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一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卷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序品第一
序品者,一经之开端,所谓经文之端绪,叙述一经之缘起。佛经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别。序正者犹燃灯,流通犹如传灯。再者,序与正宗,于法会现前众生受益,流通则令未来众生受益。福慧深者,见佛闻法,故须序分正宗分;福慧劣者,但遇经卷,故须流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如是我闻」以下,历来判为证信序,系结集经人阿难之语。意思是阿难言,如是之法,我从佛处听闻。 此中含有六种因缘和合,方成就此《妙法莲华经》。「如是」乃信成就,「我闻」表闻成就,「一时」表时成就,「佛」表说法主成就,「住王舍城」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是众成就。
如是者,谓所闻之法,法由佛说也。我闻者,是持法之人,是阿难自称。如是我闻,表师资缘合,佛说此法,我阿难传此法,能传与所传不二不异。佛所说与阿难所传,二文不异,故曰如;阿难所传,同于佛言,故曰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从佛处所闻,故曰我闻。
再者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言不二不异,故曰如;此俗谛文字,即入真谛之理,故曰是。譬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如」也,亦是俗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也,亦即真谛也。
一时,表佛说法之时。
王舍城,在摩竭陀国,天竺语为罗阅祇伽罗。有云此城曾为千王所居,故曰王舍城。有云王原居上茅城,因火灾迁来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佛住此山说法最久。过去诸佛及现在释迦牟尼佛,均住此山。佛灭后,阿罗汉住此山;法灭后,辟支佛住此山;无辟支佛,鬼神住此山。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经中先说声闻,次说菩萨,后说杂众,是因为声闻弟子乃常随众故。
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比丘为自损我慢,故行乞食;比丘为令众生舍悭贪修福田,故行乞食。罗什大师云,始出妻子家,故应乞食清净自活;终出三界生死家,必须破烦恼恶坚持净戒。以乞食破恶离生死故,令天魔恐怖。
所谓大比丘之「大」字,含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人中最尊;多者博学多闻,广通内外经典;胜者知见殊胜,超过九十五种外道。僧伽谓和合众,四人以上方名和合众。如是和合众,有一万二千人俱。
皆阿罗汉下,先表其德,后列其名。阿罗汉亦曰应真,译为无着、不生、应供,亦曰杀贼、无生、应供。比丘始出家名乞士,今得果位转名应供,以堪为人天福田故。始出家名破恶,今得果位已断见思惑,已破身口七支恶,故转名杀贼。始出家时名怖魔,魔者生死,今得果位,于二死中了分段生死,故名无生。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成实论》云,失道名漏。毗昙云,漏落生死名漏。故在因烦恼曰漏,在果生死曰漏。今果证阿罗汉,在因已断见思烦恼,在果已了分段生死,故曰漏尽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逮得己利者,断烦恼了生死,应受人天供养也。尽诸有结,有者三界有,即二十五有,阿罗汉已了分段生死,不受后有。结者烦恼之异名。
心得自在,断烦恼障名心得自在。断所知障名慧得自在。今阿罗汉断烦恼障,不受分段生死。犹未断所知障,不兴化道,犹未了变易生死,故仅心得自在。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
出诸声闻众名。如经文,不另讲述。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众所知识,犹众所认识也。大阿罗汉,即回小向大之阿罗汉,非为定性声闻。大阿罗汉德业具足;学与无学人二千人别列,以其德业未充。
学人无学人,有大乘小乘之分。于大乘中,又有约因与约果之别。大乘约因地言,初地至七地,以其有功用道,故名有学人;八地以上,以其无功用道,任运而进,名无学人。若约果言,等觉以前,皆名有学;唯佛一人,是为无学。
于小乘中,三果以前皆名有学,四果为无学。此二千人之无学者,即德业未充之无学人。
次比丘尼众。摩诃波阇波提,译为大爱道,是佛姨母,难陀之生母。与其眷属,六千人俱。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尼众中,复有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亦与眷属俱。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菩萨摩诃萨,具云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罗什大师嫌其文繁,简译为菩萨摩诃萨。菩萨译为觉有情,自既为觉悟之有情,复能觉悟其他有情,故名菩萨。亦译为大道心众生。摩诃萨译为大,即大菩萨。有人说地上菩萨破无明见法性,故名菩萨摩诃萨。如是大菩萨,有八万人。
皆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华论》云,八地菩萨入无功用道,永无三种退,同时不为功用所动,复不为上地所动,自然而行,故名不退。七地以前,是有功用道,有时用功稍懈则不进,以其不进,故名有退,非是说退堕凡夫二乘也。
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陀罗尼译为总持,含能持能遮义。能持者持善不失,能遮者止恶不犯。在心曰智,在口曰辩。语出应理,答对便捷而不厌倦,名乐说辩才。
转不退转*轮。于实相法,自得而示彼名「转」;于实相法,得而无失名「不退」;实相无相,以为轨则名「法」;流演圆通,能摧碎一切结使名「轮」。依《法华论》,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在八地,得陀罗尼乐说辩才在九地,转不退*轮唯佛一人。但十地菩萨灌顶受职已承佛位,当知如佛,亦能转不退*轮。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此等菩萨,善根久植。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清净心者菩提心也。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者,久发菩提心也,所以常蒙诸佛称叹。以慈修身,谓悲愍众生下化群萌。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者,上求佛道,通达无上菩提,到于涅槃彼岸。
有大名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量众生。
以下列诸菩萨名,有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忉利天主,居须弥山顶。东南西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共三十三天。忉利者,译为三十三。
四大天王是忉利天主外臣,护持四部洲。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自在天,有人说为欲界第六天;大自在天,为色界第十八天。今均在欲界,故自在天,即第五化乐天;大自在天,即第六他化自在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下,言色界天。尸弃大梵是初禅大梵王,初禅三天,即梵众、梵辅、大梵。尸弃即大梵天王。光明大梵,即二禅天。二禅三天,为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今略三禅四禅,三禅三天,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为无云、福生(亦曰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八龙王,其名如文。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干闼婆王。乐干闼婆王。乐音干闼婆王。美干闼婆王。美音干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紧那罗是帝释天的乐神。
