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六道灵异

一个关于“阴兵借道”的故事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这就是记载在《太平广记》里的“阴兵借道”故事——《刘惟清》。

唐朝有个人,亲眼见过“阴兵借道”

01

故事发生在唐朝——“长庆三年”的春天(长庆,唐穆宗李恒年号),今天山东济南附近。

这个地方,当年叫“平卢”。平卢最大的官,是平卢节度使。长庆三年,平卢节度使姓薛,名叫薛平。他的曾祖,就是唐初的名将——右武卫大将军薛仁贵。

薛平手下,有一位姓刘的将官,官讳“刘惟清”,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这位,是薛大帅手下的“押衙”。押衙,乃唐宋年间的小吏,比宋江的“押司”级别高点有限。

好么,这位刘爷,能耐可大了去了,不但说马上步下,一身好武艺,善使一条八棱水磨钢鞭,而且这人还有个特点,就是胆子贼大,各种型号的马蜂窝都敢捅,人送外号叫“刘大胆儿”。

刘大胆儿在薛大帅手下当差多年,立了不少功劳,深得大帅器重。

话说,有那么一天,大帅派人召唤刘大胆儿:“老刘,本帅有件急事,你去办一办。”

说话之间,大帅拈指,自帅案之上抄起一封书信:“这个,你带上。去一趟东平,将信务必交到,快去快去。”

东平是哪儿?据考证,应是今天山东,济南西南方向的“东平县”。按照《水浒传》的说法,若干年后,会有一位大汉,在离这里不远的山冈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

可老刘接过这封信来,却直嘬牙花子。

能让刘大胆儿踌躇犹豫的事,世界上可不多。

 

02

盖因从节度使衙门前去东平,要经过这么一个叫“阴北把关”的地方,原意不清,大概就是“阴山北边、守把关口的地方”。

话说这个地方哪里不好?

一是极荒凉,任你走出多少里地,一个人家不见。

 

不但如此,原文上还说“迄今,天阴日暮,鬼怪往往而出。”——有人说,若是阴天下雨,又或者日暮西山,此处就有妖魔鬼怪,伺机出没。

世界上真有鬼么?

呵。列位看官,这世界上哪里来的鬼?只有心中有鬼的人呐。

可倒退回一千二三百年的唐朝,人可不是这样想。所幸老刘不同,一听大帅派自己东平公干,虽也心中“咯噔”一下,脸上却没带出来。

要知道,洒家军中号称“大胆”,总不能大帅刚一问:“你如何不愿意去?”洒家就回一句“不好意思,俺着实地怕鬼”?——岂不徒增他人耻笑?

再说了,咱老刘浑身武艺——所谓“神鬼怕恶人”。就算真遇上鬼,凭我胯下马、掌中鞭,真照了面儿,俺兜头就砸,就算是鬼,俺也砸你个骨断筋折,魂飞魄散!

艺高人胆大。想到这里,老刘欣然唱喏,从营中挑选一匹快马,周身上下紧趁利落,扳鞍认蹬,胯坐雕鞍,腿里一攒劲,这匹马四蹄腾空,鬃尾乱乍,一阵烟尘也似,直出离了辕门,沿着大道直奔东平。

 

03

话休絮烦。老刘人不离鞍,马不再饮,于路行了半日。只行到夕阳西下,刚好走到那“阴北把关”之地。

老刘一掳丝缰:“吁——”喝住坐骑。猛抬头,只见“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行归”——正是残阳西坠,灰蒙蒙的暮色,笼住了半边天。

老刘没在乎,心想:若换了旁人,必不敢再行。我刘某浑身武艺,却怕他个甚鸟?大帅差事要紧,我看这天色虽晚,却尚有朦胧的月色,何不趁早赶路,早到东平,岂不了账?!

图片

未及多想,刘惟清催开坐骑,一路攒行。又走出一段,这天儿眼瞅着可就黑下来了。

今天是个半阴天儿,月色只忽隐忽现,如纱遮影,天空就像扣了个黑锅底,目力看不出多远。

此时正是春天,可山间却万籁俱寂,半点声息也无,就连声夜猫子嘀咕,都没听见。

诺大座山,只能听见马蹄踩在山道之上,“得儿、得儿、得儿”——传出去老远老远。

正走,也不知怎地,这匹马,忽然像被什么摄住了似的,再不肯前行,鼻孔里“呼,呼”粗重喘息。借着月色,老刘低头一看——

只见这马双眼白瞪得就要挤出眼眶,满是惊恐之色。

 

老刘急拉缰绳,脚下一踩马镫,“吁——”想把马停住。

可不行,马已不听吆喝,“噔噔噔”,一步步,直往后退。

这驯熟的战马,何止于此?到此时,老刘才有点紧张:难道有什么狼虫虎豹?

