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坛经白话解
-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白话
- 大般涅槃经 共40卷 白话译文(16卷)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10卷
- 阿含经典(白话)
- 药师经(白话)
- 地藏经(白话)
- 弥勒经典(白话)
- 净土经典(白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白话)
-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邱纪良教授 白话翻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 刘宋译本)(白话)
- 楞伽经 (白话) |
- 法句经(白话)
- 百喻经 白话
- 佛遗教三经 白话文
- 解深密经 白话文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代文
- 佛经概说 白话文
- 安乐集 白话文
- 杂宝藏经白话
-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 那先比丘经 白话
- 佛说梵网经 白话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白话
- 成唯识论译注
- 本缘部 白话
- 宗镜录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楞伽经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1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译文
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於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一切诸佛为其灌顶授记。这些大菩萨从各个佛国而来,以大慧菩萨为上首。其时,佛在海龙王宫说法,七日之後,从海中出来,有无数梵天、帝释、诸大护法天龙等,奉迎於佛。其时,佛举目看见了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大城,便面带微笑地说:过去诸佛都在此地演说自己以正智证涅槃之法。此法既非外道之所猜测臆度之邪见,亦非二乘所修行之境界,我现在也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
其时,罗婆那王借助於佛之神力,听到了佛所说的话,从很远的地方知道佛已从海龙王宫出来,现正为诸梵天、帝释及诸护法所簇拥围绕。时罗婆那王见海波浪不能现象,观其会中大众的如来藏识真如性海也是这样,因於无明境界风动,转识浪起,不能发现无边德用。即起欢喜心,高声说道:我应当到佛那裏去,请佛到此城来开示说法,使我及诸天、世人於长夜中,得大光明,得大利益。说罢,即与诸眷属乘坐花宫殿前往佛之处所。到达之後,罗婆那王从宫殿上下来,并从右边环绕三周,以众伎乐供养於佛,所持乐器都是大青因陀罗宝(按:即帝释的青珠),其间杂以琉璃等宝,这些乐器都用上等的布料缠裹,其声美妙,音节和谐。罗婆那王於阵阵音乐声中唱说偈句赞颂於佛,曰:
诸佛所证真心自性,是诸法眼藏。
无人我、法我之执,远离一切妄见执著。
此种智慧唯佛世尊乃能证知,
愿世尊垂愍,为我等开示、宣说。
佛身集万善,於自证智境界恒常安乐,
变化自在,愿入楞伽城为我等说法。
过去世诸佛,也曾於此城中说法,
此间之夜又诸部众,一心想听佛之演说。
其时,罗婆那王又以歌声而说颂曰:
世尊於过去七日中,於龙宫宣说佛法:
後从龙宫出来,安详登上此岸。
我与众采女,以及秉多夜叉眷属等等,
还有归依的婆罗门童子输迦,是超拔於众的聪慧者,
都以其神力,来到如来佛处所。
大家从花宫殿下来後,各各礼拜於佛;
又借助佛之神力,称说自己名号。
我是十头罗刹土,今日来佛所,
愿佛为我及楞伽城中诸众生开示、说法。
过去无数佛,都曾在此楞伽城中说自己所证之法门,
希请世尊也能这样,在众多菩萨的簇拥下,
到摩罗耶山顶之楞伽城去演说最上清净法门。
我及住於楞伽城的广大信众,
今日一心想听闻佛讲说自证之清净法门。
想念过去世无数佛,曾在诸大菩萨的簇拥下,
於此地演说《楞伽经》 。
愿佛同往尊,也为大众开示,
敬请佛慈悲哀怜无量夜叉众,入楞伽城为我等说此妙法门。
世尊听到这些话後,即告诉罗婆那王:过去世诸佛,都哀怜於你,答应你的请求,来此楞伽城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也会这样。这是个喜闻佛法、勤於修行之信众们的住所,我及诸菩萨哀怜於你,故愿意接受你的请求。说完此话,佛及诸菩萨等即默然而住。
当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之妙花宫殿奉献於佛,佛坐於花宫殿上,罗婆那王及诸菩萨前呼後拥,众多采女歌咏赞叹,供养於佛,一起前往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抵达该城後,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又作种种上妙供养,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於佛,罗婆那王又把宝璎珞奉献於佛及诸菩萨,把宝璎珞挂於佛及诸菩萨的项颈之上。其时,佛及诸菩萨受供养後,便简略讲说了各自所证境界之甚深法门。当时罗婆那王及其眷属,又特别地供养了大慧菩萨,并对他说:
我今众修行者,想请佛开示一切诸佛的自证智境界;
我及诸夜叉众,以及在座的众菩萨,
一心想听闻佛法,因此都请佛给予开示。
你是诸修行者中最善於谈论的,
因此大家都很敬佩你,希望你能向佛问法。
究竟什么是自证清净之法门?如何是入於佛的境界?
