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性,怎样理解“明心见性”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心性:即心之本性,也称自性,即对心的特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探讨有关心之本性是净是染的问题。
1.早期佛教之心性说,就关于心之本性问题的探究: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无染,由于后天的环境,使原本无染的心性而受到了染污,所以要通过对心的修习,回到原有的清净心性。
2.在大乘佛教中,心性说还是继承早期佛教以来的“心性本净说”而有所发展,强调后天之心性的熏染过程,要求众生努力精进,为阐释众生的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提供了思想的依据,为儒家学说提供参考,也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佛教讲的“心”,有通过器官大脑而产生的思想认识和在人身内部的肉心二种。这里的“心"是前者,即通过大脑运动之后所达到的一种思想的认识。“性”则是指的事物内部的最高的宗极目的,是一种带有境界上的认识。中国古代将“心”与“性”通常放在一起使用,以此说明通过对心的作用,最后过到境界的认识。佛教里讲的明心见性是内省功夫(对心性的反观和甚深潜力的挖掘)的结果。也是一次人格的重组和整合,对宇宙和自我的再认识,它明确地昭示了你的现状、你的未来的方向和你的使命。它使你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也使你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修行有各种方式,禅宗就认为,劈柴担水就是修行。
1.我们切不可执著于某一种修行的方式,要将佛教的修行与正确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修行才能够得到成就,才能够获得解脱。
2.所有的修行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从佛教的不二角度来看,提升与退转始终是伴的,两者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心性才能保持在精进的状态,解脱也会时时得到体现。
3.佛教认为,开悟是瞬间和刹那间的,修行到了一定的阶段,退转肯定会比不修行的人少,而且经常获得开悟,身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不能说不退转。
♡ 喜欢 (0)上一篇:居士到寺院里修行需要注意的事项
热点推荐
-
迦叶佛是什么时候的佛?
读经的人可能知道,经中常常提到七佛,七佛是指过去庄严劫中三佛,贤劫中四佛。过...
-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第四次修订)基
(文峰寺2010) 印广门清法师开示 声明:此《过五关 度六将 证菩提》(第四次文字修订...
-
佛教说中阴身 到底什么是中阴身?
佛教说中阴身 到底什么是中阴身? 中阴又叫中蕴、中有,就是五阴和五蕴的意思。所...
-
佛教重要节日一览:诸佛菩萨圣诞(及
诸佛菩萨圣诞(阴历)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 二月初八日:...
-
佛教必知的33条佛学基本词汇解释
一、一真法界 二、二谛:真谛、俗谛 三、 三宝:佛、法、僧 四、 三皈依:皈依佛、...
精华推荐
-
佛教的“转法轮”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转法轮是什么意思? 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三十岁,有...
-
“不要有分别心”,那是否就等于装聋
我们常听到法师、同修劝告我们不要有分别心,但细想之后又不免疑惑: 如果不去分别...
-
供过佛的水果、食物可以吃吗?这样供
供养三宝,是培植福田的重要方式。那么,在佛前供养过的供品,应如何处理才好?...
-
到寺院要怎么拍摄佛像才不会冒犯到佛
佛像要怎么拍才不会冒犯到佛菩萨 不少人到寺院游览参拜时,都喜欢拍照。不过,相信...
-
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化身故事及全图
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即已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因慈悯众生倒驾慈航,随处应...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