 

04

老刘四周张望——十步之内,并无一点踪影;十步之外,除了黑漆漆,就是漆漆黑。

正疑惑间,只觉得地面晃动——一人一马,如同站在一面大鼓上相似,只觉得整个地面都在有节奏地震动。

老刘是行伍出身,急忙跳下马来,趴在地面上:“嗯?这深更半夜,山间林莽,如何有这动静?听去好像是大批人马,正往我这里而来?!”

拿耳朵找地面,贴上一听,好家伙,若没有几万人的大军,怎能这样惊天动地?

老刘心里一翻个儿:这是谁?大半夜呼隆呼隆,在荒僻山岭里走,是什么人?最近有哪家的队伍从这一带过?若不是,又哪里来的如此大股匪盗?

要说这“刘大胆”三字,果然名不虚传。想到这儿,老刘跳下马来,一手猛拽缰绳。

这马吓的不轻,两条前腿直打晃,一边走一边颤悠。可架不住老刘一个劲儿催,只好被逼无奈继续朝前走。

一人一马,才刚翻过一个小山包,一轮残月也恰好从乌云之中钻出半个脸。

借月色,老刘只抬头一望——

只见黑压压、雾沉沉,彻地连天、无边无沿,人喊马嘶,旌旗招展。骑马的,雄赳赳;步行的,气昂昂。一排排拿刀扛枪,漫山遍野;一队队舞剑弄戟,乌泱乌泱。再往后看,一辆辆大车如同长龙,拉着辎重器械、粮草鼓仗,睡觉的被卧、吃饭的瓦罐、住人的帐篷、起夜用的尿壶...

正在那里塞山填谷,迤逦而行。

老刘只看了一眼,月色就又隐进了云朵。

 

05

老刘心下纳闷——这是谁家的队伍?若是我平卢自家的,怎么这么多队伍开出来,我却不知?要不然就是朝廷的?还是哪家大帅的?难不成要攻打平卢?

可这么大的队伍,怎么流星探马从未回报?

老刘心说,我呀,还是过去问问。万一真是对我们大帅不利,我怀里这封信就甭送了,赶紧回转大帅府,禀报大帅,早做万全!

想到这儿,老刘赶紧上马,紧抢几步,催马从山头冲下来,直冲到那队伍一箭之地,觉得人家怎么也看见自己了,急忙伸手招呼:

“Hi!Hello!”

连举胳膊带晃手。

可这些大兵,就跟没瞅见他一样,照样“咵”、“咵”往前走,瞟都不曾瞟他一眼。

 

哎,这怎么回事啊?噢,可能天儿太黑,人家没看见我?得,我再离近点!

老刘又往前几步:“hi!艾薇巴蒂!”就这么扯着脖子喊,这帮兵就楞跟没看见他一样,“咵”、“咵”、“咵”,还往前走。

一直都走到这队伍边上了,就硬是没一个人抬头,看他一眼。

老刘佩服:嗯!瞧瞧人家这纪律!

 

06

说着话,可就走在这队伍里了,老刘牵着马,也跟着“呼噜噜、呼噜噜”一块儿往前走(原文:“并辔而行”)。

老刘伸手就去拍旁边一个大兵:“嘿!”

心说我索性拍你一家伙,你还能不理我?

此时,四下里黑咕隆咚,老刘看自己这五根手指都朦朦胧胧,半摸着黑儿,只觉自己的手估摸已经挨上了这位的肩膀——

就瞧这位,突然“啪”地一下子!突然往老刘这边一转!

怎么那么巧,月色又刚好爬出了云层。

老刘当时,就楞在了原地。

这位这脖子上,怎么没脑袋呢?

 

07

再定睛一看,月光所及,不是没有眼珠,就是缺条胳膊,竟有个兵,身子斜刺里砍掉了半边!

