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死亡|索达吉堪布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 当代很多年轻人对生命都很迷茫,虚度光阴,对死亡毫无准备。他们甚至受电影等媒体的误导,对死亡有种种误解。因此,借着世青会这个善妙的缘起,年轻人应该多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处获得智慧的悉地,并对死亡有起码的了解。根据莲师的教言,临终有四个阶段,分别为住世中阴、临死中阴、法性中阴和转世中阴。文中,堪布介绍了四个中阴里不同的珍贵教言。”
-1-
对死亡的认知误区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如何面对死亡”。
佛法中讲:必定死亡,死期不定,死缘众多。也就是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不管是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终有一天都会死亡。只是有些人很快会死,有些人则会长寿一些。
但很多人对死亡并没有太多的思考,甚至特别忌讳,根本不愿意提起。去年我去德国,接触的好几个人都说,死这件事对家人是不能提的,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传统。在汉地也有这种情况。实际上,如果死亡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闭口不提,可能是一种掩盖事实的态度。
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些人会觉得死亡就是灰飞烟灭,人死之后就什么都没了。包括中国大陆和其他的一些国家、民族,可能都只重视今天,而不重视死后,对自己的生命、来世都不关心。
-2-
电影的误导
还有一部分人对死亡有不同的理念。尤其是现在西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宣说一些另类的道理。世界上的很多年轻人也会信仰他们。
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做《超越潜能》。讲述了一个人死后,意识被载入网络世界,不断复制、扩大,最后掌控了一个巨大的世界,让很多生命成为他的俘虏。很多年轻人就觉得这很有意义,真相很可能就是这样。我遇到过一些年轻人,他们确实认为现在的科技极其发达,人死后很有可能通过电脑,把意识或者生命传输进去,可以通过复制来控制人类。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的家属觉得他对人类社会有害,实在没办法,最后通过病毒把他杀掉了。这个好莱坞导演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用科幻的方式,把人们的心识转移到他想要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看了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会认为人死了以后就是这样。
这些道理,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年轻人。
-3-
茫然地虚度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生命非常茫然,每天都在忙。人生几十年,一晃就会过去,小的时候忙着学习、考试;中年的时候忙着挣钱养家、围着孩子转;到了老年,体力、心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个时候想重新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延续,就很困难了。
我们的人生往往就在忙忙碌碌,或者说浑浑噩噩中过去了。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就在这样生活,将来也可能就这样度过。你们来参加世青会,这几天也许会想到,生死大事确实值得思考。可是,当这个讲座、这个会议结束以后,又会被世间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整个身心不由自主地被卷在波涛中,最后无所适从。所以轮回、业力的确很可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找到生命永恒的价值,找到它真正的本质。在这方面,我就不讲许多理论了。总之大家可以想到,关于生命意义方面的教义,唯一在宗教中能找到,而其他的任何科学,如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理论确实比较平凡,体验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年轻人对科学非常仰慕,但对内心生命的分析和理论都极其欠缺。
-4-
轴心时代的遗宝
回顾人类历史,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叫做“轴心时代”,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类留下了非常宝贵、极具意义的生命终极关怀的宝典。是什么样的宝典呢?