如何才算远离外道二乘?以及如何才能远离一切过失?
原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①二性②,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③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皆从种种诺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
尔时,世尊④於海龙王宫说法,过七日已,从大海出,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⑤等,奉迎於佛。尔时如来,举目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於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遥知如来从龙宫出,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心,於其城中高声唱言:我当诣佛请入此城,令我及与诸天世人,於长夜中,得大饶益。作是语已,即与眷属乘花宫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绕三匝,作众伎乐,供养如来,所持乐器,皆是大青因陀宝、琉璃等宝,以为问错,无价上衣,而用缠裹,其声美妙,音节相和,於中说偈而赞佛曰:
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
证智之所知,愿佛为宣说。
善法集为身,证智常安乐;
变化自在者,愿入楞伽城。
过去佛菩萨,皆曾住此城;
此诸夜叉众,一心愿听法。
尔时,罗婆那王以都咤迦音歌赞佛已,复以歌声而说颂言:
世尊於七日,住摩竭海中;
然後出龙宫,安详升此岸。
我与诸采女,及夜叉⑥眷属,
输迦娑剌那,众中聪慧者。
悉以其神力,往诣如来所:
各下花宫殿,礼敬世所尊;
复以佛威神,对佛称己名;
我是罗刹⑦王,十首罗婆那。
今来诣佛所,愿佛摄受我;
及楞伽城中,所有诸众生。
过去无量佛,咸升宝山顶;
住楞伽城中,说自所证法。
世尊亦应尔,住彼宝严山;
菩萨众围绕,演说清净法。
我等於今日,及住楞伽众;
一心共欲闻,离言自证法。
我念去来世,所有无量佛;
菩萨共围绕,演说《楞伽经》。
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
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请佛为哀愍,无量夜叉众;
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即告之言:夜叉王,过去世中诸大导师,咸哀憨汝劝请,诣宝山中,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我及诺菩萨哀憨汝,故受汝所请。作是语已,默然而住。
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诸菩萨前後导从,无量采女歌咏赞叹,供养於佛,往诣彼城。到彼城已,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复作种种上妙供养;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於佛;罗婆那王施宝璎珞,奉佛菩萨,以挂其颈。尔时,世尊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自证境界甚深之法。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复更供养大意菩萨,而劝请言:
我今诸大士⑧,奉问於世尊;
一切诸如来,自证智境界。
我与夜叉众,及此诸菩萨;
一心愿欲闻,是故咸劝请。
汝是修行者,言论中最胜;
是故生尊敬,劝汝请问法。
自证清净法,究竟入佛地;
离外道二乘,一切诸过失。
注释
①五法:五法有多种,如「相名五法」、「理事五法」、「提婆五法」、「理智五法」等,此经所说之五法系「相名五法」。「相名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相」者,世间森罗之万象;「名」者,诠释、称呼各种现象之名号;「分别」者,思量识别事理之谓,亦称「妄想」,指分别所变境像之能变心;「正智」者,亦即圣智,指能如实了知事物相状之智慧。以上四法均属有为法。「如如」者,由「正智」而证得之真如,此属无为法。此五法包摄有为、无为一切诸法。
②三性:三性有二种:一善、恶、无记之三性,二遍、依、圆之三性。此经所说之三性,指遍、依、圆三性。「遍」者,「遍计所执性」,指虚妄执著外境外法为实有;「依」者,即「依他起性」,指藉助於各种因缘所生诸法;「圆」者,即「圆成实性」,指一切有为法之真如实性。
③三昧:亦称「三摩地」、「三摩提」 、「三摩帝」等,意译为「定」或「正定」,亦即使心专注一处而不散乱。
④世尊:佛之名号之一。佛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即佛,合称佛世尊)。
⑤天龙:诸天与龙神之简称,天即梵天帝释,龙即诸龙神,「天龙八部」中之二众。
⑥夜叉:又译作「药叉」、「阅叉」或「夜乞叉」,印度神话中一种小神灵,佛教中被列「天龙八部众」之一。
⑦罗刹:又称「罗刹娑」、「罗叉娑」,「恶鬼」之总名,译为暴恶可畏等。
⑧大士:菩萨之通称,有时又指佛或声闻等,意为有别於凡夫之道行高深之修行者。
译文
