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对报母恩行为的称赞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
如果能报答母恩,即是智者所称赞的地方。
佛在《杂宝藏经》中说:我不但现在称赞慈爱孝敬,我在无量劫中也常常赞叹。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应忆念加倍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
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如《龙王鼓音颂》所说:“大海水藏、须弥山王、大地等,并非我的重担,若不知报恩是我的重担。若有人心不散乱,知恩报恩,令恩德不失坏,智者对此无比赞叹。”
下至别人施给自己一杯茶,我们也要报恩。不知报恩的人不如一只狗,因为给狗喂食,它也会摇尾乞怜。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
总之,自己的母亲没有安住正念,狂乱、盲目又无人引导,她正一步一跌地走向可怖的险崖。
既无正念、心识狂乱,又无眼目不识正道,又无明眼人引导,前方又是险崖,这是何等可怕的境地!
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
此时,母亲若不祈望自己的孩子,又能希望谁来帮助她呢?如果孩子不应从险难怖畏中救度母亲,又该由谁来救度呢?所以,孩子应当从险难中救度母亲。
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
如是,若见诸母有情被烦恼魔扰乱内心,心识无法自主而成疯狂,而且远离慧眼,不见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圣道。又没有真实善友的引导,每个刹那都在造作身口意的恶行,就像一步一跌一样。
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
母亲总的是趣向生死,特别是趣向恶趣,正奔驰在悬崖险道上。
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
母亲希望孩子救护她,孩子也应救济母亲。如是思惟后,从生死中拔济诸母,以报母恩。
《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
《集学论》说:由于烦恼而狂乱、愚痴的盲人,在充满危险的悬崖道上,一步一跌地行走。
自他恒时处在忧苦之中,都是轮回中无有眼目、精神狂乱、即将堕入恶趣长劫受苦之人。所以,自他众生同在苦难中,同是受苦之人。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集学论》中这五句的本意,是教人不要寻求众生的过失,因为自他同处在悲惨境地中,理应同病相怜,若见众生有少许功德,也要觉得稀有。
《集学论》前三句所说的情形,也符合众生苦恼的道理。换言之,为了表达“佛子应报母恩”这一意义,宗大师借用《集学论》中的三句比喻,描述诸母有情悲惨危险的处境,说明佛子救度母亲义不容辞。
上一篇:我永远没有敌人
下一篇:佛经中说不报父母恩的罪过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