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继续讲(八)愿差别。愿差别分十六:1、修炼意乐清净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无碍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进甲6、会遇同分菩萨 7、令善知识欢喜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摄持正法 10、得无尽藏 11、趣入 12、力 13、修习对治 14、菩萨诸业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16、净土愿。
4、利益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悉除一切恶道苦”:愿能铲除一切众生的身心之苦。“恶道”指三恶道。三恶道的苦非常严重,很多苦令我们无法想象。这里用三恶道的苦来代表一切苦,包括上三道的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发愿能平等地暂时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究竟上让他们解脱。“一切群生”指六道一切众生。“乐”指身心能获得安乐,能获得解脱。“等”就是平等。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众生,都是平等的。所有众生都不愿意感受痛苦,都想获得安乐;都不愿意六道轮回,都想获得解脱。所以,无论是人道的众生还是其他道的众生,都是一样的。
“如是经于刹尘劫”:这是指时间。在一切刹土的微尘数的劫当中,去铲除三恶道、三善道这些众生身心上的痛苦,能给予这些众生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佛菩萨在世间就要做这个工作,时间是一切佛刹中极微尘数的劫。不是年,更不是月,而是以劫为单位。不是一劫两劫,而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中的极微尘数的劫,无量无边,无始无终。
“十方利益恒无尽”:这讲的是空间。“十方”覆盖一切处,指一切处的众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宇宙,而是十方一切处中的众生。“恒无尽”就是恒时无尽地铲除众生苦,给予众生乐。
没有不去利益众生的时候,没有不想利益众生的时候,是恒时的、无穷无尽的!我们就要发这样一个愿。发利他心,做利他的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没有上班和休息的差别,是恒时的。“如是经于刹尘劫”,时间无量无边;“十方利益恒无尽”,空间无量无边。存利他心,做利他事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量无边的。无论是在修道的时候,还是将来成道的时候,都在做。应该发利他心,存利他心,做利益众生的事,行利益众生的道。
不能认为“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自己现在还没有成道,发不了利他心,更做不了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能这样想!我们应该这样发愿,应该有这样的欲望,应该有这样的希求!在解脱的道路上,尤其在殊胜的大乘行道上,心量不能总是缩小,做事情不能总是退缩。不能等到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将来成道的时候再发利他心,再做利他行。因为要跟佛学,要跟菩萨学,就要学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虽然现在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但是你要有欲望和希求,让自己尽快、立即具有利他心。虽然现在还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但是应该争取尽快地具足能力,去度化众生,去利益众生。你学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存利他心,做利他事,都应该犹如懦夫怀里钻蛇,美女头上燃火一般。一个特别胆小的懦夫,怀里突然钻进了蛇,他会立即想办法把蛇赶开,不可能有片刻等待。一位自认为很美的女人,特别在乎自己的容貌,头发突然着火了,她会立即想尽办法把火熄灭,不会有片刻的等待。所以,存利他心、做利他事也不能等待,应该心里特别急迫地立即去做。
“怎么还发不出来利他心呢?怎么还不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呢?”,“百日共修快结束了,怎么一点进展都没有,怎么一点成就都没有呢?”应该为这些着急上火。大家经常着急上火,嘴上都起泡了,但不是为了这些事,而是为了一些世间的琐事。也许是我没看透,但愿是为了修行,为了成就着急上火。
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要学佛、要修行,要解脱成佛。但是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享受。成佛了,就不要感受痛苦了,福德智慧都圆满了,只在那边享受就可以了,像有些老板发大财了一样。不是这样的,应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六道里的众生是我们宿世的父母,他们受尽了痛苦,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啊!心里应该这样想:“众生界尽,烦恼界尽,我的利他心,我利益众生的事业才穷尽”。还可以发更大的愿,发更大的心:“即使虚空穷尽了,众生穷尽了,但是我利益众生的事业不能穷尽”。也许有人这样想:“虚空穷尽了,众生穷尽了,你还利益谁啊?”这是愿。修行道上不能懦弱,必须要勇敢一点,发大心,发大愿。“虚空不会穷尽,众生不会穷尽,业不会穷尽,烦恼也不会穷尽。一旦穷尽了,我的利他心,我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不会穷尽”,应该这样发愿,也是为了磨练自己的心态!“我解脱了,就不用感受痛苦了;我成佛了,就可以享受了”,这不是大乘行者。若是存这种心态和发心,很难圆满!
