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一)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
──释迦世尊成道佛七
宽运法师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今天大家发心来到西方寺念佛,那怕只是念上一天的佛呀,这都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所以应该怀着一个感恩的心;试想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可能就会一片茫然;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学佛、能够听闻佛法,这实实在在是很大的福报。
我这两天抽了一些时间,重新再细读了《四十二章经》,这部经是由印度传入我们中国东土的第一部经。相传在东汉明帝永平七年的时候,曾派遣十八位使者,其中有郎中蔡愔、博士王遵、中郎将秦景等到印度求法;直至永平十年,才东返洛阳,用白马驮经,并邀请当时印度两位大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一起来到中国。
明帝见了非常的高兴,于是在洛阳建了一座白马寺,作为译经的场所,从此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就是在当时所翻译的第一本佛经,也就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共同翻译的。
这部经在体例上和其他的经典,稍有不同;因为在佛陀成道之后,很多外道的比丘,听闻佛法之后,内心产生了许多疑惑,于是将他们不懂的或疑难的地方,提出来向佛陀请教;这些问题计有四十二段,每一段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且可自成一章,合起来共有四十二章,故以为经名。
不过,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经文,并不是问答式,而是佛陀的语录,就好像我们儒家的《论语》一样,是一本老师跟学生对答的语录。这部经其中蕴含很深刻的道理,但行文却甚为浅白,我觉得读后很能受益,所以今天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洛阳的白马寺,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这个道场还是相当庄严的。
《四十二章经》首先教我们的就是「修身之道」;因为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在思想、语言、行动上,也就是在身、口、意这三个方面,经常犯有十种过错;在行动上很容易犯杀、盗、淫三种过错;就是我们容易杀生、容易偷盗、容易淫欲或邪淫,这都是我们身体上的过失。在言语上,由于我们经常要说话,所以容易犯上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种的过失。而在思想上,也就是意识上则容易犯上嫉、恚、痴,即贪、瞋、痴三种过失。但是如果我们能生起慈悲心的话,自然就能做到不杀生,同时亦不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更不会邪淫;当然,如果真能做到不邪淫,那么身业自然就会清净。就是因为我们做不到,如果真的能做得到,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犯毛病,就不会有过失。所以我们也要经常善护自己的身体,让它不要有过失。我们最容易犯的过失,在身体上就是前面这三种。
其次是不挑拨是非,不以恶语伤人,不说无事实根据的话;我们说话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不能信口雌黄,随便乱说。还有,不说好听的话去迎合、奉承人家;能够做到的话,自然就会口业清净;我们的口业清净了,自然就会觉得很自在。可见,我们的口所犯的毛病实在很多,不过亦外乎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四种过失。如果我们能做到不犯的话,那么口业就自然会清净。
至于意业方面,我们亦很容易犯上过失;见到人家成功,我们有时会产生妒忌,其实人家成功我们应该欢喜、赞叹;同时,我们更不要随意的忿怒,所谓「无明火起三千丈」,由于无明的驱使,我们很容易就会生起忿怒的心,这都是不应该的。所以我们学佛之后,就不要随意忿怒,而且还要明辨是非,分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做到的话,就是意业清净。
上面所说的十种过失,其实就是我们个人修身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都犯了,就不能成圣,也不能成佛;相反地,这十种恶行,如果我们都能够约束自己、制止自己不犯的话,自然就会走上十条善路;因为我们做人应该有原则,没有原则的话,我们就会犯毛病,所谓「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这是我们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将来成圣、成佛是绝对有可能的;这也就是「十善」,十善修得好,将来就可以生天,不过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以禅定作为基础。这个「十善」啊,听起来似乎好容易,其实要真正做到的话,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难;那做不到的话,会怎么样呢?大家都知道,我们人有时候很容易做错事,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做错事了,应该怎么办呢?在佛教里就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赶快「忏悔」;我们经常说的「披露忏悔」,就是把自己所犯的过失,在师长或善知识及大众面前讲出来。
如果我们知道忏悔,一旦忏悔,就表示已经知错了,加上赶快改正错误,努力重新做好人、做好事,这样的话,恶习与罪业就会慢慢减轻,终至于完全消除;我们还有机会成为贤人、圣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美的人;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犯了错,既不知忏悔,亦不肯赶紧灭除这种为恶之心,这样的话,罪业就会慢慢累积,愈来愈深,成为堕落三涂的种子,最终无法自拔,谁也救不了你,最终还是要落入三恶道里去受报、赎罪;到那时候那,再去改过,再去修行就已经为时己晚矣!(未完待续)
♡ 喜欢 (0)
下一篇: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二)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