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净土经论

第七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最后一个字看起: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这段是讲两种愿,一个是愿离娑婆世界,一个是愿意求生净土,这两种愿怎样生起来的?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前面曾经说过,虚空法界都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现前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心性变出来的现象,十方诸佛剎土也是如此,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例外,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心,真心是很单纯的,所现的是常寂光净土,前面四种净土里头说的,真心本性现常寂光净土。可是心性迷了以后,换句话说,迷就有浅深差别不同,就变现出十法界的身与土,变成十法界,这就看自己迷的浅深差别。娑婆世界是我们迷心、妄心所现的境界,极乐世界是我们真心、清净心所现的境界。

  前面已经说了不少,西方极乐世界它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全都是带业往生。就是实报庄严土华藏会上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这些人,在《华严经》上我们读到他们都发愿求生净土。这些人带了一品生相无明,也是叫带业,统统都是带业往生的;只是去往生的人带的业习有轻重、多寡不相同,所以它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从这么来的。在其他诸佛剎土里面,四土三辈九品是非常明显的,每个阶层与另一个阶层都有障碍,都有隔碍的。好像我们学校教室一样,一间一间教室都有墙壁把它隔住的。唯独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它没有隔碍,所以这个世界很特殊,很不可思议!所以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一生一切生,我们生到凡圣同居土,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四土三辈九品你是统统见到,统统接触到,因为它没有障碍。那些大菩萨们去往生的,像文殊菩萨往生,人家当然是实报土里头的上上品。他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同时也见到同居土下下品的这些往生的大众,都能够成天在一起。所以经上讲「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是说这桩事情。我们把这个道理、把这些事实搞清楚了,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这个心自然就生起来。所以,这一段是说明信愿生起的因由。

  信愿是往生净土的关键,非常重要。古德告诉我们,这个世间一般人,虽然听了净宗法门心里面也很向往,但是还不能发愿求生。这实在讲就是所谓的业障太重,他不觉悟,不觉悟的人多,觉悟的人确实是少数。真正觉悟的人,第一个要知道,人生确实是苦,不但人生苦,六道都苦,佛在大小乘经典都把这个事实详细的为我们说出了。他的结论是三界统苦,只不过是天人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是乐多苦少。我们想想我们今天在人道,这几十年当中冷静想一想,实在是乐少苦多。这是我们的现况,将来情形怎么样?将来可能更苦,怎么会知道?从我们现在造因上来观察。造因,所谓身、口、意三业,身是我们的造作,口是我们的言语,意就是念头。我们身语意三业的造作,到底是造的善多还是恶多?如果我们造作的恶多于善,来生的果报一定是苦多于乐。这个不迷信,也不是骗人的,自己冷静的思惟就知道利害了。所以,第一要觉悟人生是苦。

  第二要觉悟人生是空。这个空,一般人到临终的时候,这一口气要断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一场空,现在为什么不知道?其实聪明人、容易觉悟的人,他知道。在每天晚上睡觉,眼睛一闭,跟死有什么两样?眼睛一闭,什么都空了,哪一样东西是你的?真的连身体都不是,何况身外之物,这个要觉悟。你果然觉悟了,真的会开智慧,会得自在。为什么?得失的念头就轻了,就看轻了,损人利己的事情自然就不愿意做,也就不会做了。佛祖教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就是不觉悟。所以讲「万法皆空」这样的经典,特别是大乘般若经里面讲得太多了。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就是告诉我们事实,这是真正智慧。

  第三个要觉悟的,人间是无常的。不但这个世间环境是无常的,从大的地方来看,所谓沧海桑田,我们现在讲的我们地球地壳的变化,这是大的无常;小的,那真是剎那剎那都不住。物质环境如是,我们自己身体也如此,生老病死。佛给我们讲,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于地球有成住坏空。这些事实我们不是不知道,而是在这个事实里面真的叫麻木不仁。真正觉悟的人,他是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觉心。

