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人类生活在茫茫宇宙之中,恢恢天地之间,以生命灵能的智慧创造了现代社会的微妙奇观,而每个人又都各自怀抱著理想与愿望,努力奋斗於生命的流程中,在共有的社会裏,挥洒汗水,点缀江山,其中交参著人性中的爱与恨、善与恶,又各自享有著自我行为招感的苦与乐的回报。
生命要不断完善,就要不断地修养,并在渐渐地探索、磨砺中走向真实。古来的圣哲们都尽毕生的精思与修养来挖掘生命中的珍贵的智性与德性,以扩充人生的真实价值,使国土更为庄严,生活更加美满。
人的修养应从儒家的人性到道家的天性,乃至趣入佛家的佛性。病於身者治身,病於心者治心,身心两治,妙道斯存。
—、修养三要
安身立命,安心成智,安仁至爱,此是人类修养的三要。安身需要住房、饮食等外物质与健康的四大内物质。物质需要劳动产生,积极、快乐付出的劳动是人类幸福之源,福报之本,如此安身必稳,立命必真。安心须藉圣哲的启示,智慧的观照,以心的如实性来圆悟生命的本性,来圆觉人生的规律,来显发生活的妙用。如此安心无妄,成智必圆。安仁是无私的德行,大我的体现。为社会大众的利乐故爱,为救度苦难故爱,为指引光明的坦途故爱,「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真能以至爱之心爱人类众生,则安仁必大,至爱必广。
二、苦难之路
无知、烦恼、造业是人生通向苦难之路。因为无知、因为不觉、因为不了,所以人心充满著各种各样的烦恼。烦恼会推动行业的作业,善恶的业行会招致不同的回报。如能正视人生,就必须认真地面对烦恼,深刻地了悟烦恼的根源。到底是贪欲?是我执?是斗诤?是无聊?二排解,一一解脱,於是客去主在,清明的本心便会如实地呈现,不再被烦恼苦苦奴役了。所以人在烦恼时应放下、应观察、应反问、应消融。由此得心安详,静思慧生,於是对於人生的问题不再迷惘无知,真正明白自己的事业,未来的前程,努力的方向。万物齐观,妙悟心中,正是因为没有烦恼之心的现实体现。而後行之於身、口、意,也必正、必真、必善、必妙,人生的痛苦即由此而解决,所以佛家说因果,正是人人在自心中的造作。
三、恶欲与善欲
人以欲为本,生命之初受之於欲,生死离别系之於欲。无欲将无爱恨与追求,人类社会上的一切物质、精神的诸方面将无以发展。佛家劝人去私欲、恶欲而启开公欲、善欲,而使共同社会呈现淳净道德风气,人心才得以治本而恢复光明和谐的真性。
许多人只知饮食补品能长肉生欲,用化妆品来美容诱欲,却不用圣哲的名言启迪智慧观照,不以道德的光辉去利济大众。佛言:人心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尽管外相漂亮,而六根不净,只能说臭皮囊盛类,假饰一时,到头来必然腐朽不堪。
四、中正大道
人生要防「过」。过分的紧张、过分的疲劳、过分的追求、过分的依赖、过分的享受、过分的自私、过分的爱好,乃至於偏离了世间而去修习苦行,都会失去人生修养的中正大道,心理便会由不平衡而招致颠倒。所以被誉为印度第二颗太阳的龙树大师,一生致力於提倡中道的生活,使矛盾的生命得以调和融洽,使相对的事物得以相契於不二的妙心,使人的一切作为都能恰到好处而事事无碍,活得逍遥自在。
五、修身治心
肉身如机器,心灵似电能。肉身来自於遗传,心灵在於流变。对於肉身应珍惜父母的恩赐而善加护养;而心灵妙在自觉,以活的智慧来创造世界更为美好的未来。
身心相依,身心互用,身心不二,身心一如。因此,修身必治心,心悟则无非;治心必修身,身净则无滞。修身应知节欲防过劳,应善调平衡,保持血气的充足,应常利他为乐。修心则应去离偏邪、烦扰,应树立远大目标,智悟人生真理而向上,应不计得失,无我无著,闲静圆明。
六、安心惜福
许多人不安心目前的景况,总想另谋高就,另辟捷径,这本是人类进取的欲望,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珍惜目前、努力开拓,那么,心的才智、心的力量、心的安详、心的宽容、心的博识等都因为躁动不安而失去。一个无福无智、心量不广的人,生活必然痛苦无依,必然度日如年,等到满足了他的欲望时,不安之心又随之而来,又在计画贪求未来事了。一个珍惜目前的人,一花一木,一举一动都是美的化身,生活充满了阳光与雨露,就会惜时惜福,努力学习与工作。等到能力才能的不断完善充实,好的机遇就在不期然中自然到来。
七、十方圆明
走向生命的真实,就须用生命去体悟人生,用人生去显发生命妙能。推穷宇宙人生的真谛,回归万有的源头,妙悟心性的觉光,证取无上的道德。
因此,若无最高的理性,无以显示最妙的道;若无最妙的智,何以圆悟最高的理?理与智相应,就能创造最美妙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於是生命获得了和谐的大同,任运生命的长流而道性不变,常空常有而涅槃无住。如此宇宙便不再茫茫,人也不再渺渺,因为一灵独照,十方圆明,万德齐归,天下太平。
♡ 喜欢 (0)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