老刘刚一迟楞,只见大道之上,由远而近,如飞似箭,跑来一位。

不是黑灯瞎火看不清楚吗?只因为这位这穿掌打扮,跟别人太不一样,通体上下,全是一身白!头戴麻冠、身披重孝。

这位“噌”、“噌”两步,从后面跑将过来,“嘭”!一把就把刘爷这匹马的缰绳给攥住了,双手一使劲,往怀里就带这缰绳,那意思就是要抢老刘这匹马。

这时节,老刘才醒过神儿来,一看这位要抢马,岂能让他得逞?“哎!你干嘛?!”伸手就跟这位夺。

 

真没想到,这位不但不放手,还变本加厉,连吃奶的劲儿都使上了,拼命往回拽。

在营里,老刘就号称力大(“有膂力”),万没想到,老刘挣了两挣,这位孝子力气却真大,老刘楞没夺过他,这匹马直叫他拽得,“噔噔噔”横着走,离这大道竟越来越远。

此时也顾不得,老刘急一伸手,从背上“噌”一下子,拽出这条十二斤重的水磨钢鞭,二话不废,照着这位后背上,“呜”地就是一鞭!

老刘是军人出身,那劲头多大呀?只听“啪!”地一下,钢鞭结结实实砸在这位后背上。夜半更深,这一响如同半夜里打了个霹雳。一般人挨这一下,就算不死,也要口吐鲜血。

 

08

真没想到,这位竟没事,还在那儿使劲拽。

老刘真急了,“啪!啪!”连着就是十几鞭,只打得这位“良久舍去”——跟老刘相持了好久,这才吃痛放手,一抻缰绳,吆喝一声,催马走远。

老刘惊魂未定。扭转回身再一看,咦?

太奇怪了。刚才那么大一支队伍,这时却如平地蒸发了一般,一点痕迹都没有。

就好像压根儿没这么回事似的。

老刘又一转过身,想再找刚才这位披麻戴孝,跟自己抢马的孝子——嘿,邪了门了,竟也踪影全无!

图片

又走了半夜,天亮以后,老刘才总算走过了“阴北把关”。又走了两天,才到东平。

等到东平,把差事交代清楚,在驿站住下,老刘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事,思来想去,怎么琢磨也琢磨不出个所以然来。

直到老刘准备回去,刚上街,没走几步,只听背后有人喊:“刘押衙!”

 

09

这儿还有人认识我?刘惟清扭头一看,只见身后,一位念书人,三十多岁,破衣烂衫,歪戴帽子,浑身是泥,邋里邋遢,脚下一双破鞋,露着脚趾头,趿拉着也不系上。

老刘:“您是叫我吗?”

这位乐了“正是!”

这位谁呢?此人,乃是东平术士,名叫皇甫喈[jiē]。以给人算命相面,做法捉妖为生。

皇甫喈缩缩鼻子:刘押衙,我牵你的马,从大道上避开,是要救你一命,你如何还手持铁鞭,将我来打呢?幸亏我有一层“金铠”护体,不然的话,以押衙您的膂力,小生早已叫您活活打死啦!

说完,皇甫喈哈哈大笑,扭头就走。

老刘狐疑,伸手想拦。才一个不留神,只见皇甫喈在人群里三转两转,再无人影。

不过,这事并没完。

四年以后,唐文宗上位。横海节度使李同捷,起兵造反。起兵之初,李同捷带大兵来打山东,这行军路线,正好就是刘惟清当年走过的“阴北把关”之地。

 

10

“阴兵借道”,古书记载不止一处。除《刘惟清》之外,《太平广记》里还记了“洛阳鬼兵”。《玄怪录》、清朝的《觚剩》等书里,也都记载过阴兵借道的故事。

当然,据说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研究过“阴兵借道”,并试图给这件事一个科学的解释。比如云南著名的“惊马槽”,就据说凡是从这儿走过的马,都会吓得够呛。

传说中,有不少人在此见过“过阴兵”。科学家对当地自然环境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这个地方“两山夹一谷”,两边山崖的岩石里还含有磁铁。

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硅,本身就有记忆功能。磁铁的感应和激发,则形成了天然的录像带,能把很多年前曾经从这里走过的人、马记录下来。每到天阴、下雨,空气里带电,“录像带”就开始“播放”,路过的人一看,妈呀!过阴兵!

 

其实,这个解释,只是很多种解释里的一个。

在刘惟清生活的年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

那么,谁又能保证,老刘那个晚上在山川荒野中见过的队伍,就真的是什么“阴兵”呢?

真要是那样,可不是比“阴兵”,还要恐怖得多?

本文转载网络,
全文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