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坛经白话解
-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白话
- 大般涅槃经 共40卷 白话译文(16卷)
-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10卷
- 阿含经典(白话)
- 药师经(白话)
- 地藏经(白话)
- 弥勒经典(白话)
- 净土经典(白话)
- 大方广佛华严经(白话)
- 维摩诘经 (维摩诘所说经) (邱纪良教授 白话翻译)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求那跋陀罗 刘宋译本)(白话)
- 楞伽经 (白话)
- 法句经(白话)
- 百喻经 白话
- 佛遗教三经 白话文
- 解深密经 白话文
- 禅宗七经白话解(观辉居士)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代文
- 佛经概说 白话文
- 安乐集 白话文
- 杂宝藏经白话
-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 那先比丘经 白话
- 佛说梵网经 白话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白话
- 成唯识论译注
- 本缘部 白话
- 宗镜录 白话
- 出三藏记集 白话
梵网六十二见经 白话文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白话佛经
梵网六十二见经、汉译长阿含第二一经、英译巴利圣典Digha-1。
淡然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在摩竭陀国游化,与一千二百五十余位比丘一同行脚至迦兰陀竹园,住宿在国王供养的精舍里。
当时,有一位名叫须卑的婆罗门和他的弟子梵达摩尾随着佛陀一行人。须卑婆罗门千方百计地毁谤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达摩则时常赞叹佛、法、僧。师徒二人的言行,竟然背道而驰。这是甚么缘故呢?这是因为这两个人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均不相同。
当时,比丘们乞食归来,聚集在讲堂里,议论纷纷,说:「这真是奇怪啊!世尊有无量神通,威仪与德行圆满具足,了知一切众生的心意志向。如今,这须卑婆罗门和他的弟子梵达摩常跟着世尊和僧团,须卑婆罗门不断毁谤三宝,而他的弟子却时常赞叹三宝。师徒二人的言行如此不同,完全是因为他们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均不相同。」
那时,佛陀在静室中以清净无上而超越一切世间的天耳,听到比丘们的谈话,就离开静室,走到讲堂,在僧众前端坐后,问道:「比丘们!你们为了何事而在讲堂聚集?在谈论些甚么呢?」
当时,比丘们回答说:「我们乞食归来,大伙聚集在讲堂里,谈论须卑婆罗门和他的弟子梵达摩的事。世尊!您有无量神通,威仪具足,德行圆满,了知一切众生的心意志向。如今,这须卑婆罗门不断毁谤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达摩则时常赞叹佛、法、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师徒二人不论是受持的法义、所得的知见与过去曾亲近的师承均不相同所致。我们聚集在讲堂里,正是在谈论此事。」
于是,佛陀就向比丘们开示说:「如果有人诽谤佛、法、僧,你们切不可生起瞋心,不可因此怀恨于他们。为甚么呢?若有人诽谤如来、正法律及比丘僧,你们因此就怀恨在心,想要与他们对抗争胜,那就是自己从修行的正道上退堕下来,所以我说不可因别人诽谤佛、法、僧而怀恨在心。
反之,如果有人赞叹佛、法、僧,也不应沾沾自喜,感到庆幸。为甚么呢?因为出家人若受到赞誉,就欣喜自满,那就是落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中。何况凡夫孤陋寡闻,未能通达正法律的奥义,他们只不过看见僧侣在日常生活中奉持的种种律仪而心生景仰,因一些浅显易见的琐事而发出赞叹罢了。」
佛陀接着说:「为何说是浅显易见,微不足道的生活律仪,令孤陋寡闻的凡夫因此而景仰赞叹呢?他们称赞我说:『沙门乔达摩断除杀生,舍弃刀杖,慈悲为怀,怜悯众生。』又说:『沙门乔达摩舍离不与取,没有偷盗之心。』又说:『沙门乔达摩断除淫行,舍离淫欲,梵行清净。』又说:『沙门乔达摩舍离妄语,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不欺骗世人。沙门乔达摩舍离两舌,不说挑拨是非、离间他人的言语;他止息人们的纷争,使人和睦相处,以诚实合宜的话语感化人心。沙门乔达摩舍离恶口,不用粗话骂人,不以粗恶的言词与人结怨;常以和善的话语使闻者欢喜,使众生油然而生敬爱,乐于听闻开示。沙门乔达摩舍离绮语,不说矫饰无益的话;所说的话合乎时宜,不虚伪造作;开示正法律,饶益有情,不说非法非律的话。』。」
