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佛教 第七章 选择念佛 - 佛恩居士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第七章 选择念佛
众生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又负荷着无始以来如山的罪业,积累着日益加重的迷惑,纵有佛性之宝,亦不易将之开显出来,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于解脱路上一再退堕。
睹见人间此种情形的阿弥陀佛,悲悯苦难和恐惧的众生,于很久以前示现菩萨之道,经过五劫思惟,发下深重誓愿,最后选择称名念佛一行,作为救度十方众生之法。
一、超世弘愿
在久远的过去,阿弥陀佛有一世曾做国王,当时有佛出世,号「世自在王佛」。国王听了佛所宣讲的无上妙法,非常高兴,放弃王位,发心出家,号「法藏比丘」。
心量广大的法藏比丘为使所有众生都能脱离苦海,向世自在王佛表露了建立清净国土的雄心壮志。世自在王佛应法藏比丘的心愿,为他广说诸佛国土的情状及众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闻佛所说,经过漫长时劫的思惟,超发无上殊胜的四十八愿。
在四十八愿中,最伟大、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第十八愿:
我成佛之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若听闻了我的名号功德,生起信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踊跃称念我的名号,我就会让他们来往生;即使有的众生因故仅能称念十声,如果不能让他往生,我绝不成佛!
第十八愿又称为「念佛往生愿」,被尊为「本愿之王」,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凡夫众生的一大创举,其伟大之处在于:以他方诸佛所放舍的、无力修行的罪恶众生为首要的救度对象。众生不论智愚、善恶,皆可乘此愿王念佛往生,纵是不懂任何佛理的愚夫愚妇,只要一向念佛,即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乘此大愿,必得往生。
二、依正庄严
法藏菩萨在佛前超发弘愿之后,用了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来修行,一向专志,勇猛精进,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众生,令所有众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萨达成了志愿,建立了庄严的极乐世界。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里的「西方」寓为回归,因为在我们看来,西方是太阳和月亮沉没的方位,以此比喻极乐世界是我们生命的归宿。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显现的世界,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大经》)、《观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小经》)——对极乐世界有详细的描述:
极乐世界广大庄严,地势平坦,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成,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香洁光明,微妙奇丽。
极乐世界气候温和,没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适,令人心旷神怡。
极乐世界随处可见宫殿、楼观、讲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宝珠和宝铃交络覆盖,富丽堂皇,穷微极妙。
极乐世界处处分布着美丽的七宝池,大如湖泊,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宝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其人往生极乐后,就会在此莲花中化生。
阶道四周,有行行香气芬馥的宝树,树上弥覆着众宝罗网。人们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国景象,都能在宝树间映现,就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微风吹来,宝树及众宝罗网发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乐同时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儿,色彩斑斓,奇妙可爱,昼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声音宣讲人们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欢喜踊跃的念佛之心。
极乐世界时常天乐鸣空,音曲和雅,人们听到这美妙的声音,一切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并生起无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飘下奇异的花朵,日夜不停,这些花朵色彩艳丽,香气扑鼻,使人增长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每天清晨,人们用衣襟兜着美丽的花瓣,顷刻间飞到他方无量世界,供养那里的佛陀。
极乐世界是一个远离黑暗的世界,大地、楼阁、众生、莲花……。一切万物皆放光明,无需日月照耀;极乐世界还是一个远离污秽的世界,万物皆由无量宝香合成,散发着芬芳的气息,香气普熏十方世界。
极乐世界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人们为能够亲闻佛法而欢喜。
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真金色身,金刚不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智慧通达,辩才无碍,六通具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随意闻法,随意观察他方世界,随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众。
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至,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着之心。
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菩萨、圣人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三、名号意义
在《观经》中,五逆十恶之徒一生造恶,不具善根,直至临终方遇善知识说法,教令念佛。那人被痛苦所逼,无暇思惟,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因为念佛的缘故,能够乘坐金莲花,于一念顷往生极乐世界。
