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现观庄严论释科判
全论分四:
甲一、论名:
甲二、译礼:
甲三、论义分三:
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分二:
丙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
丙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分三:
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分二:
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
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分三: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分三: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分三:
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分二:
庚一、以法相略说本体分二:
辛一、真实宣说:
辛二、对应佛经:
庚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分三:
庚一、实修法之教授分二:
辛一、总说分二:
壬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分三:
癸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分三:
子一、道所缘之教授:
子二、道所依之教授:
子三、道助伴之教授分二:
丑一、除违缘之助伴:
丑二、成顺缘之助伴:
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
壬二、如是宣说之摄义:
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分二:
壬一、真说分二:
癸一、声闻分二:
子一、向:
子二、果分二:
丑一、初果:
丑二、胜果分三:
寅一、预流胜果:
寅二、一来胜果:
寅三、不还胜果分三:
卯一、定趋色界分二:
辰一、总定趋色界:
辰二、分别上流分二:
巳一、趋色究竟:
巳二、终趋有顶:
卯二、定趋无色界:
卯三、此外补特伽罗:
癸二、缘觉:
壬二、摄义:
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分二:
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分二:
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
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
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分三:
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分二:
癸一、各自分析分四:
子一、暖位:
子二、顶位:
子三、忍位:
子四、胜法位:
癸二、摄义:
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分二:
癸一、所取法之分别分二:
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
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癸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分二:
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
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壬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分三:
癸一、分类分二:
子一、内摄持:
子二、外摄持:
癸二、断除逆缘违品:
癸三、彼等之摄义:
庚三、修行所依之种姓分二:
辛一、真实宣说分二:
壬一、本体:
壬二、分类分三:
癸一、以总体修法而分:
癸二、以分别断治法而分分二:
子一、无间道之法:
子二、解脱道之法:
癸三、以特殊通达法而分分三:
子一、本体:
子二、特法:
子三、作用:
辛二、遣除诤论分二:
壬一、辩论:
壬二、答辩:
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分三:
庚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分二:
辛一、本体:
辛二、分类分二:
壬一、总说取舍所知之基:
壬二、详细分说取舍等舍十一所缘:
庚二、究竟修行所为分二:
辛一、本体:
辛二、分类:
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分四:
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分二:
壬一、本体:
壬二、分类:
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分二:
壬一、本体:
壬二、分类分三:
癸一、趋入因之道分二:
子一、趋入共同世间道:
子二、趋入不共出世道分三:
丑一、趋入总出世道:
丑二、趋入分别出世道:
丑三、趋入特殊出世道:
癸二、趋入所得果:
癸三、摄义:
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分二:
壬一、总说分三:
癸一、本体:
癸二、分类分三:
子一、总说意乐加行之资粮:
子二、别说二资粮之本体分二:
丑一、智慧资粮:
丑二、福德资粮:
子三、特殊二资粮道:
癸三、摄义:
壬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分二:
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分二:
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分二:
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分三:
寅一、宣说依修治力得地之理:
寅二、解说实修本体法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三:
辰一、财施之修治:
辰二、法施之修治:
辰三、无畏施之修治:
寅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
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分八:
寅一、二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三:
辰一、饶益有情戒:
辰二、严禁恶行戒:
辰三、摄集善法戒:
寅二、三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三:
辰一、谛察法忍:
辰二、安受苦忍:
辰三、耐怨害忍:
寅三、四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三:
辰一、披甲精进:
辰二、摄善精进:
辰三、利他精进:
寅四、五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二:
辰一、静虑之分支法分二:
巳一、身远离愦闹:
巳二、心远离分别:
辰二、静虑之本体法分三:
巳一、凡夫行静虑:
巳二、善逝喜静虑:
巳三、义分别静虑:
寅五、六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二:
辰一、圆满本体智慧之修治:
辰二、圆满彼作用之修治分二:
巳一、成就自利法身因之作用:
巳二、成就他利色身因之作用:
寅六、七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二:
辰一、所断相执之法分二:
巳一、执著本体法与补特伽罗之理分二:
午一、人之相执分二:
未一、执著差别事补特伽罗:
未二、执著差别法二边:
午二、法之相执分二:
未一、执著本体戏论:
未二、执著彼之差别法分三:
申一、执著因能生之法:
申二、执著本体差别之法:
申三、执著特殊轮涅之法分二:
酉一、执著所断轮回之法:
酉二、执著所修涅?之法:
巳二、彼之过失不善巧方便:
辰二、断彼之修治法分二:
巳一、证悟本体无我之修治分二:
午一、人无我之修治分二:
未一、本体补特伽罗人我之智慧:
未二、差别法离二边之修治:
午二、法无我之修治分二:
未一、本体法无我平等智慧:
未二、彼差别法之修治分三:
申一、因无相之差别:
申二、体无生之差别:
申三、果断证之差别分二:
酉一、断所断障碍之修治:
酉二、对治法止观之修治分二:
戍一、本体:
戍二、作用:
巳二、彼之作用方便波罗蜜多:
寅七、八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三:
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
辰二、实修圆满成熟清净之差别:
辰三、自在圆满相之差别:
寅八、九地之修治分二:
卯一、本体:
卯二、分类分三:
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
辰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
辰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
子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
癸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之资粮修行分二:
子一、本体:
子二、分类:
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分三:
壬一、本体:
壬二、分类分二:
癸一、总定生修行:
癸二、别定生修行分三:
子一、别说大心:
子二、别说大断:
子三、别说大证分二:
丑一、果:
丑二、因:
壬三、摄义:
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分二:
己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分二:
庚一、本体:
庚二、分类分三:
辛一、遣除违缘之支分:
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分三:
壬一、缘之差别发心:
壬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
壬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
辛三、圆满作用之支分:
