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坛经白话解
-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白话
- 大般涅槃经 共40卷 白话译文(16卷)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10卷
- 阿含经典(白话)
- 药师经(白话)
- 地藏经(白话)
- 弥勒经典(白话)
- 净土经典(白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白话)
-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邱纪良教授 白话翻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 刘宋译本)(白话)
- 楞伽经 (白话)
- 法句经(白话)
- 百喻经 白话
- 佛遗教三经 白话文
- 解深密经 白话文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代文
- 佛经概说 白话文 |
- 安乐集 白话文
- 杂宝藏经白话
-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 那先比丘经 白话
- 佛说梵网经 白话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白话
- 成唯识论译注
- 本缘部 白话
- 宗镜录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佛经概说 四、百喻经 题解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题解
《百喻经》,又称《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譬经》、《百喻集》,共四卷。集录九十八则故事,加上卷首引言及卷末的偈语,共有一百则,因而称为《百喻经》。然在本经卷末处,署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故原名应为《痴华鬘》,意思是以痴人的故事来装饰、载道;而「华鬘」常结成行列,作为条贯,这里比喻以一连串的故事贯集起来,并以它来说明佛教的基本教义。本经由天竺法师僧伽斯那所撰,求那毗地翻译。
僧伽斯那,又称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也是求那毗地的老师。
求那毗地,中天竺人。南齐时的译经僧。幼年出家,曾师事僧伽斯那。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记载,求那毗地聪慧强记,勤於讽习,能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齐建元初(公元四七九——四八二年)到京师,居止於毗耶离寺,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胜迭相供请。初时,僧伽斯那在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中精辟切要的譬喻,将其撰为一部,凡有百事,以便教授新学。求那毗地悉能通诵,而且明了义旨,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秋译为齐文,凡有十卷(今为四卷),谓《百喻经》。
《百喻经》的故事,篇幅虽短,却生动诙趣,每则末後都载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来说明佛教的义理,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编译者运用简洁的对白,簿神的文字,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动作,勾勒得栩栩如生,如在目前。透过生动的描述,每一则故事读来,令人倍觉荒谬与错愕;然而,如果以冷静、深刻的心怀来看,这些故事如一面镜子般,著实地反映出人们值得反省的内在。透过这一个个饶富轶趣的故事,佛陀的教法也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碌碌红尘的人们,开展出一条智慧、解脱的生命道路。
近代鲁迅先生曾说:「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看出这部经的价值,在一九一四年时,於金陵刻经处,出资刻印此经,名《百喻经》,一九二六年再版,将书名改回《痴华鬘》。後有不少人将故事白话化,为此而流传更广,影响更深了。
《出三藏记集》卷九康法邃所作<譬喻经序>载:「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教,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互明善恶罪福报应,皆可寤心,免彼三涂。如今所闻,亿未载一,而前後所写互多复重,今复撰集,事取一篇以为十卷,比次首尾,皆令条别。趣使易了,於心无疑。愿率土之贤有所遵承,永升福堂,为将来基。」由是可知,运用此等譬喻教训,可增加学者对教义的理解。
譬喻是「因类取譬」,因此广泛涉及当时的器物、植物、动物、社会习俗及政治制度等。所以,除了直接的文学价值和弘法效果外,我们还可从这些资料中了解佛陀时代的种种环境,而对各教说的产生有较充分的证据,扩展研究视野。
僧伽斯那主张读《百喻经》者应著重领会故事中所隐喻的道理,一如经末偈语所言:「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本经收录於《高丽藏》第三十册、《碛砂藏》第二十八册、《龙藏》第一○七册、《□正藏》第五十册、《大正藏》第四册。坊间亦有单行本流通。
概说
《百喻经》是一部譬喻的经典。佛法中,有些教理很深奥,根基尚未成熟的人无法听懂。因此,佛陀应众生之机,采用各种方法来讲说佛法。所谓「三藏十二部」的经典,「譬喻」即是其中之一。
兹摘译八则,说明佛陀教化的善巧方便。
♡ 喜欢 (0)
《百喻经》,又称《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譬经》、《百喻集》,共四卷。集录九十八则故事,加上卷首引言及卷末的偈语,共有一百则,因而称为《百喻经》。然在本经卷末处,署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故原名应为《痴华鬘》,意思是以痴人的故事来装饰、载道;而「华鬘」常结成行列,作为条贯,这里比喻以一连串的故事贯集起来,并以它来说明佛教的基本教义。本经由天竺法师僧伽斯那所撰,求那毗地翻译。
僧伽斯那,又称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也是求那毗地的老师。
求那毗地,中天竺人。南齐时的译经僧。幼年出家,曾师事僧伽斯那。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记载,求那毗地聪慧强记,勤於讽习,能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齐建元初(公元四七九——四八二年)到京师,居止於毗耶离寺,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胜迭相供请。初时,僧伽斯那在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中精辟切要的譬喻,将其撰为一部,凡有百事,以便教授新学。求那毗地悉能通诵,而且明了义旨,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秋译为齐文,凡有十卷(今为四卷),谓《百喻经》。
《百喻经》的故事,篇幅虽短,却生动诙趣,每则末後都载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来说明佛教的义理,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编译者运用简洁的对白,簿神的文字,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动作,勾勒得栩栩如生,如在目前。透过生动的描述,每一则故事读来,令人倍觉荒谬与错愕;然而,如果以冷静、深刻的心怀来看,这些故事如一面镜子般,著实地反映出人们值得反省的内在。透过这一个个饶富轶趣的故事,佛陀的教法也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碌碌红尘的人们,开展出一条智慧、解脱的生命道路。
近代鲁迅先生曾说:「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看出这部经的价值,在一九一四年时,於金陵刻经处,出资刻印此经,名《百喻经》,一九二六年再版,将书名改回《痴华鬘》。後有不少人将故事白话化,为此而流传更广,影响更深了。
《出三藏记集》卷九康法邃所作<譬喻经序>载:「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教,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互明善恶罪福报应,皆可寤心,免彼三涂。如今所闻,亿未载一,而前後所写互多复重,今复撰集,事取一篇以为十卷,比次首尾,皆令条别。趣使易了,於心无疑。愿率土之贤有所遵承,永升福堂,为将来基。」由是可知,运用此等譬喻教训,可增加学者对教义的理解。
譬喻是「因类取譬」,因此广泛涉及当时的器物、植物、动物、社会习俗及政治制度等。所以,除了直接的文学价值和弘法效果外,我们还可从这些资料中了解佛陀时代的种种环境,而对各教说的产生有较充分的证据,扩展研究视野。
僧伽斯那主张读《百喻经》者应著重领会故事中所隐喻的道理,一如经末偈语所言:「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本经收录於《高丽藏》第三十册、《碛砂藏》第二十八册、《龙藏》第一○七册、《□正藏》第五十册、《大正藏》第四册。坊间亦有单行本流通。
概说
《百喻经》是一部譬喻的经典。佛法中,有些教理很深奥,根基尚未成熟的人无法听懂。因此,佛陀应众生之机,采用各种方法来讲说佛法。所谓「三藏十二部」的经典,「譬喻」即是其中之一。
兹摘译八则,说明佛陀教化的善巧方便。
♡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