干闼婆,译为香阴,其以香为身,亦帝释天的乐神。
阿修罗译为非天、无端正、无酒。阿修罗有天福、无天德,故名非天。其男众丑恶,女众很美,故名无端正。其业报所致,酿酒不成,故名无酒。
迦楼罗,即金翅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寿八千年,临终时失去势力,不能得食。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透过风轮。风吹起还至金刚山,如是七返,还至金刚山顶命终。毒火烧身,其心不烬,成青琉璃色,天帝得之,为髻中珠;转轮圣王得之,以为珠宝。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见《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是他母亲。阿阇世因受提婆达多蛊惑,以致杀父害母。后皈依佛,起大忏悔心。命终后虽堕地狱,以向佛忏悔故,立刻由地狱而出。
从这点可知,忏悔功德无量。佛说没有不可忏悔的罪,所以大家要经常至诚恳切地忏悔罪障。佛说罪若不可忏悔,则众生永不得成佛。何以故?众生罪若有体性,尽虚空、遍法界容纳不下。这是从事方面说的。从理方面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起忏悔,一转回来一切罪业就消灭,因为心生则法生。如果罪忏悔未清净,那是心还未转。我们知道,阿阇世王因忏悔,免受长久地狱苦。我们可知这部经在《十六观经》以后说的,因为《十六观经》正说阿阇世害他的父王,那时他未作王,现在已经是阿阇世王了,故知《妙法莲华经》在《十六观经》后。
「尔时世尊。四众围繞。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四众围绕,就是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是优婆塞、优婆夷。但智者大师及吉藏大师据法会上的性质,也分四众。一谓影响众,二发教众,三当机众,四结缘众。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三世诸佛在说《法华经》以前,一定先说《无量义》。无量义是第一义,《无量义经》内容,是于空说无量,于无量说空,是说一乘教。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佛说过《无量义经》后,结跏趺坐。无量义处三昧是甚么?无量义处三昧即是寂而照,照而寂。寂而照横遍十方,照而寂竖穷三际。故入无量义处三昧,即入法界也。
曼陀罗华,译为适意华。摩诃曼陀罗华,译为大适意华。曼殊沙华,译为赤团华。摩诃曼殊沙华,即大赤团华。依戒律,如果佛在座,华着佛身无妨,若着余人身,应即抖落,不可令华着身;如果佛不在座,华着上座身无妨,若着余人身,应即抖落。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经中说现六瑞,一、说法瑞,二、入定瑞,三、天雨妙花瑞,四、动地瑞,五、众欢喜瑞,六、放光瑞。
六种震动,是表令六道众生复苏。六种震动,《华严经》谓动、起、涌、震、吼、觉。般若经谓动、涌、震、击、吼、爆。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
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天及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八部鬼神等,皆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皆现此瑞相。佛放眉间白毫光,表中道义。中道义者,佛佛道同也。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者,即照十方世界。今唯说照东方一方者,欲表一佛乘也。
下自阿鼻地狱,上至色界有顶之天,表光照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六凡法界。复见比丘、比丘尼及诸菩萨、诸佛,是说具足照十法界也。
阿鼻地狱译曰无间地狱。根据《地藏经》说无间地狱有五种无间。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长时无间,四、寿命无间,五、形无间。
于此世界,是说在我们娑婆世界,就可看到一万八千佛世界的六道众生。
复见诸菩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者,即六度万行也。
种种因缘者,应以布施度者,即以布施因缘度之;应以净戒度者,即以净戒因缘度之;应以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度者,即分别以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缘度之。
种种信解者,系视众生根机,彼能信解何法,即以何法度之。
种种相貌,系示现种种相貌而度众生。例如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众生。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般为「圆满」之音译。涅槃,意为「寂灭」。般涅槃为圆满寂灭,简称「圆寂」。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即是见诸佛入灭。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大众生疑,弥勒菩萨欲问文殊菩萨。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颂有二种,一讽颂,二重颂。此是重颂,重颂长行。
自文殊师利下至微妙第一,是弥勒菩萨说明发问因缘。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其声清净,是说佛有五种音声悦可众心。五种音声者:一、甚深如雷。有振聋发瞶之功。二、清彻远闻。佛之音声,远及十方,犹如现前。三、人心敬爱。令闻者心生敬爱。四、谛了易解。佛语真实,令闻者随其根机而得解。五、听者无厌。佛之音声,能辨有漏、无漏等义,令世、出世间闻者无厌。故曰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诸佛各于其国,讲说正法。然佛法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故,无所有不可得。是以用种种因缘,无量譬喻,说明佛法,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为说涅槃尽诸苦际,是为声闻人说四谛法。四谛法即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故说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十二因缘。缘觉乘人较诸声闻为利根,故说志求胜法。
若有佛子下,是说菩萨乘。菩萨续佛慧命,故称佛子。菩萨修六度万行,故曰修种种行。菩萨是佛因地,上求佛果,故曰求无上慧。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车马脑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此赞菩萨六波罗蜜行,先赞布施,终至放舍世缘,剃发出家。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独处闲静。闲静处有身心之不同,身离愦闹,心离欲盖,方为闲静处。远离愦闹者,远离繁华闹市也。旨在令六根不被六尘所染,一心清净不随境转,期令道业增进。离欲盖者,欲是五欲,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盖是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掉散盖、疑盖、睡眠盖。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直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果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五神通者,除漏尽通,其余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法王者,称佛也。