其时,世尊以其神通之力,於该山中更变化出无数无量宝山,并且都以百千万亿妙宝庄严装饰,每一宝山又都有佛显现其顶,每一佛前都有罗婆那王及诸大众,十方世界一切国土也都於中显现,一一国中都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及其眷属,都有楞伽大城阿输迦园,都是那样富丽庄严毫无差异,同时都有大慧菩萨在向佛请问佛法,二诸佛也都在演说开示自证智境界。以百千妙音声宣说完此经後,佛及诸菩萨都於空中隐而不见,罗婆那王只见到自己身居本宫之中,他当下便想:刚才说法的是谁?又是谁听其说法?刚才所看到的一切究竟是什么?能见的又是谁?佛及诸国土大城众宝山林,这一切现在都那裏去了?难道是梦中所见吗?难道是幻化而成的吗?或者犹如幻有实无之乾闼婆城?或者眼睛有了毛病?或者为阳焰微尘的反映所迷惑?或者如梦中见石女生子?或者如烟焰旋火轮?旋即又想:世上一切诸法大概都是这样,本来实无其物,都是自心虚妄分别的结果,凡夫迷惑,不懂得这个道理。实际上,世上无有能见,也无所见,无有能说,也无所说,见佛听法都是虚妄分别,正如刚才所看到的,不能说是见到了佛,不起分别才能真正见到佛。
其时,罗婆那王当即开悟,弃除了一切杂染,证得诸法唯是自心所变现,住於无虚妄分别之境地,由於以往所种善根,得如实见一切法,了达外境即是自心,能以自智慧善巧观察,永离於一切邪见臆想,善於修行,为修行师,能於自身显种种色像,得种种大方便解,善知诸地精进之相,善观各种心识自体,断除三界相绩身见,远离外道各种执著,以自智觉悟入於如来之藏,直趣佛地。
其时,听到虚空中及宫殿裏都发出这样的声音:善哉!大王,像你所修学的,诸修行者都应该这样修学,应当这样见一切如来,应当这样见一切诸法,如若异此如实之见,即是断灭之见。自证之法,非心意识境界,故各种心识应当远离,应如理观察一切法性,应依智慧内修,莫著外见,莫著二乘外道所修句义境界,及二乘外道所得之诸三昧法。你不应乐戏论谈笑,也不应起吠陀外道之见,不应耽著王位自在,也不应住外道六邪定中,若能如此如实修行,即能摧破种种邪论恶见,能舍弃一切我见执著,能够以妙慧转识成智,入如来自证圣境。你应如此勤加修习,使所得之法更为清净,善修正定,由定发慧而至殊胜之位,莫著外道二乘境界,以为殊胜,如外道凡夫等修行者。外道执著於我,见有我相,及四大、蕴界处有实功能,而取著於色声香味触法;二乘见有十二因缘,不了性空,於中妄加分别。
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於诸界中上品受生:楞伽王,此大乘行能灭无明惑,能除诸业障,不堕外道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於我,作种种异论,不能演说离见识性、法非法二义。善哉!楞伽王,能如是思维此义,乃是真见佛也。
其时罗婆那王又想重见如来,因为如来世尊於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化佛所作之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所以称为大观行师,也称为大哀愍者,能烧断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分别妄想,众佛弟子所共围绕,善知一切众生之心,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於如来,以重见因缘,未得觉悟者即得觉悟,已得觉悟者,不复退转,远离一切虚妄分别,住三昧乐,智慧增长,进入如来地。
原典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十方所有一切国土,皆於中现;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与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於空中隐而不现。
罗婆那王唯自见身住本宫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谁?谁听其说?所见何物?是谁能见?佛及国城众宝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为梦所作?为幻所成?为复犹如乾闼婆城①?为翳所见?为炎所惑?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往昔所种善根力故。一切法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精进相,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著,内自觉悟,入如来藏②,趣於佛地。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陀③诸见,亦不应著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著,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④,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著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见有无明缘行,於性空中乱想分别。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於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诺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於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愿我更得奉见如来,如来世尊於观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憨者,能烧烦恼分别薪尽,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注释