解脱是心要解脱,圆满是心要圆满。心解脱束缚,心态变得无边无际,无量无尽,这才是圆满。这也是磨练心,磨练习性,驱除烦恼障、所知障,同时显现光明,圆满自性。利益有情没有空间、时间的界限。在一切时中,在一切处中,要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也就是“恒无尽”!
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任何时候都应该存利他心,做利他事。不是吃饭了,就没有利他心了,就不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了,贪吃,呼呼地吃;不是睡觉了,就没有利他心了,不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了,呼呼大睡。“恒无尽”,应该是任何时候都发利他心,做利他事。
“吃饭是为了解除饥饿,这里还能有利他心,还能做利他的事吗?”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可以啊!吃饭也是为了众生,若是不解除饥渴,就没法保护身体,没法生存了。保护身体、生命是为了修持佛法,为了成就佛果,这也是为了众生。若要成就佛果,就要有菩提心;成佛以后,就要真正地去利益众生了。最终都是为众生,最终都能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别,有的是直接利益众生,有的是间接利益众生。你吃饭的行为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这是间接的利益众生,间接的发利他心。吃饭可以先做供养,然后当成加持品吃;也可以先做简供,当做一种圆满的修行。这些都是转为道用的方法。
“在那边呼呼大睡,这还能有利他心,还是利益众生吗?”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也可以啊!你现在虽然没有定力、没有智慧在梦中都能修持正法,进入光明的境界。但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睡觉也是间接的利益众生,也是一种利他心。
这里仅是以吃饭、睡觉为例,一切的所思所行都可以存利他心,都可以变成利益众生的一种行为。若是没有仔细领会,这些都会擦肩而过。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每天都在念,而且念好几遍,但是都擦肩而过了,根本没有去领会它的意义,更没有把这样一个究竟的道融入生活、纳入相续。这样发利他心,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身边的几个众生。现在我们对比较善良、比较顺自己心的人,可以存利他心,做利他行。对不太顺自己心、比较凶恶或恶劣的人,就做不到存利他心,做利他行了。这是对境上的分别。当自己心情比较好、心态比较好的时候,可以发利他心,做利他行。若心情不好了、心态糟糕了,利他心在相续中就无影无踪了。若是想和佛学,想和菩萨学,就不能这样。
《普贤行愿品》是随佛、随菩萨修习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上师如意宝讲,他不希求别的,只希求每天能念诵或修习《普贤行愿品》这样一个功德和善根。所以,无论是学佛修行,还是解脱成佛,都应该依托《普贤行愿品》。大家应该重视《普贤行愿品》,它是《华严经》中的精华。《华严经》是佛所说的一切法的精华。可见,《普贤行愿品》是精华里的精华。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发现了《华严经》,它分上中下三部。释迦牟尼佛所化刹土——娑婆世界,它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上部《华严经》的字数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数。当时把龙树菩萨吓住了。他想把这个法弘扬到人间,但是没办法弘扬,量太大了。不用说南瞻部洲,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容纳不了。中部《华严经》的分量也同样太大了。下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一个提纲,量也非常多。
我们解脱成佛的希望应该寄托在《普贤行愿品》上。大家对此不能擦肩而过,不能轻视。《华严经》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法,《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华,这里包括一切。很多人都好高骛远,都追求高深的无上密法、大圆满。其实,无上密法、大圆满法都包含在《普贤行愿品》中。主要是自己怎样去领会,怎样地去接受这个法义。悟性越高,它所讲的境界越高。若是自己有悟性,有智慧,就能了悟它所讲的境界。若是没有这个悟性与智慧,即使是立断法、顿超法等再高深的法,你也悟不到,而只能悟到世间的一些境界或方法而已。
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大乘还是小乘,是显宗还是密宗,就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境界。法门平等,主要是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根基。所以不要擦肩而过。为什么历代祖师们,为什么上师如意宝这么重视《普贤行愿品》呢?这是有意义的。我为什么讲《普贤行愿品》呢?也是为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它的词句含义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若是在字面上去领会,挺简单,也很明了。但是它真正的含义,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领会到。想要真正彻底证得,只有等成佛了。