己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分二:
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分三:
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分二:
壬一、真实宣说分二:
癸一、本体:
癸二、分类分二:
子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
子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分二:
癸一、真实宣说:
癸二、彼等之理由:
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分二:
壬一、真实宣说分二:
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分二:
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
子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
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
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分三:
壬一、略说本体:
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分四:
癸一、苦谛之四相:
癸二、集谛之四相:
癸三、灭谛之四相:
癸四、道谛之四相:
壬三、摄义:
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分二:
辛一、修道之作用分二:
壬一、本体:
壬二、分类分二:
癸一、能依修道之作用分二:
子一、暂时之作用分二:
丑一、成办顺缘之作用:
丑二、遣除违缘之作用:
子二:究竟之作用:
癸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
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分二:
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分三:
癸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分二: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
丑一、总说本体:
丑二、别说彼之分类:
子二、宣说彼之功德:
癸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分二:
子一、略说本体:
子二、广说分类分三:
丑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分二:
寅一、智慧资粮:
寅二、福德资粮:
丑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
丑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分二:
寅一、总作用:
寅二、别作用:
癸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
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分二:
癸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分二:
子一、真实宣说分二:
丑一、本体:
丑二、分类:
子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分二:
丑一、宣说二道之顺缘分二:
寅一、外缘:
寅二、内因:
丑二、宣说二道之违缘分二:
寅一、总违缘:
寅二、别违缘:
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分三:
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
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
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分二:
丑一、真实宣说分二:
寅一、本体:
寅二、分类:
丑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
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分二:
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分三:
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
庚二、广说彼之特殊分类分二:
辛一、近远果般若之差别分二:
壬一、离方便之现观远基智:
壬二、方便所摄之现观近基智:
辛二、本体断治之差别分三:
壬一、认清所断违品分二:
癸一、本体:
癸二、分类分二:
子一、执著基是二谛所摄之法:
子二、执著基是行道之补特伽罗:
壬二、宣说彼之对治分二:
癸一、本体:
癸二、分类分二:
子一、基对治人无我之基智:
子二、基法无我圆满之基智分三:
丑一、需证悟基离边之原因:
丑二、证悟基等性之智慧:
丑三、甚深基般若之殊胜性:
壬三、如此断治圆满之摄义:
庚三、宣说如何修行之真实道分二:
辛一、宣说修基智加行分二:
壬一、分析说明对境加行之分类分二:
癸一、本体:
癸二、分类分二:
子一、入定之本体加行分二:
丑一、灭除耽著有法显现之加行分二:
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加行:
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加行:
丑二、灭除耽著法性空性之加行分二:
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理:
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理:
子二、后得之本体加行:
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
辛二、宣说加行之果——见道分三:
壬一、认清见道忍智之智慧分二:
癸一、本体:
癸二、分类分二:
子一、略说:
子二、广说分四:
丑一、苦谛之四智:
丑二、集谛之四智:
丑三、灭谛之四智:
丑四、道谛之四智:
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分二: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分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分二:
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分二:
辛一、略说所修相之本体:
辛二、广说彼等各自事相分三:
壬一、广说基智之行相:
壬二、广说道智之行相:
壬三、广说遍智之行相: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分三:
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分二:
壬一、总法器:
壬二、别法器:
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分三:
壬一、宣说甚深智慧之本体大平等之禅定:
壬二、宣说广大方便相三智加行之分类:
壬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加行之差别: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分四:
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
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
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分二:
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
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分二:
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分三:
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分三:
寅一、宣说基智之智相分四:
卯一、了知基之总实相方式:
卯二、了知基之别实相方式分三:
辰一、了知总心之分摄方式:
辰二、了知分别断治之详细分类方式:
辰三、了知特殊心之一切所缘详细分类方式:
卯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
卯四、如此宣说之摄义:
寅二、宣说道智之智相分四:
卯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
卯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分三:
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
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
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
卯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
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寅三、宣说遍智之智相分四:
卯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
卯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分三:
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
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
辰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
卯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
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分三:
寅一、略说本体:
寅二、广说自性分四:
卯一、现见苦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卯二、现见集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卯三、现见灭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卯四、现见道谛智慧四种殊胜相:
寅三、彼要点之摄义:
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分四:
寅一、基智加行之作用相:
寅二、道智加行之作用相分二:
卯一、智慧之作用:
卯二、方便之作用:
寅三、遍智加行之作用相:
寅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分四:
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丑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分三:
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分三:
子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
子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
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
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分二:
子一、本体:
子二、分类分四:
丑一、暖位:
丑二、顶位:
丑三、忍位:
丑四、胜法位:
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分二:
子一、略说差别基分二:
丑一、本体:
丑二、分类:
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分三:
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
寅一、略说自性:
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寅三、摄义:
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
寅一、略说自性:
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寅三、摄义:
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二:
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分三:
卯一、略说自性:
卯二、广说安立分三:
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
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
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分二:
巳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
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
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
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
午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分二:
未一、辩论:
未二、答辩:
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辩争:
卯三、相法之摄义:
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分三:
卯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分二:
辰一、真实宣说:
辰二、遣诤:
卯二、所依报身之因——清净刹土加行:
卯三、事业化身之因——善巧方便加行分二:
辰一、本体:
辰二、分类分二:
巳一、摄义而宣说:
巳二、广说分类分二:
午一、所修对境之善巧方便:
午二、能修加行之善巧方便分三:
未一、本体:
未二、断证特点:
未三、作用:
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分四:
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分四:
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
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
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
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
庚二、见道顶加行分二:
辛一、宣说所断——遍计之分别分二:
壬一、略说分别之本体分二:
癸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分二:
子一、真实宣说:
子二、彼是遍计之理由:
癸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分二:
子一、略说本体:
子二、彼是遍计之理由:
壬二、广说彼之分类分四:
癸一、广说趋入所取分别分四:
子一、分别基方式:
子二、分别道方式分二:
丑一、分别本体方式:
丑二、分别差别方式:
子三、分别果方式分二:
寅一、分别如何证菩提之理:
寅二、分别如是证菩提之本体:
子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癸二、广说舍弃所取分别分三:
子一、分别道之方式分二:
丑一、分别本体方式:
丑二、分别差别方式:
子二、分别果之方式分二:
丑一、分别总方式:
丑二、分别别方式:
子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癸三、广说实有能取分别分四:
子一、对异生凡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子二、对声闻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子三、对大乘所依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分二:
丑一、对道差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丑二、对根性差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
子四、彼之摄义:
癸四、广说假有能取分别分三:
子一、对小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
子二、对大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
子三、彼之摄义:
辛二、宣说对治——见道之智慧分三:
壬一、宣说因缘聚合之差异分二:
癸一、陈述缘——教法证法:
癸二、宣说因——福德资粮之近取:
壬二、宣说果断得之详细分类分二:
癸一、安立大中观之观点:
癸二、遮破有实宗之观点分二:
子一、以势事理而破:
子二、以承许相违而破:
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分二:
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分二:
子一、因无间道忍智分三:
丑一、宣说智慧甚深远离破立之特点:
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
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
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迅奋相:
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
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
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分二:
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
壬二、正行超越等持:
辛二、所断修断之自性——俱生分别分二:
壬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分二:
癸一、宣说趋入所取分别分三:
子一、本体:
子二、分类分二:
丑一、于所入境大乘之教法分别方式:
丑二、于所入境大乘之证法分别方式分二:
寅一、于所断过失法分别方式:
寅二、于所取功德法分别方式分二:
卯一、于胜义空性之殊胜功德分别方式:
卯二、于名言显现殊胜功德分别方式:
子三、摄义:
癸二、宣说舍弃所取分别分三:
子一、本体:
子二、分类分五:
丑一、于所遣小乘资粮道法分别方式:
丑二、于加行道法分别方式:
丑三、于见道法分别方式:
丑四、于修道法分别方式:
丑五、于无学道法分别方式:
子三、摄义:
壬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分二:
癸一、宣说实有能取分别分三:
子一、本体:
子二、分类分四:
丑一、于基见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丑二、于道修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丑三、于所得果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丑四、于所为行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
子三、摄义:
癸二、宣说假有能取分别分三:
子一、本体:
子二、分类分二:
丑一、于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丑二、于对治般若道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分二:
寅一、于有境般若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寅二、于对境基道果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分三:
卯一、于基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
卯二、于道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
卯三、于果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