经行林中之经行,非是绕佛,亦非散步,系循直线,往返经行。据说佛经行路,以石垫起四寸高,三尺宽,二十四尺长,佛于上经行。
增上慢人,系未证谓证,未得言得者。
肴膳饮食下,乃四事供养。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寂灭法即无生法,亦即涅槃法。据《仁王经》五忍云,伏忍,三贤位;信忍,初二三地;顺忍,四五六地;无生忍,七八九地;寂灭忍,十地乃至妙觉。
观诸法性,诸法以无性为性。故法性者,空性也。以诸法性空故,所以菩萨心无所着。心无所着,名般若妙智慧。以此智慧上求佛道,即证无上菩提。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塔者塔婆,供佛舍利处。
天树王者,忉利天有香树王,名波利质多罗。此树根茎枝叶花果俱香,故名香树王。花将开敷时,诸天人皆大欢喜。
弥勒菩萨请问文殊菩萨,回答此事。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文殊师利菩萨言,佛现此瑞,将说大法。
接着文殊菩萨,便说过去所见。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殖诸善本。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加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文殊菩萨以昔例今回答大众。佛现此瑞,将以大法开示大众。
初中后善,依此经文看,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应四谛者,应声闻机也,此是初善。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此是中善。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此是后善。至于《大智度论》所说,赞檀度名初善,叹尸罗名中善;此二度果报,若生佛前,及作人天,是名后善。如此说法,恐系别经意,非今经意。一切种智,佛智也。
颇罗堕,译为利根。
如来是乘如实道而来,如来者,法身也。
应供,福被九道,应受人天圣人供养,为九道之良佑福田。
正遍知,于无量知空谓正,于空知无量谓遍知。
明行足,《涅槃经》云,明谓无上善果,行谓戒定慧,足谓脚足。乘戒定慧之脚足证涅槃果。再者,明行足彰佛行圆,诸佛证法显了无暗曰明,教众生行六度,修戒定慧曰行,此二圆备曰足。
善逝,善曰好,逝曰去,如来好去故曰善逝。再者诸佛乘如实道而去名善逝。乘如实道而去者,去而无去,无去而去也。
世间解,五阴名世间。诸佛如实知五阴皆空,名世间解。
无上士,诸佛具足七种无上,故号无上士。七种无上者,一、身无上,具足相好光明。二、道无上,具足自利利他。三、正无上,具足正见、正戒、正威仪、正命。四、智无上。五、神通无上。六、断无上,断德圆。七、住无上,智德满。
调御丈夫,自既丈夫,复能调御丈夫。
天人师,作天、人之师,教令断恶修善。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号佛。
前五号功在自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次四号德在觉他─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自觉、觉他、觉满号佛。世尊,十号具足号曰世尊。
其语巧妙,纯一无杂。虽说三乘法,实是显一乘法,故曰纯一无杂。
为求四谛者说应四谛法下,是应初中后根机,说三乘法也。
初佛后佛皆同一字者,表佛佛道同也。以下说日月灯明佛所现瑞相,与释迦牟尼佛同。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光,一如释迦牟尼佛。此时特别标出妙光菩萨名,及八百弟子。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说《妙法莲华经》,意料释迦牟尼佛亦将说《妙法莲华经》也。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当知妙光菩萨即是当机也。
佛说法六十小劫不动,听经大众也都坐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说此《妙法莲华经》,犹如吃一餐饭这么久。大家不感觉经过六十小劫。此大会中没有一个人打瞌睡。
梵,是色界天人。魔,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谓魔天。沙门,凡是出家人皆谓沙门。婆罗门,是印度四族之一,此族修道供奉大梵天。及天人阿修罗,前面说过梵,这里的天,是指欲界天言。人,是人道众生。阿修罗是凶神。在大众中宣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日月灯明佛授记德藏菩萨将来作佛,号曰净身。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是十号中的前三号,我们上面释过十号。多陀阿伽度即是如来,阿罗诃即是应供,三藐三佛陀即是正遍知。
为何经上往往单提这三号,余七号就简略了呢?因为此三号,代表佛的三身三德。如来代表佛的法身及法身德,应供代表佛的报身及解脱德,正遍知代表佛的化身及般若德。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日月灯明佛八子,皆依妙光菩萨习《法华经》。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者,诸法实相也。而《妙法莲华经》,即在明诸法实相。故妙光菩萨以《法华经》教授八子,即令坚固于无上菩提。
八个王子他们曾经历很久时间,供养了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他们都成佛道,最后成佛叫燃灯佛。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妙光菩萨有八百弟子,他的弟子当中有一个人叫求名。
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修道之人,千万不可贪著名闻利养。愿自己成名得大利养,这样便不能得道。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大家要于佛经得到通利,要修自己的清净心与善根,莫认为自己学问高,就可以通达经法。但求名以善根因缘故,亦得遇诸佛,供养赞叹。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文殊菩萨告弥勒菩萨言,尔时妙光菩萨,即我身是,求名菩萨,汝身是。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今见世尊现此瑞相,与我过去所见无异。我想世尊将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文殊菩萨以偈重宣,叙述过去遇日月灯明佛。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颇梨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干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于此可知,《妙法莲华经》是明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佛究竟一乘法义。讲《法华经》,必须注意是一乘教义,是讲实相法。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授记德藏菩萨作佛。于无漏实相,心得通达者,即通达《法华经》之深义也。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广宣《法华经》者,即广宣实相也。此实相法,即佛法藏。彻入此法藏者,即堪作佛。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着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游于族姓家,即游于胜姓之白衣家,意在攀缘而求名利。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今见释师子,今见释迦牟尼佛也。弥勒菩萨继释迦牟尼佛,于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作佛,号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系言弥勒菩萨事。