5、披精进甲
大家每天都在修,都在念,不要只在口头上念,不要只在形式上修,尽量要做到心口一致。我们讲精进度的时候,讲过擐甲精进。犹如我们要到战场上和敌人交战,先穿上盔甲,保护好自己,这样心里就有数了,胆量就更大了。同样,我们要发利他心,要做利他事,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心里应该有数。
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发誓“虽然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我仍然要去度化他们,直到轮回穷尽、众生穷尽”,“虽然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是无量无边,但是我发誓发愿都要学,直到学完,直到学成”。这种誓愿就是盔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尤其是真正利益众生的时候,应该要有这样的誓愿,有这种心量。这就如同车的发动机。车的质量好坏主要是看发动机,若发动机好,车子就好。同样,自己是在行小乘道还是行大乘道?能不能圆满这些行?主要看这个愿。愿大就是大乘,愿小就是小乘。愿大则心大,能够成就大;愿小则心小,也只能成就小。完全取决于心,取决于愿,这是我们修行上的主要动力。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我常随顺诸众生”:“诸众生”指的是六道一切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时间是在一切劫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恒修普贤广大行”:“普贤广大行”就是普贤菩萨的所想所行,也可以说一切佛的所想所行,因为普贤菩萨是佛。他身为菩萨,但是他是位后菩萨,不是当位菩萨。当位菩萨是指住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位后菩萨就是他已经成佛了的。普贤菩萨已经成佛了,是十一地,即佛地;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果。既然他已经成佛了,为什么还示现为菩萨呢?他以菩萨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在相上更方便一些。
我们讲极乐世界图的时候,为什么阿弥陀佛在中间坐得那么稳,两位菩萨在两边站得那么累呢?这一切的显现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这里也有特别的含义。在相上,到六道里直接利益众生,菩萨比较方便。按世间法来形容,阿弥陀佛相当于国王,两位菩萨以及其他菩萨相当于大臣、将军。国王下达命令,应该是这些大臣去落实。将军应该亲自到战场上去对抗敌人,国王不能轻易动身。国王是一个国家的主干,需要特别保护。
我们经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不亲自来,安排两位菩萨来。如果众生实在执着要求,就幻化一个阿弥陀佛。体上没有分别,但是在相上、在众生面前,应该有一点点分别。如果相上没有高低之分,一切就混了。为什么两位菩萨在身边站着呢?他们要做佛的事业,要去利益众生,怎么能舒舒服服、稳稳当当坐着,哪有这个时间?你看观音菩萨忙得,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幻化出那么多眼睛看众生,幻化出那么多支手救众生。
普贤菩萨也是如此,他的愿力也很广大。他当时也是这样发的愿,以菩萨的身相度化众生。在体上,普贤菩萨和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但在相上,二者是有分别的。他发愿的时候,没有发“自己示现成佛”这个愿,而是如同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一样,愿“轮回不空,我也不示现成佛,以菩萨的身份度化众生”。
普贤菩萨是成佛了的,所以“普贤行愿”也可以说是佛的所思所想。普贤菩萨是以菩萨的形象度化众生的,也可以说是一切菩萨的思想和行为。“普贤”也可以指一切菩萨,一切菩萨也就是普贤。“普贤行愿”可以说是普贤菩萨的所想所行,也可以说是一切菩萨的所想所行。
“广大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的确广大,完全是站在一真法界的境界中讲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区别,所以是“广大行”。我们就应该学修这些。
“圆满无上大菩提”:能恒时修习普贤广大行,自然就能证悟圆满无上菩提了。
普贤行愿就是利益众生的思想和行为。他的思想不离利他心,他的行为不离利他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常随顺诸众生”。他在一切空间和时间当中,也可以说在一切时、一切处当中,恒时不停地修行普贤广大行——利他心和利他事。
无论是发利他心,还是利他事,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很多人对此都有疑惑:我的心是好的,做的事也是好的,怎么没有如是的结果呢?世间人总是求果报,总是等回报。自认为发利他心了,自认为做利他事了,然后就迫不及待地等着:“什么时候我的身体能好?什么时候我的家庭能平安?什么时候我才能解脱?什么时候我才能圆满?”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开始怀疑了:“不是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切都能圆满吗?一切都能心想事成吗?我这个利他心、利他的事怎么像往海里、湖里扔石头一样,什么反应也没有呢?”