子三、摄义:
辛三、宣说如是断证圆满之功德:
庚四、无间顶加行分三:
辛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分二:
壬一、因福德无量无间道之自性:
壬二、本体止观双运究竟之智慧:
辛二、广说彼特点之分类分三:
壬一、宣说所缘之特点——无戏平等之真如:
壬二、宣说增上缘之特点——寂止正念相续之等持:
壬三、宣说行相之特点——息灭相执之胜观智慧:
辛三、遣诤分三:
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
壬二、广说分类分三:
癸一、总辩论:
癸二、别辩论分二:
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
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癸三、摄义辩论:
壬三、摄义:
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分二:
己一、分位道次第之渐次现观加行分三:
庚一、后得具广大六度之渐次加行分二:
辛一、真实宣说:
辛二、宣说道之助伴六随念之修法:
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庚三、摄义:
己二、究竟道顿时之刹那现观加行分四:
庚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分二:
辛一、宣说真实本体:
辛二、宣说能表之比喻:
庚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
庚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
庚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分三:
戊一、意法身及功德分三:
己一:总说具三特点法身之本体:
己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分二:
庚一、总功德:
庚二、别功德分二:
辛一、无染之差别:
辛二、愿智之差别:
己三、说明其力功德恒常周遍任运分三:
庚一、本体无勤任运自成之功德分二:
辛一、真实宣说:
辛二、遣诤:
庚二、行相广大周遍方际之功德:
庚三、时间无尽恒常之功德:
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分二:
己一、总说具五决定之报身本体:
己二、广说相好功德分二:
庚一、宣说差别基相之功德分二:
辛一、宣说果相之功德分二:
壬一、三类十相:
壬二、二相:
辛二、宣说能成之因分二:
壬一、总说:
壬二、因之差别:
庚二、宣说差别法随好之功德:
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分二:
己一、认清具五特点化身之本体:
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分三:
庚一、略说本体:
庚二、广说分类分三:
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
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分四:
壬一、安置于资粮道:
壬二、安置于加行道:
壬三、安置于见道:
壬四、安置于修道分二:
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
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分三:
子一、安置于八地:
子二、安置于九地:
子三、安置于十地分二:
丑一、安置于总特点分三:
寅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
寅二、安置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
寅三、安置于彼地道果之法中:
丑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
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
庚三、摄义:
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分二:
丁一、摄为六种现观:
丁二、摄为三种现观:
乙三、造论圆满尾义:
甲四、末义译跋:
--------------------------------------------------------------------------------
现观庄严论释
——弥勒言教
哦巴活佛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那莫玛匝西日意!
顶礼文殊菩萨!
四圣之母三智大汪洋,
四种精进加行幻变中,
诞生法身圆满之坛城,
能仁胜王日亲顶上胜!
开显一切圆满般若经,
以及注疏窍诀之明镜,
庄严光芒善说恩赐我,
至尊怙主弥勒恒救护!
此中领受无数刹土佛,
佛子勇识会众屡屡宣,
甚深隐义幻化之现观,
善缘智士欢喜供云增。
殊胜本师释迦佛的无垢教第二转*轮所有般若经藏的密意,决定有两种次第,一是基道果的一切法凭借一百通用词 直接阐示为无我空性之实相、三解脱之自性的直叙空性次第;二是证悟它的有境——基道的一切法证悟为无我之现观三智自性以一百通用词隐义之形式存在的隐义现观次第。
其中,这里讲的无误圆满解释隐义现观次第的大论典——此《现观庄严论》,分为论名、译礼、论义与末义四个方面。
甲一、论名:
梵语: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哆?
藏语:希绕街帕曰得谢木波满纳哥达木就问巴到哥波剑及下娃
汉语: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现观庄严
两种语言对照:阿毗:现;三昧耶:观(或证);阿朗迦罗:庄严;那摩:所谓;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到彼岸;邬拔提沙:窍诀;奢萨哆?:论。
论名的意义:这部论典是能轻易通达所说根本经和能诠论般若波罗蜜多经藏密意的窍诀论,它堪为开显所诠义道般若与果般若所包含之隐义现观次第的庄严。
甲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在所有佛陀出有坏及一切佛子菩萨众前恭敬顶礼,这是译师遵照国王规定而作的译礼。
甲三(论义)分三: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分二: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
丙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如是礼赞偈颂的意义结合契经的因缘 ,通过宣说成为其隐义三智的功德而对堪为四圣者之母的般若顶礼。到底是怎样的呢?经藏直接宣说的因缘是以五圆满的方式加以说明。举例来说:“如是我闻,一时……”是指时间圆满,在宣讲所有般若经藏的某时。“于王舍城、灵鹫山等处,五千比丘俱……”这是说明眷属圆满。“迦叶等共同声闻四众眷属、具足漏永尽等声闻十五种功德超胜特法的阿罗汉,百千俱胝那由他大菩萨俱……”,这是讲贤护等不共菩萨僧众以及具足总持、神通等菩萨功德超胜特法的大乘圣者。“在大众眷属中央,世尊于狮子坐垫上双足跏趺,身体端直……”这是说明本师圆满,即导师能仁王。佛陀讲法的殊胜性,以意教诫神变入定于等持王、狮子游舞等持等所有等持当中;以身神境神变而显示所有身相;以语记说神变使讲说从波罗蜜多、般若入手之法门的光芒普照十方。佛陀就是具足这种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转了《十七母子般若》等属于般若的*轮,这是法圆满。
如此以五圆满而宣说的隐义中,以四众眷属所包括的一切声闻、缘觉的身份,依靠基智的方便而获得漏永尽等寂灭特点的果位。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以第一句“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来讲基智的特点。十地所包括的诸位菩萨身份依靠道智方便而获得以总持、神通等成办世间利益之特点的果位。作者正是考虑这一点,才以第二句“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来讲道智的特点。三时所包括的一切能仁佛陀身份,依靠遍智的增上缘方便获得凭借三种神变从波罗蜜多及般若入手宣说所诠义的一切种智及能诠经藏各种次第之语特点的果位。作者考虑到这一点,以第三句“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来讲遍智的特点。以上三智所包含的般若堪为自子四圣之母,因此以第四句“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归纳要义而对般若进行礼赞。可见,证悟供养对境般若的本体实相无自性的智慧堪为自子圣者之母。
分类:即四圣子之母有三智。具体来说,所有寻求自我寂灭的声闻依靠证悟一切基为人无我以及在此基础上证悟所取无自性的基智方便而被引入声闻缘觉二种寂灭果位,这是基智。利益众生的一切菩萨依靠证悟一切道为无缘的道智方便而获得能成办一切世间利益的果位,这就是道智。所有圆满正等觉能仁依靠真实具足证悟一切种相无生的遍智方便而证得以种种能诠经藏次第宣说所诠遍智之方便的果位,这就是遍智。正由于堪为以上自子四圣之母的缘故,才对声闻、菩萨众,尤其是三时诸佛之母——般若波罗蜜多进行顶礼。
这以上是礼赞句。
本颂的直叙即是对经的隐义深密四圣子之母——三智礼赞。
此外,将“具为声缘菩萨佛”加在佛陀的特法当中,解释成对具有这样眷属的佛陀之母作礼赞。所以,字面意思只不过是结合经中直叙的因缘五圆满而已。
印藏的各位智者作了上面两种解释。
通过如此对三智礼赞也就礼赞了它所包含的八种现观,所以才对三智进行礼赞。关于此等详细内容,当参阅《现观庄严论义释·弥勒密意庄严论》 。
丙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
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我等大师佛陀在此了义经藏中用优美的能诠词句宣说所诠深义一切种智之道及果的隐义,极其甚深,难以通达,并不是不具备窍诀的其他人所能领受的,对于能诠论具有般若十法行之经的密意及所诠义具有般若八事七十义之体性的道果所有意义,具足寻求甚深般的正知正念、拥有智慧这三种特征的人才能现见、证悟,为此作者立誓造这部解释密意的论典。
必要之差别:就是为了让人轻而易举通达经的一切甚深隐义,这就是造此论的必要。本论直叙的密意,圣解脱部论师也是结合造论的必要来解释,狮子贤论师则结合此论暗示的必要等四法加以阐明。不单单是这里,在以下行文中也可以了知这一点,因为《明义疏》 中主要是将颂词的直叙与暗示结合起来宣说。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分三: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二、广说彼之分类;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分二: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
