝:三宝之一,指僧伽的团体。僧伽,梵文samgha,略称僧,意译为和、众,故又称和合僧、和合众。指信奉佛教、出家修行而得入圣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一般须四人以上组成。
注2: 五比丘: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他们是: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憍陈如,又称阿若憍陈如,与其他四人一起,为佛陀最初的声闻弟子,最早的佛教僧伽。他们在释迦为太子出家时,受净饭王之命,随侍修行。释迦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先度脱此五人。
注3:远尘:又称远尘离垢;远离尘垢之意。尘垢是烦恼的总称,主要指见惑。远尘离垢即断除见惑而得正见。这是声闻、缘觉初次觉悟之果,也指初地菩萨的境界。

获眼识圆通,十方无碍
观世间生灭,诸法皆空(敬题舍利弗)
    注1:舍利弗:王舍城人。与摩诃目犍连为知交,两人曾同师外道,后一起率徒众皈依佛陀,随侍左右。为佛十大弟子之首,称“智慧第一”。证阿罗汉果。先于释尊而灭度。
    注2:眼识圆通:二十五圆通之一,为舍利弗证道的方法。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盂兰盆超度慈亲(敬题摩诃目犍连)
    注1:摩诃目犍连:略译目犍连。王舍城人。为佛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证阿罗汉果。相传其为救母出饿鬼道而修盂兰盆供。后因宿业遭外道殴打,先于释尊而灭度。
    注2:盂兰盆:意为倒悬,因业重之人死后要受种种痛苦,状如倒悬。为救其苦而设置祭仪,供养三宝,称盂兰盆会。

秉袈裟,修头陀,续释尊慧业
得心印,称长老,为僧众楷模(敬题摩诃迦叶)
    注1:摩诃迦叶:王舍城婆罗门之子,皈依释尊后证得阿罗汉果,为十大弟子之一。常修苦行,释尊称其为“头陀第一”。于释尊灭后主持僧团,召集第一次结集,形成最早的经藏与律藏。据载承释尊之命,持释迦之迦裟于鸡足山入定,待将来弥勒下生成佛时出而作证。又据传,释尊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因而被禅宗尊为初祖。在佛的弟子中,他与阿难被称为二贤者,二者之像常被安置在释迦牟尼佛像的两侧。
    注2:慧业:由空之智慧而生的功德。
注3:心印:又作佛心印。禅宗认为,依语言文字无法表现之佛陀自内证,称为佛心。其所证悟之真理,如世间之印形决定不变,故称为心印。
注4:长老: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等。
注5:头陀:佛教之苦行称头陀行。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尽量克制,舍弃贪欲以修炼身心。佛教通常有十二头陀行:(1)在阿兰若处,即居住在山林旷野等离世安静之处;(2)常行乞食;(3)次第乞食;(4)受一食法,即一日一食;(5)节量食;(6)中后不得饮浆;(7)著弊衲衣(又称粪扫衣,即残破的衣服);(8)但三衣;(9)冢间住;(10)树下住;(11)露地坐;(12)但坐不卧。

知瞋是苦念无诤
悟法皆空心自如(敬题须菩提)
    注1:须菩提:舍卫城人。自幼聪慧,但性情暴躁,瞋习很重。后遇佛为其讲瞋恚果报之苦,乃忏悔前非,从佛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为佛十大弟子之一,因善解诸法空性,常入无诤三昧,佛称其为“解空第一”。
    注2:无诤:(1)诤是论争,无诤即随顺一切,无有论争。 (2)诤是烦恼,无诤即无烦恼,是无漏法。《金刚经》载,须菩提言:“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事理兼融,恢宏正法
智悲双运,化导群萌(敬题富楼那)
    注:富楼那: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他从佛出家,证阿罗汉果。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称“说法第一”。他善于演说佛法,曾不畏艰苦,到偏僻地方弘法,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法义通融多论议
才思敏捷善宣传(敬题迦旃延)
注1:迦旃延: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响,精通吠陀圣典、占星术及各种印度古文字。出家后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思维敏捷、辩才无碍,称“论议第一”。证阿罗汉果。
注2:论议:指藉往复问答以阐明法门之义理。

发誓治贪眠,不知眼以眠为食
循元修正定,堪慰心从定得通(敬题阿那律)
注1:阿那律:是佛陀的堂弟。有一次,他听法时打磕睡,佛陀批评了他。他于是发誓从此不睡眠,精进修道。经七日七夜,两眼熬瞎了。佛陀后来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他终于心眼大开,得天眼通,称“天眼第一”。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证阿罗汉果。
注2:《增一阿含经》卷31载:佛陀曾对阿那律说:“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涅槃者以无放逸为食。”
注3:阿那律的证道方法是“旋见循元”,即反观视觉的能见之性而悟道

意切情真,深植善根,出家修戒做模范
德高望重,主持公道,正己利人有口碑(敬题优婆离)
    注:优婆离:出生于印度四种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罗阶层,原是迦毗罗卫国皇宫的理发匠。佛陀回国省亲时,见他善根深厚,出家心诚意切,便安排他先诸王子而受戒出家。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称“持戒第一”,证阿罗汉果。由于他持戒严谨,被尊为僧团的上首。佛陀让他在僧团中主持公道,调解纠纷。

忍辱安心,严持戒律
潜修密证,具足威仪(敬题罗睺罗)
    注:罗睺罗:为释迦牟尼出家前之子。释迦成道归国后随之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不毁禁戒,读诵不懈”,潜修密证,被称为“密行第一”。又,罗睺罗年少时曾随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一恶人用沙投进舍利弗钵中,用棍打破罗睺罗之头,罗睺罗忍痛时显出怒容,舍利弗开导他应修忍辱行。

精进梵行身相妙
多闻佛法信根坚 (敬题阿难)
注:阿难全称为阿难陀,为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释迦成道归国后随之出家,证得初果,为佛侍者和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听经最多,忆持不忘,称“多闻第一”。佛灭后,证得阿罗汉果。佛典初次结集时,经藏由他诵出。据北本《涅槃经》卷40载,佛对文殊师利说阿难具足八法,即:(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三)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具足念心,(六)心无憍慢,(七)成就定意,(八)从闻生智。又,经载阿难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具菩萨心肠悯众
现鬼王面貌怖魔(敬题阿氏多)
    注:阿氏多: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十六阿罗汉之一。贯休所画尊者像,为双手抱膝,开口仰视,齿牙毕显,脱落数枚,清乾隆帝称其为“心是菩萨,貌是鬼王”。

悟圣道如笤,扫除毒垢
由鼻根开窍,证得圆通(敬题周利槃特)
    注:周利槃特:又作周利槃特迦。舍卫国人。出家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笨拙。佛陀教示其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一说“笤帚”二字) ,令其于清扫拂尘时反复念诵,以除业障。又教其调出入息之鼻根圆通法门。后终于开悟,证得阿罗汉果,具大神通。在佛弟子中称“解脱第一”。

方丈容大千世界
维摩入不二法门(敬题维摩诘)
注1:维摩诘:意译净名。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为佛陀在家弟子,居家修菩萨道,称维摩诘居士。其智辩神通超过释迦诸大弟子。
注2:方丈:(1)禅宗寺院住持的住所,取《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居士虽处方丈之室而能容纳无量之义;(2)指寺院住持,因居方丈而名。
    注3:不二法门:亦称不二门,即与真如不二之性相应的法门,或唯一无二的趣入圣道的门径。《维摩诘所说经?不二法门品》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真入空门,维摩不说
深明大义,童子无言(敬题不说菩萨和无言童子,兼敬题离言真如)
    注1:不说菩萨:《维摩诘所说经?不二法门品》载:文殊师利称赞维摩居士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故维摩居士又被称为不说菩萨。
注2:无言童子:《无言童子经》载:佛世王舍城师子将军之子,生时闻诸天之言,从小修“无言行”,不说世事,故名无言,人以为哑。后至佛所,现大神通,口称南无佛,佛称其为大菩萨。
注3:离言真如:为“依言真如”之对称,即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即是真如。《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注4:梁武帝《金刚忏》云:“无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

仗义疏财,行善给孤独
以金布地,购园供佛陀(敬题须达)
    注1:须达:又作须达多。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家境富有,其性仁慈,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称给孤独长者。皈依佛教后,建祗园精舍供养佛陀。
    注2:据说须达欲购买祗陀太子的一座花园为佛陀建精舍,太子不愿,乃提出以黄金铺满花园为条件,须达果然以金布地。太子感其诚心,遂将园中树林供奉佛陀。故以二人名子将此园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

放下屠刀,洗心皈佛
护持正法,兴国安邦(敬题正法阿育王)
    注:阿育王: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在位时间约为前268至前232年,他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即位之初曾大举杀伐,有“暴恶阿育王”之称。后皈依佛教,并依靠佛教推进统一,稳定统治。成为大护法,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护法名王”,被称为“正法阿育王”。

不以年衰而懈怠
未曾胁卧但精勤(敬题胁尊者)
    注:胁尊者:约为一世纪印度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论师。禅宗传法之第十祖。尊者初为梵志师,年80岁时舍家染衣。城中少年讥之,以为其年衰无所进取,但托迹清流,徒知饱食而已。尊者闻之,自誓必通三藏之理,断三界之欲。为此精勤修道,不以胁卧席,历经三载,果成所愿。被称为胁尊者。此后又师事佛陀蜜多,证得阿罗汉果。后传法于马鸣。

撰诗赞佛,造论弘经,使世人正信
发愿度生,深心说法,感群马悲鸣(敬题嵌马鸣)
    注1:马鸣:据《马鸣菩萨传》等载,为中天竺人,原为婆罗门外道,后受胁尊者教化,皈依佛教,博通三藏,学兼内外,被视为国宝。据称说法时连马也垂泪悲鸣,故得名。为弘兴大乘佛教的龙象,佛教史上著名的论师。也是著名的佛教诗人,撰有长诗《佛所行赞》等。其生活年代,一般认为于公元一、二世纪间。
    注2:深心:有多种含义。通常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并深信爱乐之心;或指对净土起深厚的渴望之心;等。

入龙宫出大乘经,创中观派
开铁塔受真言法,兴秘密宗(敬题龙树)
    注1:龙树:又作龙猛、龙胜。据《龙树菩萨传》等,为南印度毗达婆国人。青年时为著名的婆罗门学者,学识广博。后皈依佛教,出家为僧,精通三藏。据传曾入龙宫得大乘方等经典,为弘兴大乘的关键人物。是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并有“八宗之祖”之称。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密宗亦称他曾开南天铁塔,从金刚萨埵受《金刚顶》等密宗经典。弟子有提婆、龙智等。其生活年代,学术界多认为公元二、三世纪。据传最后被王子逼迫自杀
    注2真言:音译曼荼罗,又作陀罗尼、咒、明。即真实而无虚假之语言之意,亦指不能以言语说明的特殊灵力之秘密语。一般来说,真言之长句者,称陀罗尼;仅数句而成者,称真言;有时一字二字则称种子(亦作种字)。密宗又称真言宗。

天竺遍游,弘大乘空宗,辩才无敌
中观百论,破旁门异说,学识超群(敬题提婆)
注:提婆:亦称圣天。约公元三世纪人。原为南印度王子,学识渊博。礼龙树为师,受比丘戒,以智辩著称。曾遍游中印、南印,与佛教内外诸派辩论获胜。后被一婆罗门所杀。

以神通往兜率天求法
从弥勒受瑜伽论立宗(敬题无著)
    注:无著:北印度健驮罗国人。先从小乘说一切有部,后转而弘扬大乘,为大乘瑜伽行派创始人。据称曾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学《瑜伽师地论》等大乘深义。其生活年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公元四、五世纪。

弘大乘经,皆有等身论著
创唯识派,并称一代宗师(敬题无著、世亲)
    注:世亲:亦译天亲,为无著之弟。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总结说一切有部思想。后在无著劝说下,转弘大乘。兄弟俩共同开创了大乘唯识学派(即瑜伽行派)。

研究唯识创新意
阐发因明集大成(敬题陈那)
注1:陈那(约440-约520年):南印度香至国人。从小乘犊子部出家,后改学大乘,师事世亲。善辩论,曾辩败很多外道学者。在那烂陀寺讲过经论。在唯识学方面,首创见分、相分、自证分三分说。在因明学方面尤多建树,为印度佛教因明论集大成者,也是佛教新因明学的创始人。
注2:因明:关于理由(因)的学问(明);即佛家逻辑,或佛教论理学,为五明之一。

唯识观心,同源异派
谈空说有,互破相成(敬题清辨、护法,兼敬题空有论争)
注1:清辨(约490-570年):南印度僧人,与护法同时。发扬龙树中观学,主张用逻辑推理从正面表述空义,开中观宗“自立量派”或“自续派”,为中观学派的著名论师。
注2:护法:六世纪中叶印度大乘瑜伽行派论师。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大臣之子。本与王女有婚约,然于婚日落发出家。出家后曾从陈那受学。在唯识学方面,首倡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分说。曾在那烂陀寺广布教化,三十二岁示寂。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注3:空有论争:指大乘佛教在印度的两大教系对于诸法体性究竟是“空”或“有”而发生的论争。龙树、提婆之教系,主张诸法皆空;无著、世亲之教系,主张诸法为有。至护法与清辨时,就“依他起性”展开论争,护法根据缘起论而立法相门,主张由因缘所生之诸法为实有;清辨根据实相论而立观心门,主张毕竟空。二师之主张虽似相破,实系相成,益发彰显“真空妙有”之佛教至理。

法传唯识
教判三时(敬题戒贤)
注:戒贤:音译尸罗跋陀罗。公元六、七世纪间(529-645或528-65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其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玄奘西游时,师年已百余,时为那烂陀寺大长老,玄奘师事之。

月称以破显宗,月官从有谈空,能合经契法,言者俱为正道
或议中观毒药,或说瑜伽甘露,如对症应机,受之皆入佛门
(敬题嵌月称、月官,兼敬题大乘空有二宗)
    注1:月称:约七世纪中叶南印度人。少年出家,师承佛护一系中观学说。曾任那烂陀寺住持,与瑜伽行派论师月官进行过辩论。主张性空缘起,以破显宗,开中观应成派。
注2:月官:约七世纪东印度人。出生王族,出家后先学唯识,又学密乘,精通显密内外。曾至南印与中观派论师月称辩论,获得好评。时人评说:“嗟嗟龙树宗,有药亦有毒,慈氏无著书,众生之甘露”。意谓月称所传龙树中观之说,有可取和不可取之处,而月官所传无著瑜伽学派之说,则完全可取。
注3:空有二宗:印度大乘佛教两大派别,即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在我国,亦称大乘空宗和有宗。中观派宣扬中道观,主张“缘起性空”,被称为空宗。瑜伽行派又称唯识学派,因主张识有境无,被称为有宗。

外逸内修,解行相应
博通约达,真俗皆知(敬题寂天)
注1:寂天(约650-750年):出家前名寂铠,原为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王子,出家后改名寂天。后到南印弘法,发挥中观学说。主张由博而约,解行相应。据说他年轻时表面上比较懒散,实则“內勤修学,外出放逸”。
注2:解行相应:解行,即智解与修行。理解教义和实践躬行,是学佛的双翼,缺一不可。也叫见行相应。

                     (三) 中 国 佛 教 时 期

出家学佛弃王位
传道译经拓法流(敬题安世高)
    注:安世高:公元二世纪人,本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佛。即位之前,让位于其叔而出家修道。公元147年到达洛阳,在中国译经弘法约30年。因其王族出身,时人尊称“安侯”。他是汉译佛经的先驱者。

舍利威神弘正法
沙门智辩盖东吴(敬题康僧会)
    注1: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国,世居天竺。10余岁出家。博览经籍,智辩超群。于247年到建业,以神通迎请五色舍利,使孙权叹服,并为之建建初寺。此为江南佛教兴隆之始。
注2:舍利:通常指佛之遗骨,后亦泛指有修行者之遗骨。一般所说舍利系骨片,形状、大小、颜色等不一,质地坚硬;我国则多以豆粒状者称为舍利。据称由勤修戒定慧之功德所形成,藏密认为乃“智慧明点”所化成。

中土比丘受戒为开始
汉人西域取经是领先(敬题朱士行)
    注:朱士行:三国时(约三世纪)人。籍贯颖川(今河南禹县),享寿80岁。260年出家,为内地西行取经求法第一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他也是汉族僧人开讲佛经、汉族僧人依照戒法成为正式比丘的第一人。

历游西域,随处译经,时誉敦煌菩萨
博览典籍,发心弘道,史称一代高僧(敬题竺法护)
    注:竺法护(生卒年不详),祖籍月氏国,世居敦煌。8岁出家,从师改姓为竺。266年至313年,先后游历敦煌、长安、洛阳等地,传道译经,人称“敦煌菩萨”。

兴隆佛教,光映佛门,戒德精严垂典范
亲近国王,位尊国宝,神通广大折刚强(敬题佛图澄)
    注1:佛图澄(232-348年),西域龟兹人。精通佛学,颇有神通,且持戒精严,深得后赵石勒、 石虎的敬奉,尊称“大和尚”,并视为“国之大宝”。二石性情残暴刚强,佛图澄以神通、戒德使其敬畏,并常劝其施行德化。佛图澄临终前曾对弟子说:“佛经云:‘若要建立正法,则应亲近国王。’此中大有深意也!我以道术,令二石稽首,使胡人皈依,让百姓蒙益,从而使佛法得一时之盛。但是,要使佛法真正深入人心,传之久远,还须靠玄学义理。”他对佛教在中国的兴隆起了很大的作用。
    注2:戒德:由持戒而来的功德。
    注3:刚强:佛教指刚强难化之人。

慧心观念西方,莲宗从此兴华夏
远道流传东土,佛法随缘润众生(敬题嵌慧远)
注1:慧远(334-416年),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少习儒学,尤善老庄。21岁从道安出家。精研般若学,道安赞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381年入庐山,住东林寺传法,形成江南佛学中心。并与刘遗民等共建莲社,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净土,被尊为净土宗初祖。在学术上,慧远儒释道三教兼通,而以佛教为宗。
注2:观念:于内心观想佛理及佛之相好。与现今通常所说之“观念”一词含义不同。

住逍遥园,译经说法众咸集
发诚实誓,举焰焚身舌不焦(敬题鸠摩罗什)
    注:鸠摩罗什(344-413年) ,略称罗什,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其余三人为真谛、玄奘、义净,或说真谛、玄奘、不空)之一。父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7岁随母亲出家。401年至长安,后秦国主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将罗什安置于西明阁及逍遥园,从事大规模译经工作,弟子甚众。临终前曾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火化后果真薪灭形碎,唯舌不焦。

说阐提成佛
感顽石点头(敬题道生)
    注1:道生(355-434年),亦称竺道生。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幼年出家,15岁便登座讲经。418年,因说一阐提成佛,受僧界攻击,被逐出建康(今南京)。后大本《大般涅槃经》传来,证实其说。相传道生被逐后,曾在苏州虎丘山独自讲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感群石点头,遂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注2:阐提:又叫一阐提,意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指断绝了善根,不能得到解脱、不能成佛的众生。但天台宗、华严宗反对这种说法。《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载佛言:“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

精通禅法
广译佛经(敬题佛驮跋陀罗)
注:佛驮跋陀罗:(359-429)。又作佛陀跋陀罗等。意译作觉贤。北印度那呵利城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17岁出家。于后秦弘始十年(408)入长安,弘传禅术之学,后又至庐山慧远处居数年,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义熙十一年(415 )至建康(今南京),止住道场寺,从事翻译,与法显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又独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等,凡13部,125卷。世称天竺禅师,为庐山十八高贤之一。佛驮跋陀的翻译虽有多方面,但专精禅法。

阐论讲经,常依般若明宗旨
谈玄说妙,不以空无舍大悲(敬题僧肇)
    注1:僧肇(384-414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尚老庄,后因读《维摩诘经》而发心出家学佛。师事鸠摩罗什,辅助译经,常事讲习。由于僧肇平时讲经说法,大弘诸法性空之中道观, 又被吉藏推为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称之为“玄学之始”。
    注2:僧肇云:“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弘扬佛法显神迹
化度时人称圣僧(敬题保志)
    注:保志(418-514年),亦作宝志、志公。金城(今兰州)人。少即出家。据《高僧传》载,其言行神异,“时或赋诗,言如谶记,至后皆验。京土士庶无不归服。”被梁武帝等视为神僧、圣僧,以为观世音菩萨化身。