利他心和利他事都要有智慧的摄持。“哎呀,他太可怜了,我给他点东西。”这不是利他心,不是利益众生,不是发菩提心,不是行菩萨道。因为对方贫困、残疾而帮助他,这也是一种利他心和利他的行为,但不是大乘佛法里讲的利他心和利他行。大乘佛法里讲的利他心、利他行与在普贤行愿里讲的一样,都是平等的,都是无分别的。虽然你在给众生发利他心,为众生做利他事,但应该有菩提心的摄持,应该有广大智慧的摄持。“众生愚痴颠倒,造了恶业,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因此而可怜。“现在机缘到了,他需要我的帮助,我应该去利益他”,这才是有智慧的想法。这种发心与理念和普通的凡夫完全不同。
“普通的凡夫”是指大乘佛法里所讲的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他遇到残疾人或有困难的人,也许会发利他心。但是他没有智慧,也没有菩提心,仅仅是因为这个众生很可怜而去帮助他。这是一般的同情心,是一般的善事。佛和菩萨的发心就不一样了,佛菩萨知道他痛苦的原因,也知道他是有缘众生,应该结缘,为他种下善根。若是他本身非常有善根,直接就可以利益他了。若是因缘还没有成熟,现在没有这么大的善根,但只要跟他结上了缘,给他种下了善根,他就跑不掉了,将来就有机缘被度化了。所以要有智慧地恒顺众生,这是一个方便门。
菩萨发利他心、做利他事时,会去恒顺众生。通过智慧观察他是何种根性,因缘在哪里。
当时密勒日巴求法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一位成就大圆满的上师。那位上师告诉他:“我这个法很简单,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随时修随时成佛。”但是他前面有一句话:“若是具有善根。”密勒日巴觉得自己以前学咒术学得都很快,比如学降冰雹之法,一学就会。那些也是不容易成就的,普通人都学不了,修不成,但是自己学会了、修成了,自己的善根应该没问题,应该能修成。于是他也不学不修,在那里睡醒了就吃,吃饱了就睡。几天后上师来了,看他是这种状态,就说:“我的口气确实有点太大了,以你这种行为,不能成就大圆满的。”其实这也是有意义的。上师观察到了他不是修大圆满的,是修大手印的。他的根性、因缘不在这里,应该在马尔巴大译师那边。然后就告诉他,“在某个地方,有位马尔巴上师,经常到印度求法,现在在藏地弘扬大手印。你的因缘在那儿,你应该到那里修行。”他一听到马尔巴上师的名字,心里就生起一种不同的感觉,当下就泪流满面。他自己也知道,那就是自己宿世有缘的上师,应该去找他。
他找到马尔巴上师以后,马尔巴当时也不收他为弟子。马尔巴是位在家身份的成就者,天天要放牦牛,还要耕地,非常忙,哪有时间摄受弟子?他还有其他弟子,他们偶尔也来求法,但上师不像我们这样每天都给他们讲法。密勒日巴非常虔诚,马尔巴也没法拒绝。但是他也找了好多借口。密勒日巴说,“我是拉多地区来的一个罪孽深重的大恶人。”马尔巴一听就生气了:“你罪孽深重和我有什么关系?都是你自己造的嘛!谁让你杀那么多人,谁让你造那么大的恶业?你杀了那么多人,造了那么大恶业,现在到我这里来宣扬。”不愿意接受他。其实这也是考验,不能不接受啊。因缘到了,马尔巴也没办法。密勒日巴更坚定,他说:“我现在一无所有,吃、住、法,都要靠您老人家。”前面有一个条件,不然他不敢这样说。前面的条件是:“我的身口意可以完全供养给你。”马尔巴又生气了:“你的身口意给我有什么用?我不需要这些。你胆子也太大了吧!要吃住还要法。你修行、成就为了谁啊?难道是为了我啊?还不是为了你自己嘛!”密勒日巴很固执,还在那里恳请。最后马尔巴没办法:“行,要么我管你吃、住,然后你到别处去求法。要么我可以给你传法,吃住你都自己解决。”密勒日巴一想,自己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法啊!于是选择了要法,吃住自己可以解决。他没地方住,上师马尔巴就给他安排到牛棚里住。
第二天,他出去化缘,要到了很多青稞背回来了,心里很高兴:“我要到了这么多青稞,一百多斤,上师一定会很高兴。”他知道马尔巴脾气不好,但是他得到的东西多啊,马尔巴示现上也是很贪财的。马尔巴的房子是个简陋的木房,他背着很沉的青稞到了门口,蹲到地下放袋子时,碰到了马尔巴住的木屋,房子摇晃了。马尔巴又生气了,出来把他打了一顿。