①乾闼婆城:又译作「犍闼婆城」、「犍闼缚城」等,意为幻化之城。据传有一乐师名乾闼婆,他能以幻术作楼阁等,故後来佛经中以「乾闼婆城」喻幻有实无之物。
②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此如来藏乃佛性之异名,按《佛性论》解释,此如来藏具有三义:一所摄义,亦即一切众生皆为真如佛性所摄;二隐覆义,亦即如来之性,为烦恼所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三能摄义,真如虽在烦恼之中,但含有如来一切功德。
③围陀:即吠陀,梵名Veda。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之总称。原意为知识,即婆罗门教基本文献的神圣知识宝库。这里泛指外道婆罗门。
④三摩鉢底:又作「三摩鉢提」、「三摩跋提」等,禅定之一种,《玄应音义》释曰: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译文
此时,世尊知道楞伽王马上就要证悟不生不灭法门,出於哀怜之心,便重现其身,连同刚才所变现之众多山城国土,也一并重新显现。其时,十首罗刹王重新见到刚才出现的一切景象:众多山城都十分富丽庄严,每一城中都有如来显现其中,每个如来都具三十二种相,而自己则出现於各个如来佛跟前,且每一如来佛之前都有大慧菩萨、夜叉等簇拥围绕,各各在说自证智所行之法门,又见十方诸佛国土,也都是这样毫无差别。
其时,世尊以其慧眼普观众会,突然如狮子王回头,欣然大笑,只见此时佛之眉间、髀劦月、腰颈、肩臂各处的每一毛孔,都放出无量光明,如虹放彩,如日舒光,又如大火在炽热燃烧。其时,虚空中之梵天、帝释天及其四天王,遥见如来坐如须弥山,於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其时众菩萨诸天众都在想:佛世尊於一切均坦然自在,今何故欣然大笑?通身放大光明,默默下动坐如须弥,住自证境地,入三昧妙乐,如狮子王四周环视,望著罗婆那王,念著如实之法。
此时,大慧菩萨受罗婆那王之请求,加之他洞悉在座诸菩萨之心思,深知未来一切众生都爱好执著於语言文字,常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著於外道二乘之行,或者产生这样的念头:世尊已经远离诸识境界,是什么原因欣然大笑?为了破其疑惑,所以就向佛提问佛法。佛随即说:善哉!大慧,你怜愍众生为三世恶见所缠绕,为了使他们开悟,特意向我问法。诸多有智慧之人,为了自利利他,能够作这样的提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现在你也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後的问法者也会提出这个问题。如来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都不解其义。
其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便告之曰:楞伽王,你欲问法,就快问吧,我会逐一为你解释的,满足你的愿望,使你欢喜,能够以智慧观察思维,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善知诸地境界,证得真实之义,入於禅定之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安住於寂静之乐,远离二乘禅定的种种过失,住於诸佛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本无自性。
原典
尔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①,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时十头王见所曾睹,无量山城悉宝庄严,一一城中皆有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以严其身,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绕,说自证智所行之法,亦见十方诸佛国土,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如师子王奋迅回盼,欣然大笑,於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探长拄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时虚空中梵释天②,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