整理佛经,学精律部
庄严圣像,功满栖霞(敬题僧祐)
   注:僧祐(445-518年),祖籍彭城下邳(今江苏濉宁)人。14岁出家,毕生勤习律部,并致力于整理佛教典籍。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寺里建立经藏。在佛教造像艺术上颇有建树,主持建造了光宅寺无量寿丈九金像、栖霞山大佛、剡县大石佛等。

供佛舍身,愿行切矣
度人造寺,功德大哉(敬题萧衍)
    注1:萧衍(464-549年) ,字叔达,南朝梁之开国皇帝,谥武帝,史称梁武帝。南兰陵人。笃信佛教,诏令佛教为国教。在位期间大建寺庙,使佛教一时盛极。曾四次舍身佛寺,由大臣赎回。
    注2:梁武帝曾问道于达摩:“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达摩曰:“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此联却反达摩之意而用。因从无为法看来,是无功德;但从有为法看来,亦可谓大功德。

译经百卷
判教二时(敬题菩提流支)
注:菩提流支:(约5-6世纪间)北魏僧人。佛经翻译家。一译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大量梵本,经葱岭来洛阳。住永宁寺从事梵经翻译。后迁邺城(今河北临漳),继续翻译。前后20余年所译经论共30部101卷(一说凡39部127卷)。在判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智顗的《法华玄义》说他主张二时教,即佛成道后12年内所说法都是半字教,12年后所说才是满字教。

天竺高僧,一苇渡江弘法
禅宗初祖,九年面壁安心(敬题菩提达摩)
注:菩提达摩(?-536年),南天竺人。为印度禅宗第28祖,中国禅宗初祖。于南朝齐梁之交从南天竺航海来广州,弘大乘佛法。接着北上至金陵(今南京),因与梁武帝不契,便一苇渡江继续北上至洛阳嵩山少林寺。据说他曾在此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

弘兴地论
光大律宗(敬题慧光)
注:慧光(468-537)北魏僧。为地论宗南道派初祖。亦为律宗大家,世称光统律师。定州长芦(河北)人,俗姓杨。年十三从佛陀扇多出家,常为人讲经,时人称之圣沙弥。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译出十地经论,师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又撰疏阐述十地经论之奥旨,地论宗遂因之兴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师之整饰弘扬,乃得光大。

一心求出苦轮海
全力阐扬净土门(敬题昙鸾)
注1:昙鸾(476-542年),雁门(今山西代县)人。10余岁时出家。研学龙树之说。后染疾,遂求医问药,并萌发求仙之想,乃从道士陶弘景学道。陶授以《仙经》,昙鸾携之途经洛阳时遇天竺法师菩提流支而得《观无量寿经》,乃焚《仙经》,并从此专修净土。被尊为净土宗的先驱。东魏静帝敬称他为“神鸾”。
注2:苦轮海:即苦海。有情生死流转之三界六道,无法超拔,故称之为苦轮海。
注3:净土门:全称往生净土门。为往生净土、脱离生死之法门。信仰阿弥陀佛本愿,称诵其名号,藉以往生极乐净土,这种实践法为净土门。

传宗绍祖
断臂安心(敬题慧可)
    注1:慧可(487-593年)洛阳人。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出家,法名神光,40岁时礼菩提达摩为师,得付衣钵,为禅宗二祖。相传其为向达摩求法安心,曾“自断左臂”以表其志。一说“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注2:安心:即由于修道之体验或对于教法之理解,而将心安住于一处,达到安定不动的境界。慧可曾请求达摩为之安心,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心。”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双树结庵,勤修善业
举家奉佛,深植慧根(敬题傅翕)
    注:傅翕(497-569年),字玄风,号善慧,世称傅大士。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16岁娶妻,生二子,举家信佛,平时以种植蔬果为生。24岁遇西域沙门开悟,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颇现神异,世以为弥勒化身。

译经称泰斗
摄论是宗师(敬题真谛)
注1:真谛:(499-569),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婆罗门种。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辗转游历,译经不辍。共译经论纪传64部278卷,今仅存30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其译作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
注2:摄论,即摄大乘论,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

得法华三昧
究实相十如(敬题慧思)
注:慧思:(515-577)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天台宗二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经,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后悟得法华三昧。他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关于诸法实相,他根据《法华经?方便品》,特举唯佛与佛乃能穷尽的境界,即所谓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项,为摄一切法实相,且具有圆满意义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建立其“十如”实相之说。

立一念三千,尊称智者
判五时八教,开创天台(敬题智顗)
    注1:智顗(538-597年),颖川(今河南许昌)人。18岁出家,23岁从慧思学禅法,修法华三昧。575年入天台山建草庵,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为天台宗实际开创者,被尊为四祖。
    注2:一念三千:天台宗重要义理,指的是当前一念识心,即含有三千种法的内容,以显宇宙的全体。
    注3:五时八教:智顗提出的天台宗判教方式。五时指佛在五个不同时期说法: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八教指的是依佛说法的不同方式或不同内容而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与“藏、通、别、圆”化法四教。

阐扬三论立宗旨
疏解诸经光教门(敬题吉藏)
注1:吉藏(549-623年),祖籍安息,移居南海(今广州)。7岁出家,至19岁,以善讲经论闻名。至会稽嘉祥寺讲法,称“嘉祥大师”。他承三论师说,发挥“三论”义理,开创三论宗。
注2:教门:佛陀为适应教化对象而说之教法,称为教;教中之根本旨趣,则称为宗。前者为教门,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属之;后者为宗门,主要指教外别传之禅宗。

开创华严,史称初祖
护持正道,众仰帝心(敬题法顺)
    注:法顺(557-640年),雍州万年(今西安)人。18岁出家。具神通,因能以禅功治病而闻名,唐太宗称之为“帝心”。平时弘法,“多抑浮词,显现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摒挡”。于佛经讲得最多的是《华严经》,被奉为华严宗的初祖。

每日持佛名七万遍
一生讲观经二百回(敬题道绰)
注:道绰:(562-645)唐代净土宗僧。为我国净土宗第二祖。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一说并州晋阳人,俗姓卫。又称西河禅师。上承昙鸾之思想,为唐代初期净土教开拓者。十四岁出家,广习经论,尤精大涅槃经。后转入净土信仰,时为大业五年(609),年四十八。直至八十三岁为止,每日念佛七万遍。一生讲说观无量寿经二百回以上。

见人不起道人懒
观法皆如禅法融(敬题嵌法融)
注1:法融(594-657年):润州延陵(江苏镇江)人。19岁出家。后拜道信为师。唐初牛头宗的创始人。法融建立的牛头宗,其禅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
注2:据说道信禅师遥望牛头山有“道气”,便亲自前去寻访。他向寺中和尚打听:“此间有道人否?”和尚答:“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道信说:“阿哪个是道人?”另一和尚便答:“此去山中十里来,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道信继续进山,便见法融。
注3:《维摩诘经?菩萨品》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法融《绝观论》亦云:“(一切法)皆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

宗持戒律
教判化行(敬题道宣)
    注:道宣(596-667年),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人,一说浙江吴兴人。南山律宗创始人,毕生阐扬《四分律》。另外,他把佛教判为化教(为教化众生而立的经论二藏)、行教(又称制教,即为戒饬出家内众之行为而制的律藏),也颇有影响。

驻杖东山,弘扬佛法
传衣能者,光大禅门(敬题弘忍)
    注:弘忍(602-675年),湖北黄梅人,一说浔阳(今江西九江)人。7岁随道信出家,651年得道信衣钵,为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双峰山东南之冯茂山另建东山寺,故世人称其法门为“东山法门”。661年,付衣法于慧能。

远道取经,归国译经,慈恩初祖垂青史
西天求学,登堂讲学,三藏法师扬美名(敬题玄奘)
    注1:玄奘(602-664年),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出发至印度,入那烂陀寺,从戒贤学大乘佛法, 并成为当时十大“三藏法师”之一。后来,在全印度无遮大会上论典标宗,无有异议,更是名声大振, 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645年返长安,住弘福寺、后迁大慈恩寺,广译佛经。他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之一,也是法相唯识宗(又称慈恩宗)的创始人。
    注2:三藏法师:对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人的敬称。

至相大师,深入一门成体系
云华尊者,精研法界振宗风(敬题智俨)
    注:智俨(602-668年):天水(今属甘肃)人。从小随法顺学佛,14岁出家。专攻华严经。晚年在至相寺、云华寺讲《华严经》,宗风大振,人称“至相大师”、“云华尊者”,被尊为华严宗二祖。

叹末法群生,身心懈怠难观镜
仰禅门上座,行解精勤不惹尘(敬题神秀)
    注:神秀(606-706年),忭州尉氏(今属河南)人。20岁出家。50岁时投弘忍门下,不久任上座。在弘忍传衣法时,曾作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不及慧能所作之偈而未得衣法。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宗门大盛。神秀倡“住心净观,常坐不卧”,属渐修法门,其法系称为禅宗北宗。卒后谥“大通禅师”。

弘净土法门,树上投身生净土
称光明和尚,口中念佛出光明(敬题善导)
    注:善导(613-681年),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自幼出家,研习《法华经》、《维摩经》、《观无量寿经》等。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 据说他念佛时曾有光明自口中出,因称“光明和尚”。681年,据说善导攀上寺内一棵柳树,向西祝云:愿佛接我往生净土。然后纵身下投,扑地而寂。他是净土宗实际开创者,被尊为二祖。

法弘唯识称疏主
锡驻慈恩仰大师(敬题窥基)
    注:窥基(632-682年),长安人。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17岁出家,师事玄奘。后参与译经。于唯识诸论注疏甚多,称“百部疏主”。玄奘寂后,窥基长住慈恩寺弘法,被尊称“慈恩大师”。

严持律范
广译佛经(敬题义净)
注:义净:(635-713)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幼年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咸亨二年(671)经由广州,取道海路至印度,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历游三十余国,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至洛阳。其后参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经籍之汉译工作。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出56部,共230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平时亦注重律仪。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

闭门研佛传佳话
造论弘经发大心(敬题李通玄)
注:李通玄(635-730):世称李长者。河北沧州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四十余岁时专研佛典,潜心《华严经》。曾三年足不出户,日食十枣柏叶饼一枚,人称枣柏大士。

精通密教,广译佛经,不愧开元大士
天竺出家,长安传法,诚为中土福田(敬题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注1:善无畏(637-735年) ,中天竺人,为释迦牟尼季父甘露王之后裔。13岁继承王位,后让位于兄而出家,于那烂陀寺学密教,据称证初地菩萨。716年,到长安传法译经。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开创中国真言宗。
    注2:金刚智(669-741年),本为中天竺国王第三子,10岁于那烂陀寺出家。31岁往南天竺学密教。719年入唐,至洛阳、长安传法译经。
注3:不空(705-774年),不空金刚的略称。原籍北天竺,一说师子国。15岁出家,随金刚智来中国,金刚智卒后,又率37名弟子至师子国、天竺广求密法。746年返唐,在长安传法译经。

举止颠狂,言行笨拙,名刹食堂混迹,想当初,还是路边拾得
才情怪异,面貌离奇,寒山幽窟隐身,到最后,竟由石缝归迁
(敬题嵌寒山、拾得)
    注1:寒山:唐代著名诗僧,因隐于天台始丰县西寒岩幽窟中,世称寒山,或寒山子。时来国清寺,面貌枯瘁,言行疯狂,好吟诗偈,唯与拾得友善。据说因丰干禅师谓寒山、拾得分别为文殊、普贤化身,太守闾丘胤入寺拜见,二人乃缩身入岩石穴缝之中,石穴“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注2:拾得:本为弃儿,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于路边拾得,因名之。在寺内食堂做杂役,平时行事怪异,好吟诗偈。与寒山并世留名,其生活年代约八世纪下半叶。

身居深谷高山,苦修密法
面对恶缘逆境,精进初心(敬题毗卢遮那)
    注:毗卢遮那:公元八世纪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吐蕃时期尼木地方根加巴果家族。是藏传佛教“前弘期”初期的一位密宗大师,也是藏传佛教史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他长期在穷乡僻壤,采取隐居的方式修炼密法。在弘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无树非台何惹尘,慧根悟道
明心见性秘承法,能者得之(敬题嵌慧能)
    注:慧能(638-713年),亦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人,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禅宗六祖,禅宗南宗的创始人。661年,赴黄梅参五祖弘忍,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弘忍密付衣法。五祖传法给慧能后,人问衣钵何在,五祖曰:“能者得之。”676年,慧能在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落发,次年于曹溪建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传法,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弟子法海录其说为《六祖法宝坛经》传世。

著金狮子章,尊华严三祖
说妙莲花界,称贤首大师(敬题法藏)
    注1:法藏(643-712年) ,祖籍西域康居国。16岁时“炼一指于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作法供养,誓悟佛乘”。670年出家。由于他学问精深,开讲《华严经》名声大振。674年,武则天赐他《华严经》里贤首菩萨称号,因此被世人称为“贤首大师”(华严宗因此又称贤首宗)。法藏构建了以“法界缘起”为核心的华严宗理论体系,被尊为华严宗三祖,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其代表作是《华严金师子章》。
    注2:妙莲花界:指莲花藏世界,略称华藏世界,指莲花所象征的世界。据《华严经》,以毗卢遮那佛的愿行所庄严的净土,即在这个现实世界的最底层,有风轮,其上为香水海,海中有大莲花,此莲花中包藏着无量数的世界,称莲花藏世界。

博通三藏
新译华严(敬题实叉难陀)
注:实叉难陀:(652-710)意译学喜。为唐代译经三藏。于阗(今新疆和田)人。证圣元年(695), 持梵本华严经至洛阳,并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人合作译成汉文,即新译华严经八十卷。此外另译有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等,凡19部,107卷。景云元年十月示寂,世寿五十九。荼毗后,其舌不坏。门人悲智等,送其灵骨及舌返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并于荼毗处建立七重塔,称华严三藏塔。

推子午线,制黄道仪,内外兼明谙历象
疏大日经,译秘密藏,金胎双秉受真言(敬题一行)
    注1:一行(673-727年),俗姓张遂,巨鹿(今属河北)人。21岁出家,精通历法天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我国密宗的创始人之一。曾与人共制黄道游仪,用以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并根据他人的测量,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在佛教方面,曾从善无畏和金刚智分别受胎藏界和金刚界密法,并从事译疏密宗经典的工作。
注2: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奥秘,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密教,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
注4:金胎:指密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种法门。前者指大日如来觉悟的智慧如金刚石般坚固,能摧毁一切烦恼。后者指大日如来的理性能包容、含藏万物。

师随六祖承心印
锡驻青原拓法流(敬题行思)
注:行思(?-740):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出家受戒之后,赴韶州参见慧能,得禅宗心印,为慧能门下上首弟子。后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传禅,开青原一系,世称青原行思。弟子有希迁等。

慧能门下得心印
南岳山中传法门(敬题怀让)
    注:怀让(677-744):金州安康(今属陕西)人。二十岁出家。后到韶州参拜慧能,得启发印证,为慧能门下嗣法大弟子之一。后住南岳般若寺传禅,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弟子有马祖道一等。

遍游天竺
弘阐净宗(敬题慧日)
注:慧日:(680-748)唐代净土宗僧。山东东莱人,俗姓辛。自幼决志西游,后遍游印度七十余国,凡历十八年。曾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山,山有观音像,师以顶礼圣像,断食毕命祈请,终至第七日之夜感观音现紫金色相,为其摩顶开示。于开元七年(719)始归长安,玄宗敕赐“慈愍三藏”之号。师勤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教义。著有往生净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赞等。师之净土思想有其独特之处,故有将其净土学说同净土大师慧远和善导两流(庐山流、善导流)并列,称为慈愍流。

高举南宗正脉
弘扬禅法顿门(敬题神会)
注1:神会(686-760年),湖北襄阳人。初学儒道,后出家学佛。曾先后从神秀和慧能学禅,为慧能的入门弟子。724年,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北宗禅师辩论,认为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而南宗“师承是正,法门是顿”,由此逐渐确立了南宗的主导地位。
注2:顿门:宣说顿悟的法门;或指顿悟禅,即南宗禅。

东渡扶桑,功昭史册
弘传戒法,德溢招提(敬题鉴真)
    注:鉴真(688-763年),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14岁出家。后于扬州大明寺讲律。742年起,应日僧之请五次东渡皆未成功,致双目失明。753年,第六次东渡成功,至日本奈良东大寺传戒,后又造唐招提寺为弘戒基地。日本人称其为“过海大师”,被奉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开拓法流乘愿来,慈悲远播
弘传密教隐踪去,功德长存(敬题莲华生)
    注:莲华生: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王子,曾继承王位,后舍位出家。广为游学,遍学显密。750年,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西藏建桑耶寺,弘传密法,翻译密典。开辟了西藏前弘期密教,被宁玛派尊为初祖,也为其他诸派所崇仰。于804年返回印度,在达罗毗荼一带广弘密法。晚年不知所终。其生活年代约为八-九世纪。

大振禅林,门开风气
广施法雨,誉满江湖(敬题希迁、道一)
    注1:希迁(700-792年),端州高要(今属广东)人。曾拜青原山行思为师,后至南岳从怀让习禅。在南岳一大石头上结茅而居, 被称为“石头希迁”。
注2:道一(709-788年),汉江什邡(今属四川)人。俗姓马,法号道一,被称为马祖道一。道一在南岳从怀让学成后, 离开南岳去江西弘法,宗门大盛。
注3:江湖:原指江西与湖南;或指长江与洞庭湖;或指三江与五湖。最早出自《庄子》中“不如相忘于江湖”一语。在禅林中,称云游四海之僧众(云水僧)为江湖。盖于唐代时,江西有马祖道一,湖南有石头希迁,此二师同时大树法幢,德声享誉四方。当时天下僧众多以参游二师门下为要,故称参学之僧众为江湖僧、江湖众,略称江湖。现通常以江湖泛指四方各地;浪迹四方谋生活者,则称走江湖。
    注4:道一与希迁被称为“并世二大士”。两人在当时宏阐禅法,弟子甚众,禅宗五家均出自二师门下。希迁的禅法,演为云门、法眼、曹洞诸宗。道一的禅法,则演为沩仰、临济诸宗。

肉身示苦行,发心空地狱
菩萨显奇迹,立誓度迷津(敬题地藏,兼敬题嵌肉身菩萨)
注1:地藏:(706-804年),俗名金乔觉,又称金地藏。生于新罗国王族。出家后至中国九华山隐居苦修,相传为地藏菩萨化身。数十年后示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之肉身殿,相传即为其成道处。
注2: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者。肉身菩萨入寂后可得全身舍利。

严持律范
弘阐天台(敬题湛然)
注:湛然:(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常州荆溪(江苏宜兴)人,俗姓戚。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宗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学律,广究律部,持律森严。为天台宗中兴之祖,世称荆溪尊者、妙乐大师。

并举农禅源百丈
折衷戒律创清规(敬题怀海,兼敬题嵌《百丈清规》)
    注1:怀海(720-814年),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从小出家,后于马祖处参禅开悟。马祖入寂后,住大雄山(俗称百丈山)传禅,人称“百丈怀海”。当时,马祖已创建丛林,但没有定下相应的规式。怀海遂不循律制,创制禅院规式,称《百丈清规》。《宋高僧传》曰:“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在百丈山期间,怀海率众大宏农禅并重的宗风,影响深远。怀海尝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注2:百丈清规:原为百丈怀海所制定之清规,又称“百丈古清规”。禅宗形成初期,禅林尚无制度、仪式,故百丈怀海折衷糅合大小戒律,创制禅门仪规。其原型于宋代失轶,后重新敕修。
    注3:并举农禅:即农禅并重;指既注重参禅修行,又注重生产劳动。