「他们又说:『沙门乔达摩不喝酒,不擦用香水,不戴花鬘饰物,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受食,不受蓄金银财宝,不畜养妻妾奴婢,不豢养象、马、猪、羊、鸡、犬及各种禽兽,不练养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购置田产,也不从事农耕、讨价还价、贩入卖出或放款取息等俗人的行为。沙门乔达摩没有诡诈的心机与行为,待人接物不会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他不贪美食,节量而食;着衣持钵,随方游化,犹如飞鸟倚翅,翱翔于天空。』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律仪,孤陋寡闻的凡夫却以此赞叹如来。」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贪求衣食而不知厌足;经营田稼,自力营生,种植各种树木,招聚鬼神。他们贪爱各种利养;搜罗象牙、各类珠宝、高广大床及名贵的衣被。他们特别重视外表,不但爱用香水沐浴,用各类膏油保养肌肤容颜;梳起发髻,戴上花鬘。他们又喜好穿着华丽庄严的衣饰与贵重的皮靴,揽镜自照。外出酬酢就列队悬幡,拂尘在手,伞盖随身。可是沙门乔达摩就不会像他们那样。』。」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喜好冶游嬉戏,下棋赌博,用各种方式娱乐身心。沙门乔达摩没有这些放逸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只说一些言不及义而无济于修道的话,诸如王公大臣的动静出入、战争的胜负;要不就谈论亲戚乡里的琐事、饮食男女或出海寻宝之类的事。
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放逸的言行。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不以正当的方式度日。为了利养,不惜谄媚阿谀或诽谤詈骂;日常生活中,随时不忘较量彼此的智愚。为了分别彼此的高下,不论在林园中漫步、澡堂中沐浴,乃至进了讲堂,都在诤讼不休,说一些如【我通达各种经律,你一无所知;我趣向正道,你所入的是邪道;我说的话圆满无碍,你说的话前后矛盾;你的论证全都是谬误的。若有疑问,尽管来问我,我都能回答】这类的话。沙门乔达摩没有他们那种为分判胜负而争论不休的行为。』。」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充当国王、大臣、婆罗门或在家人的使者,替人传达意思。不但自己作,也教其它同修这么作。沙门乔达摩没有这种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去学行兵布阵,舞刀弄剑,或者学习役使各种禽兽、格斗的技术;音乐、歌舞无不玩习。沙门乔达摩没有这些俗人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受信众的布施,却不务正道,为了谋利而替人看相,占卜吉凶;研习各种与驯养禽兽有关的知识。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
「他们又赞叹说:『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受信众布施,却为了祈福或诅咒而行法术召唤驱遣鬼神;为人安胎治病,也能诅咒使人为奴或使人变得盲聋瘖哑。要不就修一些奇怪的苦行,如膜拜日月等,藉以求取名闻利养。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布施,却不务正道,持用各种咒术,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替人把脉下药,治疗疾病。又替人解梦、看手相、看面相,玩习星相、音律等。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行为。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不务正道,只知观察天象,占算晴雨、吉凶或预言地震、日蚀、月蚀、慧星出现等。沙门乔达摩不从事这些俗业。其它的宗教师与婆罗门接受信众的布施,却喜好谈兵论政,预言战争的胜负,评论各国的强弱兴衰。沙门乔达摩没有这样的言行。』比丘们!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律仪;然而,孤陋寡闻的凡夫竟以此赞叹如来。」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如来的教法中,有精微深奥的义理,唯有已得法眼净的弟子能因通达深义而发出赞叹。这能使贤圣弟子油然发出赞叹的奥义,其内涵是甚么呢?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探讨生命的本源与归宿,基于实际体验或学理论证,而提出各种主张,建立诸多信仰,都可以归纳于六十二种知见中。不论他们的理论如何高妙,流布得多么广泛,都不出六十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为何会探索有情众生的本源与归宿,而提倡各种教义?它们所无法出离的六十二种知见又是甚么呢?宗教师与学者们对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所提出的主张,都可以归纳为十八种知见,无有超越者。是哪十八种知见呢?
