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佛经概说 白话文

佛经概说 六、净土三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概说
  3佛说观无量寿经
  本经又名《十六观经》,因为经中介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十六种观想念佛法佛陀讲说《观无量寿经》的因缘背後有一段辛酸无奈的故事,日本人称这个因缘为王舍城的悲剧。这悲剧是这样的:频婆娑罗王是佛陀成道後,最初弘法度众护持最有力的在家信徒。当初悉达太子舍俗出家,途中行经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非常欣赏太子,并曾慰留太子,愿承让半个国土共治国政,但被拒绝了。因此频婆娑罗王就与太子约定,将来成就佛道时一定要第一个来度化他,所以频婆娑罗王确是佛陀成道後第一个度化的国王。
  频婆娑罗王亲近佛陀三十几年,奉献竹林精舍,在摩竭陀国实行佛化政治。但很不幸的,频婆娑罗王生了一个忤逆不孝的阿阇世太子。阿阇世太子受恶友提婆达多的恶意挑拨,以为父王真是杀害他前世生命,而又曾於孩提时曾欲加害他的人,於是气忿填膺的动起杀害父王的念头,经大臣们的劝导,才将父亲软禁於地窖的大牢里,但仍准备要活活将父亲饿死。频婆娑罗王非常伤心难过,王母韦提希夫人更是痛不欲生。当然不忍丈夫被活活饿死,因此每日澡浴清净,将酥蜜和面涂抹於身体上,并在装饰用的璎珞饰品中盛葡萄浆,藉探监之名,密呈给丈夫吃。过了一段时间,阿阇世王发现父王尚未饿死,乃查出是母后所为,便连同母后也一起关起来。
  韦提希夫人被幽禁後,忧愁憔悴,伤心难过之余,不禁怀念起佛陀的慈悲,真诚一心的向耆阇崛山礼拜,祈求佛陀降临为她开示。佛陀在定中得知,乃与目犍连和富楼那以神通力同现王宫,韦提希夫人便号泣向佛作礼说:为什么我们会生出这样大逆不孝的儿子?竟然这样对待亲生父母!难道是我们过去世造了什么业吗?这世间是这样的污浊肮脏和丑陋啊!请世尊为我广说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清净国土,并教我思惟观想之法吧!
  佛陀於是依韦提希夫人之请,示现诸佛净妙国土,韦提希夫人当下即发愿,乐往生西方,佛陀进而为其广说往生极乐净土条件的「三福行」及「十六观行」。以下即介绍此二种往生之因行。
  ㈠三福行
  所谓三福行,即是往生极乐净土者必修的三种福业:
  l世福—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及修十善业。
  2戒福—需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3行福—需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
  经中并说到此三福行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其代表著福慧双修,解行并重,故为所有净行者修持之根本。
  世俗之人或者认为佛教是不注重伦理孝道的,其实佛陀本身即是一位大孝子,他为父王开示说法,使现生来世皆得离苦得乐,获无上解脱,这远比甘旨奉养都来得究竟有用:又其父王往生出殡时,并亲自负责抬棺,也都尽了人子之责。因此在佛陀一生讲经,所说之法中就常常指示弟子要孝顺父母,并认为孝养父母就如同供养恭敬佛陀,其功德是一样的。
  在佛教中有许多是专门赞叹父母恩情浩瀚,为人子女者应如何尽孝报答的经典,如《心地观经》、《佛生忉利天为母说法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孝子经》、《六方礼经》等。
  而古来大德孝亲之事例,不胜枚举。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尊者,为救母亲於倒悬之苦,於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供养僧众,仗大众修行圆满的功德,超荐母亲出离饿鬼道,故盂兰盆会一直流传至今。隋朝的敬脱和尚,以孝行闻名千里。他每次出外弘法或听闻佛法,都用担子一肩挑著母亲,一肩挑经书,悠然前往,为的是不忍母亲在家无人伺奉。齐朝的道纪禅师,事母至孝,常往来邺城东郊说法济世。行路间,常是一担在身,右挑经书佛像,左担年老母亲。举凡衣著、饮食、大小便利之事无不亲躬服侍,还不时告诫时人:「躬亲孝养母亲之人其福德与登地菩萨是一样。」
  因此本经在百善中特别提出「孝顺父母」的福行为往生之因,除表示欲往生极乐下可忽略世间福德之外,亦为佛教注重孝道提出一有力证明。
  ㈡十六观
  此十六观之观法如下:
  「观」即谛观,审慎观照、观想之意。依经所言,「观」乃除恶灭罪之法。如十六观中之第三、六、七、八、十一、十三、十四及十六观,皆有述及观想除灭生死罪业之语,故本经之主旨大意也可说即是教人如何观想,以达除恶灭罪而往生净土之目的。
  依善导大师之分判,此十六观中前十三观,纯粹讲述观想方法,故称定善。而十四至十六观,共是讲述三辈九品往生行业之等级分类,并无涉及观想,则称为散善。以下依此定、散之分类简要说明十六观之内容:
  1定善十三观:
 此又可分为依报及正报两种观。
 (1)依报观:包括第一至第七观:
  第一日想观——观此土日轮将要西下时之光明。
  第二水想观——观此土之水及地所映彻之琉璃相。
  第三宝地观——观净土内外映徹之琉璃地。
  第四宝树观——观七宝庄严之妙华行树。
  第五宝池观——观八功德水充满池中。
  第六宝楼观——观堂皇巍峨之宝楼宫殿。此观成就时,同时也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称总观。
  第七华座观——观阿弥陀佛专用莲华座之清净庄严。
  (2)正报观:包括第八至第十三观。
  第八像想观——观阿弥陀佛之庄严形像,属假正报身。
  第九真身观——观阿弥陀佛之真金色身属真正报身。
  第十观音观——观阿弥陀佛左脅侍观世音菩萨庄严的形像。
  第十一势至观——观阿弥陀佛右脅侍大势至菩萨庄严的形像。
  第十二普往生观——观自身生于极乐,於莲华中结跏趺坐,蒙佛菩萨观照想,开眼见佛菩萨满虚空想,和听闻佛法想,此属於自身普观想。
  第十三杂想观——观池水华上丈六金身之佛菩萨,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此属佛菩萨身杂想。
  从第八观到第十三观的以佛菩萨为所缘境的观想法,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兴趣,也较容易起观的,而且经中对於如何观想也都有详细的描述。其中第八观尤有特殊的意义,经说:「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逼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昧。」意思是说,如来法身遍於一切,如果我们的心思念忆想佛时,我们当下的心即是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这是「自性弥陀」之义的最佳诠释,与禅宗参「本来面目」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常时心心念佛的人,除了有颗至真善美的心外,必定也有与佛陀一般庄严的法相,而深具善根福德因缘。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身相的庄严是很能摄受众生的。例如:舍利弗即因见到马胜比丘庄严威仪的法相,跟踪请示,才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而五比丘、大迦叶、须达长者,也都在佛陀的庄严摄受下,决心皈投佛陀座下。即便起初杀人如麻的鸯掘摩罗,本欲行刺佛陀,却在目睹佛陀圣容後,感动得五体投地,求哀忏悔。不但人是如此,连动物亦然,山中的豬猴、酒醉的狂象,也都被佛陀的金容摄受而献上鲜果、流泪悔过。《心地观经》说:「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的确不错,佛陀不必说法,光是见到祂庄严圆满的身相,就能让人生起清净恭敬的心,从而也易让人起观,因此庄严的法相是能说法的。