禅怀无滞碍
醉素贵天真(敬题嵌怀素)
    注:怀素(725-785年),长沙人。幼年出家。精于书法,尤工草书,自谓深得“草书三昧”。怀素禀性疏狂而嗜酒,酒酣时挥洒淋漓,被称为“醉素”。李白曾作《草书歌行》盛赞之,其中有“古来万事贵天真”之句。

融通禅教尊疏主
重整华严仰国师(敬题澄观)
    注1:澄观(738-839年),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出家,20岁后遍访名山,习南山律、三论、天台诸宗义。因疏解《华严经》闻名,有“华严疏主”之称。810年,唐宪宗敕号“清凉国师”。寂后被尊为华严宗四祖。
注2:禅教:又称教禅。禅(禅宗)与教(教宗)之并称,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宗和以学解为主之教宗。

运水搬柴,存神通妙用
居家沉宝,息俗念凡心(敬题庞蕴)
    注:庞蕴(?-808年),字道玄,湖南衡阳县人。与家人俱有修证。曾将家中所有财宝以一船沉于洞庭湖,而全家以编漉篱为生。被视为维摩诘居士化身。曾于希迁及马祖处参禅,并作一偈对自己平时的修行加以阐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遍参尊宿真行者
广济群生大达人(敬题无业)
    注:无业(762-823年),商州上洛人。12岁出家。后参马祖领心宗。于西河开元精舍说法20年,唐宪宗两度诏请,辞疾不行。穆宗即位,命僧录灵准迎请,乃说法,趺坐而逝。敕谥“大达国师”。

真际大师,玄言妙语传天下
赵州古佛,禅韵宗风溢柏林(敬题从谂)
    注:从谂:(776-897年),曹州郝乡人。童年出家。参南泉普愿禅师,付以心印。后住赵州(今赵县)柏林寺弘法80余年,人称“赵州古佛”,卒后谥“真际大师”。 其玄言禅语流传甚多。

教禅融会宗风异
定慧圆通密意深(敬题嵌宗密)
    注1:宗密(780-841年),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习儒,28岁出家。终生研修《圆觉经》。事华严宗四祖澄观,提倡禅教一致。卒后谥“定慧禅师”,被尊为华严宗五祖。
注2:宗风:又作禅风,指一宗之各别风貌。禅宗特称宗师家之风仪为宗风。

传息心法要
开行棒门风(敬题希运)
    注1:希运(?-850年),福州闽县人。自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后又长期在此弘法,人称黄檗希运。参百丈怀海得付心印。希运常采用棒喝之法启悟学子,称黄檗门风。后来被门人临济义玄继承,并发展成临济宗。
    注2: 息心:意为止息心虑。希运《传心法要》云:“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注3:行棒:即棒打,与喝斥一起合称为“棒喝”。是禅师接引学子的方法。

持七俱胝咒
得一指头禅(敬题嵌俱胝)
注1:俱胝:(1)印度数量词,有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解释。(2)唐代(约九世纪)僧人,生卒年、俗姓、乡籍等均不详。因常诵俱胝观音咒,世人称之为俱胝和尚。俱胝曾于天龙和尚处参禅,天龙以一指示之,俱胝当下大悟,此后遂以竖一指头作为化导学人之机法,称一指头禅。
注2:俱胝观音:亦称准提观音、准胝观音、七俱胝佛母(略称七俱胝)。乃护持佛法,并为短命众生延寿护命之菩萨。禅宗以准提为观音部之一尊,深加尊崇。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敬题贯休)
    注1:贯休(832-912年),婺州兰溪人。7岁出家。后以诗画闻名于世。有诗集《禅月集》及墨迹十六帧罗汉图等留世。
    注2:贯休曾行脚至杭州,作诗呈吴越王钱镠,诗中有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欣赏之余,要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以合自己囊括四海的野心。贯休断然拒绝:“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随之离开杭州,至荆州。后又至益州。在益州时,贯休呈诗于蜀主王建,中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故贯休又称“得得来和尚”。王建对贯休大为赏识,赐号“禅月大师”,礼遇非常。

空布袋不容一物
大肚皮能忍万难(敬题契此)
    注:契此:(?-916年),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禅僧。据《宋高僧传》载:常以杖荷一布袋入市,随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能卧雪不化,示人吉凶必验。临终有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又,《景德传灯录》卷27载:契此长得矮胖,肚奇大。江浙间多图画其像,以为弥勒菩萨化身。今中国寺院天王殿所供弥勒菩萨像,即为布袋和尚相。

称释门龙象
号法眼禅师(敬题文益)
注:文益(885-958):余杭(今属浙江)人。七岁出家。曾从希觉学律,希觉赞为释门龙象。曾至各处参学。后住金陵清凉院传禅,人称清凉文益。卒后谥“大法眼禅师”。其所开禅宗法系,因称法眼宗。

博取诸家明法眼
兼融禅净举心宗(敬题延寿)
    注1:延寿(904-975年),钱塘(今杭州)人。早年做余杭库吏时,因挪用库钱放生而被判死刑,后被无罪释放,听其出家,时年30岁。因住永明寺(即净慈寺),而被称为永明延寿。主要弘扬法眼宗,大倡禅净双修。编《宗镜录》百卷,“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融通禅教以明法眼心宗,为中国佛教中期的一部总结性巨著。
    注2:禅净兼修:又作禅净双修。同时修习禅与净土的实践,使自力与他力综合起来,这是宋代以来汉传佛教发展之趋势。
    注3:心宗:指禅宗,因禅宗强调心性观念,主张“直指人心”。在此指法眼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中兴藏密称尊者
开拓法流传道灯(敬题阿底峡)
    注:阿底峡(982-1054年),古印度扎护罗国人,父亲为国王,阿底峡为第二子。他从小厌倦宫廷生活,好学佛法,29岁正式出家,法名燃灯吉祥智。后任印度超戒寺首座。60岁时,历经艰难来到西藏。时值西藏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处于低谷,阿底峡大力弘传密法,重振西藏佛教。其代表作是《菩提道灯论》。其学说经弟子仲敦巴传弘,发展成噶当派。

遍礼上师求密法
新开白教显神功(敬题玛尔巴)
    注:玛尔巴(1012-1097年):本名却吉洛哲,生于前藏南部洛扎曲其普。曾三次到印度、四次到尼泊尔学密法,访学了一百零八位大德上师。他一生为居士,教化弟子众多,是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始祖。

法脉绵长弘大教
道歌渊博阐真言(敬题米拉日巴)
    注1:米拉日巴(1040-1123年),名闻喜,生于后藏贡塘(今吉隆以北)米拉家族。幼年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为报仇而学苯教咒术,诛杀伯父及其亲眷35人。后悔罪学佛,师事玛尔巴,因杀业而经受6年苦行始得大手印等密法。45岁后在山中专修9年,成就拙火,证得大手印成就。为藏密噶举派二祖。常以诗歌传道,有《米拉日巴道歌集》(又称《十万道歌集》)传世。
注2:法脉:指同一法门系统的传承次第。
注3:大教:如来之教法也。亦即佛教。

志弘律范
意笃净邦(敬题元照)
注:元照:(1048-1116)宋代律僧。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唐。晚迁灵芝,居止三十年,世称灵芝尊者。元照博究南山之律宗,而意笃净业。主张戒律和净土并重,常对门徒说:“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此法门。”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敬题冈波巴)
   注1:冈波巴(1079-1153年),本名索南仁钦,又叫达波拉结,意为达波地方(位于前藏)的医生,因居冈波寺,又称冈波巴。26岁出家,后从米拉日巴修金刚亥母法、拙火定、大手印等,为米拉日巴心传弟子。他对大手印法门做了系统总结。
    注2:大手印:谓佛所亲许的佛法心要,指本元心地之心传口授。手,表示佛之“如所有”与“尽所有”。印,表示佛之二无分别智,乃最上、最要、最密,犹如印符、印契。

举止疏狂常在定
形容猥琐不沾尘(敬题道济)
    注:道济(1148-1209年):俗名李心远,又名湖隐、方圆叟,俗称济公、济颠,也称济公和尚、济公罗汉。天台(今属浙江)人。于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性情疏狂高洁,好饮酒,乐助人,善文词。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其神异事迹及题咏。

灭智灰身何处去
水连天碧届时归(敬题道济)
    注:道济临终有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莫看他神情疯傻,脏笤帚夹,脚跛嘴歪,垢面蓬头,其中滋味甚难解
都笑我模样颠狂,破扇儿摇,帽污鞋烂,袒胸露背,个里因缘不易知
(敬题“疯僧”与“济颠”)
    注1:疯僧: 南宋时(约十二世纪)僧人,又叫“风波和尚”。有“疯僧扫秦(桧)”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常与济颠一起被供奉于寺庙的罗汉堂中,一疯一颠,相映成趣。
注2:济颠: 南宋时(1148-1209年)僧人,法号道济。因言行颠狂不羁,又称作“济颠”、“济公”或“济颠和尚”。其许多济困扶危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学富五明,创蒙古新字
智通三藏,称大宝法王(敬题八思巴)
注1: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洛哲坚赞。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幼年即攻读佛学,四岁随伯父(萨迦派四祖)游学,九岁在法会上说经,十七岁继任萨迦派五祖,二十四岁被元世祖封为国师,三十五岁创制一种蒙古新字,称八思巴字,后又被封为帝师、大宝法王。
注2:《西藏王臣记》载:八思巴“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
注3:五明:印度古代用五明来泛指一切学问, 这五明是:(1)声明,主要指文法学;(2)工巧明,指技术、工艺、历数方面的学问;(3)医方明,指医药学;(4)因明,指逻辑、论理学;(5)内明,指阐明自身宗教的旨趣的学问。
注4:三藏:即是修多罗藏(经藏)、毗奈耶藏(律藏)、阿毗达磨藏(论藏)。经藏是佛所说之经文;律藏是佛所制之戒律;论藏是佛弟子所造之论。

教义精通,广论菩提道
戒规严谨,弘兴秘密宗(敬题宗喀巴)
    注:宗喀巴(1357-1419年),本名罗桑扎巴,因生于宗喀地方(今青海湟中),故称宗喀巴。7岁出家。他经过长期学习显密教典,综合大小显密诸乘教法,形成了独特的佛学体系。针对当时戒行松弛的弊端,主张僧人应严守戒规,并为此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形成著名的格鲁派。其代表作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等。

七笔勾生死
一心念出离(敬题袾宏)
    注:袾宏(1535-1615),字佛慧,号莲池,别称云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年饱学诗书。从27岁起,迭遭失儿、丧妻之痛,遂萌出家之意,然不得不秉母命再娶汤氏。不久父母相继去世, 遂作《七笔勾》词,落发出家。后汤氏亦削发为尼。大师在浙江云栖寺弘法四十年,毕生倡净土修持,被尊为净土宗八祖。

恶世难容僧久住
道人自有法长留(敬题真可)
    注:真可(1543-1603年):字达观,晚号紫柏。江苏吴江人。17岁出家。后游方各地,参访名师,主张兼容禅教性相,力扬儒、释、道三教同源等思想。于1598年在五台山创刻方册大藏经,后移至浙江径山(今浙江余杭)寂照庵继续刊刻,因称“径山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妖书”案被诬告陷害,备受拷讯,愤死狱中。

五台山悟道明心,根尘俱彻
南华寺绍宗弘法,禅净双修(敬题德清)
    注:德清(1546-1623年),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19岁于江宁(今南京)报恩寺出家,佛儒并修。26岁起北游参学,在五台山北台憨山坐禅开悟,说偈道:“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曾住曹溪南华寺振兴禅宗,主张三教融通,禅净兼弘。

统摄诸宗弘净土
博通三藏立灵峰(敬题智旭)
注:智旭(1599-1655年),字素华,晚称藕益,别号八不道人,世称灵峰藕益大师。苏州人。明代四大高僧(莲池、真可、憨山、藕益)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早年习儒辟佛, 17岁时因读袾宏著作有所感悟,晚年居浙江孝丰(今安吉)灵峰寺弘法。智旭遍学诸宗,推重戒律,专精禅净,融合天台,以净土为指归,人称灵峰派。

画境匠心,师诸天地
诗情禅意,发自性灵(敬题髡残)
    注:髡残(1612-1692年),字介丘,号石溪等。湖南常德人。40岁因明亡而出家。他个性倔强,精通禅学,能诗善画,尤擅长山水画。当时,张怡曾评曰:“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 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举天下言禅,更几人抛却故纸,摸着自家鼻孔也?”

专修净土知归也
广读佛经尚论之(敬题彭绍升)
注:彭绍升:(1740-1796)清代居士、学者。江苏长洲(吴县)人。字允初,法名际清,又称彭际清。出身士族家庭,乾隆年中,举进士,然辞官不就。尝读先儒之书,通宋明理学,后习道士修炼之术,二十九岁时转而信佛,自号知归子。致力于弘传净土宗,勤修一行三昧。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撰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平生撰述宏富。

深信持名弘净土
严于律己得真禅(敬题彻悟)
注:彻悟(1741-1810年):法名际醒,号梦东。丰润(今属河北)人。二十二岁出家。广学教典。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禅,得印可。后居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主张“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于禅净二宗皆深得其奥。

办学开风气
刻经播法音(敬题杨文会)
    注:杨文会(1837-1911年),字仁山。安徽石台人。早年习儒,1862年,因偶读《大乘起信论》,发心学佛。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佛经。1907年,在金陵刻经处设祗园精舍讲经。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主张“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为近代复兴佛教之泰斗。

行化唯勤兴古刹
农禅并重振家风(敬题虚云)
    注1:虚云(1840-1959年),又名演彻,字德清。湖南湘乡人。19岁出家。行脚天涯,遍学禅教。曾入川藏,越雪山至缅甸、印度、锡兰等地,朝礼佛迹。以定力和苦行著称。一生致力于中兴云南祝圣寺、华亭寺,福州涌泉寺,广东南华寺、云门寺等六大丛林,大宏农禅并举的家风。为中国现代禅宗宗匠之一。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注2:行化:游行教化之略称,即遍历各地,教化众生。

头陀炼指
禅者嚼梅(敬题敬安)
    注:敬安(1851-1912年),湖南湘潭人。著名诗僧。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18岁时感桃花凋落而萌离尘之念,遂出家。1877年,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供佛。1881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嚼梅吟》,从此诗名渐扬。1912年任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

解在天台弘正法
行持净土发真心(敬题谛闲)
    注:谛闲(1858-1932年),浙江黄岩人。21岁出家。由天台山国清寺迹端授记付法,为天台宗第43世。后住持天台山万年寺。在弘扬天台宗的同时,勤修净土行,弟子众多。

普施法雨印经籍
妙契时机光净宗(敬题嵌印光)
    注:印光(1861-1940年),陕西合阳人。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少时曾辟佛。15岁后信佛,21岁出家。1893年起,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近20载,深入经藏,偶作笔耕。后在上海印经讲法,并成立弘化社,流通经籍,法泽遍洒。晚年居苏州,大弘净土。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悲欣交集
事理双修(敬题弘一)
    注1:弘一(1880-1942年),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俗名李叔同。生于天津。出家前是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曲诸方面造诣均深。1918年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弘一以戒行著称,立志弘扬南山律宗,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卒后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祖。“悲欣交集”是弘一临终绝笔。
注2:事理双修:又作事理双行,指同时修习事行与理观。一方面修坐禅、戒律等行业,一方面观真如之理。

扬名艺苑称才子
遁迹空门做律师(敬题弘一)
    注:律师:佛教之律师,指善于解说律藏、精通戒律的僧尼。迥异于现今从事诉讼辩护等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之意。

倡导人生佛教
精研唯识指归(敬题太虚)
    注:太虚(1889-1947年) ,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桐乡)人。16岁出家。民国初年,提出改革佛教的口号。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等,为我国近代佛教教育事业兴盛之栋梁。太虚积极提倡人生佛教,努力把佛教推向社会。1946年,被当局授以宗教领袖胜利勋章。在佛学上,太虚主要致力于研究法相唯识之宗。

智悲双运愿行切
显密兼融修证深(敬题陈健民)
    注:陈健民(1903-1986年):湖南攸县人。少年工诗文。三十年代师事西康诺那、贡噶等密宗上师。1952年后于印度北境隐居修行二十余年,融通显密佛法。后赴美国弘法。

                      中 篇       义 理 篇

                 一、染 净 因 果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
    注1:心莲:显教以自性心的清净性,有如莲花,这是从性质上说的;密教则以心莲指肉团心或心脏,这是从形相上说的。
    注2:性海:本性之海。性指真如本性而言。真如普遍广大有如大海,故称性海。

六根清净
万事吉祥
注: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器官。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心平不昧
念起无明
    注:《大乘起信论》云:“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有求则苦
无得即安

六根不净
二障难除
    注: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前者是心理上、感情上的迷执;后者是认识上、理解上的迷执。

心为业本
身是祸元
    注1:《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云:“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
    注2:《法句经》云:“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元。”

身为苦本
心是恶源
    注:《佛说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恶缘障道
魔网缚心
    注1:恶缘:指使人退失菩提心或引诱人做恶事、趣入恶道的外界因素。或指恶劣的条件。
    注2:魔网:指魔所造作之种种邪业。意即众生为烦恼魔、天魔等所迷惑而难以脱离,犹如鱼鸟陷罗网中不能脱出。

愚人好杀
智者乐慈(集法句经句)
注:《法句经?尘垢品》云:“愚人好杀。”《法句经?慈仁品》云:“智者乐慈。”

愚夫纵意
智者调身
注:《法句譬喻经?明哲品》云:“智者调身”;又云:“荡身纵意,生死之路也”。

红尘净土
苦海慈航(敬题诸佛教道场)
注:道场:(一)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二)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三)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等。(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时,须先行结界,次则建立本尊道场,以修道场观。(五)一般所谓之道场,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六)指某些法会,如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

业由心起
道以修成
注:慧思云:“业由心起,本无外境。”

众生皆苦
三界无安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注:《华严经》卷11云:“修治最胜行,严净诸刹海。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三界唯心造
众生随业牵
注1:《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注2:业:行为之意。由身、口、意三者而来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可召感后来的果报,称业报;以业为原因,召感果报的潜在力量,称业力
    注3:《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有生皆有死
无爱即无忧
注1:《出曜经》云:“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注2:《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无愿不成佛
有心难度人
    注:《指月录》卷6载南阳慧忠禅师云:“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即是有心,宛然生灭。”又,据说吕纯阳曾感叹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谓人心尤其险恶刚强,难以教化。

刹净由心净
人成即佛成
注1:《维摩诘经?佛国品》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注2:太虚大师有诗偈云:“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现实。”

无欲始离苦
有情难证空
    注1:《八大人觉经》云:“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注2:《成唯识论》卷5云:“有情我不成证。”指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

爱生憎亦起
乐至苦相随

食肉断慈种
贪杯坏慧根
    注1:慈种:慈悲的种子。《大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楞伽经》云:“食肉无慈慧。”又,《金刚心总持论》云:“文殊师利问佛:一切罪业,何业最重?佛言:一切罪中,杀生食肉,其业最重。”
    注2:《罪福报应经》云:“喜饮酒醉……智慧日损。”

唾天污己面
修道净其心
    注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注2: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障深行不切
福浅信难坚

恶因缘易忍
善知识难逢
注:善知识:亦称“善友”,指能引导、帮助自己知解学修佛法的良师益友。

钱多心不满
饭饱欲难填

因缘生万法
业报造群萌

身田承法雨
佛日释心冰
注1:身田:身能生善恶之业,故云身田。《涅槃经》卷2云:“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注2:心冰:心中有疑而不解,譬于冰,称为心冰。

狂心迷镜象
翳目见空华

心高难入佛
我慢易成魔
注:我慢: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唯识论》卷4云:“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因缘都是业
果报不由人

白马驮经至
法流越岭来(敬题嵌白马寺,兼敬题佛法东渐)
注1: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十公里。据说东汉明帝谴使求法,“时白马负经而来”,遂以为寺名。
注2:佛法东渐:公元前后,佛教即从印度经古西域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在中国社会普及开来,至唐朝已到达巅峰。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僧人大量西行求法,另一方面,不少印度僧人进入中国传法,两国的译经师们逐渐将印度的梵文佛教经典系统地翻译成汉文。后来,又陆续从汉文翻译成朝鲜文、日文等,佛教的中心逐渐由印度转移到中国。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佛法东渐”、“佛教东渐”。至公元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中国则成了世界佛教的中心。

有心皆有苦
无我则无忧

虽然空是色
其实佛非人
    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众人皆谓罗睺罗是我之子,……然我久离世间淫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而我实非。”

众生皆有我
诸佛并非人

不解人间事
难还父母情

莫问世间事
但为方外人

人心无道理
世事太荒唐

众生心造业
一切法依缘

去圣时遥矣
离末日近乎

觉者无常住
迷人不自知

心中如有鬼
身外必遭魔

万法依时变
众生随业流

诸法依缘起
众生随业流(集句)
注1: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云:“《入中论》云:诸法依缘起,非分别能观,故此缘起理,断诸恶见纲。”
注2:《正法念处经?生死品》云:“众生随业流,一切业中生。”

身清无病痛
心静少烦忧

仙登无色界
佛度有缘人
    注:无色界:为修禅定、离食色等欲、亦无固定物质形体的众生所居,有无色界四天。

能得平常之乐
何劳痛痒而搔
    注:龙树《中观宝鬘论》云:“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如是世欲乐,无欲更安乐。”

堪叹欲无止境
奈何命有穷时

私心生,必缠缚
狂性歇,即菩提
注1:缠缚:谓令众生系于三界生死的一切烦恼。
注2:陈健民《密宗灌顶论》云:“盖心理上有一心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脉自缚。”
注3:《楞严经》云:“……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地狱苦深难受
天堂福大易消
    注:《弥兰经》载一故事:有个叫弥兰的商人,率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途中遇海难,惟有弥兰侥幸余生,漂流上岸后,见一座银城,银殿重重,美景无比,城门前有四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银殿住下,受用四名美女,住了一千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四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不远处有一座金城,金殿重重,美景无边,城门前有八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金殿住下,受用八名美女,住了几千万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八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不远处有一座水晶城,水晶宫殿重重,景象更美,城门前有十六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水晶宫殿住下,受用十六名美女,又住了几千万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十六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不远处有一座琉璃城,琉璃宫殿重重,美景更是非凡,城门前有三十二名美女迎候,弥兰于是在此城中琉璃宫殿住下,受用三十二名美女,又住了不知几千万年。但弥兰仍不知足,仍为人类的身见和贪思所诱惑,趁三十二名美女熟睡之际,悄悄出城。待他刚出城门,即有一座铁城在前,一恶鬼头顶铁轮迎面而立,铁轮在鬼头上飞速旋转。弥兰惊异之际,另一恶鬼便将铁轮钉在弥兰头上,弥兰感到头疼欲裂,痛苦不堪。两个恶鬼对他说:你见惑无限,贪思不断,已经享了许多年的福,就在这铁城中受六亿年的罪吧!