第一种理论是『常论』,他们主张『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种理论来自四种知见,概莫能外。」
「那些主张『常论』的宗教师与学者们立论所依据的四种知见是怎么来的呢?他们之中有些人修习禅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许多前世的事,他们就论断说:『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忆持过去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转念又见众生虽死此生彼,轮回不休,仍无有增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自性常存且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的经验,而主张『常论』。」
「也有一些宗教师或学者证得较深的禅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无数前生的事,他们就论断说:『自性常存,不增不减!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忆持过去一劫、二劫、三劫、四劫、五劫、.....乃至十劫的成、住、坏、空。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转念又见众生虽死此生彼,轮回不休,仍无有增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常论』。」
「还有一些宗教师或学者证得更深的禅定,在高深的定境中忆持世界历经无数次的生成与毁灭,他们就论断说:『【我】与【世间】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忆持过去十劫、二十劫、三十劫、四十劫.....的成、住、坏、空。我曾经住过的地方、曾有过的姓名、曾出生在某个种族与国家、曾操持的职业、种种悲欢离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转念又见众生虽死此生彼,轮回不休,也是不增不减,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才是真理,其余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常论』。」
「另有一些博学多闻宗教师与学者凭着敏锐的才智,观察生命现象,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我】与【世间】都是常住不朽的!』。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而主张『常论』。他们冥思过去或观察既有事实,而主张自我与有情世间常存,都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及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得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本溯源的结果,提出『半常半无常论』,认为有情世间的一部分是永恒的,而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而这也是出自四种知见。劫初之时,有一余习未尽的有情因为福报享尽,而在光音天命终,转生于空梵天中,便对新投生之处起了贪爱心,又希望其它的众生也能投生于梵天胜境。这个有情生起如此的贪爱与愿望后,其余的光音天众也因福报享尽,陆续转生于空梵天中。于是,那最先于空梵天受生的天众就起了这样的邪见:『在这里我就是造物主!我是自己存在的!我是不受创造的!我无所不知!我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我是众生之父!我是自有永有的,其余的众生都是我以神力化生的。』,而那些后诞生的天众也认为『祂是造物主!祂自有永有而不受创造!祂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祂是众生之父!祂先于一切而有,然后才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祂创造的!』。
后来,有一些梵天的天众命尽,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证得禅定,回忆起前世,知道自己曾在梵天为天众,于是就论断说:『造物主是自有的!祂无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为尊贵;神通变化,无所不能!祂是众生之父,永恒存在。祂创造了我们,我们是无常变易的,生命不能久住。由此可知,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另有一类叫做Khiddapadosika的天众,毕生都沉缅于嬉戏娱乐,终因旧业枯竭而在笑闹中身殁命终,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由于证得甚深禅定,遂以定心回忆起前世,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戏笑娱乐的天众,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为沉缅于嬉戏娱乐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尚有一类叫做Manopadosika的天众,由于无明未断,业力的作用,因爱欲或嫉妒而互相憎恨敌视,致退失定境而命终,转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即舍家出家,精进于苦行;证得禅定而回忆起自己的前世,但尚未能忆持过去多生的经历,便起了这样的邪见,说:『那些不怀嫉妒心而互相敌视的天众,就不会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为心怀怨恨,敌视其它天众,致退失定境而受生死,堕入无常,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对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张『半常半无常论』。」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有情世间有一部分是永恒的,有一部分则是无常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就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主张有情世间半常半无常。各家的『半常半无常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的实相与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而主张『有边无边论』,这也是出自四种知见。他们之中有人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以为有情众生是有限量的,就论断说:『有情世间是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观察众生界,看到了边际,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是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实际体验,主张有情世间有边。」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而不见边际,就论断说:『有情世间没有边际。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看不到边际,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是没有边际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实际体验,主张有情世间无边。」