在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很多理论文化和生命有着紧密的关联。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在印度,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们留下来的文化,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没有衰败,存在至今。
相比之下,世界上其他比这更早的文化,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化等,虽然在当时规模宏大、理论体系极其严密,可是到今天大都已经衰落,甚至不在人间了。
人类有生有死。有生死,就需要用一些宗教和神秘的教言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尤其是佛教,有着和其他宗教、文化完全不同的特点。
这并不是自我标榜。年轻人应该放下所有的包袱和耽著,以一种直观的态度,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容易发现,佛教的生命观的确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尤其关系到生死的问题。
-5-
荣格与《西藏度亡经》
如今《西藏生死书》非常出名,这里面的很多理论,都来自莲花生大士的《西藏度亡经》。它在1927年被首次翻译成英文,当时非常受西方社会的欢迎。其受欢迎的第一个原因,是它的意义:对生活从未有过的发现。
第二个原因,是弗洛伊德的大弟子荣格,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他曾经讲到:“《西藏度亡经》是最具有大乘佛教慈悲内涵的一部宝典。我将这本书一直随身携带,它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很多发现、灵感、创意的源泉。”
从佛教的理念来讲,这也是《西藏度亡经》的一种加持、一种力量。荣格的这些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公正的,这并不是因为他赞扬了藏传佛教。如果佛教的理论站不住脚,多少人赞叹也没有用;如果在真理上说不通,多少人敬仰也没有用。
我看过荣格的许多书。他的思想与尼采、马克思,还有很多人都有冲突,甚至到后来,和他的老师弗洛伊德也分道扬镳了。当然,我和荣格更没有什么关系,他在1961年6月6日死去,我在1962年6月4日来到人间(众笑)。我认同他,完全是因为他的赞叹符合真实,具有意义。
-6-
莲师的“六中阴”教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研究生死的问题,这很关键。那么该怎样面对生死呢?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需要对死亡提前做准备。
人从降生到最后死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转世到后世之间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被称为四种“中阴”。第一个是住世中阴,第二个是临死中阴,第三个是法性中阴,第四个是转世中阴。加上梦中阴和禅定中阴,称为“六中阴”。
虽然这里面有些密法的教言不能随意公开,但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在年轻时也要大概知道怎么样为死亡做准备。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也可能是最后一面,跟很多人都只是擦肩而过,因此我想借这次机会,以比较理论的形式,尽量隐藏六中阴的窍诀,给你们讲一些可以公开的道理。
-7-
住世中阴如燕子入窝
第一个阶段叫做住世中阴。是指从降生来到这个世间,一直到出现死相之前的过程。这个时候的教言是如“燕子入窝”。就像燕子之类的飞禽,它们会小心观察,在没有危险的地方筑巢。比如房檐上、悬崖边,不受人类威胁的地方。同样,我们应该从小开始,直到死亡之前,好好依止善知识,依靠上师的教言,闻思修行。这样的话,无论什么时候死去,自己都会有把握,不会畏惧、伤心、怀疑。虽然现在你们还年轻,但也要提前做好准备,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死的时候应该能胸有成竹。
在座的很多学生,年龄很小,才二十几岁,但这几天的演讲中,他们也自性流露,确实对生命无常有了很深的感受,这点可能比一些老和尚都强。我们有些人已经成了老油条了,无常的道理都听过,但有没有真实的把握?我自己也经常思考,虽然给别人讲了很多死亡无常的课,但如果死的时候一点把握都没有,就太惭愧了。无数次这样提醒自己。
不管怎么样,在我们还没有老、没有死之前,一定要多看看有关死亡的书,多思维那些道理。这是第一个,住世中阴的教言。
临死中阴如美女照镜
第二个是出现死相的阶段,叫做临死中阴。
如果是遇到车祸、地震、空难等的突发情况,可能来不及观察死相。当然有些人也会有某种预感:这次出去不太顺,会不会死?但大多数人是没有的。
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死相。真正临近死亡的时候,看到的景象都是迷迷糊糊的,听到的声音都是隐隐约约的,六根接触的六境,都失去了特别强烈的感受。还有一些死相,是在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慢慢隐没的时候,会出现口干舌燥、身体下坠等的感受。此时应该忆念这些佛法的教言,如果实在想不起来,旁边的人可以对你进行指点和教授,或者通过念佛、念经等的方式帮助你,这些都很有必要。
这就是临死中阴如“美女照镜”的教言。美女照镜子的时候非常仔细、清楚,自己看着也欢喜。同样,如果活着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好的修行,到临死中阴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楚该用什么方法。这是第二种中阴。
法性中阴如子入母怀
第三种叫法性中阴,它的教言是如“子入母怀”。就像世间中一对母子分散了,当母亲出现在人群中时,孩子会立刻认出来,毫不怀疑地奔到她的怀抱。同样,如果生前对自己的心有一种很好的觉悟,在法性中阴时,就会认出它。特别是在外气断了之后,由于四大纷乱,身体会出现一些大的变化,看见许许多多的景象,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等等。这个时候,如果能想起这个教言,就能直接从法界本性中获得解脱。
当然,这是非常利根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很难发现法性中阴。
转世中阴如引水入渠
第四种方式叫做转世中阴,这个阶段的教言是如“引水入渠”。如果在河流上修一个水闸,接上水渠,需要灌溉哪里,就可以让河水沿着那里流下去。
按传统来讲,中阴共有七七四十九天。我也问了一些南传佛教的大德,有没有给亡人念四十九天经的做法,他们说:“有啊,我们这里有念四十九天的,也有念七天、五十天、一百天的。”很多说法大同小异。
那么在四十九天的中阴期里,会出现很多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人道,选择像泰国这样有信仰的地方的家庭来投生。中阴时候的心态很容易改变,生前的修行就能让你在此时自主地选择,当你真正获得下一期人身之后,再进行修持,就一定会获得解脱。
特别希望你们能通过认识四种中阴,正确地面对死亡。这是在短短的时间中,我给大家提供的藏传佛教最精髓、最甚深的道理。依靠六中阴的修法,不仅仅是死的时候吉祥安宁,更关键的是,来世要成为一个有信仰、不造恶业、相信因果、皈依三宝的人。这样,你的前途一定会是美好的。
现场互动
Q:
很多人得了重病或者年老之后会告诉家人,“我死的时候不要采取任何抢救措施,我要走得特别潇洒。”这是否属于自杀行为?一方面,佛教说自杀是一种非常重的罪,但另一方面也说要随顺众生。我们该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行为?