俗众贪求得、命
道人力断见、思(敬题佛法之“二求”和“二惑”)
注1:二求: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望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望获得长寿。
注2:二惑: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知解上、理论上的迷惑,思惑(又称修惑)是情意上、习惯上的迷惑。断见惑为见道位,断思惑为修道位。
注3:俗众:指凡俗的大众。与道众(有道行的大众)对说。

果海渊深莫测
法流悠远无穷

果证中边一味
因修大小三乘
注1:果证: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证悟。
注2:《佛说华手经》卷1云:“又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亦尔,同趣涅槃,一味解脱。”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注3:因修:于因位之修行。

佛乃众生眼目
法为三界伽陀
注1:《法华经?化城喻品》云:“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注2:伽陀:阿伽陀之略。意为不死药、良药,据说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华严经》卷23云:“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

见一大光明藏
得六根清净身

净土六时常乐
娑婆一切苦空
注:六时:指昼夜六时。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阿弥陀经》云:“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俗众唯贪妻爱
道人不忘母恩
注1:《楞严摸象记?附诸经》云:“凡夫年长,唯贪妻爱,顿忘母恩。”
注2:《佛说盂兰盆经》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又,《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欲重岂非凶兆
心平即是福田

不做昧心之事
但为求福之人

诸佛真心寂静
众生妄念纷飞
注:寂静:(1)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2)指涅槃之寂灭无相。又,离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不起恶心者,称为心寂静。

痴汉争其不急
贤人急也不争
注:《无量寿经》云:“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于己观身不净
视家如怨诈亲
注1:《大般涅槃经:卷21云:“菩萨摩诃萨深观爱结,如怨诈亲。”
注2:《十住毗婆沙论知家过患品》云:“家是苦性,如怨诈亲。”

人生变幻祸难料
世事空虚福易消

众生欢喜佛欢喜
国土庄严法庄严
    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众生欢喜佛欢喜
国运吉祥法吉祥

得与上善人相处
绝无众苦受可承(敬题西方极乐世界)
注:《佛说阿弥陀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又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受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庄严功德已成就
苦恼人民当往生(敬题《佛说阿弥陀经》)
    注:《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云:“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妙观刹土皆平正
喜见人民俱善良(敬题嵌妙喜世界)
    注:妙喜世界:是东方阿閦佛之净土。其地平正生树木,无有高下,无有山陵溪谷。其土人民皆行善行,皆容貌端庄。

苦海无边由恶意
涅槃有岸靠慈航
    注:恶意:造恶业的心或意识的过恶。另外,恶意又能妨碍佛法,使人远离佛法,所谓“破法”。

夜半屠门声不息
世间战火劫难逃
注:愿云禅师有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世智辩聪难入佛
慢心邪见易成魔
注1:世智辩聪:世俗的聪明巧辩,被认为是接受佛法的障碍,为八难之一。有“世智辩聪,不入佛法”之说。
注2:慢心:傲慢的心理。
注3:邪见:邪恶的、不正确的见解;主要指拔无因果的见解。

煮沙哪得成佳馔
雕粪何能出妙香
    注:《楞严经》云:“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历尘劫终不能得。”又云:“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又云:“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不迷邪念念为正
能觉妄心心是真

遇缘失念念非正
对境动心心是邪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注1: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此乃万行之本。《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
    注2:《法华经?譬喻品》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意不谦恭非学者
心无惭愧是痴人
    注1:学者:又作学人,学徒,指从师受业之人。于禅宗指学道修禅者。现多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之人。
注2:惭愧:惭是内心对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愧是自己的罪过发露出来,为人所知,而感到羞耻。或者,惭是对人感到羞耻;愧是对天感到羞耻。

火移薪尽业犹在
种烂苗生果又成
    注1: 历代以薪火喻神形之论甚多。如,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曾以薪火之喻论证人死神不灭云:“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2:《佛说孛经》云:“死者弃身,其行不亡。譬如种谷,种败于下,根生茎叶,实出于上。作行不断,譬如灯烛,展转燃之,故炷虽消,火续不断。”

贪财恋色舐刀蜜
祈佛求神忘额珠
    注1:《四十二章经》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注2:额珠:《涅槃经》卷7谓:力士眉间之金刚珠在相扑中没入肤内而不自知,其处生疮,良医为出珠。比喻众生虽有佛性,而不自见。

恶人但以默言弃
浊世须凭冷眼观
    注:释迦灭度前曾说:“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默摈,即对犯戒比丘未忏悔者,饮食坐起语言等,均不与其往来共事,以令其悔改。

扎眼色尘针见缝
追人业力影随形
    注1:色尘:眼识的对象,又称色境,由于这对象能染污心情,生起烦恼,故名尘。
注2:《旃檀越国王经》云:“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得殃者。”又,《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贪着一期迷实相
破除二惑得真观
注1:一期:指人的一生。
注2:二惑:(1)见惑与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如身见、边见、邪见等;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瞋、痴等。(2)理惑与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注3:真观:《法华经》所说的五种观法之一,指观照真实的道理,除灭见思惑。

石中之火敲才现
弦上之音拔乃鸣
注1: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3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乃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注2:《楞严经》卷4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本无造化难知命
各有因缘不羡人

是因是果由它定
得豆得瓜看你栽(敬题佛法之“因果报应”)
    注:因果报应: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谓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生恶果。又,所谓“是因是果”,即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亦即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业流滚滚勿贪境
苦海茫茫快上船

真知正觉无诳语
邪见慢心多妄言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欲知世上不平事
但看眼前颠倒人
    注:颠倒:指违反正理、违背真理,如以妄为真、以苦为乐等。

悬崖万丈易松手
苦海无边难露头
    注:《国语?周语下》云:“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又,佛教有“十进九退”之说,喻佛道难行,十人进修,有九人退堕。

万丈悬崖松手易
无边苦海露头难

轮回六道诚堪叹
浪掷人身最可悲
    注:丹巴桑结云:“得人身空过,是诚可惜!发菩提心,守清净戒,较得人王为贵,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顶,较金轮王为荣。浪掷人身,如宝投水。”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注1:《经律异相》卷47载:一长者以瓶盛酥,有鼠贪酥入于瓶内,食酥身大而不能出,终被焚死。喻众生因贪亡身。
    注2:《六度集经》载:有鸽王率五百鸽觅食,被人以美食诱捕,关于笼中喂养。鸽王告众鸽:“吾等被拘,均因贪食,若欲出笼,绝食可也。”但众鸽贪于美食,争抢不已。鸽王独自绝食,身体减瘦,自笼隙出,飞回天空。众鸽则无法出笼,被人吃尽。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注1:印光大师云:“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华瓶,又作花瓶或画瓶。
    注2:《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关,出尘罗汉。”

应念害人如害己
但观无我亦无常

遭逢失命因缘处
成就舍身功德时
    注1:失命因缘:能致人丧失生命的因缘。《宝积经》云:“失命因缘,不以妄语。”
    注2:舍身:指舍弃身命。佛教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称内布施(财布施则称外布施)。《胜鬘经》云:“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

烦恼使刚强得伏
菩提以柔软而成
    注:柔软:谓心意柔和而随顺于道。

认清三界是牢狱
看透众生皆画皮
    注1:《付法藏因缘传》卷5云:“三界狱缚,无一可乐”。
    注2:画皮:《聊斋志异?画皮》中载:妖怪化成的美女,可以将披在身上的人皮取下来描画。后用来比喻以美丽的外表掩盖丑恶的本质。在此借指众生之色身为虚妄的,亦可喻指众生之色身为心识所染成。《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依正庄严欣净土
寿光无量仰如来(敬题《佛说阿弥陀经》)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回文格)

解脱处贪瞋是道
执著时佛法亦尘
注1:在《大智度论》中,有引自《文殊师利本缘经》中喜根菩萨之偈云:“淫欲即是道,瞋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淫怒瞋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又,依天台宗“贪欲即是道”的说法,谓贪欲之事虽恶,然具法性之实理,故习于贪欲者,可就贪欲而观法性。
注2:《景德传灯录》卷10载义端禅师语:“佛是尘,法亦是尘,终日驰求有什么休歇?”

须知佛在世间觉
谨记魔由心里生

心如缺月望圆满
身似浮萍盼自由

智者不贪身外物
痴人难舍眼前财

爱欲为众生之本
悲心乃菩萨之根
    注:《圆觉经》云:“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遭遇并非时运恶
由来却是世人痴

悲欢离合叹情苦
雪月风花悟色空

尘寰扰扰百年梦
恩爱绵绵一场空

生活常常难理喻
世间处处有禅机

根性难移非教化
本心不变假缘生
注1:根性: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注2: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众生业报不思议
法界因缘难了知

六根清净千祥集
四大调和百病消
注:佛教主张世界万物及人之身体,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人的病主要有两种:由于现世身体四大不调所生之病苦,称为现世失调病;由于宿世不清净的恶业所感之疾病,称为先世行业病,又叫业障病。

因颠倒见生忧怖
以平等心除爱憎

身归尘土魂随业
相现骷髅色即空
注:《佛说八师经》云:“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

相现骷髅心不死
魂随业报色难空

身成泥土色安在
魂入轮回心不亡

幽魂随业色安在
死者弃身行不亡

虚度百年非寿者
圆通一念是如来

佛从戒定慧中得
魔自贪瞋痴里来

五蕴皆空成自在
六根不净惹尘埃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回文格)
    注1:彻悟禅师曰:“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注2:藏密《净土经》云:“一切法依缘,缘亦依意乐,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

业造身车身造业
缘随意马意随缘(回文格)
注1:身车:人身依因缘而轮转于六趣,故譬以车。
注2:意马:言人意驱逐于外境不住于一处,犹如奔马也。

任运随缘常自在
贪求执着总徒劳

观缘有尽有无尽
于法非行非不行
注:《华严经》卷45云:“于法非行非不行,入诸境界不可说。”

不于今世了其道
更向何生度此身
注1:佛教有偈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注2:佛教有偈云:“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情尘杂毒莫贪染
爱见大悲应舍离
注1:情尘:指六情(即六根)与六尘。又指心情之尘垢。
注2:杂毒:苦性与烦恼能障修善,故将之比喻为毒;混入此等毒之法,称为杂毒。《正法念处经》卷56云:“诸有虽名乐,犹如杂毒蜜。”
注3:爱见大悲:指不离于爱见之大悲。即未证实相之理,承认有能爱、所爱二相而起大悲之谓。《维摩经?问疾品》云:“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又,爱与见,为二种烦恼。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

道由精进修行得
财自布施积福来

真常寂静光明藏
秘密庄严法界宫(敬题寂光净土和密严净土)
注1:寂光净土:又作常寂光土、寂光土、寂光国。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亦即毗卢遮那如来(大日如来)所住之净土。佛所住之世界为真如本性,无生灭变化(常)与烦恼之扰乱(寂),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称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证最极秘藏之土,以法身、解脱、般若为其体,具足圆满“常、乐、我、净”四德。
注2:密严净土:指以身语意三密所庄严,为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又作密严国、密严佛土等。又此净土以如来藏无垢净识为体,密教特指为法身大日如来之净土。此净土亦相通于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净土宗所说之极乐世界。
注3:光明藏: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注4:法界宫: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即大日如来法身依住之处,又称密严国。

庄严清净光明土
平等柔和安乐邦(敬题西方极乐世界)
注1:光明土:无量光明土之略称,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
注2:安乐邦:又作乐邦、安乐国、安乐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

多财原本布施得
端貌是由忍辱来
注1:佛教有“十来偈”,即: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注2:宣化《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浅释》有云:“布施能得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得诸根具足的果报;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报;精进能得大势力的果报;禅定能得长寿的果报;般若能得辩才无碍的果报。”

喋喋世人行道少
悠悠劫海出头难
注:《景德传灯录》卷3载达摩初祖言:“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怎得污池观倒影
难从垢镜睹真容

盲人怎见日光亮
浊水何来月影清

耳聋不觉雷声响
心浅难知经意深

钝根难解佛经意
聋耳不闻雷暴声

随情造业成牵挂
摄念修行得自由

开诸佛本怀知见
契众生时节因缘(敬题《妙法莲华经》)
注1:本怀:佛菩萨久远以来,所抱持之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之根本心念。《法华经?方便品》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出现于世。天台宗即依此认为法华经为出世本怀经,而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佛出世之本怀。
注2:天台宗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第五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

万般业报无人替
六道轮回独自行

得涅槃以了生死
欣净土而厌娑婆

念如流水难停止
身似浮萍不自由

身似浮萍随浪去
心如明月被云遮

贪求魔境入魔网
了脱俗心离俗尘

难成解脱在贪染
欲出轮回需转依
注:转依:唯识学所谓的“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槃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

身能近道身安隐
心若远尘心出离

愚夫逐妄造其业
智者悟真无所求

轮回生死无人替
罪福因缘唯自招

割恩爱以存道意
绝攀缘而息尘劳
注1:《长阿含经》卷4云:“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注2:攀缘: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

苦海浮沉都是业
恶缘增减不由人

从来天意顺民意
难得人心如道心
    注1:《尚书?泰誓中》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谓上天顺从百姓的视听。
    注2:《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即人心很凶险,伦理道德的准则很精微,人们应一心一意,真诚地遵守中庸之道。 又,道心,在佛教指立志修行佛道之心,与菩提心同义。

一念慈心施滴水
千年善报胜喷泉
    注: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佛教之因果报应,并不囿于彼此之间的恩怨相报,而是指一种普遍的因果法则,即所有事物皆受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必招恶果。

少室奇峰瞻胜迹
林泉古洞念先贤(敬题少林寺及达摩面壁洞,兼敬题祖灯)
注1:少林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立寺于496年,因寺处少室山林,故名少林。据说禅宗初祖达摩曾于寺内一石洞面壁九年,并传法慧可。寺内现存达摩面壁洞。
注2:祖灯:列祖之法灯。谓历代祖师,师资相承,如灯火之相续不断。禅宗尊菩提达摩为初祖,称菩提达摩所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为祖师禅。

终究诚恳性情好
到底善良心眼明

但说常情应就俗
可知大事要随缘
    注:大事:(1) 又称一大事,指佛为救度众生而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2)参学的大事,为了臻于觉悟的境界而修行,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恶心恶业恶缘结
善意善行善报来
    注:《璎珞经?有行无行品》载:“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贪杯难免惊蛇影
秉烛无须疑井绳
    注1:“杯弓蛇影”原比喻疑神疑鬼。在此的寓意是:酒能乱性,饮酒能带来诸多过患,故佛教五戒以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为性戒,而以不饮酒为遮戒。
    注2:佛教认为,凡夫妄认假相为实有,这叫“遍计所执”,并喻如认绳为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19云:“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又,《续传灯录》卷29云:“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绳。”后成为一句俗话: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炷消火续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骨头如不磨成水
砂子哪能淘出金

青史虚名谁在意
红尘幻梦我随缘

随心所欲岂非祸
舍我其谁正是因
    注:“舍我其谁”,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表示除了我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才能担当。在此指不畏因果、恣意妄为之意。
    注2:时下许多冥顽之徒,常种恶因,不畏恶果,且动辄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仅身造罪业,且谤佛而不自知,其愚可悯!其狂可悲! 释迦牟尼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但下地狱,且庄严地狱!”其实,后半句才是佛菩萨之本怀,世人切莫断章取义!更切莫望文生义!又,五浊世间,恶缘如网,入毂者正是不畏因果、恣意妄为之人,所谓物为辅缘,心是主因。

难穷无数悲哀事
为有太多愚妄人

若贪现境入魔网
不断淫心堕俗尘
    注1:现境:现前的对象;直接知觉的对象。《楞严经》卷9谓:于三摩地中,若贪求十种禅那现境,则有十种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
    注2:《楞严经》卷6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杀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诸苦行人兴道场
一袈裟地度幽冥(敬题九华山幽冥道场)
注1:相传九华山原为闵公让和私人所有。闵公信佛,乐善好施,听说金地藏要在此修建寺庙,便慷慨捐献。他对金地藏说:“九华山尽归我所有,您要多大就随您所需。”金地藏说:“一袈裟地足够。”于是将身上的袈裟一展,便覆盖了整个九华山。闵公见此情景,便将整个九华山全部施予金地藏建道场。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生活即发生问题,煮饭还要掺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只是一心为求佛法,而完全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一直领导此精进苦行的道场。金地藏九十九岁示寂,肉身不坏,时人为之建肉身殿,被称为“肉身菩萨”。后又有无瑕禅师,由五台山至此,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而居,名摘星庵,长年以野果为生。用舌血和金粉,抄写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共花二十八年时间。寿一二六岁拈偈而逝,逝前嘱弟子三年后启缸,如期发现,其颜色若生,时人为之建百岁宫,也被称为“肉身菩萨”、“应身菩萨”。在九华山有据可查的有十六尊肉身菩萨,现在还供奉有五尊肉身菩萨。
注2:九华山系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以度尽地狱众生为誓愿,而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又称幽冥,因此九华山又有幽冥道场之称。