「又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证得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看到上方有边际,而四方则无边际,就论断说:『有情世间的一部分有边,一部分无边。为甚么呢?因为我证得甚深禅定,以定心观察众生界,看到上方有边际,而四方则无边际,由此可知有情世间既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实际体验,主张有情世间半有边半无边。」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这有情世间既非有边际,也非无边际。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基于论证说理,主张有情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各家的『有边无边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对于宇宙的实相与生命的真谛,主张『不可知论』;遇有议论,就答非所问,以游移不定的态度回避诘问,这也是来自四种知见。他们之中有一些人说:『我看不见也不知道善恶是否有报应,因为我看不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它博学多闻,才智敏锐的宗教师与学者,颇能以智慧分辨各种知见;若是向我提问而我回答不出来,将堕于负处,惭愧不安,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非肯定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尚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看不出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其它宗教师或学者或因证得天眼通与他心通,而能观察诸世界与有情的心念。他们或许能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而我却看不见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来生。若我去论断这样的议题,就是犯了妄语。我害怕犯妄语,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不知道也看不见善恶的分际何在。我若是辨别善与恶,就是于诸法起分别心,进而生贪爱瞋恚,堕入生死轮回。我修行是为了断除执着,解脱生死。我害怕陷于执着,故应以【不可知论】作为我的依靠、洲屿、安身立命之处与究竟的真理。对于他人的诘问,都应该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亦非不肯定】这种四句论法来应对。』这是第三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愚痴无智,既非博学多闻,也无实际修证,就盲从附会,跟着别人说不知道也看不见是否有善恶业报与三世因果。这是第四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答非所问,专以诡辩闪避问题。各家的『不可知论』均不出前述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探讨生命的真谛,穷本溯源而主张『无因论』,认为芸芸众生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这是来自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因为何种缘故而获得二种知见,使他们主张『无因论』呢?有一类众生无想无知,在浑然无觉中忽然起心动念,即退失禅定而命终,投生在人间。长大成人后,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道,证得禅定。在定境中回忆起前世命尽受生的经历,就论断说:『我本来是不存在的,忽然间就有了我;世间本来是不存在的,忽然间就有了世间。』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主张芸芸众生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
「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博学多闻,有敏锐的才智;他们观察芸芸众生,经过学理上的思辨,就推论说:『生命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这才是真理,其它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二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主张芸芸众生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各家的『无因论』均不出前述二种知见。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对宇宙人生穷本溯源而提出的各种论断,都不出前述的十八种知见,概莫能外。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此外,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的末际,穷究生命的归宿,也提出各种学说,随意传述流布;他们提出的学说,都可以归纳于四十四种知见中,概莫能外。宗教师与学者们为何会针对生命的归宿,提出各种学说?他们所无法超越的四十四种知见是甚么呢?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执想蕴为灵魂,认为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后,其意念仍继续存在;于是,他们主张『有想论』。这种主张来自十六种知见,无有超越者。是哪十六种知见呢?」
「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这是第一种知见。因此有宗教师与学者主张『有想论』,认为想蕴是有情众生的灵魂。亦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无色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无色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非有色非无色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边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无边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边无边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非有边非无边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乐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苦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乐有苦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不苦不乐有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生在心意相通且一心不乱的【一想】境界。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生在心意各异而万象纷纭的【若干想】境界。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生在心意稀少而宁静安祥的【少想】境界。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生在心意无量无边而任运自在的【无量想】境界。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
「以上所说的,就是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生命的归宿,提倡『有想论』所主张的十六种知见。各家的『有想论』均不出前述十六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认为生命的本体无念无想;这种理论来自八种知见,无有超越者。是哪八种知见呢?有宗教师与学者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无色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无色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非有色非无色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边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无边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边无边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非有边非无边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以上所说的,就是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生命的归宿,提倡『无想论』所主张的八种知见。」