余如长行所释,不另作解释。声闻缘觉人,疑不作佛,今除其疑,必当作佛。
方便品第二
方便者,善权善巧也。化三乘人谓善权方便,说三乘法谓善巧方便。因为实无三乘人,化三乘人者,善权方便也,实无三乘法,说三乘法者,善巧方便也。何以故?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今《法华经》是一乘教法,为显一乘,先说三乘,故名〈方便品〉。
佛具二智,实智与方便智。实智照一实谛,方便智照有多门。今明一生万法,万法归一,故有此〈方便品〉。 智者大师解释方便二字,独有高见。智者大师谓:「方者秘也,便者妙也。」所谓秘者理正也,妙者妙用无方也。理正不二,即唯一佛乘;妙用无方,乃开三乘机教。今欲显一,先须开三,故有此〈方便品〉来。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何故告舍利弗?因为小乘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今欲明小乘智慧,不足为恃,应舍小入大,所以告舍利弗。再者《法华》是同教一乘,与《华严》不同,《华严》是别教一乘。别教一乘者,在明一生万法;同教一乘者,在明万法归一。所以别教一乘法,唯大菩萨能领其旨,二乘人虽闻其法,如聋如哑;同教一乘则不同,功能化三归一,声闻亦蒙授记作佛。为示小乘人亦能成就故,所以首告舍利弗。
诸佛智慧,佛于一知无量谓之智,于无量知一谓之慧。于一知无量,则如实知实相诸法;于无量知一,则如实知诸法实相。如实知实相诸法,则于一乘说三乘;如实知诸法实相,则说三乘归一乘。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是说佛权智不思议,虽对二乘人说四谛十二因缘,其实是说一实谛法,而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这是表佛成佛善根深厚。于无量诸佛处,已得实智,成就佛果。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这是表佛由实智与权智,化导众生。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方便引导众生。是说佛以权智化导众生,令离遍计所执。说三乘法导三乘人,归入一佛乘。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者,如来权智,皆已究竟具足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力,十力。佛有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碍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具此十种智力,所以说法无畏,得四无所畏。
于佛边说,佛五住俱断(五住者,五住烦恼也。即无明住地,及四住地。四住地者,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二死俱离(分段死与变易死),证首楞严三昧,获大解脱,与一般不同。界内四禅八定,便断心心所,不能出三界。出三界称为解脱,解脱须是断烦恼。所谓断烦恼者,是断见思烦恼。菩萨则不但断烦恼,同时起大悲。
佛灭度后,正法住世一千年。第一个五百年,弟子们解脱坚固。换句话说,弟子们尚有证四果阿罗汉,证灭尽定出三界成圣人的。第二个五百年,出三界成圣果的便少了,只能修成界内禅定,所以称为禅定坚固。
于四禅中,另有一种无想定,是外道禅定。有人坐禅,不求断烦恼,只求忘我,这便是外道无想定。他不知道谁忘我?忘我者正是我见坚固。只修忘我,既不断烦恼,又不消业障,怎会了生死呢?定中痴等,等到业报成熟,再入六道轮回。
所谓灭尽定,是灭想受。想为见本,受为爱根。想灭则见灭,见灭则见惑灭。受灭则爱灭,所谓爱者,是欲爱、色爱、有爱。欲爱、色爱、有爱,是三界思惑。所以想受灭,便是见思惑灭,见思惑灭谓入灭尽定。
深入无际者,深入无生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成就希有之法也。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佛以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佛以权智方便善巧说五乘法,应众生机,悦可众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是说佛权智彻俗谛,亲证无量诸法。一切诸法皆归实相,实相而成诸法,故为实相诸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是说佛实智彻真谛,亲证诸法实相。实相诸法,则一生万法,犹一水起万波,是佛权智彻俗谛。诸法实相,则万法归一,犹万波归一水,是佛实智彻真谛。如是之法,二乘不见,菩萨见而不了了,故佛止舍利弗,不须复说。因为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唯佛与佛所究尽,余人所不能。究尽实相者,名证佛果。见实相者,名见佛性。二乘人不见佛性,故佛止舍利弗。《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乘人,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乘人,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见佛性不了了,证十住地;唯佛一人彻证佛性,成就无上菩提。
以权实二智故,乃有下文十如是。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谓「如」者,不二不异曰如,不坏一切法也,是从权边说。所谓「是」者,无有分别,直显实相也,是从实边说。例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从权边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从实边说。今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皆摄入权实,故曰「十如是」。
如者言事相无碍,是者言理性无分。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皆是事相。然事以理融,事乃理之事;理以事显,理乃事之理。事外无理,理外无事。事无理则不成,理无事则不见。犹如水之与波,波无水则不成,水无波则不见。一切事相,不出相性体力等十种。
诸家解说相性等十种,其说非一。今去繁就简,单介绍《法华文句》之「十如是」。于《法华文句》中,复单约「佛法界十如是」介绍之。
如是相,于佛法界中,非相非不相,名如是相。非相者实也,非不相者权也。实者无性,权者万法,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随缘无自性,是名如是相。
如是性,于佛法界中,非性非不性,名如是性。非性者实也,非不性者权也。
如是体,于佛法界中,非体非不体,名如是体。非体者实也,非不体者权也。
如是力,于佛法界中,非力非不力,名如是力。非力者实也,非不力者权也。
如是作,于佛法界中,非作非不作,名如是作。非作者实也,非不作者权也。
如是因,于佛法界中,非因非不因,名如是因。非因者实也,非不因者权也。
如是缘,于佛法界中,非缘非不缘,名如是缘。非缘者实也,非不缘者权也。
如是果,于佛法界中,非果非不果,名如是果。非果者实也,非不果者权也。
如是报,于佛法界中,非报非不报,名如是报。非报者实也,非不报者权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于佛法界中,非本非末,而言本言末。非本非末者实也,言本言末者权也。所言本者,始自佛相,所言末者,终至佛报。至于究竟等,佛法界中,非等非不等,而名究竟等。同样的道理,亦是权实的分别。