恶语伤人多许罪
慢心谤佛一何愚

皓首穷经多许错
妄心求法一何愚

刻意伤人多么坏
轻心造业一何愚

业流滚滚没身易
苦海茫茫露顶难

悟后身心无束缚
迷中声色有钩牵

世事艰难欢聚少
人生苦短别离多

波罗蜜恒常快乐
阎浮提一切苦空

恶缘多者当思矣
福报大时须惜之

为何现世贤良少
只在时人浪费多

惜福之人真有福
舍财之士岂无财

苦海慈航常仰佛
红尘恶浪不由人

暴富从来由业致
虚名何必与人争

爱恨情仇都是业
悲欢离合不由人

世上奇冤由宿业
人生大事有前缘
注:宿业:又称宿行。在过去世所造的或善或恶的行为。这些行为可影响现世的生活情态。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众生罪福皆由业
世事纷纭莫管它

看透人生知宿业
见多世事信轮回

深信轮回随物化
洞明世事送人情

业镜照原形,惭愧
幻躯如泡影,空虚

彻夜难眠三自反
空房独坐一何如
注:《格言联璧》有联云:“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

业造人身人造业
缘随我意我随缘(回文格)

心如乱草随风动
身似浮萍顺水漂
注:《治禅病秘要法》云:“心如乱草,随烦恼风。”

世事早知无结果
人情老到不攀缘

天道无私常与善
人心知足莫吞舟
注1:《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后人亦常用作:“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见《修身进德嘉言录》)
注2:吞舟:指能吞船的大鱼,喻罪行极大的人。

吞舟是漏有天网
含玉而生是宿缘
注1:吞舟是漏: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注2:《老子》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人亦常用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注3:含玉而生:比喻出生在富贵之家。
注4:宿缘:即宿世因缘,指过去世所结之善恶因缘。

人天火宅莫贪恋
生死淤泥须出离

观身如影非真我
养怨入丘是业缘
注1:《大方等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云:“一者观身如影。二者观口如响。三者观心如幻。”
注2:《大宝积经富楼那会》云:“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注3:业缘: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阎浮提内无安稳
生死道中求出离

一死不闻身后事
再来莫问生前缘

沽名钓誉是魔伴
薄德浅根无佛缘

众生业力不思议
诸佛愿心无尽穷

闻声悟道声为佛
见色迷心心即魔

远离尘世喧嚣少
亲近自然灵感多

欲使身能无苦痛
务须心不惹尘埃

静心此刻反思里
回首前尘迷梦中

前尘往事浑如梦
动念起心总是痴

姻缘眷属无非命
字句名称亦是身
注:佛教将字、句子、名称分别称之为文身、句身、名身。此“身”,为集合之义。

浮云流水无穷尽
藤蔓枝柯有挂牵

苦无休止称无间
乐有妙常非有情

福薄人难捱今世
障深者不信来生

莽汉狂夫,多生卑慢
道人行者,少有憍心
    注1:卑慢:《俱舍论》卷19所举的七慢之一,指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者指不肯虚心向优越于自己的人学习。
    注2:憍心: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依唯识说,是小随烦恼之一,指对自己的财产、地位、才能、学问等,有爱着之心,而感到傲慢。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愚人除境,智者除心(集句)
注1:古德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注2:古德云:“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生如梦,转眼皆空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种复成苗,众生轮转
金无重矿,诸佛涅槃
    注:《圆觉经》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又云:“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大爱无私,爱深而悟
妄情执我,情重则迷

祭鬼杀生,皆非正业
烧钱算命,岂是福因
    注1:正业:即正确的行为;以无漏智修身、口、意三业,而常作清净之行为。
注2:《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时,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注3:福因:能感招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佛教称施、戒、忍三波罗蜜为福因,以此三波罗蜜为因,能感福德之果报。

苦海茫茫,怨憎易会
业轮滚滚,恩爱难留
    注:业轮:善恶之业行,使人在六道中轮回转生,犹如车轮。

苦海茫茫,真人上岸
业流滚滚,智者作洲
    注1:真人:阿罗汉之异名。此外,伟大的修行者(佛陀),或趋向证得真谛法而又不自贵、不贱他人之圣人,皆称真人。
注2:《法句经》云:“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性里乾坤,无非诸佛
心中恶毒,尽是众生
    注:《坛经》云:“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信愿不坚,染缘易就
行持具足,净业定成

终日驰求,蝇投窗纸
一朝觉悟,鸟出空门
注:《五灯会元》卷4载:神赞禅师见“蜂子投窗纸求出”,而作偈云:“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但求苦厄化为尘去
莫把菩提换了糖吃
注1:《观世音灵感歌》云:“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永离八难,一切灾殃,苦厄化为尘。”
注2:印光法师云:“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圆满菩提,永无渗漏
娑婆烦恼,多有悭贪
注:娑婆:意译为堪忍、能忍、杂会、杂恶等。指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现身施教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众生,要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称堪忍土。

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但持名号,得往生之
注1:《思益梵天所问经》卷1云:“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注2:《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阿弥陀经要解》卷1云:“但持名号,径登不退。”

伶俐聪明,并非道器
柔和软善,即是佛心

滚滚红尘,欲流泛滥
茫茫苦海,业浪翻腾

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解无为法,出烦恼家
注1:《楞严经》卷6云:“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注2:《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不求解脱,常在尘劳
注:《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游戏人生,莫轻因果
修行佛法,常念慈悲

苦海无边,众生无尽
涅槃是岸,六度是船

俗众随流,流于生死
道人任运,运至涅槃
    注1:随流:又作顺流,谓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生死之流,而轮转于迷界。
    注2:任运:随物随事,任法之自然运动,不加人的造作。

扰扰尘寰,百年易过
悠悠苦海,亿劫难熬

不信来生,成断灭论
拔无因果,即恶取空
注1:断灭论:又作断见。即主张众生死后完全断灭。
注2:恶取空: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之对称。即否定因果道理,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着于断空之见。据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地藏十轮经》卷七云:“拔无因果,断灭善根。”

菩萨发心,在于救苦
如来应世,是为度生

太上忘情,容清纳浊
众生无奈,恨地怨天

对境摄心,心能转物
遇缘失念,念即著魔
    注1:摄心:谓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沉散乱。
    注2:《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天意有私乎仁者少
人生无奈也恶缘多

痴汉因酒色财斗气
道人以戒定慧立身

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念头起灭,烦恼丛生

忽然一念无明妄动
造作十方罪苦众生

恶念才萌,即成因果
凡心一动,便失神通

将此身投入熊熊彩焰
愿来世化为片片红莲

上根闻正法即信行矣
劣智惟神通可折伏之
    注1:上根:又作利根。指具足殊胜根器的众生;易于获得觉悟得到解脱的众生。
    注2:劣智:指难以领会佛法真理的下劣之智慧;亦即下根、钝根。

渴鹿逐炎,徒使妄情炽
飞蛾扑火,皆因邪执亡
    注1:渴鹿逐炎:又作渴鹿逐焰。《楞伽经》云:“譬如群鹿,为渴所逐,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喻凡夫之无始贪爱种子习气,内熏三毒,外发现行,渴爱所逼,于一切色境妄起贪求乐欲。
    注2:妄情:指凡夫之虚妄情识,亦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
    注3飞蛾扑火:《法苑珠林》卷55引《涅槃经》云:“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现比喻自取灭亡。
    注4:邪执:即固执不正之见解。

罗汉驱龙,扬威凭戒力
沙弥救蚁,延寿靠慈心
    注1:《大毗婆沙论》卷44谓:昔日迦湿弥罗国有毒龙常扰恼一寺中五百罗汉,五百罗汉共议入定,以神通力驱之而不能。有一外来罗汉至龙处,龙闻声即远遁。自言非用定力、神通力,唯因护戒之力,使恶龙惊怖而去。
    注2:戒力:由持戒而来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注3:《杂宝藏经》谓:有罗汉以神通观知其沙弥弟子将于七日后死,即令其归家省亲。沙弥归途中见一蚁穴被水所淹,以土救之。七日后还至师处,师谓其因慈心而得延寿。

观美女俊男,花瓶盛粪
叹凡夫俗子,甘愿投泥

愿切苦深时,常求奇迹
信坚行久者,自有神通

学道息狂心,道成心息
随缘消旧业,缘尽业消

四句偈言,得恒沙福庆
十声佛号,除旷劫罪愆
    注1:四句偈:指由四句所组成的偈言。因四句偈往往涵盖着佛法之要义,故佛经云受持四句偈或以四句偈教人,有无量功德。在短短1卷《金刚经》中,释尊反复提到受持读诵演说四句偈之福德,有五次之多。
    注2:十声佛号:佛号,即佛之名号。阿弥陀佛之名号,功德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盖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而蒙受称念名号之功德者,即得往生极乐净土。十声佛号,即十念念佛,又作十声念佛。《观无量寿经》云:“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法华经》云:“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邪魔趋异端,难除执着
正法行中道,不起贪求

念有漏无常,生无非苦
悲轮回不尽,佛不住空

我佛真心独朗常清净
众生妄念纷飞不自由

将爱欲断除,色心空了
把情禅忏尽,业债还清
    注:苏曼殊有禅诗云:“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病为对治贪痴之良药
欲乃轮回生死之苦根

巨石赖舟,能浮江过渡
世人念佛,可带业往生
注:《龙舒净土文》云:“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

往生净土乐邦真解脱
返没浊流苦海大轮回
注:返没:往返沉没于生死海也。

那些出局人,诚为傀儡
此刻登台者,也是演员

一份耕耘得一份收获
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

欲得人身,必须下苦海
不经地狱,何以上天堂

不信轮回,即免谈报应
若无因果,则何必修行

诸佛悟心,直入涅槃海
有情随业,顺于生死流

何必吃尽苦头方悔过
其实做些善事不为难

诸佛皆由大事因缘出世
凡夫多为小家利益迷途

弃有着空,如避溺而投火
求亲离怨,似欣笼而厌栏
    注:永嘉禅师云:“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又云:“是以释动求静者,憎枷爱杻也。离怨求亲者,厌栏欣笼也。”

若身无垢语无污意无染
则精自盈气自泰神自清

缘自心来,诸佛有求必应
果由因得,众生无作不收
注1:古德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又,印光大师云:“感应之道,如撞钟然;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
注2:《瑜伽师地论》云:“未作不得,已作不失。”又,《大庄严论经》卷10有“不种不获”的寓言:有兄弟二人,哥哥每嘱咐其弟去田间劳作,自己则去寺庙向天神祈祷丰收。一次,天神化成其弟的模样,来到他身边一起祈祷。哥哥见了,便说:“你不去地里干活,跑到这儿干什么?”天神答:“我也来向天神祈祷,让天神降福于我。至于庄稼,天神会保佑的,无须我管理。”哥哥说:“我从来没有听说可以不种而获。”天神便答:“难道你也明白这个道理?”

缘深因厚功齐,自然感应
意正心诚愿切,所以灵通

人无眷属牵缠,易离苦海
树有枝柯钩挂,难出稠林
    注:《辟支佛因缘论》有偈云:“譬如稠林中,欲挽大树出,枝柯相妨碍,求出将无由。在家如稠林,众务如枝柯,虽欲求出要,缚着永无固。”又有偈云:“我见伐大树,枝叶极繁多,稠林相钩挂,无由可得出。世间亦如是,男女诸眷属,爱憎系缚心,于生死稠林,不可得解脱。小树无枝柯,稠林不能碍,观彼觉悟我,断绝于亲爱,于生死稠林,自然得解脱。”

众生以恐怖因缘离苦毒
诸佛现贪淫色相度痴迷
    注1:《大般涅槃经?德王菩萨品》载:国王命一大臣持一油钵,经过很长一片闹市,告之曰:“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并派一武士持刀在后而怖之。大臣一路上虽见有许多邪欲引诱,但因恐怖而不敢有丝毫放逸,乃至不弃一滴之油。喻菩萨修道,应摄心护念,严持净戒,乃得成就。
    注2::《西藏度亡经》谓:在中阴境界,诸佛菩萨为摄受救度众生,先后显淫欲相(喜乐部诸尊)和忿怒相(忿怒部诸尊)以钩牵惊觉而接引之。

一切如来,自在神通圆满
十方国土,庄严清净光明(敬题《华严经?华藏世界品》)

业力追人,智者甘承苦受
人心造业,凡夫难免轮回

常住真心,不以修行而得
如来妙相,实非欲爱所生
注1:《宗镜录》卷54云:“此识心本来湛然,不从修得。”
注2:《楞严经》卷1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莫轻善恶业行,轮回甚苦
谨记圣贤教诲,因果最真

佛法高深,根本在于因果
菩提广大,始终不出慈悲

扰扰尘寰,一世百年易过
悠悠苦海,千生万死难熬

不知有涅槃,因此恋三界
未脱于烦恼,云何得一心
注:《楞严经》卷10云:“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昧心即是魔,明心即是佛
有我谓之业,无我谓之空

人类恶行,根本在于断见
世间乱象,总之缘自无明
注1:注:断见:即断灭论,主张众生在死后,生命即完全断灭、空无的看法。乃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注2:无明:不如实知见之意,即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

倡唯物,说无神,易成断见
重心灵,信报应,有助文明

酒夺食,色碍寝,富贵痼疾
心能平,言无多,修行通途(全仄全平格)
注:《经鉏堂杂志》卷5云:“盖人生不过寝食二事,日不甘食,夜不安寝,则病矣。今富贵之家以酒夺食,以色妨寝,则是二者皆失之。”

许多罪福无由,岂非报应
因果丝毫不爽,要看轮回

凡情少信心,何以窥知宿命
俗见多私欲,岂能测度佛心
    注: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即过去无量生中之受报、苦乐情状。若能知此情状,则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亦不精进于众善。

秽污触目时,多是六根不净
烦恼缠身者,当思宿业未清

莫道不相承,种烂苗生果结
岂非彰报应,锅烹席坐轮回
    注:古德有诗偈云:“六道轮回转,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飞鸟在天,不知地上有投影
游鱼离水,方觉火中实烫身
    注1:《智悲光功德论》喻业力不失云:“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
    注2:《西藏度亡经》在描述中阴境界时有云:“如鱼离水,掷诸烈烬。”

道在真心,并非传统即真理
佛无俗骨,不可顺流就俗情
注:顺流:又作随流。为“逆流”之对称。谓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生死之流,而轮转于迷界。如众生起惑造业,随顺生死之流,违背涅槃之道;即为流转生死之因果。反之,断三界惑障,违逆生死之流,趣入涅槃之道,则称为逆流;即为还灭之因果。

大限未临,夫妻好比林间鸟
无常一到,你我方知梦里人
注1:俗语云:“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注2:古德云:“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声色场中,虚情假意无非苦
温柔乡里,海誓山盟亦是空

业海涌波,三千世界皆空苦
红尘掠影,亿万姿颜竞艳华

苦海茫茫,众生造业何时了
红尘滚滚,万物随缘转眼空

世事无常,镜花水月何时了
人生如梦,火宅泥船转眼空

苦海茫茫,成住坏空常变幻
红尘滚滚,醉生梦死永轮回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何时了
色空空色,色色空空万念消

一世人生,眨眼扬眉容易过
百年梦幻,浮光掠影不能留

为富须知,钱多易惹人间鬼
做官谨记,势大难通地府神

你不回头,虽然妙法也难度
佛虽登岸,不以空无舍大悲
注:僧肇云:“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心生贪念有羞惭,犹存慈种
口出恶言无顾忌,易断善根
    注:《大宝积经》云:“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

不信前生,今世人缘何有解
能修现在,未来佛果岂无成

小人常贪享安闲,焉能成佛
大士不历经磨难,何以修心

异熟现行,众生业力不思议
上求下化,菩萨悲心难测量
注1:异熟:(1)异类而熟:异熟基本上是依过去的善恶行为(业)而得的果报的总称;但果报却异于原因的性质而成熟。如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此中,苦乐是无记性,对于善恶业来说,可云异类。(2)异时而熟:结果与原因,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结果在不同时间中成熟,或竟隔世而成熟。
注2:现行:据唯识说,阿赖耶识中含藏种子,具有生起一切法的能力。种子是潜存状态,一切法是实现状态,由潜存状态转而为实现状态,即是现行。

时代变迁,佛法衰微魔网密
世风败坏,人心险恶罪根深
    注:罪根:谓深植罪恶而不可拔者。或谓罪恶之行为乃招致罪报之根本,故称罪根。

堪叹娑婆薄福人,难生正信
可怜末世钝根者,不解真文
注1:钝根:又作下根、钝机,指根机迟钝者,即难以领会佛法真理的根器。
注2:真文:指佛菩萨所说或经典之文句。

所作不亡,因行定得未来果
遇缘则受,果报皆由过去因

不愿实修,皓首穷经多么傻
只求福报,贪心拜佛一何愚

果受今生,莫造新殃常积德
业牵来世,欲无后有要修行

贪欲乐人,惟利是图而有悔
信因果者,制心不犯即无忧

真实行人,一片身心无渗漏
娑婆迷子,万般苦恼在贪求
注1:古德有偈云:“最上乘,要真参,急急用功勿等闲,一片身心无渗漏,管教直下透三关。”
注2:迷子:指不明事理之人。凡夫本具佛性,却迷而不知,致流转三界,受无量苦。
    注3:佛教有偈云:“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波罗蜜多,超越时空无束缚
阎浮提众,轮回生死被牵缠

业镜当前,满脸羞惭唯忏悔
神明在上,一身罪错自承担
注:神明:一般指天地之诸神。不测曰神,灵明如镜曰明,即:无法思惟分别者,称为神;能照见者称为明。诸神能明白察知善恶邪正,确实无误,故有此称。

梦幻人生,几度癫狂成苦旅
荒唐往事,经年魔怪扰孤心

造业轮回,牛胎马腹罪身苦
随缘物化,虫臂鼠肝幽梦长

血肉众生,皆由胎狱煎熬出
乾坤万物,本是虚空爆炸来
注:胎狱:譬指四生中之胎生者,其于母胎内所受之苦,如处狱中,故称胎狱。 

烦恼众生,无明为父贪为母
精勤行者,禅悦作食忍作衣
注1:《楞伽经》云:“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
注2:《华严经?净行品》云“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注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忍辱为衣,慈悲为室。”

三界众生,六道轮回数取趣
十方诸佛,一心解脱再无依
注1:数取趣:梵语曰补特伽罗。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
注2:无依: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

三界无安,非由切愿不能出
众生多欲,常念观音便得离
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芸芸众生,生生不息有因蔓
纷纷妄念,念念常迁无止时

短暂人生,叹今世不思来世事
无边业海,问没头可盼出头时

迷执幻身生有死无,其心怎放
觉知真我随缘不变,此意常如
注1:幻身:人身无实如幻,是名幻身。
注2:真我:意指真实之我。对外道、凡夫之妄我,而谓涅槃之我德为真我。
注3:随缘不变:《大乘起信论》认为真如有随缘与不变二义,即:真如一方面随顺众缘,而生起现象世界;一方面又能保持其自身的清净性不变。

莫言老实吃亏,善业终无苦报
务必真诚悔过,恶人才有正机
    注:恶人正机:由于是恶人,因而正具有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所救度的资格。据净土教的一些说法,阿弥陀佛的本愿,主要在于救度恶人。《无量寿经》云:“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

因缘奥妙难知,痴汉从而狂妄
果报丝毫不爽,慧根所以虔诚

娑婆不发出离,佛土何由成立
善恶如无报应,众生哪肯修行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注1:涅槃岸:即彼岸,与此岸(生死岸)对说。
注2:《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人。何以故?定受报故。”

进入山门,或结胜缘,或因胜愿
来闻佛法,皆成善果,皆有善根(敬题诸山门及诸讲堂)

生死轮回,得失怨亲,在家皆有
天堂地狱,贤愚罪福,出世全无
    注:《景德传灯录》卷7载智藏禅师的一则公案:师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 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士礼谢而去。

因缘聚合,缘至尽头,各随果报
骨肉分离,肉归泥土,魂弃骷髅

求佛乎?求神乎?到底回头是岸
贪财也,贪色也,无非转眼皆空

报应倘来,手里黑钱它何管用
时辰一到,眼前恶趣你哪能逃
注:恶趣:又作恶道。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