为断彼疑而问於佛,佛即告言:善哉!大意,善战!大意,汝观世间愍诸众生,於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於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③,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④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於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能如实知诸法无我。
注释
①无生法忍:安住於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心,亦即悟诸法不生不灭之理。
②梵释四天:指梵天、帝释天及四天王。四天王即居於须弥山腰之由犍陀罗山的四个山头上的帝释天四将。
③应正等觉:即「应供」与「正等觉」。「正等觉」又称「正遍知」,与「应供」均为佛之名号。
④奢摩他:又称「舍摩他」、「奢摩陀」,禅定七名之一,意为「止息」、「寂静」。
译文
其时,楞伽王承蒙佛之应允,即於清净光明如大莲花的宝山之顶,从座而起,为众多采女所围绕簇拥,顿时又化作无数种颜色之花,种种花香、末香、涂香以及幢幡、冠佩、璎珞等种种世间所未曾见的装饰;又变化作欲界之各种乐器,超过於诸天龙神及乐神乾闼婆之所有者;更变化作十方佛土以前所曾见过的种种乐器;再复化作大宝罗网,盖覆於诸佛菩萨之上;又化作种种上妙衣服,并竖立起幢幡以为供养。做完这一切後,楞伽王即升至虚空,有七多罗树高。在虚空中又变化出种种彩云以作供养,并奏出种种音乐,音乐声自空中而下,环绕下息。
其时,楞伽王即坐於如大莲花之宝山顶上,极是欣悦恭敬地说:我今欲问如来二种义,此二义我从前已经请教过过去诸佛,过去诸佛也已经为我解说过,我今所问仍是此如来二义,但愿世尊慈悲,更为解说。世尊,变化佛曾说,此二义不是根本佛所说,根本佛说三昧乐法门,不说虚妄分别法门。善哉!世尊於一切法自在无碍,但愿世尊悲怜我等,进一步宣说此如来二义,一切佛子都十分想听世尊演说。
其时,世尊告诉楞伽王说:此二义你应当问,我也应当为你等宣说。
当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用各种宝物庄严其身,并应声道:如来常说,一切法都应该舍去,更何况非法?为什么必须舍去一切法及非法呢?那么,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呢?法如果应该舍弃,为什么有二法之分呢?有二法之分,即是虚妄分别之相,诸如有体无体,有实无实,都是一种虚妄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无差别之相,就像毛轮住於不净之境一样,法性本来就是这样,如何舍弃?
其时,佛对楞伽王说:愣伽王,你难道不曾看见过瓶等无常之物吗?愚妄凡夫为假相所迷惑,於中虚妄分别此是瓶,彼是非瓶,你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为法?何者为非法?这是凡夫之所分别,非是圣智见。在凡夫眼裏,有此种相、那种相,智者不为各种假相所迷惑。楞伽王,譬如用火燃烧宫殿园林,看到种种烟焰,但其火性是一,所出现的种种烟焰,是由各种长短大小不同之木料所产生的,你今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
楞伽王,如一颗种子,生芽、长枝、开花并结出种种果实。外法是这样,佛法也是如此。以无明为缘,生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因缘而生,有苦乐、美丑、语默、行止诸种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所堕之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之种种差别。楞伽王,不但以上所言诸法有如是差别,就是修行者修各种观行时,由於各自之智慧、境界不同,所见亦各有差别,何况法与非法,岂能无种种差别?楞伽王,法与非法之差别,应知此均属相分别。
楞伽王,何者是法?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法存在,这是导致有种种法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此之种种法,均应舍离,不应该於中取分别之相。能洞见自心法性,则能做到无所执著。诸如瓶等事物,乃是凡愚之所虚妄分别执著,本无有体,诸修行者,如能以理如实观察,即为舍离诸法。楞伽王,何者非法?所谓诸法无自性、无形相,永远抛弃一切虚妄分别,如实观察诸法若有若无,达到这种境界,其余妄见皆不生起,这就叫舍离非法。此外,还有一种「非法」,亦即如兔角、石女儿等,皆无自性相,不可分别只是随世俗言说,而有其名,不像瓶等,看得见摸得著,以其不是诸识之所能取著,这种分别亦应该舍离。这就是舍离法与非法。