「各家的『无想论』均不出前述八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认为,那超越有想也超越无想的非想非无想处才是生命最终的归宿;因此,他们主张各种『非想非无想处论』,一共有八种知见,概莫能外。是哪八种知见呢?有宗教师与学者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无色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色无色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非有色非无色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边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无边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有边无边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有说:『我命终后将以【非有边非无边非想非无想】的状态继续生存。这才是真理,其余的说法都是谬误的。』。」
「以上所说的,就是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生命的归宿,主张『非想非无想处论』所提出的八种知见。各家的『非想非无想处论』均不出前述八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究生命的归宿,认为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即归于无有,不复存在;因而主张『断灭论』,一共有七种知见。是哪七种知见呢?有宗教师与学者提出这样的知见,说:『构成我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父母所生,受乳哺养育而成长;然而,它们是无常的,终将随命尽而归于无有,死后甚么都不存在;这就称为断灭。』这是第一种知见。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此生的我虽命尽,仍非断灭;我将来生在欲界天后命尽,才是真正的断灭。』这是第二种知见。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色界诸天,命尽后才会断灭。』有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命尽后才会断灭。』有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无色界的识无边处,命尽后才会断灭。』有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命尽后才会断灭。』有说:『这不是断灭,要等将来往生无色界的非想非无想处,命尽后才会断灭。』一共有这七种断灭见。」
「各家的『断灭论』均不出前述七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究生命的归宿,提出『现世涅槃论』,认为世间即涅槃,一共有五种知见。是哪五种知见呢?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提出这样的论点,说:『我现在恣意享受五欲之乐,这就是我证得的现世涅槃。』这是第一种知见。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则说:『五欲之乐是现世涅槃虽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经从贪欲中解脱出来,身心充满了喜乐,能作意观察,制心一处,证得初禅;这就是我亲证的现世涅槃。』这是第二种知见。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槃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舍离了刻意的摄心凝神,因定力进一步加深而生喜乐,证得二禅;这就是我亲证的现世涅槃。』这是第三种知见。尚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槃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舍除了刻意的摄心凝神,连心意的愉悦跃动也被调伏止息,只有一心不乱与恬淡舒适的感受,证得三禅;这就是我亲证的现世涅槃。』这是第四种知见。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槃没错,但别有最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舍去了刻意的摄心凝神,也舍离了苦受与乐受,清净无染,心意住于一境而不动摇,证得四禅;这才是最殊胜的涅槃妙境。』这是第五种知见。」
「各家的『现世涅槃论』均不出前述五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穷究宇宙人生的末际,提出无数的主张,都不出前述的四十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宗教师与学者们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穷其思辩与经验,提出无数的主张,都不出前述六十二种知见,概莫能外。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而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他们在这个教义上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就是说由于各种不同的信仰、欲愿、见闻、因缘、觉受、知见、禅定与精进,而显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究其底蕴,都源于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生起之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没有正确的认识而生起了邪见,其余『半常半无常论』.....乃至『现世涅槃论』的主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宗教师与学者们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是因为他们对各种觉受生出贪爱而不自知,染着于爱欲,受制于爱欲,其余『半常半无常论』.....乃至『现世涅槃论』的主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宇宙人生的本际而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乃因他们对【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六触没有正知正见。若是离开这六种触缘,他们的那些知见就根本找不到立论的依据;其余『半常半无常论』.....乃至『现世涅槃论』的主张,无不出自同样的颠倒妄想。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随他们各人所见而立说,都可归入前述六十二种知见中;他们立说的依据都在这六十二种知见内,概莫能外。就好像技术精湛的渔夫以细密的网子覆盖小池子,池中的水族皆入于网内,没有逃避之处。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也是如此,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提出许多学说,建立各种教义,都入于前述的六十二种知见中,无有能出离者。」
「倘若比丘对于【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六触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实实在在地了解受持,则是最殊胜无比了。他自然能出离那六十二种邪见。如来自知自证生死已尽,留形住世只是为了度化有情,使众生获福;若如来的色身灭去,一切人天再也没有依止庇怙之处。正如同多罗树被砍断树头即不再发芽一样;如来已断生死,永不再受生。」
佛陀演说此经时,诸天、魔、梵、大千世界都为之震骇。当时,侍者阿难正在佛陀的背后挥扇替佛驱暑纳凉;听闻此经后,就偏露右臂,长跪叉手,向佛发问说:「世尊!您开示的法义博大精深,应以何为名?应如何称呼此经?」
佛陀告诉阿难说:「应当称此经为义理的罗网、教法的罗网、知见的罗网、魔道的罗网、梵志的罗网。」
那时,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开示,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 喜欢 (0)
上一篇:沙门果经 白话文
下一篇:佛说罪福报应经 白话文
热点推荐
-
吉祥经 白话文
白话佛经 吉祥经 优婆荣章译 这是一次晚上法会的记,当时佛在舍卫王国,住在祗陀太...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 白话
白话佛经 圆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经 佚名提供 本经的法义...
-
阿难七梦经(白话文参考) 白话文
《阿难七梦经》 白话文参考 编撰:王亮居士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白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白话文参考 编撰:王亮居士 我是这样听说的:...
-
佛说五王经 白话文
白话佛经 佛说五王经 lostinblue 往昔有五位国王,国界相近,常互相往来,不会相互攻打...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