丁一、以八种现观略说论体:
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关于所讲的般若波罗蜜多,以所诠现观八事来阐述《般若经》中所说真实隐义的道理。八事到底是什么呢?
一、遍智:相无愿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遍智;
二、道智:道无相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道智。
三、基智:基无我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现观是基智。相似基智只具足其中的“基无我”这一法相,以此为例,其余的内容也要这样分析类别。
四、正等加行:圆满修行三智的一切现观叫正等加行。
五、顶加行:各个修位当中达到极点的现观叫顶加行。
六、渐次加行:循序渐进修行暂时道相的现观叫渐次加行。
七、刹那加行:顿时修行究竟道相的现观叫刹那加行。
八:法身:所得果的功德究竟的现观就是法身。
总共有以上八种现观。
丁二、以七十义略说分支:
按照略说论体的次第,八种现观当中,
第一、遍智:能代表遍智的十法:
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一)发心:具足二利的殊胜方便智慧即是发心。
(二)教授:传授真实修行方式的殊胜言教是教授。
(三)抉择支:具备大乘见道加行五种特法是四种抉择分。
(四)修行所依:修行的所依即是心的实相种姓(也就是法界自性)。
(五)修行所缘:作为取舍所知中所缘的根本为修行所缘。
(六)修行所为:究竟修行的不共所修法即是修行所为。
(七)披甲修行:具有方便智慧双运的意乐修行六度为披甲修行。
(八)趋入修行:悟入所入境道果圆满的大乘即是趋入修行。
(九)资粮修行:修学加行二资粮双运道为资粮修行。
(十)定生修行 :必定获得了知所成断证圆满为无生的智慧即是定生修行。
以上这些是能表示一切能仁王圆满佛陀为利他所转*轮的不共增上缘——了知一切法为无生的遍智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十法。这十法的数目与次序是固定的。
第二、能表示道智的十一法: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
修行最清净 ,是名为修道,
如是说聪智,菩萨之道智 。
(十一)道智支分:能依道智圆满的殊胜功德是道智支分。
(十二)弟子声闻道:了知共同声闻道无缘,是声闻弟子道智。
(十三)麟喻独觉道:了知所知独觉道为无生,是麟喻独觉道智。
(十四)见道道智:现见不共大利益菩萨道为无缘的现观即是菩萨见道道智。
(十五)修道功用:大乘修道的殊胜作用即是修道功用。
(十六)胜解修道:具有殊胜信解的修道后得智慧是胜解修道。
(十七)胜解修道功德:在自利胜解位赞说功德,在二利胜解位如理恭敬,在他利胜解位高度称扬,也就是胜解修道功德。
(十八)回向修道:具有殊胜回向的修道后得智慧即是回向修道。
(十九)随喜修道:具有殊胜随喜的修道后得智慧即是随喜修道。
(二十)修行修道:大乘修道(无上作意等)殊胜无间道智慧即是修行修道。
(二十一)清净修道:大乘修道解脱道智慧即是清净修道。
以上这些是能表示一切有聪明才智的菩萨成办利他不共增上缘——了知具三种姓之一切道为无生的道智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十一法,这十一法的数目与次序是固定的。
第三、能表示基智的九法: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
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二十二)智不住生死基智:以证悟二无我的智慧寂灭有边,也就是智不住生死基智。
(二十三)悲不住涅?基智:以方便大悲力寂灭寂边,即是悲不住涅?基智。
(二十四)远基智:不具有方便智慧的非方便基智,即是远基智。
(二十五)近基智: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方便基智,即是近基智。
(二十六)所治基智:耽著基成为所断的本体,即是所治基智。
(二十七)作为基无我的现观对治之本体,即是能治基智。
(二十八)基智加行:遣除耽著基的殊胜加行——基智加行。
(二十九)基智加行平等性:成为基智加行相的特点——基智加行平等性。
(三十)基智见道:现见基无我离边实相的智慧——基智见道。
以上这些承许是能表示一切声闻等被引入寂灭的不共增上缘也就是了知基的一切法为人我无生以及所取能取法之无生共不共基智现观本体及分支的九法,这九种法数目与次第是固定的。
第四、能表示正等加行的十一法: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
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三十一)加行相:证悟基四谛实相之智慧的差别,即是加行相。
(三十二)加行:具有殊胜方便智慧道的修行,即是加行。
(三十三)加行功德:修行加行所得之果的法,即是加行功德。
(三十四)加行过失:障碍加行的所断之法,即是加行过失。
(三十五)加行性相:能表示大乘加行的所知法,即是加行性相。
(三十六)大乘顺解脱分:具有方便智慧的随解脱分资粮道,即是顺解脱分。
(三十七)大乘顺抉择分:具足殊胜二利的随抉择分,即是顺抉择分。
(三十八)不学不还:具有殊胜入定后得之随圆满菩提分的不退转众,即是有学不还。
(三十九)生死涅?平等加行:依靠无分别获得自在的资粮修行法身,即是生死涅?平等加行。
(四十)清净刹土加行:依靠清净刹土获得自在的资粮修行色身,即是清净刹土加行。
(四十一)方便善巧加行:依善巧方便获得自在的资粮修行二利——方便善巧加行。
以上这些法是能表示圆满修行三智之正等加行本体及分支的十一法,这十一法数目与次第是固定的。
第五、能表示顶加行的八法: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著,是为顶现观。
(四十二)暖顶加行:获得暖相之明的暖位(智慧),即是暖顶加行。
(四十三)顶顶加行:增长之明增上的顶位智慧,即是顶顶加行。
(四十四)忍顶加行:方便智慧的证悟忍与稳固忍的智慧,即是忍顶加行。
(四十五)世第一顶加行:具有见道之殊胜直接因的等持,即是世第一顶加行。
(四十六)见道顶加行:遍计见断的殊胜对治,即是见道顶加行。
(四十七)修道顶加行:俱生修断的殊胜对治,即是修道顶加行。
(四十八)无间顶加行:遍智之圆满直接因的究竟止观三摩地,即是无间顶加行。
(四十九)应遣邪行:对证悟甚深二谛之义反驳者,即是应遣邪行。
以上这些法是能表示略修达到极点的顶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八法,这八法的数目与次第是固定的。
第六、能表示渐次加行的十三法:
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五十)布施加行:具足四法 的殊胜舍心,即是布施加行。
(五十一)持戒加行:具足四法的殊胜断心,即是持戒加行。
(五十二)安忍加行:具足四法的殊胜不乱之心,即是安忍加行。
(五十三)精进加行:具足四法的殊胜乐善之心,即是精进加行。
(五十四)静虑加行:具足四法的殊胜寂止等持,即是静虑加行。
(五十五)智慧加行:具足四法的殊胜胜观证悟,即是智慧加行。
以上是后得广大六波罗蜜多所摄的渐次加行。
(五十六)随念佛加行:忆念道之最胜导师的因——佛陀,即是随念佛加行。
(五十七)随念法加行:忆念道之圆满本体的因——善法,即是随念法加行。
(五十八)随念僧加行:忆念道之清净助伴的因——圣众,即是随念僧加行。
(五十九)随念戒加行:忆念道之清净身体所依的根本——戒律,即是随念戒加行。
(六十)随念施加行:忆念道之圆满顺缘的因——布施,即是随念施加行。
(六十一)随念天:忆念道之最胜助缘——天尊,即是随念天加行。
以上是六种随念助缘渐次加行。
(六十二)无实性智次第加行:入定当中证悟无戏本体,即是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以上所有这些是能表示渐次修行三智行相的渐次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十三种法,这十三法的数目与顺序是固定的。
第七、能表示刹那加行的四法:
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六十三)非异熟刹那加行:广大方便的福德资粮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非异熟刹那加行。
(六十四)异熟刹那加行:甚深智慧的智慧资粮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异熟刹那加行。
(六十五)无相刹那加行:修行对境等性双运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无相刹那加行。
(六十六)无二刹那加行:有境无二取的加行达到究竟的现观,即是无二刹那加行。
以上由反体法相而分的这所有法,是能表示顿然修行三智究竟行相的刹那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四种法,这四法的数目与顺序是固定的。
第八、能表示法身的四法:
自性受用身 ,如是余化身,
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六十七)本性身:具足究竟自利断证三种特征的法性,即是本性身。
(六十八)报身:具五决定他利究竟的色身,即是圆满受用身。
(六十九)化身:具五种特点种种调众幻化,即是化身。
(七十)法身:以方便调伏所化众生的事业不间断——果位法身事业。
以上这些是能表示所得究竟果法身之现观本体及分支的四法,这四法的数目与顺序是固定的。这是本论颂词直接宣说的意义,也符合圣解脱部等印藏诸位大智者的密意。还有承许自性身、报身、法身及化身四身是能表示法身的四法,这显然是狮子贤等印藏多数论师的观点。本论颂词的字面意思:“法性自性身、圆满受用身以及除此之外的化身这三身是能表示第八品法身的法,再加上事业,共有四法。”这是直接明确宣说的,所以其他讲法是本论颂词暗示的无上密意。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分三: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分三: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第一品 遍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分三: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 )分二:一、以法相略说本体;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庚一(以法相略说本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对应佛经。
辛一、真实宣说: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意乐发菩提心的法相:具有二利的殊胜方便智慧,也就是说以悲心的方便为利他,以智慧欲求真实圆满菩提。