赤贫诚可怜,怜福薄难捱今世
痴富更堪叹,叹障深不信来生

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痴汉迷情,不离恋色,及以贪财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云:“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注2:《净心诫观法》云:“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恩爱绵绵一世缘,叹此身如寄
尘寰扰扰百年梦,问何处是归

阎浮提众,动念举心,无非是罪
波罗蜜多,因圆果满,成就不空
注:《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凡情畏死贪生,乃入轮回之本
人性避凶趋吉,是成佛果之根

整天苟苟营营,难得安宁片刻
转眼干干净净,徒然辛苦一场

握拳而来,撒手而去,一场空也
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两相同乎

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无挂碍即如去,无挂碍即如来
注1:《长阿含经》卷17云:“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注2:如去:如来之别名。过去之诸佛如从生死去于涅槃中之义也。又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之义也。秘藏记本曰:“如去谓自凡位修行成正觉也,乘如而往故曰如去。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贪瞋痴慢疑,五毒俱全非正见
色受想行识,诸阴炽盛是邪迷

恶语伤人,瞋心造业,岂非自害
对天吐沫,举火烧空,实在徒劳

若明心,贪瞋痴慢疑,无非佛性
未出世,信进念定慧,亦是俗尘
注1:五惑:即贪、瞋、痴(无明)、慢、疑等五种迷妄。又作五钝使。
注2:五根:即:(一)信根,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二)进根,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又称五无漏根。

应怜世俗愚痴,不知骨肉烹锅内
可笑众生颠倒,常见猪羊坐席前

奈何短暂人身,善良聪慧爪中土
可叹无边苦海,恶劣愚顽地上尘
注:《涅槃经》云:“为善清升,譬同爪土;为恶沉滞,喻等地尘。”《大毗婆沙论》云:“性愚钝者如大地土,性聪慧者如爪上土。”

为恩爱,尽抛万贯家财,已殊非易
向无常,仅换半条人命,却更是难

笑骂由人总有因,因此由人笑骂
修行在我岂无果,果然在我修行

后来苦趣时长,应当行善顾身后
前去轮回路险,何必积财图眼前

世事纷纷,待人接物时,应无执意
红尘滚滚,触目动心者,皆有前缘
    注:前缘:即前世因缘之略称。佛教认为,人际交往,都是由过去世结下的缘分。有时特指男女之间的缘分。

既有此身,则情由应有前生来世
若无业体,即事理皆无后果原因
注:业体:又称业性。指业之自体,即能招引苦乐果报之异熟因。

畜生每每被刀屠,难道当然如此
人类常常因病死,莫非报应现前

彼时努力,此时努力,成功凭努力
前世因缘,今世因缘,到底在因缘

心贵诚,言贵实,言出真心常合道
业有果,事有因,事成定业不由人
注:定业:决定受异熟果之业为定业。善之定业,定受乐果,恶之定业,定受苦果。

悲是道根,诸佛悲深智广万行具足
心含子果,众生心想事成一切妙真
注1:道根:佛道之根芽。以过去世所发之菩提心为缘,至今世而得开发宿善,称为道根。
注2:子果:指五蕴之果报,乃过去烦恼所生之果,即种子所生之果。而果所生之种子,则称果子。

人事百年,生老死忧悲苦恼何堪忍
乾坤一梦,去来今成住坏空不可留

无关善恶正邪,魔境亦菩提之道场
不论贤愚利钝,众生皆佛果之树根
    注1:古德有云:“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
    注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智者圣人已自由,尚无酒肉肠中过
凡夫俗子难清净,应有羞惭心底留

贪念毒谋,未明善恶是非,慧资何有
慢心邪见,不畏业因果报,苦受自增

奈何老病死生,此身毕竟去来随业
无论根尘心色,诸法终究内外皆空
    注:根尘心色:根是认识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是认识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心指精神;色指物质。

欲与佛门结胜缘,到此要称名稽首
渴求来世生莲刹,如今应发愿起行(敬题诸佛寺)

喜色慈颜,怪脸怒容,诸佛应机显现
恶因苦果,善行福报,众生随业升沉
注:密宗的佛像往往是通过佛的形象、姿态、动作、特征等寓意的形式来表达某些佛教义理(如裸体常表示脱离尘世)。因此,密宗佛像多为面目狰狞、凶恶丑陋、赤身裸体,甚至怪脸兽形。这些都是用来象征降伏恶魔时的大无畏、大愤怒、大欢喜等。

中外圣贤,过化存神,都是承担道义
古今宗教,悲时悯俗,无非劝信来生
    注:过化存神:谓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语出《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朱熹集注:“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

可怜末法时期,物欲喧嚣,人心混浊
堪叹文明社会,世风败坏,佛教衰微

应解三时果报,现报未临,岂无后报
可怜六道众生,前生已昧,难信来生
注:三时果报:又作三时业、三时报。善恶行为召感未来的结果,在时间上分三种:(1)顺现受业;现世之业,在现世召感果报。(2)顺次受业;现世之业,在下一世召感果报。(1)顺后受业;现世之业,在多世以后召感果报。

感岁月蹉跎,转眼间,晚辈已成前辈
叹时轮飞快,百年后,今人都是古人

每日穿衣吃饭,并未挂一丝、咬一粒
整天争利图名,何妨退几步、让几分

五蕴皆空业不空,生死轮回谁忍受
此身非我行由我,酸甜苦辣自承担
    注:憨山《醒世歌》云:“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

知觉见闻被色迷,尘寰扰扰百年梦
悲欢离合叹情苦,恩爱绵绵一场空

今世苦因来世偿,来世恶缘今世结
此生福报前生积,前生善业此生消(题逍遥法外的贪官之类)

今世苦因今世偿,此生恶果此生结
来生善报来生积,前世福缘前世消(题落入法网的贪官之类)

生活无常难顺心,几多苦恼因何有
世人顽劣不安分,一切灾殃由此来

杀机不息佛难成,偷心不断尘难出
淫念能除魔自去,妄语能无神自安(敬题《楞严经》之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6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杀心不除,尘不可出。……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不得人身实可悲,人身已得莫虚掷
瞬间极苦尚难忍,极苦无间何以堪

有情生灭似恒沙,无非识浪涌心海
世界变迁随业运,都是妄风掀欲流
注1:《楞伽经》卷1云:“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以心体之真如,譬如海;诸识之缘动,譬如波浪。
注2:《楞严经》卷4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注3:妄风:妄念鼓动,譬之于风。
注4:欲流:谓欲界贪嗔等之思惑,由此思惑而流转于欲界,故称欲流。

天意难窥,天命难违,到底天机莫测
人心易变,人生易老,奈何人欲无穷

苦海茫茫体等同,十方诸趣因心趣
红尘滚滚业差别,亿万众生承福生
注1:诸趣: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注2:《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阎浮众生,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又云:“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可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见惯人情莫奈何,莫说人生无后报
经多世事已平淡,已知世界有玄机

色身易坏心难了,才脱皮毛,又生鳞角
罪性虽空报不亡,但消业障,莫造新殃(仿一剪梅词谱联)
    注:永嘉禅师云:“了即业障本来空,不了应须偿宿债。”又,《放生仪》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骨肉分离全是苦,肉归泥土,残余枯骨
由来聚合总难留,来到尽头,各听缘由(仿一剪梅词谱联)
注:《佛说八师经》云:“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

算命烧钱,叹痴人耗眼前财,求梦中富
弃钗沉宝,羡禅者撇身外物,得心里轻
    注1: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禅师法一、宗杲二人,从东都避乱渡江,各携一笠。宗杲笠中有一枚金钗,时常拿出来细看。法一趁其不在,将金钗投入江中。宗杲起初脸色大变,经法一斥责,翻然省悟。
注2:唐朝庞蕴居士曾将家中所有财宝以一船沉入洞庭湖,而全家以编漉篱为生。

无量众生,苦乐沉浮,贤愚善恶难思议
大千世界,循环往复,成住坏空无始终

世事乱麻,绕去绕来,终成死结不能解
人生幻梦,或长或短,皆有穷期何必贪

顽童顽劣无知,罪业造成,亦当遭报应
痴汉痴迷不悟,恶因种了,何以免轮回

祸福贤愚,贫富寿夭,三时果报难思议
悲欢离合,穷通得失,一世因缘多变迁

顽空断灭,少有善根,恶意害人多么坏
世智辩聪,皆为邪见,慢心谤佛一何愚

诸佛觉圆心了了,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众生迷乱意昏昏,于眼前镜,觅项上头
注:《楞严经》卷4云:“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凡情浅薄,流俗趋时,烦恼缠绵无主见
圣智渊深,背尘合觉,行为独特有真知

念物力艰难,衣食住行,都是众生血泪
思法身广大,河池泉井,无非诸佛慈悲
注:《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

喜怒哀愁,茹苦含辛,百姓糊涂捱此世
吃喝玩乐,贪污受贿,官员难得信来生(横批:难得糊涂)

江河日下,物欲横流,良知公理早湮没
浊恶时长,民风败坏,世道人心难挽回

尘劳易惹,解脱难求,可怜世事不如意
恩爱每离,怨憎常聚,感叹人生莫奈何

持戒得安详,智慧得菩提,修行得解脱
贪瞋至老病,愚痴至生死,恶见至沉沦

浊世身逢时局变迁,众生难奈因缘苦
多年梦见河流泛滥,洪水突来涨势凶

圣智随缘而不攀缘,即无心见想三颠倒
凡情计我且常执我,则有贪瞋痴诸染污
    注1:攀缘: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的根源。
    注2:三颠倒:众生有三种颠倒:(1)心颠倒,不能自觉自己的真心,对对象起虚妄分别;(2)见颠倒,对象本来不存在,而以对象为实有;(3)想颠倒,对对象起种种妄想执着。

觉后照空离相,则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
迷时住色起心,即有神有鬼,有地狱天堂
注1:照空:即观照实相之空理,照见五蕴皆空、万法皆空之意。
注2:《金刚经》云:“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又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3:《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观三界转眼间成住坏空,实在如一场梦
叹众生终日里摸爬滚打,无非为几个钱

福因不积,善果何来,劝快种福因成善果
此世苦多,前生业重,应深思此世悟前生

海面宽而小镜能容,月影清而污池难现
日光亮而盲人不见,雷声响而聋耳无闻

时空原是妙空,且不论瞬间永远、微尘世界
果报诚非虚报,却奈何万福易消、一苦难熬

莫说名声容易求,论原由,皆累劫因缘积得
哪来缺陷自然有,依道理,是多生习气染成

痴则贪,贪则瞋,瞋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注:古德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又,释迦牟尼佛灭度前,弟子问:“尔后何以为师?”释迦牟尼佛说:“以戒为师。”

格物本非邪,邪于世俗大言唯物,而不除我执
观空何有过,过在冥顽满口恶空,却难舍境贪
    注:恶空:以诸法为空,而恣意放肆,目空一切。

从十二因缘,看人间种种情形,眼界应当宽也
以三时果报,想世上般般遭遇,心中可否了然
注:十二因缘:又作十二缘起。原始佛教极其重要的观念,以十二个因果条件形成一系列,解释人生种种痛苦与烦恼的起源,这亦是佛祖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具体为:(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是:(1)无明缘行;(2)行缘识;(3)识缘名色;(4)名色缘六入;(5)六入缘触;(6)触缘受;(7)受缘爱;(8)爱缘取;(9)取缘有;(10)有缘生;(11)生缘老死。因此,只有灭掉无明,才能出离生死,臻于涅槃。

六道轮回,即色即空离断常,空色色空如梦幻
三时果报,非无非有显真实,有无无有费思量

色相无常毕竟空,一成枯骨,何辨妍媸男女相
幻身有漏终归苦,再度轮回,安知卵化湿胎身
注:佛教认为:六道众生,依其出生方式,可分为:卵生、化生、湿生、胎生四种。

叹阿鼻,千生万死亦无休,因而地藏菩萨立其誓
观阎浮,动念举心皆有罪,所以释迦如来说此经(敬题《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1:阿鼻:又称阿鼻地狱,意译无间或无间地狱。八大地狱之一,是受苦无间断的地狱,也是造极重之罪的人死后所堕落之处。
注2:阎浮:即阎浮提,本指印度,后泛指这个现实的人间世界,即娑婆世界,也即四大部洲中的南瞻部洲。

堪叹众贤人,难行而矢志不渝,难忍而悲心不舍
奈何诸恶辈,于己则贪痴无比,于他则狠毒无边

沉沦苦海手空空,走投无路时,往往手中无寸草
漂泊业流心狠狠,利益有关处,常常心里有根针
注:草:指救命稻草。针:指害人之念。

世事乱棋度外赢,纵使时时算计,大局变迁难料定
红尘道场眼前坐,无需处处追求,真心不动即成全

想茫茫宇宙,冷冷清清,一颗蓝色星球,正悠然转动
看滚滚红尘,熙熙攘攘,多少黑心事件,在不断发生

生老死忧悲苦恼,缘自痴心,有痴心即有守求取受
杀盗淫妄语犯遮,由于恶见,无恶见则无诤讼贪瞋
注1:犯遮:在此指犯不饮酒戒。在五戒中,杀、盗、淫、妄语为性戒,不饮酒为遮戒。
注2:恶见:又作不正见。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

看出台还出局,知大梦亦真,业果不虚,我自安于本分
任花落又花开,悟红尘无尽,众生平等,人缘岂在他求

失此人身,如砺石沉潭,秤锤落井,朗朗乾坤,须何时再见
造诸罪业,纵神通入海,仙术隐空,冥冥报应,亦在劫难逃
    注1:古德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注2:《增一阿含经》谓:有四仙人,各以神通天眼,见知各自将受恶报,企图以神通力逃避。于是分别上天入地,隐山藏海,结果仍然摆脱不了业报。《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有偈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

看天下穷途之辈,几个曾经惜福?但报应来时,方知有苦
问世间得志诸君,谁人愿意修行?待光阴去矣,徒叹无常

叹浊世难寻清醒人,钱权名位熏心,莫怪贪官污吏过千万
问老天可有糊涂帐,加减乘除结算,敢情公理良心剩二三

一期终结,神识迁移,业行随矣,以此因缘,不无受者亦非有
四大分离,根身坏灭,器界共之,论其自性,虽有再生还是无

念物力艰难,工巧发明不简单,于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轻松想
思佛身广大,神通变现甚奇妙,对日常一切,一一须存恭敬心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
(敬题佛法之“八苦”)
    注: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滚滚红尘,茫茫业海,花花世界,几人愿出离?叹有情,苦乐轮回恒趣趣
生生不已,念念无常,运运密移,哪个能逃脱?唯觉者,身心寂灭永如如

浊浪滔滔水土流,人间烟火稠;荒漠苍穹须补救,不知颠倒实违天道久
青山隐隐渔樵少,世外桃源渺;红灯绿酒太喧嚣,无可奈何已去圣时遥
(仿虞美人词谱联)

六道轮回,分明在眼前,看贤愚利钝妍媸清浊悬殊,岂非道道包含六道
三生因果,不仅于身后,感祸福穷通夭寿悲欢难料,也是生生显现三生

佛经称四大皆空,可以清心寡欲;恶人说四大皆空,便常常趋向颠狂声色
学术谓十方唯物,并非背理乖情;痴汉言十方唯物,则每每落于追逐利名
注: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大即是元素之意。坚性为地,湿性为水,热性为火,流动性为风。由于世界万物与生命存在皆由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而无实体,四大之本质亦为空假,故称四大皆空。

报应未临,终日里为钱财颠倒,只顾贪贪贪,贪得多乎?问三生因果有谁信
无常奄至,刹时间与眷属分离,不由悔悔悔,悔之晚矣!叹一缕灵魂随业牵

求名求利,忙忙碌碌愁无尽,一辈子心思,算来算去徒劳,叹花花世界,魂迷太久
缺德缺能,苟苟营营混不休,几十年光景,糊里糊涂虚度,哀草草人生,梦醒何时

天象轮回寒暑推,地形变化沧桑替,空空色色总难留,弹指一挥,问尘缘幻梦有谁醒
物情深奥贤明少,人性参差顽劣多,苟苟营营都混过,登台出局,叹世事乱棋由此来

在位做官,须讲三分公理,因果莫推后世,世事总无常,有来路,岂无去路?得意时,还要留三分退路
待人接物,应留一点真情,是非勿论前缘,缘由难说尽,将此心,略比彼心!用权处,也该讲一点良心

三时果报,红尘遭遇叹升沉,半假半真,或忧或喜,眨眼功劳尽弃!究所以然,终归业力追来、心行造就
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常变幻,如痴如梦,忽鬼忽人,转身面目全非!论玄机者,实乃无明发动、赖耶形成
注:赖耶:阿赖耶识的略称。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唯识学所说八识中之第八识。此识的活动贯穿于众生生死流转的全过程。唯识学以阿赖耶识为心王、心体,为万法所依之体。

难得尘缘一百年,醉梦酣兮!看这些芸芸之辈,滚打摸爬,到头来,枉费了一生心力,人去楼空,成功也是一抔土
长嗟历史几千载,风流逝矣!想当初衮衮诸公,纵横驰骋,撒手后,徒留下几片山陵,时移世异,遗迹无非几块砖

二、诸 法 实 相

盲人摸象
眚眼观灯
注1:《六度集经》载“盲人摸象”的寓言:有个叫镜面的国王,下令众盲人去摸象,然后将大象的形象禀报国王。这些盲人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腿,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耳,然后,他们有的说大象如长矛,有的说大象如粗绳,有的说大象如树干,有的说大象如墙壁,有的说大象如大蛇,有的说大象如大扇。他们自以为是,争论不休。
注2:《楞严经》卷2云:“如世间人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佛无所说
道不属知(集句)
    注1:《中论?观涅槃品》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又,《宗镜录》卷29云:“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
    注2:南泉普愿禅师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直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深行果妙
实相性空
    注1:深行:深秘之行业也。为初地已上之行业。
    注2:实相:一切事物的真实的、常住不变的本性,平等的最高真理。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集佛经句)
    注1:《出曜经》云:“鹿归于野,鸟归虚空,义归分别,真人归灭。”
    注2:色:指那些具有形相、被生成的、变化的物质现象。另外,色又有颜色之意,即视觉器官(眼识)的对象。
注3:空:在佛教,空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成,并无固定的实体、自性。
注4:《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的是:一方面,物质现象的本质要透过空来了解;另一方面,空的本性亦不离物质现象。

佛魔同体
凡圣一如
    注1:佛魔同体:即佛魔一如。佛与魔就表相而言,是两个极端;但就实体本性而言,始终一体不二。
    注2:凡圣一如:又作凡圣不二、佛凡一体。指凡夫与圣者所具之本性同一无异。故不论凡夫圣者,其生命本质并无差别,仅由意识活动之迷悟而迥异。

成心为幻
体色入空
    注1:《土观宗派源流》载藏密萨迦派教法三要:“三要者: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意即:观外境由内心显现、观能取能知之心亦不可得、观心本无自性。
    注2:体色入空:即体色入空观,又作体空观;与析色入空(析空观)对说。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实无法得
岂有佛成
    注1:《金刚经》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道行般若经》云:“无有作佛者,无有得佛者。”《楞伽经》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无佛,亦无佛道。” 

色心不二
物我如一
注1:色心不二: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之一为色心不二门,又称色心不二或色心互融。智慧观照之对象,总摄于一念。分别而言,则有色法与心法二种。但因宇宙一切均摄入凡夫一念之中,故称心外无法;同时,即使是一微尘,亦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称色法与心法不二,无所分别。
注2:物我如一:亦即物我一如,又作物我无差、人法一如,谓主观、客观本非对立,而同为生命活动之要素。

涅轮不二
醒梦恒一

死生不二
物我冥一

涅轮不二
生死如一

尘尘刹刹
色色空空

意缘万法
心具大千

梦中说梦
头上安头(集句)
注1:白居易《读禅经》云:“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注2:《景德传灯录》卷16载:元安禅师云:“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又,吴可《学诗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注1:心真:指吾人本具自性清净心之真性。又,《六祖坛经》云:“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注2:法假:谓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实体,仅有假名,故称法假。
注3:“识有境无”是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思想。

迷头认影
贪月失珠(集句)
注1:《楞严经》卷10云:“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注2:古德云:“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亦常作“贪月失珠”。