总之,十如是不外发挥诸法实相义。诸法者权也,实相者实也。
以上大略介绍十如是竟。以下佛以偈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自世雄不可量,至我已悉知见,是佛对众宣称诸佛之德。非独世尊如此,诸佛之德,皆如此也。
世雄者,佛也。佛于世间,乃大雄大力。
佛力无所畏,是诸佛十力、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如佛十八不共法等,皆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一偈,是言佛久修佛道,久植善根。佛所得甚深微妙法,众生难知难见。
于无量亿劫行此佛道。行何佛道?行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也。以知诸法实相,乃有定行;以知实相诸法,乃有慧行。修于定慧二行,即是行于无上佛道。
道场者,诸佛成无上菩提处,是名道场。尼连河边,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大果报是说佛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便能了解种种性相之义。种种者,诸法也;性相者,实相也。实相无相,言其性;实相无不相,谓之相。实相无相者,事不碍理;实相无不相者,理不碍事。如此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便是实相。《法华经》从文字上看来,好象很浅,其实经中义理甚深。
种种性相义,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大乘常住三宝,就是说性相常住。
是法不可示下,是赞实相法。实相法离言寂灭,诸法缘生无性,无性则空寂,文字言语不能显示,故谓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法菩萨有所不能究尽,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所以说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信力坚固者,谓十信满足后,仅得于此实相法不退也,非能究尽也。
诸佛弟子众,至其力所不堪,是说声闻乘人,力所不堪也。诸佛弟子自七贤(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至四果,皆不能知实相法。
一切漏已尽,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尽,此是言四果人。
最后身有大乘小乘之分别。大乘中等觉菩萨转身成妙觉,谓最后身。不过此地,是说声闻乘人。初果人不落三涂不失人身,于五分法身中得戒法身。二果天上人间一往来,亦得戒法身。三果人号称不来果,只生色界不来欲界,其戒转名定共戒,得定法身。四果具足无漏慧,其戒转名慧共戒或道共戒,得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解脱知见者,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声闻乘最后身,是得有余涅槃。声闻乘人自知不受后有,然现生果报犹在,尚未灰身灭智,谓得有余涅槃。若果报已尽,已灰身灭智,谓入无余涅槃。于证得有余涅槃期间,名最后身。如是等人,皆不能知实相法。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剎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假使满世间下,是以譬喻说明实相法难知。声闻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故以舍利弗作比。
新发意菩萨,是初发菩提心菩萨。
不退诸菩萨,依《法华论》,八地菩萨永无位退、行退、念退,名不退转,亦名阿鞞跋致。如是人等,虽数如恒沙,亦不能究尽实相。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谓诸法实相,唯佛与佛究尽。漏者,于因为烦恼,于果为生死。烦恼,有五住烦恼,无明住地烦恼及四住地烦恼。所谓四住地者: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见一处住地是三界内的见惑烦恼,欲爱住地是欲界产生的烦恼,色爱住地是色界产生的烦恼,有爱住地是无色界产生的烦恼。换言之,四住地皆在三界之内。欲是欲界,色是色界,有即是无色界。欲爱、色爱、有爱,凡所爱皆是说思惑烦恼。见一处住地指见惑烦恼。换言之,见思烦恼在三界以内。无明住地是根本,四住地从无明住地生。声闻缘觉断四住地的见思烦恼,不漏三界,故谓无漏。以见思烦恼产生的生死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内。无明住地产生变易生死。换言之,声闻缘觉所断,是见思烦恼,了的是分段生死。也称它谓无漏,然非此《法华经》说的无漏。此地说的无漏不思议,不思议是无明住地断,变易生死了,唯有佛。
不思议是不能心思口议。平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顿教法。圆教说言语道断亦断,心行处灭亦灭。
《法华》是同教一乘,故三乘人皆能修实相法。口离四过,便是言语道断。心无贪瞋痴,便是心行处灭。
诸佛语无异者,前佛、后佛所说不异也。诸佛所说,同一实相,汝舍利弗当信受。
世尊法久后,谓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八年,方说《法华》。《法华经》说实相法,故曰说真实。
声闻众,佛所教法是声,大众听法听受叫闻。佛说的音声,声闻缘觉听闻谓声闻。声闻分别有多种,有缘觉声闻及声闻声闻。
缘觉声闻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修道,证辟支佛,叫缘觉声闻。缘觉有二种:生在无佛世时,自己思惟觉悟,叫独觉。生在佛世,以过去修过小乘十二因缘法,今生又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了,叫缘觉声闻。
声闻声闻是过去听过四谛法,今生又听佛说四谛,证阿罗汉果。
注疏家又判有二种声闻:一、定性声闻,得少为足,不求无上菩提。二、不定性声闻,回小向大者。
又判有四种声闻:一、决定声闻,略同定性声闻。二、增上慢声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例如五千退席者是。三、退大声闻,过去修大乘,因厌苦情深,退为小乘,例如舍利弗。四、应化声闻,是种人本是菩萨,为度众生,而现声闻身。
缘觉又称独觉,辟支佛也。据《智度论》谓,出无佛世,无师自悟而得道者,名为独觉。若出值佛世,闻十二因缘而得道者,名为缘觉。天台宗谓,出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得道者,名为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道者,名为缘觉。
我令脱三界生死苦缚,而证有余涅槃。这是佛以方便力,说三乘法也。前以方便开三,今说一乘实谛也。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千二百五十人,及余四众皆生疑惑。彼等所疑,不知佛权智方便,闻佛言久后说真实,彼等疑谓,难道我等所证,非为真实吗?何故世尊殷勤称叹方便?而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知。但世尊所说解脱义是一,而今我等已得解脱,已证涅槃。今世尊所说甚深义者,不知为何?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知众生疑,自亦不解,于是请问于佛,何为甚深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慧日大圣尊是称佛。佛很久以后方说实相法,自说已得十力、四无所畏、三昧、禅定、解脱等法。不可思议之实相法,佛坐道场所得,无有人能发问。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干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佛何故说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佛所说四谛法,我们都已了解,何故说佛意难可测呢?