一个毫无修行的恶人,仅仅称念十声佛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古往今来有很多大德对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揣测,致使在「凡夫恶人念佛能否往生」的问题上众说纷纭。
岂不知,一句看似平常的「南无阿弥陀佛」,正是净土宗他力救度的核心。着疏楷定古今的善导大师解释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信顺释迦、弥陀二尊之敕命,愿生安乐净土。(信、愿)
「即是其行」:十方众生的往生因行已由阿弥陀佛修行成就。(行)
可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阿弥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议的悲智,将五劫思惟及兆载永劫的修行功德作为十方众生的往生之因,收摄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中,至心回向给十方众生。因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弥陀佛悲愿的载体,也是阿弥陀佛智慧和功德的全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即可获得阿弥陀佛所回施的无上功德。
譬如乘船过海,但能上船,即是「归命」;启航之后,船的速度即是乘客的速度,所谓「即是其行」。念佛人但能尽形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乘上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大愿船,则能安安稳稳到达彼岸,《观经》云: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
若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而信此教法,称念此名号,阿弥陀佛就会常住其顶,时时守护;十方诸佛也会不请自来,日夜相随,护念行者,直至成佛。
若有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除去无尽的迷惑世界之罪。即使因为宿世的怨业,今生聋盲、愚痴,甚或生为狂恶之徒,他若能随顺善知识开示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则于一声声中除去无量无边生死之罪,于名号光明中蒙受解脱。
若有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毕命为期,往生信心不动摇,在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许多圣众就会显现在他面前,他的心就不会颠倒慌乱,从而于一剎那间往生极乐世界。
在此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比念佛能带给人更大的利益。无论什么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发起信乐欲生之心,声声称名,他已获得无上大利。即使有人在寿命即将结束之时,听闻弥陀名号,发心往生,则虽一声一念,也决定往生。
念佛利益不可称计,念佛之人:身有佛光,心多欢喜,转恶成善,至德具足,知恩报恩,常行大悲,入正定聚,诸佛称赞,菩萨围绕,善神守护,众生敬畏,灭罪消业,重障转轻,化解冤业,离诸灾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辅助医药,增福延寿,益智开慧,子孙贤达,身心如意,现世安稳,临终往生。
一句佛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福乐?因此,凡求子嗣、延寿命、愈疾病、解灾难、取功名、安家宅、谋职业、益资财、度怨亲、荐亡灵,皆可以念佛为之,不需夹杂其它行法。
印光大师说: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
世尊在经中盛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知: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一句弥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念总持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十方诸佛自然护念,观世音、大势至及诸多菩萨欢喜影护。因此,但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多行门自在其中,不必改口称念其它诸佛菩萨,不必改修其它经咒、行法。
四、决定往生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公认为阿弥陀佛的化身。大师对净土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机之深信)
无始劫来,我们在六道之中随业流转,久而久之,习非成是,长醉不醒,被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所煎熬,如佛所说「受苦无穷,无有出期」。
今世幸得人身,可谓千载难逢。但品尝着生活的甜蜜,我们竟忘记了轮回的存在,大好光阴在身边白白流走。
更糟的是,我们始终抱持着一个错觉:我是好人,没做过什么坏事。
事实上,我们由恶业所感而来此浊恶的世间,执着着自我的利益,抱持着自我的见解,无时无刻不在造作罪业。纵能值遇戒定慧正法,也因智慧暗钝、意志不坚而一再退转堕落。
业因果报,毫厘不爽。佛在《大经》中说:「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归到哪里?我们无不是以地狱为故乡啊!
在此,大师对自己及众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观照:虽然具足佛性,但无明厚重,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障深慧浅,自力怯弱,故而沉沦生死苦海,无缘出离。(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们这些骄慢的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
万幸的是,大悲的佛陀没有舍弃我们。
我们耽恋世间五欲,世尊则极言娑婆世界之苦,折伏我们,令我们生起厌离心;我们茫然不知净土,世尊则详陈极乐世界之乐,吸引我们,令我们生起欣慕心。
阿弥陀佛唯恐我们难以激扬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遂将使我们厌离秽土、欣求极乐的功能渗入名号光明中,投入我们无明痴暗的心中。
当我们这颗刚强的心在名号光明中渐渐融化的时候,它一下子被开启了:哦,原来极乐净土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世尊在此土发遣,弥陀在彼土召唤,共成普度众生的佛事。
然而,既已愿生净土,又口称佛名,我们还是如此冥顽:「我业障这么重,心又散乱不清净,又持不好戒,又没有智慧,这样念佛能往生吗?」