迷头认影
捏目生华(集句)
注1:《楞严经》卷10云:“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注2:《楞严经》卷8云:“犹如捏目,乱华发生。”又,《楞严经妙心疏》卷7云:“如捏目生华,障自本明。”

骑驴找胯
认影迷头

众生平等
唯我独尊

菩提最上
缘起甚深(集句)
注1:《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6云:“菩提最上,无有伦匹。”
注2:《鞞婆沙论》卷1云:“缘起甚深,明亦甚深(出中阿含)。”

百川入海
万法归心

业如流水
身似浮沤

念如流水
身似浮萍

水非波外
春在枝头
注1:《起信论疏笔削记》卷6云:“体相虽异而不相离也。其犹波水。虽异岂得水在波外耶。故知其水是波之自体也。”
注2:《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空即是色
意不在言

身车不住
心月常圆

心心即佛
色色皆空(集句)
注1: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注2:《楹联丛话》卷6载:有题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生死还双美
悟迷本一如
注1:寒山子有诗云:“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注2:迷悟一如:(1)迷与悟都无自性,故谓一如;(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属一体,故谓一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注:李商隐《北青萝》云:“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一相圆成实
三时梦电云
    注1:一相:就是实相,无二之相,即绝对平等、无差别对立的真如之相。圆成实,即圆满、成就、真实之意。所谓圆成实相,又作圆成实性,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注2:三时:又作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如梦,现在如电,未来如云,俱为无常不可得。《大乘起信论》云:“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倏尔而起。”

众生皆作佛
诸法尽归心

实相原无相
真空并不空

境风掀识浪
刹海涌心波
注1:《楞伽经》云:“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注2:心波:凡夫之意念恒常相续不绝,犹如波浪之层层叠生,故称心波。

真身归性海
净土入心莲
注:天台、华严、密宗、禅宗皆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指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乃唯心所变,皆存在于众生心中。《角虎集》卷1云:“净土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

五蕴皆非我
六根不是心

三世三千佛
一尘一劫波

万法皆缘起
一心即性空

空相不增不减
涅槃非断非常
注1:空相:诸法皆空的相状。《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2:《楞伽经》云:“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

万法依他如幻
一心当体是无
注1:依他:为依他起性之略称。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注2:当体是无:谓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称为当体是无。

实相随时圆满
菩提当下现成

法非法非法法
空不空不空空
    注1:法: (1)意指护持人间行为的规范,后发展成真理之意,这是其基本意思。(2)亦可泛指存在;凡意识所能思及的,以及意识本身,都是法。
    注2:非法:即妨碍解脱、涅槃的因素。或作为法的否定式而言。
    注3:《金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清代何元晋有联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注4:不空:就真如佛性表现为智慧并以种种方便施设化度众生而言,是不空。
注5:《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万物生生不息
诸行念念无常
注1:诸行:指种种意念。行,即心之行。
注2: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佛性净如满月
法身遍布虚空
注1:《大法鼓经》云:“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注2:《金光明经》卷1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

看破六尘缘影
认清五蕴幻身
注:缘影: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

法不真,唯识变
人无我,但缘生
注1:识变:唯识宗言,一切万法无非是“识”所变现,称为识变。
注2:人无我: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

空相不生不灭
妄心著有著无

心有常圆之月
我无久住之身
注:《景德传灯录》卷25载: “师(玄则禅师)谓众曰:诸上座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世事从来多变
人心没有永恒

世事常常难断
人心断断无常

万法恒依缘起
众生皆仰食存
注:《长阿含经》卷9云:“众生皆仰食存。”

虽有前今后世
实无你我他人

天地悠悠容我静
江河滚滚任人忙
注:普陀山慧济寺有苏曼殊题联云:“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此联稍异之。

梦里心行犹可转
水中月影岂能捞
    注1:佛教有“醒梦一如”(又作寤寐一如)之说,谓通过自净其意、降伏其心,不仅能使一个人转变气质,提高道德修养和自控能力,甚至在梦境亦可自主。《楞严经》云:“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注2:《摩诃僧祗律》卷7载:有一群猕猴于树上见井中月影,便首尾相接,欲至井中捞月,结果树枝折断,群猴俱堕井中。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贪着追逐,堕于生死之苦。

天籁人声皆佛语
逆缘顺境尽禅机
    注1:佛语:佛之言说。又,密教认为,佛之身、语、意三密遍满宇宙,一切显色为身密,一切音声为语密,一切理趣为意密。
    注2:《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治世资生皆实相
搬柴运水即神通
注1: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注2:《法华经》提出“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的思想。《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
    注3:庞蕴有诗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又,董其昌《栖霞山五百阿罗汉画记》云:“搬柴运水,即是神通;资生顺产,不违实相。”

丙丁童子来求火
瘌痢狂人去觅头
注1:有一禅师向青峰禅师参学,问:“什么是学人自己?”青峰答:“丙丁童子来求火。”意即自己求自己,因丙丁属火。
    注2:《楞严经》卷4有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之典故。经云:“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喻众生认妄相为真,不见自己本来面目。禅宗亦有“将头觅头”之语。

真身已过凡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注1:真身:又称真佛身,指法、报、应三身中的法身与报身二者,与应身、化身对说。
注2:《楞伽经》云:“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注3:《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暗还黑月明还日
云在青天水在瓶
    注1:《楞严经》云:“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朗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其类。……汝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注2:唐学者李翱曾参谒药山惟严禅师,问:“如何是道?”惟严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曰:“会么?”李翱曰:“不会。”惟严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于言下有悟,作诗偈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真常如实无生灭
声色皆空随变迁

自他万法皆平等
心佛众生本一如

大千世界入毛孔
一切音声流辩才
    注: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古印度人对全宇宙的称呼。一般所谓的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有四大部洲,或者说一日月照四天下,这便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便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便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 便是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故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包含10亿个小世界。这是一佛所教化的范围,即一佛国土。

涅槃烦恼皆平等
幻变真常本一如

水不离波波是水
金虽在矿矿非金
注1:川禅师云:“明镜当台万象居,水不离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
注2:《楞严经》卷4云:“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圆觉妙明弥法界
真心清净遍虚空(敬题《圆觉经》)

眼前世界梦中梦
脚下地球天外天

妙净心珠心净妙
圆澄性海性澄圆(回文格)
    注1:心珠:喻指众生之心性。众生之心性本来清净,犹如明珠一般,故称心珠。
    注2:《楞严经》卷6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意指妙觉灵明真心自性的本元,如澄清无波的大海水一样,圆融遍满,寂然无相。在圆澄的寂灭性中,又元自具足灵明妙觉。

色即空来空即色
心生法也法生心(回文格)
    注:《楞严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清流本是蓬莱客
翠竹无非法界身
注1:法界身:(1)指佛之法身,亦即透显法界真理之佛身;(2)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称为法界身。
注2: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悟真实不生不灭
观苦空无我无常

法摄色声香味触
识融地水火风空
注1: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境,又称六尘,即六种认识对象。其中,法境广义言包括一切东西,狭义言则指除其它五境以外的东西,特别指思想的对象。换言之,凡是可以感触的以至思想的,都是法。
注2:地水火风空识为六大,即构成世界万物的六种根本要素。其中,地水火风空属色法(物质),识则指心法(精神)。

世间注定有生灭
佛法本来无实虚
注:《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清风明月有禅意
翠竹黄花是佛身

一尘妙映大千界
万法同归不二门

三世如来功德满
一真法界本源空
注1:《华严经》卷2云:“三世如来功德满,化众生界不思议。”
注2:一真法界:即绝对的真实的法界,亦即诸法实相、真如。指万事万物,虽小如一微尘,但都是全体法界的映现。或者说,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无外,惟一真实,故称一真法界。

万法皆空无主宰
众生不尽有因缘

众生不尽因缘起
诸法无常本性空

了达众生非实相
洞明自性是如来

三更梦际百年过
一觉醒时万境亡

虚空非色非非色
妙色不空不不空
    注:《华严经?十忍品》云:“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

涅槃非法非非法
般若不空不不空

尘尘刹刹空中刹
色色空空刹那空

鸟声婉转说真谛
树影婆娑现法身

妙观自在圆成实
安住涅槃常寂光
注1:圆成实:即圆成实性,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注2:常寂光:即常寂光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深知一切因缘起
彻悟六如见法空
注:六如:即《金刚经》所言: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此心有漏受皆苦
诸法无常色即空

一刹那间含永远
大千世界入微尘

三时有序性无异
万象虽殊体却同

正言似反谁当信
古者非今物不迁(敬题《物不迁论》)
注:《物不迁论》云:“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月印湖心空有色
风摩水面了无痕

妙心本有本心妙
空相实无实相空(回文格)

真如不动不增减
妙用无方无尽穷
注:无方:谓佛摄化众生,泯绝方位之区别,无所际限,亦无一定之方法。方,指方所、方法。即纵横自在,发挥妙用之意。

四大皆空无实体
六根不净是浮尘

五蕴根身皆有漏
十方器界总无常

菩萨众生皆幻化
轮回解脱悉谁为
注:《圆觉经》云:“菩萨众生,皆是幻化。”

无修无证亦无得
不去不来本不生

不于佛法生知见
无出尘劳入涅槃

不生不灭名真谛
著有著无是妄心
注:真谛: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

现前即是梦中梦
当下可知身后身

生生不息尘尘现
运运密移念念迁
注:《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生生大化无休止
运运密移不滞留

本来面目在当处
不是因缘非自然
注:《楞严经》卷3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吹光割水不相触
扑影捉空徒自劳
注1:《楞严经》卷9云:“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注2:《楞严经》卷2云:“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真如佛性人人有
妙用恒沙恰恰无
注1:《印光大师文钞》云:“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以迷而不觉,初非有失。”
注2:《五灯会元》卷2载法融禅师《无心颂》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又,《禅宗永嘉集》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尘劳幻梦明明有
妙用恒沙恰恰无
注:永嘉禅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对镜亲瞻休认影
临流偶瞥便明心
注1:《楞严经》卷4云:“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注2:《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载:“[洞山良价禅师]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对镜亲瞻休认影
捻花偶嗅便明心
注:唐朝无尽藏比丘尼有悟道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识心达本知身幻
认影迷头被眼瞒

痴人但认镜中影
穷子不知衣里珠

月光清朗千江现
万象森罗玉镜含

佛心与我心无二
法界和魔界如一
注1:《星云禅话》有云:“佛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佛心。”
注2:《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7云:“离于法界魔不可得,法界魔界同真如性无有少异,菩萨解此则入一道超于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又,《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云:“魔界佛界不二不别。”

梦中得宝实非宝
色外求空不见空

生生相续生生苦
念念慈悲念念空

生生不息生生灭
念念无常念念迁

明月皎然随处现
太空恒尔任时移

业如流水何时尽
身似浮沤不久存

妄念如流何急也
真心似月不随之

大方广佛超三界
妙净明心遍十方
注1:大方广佛:指华严经之本尊。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之佛。大,包含之义;方,轨范之义;广,周遍之义。
注2:妙净明心:指自性清净心。

十因圆满涅槃果
一念无明生死根
注:十因:此指菩萨为获致涅槃之境界而修习的十种行法,称为涅槃十因:信、戒、近善友、寂静、精进、正念、具足、濡语(软语)、护法、布施、正意。

春在花枝波在水
树生果实矿生金

一毫之善成无尽
方寸之微藏大千
注:宗密《普贤行愿品疏》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

一句了然超百亿
寸心介尔具三千
注1:《永嘉证道歌》云:“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注2:《摩诃止观》卷5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宝珠未失云何得
迷子不知还是穷

知当下一心是佛
观现前万法皆空

金刚般若经文妙
妙法莲华喻意深
注:法华经中有七种譬喻,即法华七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

根身幻化并非我
眼耳见闻皆是心

愚夫不解空空义
智者常怀了了心
注1:《楞伽经》卷2云:“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注2:《菜根谭》云:“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缘由缘起依他起
因是因生不自生
注1:依他起:即依他起性、依他起相。略称依他起。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注2:《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

众生执我实无我
万法皆空业不空

彻悟空空无我所
备尝苦苦厌人身
注1:空空:空之亦空曰空空。《大智度论》卷46云:“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
注2: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
注3:苦苦: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

三界众生成一体
一真全体现三生

一真全体圆成实
万善同归妙净明

事忙不觉人生苦
心静方知宇宙空

色即空来空即色
心无我也我无心(回文格)

叹人世百年如寄
问苍天何处是归

生死涅槃原不二
菩提烦恼本如一

条条江水映明月
滴滴露珠含太阳

世事如云烟过眼
人生若梦幻无痕

浮生若梦何时醒
往事如烟无处寻

心月常圆无断灭
身车不住入轮回

柳绿花红真有趣
鸢飞鱼跃岂无情

众生都是被吓死
诸佛无非不怕它

色身非我我非色
空性是心心是空
注:空性: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

空相不增也不减
如来非色亦非声

三世三心不可得
一尘一佛本无穷
注:《大般涅槃经》卷10云:“假使纯陀所奉饭食,碎如微尘,一尘一佛,犹不周遍。”

缘起性空无我所
抛头露面是何人

人生奥妙有真谛
我佛慈悲无妄言

本无主宰皆由己
各有前缘莫比人

碌碌百年才刹那
如如一念历僧祗

悟空愿代众生苦
厌苦莫言断灭空

人生若梦何时醒
世事如云转眼空

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镜含万象,即色即空

月印千江,非一非异
镜含万象,即有即空
注1: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也不是别异。超越一、异的相对相,而臻于绝对境界。
注2:即有即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故无自性,即此即是空,非坏灭然后始空。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提烦恼,等似空花(集句)
注1:《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注2:古德云:“生死涅槃,恍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众生诸佛,同具妙心

无始无终,真空离相
不增不减,妙有随缘

追逐虚空,众生著相
了知真实,智者除心

看宇宙渺茫如幻境
感人生匆促若浮沤

一心离欲离言离相
诸法即空即假即中
注:即空即假即中:谓空假中三观同时进行,这是天台宗圆顿的观法。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诸法系由因缘而生,谓之假;非空非假乃绝对之理,谓之中。

如来藏不离烦恼藏
菩萨心即是慈悲心
    注1:如来藏:指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注2:大慈心与大悲心称菩萨二心。

刹那虚无,含藏永远
微尘假有,映现大千
    注1:李通玄《华严经合论》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注2:假有:虚假的、施设的有。指没有实体,却在现象上有其存在、影响,通常指现象世界。

万法唯心,真心不动
虚空入色,妙色无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切众生,皆为化佛
三千世界,尽是妄尘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三千世界,毕竟是空

性相皆空,不增不减
如来所得,无实无虚
注1:性相二空:性空即诸法无自性;相空即诸法缘生之相,都是虚妄不实。
注2:《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善恶升沉,实无主宰
天堂地狱,不出身心(集句)
注1:《宗镜录》卷78云:“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
注2:主宰:指我、自己。即其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
注3:陈兵《佛教与密宗入门》云:“凡情圣智,天堂地狱,九幽十界,不出身心。”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迷不见性,悟不见空(集句)
注1:《禅关策进》卷1载:“[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來,死从何去。”
注2:《圆觉经钞》有四不见之说,即: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三、迷不见性,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见空。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集佛经句)
注1:《楞严经》卷3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2:《圆觉经》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本妙明心,含藏万有
元清净体,朗照十方(敬题《楞严经》)
注:《楞严经》卷1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又,《首楞严义疏注经》卷2云:“本妙明心,未尝生灭。”

生生不息之无尽藏
运运密移而刹那空
注1:无尽藏: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注2:《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注3:《大宝积经》卷87云:“以诸法不生故,刹那刹那空。以刹那空故,名为无相。”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说空说有,要在圆融
注:《楞严经》卷3云:“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梦幻尘劳,空花佛事
唯心净土,名字众生

五蕴幻身,无非苦聚
六尘缘影,不是真心
注:《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见树木时,云何树木
有文殊者,无是文殊
注1:《楞严经》卷2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注2:《楞严经》卷2云:“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滚滚尘乡,终究是苦
悠悠劫海,刹那皆空
注:尘乡: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之乡里,乃指生死海。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尘尘刹刹,幻化无穷
注:宗密《原人论》云:“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矿里藏金,金不是矿
枝头挂果,果并非枝

金在矿中,果非树外
月非水内,春在枝头
注:《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果非树内,亦非树外
虫出水中,不出火中

方寸心田,妙藏万卷
大千国土,尽入毫端

方寸之间,含藏万物
大千以内,出入一毛

三界众生,同为一体
十方诸佛,都是此心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三身三德,皆是瑜伽(集句)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1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注2:三身三德: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者配列,则法身为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注3:《瑜伽师地论释》云:“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伽。”

法界圆融,非情成佛
金刚般若,无住生心
注1:法界圆融:谓法界之诸法事事涉入交彻。是华严之无碍、天台之性具也。
注2:非情成佛:又作草木成佛、无情成佛。谓非独一切有情众生有佛性,草木、国土等无情,亦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乃华严、天台等圆教之极说。如华严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之说,天台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说。
注3:金刚般若:如金刚般坚固、锐利之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
注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要旨。

相即相容,相依相待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注1:相即相容:又作相即相入。华严宗教义之一。意谓宇宙万象互融无碍之作用,其间保持着无限密切之关系。
注2:相依相待: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统一。
注3:《无量寿经》卷下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虚空入色,色入谁家
注:“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系禅宗公案。

草长莺飞,以因缘故
风流云散,亦本性然

寂灭道场,如如不动
尘劳梦幻,念念皆空

真佛在心,心不异佛
虚空入色,色即是空

真我是心,心心即佛
俗情贪色,色色皆空

劫海刹尘,众生平等
佛心密意,唯我独尊
注1:佛心: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
注2:密意: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

前世来生,亦真亦幻
藏尘灵梦,太妙太玄
注1:藏尘:(1)乃显示华严经所说之佛身具有重重无尽之相而不可思议。全称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又称十莲华藏尘数、十华藏尘。即谓佛身中具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之佛大人相,仅有具普眼者能得见。(2)佛之劣应身三十二相,对于胜应身尊特之相而言。含藏尘垢之义也。
注2:灵梦:指不可思议之梦。一般民间相信梦乃诸天、神佛等予人之预示,依吉、凶、正、逆之梦兆,可占卜现实之吉凶,故不论梦中出现者为神佛或祖先,倘梦境与日后实际状况相符,则称之为灵梦。对此,小乘说一切有部指为实有,大乘则斥为妄见。佛典中有关灵梦之记述甚多,如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等记载释尊托胎时白象之灵梦;大品般若经卷十八、般舟三昧经卷上等亦有梦中观见阿弥陀佛而受感应者。此外,中、日高僧传中有关灵梦之故事亦极多。

本妙明心,未尝生灭
空如来藏,不受染污

妙净明心,人人本具
大方广体,物物圆成
注:《华严经要解》云:“盖大方广体,物物圆成,但局于识情,故束之令小。”

一心不灭不生常寂
万法缘来缘去本空

香象渡河,涉足法源底
群猴跳海,丧身幻景中
注1:香象渡河:譬喻彻底截流,所证甚深。《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有三兽渡河之典故:“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喻十二因缘,兔喻声闻,马喻缘觉,象喻佛,说明唯佛才能“尽法源底”。
注2:群猴跳海:佛经寓言,出自《法句譬喻经》等。一群猕猴来到海边,海湾中有泡沫,风一吹便积聚起来,高达数丈。猴王见了,认为是雪山,乃对群猴说:“早听说大海中有雪山,其中甘美水果可随意享用,我当先去看个明白。若是极乐之地,我就不回来了”。说完爬上树,跳往泡沫堆,结果被淹死。其余的猕猴不知其故,纷纷效法,结果也都丧了性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注: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又称不住。诸佛独入“无住涅槃”,即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生死路茫茫,何从何去
色心空寂寂,无往无来
    注:“色心空寂寂”:指一方面认识到物质现象没有独立的自性,“色即是空”;一方面心远离种种障害,而为空寂无相,即“心即是空”。

