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楞伽经白话解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本章有三节 一 名身句身形身 二 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一切都无记 三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第一节 名身、句身、形身

经文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白话解

现在给你们说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菩萨给人说法,需要理解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进一步悟证句子的真实义。尽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自己弄清楚了,才能化度一切众生。

经文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白话解

依一种事,立一个名,不同的事,便有种种名。所立的种种名,就叫做名身。

表达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句子,这句子能够明确无误地传达一种意义。就叫做句身。

显示一个名句的形相,这个形相就是该名句的形身。

经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白话解

说尺长、寸短,山高、水低,就显示了形相,就有了形身。

句身像径迹,例如缘象马人兽的径迹,可寻得象马人兽的所在地。缘句子所示的径迹,可寻得句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意义,便说是句身。

经文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白话解

看看五阴中的名身和形身。色阴,既有名又有形象,有名身也有形身。受、想、行、识这无色四阴,有名而无具体形象。明显有名身,没见到形身。如果通过言语解说,建立了无色四阴的概念,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在心里能记得起,想得出,所以这种概念叫做形身。这就是所说的名身、句身、形身。

这里说的名身、句身、形身,总的概念和每一种的含义,应当好好修学。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白话解

世尊把名句形身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名身立名句显义,随名现相是形身,

凡愚着名不入义,象溺深泥堪怜悯。

第二节 离摄所摄 妄想不生 一切都无记

经文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白话解

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智者以我所通达的离一异、俱不俱的观点问无智者的时候,他们会对你说:“此非正问”。

经文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①,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②,非彼痴人之所能知。

[注]

求那 梵文Gund,音译求那,原意为原质,引申为德,意译依、依止。

② 无记止论 一般地说,法有善恶正邪之分,非善非恶、非正非邪诸法,属于无记。而这里说的不是非善非恶的无记,而是不作一向说,不肯定是或非,不执着是有或是无,就称为不作记说。止,是为了止外道的恶见,而不置答。合起来称为无记止论。

白话解

对色受想行识等是常无常、异不异,在涅槃境界中,心中的活动有无得所得、有无造所造、有无见所见,何谓尘及微尘,何谓修与修者,如此展转之类的问题,佛说无记止论。那些愚痴凡夫是不可能理解的。

经文

谓闻慧①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注]

① 闻慧闻法之后,不执着言说相,离言入义,就说有闻慧。

白话解

愚痴之人,缺乏闻慧,不得真实义。如来说法,为避免愚夫惊疑,说法讲究分寸,适可而止,不在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问题上偏执一边,不作肯定的记说。有些问题,为避免外道断章取义,曲解佛法,我止而不答。

经文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白话解

外道说命即是五阴身,他们对本来是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

他们愚痴,要寻求最初的因,对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我没有这样说。

经文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白话解

我说如果自己不去摄受,也无什么可以被摄受,离摄所摄,妄想不生,那么一切法都无记。这是外道们无法到达的境界。

为什么我止而不答?外道执着摄受和所摄受相,不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的实相,则无法通达此中真实义。所以对他们提出的如此一类问题,我止而不答。

第三节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经文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①,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注]

① 记论随顺凡夫及小根少智的人的希望心,依于有无、常无常等二见的一边作记说,称为记论。下句说的“止记论”,观前后文意,亦是记论。说记论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一、顺众生心,一向直说;二、为破愚夫妄想,反诘而说;三、依众生不同根智分别说;四、为止外道错误恶见,止而不答。现举论证一切法是常还是无常这个问题为例,

说明这四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如果对方说“一切法常”,只要反诘“你今年的身体状况跟去年的身体状况一样吗?”“你现在的心情跟刚刚过去了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对方只能够回答“不一样”,那么这就是“无常”而不是“常”了,所以“一切法常”的命题不能成立。

如果对方说,先顺着他说的肯定人的色身(躯体)无常,识身(思想认识)无常,然后反诘“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是不是一种法?对方只能够回答“是一种法”,问他“这一种法是否包含在一切法之中”?再问他“这句话是常还是无常” ?这时候,对方只能哑口无言了。他不能说无常,如果他说 “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无常”,便等于说“一切法无常”这句话不确定,便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命题。他又不能说“常”,因为这句话也是一切法之中的一个法,其中有了一个法是“常”,也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命题。

对一些固执“常”见的人说“无常”,对一些固执“无常”见的人说“常”,这就是分别说。

如果外道问“一切法常吗?一切法无常吗?”世尊会说:“这都是你们的戏论,我没有这么说。”这就是止而不答。

白话解

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我经常说止记论,说止记论,是为根未熟的人说的,不是为信根淳熟的菩萨说的。

经文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白话解

离因缘,自己不作意,便再没有别的能作意生出种种法的作者,则妄识不再转生,因此我说“一切法不生”。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离自性。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性离自性?以自觉圣智观察,寻求不得种种法的自性相和共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性离自性”。

经文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因为自共相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谓来去,不可能把它从什么地方拿来,也不可能把它拿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我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白话解

为什么说因为一切法不灭?无生则无体无性,无体无性则无可灭,所以我说“一切法不灭”。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无常?因为法相刹那刹那地变,没有常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无常”。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白话解

为什么又说一切法常?因为一切法相无生,常“无生”:一切法无常,常“无常”。所以我说“一切法常”。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

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白话解

世尊把止记论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说法记论有四种:一向直说反诘问,

分别显示及止论,为制外道诸戏论。

经文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②,

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注]

① 僧佉毗舍师 僧佉,意译为数论,这派人主张数是万法的本源。数论派是附佛外道。毗舍,意译为胜论,这派人以实质、属性、作用、共性、自性、关系作为分析事物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胜论派是外道。这两派都主张实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补特伽罗。

白话解

所谓有生非有生,所谓数论胜异论,

圣智一切悉无记,如是显示教愚人。

自觉圣智善观察,自性无得亦无证,

四种记论唯言说,故说一切离自性。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