辛二、对应佛经:
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
刚刚讲的悲心所为——利他;智慧所求——菩提,这是依照《般若经》中所说,从法相的角度简略说明及以比喻广说事相。到底是怎样的呢?略说本体,《般若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大菩萨欲求得一切法一切相正等正觉者当学修此智慧波罗蜜多。”这是讲菩提。又云:“菩萨大菩萨欲求将十方刹土所有恒河沙数世界中所有众生悉皆安置于无余涅?果位,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讲利他。这以上是从法相的角度略说具二利的发心。此经又云:“舍利子,大菩萨以不住之方式安住对境,不缘所施、施者、受者之故以全无所施之方式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菩提的事相是布施等以及令具有悭吝之众生布施直至令邪慧者获得圆满智慧等等。利他的事相即令众生布施等(等字包括其余五度),其中详细阐述了这种道理。
如此位居七十义之首的发心对应佛经就成了首句点睛修饰,以此为例,所有七十义都是依照经的密意而宣说,并不是自我杜撰来讲的。如是宣说的必要,也是为了通达必须依靠对此教恭敬而以佛语作为正量,断除恶寻思的自我杜撰。
庚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1、与欲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善法功德的所依——欲乐如地之发心。
2、与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直至菩提之前不会变异——意乐如金之发心。
3、与增上清净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使善法日益增上——增上意乐如月之发心。
4、与加行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焚烧障碍之薪——加行如火之发心。
5、与施舍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布施如宝藏之发心。
6、与持戒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一切功德的来源——戒如宝源之发心。
7、与安忍助伴相应的发心,终究不被损害所乱——安忍如大海之发心。
8、与精进助伴相应的发心坚定不退而乐于善法——精进如金刚之发心。
9、与静虑助伴相应的发心,不被散乱所动——静虑如山王之发心。
10、与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消除二障之疾——智慧如药之发心。
11、与善巧方便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方便成办他利——善巧如友之发心。
12、与愿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就所欲之果——愿如摩尼宝珠之发心。
13、与力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熟所化众生——力如日轮之发心。
14、与本智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正法能使所化有情生起希求心——智如歌声之发心。
15、与神通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成办广大他利——神通如王之发心。
16、与二资粮助伴相应的发心具足多种善资——二资如库之发心。
17、与菩提分法助伴相应的发心是一切圣者必经之路——菩提分法如大路之发心。
18、与方便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不住有寂——方便智慧如车乘之发心。
19、与总持辩才助伴相应的发心,法句法义无有穷尽——总持辩才如泉水之发心。
20、与法筵助伴相应的发心,以妙音传演四法印——法筵如雅声之发心。
21、与唯一行道助伴相应的发心,趋向究竟一乘——唯一行道如河流之发心。
22、与法身助伴相应的发心,示现种种事业——如云之发心。
我们要明确,以上以二十二种比喻助伴的分类归纳了从胜解行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直至尽断诸障佛地之发心的所有事相。其中,前三种发心依次对应小、中、大资粮道;第四加行如火之发心对应加行道,随后与十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依次对应十地,接下来的五种发心在三清净地之道中具有,最后三种发心在佛地的加行、正行与后行中具有。这是一种承认方式。还有承许二十二种发心全部是有学道中具有,《经庄严论》等论典的密意是指因之发心。所以,一定要通达所有大经大论中出现的这两种观点。
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分三:一、实修法之教授;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三、修行所依之种姓。
庚一(实修法之教授 )分二:一、总说;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
辛一(总说)分二: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二、如是宣说之摄义。
壬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分三: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之教授;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
癸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之教授:
修行及…
1、教诫不离开所知现空二谛之行相的修行本体而修持方便智慧双运之道,即是修行教授。
癸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分三:一、道所缘之教授;二、道所依之教授;三、道助伴之教授。
子一、道所缘之教授:
…诸谛。
2、教诫缘取修行的所缘道相共不共所缘境的四谛,即是所缘教授。
子二、道所依之教授:
佛陀等三宝。
3、教诫皈依一切道的依处佛陀等三宝——所依教授。
子三(道助伴之教授)分二:一、除违缘之助伴;二、成顺缘之助伴。
丑一、除违缘之助伴:
不耽著不疲,周遍摄持道。
4、作为初始入道之违缘——同恶懒惰的对治就是不耽著的精进教授。
5、作为中间修道之违缘懈怠懒惰的对治就是永不疲倦的精进教授。
6、作为最后道得以究竟之违缘——自轻凌懈怠的对治就是受持正道的精进教授。
丑二、成顺缘之助伴:
五眼六通德。
7、教诫修行道的不共助缘五眼——五眼教授。
8、教诫生起、成就共同助伴六通——六通教授。
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
见道并修道。
9、前所未见的实相义得以现见——见道教授。
10、已见实相的意义反复加以修行,在相续中生起——修道教授。
壬二、如是宣说之摄义:
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我们应当了知,以上十种教授数目与顺序是固定的体性。
关于教授与随教授的差别,尽管承许能获得前所未得的道法称为教授;能使已经获得的道法更为殊胜,是随教授,然而解脱部论师却恰恰相反来讲解这两者。
如此教授的界限:对听者来说,安立为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末际之间;而作为讲者,主要是佛地,而对一般讲授者而言,安立为从资粮道开始。
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分二:一、真说;二、摄义。
壬一(真说)分二:一、声闻;二、缘觉。
以能表喻的僧伽——具声闻缘觉身份者来表示所表意义的僧伽——具声闻缘觉名称者。
癸一(声闻)分二:一、向;二、果。
子一、向:
诸钝根利根。
钝根者是指随信行者,利根者是随法行者。
子二(果)分二:一、初果;二、胜果。
丑一、初果:
信见至…
初果分为信解与见至两种。
丑二(胜果)分三:一、预流胜果;二、一来胜果;三、不还胜果。
寅一、预流胜果:
…家家。
(预流胜果)有人家家生与天家家两种。
寅二、一来胜果:
一间…
一来胜果就是一生一间圣者。
寅三(不还胜果)分三:一、定趋色界;二、定趋无色界;三、此外补特伽罗。
卯一(定趋色界)分二:一、总定趋色界;二、分别上流。
辰一、总定趋色界:
…中生般,行无行…
(此种不还圣者)分为中有般涅?、生般涅?、有行般涅?、无行般涅?四种。
辰二(分别上流)分二:一、趋色究竟;二、终趋有顶。
巳一、趋色究竟:
…究竟,三超…
(此种不还圣者)分为一般趋色究竟天与分别的超越、半超、遍殆三超越。
巳二、终趋有顶:
…往有顶。
这就是指终往有顶不还圣者。
卯二、定趋无色界:
坏色贪…
坏有贪这是指定趋无色界不还圣者。
卯三、此外补特伽罗:
…现法,寂灭及身证,
这是指现法寂灭与身现证两种。
癸二、缘觉:
麟喻…
这是麟角喻独觉。
壬二、摄义:
…共二十。
以能表喻僧伽——小乘声闻缘觉来表示的所表义僧伽——大乘菩萨圣者僧伽总共有二十。
能表喻僧伽声闻缘觉的身份,按照小乘契经的意义,《俱舍论》中的“钝根者为随信行,利根者则随法行”是讲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行;“尔时钝根利根者,分得信解见至名”,这是讲信解与见至;“二三世生家家者”这一句是讲两种家家生;“灭尽七品八品过,亦名一生与一间”是讲一生一间圣者;“中生有行及无行,趋般涅?诸上流”,这是讲中般涅?、生般涅?、有行般涅?、无行般涅?;“轮修禅往色究竟”是讲趋色究竟;“彼超半超与遍殁,余往有顶”,这是讲三超越与终趋有顶。“无色四”是讲定趋无色界;“他者此生趋涅?”这是讲现法寂灭;“获得灭定不来者,承许彼为身现证”是讲身现证;“本师麟角喻者非”是讲麟角喻独觉。总共有以上二十种僧伽。
具有声闻缘觉名称的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来说,1、随信行者:某位菩萨从人类结生到人类中。
2、随法行者:某位菩萨从其他清净佛刹或者兜率天转生到此处(指娑婆世界)。
3、信解者:某位不善巧方便的菩萨现前了无想定,没有离世而在那里结生,安住很长时间以后死去,再度于此处结生,由于根性迟钝的缘故称为信解者。
4、见至者:某位菩萨虽然现前了无想定,但依靠善巧方便力而不投生到长寿天,而转生于其余任何一处。
5、人家家生:某位获得了四禅、四无量、等至的菩萨,以善巧方便力而不现前此等之果,而转生到如大萨拉树般的国王种姓等人类当中。
6、天家家生: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等,但不现前其果,而唯一在欲界天中屡屡投生。
7、一间者: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所有禅定直至不共法之间的功德,但仍然为了供佛等而安住一世,如经中说:“文殊,汝仍以供佛之事业而住存否?”