观普贤身,有无穷形色
自文殊舌,出一切音声

烦恼即菩提,不思议也
微尘含刹土,可析求乎
    注1:《六祖坛经?般若品》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2:《密严经?显示自作品》云:“分析于诸色,乃至观微尘,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楞伽经》云:“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水流刹那无常空性相
流水连绵不断有因缘

天象寒来暑往无穷尽
地形沧海桑田常变迁

大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真空含万有,非断非常

一切音声,自虚空生灭
无边色相,皆法界尘劳

一切音声,自虚空生灭
如来色相,遍法界尘毛
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2云:“能令色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遍。”

万法空生空灭虚空藏
一心妙有妙无灵妙源

万法无来无去无生灭
诸行非有非空非断常

片云点太清,实非本体
大海生浮泡,不是全潮
注1:《楞严经》卷9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注2:《楞严经》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认影迷头,未知身是幻
识心达本,不被眼来瞒

念三界唯心,是心作佛
悟众生同体,当体即空

众生逐妄缘,轮回造业
万法如流水,相续成形

由老弱病残,以观身苦
因凋零衰萎,而悟色空

法界圆融无尽依缘起
众生轮转不休在业行
注:华严宗认为,法界之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法界之一法与一切法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称为法界缘起。

念念无常,而心灯不灭
生生不息,即法海无边

老病死众生共业无非苦
去来今万法唯心毕竟空
注:《俱舍论》卷22云:“如世尊言:诸所有受,无非是苦。” 

既有佛能成,则皆能成佛
虽无生可杀,而不可杀生
    注1:《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经?德王菩萨品》复云:“若一阐提除一阐提则成佛道。”
    注2:《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佛性雄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沮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证知。以是因缘,无能杀者。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无杀者,应当无有不善之业。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

如来以缘起性空为要义
善恶乃升沉苦乐之枢机

说寻常,菩提烦恼皆人性
论究竟,方便随缘亦物情

成住坏空,世界循环不已
中生本死,有情流转无常
    注1:成住坏空:即四劫。佛教认为,世界不断循环着成立与破坏之过程,分四个阶段:(1)成劫:世界成立期,包括器世间(物质世界)和众生世间(有情众生)的成立时期; (2) 住劫:这是存续期,相对安稳状态;(3)坏劫:这是破坏期,众生世间与器世间渐次破坏;(4)空劫:这是空漠期,虚无状态。
    注2:中生本死:即四有。佛教认为,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四种状态,即:(1)中有:死后至再生之间的存在;(2)生有:脱离中有状态,托胎之初刹那的存在;(3)本有:出生至死亡之间的存在;(4)死有:临终之刹那的存在。

明月穿云,自性本来清净
莲花处水,菩提无可染污
    注1:《大法鼓经》云:“若离一切烦恼云覆,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注2:《无量寿经》云:“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华严经》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宝积经》云:“譬如有诸莲花,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

诸行缘起性空,无常无尽
万法圆融平等,自在自然

地上树,天上星,法门无尽
镜中花,水中月,实相是空
    注1: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载:无垢光尊者云:“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树, 依法而修,何时可完?但成佛法要,是在能圆融一切无二。”
    注2:《大智度论》卷6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无边色相身形,皆为密印
一切音声话语,尽是真言
注1:密印:根据密教之教义,诸佛菩萨皆有本誓,为标示此本誓,常以两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势动作,呈现种种相,是为本誓之印相或印契,故称之为“印”,又以其所标帜之义理旨趣极为秘密深奥,故称之为“密”。
注2:《大日经?密印品》云:“秘密主,乃至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说,应知皆是真言。”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有天有地有苦海有恶时
注:恶时:恶行盛之时。所谓“五浊恶时。”

树枝挂果之前,果在哪里
蜡烛烧光以后,光去何方

一天又一天,真我未曾变
明日复明日,幻身不可留

生命之迷,离不开黄、赌、毒
乾坤一梦,无非是假、大、空
注1:“黄”,暗指男女之欲,这涉及宇宙生命的缘起。“赌”,暗指概率、几率,这和宇宙生命的缘起也密切相关。还可以进一步引伸,则涉及宇宙生命之有无上帝、主宰,以及众生是否有不可更改的完全被决定的宿命(如:爱因斯坦与玻尔曾经因量子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中的几率或随机因素问题,争论“上帝会不会玩骰子”,虽然爱因斯坦从“决定论”的观点出发,坚持认为“上帝不掷骰子”,但是,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却支持了玻尔等人的“非决定论”。正如霍金后来所说的:“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还把它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诸法无我(无主宰),是佛教的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同时,佛教认为,命自我立,虽然众生有定业,但却没有不可更改的宿命,心力和业力是相互作用的。“毒”,暗指众生的颠倒妄想和贪瞋痴毒,众生以苦为乐,以妄为实,追逐享乐,造诸恶业,因而招至苦报。另一方面,毒又暗含药之义(所谓“是药三分毒”),关系到生命的病痛和救度(诸佛救度众生,乃应病与药),这也涉及生命痛苦与解脱的因缘。
注2:假、大、空,可分别喻指宇宙生命的现象虚幻、缘起无尽、体性空寂。

海底尘,火中莲,不能够取
天边月,山头雾,只可以观

大千入毫端,方寸含刹土
三界皆苦海,六根即众生

芸芸众生,都是光中化佛
纷纷万象,无非梦里空华

众生成佛时,普见众生是佛
万法悟空后,始知万法不空
    注:《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又,《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大道无为,任凭无数幻身坏
悲心有愿,不忍有情苦受增

痴迷时,众生器界皆为物欲
觉悟处,万象虚空尽出法音

大因缘宛若虚空,岂能超出
真解脱譬如幻物,不可执持
    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又解脱者名不可执,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正眼正观,一朵莲花藏海众
妙心妙察,十方刹土入毫端
    注1:海众:指僧众。众生一入佛门,便悉皆平等,成为一体; 宛如百川流入大海,而成一味。
    注2:《普贤行愿品》云:“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波罗蜜多,因圆果满得真我
阿赖耶识,去后来先做主公
注1:因圆果满:谓因位之万行圆备,果位之万德充满。《心地观经》卷1云:“三僧祇劫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因圆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
注2:玄奘《八识规矩颂》云:[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

三际假名,不生不灭亦无住
一期幻梦,是苦是空岂有常
注1:三际:前际,后际,中际,分别指过去,未来,现在。亦即三世。
注2:《华严经》卷35云:“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稳、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天象地形,轮回变化真奇妙
物情人性,深奥参差不简单

心照乾坤,胎藏万物真奇妙
性含空有,缘起群萌大自然

三界唯心,甚深缘起不思议
众生同体,无尽轮回难了知

水月镜花,无从执捉无从得
风踪云态,不可撮摩不可留

专注一心,禅者如如观实相
圆融万法,鼠儿唧唧说华严
注:禅宗有公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

念念变迁念念心,心流如瀑
尘尘无尽尘尘刹,刹海涌波

阿赖耶识随缘变现成根境
补特伽罗取趣轮回非断常
注1:阿赖耶识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
注2: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诸趣轮回者。

诸佛菩萨,非去非来,非一非异
大千世界,不生不灭,不减不增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复空
    注1:《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是:在眼见的作用中,见到所见的事物之时,眼前所见的事物并非能见的自性;能见的自性,是远离所见的事物和能见的功能的,因为能见的自性,不是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
    注2: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著于内外一切法为空。
    注3:《宝积经》云:“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又,《中论?破行品》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尘尘刹刹,尘尘刹刹,尘尘刹刹
色色空空,色色空空,色色空空

论其性、命、心、灵,当体众生平等
稽首梵、天、神、佛,立身唯我独尊
    注1:性: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自性)。
    注2:命:(1)佛教所说“命根”之意;(2)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学说,即指灵魂。耆那教将命视为宇宙之根本原理,与“无命”一起并为构成宇宙之二大要素。
    注3:灵:或称精、精神、精识等,指人之神识或物之精。我国古代(如道教)将人之心识,称为魂神或精魂;而依大乘佛教之意,由善恶之业,招感苦乐果报之心识,则称阿赖耶识。
注4:稽首:以头(额)接触他人的足部而礼拜;这是古印度最上的敬礼。也作顶礼。
注5:梵:意译寂静、清静、离欲。作为人格神(或神格)的梵,其义有二:(1)为印度正统婆罗门教思想之最高原理。婆罗门教视梵为世界万有之原理,以梵为主体,展开宇宙创造说,并由此确立梵我一如说。(2)梵天之略称。色界诸天离欲清静,总名梵天。
    注6:天:作为人格神(或神格)的天,其义有二:(1)在佛教,与天道、天界等同义。(2)我国传统观念指宇宙的主宰者、造物。
    注7:神:超越人格的一种宗教信仰之对象。一般被视为能对物质世界施加影响,直至主宰物质世界之一定部分或全部。佛教否定神创造说(神意说),主张因缘、缘起之法为世界之根本原理。在佛教中,神只是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类众生而已。佛教之最高者为佛,佛断迷悟道,超越诸天、诸神而存在,被称为超神、神中之神、天中天、天人师等。
注8:唯我独尊:谓世界之中唯我最尊最上。据《长阿含经》卷1《大本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之时,独行七步,遍观四方,举手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 释迦牟尼佛出生之时,示现此相,表示三界之中,唯佛独尊,当救度天上天下,为天人尊,断生死苦,使一切众生得大安乐;而其余皆邪道,非众生所能依怙,故有此语。另,此语也可以理解为:这里的我并不是指释迦牟尼佛个人,而是指众生皆有的佛性,从生命的本质看,每一个生命内在核心皆有佛性,这样具有佛性的每一个我、唯一的我是最尊无上的。因此,只要觉悟到自己的真实佛性,每个人都能唯我独尊。

佛眼看红尘,灵魂肉体真纯洁
道心观世界,物性人情大自然

般若等观万法皆空,无上中下
菩提透见三时如幻,非去来今

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
妙矣!明星一睹即成无上菩提
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即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众生入我,我入此身,此身非我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何处不一

性海圆融,遍去来今世大方广
佛心自在,如日月珠光妙净明

佛性法身,常住湛然,遍周尘刹
众生器界,暴流不息,终付劫灰
注:暴流:又作瀑流。(1)为烦恼之别名。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诸烦恼亦然,能使众生于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不已,故以暴流喻之。(2)依唯识说,阿赖耶识于轮回之际仍持续不断,犹如暴流。

虽罪福皆空,却易消福难受罪
若根尘俱彻,则外离尘内脱根

莫争不急,名利梦空,且随它去
但念无常,死生事大,如救头燃

佛法甚深,难解难知,非常非断
真如微妙,不生不灭,无去无来

死生其实圆融,并无世外涅槃岸
迷悟本来同体,哪有梦中觉醒人
    注1:《楞伽经》云:“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注2:佛教有“同体之惑”说,谓人之根本无明,乃真如自体之迷惑。此无明与真如二者,犹如波与水之为同体,故称同体之惑。故佛教也常说迷悟同体。

望大海苍茫,潮涨潮消,不增不减
仰长天浩瀚,云舒云卷,即有即空

物换星移,生死死生,看时轮永转
刹尘劫海,色空空色,念法界常如
注:时轮:为古印度之计时器具。又,密教有时轮密法,又称时轮怛特罗。其方法为观察宇宙之结构与活动,即日月星辰之运行及其迁流变化,并控制与此对应之人体脉管、轮、气息之迁流变化,以期达到究极合一之境界。

众生性相空虚,轮转如流何有我
万法因缘和合,变迁不住本无常

法身常在十方,随缘不变本来净
佛眼遍观三界,生死往还毕竟空

心是大,心非大,心无大小名为大
色即空,色难空,色本空虚性乃空

觉时说梦梦非真,惟觉者能听能解
醉里贪欢欢实苦,而醉人不醒不知
    注:《大般若经》卷596云:“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又,《成唯识论》卷7云:“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境似水波心似流,外境随心心不住
身如旅舍我如客,此身非我我无归
注1:《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一切法无住,而众生有住,如来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归处,而众生乐于归处,如来于此而起大悲。”   
注2:《六祖坛经》云:“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 《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众生身为怨贼,贪著养育以为亲友。”

横遍十方,非有非空,幻网重重无尽
竖穷三世,缘生缘灭,红尘滚滚轮回
    注1:十方三世:十方指东、西、南、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是就空间方面而言;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是就时间方面而言。
    注2:幻网:即帝网,又称帝释网、因陀罗网。帝释天宫中之宝网,在一个个网结中,布满珠玉,它们交相辉映,重重无尽,互相交涉、含摄而又不互相阻碍,形成一个无限的反映关系。

不管它假假真真,滚滚红尘多变幻
无非这空空色色,花花世界永轮回

天上人间本太空,厌世应知天上冷
地球月亮皆微粒,穷途莫忘地球圆
注:作者《七律?偶感》云:“遥观月亮挂天边,忘却地球也是圆。一悟微尘旋脚下,顿知大梦即当前。百年老病何堪忍,刹那死生殊可怜。鹤到辽东空感叹,不如吹笛隐林泉。”

我无真实之身,勿以色相音声求我
心有常圆之月,莫于阴晴朔望觅心

无穷宇宙有玄机,确实深沉而险峻
短暂人生如电影,虽然奇妙却空虚

苦海轮回,法尔真如,念人生之杳杳
妙心自在,冥然常乐,共天地而悠悠

山河大地乃尘埃,日月星辰皆泡影
富贵功名原梦幻,身家眷属是云烟

地球只是微尘,微尘里亦有三千世界
生命无非幻梦,幻梦中何来八万心行
    注:八万心行:又作八万四千心行,谓众生八万四千诸垢尘劳心行差别。此能障碍八万四千波罗蜜多陀罗尼门三摩地等。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本空虚

水清月现,水浊月亡,月本无为常自在
风住幡停,风吹幡动,幡何有异只随缘
注1:智旭《佛遗教经解》云:“譬如月轮在天,水清影现,水浊影亡。是故佛宝常住,未尝灭度。”
注2:《六祖坛经》载:六祖慧能“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心生境现,心灭境空,心境本来为一体
风动幡飘,风停幡住,风幡其实不相干
注:心境:内心与外境,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在认识论的层面,二者互相独立;在本体论的层面,二者无差别对立。即所谓“色心不二”、“色心互融”。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随缘不变真如相
非有非无,非一非异,离断非常中道观
    注1:真如相:真如的本相;即无相之相。此中的“相”,只是虚说,非指现象之相,因真如离一切相状。《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2: 离断非常:远离断见与常见。断见,即视一切皆为断灭,人死后一切皆灭;常见, 即视一切皆有恒常性,认为人死之后,自我永久不灭。
注3: 中道观:龙树在《中论》一书所提出的不落于空与假两个极端的理论。《中论》主张八不中道(又称八不中观),有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镜含万象,若有若无,你去他来常自在
海纳百川,不增不减,云腾雨降永轮回

镜含万象,若有若无,你去他来常自在
月印千江,非一非异,浊亡清现总随缘

无我无常,无住无依,观万法皆从缘起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悟涅槃亦是性空

沤生沤灭,大海湛然,本来面目认全体
云起云消,虚空不动,脱落身心得总持
注1:《楞严经》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又,《楞严经》卷3云:“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注2:脱落身心:又作身心脱落。谓脱却身心之一切烦恼妄想,而入真空无我之自由妙境。
注3:总持: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太虚恒尔,无欠无余,云起云消无影响
大海湛然,不增不减,沤生沤灭不相干

无量劫久历轮回,众生本性未曾增减
一刹那含藏永远,诸佛涅槃超越变迁

日征月迈景常新,看柳绿花红,随时轮转
地久天长人易老,趁风轻云淡,作法界观
注:法界观:指悟入法界真理之观法。有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三种,又称法界三观。

天象寒来暑往,地形沧海桑田,亦轮回也
太阳出没升沉,月亮阴晴圆缺,非权现乎

无极无边,无外无中,无欠无余,虚空恒尔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实相本然

蝴蝶梦,黄梁梦,南柯梦,梦不迷人人迷梦
三世空,五蕴空,万法空,空即是色色是空

观叶落花飞,全体随缘,便知万有有无主宰
悟时移世易,真空不变,可叹众生生死轮回

看叶落花开,鱼跃鸢飞,悟万法圆融,佛心自在
感桑田沧海,百年一瞬,念众生平等,同体慈悲

三千世界,不出此心,皆为阿赖耶识随缘变现
五蕴根身,本来无我,只是补特伽罗取趣轮回
注: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之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权便之故,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之补特伽罗)。然部派佛教中,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却承认补特伽罗为实有。

看众生奔走,越岭穿山,入海飞天,身外虚空滚滚
羡禅者起行,着衣吃饭,砍柴挑水,心中实相如如
    注:起行: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

菩提证果,有严净土,有清净身,莫言无,莫言断灭
般若观空,如旋火轮,如大火聚,不可住,不可取持
注1:《宗镜录》云:“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
注2:《大般若经》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

众生皆演员,角色前缘定,无我无常,贤愚贵贱乃权现
万物具空性,由来大体同,不增不减,修短盛衰本自然

观虫出水中,不出火中,死时则死,生时则生,即知缘起
思果非树内,亦非树外,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而悟性空(敬题佛法之缘起性空)

溪声山色,处处含藏玄义:宛然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
暮鼓晨钟,时时演布法音:所谓三车三解脱,三学三菩提(敬题山门)
注1:山门:寺院的门,又称三门。因通常以寺院喻法空涅槃,以其门喻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或喻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即使寺院只有一门,有时亦称三门。
注2:《华严经》云:“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苏东坡有诗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注3:三车:又称三乘,即羊车、鹿车、牛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注4:三解脱:又称三空,三解脱门的略称。指空、无相、无愿(或称无作)三者。
注5:三学:即戒学、定学、慧学。
注7:三菩提:(1)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意为无上觉悟。(2)就菩提的主客体用关系而言, 可分为真性菩提(或称无上菩提)、实智菩提(或称清净菩提)、方便菩提(或称究竟菩提)三种。(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诸佛菩提。

若不解其毛孔收刹海、芥子纳须弥,微尘映世界、瞬间含永远
可推思这小苗变参天、方寸藏万卷,一念遍虚空、午梦历千年
    注1:“毛孔收刹海”、“芥子纳须弥”皆为佛典中常见之譬喻;“微尘映世界、瞬间含永远”是《华严经》中所阐明的思想。
注2:唐代李渤曾以“一粒芥子怎么容纳得了须弥山”向智常禅师请教,智常以“方寸藏万卷”之喻反问道:“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但你万卷书放在何处?”又,当今科技的发展已从物理意义上体现了“方寸藏万卷”。如,一块小小的电脑硬盘、光盘,所储存的信息数量可达天文数量。

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观一切众生,轮回不尽
无边光,无边色,无边体,无边相,无边身,仰十方诸佛,示现无穷

纵经过去恒沙时劫,又入将来无尽轮回,而众生真性,如如不动
普照十方一切世间,遍弥内外任何处所,叹诸佛妙光,实实难思
注1:真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注2:《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诸障,无论山河云雾等外障,贪瞋痴慢等内障,皆不能障蔽,故称无碍光。由此,阿弥陀佛又称无碍光佛。又,《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又,净空《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云:“佛光所及,垣壁俱彻,內外四方,恒与佛对。”

悟众生平等,本来无我,一切无常,任凭风水轮流,但得慧心如止水
观诸法纷然,现在难留,尘劳难尽,随顺时空变幻,应知妙色即真空

佛性神奇含妙法,妙法难思,妙心妙色妙音声,于法不应说断灭相
凡情躁动执浮尘,浮尘本妄,浮想浮生浮世界,对尘唯有作因缘观
注1:《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注2:浮尘:一切有为之诸法,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称浮尘。
注3: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云:“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注4: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宋高僧传》云:“接飞花坠叶,作因缘观。”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必然死,死必然生,生前有死,死后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死生,死生生死,于生死轮回,虚生浪死,难得了生脱死,愁愁愁,死生亦大矣
见色见空,见空见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外无空,空中无色,色色空空,空空色色,色空空色,空色色空,悟色空平等,体色入空,原来性色真空,妙妙妙,空色岂殊哉
注:《楞严经》卷3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