  第四个觉悟的,人生无我。这是真的,所有一切的罪业都是从我执里面发生的。如果能够真正晓得这个道理,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知道我这个身佛经上常讲四大和合变现的。四大是讲物质,这是常识,佛经上用地、水、火、风,这四个字来代表。这四大是什么?四大就是物质。前面跟大家讲过,《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这个观察非常了不起。现在科学家承认了,确实是一合相,就是一个基本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佛告诉我们,这个基本的物质它有四种现象,叫四大。第一种性质,它是个物质,就是它有体积,虽然很小很小,它有个体积,地代表体积,代表它是个物质。第二种性质,它有温度,经典里称为火大,火代表的温度。第三个它有湿度,湿度用水代表,它有湿度。我们现在讲它带电,阳电、阴电,阳电就是火大,阴电就是水大,所以这是用的名词不一样。第四种性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这个动就用风来代表。所以诸位要晓得,四大是讲组织一切物质的基本的,在佛法里面叫微尘,它太小了,它有这四种特性。这是物质组合的,它组织聚合的时候现的这个形状,它离开了、分散了,这个形状就没有了。所以这个身不是真的,只是聚散而已,聚就有,散就没有了。譬如我们这支粉笔,这个大家容易懂得、容易观察,这里面是很多白粉分子组合起来的,如果我们把它捏碎、分散了,这粉笔就没有了。这粉笔的真相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只是粉末之聚散而已。聚的时候说老实话它也没有生,散了它也没有灭,所以物质确实不生不灭。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身就没有生灭了;身没有生灭,所有一切万法都没有生灭。聚散无常,它是现的相而已,你不要被这个假相骗了,你要认清它的真相。所以,佛讲大千世界就是一合相,真的把它的真相说出来了,它是一合相。这是物质无常。

  除了物质之外,我们还有一部分叫精神。精神,《心经》里讲的五蕴,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这四个统统是属于心,即心理作用,这个也是无常的。我们心里面的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头的生灭无常。所以身跟心的真相我们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无我。「人无我」是讲我们自己本身,这个五蕴之身,佛又告诉我们「法无我」,法是讲的五蕴,五蕴里面也没有我。「我」就是主宰的意思,我们今天讲存在的意思,它没有,找不到这个,它是剎那剎那在那里变化的。所以真的是苦、空、无常、无我,我们要常常记住佛这句话,要常常在生活当中去体验这句话,这才算是个觉悟的人。觉悟的人他就会认真希求净土,为什么?西方净土「苦、空、无常、无我」这四个现象统统都没有,那里头没有苦,它有乐,这极乐世界,它没有苦。第二个它真有,它真正的存在,它不空,它确实是永恒的。这是什么个道理?十方世界的剎土是八识的相分,这在唯识里面,懂得一点唯识的,相分就是物质,所以它是苦、空、无常、无我。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跟诸佛的剎土不一样,它是心性的相分,所以在根本上讲起来它不相同。心性变出来的相分是属于无漏的,是真常的。这点后面还会讨论到。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这是教给我们,我们要舍,要舍得干净。这个地方的舍,诸位要记住,不是教你从今以后什么事都不要做,我统统放下,我专心念佛,那你就把意思完全会错了。此地教你舍,是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事要不要做?要做。事,每样事情照做,而且你一定会比那些不能舍的人做得更好、做得更圆满。为什么?因为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在事上样样都做得很圆满,这就叫积功累德,这才叫真修行。决定不放在心上,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就对了。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万德洪名,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统统舍干净,你的心才真正清净,真正的智慧才能够现前。这是教你舍要舍得干净,舍到无可舍的地步。

  「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我们要求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要非常之强烈,心里面只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能够像这样的取舍,才是真正往生的大愿,三资粮里面信、愿,你真的成就了。古人讲「有净土」,你有这个愿,有这样的信,你真的有净土了。有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决定得生。下面引用《妙宗钞》里面一句话,「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妙宗钞》是智者大师做的,《观无量寿经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钞》是四明尊者他作的,就是注解智者大师的注子。这是《观无量寿经》一个很有名的注解,他是属于天台宗的。而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他是念佛往生净土的,智者大师修净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根据《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采取的是持名念佛,而智者大师他是修的观想念佛,他是修十六观往生的。