佛何故说,佛智慧甚微妙,诸佛能得到?现在无漏阿罗汉,及求涅槃者,皆生疑惑。求涅槃者,即是偏空滞寂者也。今四众弟子生疑,愿佛为解说。
佛说我于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但我疑惑不解。今为求究竟法,愿如实说。
佛口所生子者,因佛说法,乃得入道,故称佛口所生子。
转轮圣王是世间之王,在增劫时众生福报大,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管四部洲,东西南北四部洲;银轮王管三部洲,东西南;铜轮王管二部洲;铁轮王只管我们南瞻部洲。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唯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尔时佛止舍利弗曰,不可宣说此法,此法甚深,恐令人天惊疑。舍利弗再度恳请曰,今此众中,有利智者,能明了佛所说义。并以偈重颂恳请之意。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佛复止之,谓增上慢人,以疑而不信故,将坠于大坑。增上慢人,如五千退席者是。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唯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唯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舍利弗再三恳请。我等比,比者比类也,党类也。我等已曾世世受佛教化。可见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是化身佛示现。《梵网经》云,我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
安隐者涅槃也,有时亦作安乐义。《大方广三戒经》及《大宝积经》有云:「云何安隐?谓无分别。」
心无分别,则无贪瞋痴;无三毒,则不造诸恶业;无恶业因缘,则不堕诸恶道,不受诸苦。故安隐有安乐义。安隐,又名谓解脱。若不起分别心就解脱,不起贪瞋痴就解脱,不造诸恶业是解脱。长夜安隐,长夜形容六道轮回,冥冥犹如暗夜谓长夜,暗夜无期谓长夜。我们皆在长夜之中不见光明。
偈颂义如长行,不另释。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三请方说,示法甚深,不得轻易便说。欲说此法,五千退席,以此五千人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故。以五千在座,所以如来止之不说。今五千退席,如来默然而不制止。
《法华文句》谓,「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我今此众,无复枝叶。枝叶者,末流之属,不堪器用,疏于根本。贞实者,贞诚真实之弟子。增上慢人既退,不虞有谤法之者。勉舍利弗善听,当为汝说。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第一义法实相法,诸佛如来不是经常说,时机因缘到了才说。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八年,方说《法华》。
如优昙钵华,是莲华之一种,三千年才出一次,出此华时出金轮圣王。
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之不虚。佛得无分别智,即能分别一切法。犹如得于一水,一水即能分别万波;虽起万波,万波犹是一水。故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此是表示,佛以实智,而起权智。实智者唯一佛乘,起于权智而说三乘。乘虽有三,其实唯一。故说三乘法,亦不异真实。不过三乘为显,一乘真实为隐,隐者难知,故曰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所演说者,诸法相也。是法非思量分别能解者,实相无相也。诸法实相,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者,佛唯为宣说实相法出现于世也。为明实相出现于世者,即为度一切众生皆成佛,而出现于世。
当知诸法实相无相,取相之人不得真实,佛斥之如狗逐块。智者不取于相,方能如如不动。
实相无相,无形无相,无内无外,不可分别,故曰一。实相无不相,横遍竖穷,广博包遍,故曰大。为度迷闷众生,诸佛出现于世,故曰事。众生皆有佛性,是谓因。众生若无佛性,便不能成佛。犹如矿中若无金性,便不能出金。佛力化导,是为缘。若无佛力化导,众生不能自然成佛。例如矿中虽有金性,若不加人工冶炼,矿石不能自然成金。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至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注疏家解释多有不同。今依《法华文句》,大略解释于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佛之知见?在心曰知,在眼曰见。佛彻证诸法实相,故佛之知见,在于诸法实相。亦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于诸法实相。实相无相,则佛知见,诸法无量即空;实相无不相,则佛知见,实相空即无量。如是知者,乃佛的一切种智,有别于二乘的一切智,及菩萨的道种智;如是见者,唯有佛眼,有别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不共二智的一切种智知,名为佛知;以不共四眼的佛眼见,名为佛见。欲令众生证一切种智及佛眼故,乃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以开示悟入之方便,令众生证得实相。
若约三乘论开示悟入:开者,开佛知见于实相法,此实相即众生之法身佛性。示者,示三乘同有法身佛性,皆当成佛,不可保守不进,不求无上佛道。悟者,虽三乘同有法身佛性,而二乘不知,示其令悟。入者,虽知而不得不退,故令入不退。
若约菩萨言:开者,开佛知见于实相法。示者,示令诸菩萨有疑者,知如实修行。悟者,未发菩提心者,令悟实相发菩提心。入者,已发菩提心者,令入于实相。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乃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实相无相,离诸杂染,故曰清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菩萨化众续佛慧命,是成佛因地,所以佛但教化菩萨。二乘自度,不度众生,不能承担如来家业,为佛所不许,所以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者,诸有所作,常为一佛乘也。故唯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众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诸佛以明实相法出现于世,故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者,为是余乘非实相故。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亦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
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者,唯有圆教一乘,无有藏通别等三乘。因为菩萨犹是对二乘而立,非圆教一乘,故简别之。换句话说,佛教菩萨,非是令住菩萨地,而是教令成佛也。于一乘中,一切乘唯是一乘,犹大波小波,唯是一水。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亦是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众生从佛闻法,皆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即是成佛。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即是诸法实相。一佛乘者,即是实相。
舍利弗!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但教化菩萨,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完成一大事因缘。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令成就佛道。
诵经至此,可以知道,佛之悲愿唯令众生成佛,不以余乘度众生。以余乘非是波罗蜜故。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佛告舍利弗,我亦如是,唯为众生演说一佛乘法。
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五乘众生,各各有其根性欲。过去者为根,现在者为欲,通于未来者是性。深心所着,即其欲也。
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所说者,乃诸法也。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者,乃实相也。诸佛所说,无非诸法实相。