楞伽王,你刚才所问的,我已经回答完了。楞伽王,你说你於过去诸如来处所已经问过此义,彼诸如来曾为你作过解说。楞伽王,你所说的「过去」本身,乃是一种「分别」,说「未来」亦是一样。我与过去诸佛并没有什么差别。楞伽王,诸佛所说之法,皆离分别,超出戏论,非如有色有相之物,只有圣智能够证知。为了使众生得到安乐,因而才演说。因其是无相之智,故称之为如来,因此,如来者,以智为体;因以智为身,因此不可分别,既无能分别,亦无所分别,不可以众生相妄加分别。何以无能分别?因有意识而才有诸境界生起,而有色形诸相,因此,无能分别,亦无所分别,譬如壁上彩书之众生,无有觉知,世间的众生也是这样,无有[业],亦无[果报」,一切诸法也是这样,不可闻不可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幻术所变,凡夫外道不识此理。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否则,则是分别见,由虚妄分别,有二元之对待。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中自见其像,於灯月下自见其影,於山谷中自闻其声响,便生错觉,分别取著,以自心取自心,法与非法也是一样,实乃虚妄分别的产物,对此如不能舍离,只会更加增长虚妄之见,永远不得寂灭。若了达虚妄寂灭一缘,则是最胜三昧,由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妙净明心而为境界。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即於清净光明如大莲华宝山顶上,从座而起,诸采女众之所围绕,化作无量种种色花,种种色香、末香、涂香,幢幡、幰盖、冠佩、璎珞,及余世间未曾见闻种种胜妙庄严之具。又复化作欲界所有种种无量诸音乐器,过诸天龙乾闼婆等一切世间之所有者;又复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见诸音乐器;又复化作大宝罗网遍覆一切佛菩萨上;复现种种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为供养,作是事已,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於虚空中复雨种种诸供养云,作诸音乐,从空而下。
即坐第二日电光明如大莲花宝山顶上,欢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问如来二义,如是二义我已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佛世尊已为我说,我今亦欲问於是义,唯颐如来为我宣说。世尊,变化如来说此二义,非根本佛,根本佛说三昧乐境,不说虚妄分别所行。善战!世尊,於法自在,唯愿哀憨,说此二义,一切佛子心皆乐闻。
尔时,世尊告彼王言:汝应间,我当为汝说。
时夜叉王更著种种宝冠璎珞,诸庄严具以严其身,而作是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应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堕分别相中,有体无体,是实非实,如是一切皆是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①无差别相,如毛轮住非净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舍?
尔时,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败坏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别,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长短大小各各差别。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芽、茎、枝叶及以花果无量差别。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於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堕於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於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瓶等诺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诸观行人以毗鉢舍那②如实观察,名舍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复有非法,所谓兔角、石女儿等,皆无性相,不可分别,但堕世俗,说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识之所取,如是分别,亦应舍离。是名舍法与舍非法。
楞伽王,汝先所问,我已说竟。楞伽王,汝言我於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肢诸如来已为我说。楞伽王,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於二。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镜中自见其像,於灯月中自见其影,於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所谓一缘,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注释
①阿赖耶识:亦作「阿梨耶识」、「阿刺耶识」、「藏识」、「无没识」等,瑜伽行派所立心法「八识」的第八识,具有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之义。
②毗鉢舍那:又作「毗婆舍那」,意译为「观」,观见事理之谓。
上一篇:楞伽经 题解
下一篇: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