8、中般涅?:某位菩萨投生到色界梵天世界以后依靠那一身体积累资粮,现前真实正等正觉果位。
9、生般涅?:某位最后有菩萨,加持寿命达到无量,在那一生中成佛。
10、有行般涅?:某位菩萨在无量世间界中,以明显的精进而度化多之又多的众生,毫不言及自我而以利益有情来修道。
11、无行般涅?:某位菩萨自然或依靠因缘,初始发心即得不退转地而成为菩萨,如不恼比丘、海尘婆罗门等等。
12、趋色究竟:某位菩萨转成转轮王而从布施开始饶益有情,使他们奉行十善业道以后前往梵辅天至色究竟天之间。
13、超越:如果某位菩萨一开始圆满了四禅,可是依靠个别外缘而退失,那么当他再度获得一禅以后就投生到梵辅天,如果在那里得到所有上面禅定后死去,则在色究竟天受生,在各种各样的佛刹中示现证得菩提。
14、半超:某位菩萨一开始圆满四禅,如果依靠个别外缘从中退失,那么当再度获得一禅以后转生到梵辅天,之后死去而投生到色究竟天。
15、遍殁:某位菩萨唯一在兜率天入定于一禅,死去以后投生到那里,并逐渐在色界十七处受生、死亡而去往色究竟天,随后度化众多有情。
16、终至有顶:某位净居天的菩萨如幻领受所有色界无色界禅乐,投生到有顶以后利益芸芸众生。
17、坏色贪:某位菩萨在此欲界断除色界所有见断、修断,获得无色界处以后,从这里死去而不经色界,瞬间便投生到无色界,之后也是度化有情。
18、现法寂灭:某位菩萨仅仅在一生当中具有轮王七宝,当时圆满资粮以后不受生他世、不受生他身而现前成佛。
19、身现证:某位菩萨获得顿超等持后以智慧身现前灭尽定。
20、麟角喻独觉:某位菩萨前往连三宝名声也听不到的某一刹土中示现证得菩提而度化所化有情。
共有以上二十种僧伽。从向与初果中分出的所有补特伽罗分类,都包括在两种随行、信解见至范畴内,因此不单独计数。以上按照本论颂词的意趣只是简略宣说的。关于圣解脱部、狮子贤论师、布达西日、现德巴等等印度的诸位论师对本颂直接间接数目的分摄以及能诠喻僧伽、所诠义僧伽的详细内容当从《二十僧伽专题分析》中得知。
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 )分二:一、略说差别之本体;二、广说彼等之分类。
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分二: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
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
本体是大乘见道的殊胜加行。
所缘之差别:四谛的一切法及有法所包括的所证二无我。
行相之差别:证悟无我所有完整行相之对治的圆满现观。
因之差别:作为所有三乘证悟种姓包括的见道之因。
摄持之差别:具有救护有寂所有阶段的内外摄持,即这样的证悟差别连同摄持。
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
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
胜出诸声闻,以及诸麟喻。
能超胜事——救护众生的菩萨加行道暖位等如理如实的体性中次第具足包括三乘所断之四种分别的种子——见断修断,而作为驱除这些所依的殊胜加行道分为下中上品智慧的所有对治法,远远胜过所超胜者——所有声闻以及麟角喻独觉的加行道。
总而言之,共同不共所证的一切所缘的根本就是二无我——所缘圆满;解脱与遍智一切道的根本即是证悟无我——行相圆满;作为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乘所有证悟种姓大乘见道之果的因——因圆满;灭尽有寂边的所有现观的根本即是内外摄持圆满——缘圆满;所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根本即是二我执——所断圆满。通过具足以上五种特法来区分,这是本论直叙的意趣,可是其他论师说只是从断除所知障的角度立为特法,当与本论中直接宣讲烦恼障的根本补特伽罗实有执著的分别发生抵触时,他们就多重分别等分别作各种敷衍,这显然已经舍弃了断除障碍解脱与遍智之障根本的甚深要义,断除无关紧要分支之分别的这种注疏接近遮障本颂的密意,因此一定要依照原颂的意趣来领悟。
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分三: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
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分二:一、各自分析;二、摄义。
癸一(各自分析)分四: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胜法位。
子一、暖位: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
行相破著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 ,住假立无说。
下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作为四谛的共同特法色等,远离十六种增益之人无我的(无常等)十六种行相,即是所缘;无有所缘戏论而证悟一切耽著不存在,即是行相;暖位等四种加行道的因:作为包含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证悟种姓之果——见道的因。
中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四谛的不共特法色等,远离聚散、破立之法无我的三十二种行相,即是所缘;证悟了由于无有名称的戏论而不执著离住——无常及安住——非无常等,即是行相。
上品暖位的所缘相差别:四谛的有法世俗显现的色等法无实如幻,仅仅是名言假立的差别,即是所缘;证悟由于不存在善等戏论而以名称无可言说,即是行相。
子二、顶位:
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下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胜义空性不住戏论之边的本体无有自性的差别,即是所缘。证悟了这些自性唯一是空性而对不住无常等也不分别,即是行相。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
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中品顶位的所缘相:色等四谛的法性现空双运的本体空,无二无别的自性中一味一体的差别,即是所缘。由于通达息灭双运的戏论而对诸法本体双运也不执著,即是行相。
上品顶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离边等性而不见一体他体的戏论相的差别,即是所缘。以通达无相的智慧来全面观察相状,结果了悟到一无所得,即是行相。
子三、忍位: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
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下品忍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本体空性法相的本体不存在的差别,即是所缘。证悟对法性无本体空性的体性也不加执著,即是行相。
中品忍位的所缘相:色等四谛的法性果无愿有寂等性无生无出离的差别,即是所缘。以有寂等性而通达对色法自性清净也不执著,即是行相。
上品忍位的所缘相:色等四谛的法性因无相取舍等性无有自相共相的差别,即是所缘。由不依于相状的戏论而通达不胜解相状并且无有想相,即是行相。
子四、胜法位:
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