  四种念佛,都是世尊在《观经》当中所说的,所以无论修学哪一种都能往生。但是四种当中,是以念佛、以持名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快速。大师这段话用意很深,他唯恐我们把佛为我们所说的会错了意思,真实的利益我们就得不到,所以特地在此地为我们说明白,取舍要认真,要达到极处。《妙宗钞》里面这个问意是偏在理论这方面,对于事修疏忽,这是错误的。答处是即事达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决定不破坏世间法,只有圆满成就世间法,那才叫真正的佛法。我们看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不但他所说的是最好的教诲,他所做的实在讲都是我们世间人的榜样。这个教学不仅是言教,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这叫身教,特别显示在《华严经》。《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这是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看他们怎么生活?他们如何待人接物?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我们发心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老实念佛。实在讲,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贵贱贤愚,只要能做到「老实念佛」四个字就决定往生,就怕的是不老实。这段讲的取舍到极处,这就是真正老实人,真正老实的样子。我们求生净土,要从事实上做起,这个样子才真正叫稳当,不可以「执理废事」。特别是这个修行方法,对于什么事都不妨碍,其他的法门,有的时候修学对于世间琐碎事情还有障碍。譬如像修禅,参禅的人他每天一定要打坐,他坐在那个地方几个小时,那他不能工作,也不能有人打扰他,这个对于事就有妨碍。当然这是禅宗修学初学的人有障碍,禅宗里面高级的修行,那就没有障碍。高级的修行,每天参禅他不需要打坐。《华严经》里面的鬻香长者就是学禅的,他每天打坐到哪里去打坐?到市场,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他那个坐禅,坐禅你也不要误会是盘腿面壁坐在那里,那会叫人笑话!诸位要念了《六祖坛经》就明白,六祖所说的坐禅不是叫你真的在那里坐。坐是什么意思?坐是不动,人坐在那个地方很安静,不动,它是比喻「心不动」,就叫坐。你人坐在那里,心胡思乱想,那不叫坐;坐是讲心不动,是不动心,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讲坐禅是在市场里面,鬻香长者所表现的,到处去游,到处去逛,什么都去看,什么都去听,人家是这个参禅法。所以善财童子参访他,到市场里面去找他,他正在那里逛市场,那就是他做功夫,就是他参禅。他逛市场,他的心如如不动,这就是定,这就是坐;市场里面所有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逛市场是定慧等修,人家在修行。这是讲高级的,初学的人做不到,初学的人心本来就乱,再看到这个花花世界,怎么能定得下来?不如念佛的方法好。念佛,心里面守住这一句佛号,他不妨碍工作,任何工作都可以照做,佛号可以不间断。这个地方我们也要讲到初学,我们功夫还不到家,在功夫不到家的时候,初学的时候,凡是要用思考的事情,我们暂时把佛号放下,专心去工作,我们的工作会做好;事情做完之后,佛号就提起来,这样就对了。如果这个工作不需要思考的,你一面做工作,一面可以念佛。像前面讲的衡州的王打铁,这个铁匠,他打铁不妨碍念佛,他打一鎚念一声佛号可以,这个不要用思考的,这种工作行,类似这种工作都可以。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事实上下手。

  这个事情是大事,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桩大事,古人所说无量劫中稀有难逢,这个话说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不能把它看轻了,要认真、要努力。在这个时代诸位要晓得,师道已经不存在,要想靠老师督促,同参道友互相提携,这个缘分几乎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代完全要靠自己发心,要靠自己警觉,认真努力的修学。工作再繁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专心念佛。在早晚,我早点起来,早半个钟点起来,念半个钟点佛,晚上少睡半个钟点,好好的念半个钟点佛,要认真的去做。在平常时间,得空就念佛,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不值得挂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就对了。

  下面一段说,「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这些话都是大师破除一些修净土人的偏见、误会。设是假设。因为在中国佛教,禅宗提倡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谓是不着相。我们净土宗又要舍,又要取,你着相了。没错!着相就是事,不着相是理。「不从事取舍」,好,我们也不取也不舍,试问着了没有?还是着了,着了「不取不舍」,哪有不着!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不可以被人家几句话就将我们的信心动摇,那就错了,一定对于事理要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讲不着相,做不到,参禅的人他有没有做到?他也没有做到,所以那叫口头禅。真的做到了,他对于任何一个人决定是平等心看待,那他是真做到了,他心里头真正舍尽了。他还有意见、还有批评、还有议论,可见得他的心不清净,他还有妄想执着分别没断。「但尚」,这是崇尚,「不取不舍」,实在讲他已经着空了。