  2散善三观:
  即十四至十六观。
  此乃说明依行持不同,则临终时诸佛圣众迎接往生的情景,及生彼国後见佛闻法、修持成道之状况即有不同。初分三品,再依次各分上、中、下三品,则构成了九品往生蓝图。
  第十四观所讲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及上品下生。
  第十五观所讲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及中品下生。
  第十六观所讲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
  此三辈九品往生是依《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扩充而来。大致说,上品三生,是著重於能解空慧的修行者,其往生後,以得无生法忍为近程目标,再求成佛;中品三生,是为能持戒行善而遵人间伦常道德者,其往生後,以先证得阿罗汉果为目的;下品三生是为行恶犯戒却得闻佛名者,其往生後,在渐渐薰修之下,而发无上菩提心。故此九品往生,实为任何有一念向善之众生大开的方便之门,其中下品下生甚至包括违犯十恶五逆者,故比《无量寿经》中,将五逆诽谤正法者排除在外看来,被机摄取之对象就更广了。

原典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刘宋西域三藏□良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遗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日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①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②,我等不宜复住於此。」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勅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遗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遗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扌建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於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③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於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合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耶含。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④。」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後,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徹,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闲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於台两边,各有百忆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味,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出车□光;车□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⑤,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闲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於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⑥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问。踊生诸果,如帝释瓶⑦。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⑧。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後,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於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书。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忆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⑨、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於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坐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实树、凫□、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⑾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麤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耶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忆三千大千世界。於圆光中,有百万忆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⑿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人,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敬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鉢头摩花⒀,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⒁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观世间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⒂经典;三者修行六念⒃,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勤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後,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⒄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⒅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⒆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味。