A:
其实每个人对临终,包括一些抢救、临终关怀的方式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应该不算自杀,因为他的选择,还是会出现多种可能性的。而所谓的自杀,是没有其他余地,唯一想要断绝自己的生命。
佛教中对杀业的判定,会根据意乐和行为的差别,看是否符合“断除对方的生命”“无误认识对方”等四个条件。对照来看,他的选择也不构成自杀的堕罪。对此,大家可以再详细观察。
Q:慈悲为什么可以利他利己?
A:大乘佛教的慈悲,是缘着天下无边一切众生兴起的,这种慈悲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但只要你心存善良,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和动物,就是慈悲了。没有慈悲,当面对金钱的诱惑时,可能有人为了自己杀害他人,也在所不惜。
所以,在价值观方面,我最重视智慧和慈悲。
人要有智慧,也要有慈悲,有智慧而无慈悲的人,一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有慈悲而无智慧的人,想帮助谁也帮不了,因为你没有能力。打个比方,智慧和慈悲如同一双翅膀,有了这双翅膀,你就可以在人间的天空自由翱翔。
Q:
您讲到法性中阴的教言,是如子入母怀般,对此您能不能更具体地讲解一下?还有关于《西藏度亡经》,现在我们看到的中文本是英文本转译过来的,您是否有想过直接从藏文本翻译成中文本?
A:
入母怀的那个比喻,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讲。很多人认为《西藏度亡经》仅仅是关于死亡的论述,但荣格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人类本有的很多神秘道理,依靠《西藏度亡经》都可以解开,其中隐藏了许多需要我们揭开的奥秘。西方对它的研究和分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六中阴的窍诀,几年前我曾经翻译过,但那个属于密法,不能随意公开。至于《西藏度亡经》,我也想将来翻译一版,但看了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汉文版之后,感觉还是不错的,应该可以表达原著的很多思想。
如果是这样,暂时也没必要增加很多版本。版本太多了,人们可能不知道该学哪一个。所以,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 喜欢 (0)上一篇:灌顶能快速成熟你的善业
热点推荐
-
人死后灵魂是怎么离开的?
人死了之后灵魂怎么离开呢?是这样的,绝大多数人死了之后的两天之内灵魂是不会离...
-
密宗的成就究竟有多快?【索达吉堪布
佛在显宗第二转法轮中着重宣说诸法的般若空性,在显宗第三转法轮中宣说了空性基础...
-
我们不是没时间修法,而是没养成佛法
现在的很多人,当他们在修行时,总是口口声声的说,我的时间不够,修行的时间不够...
-
对无常的认识与理解,是佛法修行的基
因缘所生法悉皆无常,不仅必有终了之时,而且时时在变。生之终是死,善之终是恶,...
-
大宝法王:观察自己,不要将眼光放在
所谓修行人,是指能够调伏自心的人,能以不放逸与正念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如果...
精华推荐
-
如何脱离烦恼与痛苦
世间人只要了解了佛法僧三宝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且自己满怀正信地信赖这种...
-
密宗的成就究竟有多快?【索达吉堪布
佛在显宗第二转法轮中着重宣说诸法的般若空性,在显宗第三转法轮中宣说了空性基础...
-
人死后灵魂是怎么离开的?
人死了之后灵魂怎么离开呢?是这样的,绝大多数人死了之后的两天之内灵魂是不会离...
-
我们不是没时间修法,而是没养成佛法
现在的很多人,当他们在修行时,总是口口声声的说,我的时间不够,修行的时间不够...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