  莲池大师说得好,净宗的修学,「着事」,能够念念相续,这个人可以带业往生,他真的能够脱离三界,得生净土;如果要「执理」,偏在理论上,舍去事修,自己心地并没有开悟、并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将来还是要搞六道轮回,那就苦了。不能明心见性就不能超越六道,明心见性谈何容易!这是莲池大师教导我们,我们从事上下手决定正确。何况蕅益大师后头又说,「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这个说得是真好!因为事跟理是一不是二,偏在一边都是错误的。偏在一边,古德教给我们,宁可偏在事,不能偏在理;换句话说,宁可执着有,不能执着空,执着空就坏了。「若达全事即理」,达是通达,是明了,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事原来就是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这个取舍多自在,取舍多潇洒,都是信心,「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这是到这个地方来做一个总结。念佛,我们舍娑婆世界,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一取一舍,正是大乘正信,正是前面所说的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两句话,蕅益大师实在难得,为我们说出这两句话,要不是真正过来人,这两句话说不出来。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发起求生的大愿。三资粮信、愿,愿就说到此地,下面是讲行,信愿行,第三个往生的条件。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我们常听说,也常在净宗书本里面看到,但是往往我们粗心大意,就这样把它看过了,不晓得这句话的真实义。这个名号何以不可思议?去年我们在此地讲《无量寿经》的时候,给诸位做了个详细的报告。黄念祖老居士给《无量寿经》做了个注解,注子里面引用隋唐大德对于净宗的注疏很多。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感应,他在那个环境里面,怎么会找到这么多参考书?根据隋唐时候的高僧大德们,他们对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评论。佛四十九年讲的这么多经,哪一部经第一?几乎每个宗派的祖师大德都公认《华严》是第一,天台家尊崇《法华经》。这是在古德判教,一切经里面判到一乘圆教,只有三部经,一乘圆教在大乘之上。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这称为一乘圆教的大经。《华严》,说《华严》,当然《法华》、《梵网》都包括了,要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第一,把这个三部经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究竟圆满,如果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总结。蕅益大师前面说得好,我们念过了,「华严奥藏,法华祕髓」,这是《华严》、《法华》的菁华。《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这两部经完全相同的,一个大本,一个小本,把这个经的分量让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了,这是古大德为我们指点出来。我们根据这个模式再仔细的往里头深入的观察,我们讲经采取的是夏莲居的会集本。夏老居士将全经分成了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个第一?我们照这个方式来找。当然是第六品是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中心。你看一部《无量寿经》,总不出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不管怎么讲,都是把四十八愿详细解释而已,不违背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是全经的中心,是全经的菁华,最重要的一部分,经中之经。这四十八愿里头有四十八条,哪一条又是第一?这个不必要我们说了,古德曾经说过,第十八愿第一,这是真正寻到了最高峰,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是什么?第十八愿就是讲「十念必生」,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这样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句佛号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总就一句名号。四十八愿展开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要扩大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再要扩大,详细一点,就是《大藏经》。诸位明了了吗?

  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的总纲领。你念这一句名号,等于说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一切法门,你统统都念到了,一个也没有漏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的人不晓得名号功德,晓得名号功德,念的感应不一样。为什么?他心专,他心不怀疑。不知道的时候,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想到《金刚经》还不错,《法华经》也不错,他还在胡思乱想,所以他的功力、效果就打折扣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他一点怀疑都没有,死心塌地念这句佛号。他知道,我这句佛号就包括了一切经、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一修一切修,统统都修了。他还有什么怀疑?事实是不是如此?事实确实如此,一修一切修,所以才真正能达到一心不乱。名以召德,德是万德万能,所以称之为万德洪名。它的效果,底下讲「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这两句话也非常重要。散称是什么?无论你是信还是不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阿弥陀佛」,无论你是有心无心,你是信还是不信,都变成了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念佛生西的种子。

  我们晓得这个事实,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一生度的人就很多,你的功德就很大了。你没度他,他看到你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你就度了他,你就把这个种子给他种下了。所以我过去在台湾办大专佛学讲座的时候,我教给同学们,自己要认真念佛,要普度众生。怎么个度法?你在学校里,手上拿一串念珠就行了。你同学一看到你,「阿弥陀佛」,你看他有心无心,他就念了一句,这就阿弥陀佛种子种下去了。还有你们念的书,书本上都是写个名字,我说你不要写自己名,写个阿弥陀佛。同学们一看,阿弥陀佛!你看你又教他念一句了,这就是你度众生,自行化他。