下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勇于趋入色法等四谛的有境本体无生、具三解脱的等持等差别,即是所缘;通达对本体等持的作用任运自成也不执著,即是行相。
中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具足色等四谛的有境果差别等持中得到佛陀授记等等差别,即是所缘;通达灭尽入定于殊胜果等持的执著,即是行相。
上品胜法位的所缘相:色等四谛的有境相自性所作、能作及作业三者互为一体的差别,即是所缘;通达对因相状法的等持也不分别,即是行相。
癸二、摄义:
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
以上因果体的法及法性的行相分类,是依靠所缘与行相的差别,一一分析加行道顺抉择分的不同,每一个都包括下中上三品。
具体来说,下品、中品暖位次第灭除对四谛共同特法与不共特法的耽著。上品暖位的阶段以及下、中、上品顶位依次灭除对显现、空性、双运及等性的耽著。然而,绝不要误解成与中观四步境界是一个。下、中、上品忍位依次灭除对等性的差别法相、有寂相、取舍相平等性对境三解脱的耽著。下、中、上品胜法位次第灭除对有境因果体之三解脱者的耽著。这是从主要的角度来宣说的。《明义疏》中说:有些从因的角度……,这显然是本论的密意,但其他论师也是众说纷纭。
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分二:一、所取法之分别;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癸一(所取法之分别)分二:一、略说本体之分类;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
由所取境所舍所依法与它的对治所取清净法的差异,有境取法的分别也有两种,一是分别对境所舍事之法的染污所取分别,二是分别所取清净法的清净所取分别。有些论师认为所取分别也有实有执著与假有执著两种。尽管是有卓越智慧的人,但还是希望辨别场合、分析要义。
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染污所取分别从对境的角度来分有九种,到底是哪九种呢?对于对境事之法,有总体、具体、特殊的三种分别。
其中,第一总体之分别包括两种:
1、愚昧不知染污因法的分别。
2、愚痴不知染污果法苦谛蕴的分别。
第二具体之分别包括三种,即染污体之分别、染污因之分别与染污果之分别。其一、染污体之分别包括两种:
3、耽著染污基是名色的分别。
4、基差别贪执为二边的分别。
染污因之分别包括三种:
5、不知净染功过的分别。
6、不住彼过差别执为对治圣者的分别。
7、缘所断三轮的分别。
8、染污果之分别就是自他三有等的分别。
9、第三特殊所断法之分别方式,也就是于所断法差别生起相似清净法的分别。
总共有以上九种。
同样,清净所取分别如果从对境的角度来分也有九种,是哪九种呢?
于对境净法有总体、具体的两种分别方式,其中于对境清净法的总体分别包括三种:
1、执著清净体为无漏五蕴的分别。
2、执著增上缘为清净处的分别。
3、执著近取因为无漏界的分别。
于对境清净法的具体分别,包括对基道果法的三种分别,于基法之分别包括两种:
4、于缘起执为世俗法的分别。
5、于其本体空性执为胜义法的分别。
于道法之分别包括行为与本体之两种分别:
6、行为的分别,也就是执著为布施等六度义的分别。
本体之分别包括两种:
7、执著现见前所未悟的实相是见道的分别。
8、执著修行已见实相是修道的分别。
9、于果法之分别,也就是执道究竟为果无学道的分别。
以上是九种清净所取分别。
由此我们要清楚,所取境法之自性由基与对治分别境的差异,染污、清净所取分别一一也各有九种。
癸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分二:一、略说本体之分类;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
由对境补特伽罗实有、士夫仅仅假有作为所依,承许它的有境执著补特伽罗的能取分别也分为两种,一是分别对境补特伽罗为实有的实有能取分别,二是分别对境士夫假立的假有能取分别。
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实有能取分别,执著对境补特伽罗不是单单假立而是自由自在之我等本体实有的分别方式有九种。是哪九种呢?
总的来说分为执著补特伽罗之差别事与差别法两种分别方式:
1、差别事之分别:执著独立自在之我等本体的分别。
差别法之分别包括总体、具体与特殊三种分别方式。总体分别包括以下三种:
2、执著我是独一无二的分别。
3、执著我是作者之因的分别。
4、执著我是享受对境者之因诸如此类的分别。
第二具体之分别即执著我是轮涅束缚解脱之所依的分别,包括以下两种:
5、执著我是束缚染污之所依的分别。
6、执著我是解脱离贪之所依的分别。
第三特殊之分别即执著我是涅?道之所依的分别,包括以下三种:
7、执著我是涅?道之所依的分别。
8、执著前所未见的实相义得以现见是见道之所依的分别,执著修行已见义是修道之所依的分别。
9、执著修行究竟的所为是果无学道之所依的分别。
总共有以上九种。
假有能取分别,虽然对境补特伽罗不存在实有但依于设施处蕴等而假有的差别,补特伽罗假有能取分别也有九种,是哪九种呢?
总的包括于补特伽罗之差别事与差别法两种分别方式。其中,差别事的分别方式包括三种:
1、依于设施处蕴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2、依于处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3依于界而执为假有的补特伽罗的分别。
对其差别法的分别,也就是执为轮涅缚解之所依的分别方式,分为总体与具体两种。第一总体分别包括两种:
4、将我束缚以十二缘起相流转法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5、将解脱清净涅?法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第二具体分别包括四种:
6、将现见前所未证的法性执为见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7、将修行已见之义执为修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8、将修行更进一步殊胜执为胜进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9、将道究竟之果执为无学法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正如前文刚刚讲的实有能取分别的分类一样,假有能取分别也有九种类别。
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关于所取分别与能取分别的差异,说对基和对治所包含的法执著是所取分别;而依实有、假有的所依执著为补特伽罗是能取分别,这也是本论颂词直接宣说的意义。而且,圣解脱部与狮子贤二位论师的注释中也明明说“依有情实有与士夫假有所依……”,可是其他人却说这两种分别的差别是以我与我所、无情法与心识、境与有境来分,诸如此类没有掌握要点的说法各种各样。
对于以上的这些分别,承许是多重与单一两种分别中的单一分别,而多重分别是不合理的,因为与教义理证相违的缘故。承许是遮破与建立两种分别中的建立分别,因为是分别法与补特伽罗存在的心,并不是遮破分别,因为不是分别法与补特伽罗不存在的心,这一点是决定的(周遍),因为遮破分别与建立分别的差异执著相是凭借呈现出破立行相来辨别的。由此可见,所有这样的分别是在道位的所断中具足,而不是在本体中具足,因为加行道的本体是修行法无我与人无我的智慧相合法的安忍,而又怎么是这里讲的分别呢?此处宣说的四种分别,依靠加行道能予以摈除,又怎么会是修行它的本体呢?可以说,这里讲的四种分别完全是见道修道
♡ 喜欢 (0)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