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园。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广夜,莲花乃用;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⒇,住欢喜地(21)。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欲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後,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22)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於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等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注释
  ①劫初:是指成、住、坏、空的成劫之初,即欲界有情世界成立之初。
  ②栴陀罗:意为暴厉、险恶、杀人者。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栴陀罗居於首陀罗阶级之下位,是最低下的种族。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栴陀罗是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的混血种。
  ③提婆达多:乃佛陀之堂弟、阿难之兄。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为利养而造三逆罪,生堕地狱。
  ④无生法忍:了悟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能安住且不动心。
  ⑤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一般意译为帝释持。即帝释天颈饰,常放无量光明。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
  ⑥阎浮檀金:阎浮即阎浮树,佛陀少时第一次冥思,即坐於此树下。据说流於此树林间的河流多含金沙,所以称为阎浮檀金。
  ⑦帝释瓶:又称贤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
  ⑧八池水:指有八个水池,而每一池水具有八种功德,即八功德水。此八种功德是: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等。
  ⑨甄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因与甄叔迦树的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
  ⑩夜摩天:乃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叫焰摩天、须炎天、离诤天。此天光明赫奕,欢乐无穷,故为印度民族所憧憬。
  ⑾修多罗:乃梵文「经」的音译,广义为一切佛法的总称。
  ⑿无缘慈:为远离差别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此乃佛所独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⒀鉢头摩花:即红莲花。
  ⒁阿僧祇: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据称一阿僧只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
  ⒂方等:指大乘经典。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
  ⒃六念:即念佛、法、僧、戒、施、天之六种念法。又称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
  ⒄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意思是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能遮除各种恶法。菩萨以利他为志,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方能不忘失无量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惧,自由无碍的弘演佛法。
  ⒅法子:指出家而归入佛正法之人,或指随顺佛道,而由佛法抚育之人。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疏》中认为,佛为法王,故称遵其法、入其法的佛子为法子。
  ⒆紫磨金:磨,无垢浊之意。紫磨金乃带有紫色的黄金,为黄金中的最上品。
  ⒇百法明门:百法,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故百法明门即通达百法的智慧之门。为菩萨於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各宗各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不同之说法。有说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有以为是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十种心法相扶而起所成之百法……。
  (21)欢喜地:即十地的初地,为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的第四十一位。又称极喜地、初欢喜地,略称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乎等圣性,具证人、法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22)十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的十种智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胜之,无能坏之,故称力。此十力是:㈠处非处智力,㈡业异熟智力,㈢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㈣根上下智力,㈤种种胜解智力,㈥种种界智力,㈦遍趣行智力,㈧宿住随念智力,㈨死生智力,㈩漏尽智力。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