  你要是真的有这个心,善巧方便太多了,随时随地劝人念佛,信佛的人念佛,不信佛的人也念佛;喜欢佛的人念佛,讨厌佛的人也念佛。哪些人?像这些信外教的,基督教称佛是魔鬼,我们也教他念佛,都是佛种,种子都下去了。你现在虽然是虔诚的基督徒,不要紧,来生来世就变成佛教徒。为什么?阿弥陀佛的种子种下去了,不知不觉他也得度。这是说「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执就是执持名号,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有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样的人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这段文是大师为我们做一个比较,在修行方法上来说做个比较。首先举出一切经里面所说的念佛方法,千差万别。观像,像《般舟三昧经》里面所讲的是观像的念佛方法,在十六观里头也有。我们特别提出《般舟三昧经》,因为《十六观经》里面讲观想讲得最多,十六条里面讲观想占了十二条,所以它是以观想为主,第十三才是观像。观想,就是《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它的注解,前面介绍的天台宗的《妙宗钞》,智者大师注的,注的是很好。还有一个注解,善导大师注的,它另外一个名字叫《四帖疏》,《观经四帖疏》,这是善导大师的。在台湾这两种本子都很流行,这两种本子我都讲过,而我最得受用的是善导大师的注子。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在《观无量寿经》古今注解之中,它的价值可以跟《弥陀要解》在《弥陀经》所有注解里面的地位相媲美。的确是《观经》第一注解,许多的见地是古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的,我们修净土的人不能不读。在中国佛教史里,有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黄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也提到过。如果是阿弥陀佛再来注这部经,换句话说,那个注子就是阿弥陀佛自己为我们说法,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礼拜、供养、五悔」,都可以用《华严经》做一个例子。《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就是属于礼拜;「广修供养」就是此地的供养;五悔也不例外,五悔是讲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个五种方法,都可以说是念佛的方法。除忏悔之外,后面的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四种里头都有忏悔的意思。如果不是真正忏悔,这四种方法他不会修的,所以都列在忏悔法里头,将忏悔法分这五种。这五种如果我们用十大愿王来观察,第四「忏悔业障」,就是五悔里面的第一,忏悔法;「随喜功德」,五悔里头第三个是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两种是五悔里面的劝请;「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两愿是发愿;后面「普皆回向」是五悔第四的回向。可见得普贤菩萨自己修的、教人修的,真的是修念佛法门,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除这个之外,还有「六念」,这是佛在许多经上都曾经说过的。六念,前面三种是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三宝,后面三种是念天、念戒、念施。念天,生天要有生天的条件。天确实有,我们佛门里面讲天道里面的状况,实在讲比任何一个宗教都讲得清楚、都讲得详细。生天不是说信了上帝就生天,我们这个地方念天千万不要误会了,念上帝就可以生天,那你就错了,要念他生天的条件。佛告诉我们,人一生当中受持五戒,五戒清净,来生可以得人身。要想生天,要修十善业道,十善业修成功才能生天,你要念十善。如果只有修十善,你所生的这个天不高,生在哪里?生在欲界底下的两层,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只能生到这个地方。为什么?往上去条件就很高了,往上去要修清净心,要修禅定,定就是清净心;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所以你能够修十善、修定、修慈悲喜舍,你才有能力生到色界天,欲界上面的四层、色界十八层,你才能到那里去。所以,念天之德,效法诸天的慈悲喜舍,这是念天真正的意思。

  「念戒」这是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五戒、八戒、十戒,乃至于佛在一切经典对我们的教诫,对我们的教诲,都在这个戒的范围之内。念戒,它的功德帮助我们清净三业,使我们身语意三业清净。