十方世界唯是一真法界,故唯一佛乘。佛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表示十方诸佛唯以一乘法教化众生,何故复说三乘法呢?原来诸佛因为五浊恶世中,众生根性欲俱劣,故开方便门宣三乘法。虽说三乘法,然唯显真实义。
五浊者,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于五浊中,劫浊是其总,余四是其别,故文中仅释劫浊。
劫浊者,摧年减寿,余四浊交集,于四浊上立劫浊之假名。
烦恼浊者,以贪瞋痴慢疑五钝使为体,慢高陵下,贪瞋无度,不信善法。
众生浊者,揽烦恼、见二浊果报上立众生之假名。
见浊者,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五利使为体,乃至六十二种执见,见如罗网稠林,令众生不得出离。
命浊者,朝生暮死,旦夕出没,六道轮回炽然不息。
若论五浊之次第,以烦恼浊、见浊为根本,于二浊果报上乃有众生;众生连持色心,生死不息乃有命;此四浊经于长时,乃名劫浊。故劫浊是总,四浊是别。
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众生之烦恼、见俱重也。以贪瞋痴造诸恶业,以恶业因缘堕于苦道。佛为拔众生苦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得阿罗汉辟支佛,而不闻不知佛以实相一佛乘法但教菩萨,即非佛弟子,非阿罗汉辟支佛。以其不知唯一佛乘,无二乘三乘也。是诸人等,自谓已成阿罗汉,是最后身,已得究竟涅槃,不更进一步求无上菩提,当知是人皆增上慢。故若比丘实得阿罗汉,而不信一佛乘,无有是处。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因为佛灭后,此《法华经》受持读诵解义者难得故。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是等阿罗汉,已出三界外,于三界外有余佛净土。阿罗汉若于余佛净土,闻彼佛演说此《法华经》,尔时于一佛乘法便得决了。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促舍利弗,信受唯一佛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出家二众重于道法,于道法上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故有怀增上慢者。在家二众重于富贵,我执心重,故有我慢与不信。
此言彼退席五千,护己瑕疵,不信一佛乘法。此众既退,枝叶已除,与会者唯有贞实,堪受大法。表示可以宣说一佛乘法矣。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舍利弗善听下,言佛为众生故,方便始说三乘法。
或说修多罗下,是说十二分言教,亦名十二部经。十二部经者:一、修多罗译曰契经,二、祇夜译曰重颂,三、伽陀译曰讽颂、孤起颂,四、尼陀那译曰因缘,五、伊帝目多译曰本事,六、阇多伽译曰本生,七、阿浮陀达磨译曰未曾有,八、阿波陀那译曰譬喻,九、优婆提舍译曰论议,十、优陀那译曰自说,十一、毗佛略译曰方等,十二、和伽罗译曰授记。此十二部经是经的十二种体裁。
本事,是佛说他人过去生的事。本生,佛说己昔行菩萨道事叫本生。未曾有,说佛菩萨神变希有事迹。方等是大乘。
以上所说是十二部经。经上略说十二部经︱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婆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钝根的小乘人,乐于声闻缘觉小乘法。贪着于生死,是说凡夫人天皆贪着生死。故善导和尚言,想往生极乐世界,须要不怕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这些人不行无上佛道,只是求生人生天享福,小乘人求涅槃得安乐,不知上求佛道。众苦所恼乱,是说受三界分段生死,为此故说有涅槃。
我说三乘法是施设方便,为了令众生皆入一佛乘。为了显一才开三,为了显实才开权。过去方便说,没说你们能成佛,其实你们若发大乘心,皆可成佛。所以小乘人在未闻《法华经》前,不知自己可成佛,认为成佛是菩萨的事,闻《法华》后,方知自己亦可成佛。
佛过去说三乘法而没说一乘法的原因,是因为时间未成熟。现在时候到了,众生的根机亦熟了,所以才决定说大乘。决定说大乘者,说一乘也。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
十二部经除去授记、方等、自说,余者九部是也。佛为小乘人说九部经,是随顺众生而说的,实在是诱导他们入大乘为本。
佛子是菩萨,心净是心无所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柔软利根。久于诸佛所,行于一佛乘法。为此诸菩萨,说此大乘《妙法莲华经》。我记如是等菩萨,当来作佛,以彼等持戒念佛故。彼等闻作佛,心大欢喜。为彼等菩萨,乃说此大乘经。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或声闻或菩萨,闻我说此大乘法,乃至信受奉行一偈,皆当成佛无疑。十方诸佛所说法,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不过为引导众生修无上佛道故,方便以假名说三乘法耳。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诸佛出世,唯有度一切众生皆成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其余声闻缘觉皆不是真实的,佛以方便言辞假说而已。所以佛不以小乘度众生。佛自己证到究竟菩提成佛,住于大乘,如他自己所得的大乘法定慧力庄严,来度众生,要度一切众生皆成佛。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佛自己证无上道,此大乘法平等。如何平等?等若虚空,虚空无差别。《金刚经》云,此法无高下。我自己证此法了,如果以小乘法度众生,甚至度一人,我就堕悭贪。
若人信归佛,信是道元功德母,深信归依于佛,相信佛不欺诳众生。
菩萨有三不欺︱不欺佛,不欺众生,不欺自己。
亦无贪嫉意,佛没有贪嫉意。断诸法中恶,佛是诸恶断尽、众善普会。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
以佛不欺诳众生,无有贪嫉,诸恶断尽,众善普会,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所以佛于十方说法无所畏。佛有四无所畏:一、说一切智无畏。佛自说我得一切智,成就无上觉。二、说漏尽无畏。我漏已尽,永断一切烦恼生死。三、说障道法无畏。决定说一切众生之障道法。四、说尽苦道无畏。佛决定说离苦证灭之道。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诸佛以四种方便度众生,一相好光明,二说法,三名号,四神通变化。上半偈即相好光明义,无量众所尊即名号义,第四句即说法义。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着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槃」
舍利弗!我本立誓愿度众生成佛,不令众生堕凡外二乘。
若我遇众生下,系言佛以无上佛道教众生,而众生无智迷惑不信不受教导。以下便述说众生之过。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等十二类生。
具足六十二者,六十二种邪见也。依天台嘉祥诸家,于二十种我见开出六十二见。外道于五阴各计四句:一、即五阴有我,二、离五阴有我,三、我在五阴中,四、五阴在我中。于是成二十句。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成六十句。加上断、常二根本见,成六十二见。
为如是等刚强难度之人,于是我设方便,为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令取灭证涅槃。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舍利弗!我虽说苦集灭道教小乘人证灭入涅槃,然此涅槃亦非真正灭。何以故?因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既然是寂灭相,就不会再灭了。若有人说法可再灭,就是邪见。何以知一切法寂灭相?以一切法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本来空,若不空就不待因缘才生。龙树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易言之,一切诸法皆是空,空就是寂灭相。空法再空是无道理的,灭法再灭亦无道理。所以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寂灭相即是实相,实相无相,实相无相是指空寂灭相,根本无相。故知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无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佛子行道已下,这是要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的道理。如果我的弟子修行佛道,后来世一定都能作佛。诸佛唯说一佛乘,今此大众皆当相信勿疑。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大圣主者,即诸佛也。其深心者,直至成佛之心谓深心。深心之所欲者,欲求无上佛道。
若有众生类,值遇过去佛修六波罗蜜,皆已成佛道。成佛道者,证诸法实相。种种修福慧者,五度修福,般若修慧。