密勒日巴不容易,但是马尔巴观察到了他的根性、因缘,心里有数,必须要以这种方式摄受他。对密勒日巴来说,这是最合适的方法,也是最快速的消业方法,通过苦行达到圆满成就。那洛巴依止帝洛巴、马尔巴依止那洛巴的时候都是很艰难的,密勒日巴依止马尔巴的过程也是如此。
最后密勒日巴成就了。要摄受弟子时,马尔巴告诉他:“现在是末法时期,具有你这种信心的众生很少,所以以后你摄受弟子的时候不要跟我学,不要用这种方法,应该以温和的方式去度化。”后来密勒日巴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很温和。惹琼巴经常不听密勒日巴的话,经常和密勒日巴顶嘴,自己想去哪就去哪。惹琼巴年纪也不小了,好像四十多岁了。有一次,密勒日巴坚决不让他去拉萨,但是他一定要去。密勒日巴也没办法。惹琼巴去了以后,就遇到了障碍。尽管最终他也成就了,但是遇到了很多障碍,修行过程也很艰难。密勒日巴为什么没有用那些暴躁的态度和行为来度化众生?随顺众生,也要知道众生的根基、缘分在哪里。
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如果想度化身边的这些众生,应该要观察他们的根性、因缘在哪里,不应该直接去说。“你必须要学佛,必须要修行!若是你不跟我学佛,不跟我修行,就离婚!”不能这样太直接,没有随顺众生。应该想点办法。他的根性在哪?他的缘分在哪?虽然他不愿意念经,不愿意打坐,但是他愿意听佛歌,愿意听我们大圆满歌曲里的这些歌,就给他唱唱这些。尽管他现在不愿意到庙里去,不愿意到道场来修学,也没有事,就陪他去看看电影,陪他到外面运动运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引导他。比如,看战争片时就对他说:“杀了那么多人,你看这些可怜的众生。”看其他的电影时,“你看,多无常啊!”就这样慢慢地引导他。如果遇到的是不信佛的众生,甚至反对得特别厉害,看似一点善根和因缘都没有。对这样的人也不能硬碰硬,应该恒顺恒顺。他反对的时候,实在接受不了的时候,你就偷偷地学,默默地学;他比较高兴的时候,你们两个说话比较能合得来的时候,就透露一点,慢慢让他接受,别太着急。这也是一种方法,这就是恒顺众生嘛!
我们要度化身边的众生,要帮助身边的众生。因为这些都是与我们最有缘分的众生。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根基,一点机会都不给你,你对他一点方法都没有的时候,没有事,进行善根回向,然后默默地发愿。愿他尽快在相续当中成熟善根,尽快生起信心;愿自己能尽快度化他,帮助他。愿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若是你真心能够发愿、发利他心,就能为他种下善根。真的,心和心是相通的,如果你真正用心去利益他,善根一定能够真正融入他的相续,这绝对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科学家经研究证明,连水这种物质都能接受信息,接受心的力量、万物的力量。更何况人呢?
物质没有心,人是有心的。物质是心的幻化、显现,也可以说是心,但是它没有心。若是物质有心,比如柱子有心、水有心,就要承认柱子能成佛,下面的河流能成佛,但是不能这样承认。有的人讲,物质也有心,有见闻觉知。这是不正确的。它们是心的显现,是心的游舞。比如,大海和波浪看似两个,实际上是一体的。心和心的显现看似两个,实际是一个。有情的众生可以成佛,无情的众生不能成佛。
这就是恒顺诸众生。其实还有很多内容要讲,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二)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
热点推荐
-
普贤行愿品原文
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
精华推荐
-
普贤行愿品原文
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