  最后「念施」,施是布施,它的功德是让我们真正的断除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无量无边,佛菩萨很慈悲,在讲解的时候,将无量的烦恼把它归纳、归类。归纳成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这是归成大类。经上常讲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也是归类的,其实是无量无边,归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太麻烦,讲的时候很囉嗦,归纳成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在普通讲演的时候还是嫌繁琐,所以天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将《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烦恼头数再归纳,归纳成二十六个,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通常讲经讲得很详细的,就是依这个二十六讲。一般二十六还是嫌繁,再讲六个,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再嫌多,讲三个,六个再归纳讲三个,这三个是贪、瞋、痴。所以这三个叫三毒,太毒,诸位要晓得,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三个根生出来的。所以最后归纳成三个。假如这三个再归纳,归纳成一个行不行?行。那一个是什么?就是贪。所以六度里头第一个修布施,布施度什么?度悭贪的。

  诸位要晓得,悭吝、贪爱是烦恼的大根大本。我们要想断烦恼,从什么地方?从根断,这个手法才高明,枝枝叶叶断,断不了的,要从根本断。用什么方法?用布施。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布施不是便宜别人,便宜了自己,哪里是便宜别人!别人所得的太渺小了,自己所得的是真正不可思议,把根本烦恼连根拔除。所以这个施要认真去修,一定要认真,一定要努力。因为这个病根太深了,所以修布施非常困难,你初学的时候等于割肉一样,施舍很难过,很不容易。我学布施,总是自己有多余的才可以施给人,给人家的时候还要比较一下,我有两样,好的自己留着,坏的布施,送别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不能算坏事。到你渐渐觉悟,烦恼轻了,到以后施舍,坏的留给自己,好的送给人,这是你进了一步;更进一步的时候,人家需要,我虽然也很需要,我可以割爱先帮助他。慢慢的把你这个烦恼根逐渐去掉。这是三界六道生死根本,所以要常常念着。

  布施,不要怕自己没有,一般人为什么不肯施?他心里头有疑、有恐怖,怕的是我施了之后,我自己怎么办?他担心这个,所以他不敢布施,他也晓得布施好,不敢,有疑、有虑。对于事实的真相不了解,对于道理不明白,才有这些顾虑。其实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不敢相信,难关在此地。我们今天以赚钱来说,财布施,我们的钱赚得好辛苦,生活很艰难,哪有那么轻易就布施掉?纵然我们做,你的家亲眷属、周边的人都说你学佛迷了,学傻了,学佛怎么可以这个学法?他们说这些有没有道理?也有一点道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所以我劝人学佛,首先要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做为你学佛的基础,你真正明白因果报应。我们人一生在这个世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天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命里注定的,这一点不假。命怎么注定的?是你前世所修的。你这一生所得的财富是你前生财布施的果报,你过去布施得多,你这一生发大财。所以我们看到大富大贵的人,懂得佛法,不会羡慕,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种的好因,他当然要得好报,这一定的道理。

  我们明白了,我们今天种好因,来生就好的果报,我们也有,我们比他更具足,所以要懂得种因。佛教给我们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施财得财富;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你能修法布施,自然就开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我们能用真诚之心、恭敬心、清净心修三种布施,果报自然得到,不要求,自然得果报。你得到果报能够更布施,你将来这个果报辗转真的是广大无有穷尽。你相信你才肯做,你才能得到这个果实。所以佛菩萨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道,成了佛之后还要倒驾慈航,你问他,他做些什么?这三种施圆圆满满的包括了。诸佛菩萨没有别的事业,就是修布施,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典范。佛菩萨距离我们远了,晚近,在中国近代,我们看到净土宗的印光大师、禅宗的虚云老和尚,这是我们中国佛弟子在近代的出家人当中最敬佩的两个人。他们两个人一生干些什么?诸位想想看,是不是一生都在那里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人家拼命在做,一点不怀疑,一丝毫都不保留,圆圆满满的布施,得的果报也是圆圆满满。这是近代我们看到的。

  六念,《观无量寿经》也特别提到,《观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他说有三种人应当得生净土。第一种人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实在上讲就是「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跟第二条;具足这个两条的,念佛求生净土,一定得生。第二种人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是净业三福里面第三条所说的,第三条讲「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有这个说法。他念佛求生净土也必定得生。第三种人就是「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求生净土」,这种人也得生。他心清净,能够与佛的本愿能有感应。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明白了,应当要发心,认真念佛,正助双修。正修就是「信、愿、持名」,助修就是「十大愿王,五悔六念」,那都是事,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教我们弥陀弟子应当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应当什么样的心态生活在现前这个社会。这样做就决定不错,理事圆融,空有二边都不落。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