「诸佛灭度已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后,善软心指二乘人。二乘人心柔软信受佛语。善是信受佛语,软是顺佛之教。这些二乘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颇梨
车与马脑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沈水 木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供灵骨者名塔,供佛像者名庙。
木并余材,音蜜,是一种香木。
有人说童子是指童真菩萨言,似与经文不合,既曰童子戏,当知非童真菩萨。
皆已成佛道者,一切诸法无非实相,只是众生不自知耳。这即说明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鍮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鍮音偷,黄铜似金者。
白镴,金属似锡。
呗音拜。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度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皆已成佛道者,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也。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未来诸佛,亦以无量方便说三乘法。其实说三乘法,即是密说一乘。亦可谓,说三乘法者,只是说一乘法之方便而已。本来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皆当作佛,只是二乘人不知。例如舍利弗等,未闻《法华》以前,不知自己亦可作佛。闻《法华》后,方知自己作佛。
入佛无漏智,漏于生死谓之漏。生死是从果上说,从因上说是烦恼。漏入烦恼叫漏。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漏入见思烦恼即是分段生死。漏入无明烦恼,即是漏于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内,所以一般说,漏是生于三界内的漏。实在变易生死,无明烦恼亦是漏。三界内受生叫漏,阿罗汉不生三界,叫证无漏。阿罗汉虽不生三界,然尚有变易生死,亦不能算漏尽。《胜鬘经》云,阿罗汉证灭谛,是佛方便说。
入佛无漏智,是无明烦恼破,变易生死了。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诸佛之根本愿,及我释迦牟尼佛所行道,虽然方便说一切法门,其实都是为显一乘道。
知法常无性,是说一佛乘,即是无性法。诸法缘起而无自性,无性随缘,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性相。圆满成就一切法性相,谓圆成实。既然一切法性相依缘而现,故称之为依他起。依他起便无自性,故知依他起者,即是虚妄。若人执依他起为实有法,即落遍计执。
佛种从缘起,本来种是能生义,然佛种从缘起,缘起则无性,无性则无生。故曰依他起边言,无生而生;约圆成实边言,生而无生。此无生而生,生而无生,即一乘义。无生而生,是佛报化二身;生而无生,是佛法身。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法住法位,是真如异名。真如随缘生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真如随缘生万法者,法相也,亦即实相诸法也;万法无性是真如者,法性也,亦即诸法实相也。如是真如性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变,是万法之根本,故名法住法位。以性相常住故,所以说世间相常住。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本来涅槃称为安隐,此处安隐作安乐讲。经云心无分别,名为安隐。众生心若不分别执着,自然不起惑造业;不起惑造业,自然不受苦报而得安乐,故名安隐。
亦说如是法者,亦说开三显一之法,开方便门,显真实义。
第一寂灭法,即是一乘法。法住法位,即无性法。无性即随缘,随缘即无性。即是诸法实相,实相诸法。
佛知众生深着于欲念,并知其根性欲,于是应其根机方便说法。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崄道 相续苦不断 深着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舍利弗当知,我释迦牟尼佛亦如是,以种种方便宣示五乘法,其皆是宣示于一乘佛道。这是因为我知众生的根性欲,方便说法,令众生欢喜故。
生死险道有二,即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生死即是苦,二种生死相续不断,故曰相续苦不断。
牦,音毛,牦牛是一种牛。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轮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佛证无上菩提已,深知菩提性清净平等寂静无诤,故默然而住不欲说法。梵王来请,佛即思惟,但赞佛乘,众生不信,宁不说法;又念过去佛,方便说法,我今得道,亦应方便说法。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随一切佛,用方便力,分别说三乘法。
佛说三乘法,是为众生根机不一,隐实用权而已。其实为显一佛乘故,方说三乘也。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喜称南无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罗柰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轮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佛闻十方佛妙音,喜称南无佛。喜称南无佛,有的经本为「称南无诸佛」。复作是念,出浊恶世,如十方佛所说,我亦随顺行。即从座而起,往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
诸法寂灭相者,诸法实相也。实相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故不可以言宣。所以方便用因缘譬喻言辞,为五比丘宣说。于是有苦集灭道之涅槃音,所谓灭者,即涅槃也。
世尊为佛宝,涅槃为法宝,五比丘为僧宝,至此则三宝具足。
「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赞示涅槃法,有的经本为赞「是」涅槃法。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 今正是其时」
佛观机缘成熟,志求无上佛道者众,于是宣说《妙法莲华经》。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着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钝根小智人,例如五千退席者是。钝根小智人,取着于我相,妄生憍慢,不能信此实相法。今钝根小智人已退席,故佛欢喜无所顾虑,于菩萨中,直宣《法华经》。以诸法无非实相故,以凡所修行皆成佛道故,所以千二百阿罗汉,未来悉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三世诸佛皆为度化众生,随宜方便说三乘法,最后还是说一乘法。三世诸佛说法的仪式都是如此,我也是这样随宜方便而说三乘法,最后宣说《法华》。说无分别法者,无分别法是一乘法,唯有一乘佛法是无分别法。
何为一乘?所谓一乘者,一切乘皆是一乘也。法不孤起,因缘而起,缘起之法,便无自性。无自性便无分别,是即为一佛乘,故曰诸法实相。从一切乘皆是一乘边说,曰实相无相。既然一切乘皆是一乘,当然一乘即是一切乘。所以从一乘即是一切乘边说,曰实相无不相。实相无不相者,一生万法;实相无相者,万法归一。《华严》称一乘法曰法界缘起,《法华》称一乘法曰诸法实相。法界无界,所以法界缘起者,由一生万法说起;诸法是一切,所以诸法实相者,是从万法归一边说起。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过于优昙花」
虽然佛出世,说此实相法亦难。何以故?众生根钝,不能听受故。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八年方说《法华经》。
优昙花三千年出现一次,现则金轮王出。用此形容,此法之难遇也。若人闻此《法华经》,若欢喜赞叹,则为已供养三世诸佛。
过去佛系已取灭之佛,如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如阿弥陀佛;未来佛,如弥勒佛。其实一切众生,皆未来佛。供养未来佛者,即供养一切众生。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以五浊恶世 但乐着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汝等勿有疑,对于一乘法莫生疑也。诸佛唯以一佛乘度化众生,但教成佛因地的菩萨,无声闻弟子。无声闻弟子者,佛不教化取着有余灭也。
汝等舍利弗下,赞叹《法华经》。声闻人闻《法华经》后,自知当作佛。声闻人未闻《法华》前,不自知作佛也。
♡ 喜欢 (0)
上一篇:妙法莲华经讲记 讲述经题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二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