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禅宗思想

佛教真面目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冯达庵

释尊原为毗卢遮那如来之化身,菩提树下示迹成道时,称此方机宜思维应说之法,顿依毗卢力用,缘起他受用身;大开华严法会,普摄界外(三界之外)利根菩萨。阎浮提人局于界内(三界之内)者,惟见释尊趺坐菩提座上思维;或有言说,惟随类得解,非直传华严教义。亘释尊之世,毗卢说法未尝中断;三乘根机一向不见不闻;《华严经》之得流布人间,初由文殊菩萨住持;后由龙树菩萨发现。相传《华严经》有广中略三种;龙树只诵出略本十万颂;义理既汪洋无际,读者甚难领会,于是复作《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释之。惜未传东土,不知其道如何?印度诸师亦未闻祖述其义,当时或无传承之者。

《华严经》传入中国者,前后三译,具缺不同;皆从十万偈摘出(东晋译三万二千偈,初唐译四万五千偈,盛唐惟译末会入法界品特详)。自晋以来,诸师颇有讲解;宗旨迄未详明。隋唐之际,终南山杜顺和尚悟得法界妙义,始见华严眉目。智俨承之,建立十玄门;传于法藏(即贤首国师)加以参订;乃成华严专宗。及澄观(即清凉国师)作《华严疏钞》含义丰富,此宗遂告圆备。 此宗法理,全由中国发明,非若他宗根据印度学说而来;可为东土思想之特征。然贤首之阐发此旨,仍藉《起信论》之缘起观实相观,都有领会,从而扩充其说也。

法界者,真如所显之实相也;为诸佛身土之所依。《起信论》云:“心真如者,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一法界者,总法界也。析为三分:(一)精神界,见大摄(众生世间之本);(二)物质界,五大摄(器世间之本);(三)幻象界,识大摄(五蕴世间之本)。识大所摄者,彰为事相曰“事法界”,泯归理性曰“理法界”;理起不废事,事起不迷理,曰“事理无碍法界”;三世胜事同时顿起曰“事事无碍法界”。佛受用身之说一乘教,圆摄四法界;而以“事事无碍法界”为主,故欲明华严宗之学理,首须通达事事无碍妙义,其要在观一法界大总相之种种分位状况也。兹就贤首改定之十玄门而显说之:

(1)同时具足相应门 无量分位法界(名多法界)即是一法界,不过随种种缘起而各别发见;实则未发见时,各各常住于相当法位未尝缺一;故曰同时具足。如人坐一处,由种种方面分摄其影,则有种种姿势不同之相(或见正面,或见背面,或见左面,或见右面,乃至种种角度之面)。此种种姿势本来随时具足,非待次第摄影时而后次第生起。是为事事无碍之基本原理。

(2)广狭自在无碍门 法界性本无体积可言,惟以智隐证其理而已。体积绝无,相自乌有;恍若有无量法相者,依识大而起之幻象耳。幻象有大有小,由多法齐现,时各随本性分量对待展开。性量大,幻像亦大;性量小,幻象亦小。真具观自在智者,性量大小能任意操纵,无所妨碍;故所成幻象,亦广狭自在无碍。如观身实证三昧者,或舒自身充满十方;或缩自身,等同微尘;即本此理。

(3)一相多容不同门 法界性分位妙相,本来当体同住,开为幻象,须依空间顺序排列,此乃识大权宜作用。以具识执者不能透视一切,须依次排列观之也。若能净除识执,则自身依正报所在之处,即他身依正报所在之处。如人入定,固由人界二报出发;而定中所见,不妨兼呈天界二报,乃至佛界二报。一多法界不同却不妨相容一处。

(4)诸法相即自在门 任何一法,其中皆摄无量法。吾人只见一法而不能洞彻其中一切法者,分别见未除,不能开显妙平二智耳。譬如一杯,其中可观一瓶,可观一花,可观一鸟,乃至其他一切情非情相。真得事事无碍三昧者,不妨即瓶即花即鸟乃至即一切,皆自在无碍。

(5)隐密显了俱成门 众所共见之相,能瞬间隐藏秘密,若忽灭焉。众所不见之相,能瞬间显发明了,若忽生焉。得事事无碍三昧者,操纵事法界之隐显,俱可成就。无漏圣者之入三昧,或见东起西没,或见西起东没;乃至入地无碍,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皆此用之行也。

(6)微细相容安立门 须弥纳芥子,人所共喻;芥子纳须弥,人所难明。前者顺世谛,后者违世谛故。既于世谛相违,如何安立其事?则据(2)条广狭自在原理也。须弥所以大,所依性量大耳。芥子所以小,所依性量小耳。以观自在智缩须弥性量小于芥子;性量幻象依之,遂呈芥子纳须弥之奇观。一毛孔中能含无量佛刹,其理同。

(7)因陀罗网法界门 因陀罗者,帝释之号也。帝释宝网之珠,互相返照,显出重重无尽庄严境界。会得事事无碍法界而更深入者,能推前条细微相容之理,一微尘里得现无量佛刹;而无边佛刹中一一微尘复各现无边佛刹;如是重重推进亦无穷尽。此借帝网以衬事事无碍之极致也。

(8)托事显法生解门 华严境界虽不可思议,然由事相反推法理,未尝不得真解,以“诸法相即自在”言之,一切法既能同时同处齐现,则不惟幻象全虚,其所依之一切法性亦必绝对无体质乃得。盖有体质,则必有容积,则彼此相妨;如何能并置一处?既绝对无体质,斯名极无自性(此名见《大日经》)。会得极无自性心,上文诸理,无不迎刃而解。

(9)十世隔法异成门 事事无碍非惟于空间见之;时间亦然。时别三世:曰现在,曰过去,曰未来;而三世又各摄三世,(如过去世说过去事,过去世说现在事,过去世说未来事,是为过去三世,余二世准此)共成九世;合九为总,亦属世之法数,故称十世。此皆心不相应法所成识之分位也。能泯识习,则九世事迹虽异时相隔,能顿归一念总世,同时并呈,不相妨碍。

(10)主伴圆明具德门 事事无碍法界既不受时空阂隔,故一念能显一切法无遗。而此无量法同时同处兴起,必有主伴之分。任以一法性为主,余皆为伴,辄成帝网法界奇观。如一佛据中台说法,其他一切佛皆重重围绕作伴;主伴诸佛又各有菩萨等无量眷属,菩萨等又各有其眷属,一切眷属复各有其眷属,重重无尽,各表一种德性圆具众德,托事为相,即成轮坛(此名见密教)。

以上十玄门畅发法界事事无碍之旨,本宗要领具矣。上根利智不难因指见月,得大受用。未契机者只从言说边会,或觉空泛可厌也。此外尚有六相圆融之义,则萧梁时已有根据经文提倡之者;非自本宗始。

此宗亦有判教之举,藉示《华严》最胜。贤首五教所谈者:(1)小教,摄小乘;(2)始教,摄权大乘;(3)终教;摄实大乘;(4)顿教;以法界性灌入世间法;(5)圆教,惟受用身所说之《华严》乃足当之;《法华》不过实大乘之上者。台宗湛然不服此判谓:华严未及《法华》之纯圆,带说三乘教法故。此非契理之说,盖一乘大教无所不摄,方称至圆;舍三乘教不敢谈,圆于何有?至贤首以三论法相两宗皆入始教,则有所偏;以只见两宗浅处,未进究其深处也。澄观之后,承此宗者为宗密;继此则渐无闻。宋初沙门子睿重兴此宗,时典籍多佚。净源承之,尽得佚本于高丽,至今仍有研究之者。(《禅》杂志)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