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句经(白话)

法句经白话文7 慈仁品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7慈仁品
  译文
  慈仁品大意是讲:大仁之德,此乃圣人之为实践目标的,其功德宏大无法计量。
  仁慈之人不杀生灵,常常能够统摄身心;这样可以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 ㈠
  不杀生灵便是仁慈之人,谨慎所言护守其心:这样永远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㈡
  那种烦乱之心已经整饬,然後再以仁慈之德加以固守:看见令人发怒之事能够忍住不怒,这样便是实践梵行。 ㈢
  至诚之人心灵安定行动和缓,出口言谈了无粗言:不对他人所处之位瞠目以待,这样便可称之为梵行。(四)
  仁者垂手治平天下,不去危害众生生命:没有什么可致烦恼,此乃遵循梵行的妙功。(五)
  常怀慈悲之心哀悯众生,心灵清净犹如佛之教人:知道满足知道行为的进退,这样便可超越生死的困惑。㈥
  灭少欲望勤学(佛法),不被眼前利诱所惑:坚持仁德决不违背,世上之人必然称颂。(七)
  仁寿二德均不违背,决不兴起变化之状:人们常被诤论困扰,智慧之人常常嘿嘿无言,平安无诤。(八)
  博施仁爱广友贤德,哀悯之心惠加众生:经常行使仁慈之心,所到之处皆能平安。(九)
  仁儒之上不会邪佞,心灵安定了无忧愁:上苍将会保佑此辈,智慧之人也乐於接受仁慈之人。(十)
  昼夜皆以慈悲为念,心中没有尅伐他人他物之念:不去残害众多生灵,这样的心念决无任何仇敌。(十一)
  心怀不慈则易杀生,违背戒律其言必妄:愚昧之人从不施与慈仁,也不观照众生之苦。(十二)
  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後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十三)
  履行仁慈之德,博爱苍生救济众人(如此行事)将有十一种赞誉,福报亦将永恒地随身。(十四)
  (而且)睡不安稳觉後心安,绝对不被恶梦缠绕,上苍护佑凡人爱戴,不遭毒手不遭兵器(残身)。(十五)
  水灾火灾不沾身,人生处处皆大吉,死後便可升上梵天,这便是十一种吉符的好处。(十六)
  
  假若能以慈悲为念,无论何种情状皆不废弃(慈悲之念),生死之念渐趋淡薄,(这样便可)获得大利解脱尘世苦难。(十七)
  仁慈之人没有繁乱心志,慈悲情怀最为可行:哀愍同情芸芸众生,这种德福无法计量。(十八)
  假如终身如一,勤勤恳恳为天下人谋福利,用大象大马祠祀苍天,皆不如去做一件护生事。(十九)
  原典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慈仁品者,是谓大仁,圣人所履①,德普无量。
  为仁不杀,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適②无患。 ㈠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㈡
  彼乱已整,守以慈仁;见怒能忍,是为梵行。㈢
  至诚安徐③,口无虫言;不瞋彼所,是谓梵行。(四)
  垂拱④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⑤,是应梵行。(五)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⑥,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㈥
  少欲好学,不惑於利。仁而不犯,世上所称⑦。(七)
  仁寿无犯,不兴变快;人为诤⑧扰,慧以嘿安。(八)
  普爱贤友,哀加众生;常行慈心,所适者安。(九)
  仁儒不邪,安止无忧;上天卫⑨之,智者乐慈。(十)
  昼夜念慈,心无尅伐⑩,不害众生,是行无仇。(十一)
  不慈则杀,违戒言妄⑾。愚不施与,不观众生。(十二)
  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後堕恶道,无修不真⑿。(十三)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⒀誉,福常随身。(十四)
  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⒁。(十五)
  水火⒂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十六)
  若念慈心,无量⒃不废。生死渐薄⒄,得利度世。(十七)
  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⒅。(十八)
  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人,象马以祠天⒆,不如行一慈。(十九)
  注释
  ①履:践履、到达。
  ②適:到也。
  ③安徐:安静舒缓。
  ④垂拱:袖手,摆手,引伸为不做任何事。
  ⑤娆恼:即烦恼。娆,音nia0,烦扰。
  ⑥佛教:佛所教导。
  ⑦称:赞誉。
  ⑧诤:口角、诤吵。
  ⑨卫:保护。
  ⑩尅伐:侵扰干涉。
  ⑾妄:随便、没有根据。
  ⑿真:真如本性。
  ⒀十一:即本品中十四、五两章所列的十一种好处。
  ⒁不毒不兵:不遭涂毒,不遭凶祸。
  ⒂水火:喻危险,激烈的矛盾冲突。
  ⒃无量:即无量劫、无数次。
  ⒄渐薄:逐渐地淡化。
  ⒅无量:此处指无边、不可数、数不清。
  ⒆祠天:祭祀上苍。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