对此,善导大师阐示了第二个「决定深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弥陀佛的伟大誓愿已经实现,相信「称念我的名号,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愿专为我等而发;放心大胆,正念直来,「无疑无虑,乘彼愿力」,罪业再大,即使烦恼再多,弥陀的救度永不改变,念佛一定能够往生成佛。
善导大师以「念佛决定往生」启发众生信心,并在著作中勉励行者「作得生想」,可谓深契弥陀愿心。印光大师承善导大师法脉,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的开示。
应知,法藏菩萨五劫思惟所发大愿,正是以我等业障深重、散乱不净、道心肤浅、卑劣无智之人为标准,《观经》之中,五逆十恶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们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
法然上人开示说:
「不是将我们的心修清净了以后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则罪业自然消灭。生为凡夫,怎么可能心无散乱呢?所谓『将心修清净之后才能往生』,绝没有这样的道理。虽无戒定慧,虽不能清净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这正体现阿弥陀佛本愿的可贵。」
无论我们是哪种根性的人,如何往生无需计度,只管念佛!所谓「念佛是我的事,往生是佛的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儿女,如果哪个孩子生了病,父母就会格外关心他,这不是说父母的心不平等。佛的大悲亦然:佛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对于罪业深重者、放逸懈怠者、无知而烦恼者不仅不会遗弃,反而会倍加怜爱,经言:「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犹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恶业众生若无弥陀救度,无疑将直入地狱。
阿弥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众生所有的罪业(「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将所有功德用名号的方式无条件、无保留地惠赐给我们,以名号引导我们,以光明妙德遍照、调熟我们,念念不舍,甚于父母思念丢失的幼子,主动而来,不讲条件,不因祈求拜托。我们生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见,一念回光,如实接纳第十八愿的真实义,着眼阿弥陀佛同体大悲和威神愿力的层面,不因我心之恶、罪业之重而丧失往生信心,单只一向口称佛名,发起「无疑无虑,乘彼愿力,称佛名号,必定往生」之心,即与阿弥陀佛绝对的普救愿力感应道交,即可就路还家、业事成办,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穷子骤然富贵,现前当来获大安乐。
如此,我们便时时刻刻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悲关爱之中,时时刻刻浸润在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之中。欢喜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悲伤于自己无欢喜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惭愧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深耻于自己无惭无愧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心净时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乱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五、安心念佛
称名念佛是佛法当中最不拘形式的法门,心一不一、处净不净皆无妨碍,一切条件下皆可修习,不论遍数多少,贵在相续不断(若事务繁忙,不得不处理,处理完再念佛,此亦名为「相续不断」),养成习惯,想起来就念,行住坐卧,口不离佛。不能大声就小声,不能出声就心中默念。无需调静身心,无需观佛相好,无需观极乐世界庄严,但知「弥陀本愿,真实不虚,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即可。
初念的人不免忘失,感觉心中没有着落,可在日常散心念佛的同时,自定早晚功课(以下仅供参考):
1、每日早晚梳洗完毕,燃香,顶礼佛像。(若受条件限制,简单地向西合掌鞠躬也可。)
2、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或万声,或千声,或百声,或一柱香,或十口气(一句顶一句,以气为度,尽十口气而念)。姿势或行、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3、顶礼而退。(或合掌鞠躬而退,同前。)
如感觉过于简单,可在念佛前加念《阿弥陀经》一卷或《赞佛偈》一遍:「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末后可加念《回向偈》一遍:「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没空,等退休以后再念佛吧。
首先,念佛并不是一定要闭门净修,重点在于心态的转变,因此,一切时处皆可为之,不拘环境,不拘形式,不会妨碍任何事情。
再者,我们在世间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最终所求的,无不是一个目的,那就是安心。然而,我们找到安心了吗?我们的快乐能持久吗?万事万物虚幻多变的本质,使我们无法在世间找到永恒的快乐,而念佛却能让我们得到安心。
无常的讯息也应令我们惊觉:生命在呼吸间,一旦业障现前,我们将失去既得人身又值佛法这无上稀有的机会,那无疑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佛法的存在,并不在于让我们改变信仰,而是向我们指出通往真实、快乐与安详之路,惠予我们真实的利益。念佛人身体力行佛陀的教诲,能够化苦恼为快乐,化束缚为解脱,体验从未有过的清凉感觉。
所以,每一位念佛人对佛法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是老年人,他们对于自己以前的行为无不深具悔意:「如果早一天接受佛法,这一生能避免多少错误啊!」
尚未实践佛法的人,不妨借自己几天时间,体会一下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感受一下念佛的心情,不久你就会面貌一新。
六、念佛实益
念佛一声,
罪灭河沙;
礼佛一拜,
福增无量。
念佛利益无量无边,消灾免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临终往生……诚如经言:「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增福无量。」略引几则念佛感应之实例,以说明念佛之种种利益。
1、病中鬼现,大佛来救
记得在一九九一年春天,我高烧不退,住进医院。
住院的第一天晚上,病房里只有我一个病人,小女儿陪护着我,灯一直亮着。
大约十点钟左右,我神智清楚,但心里十分不安。突然,我看见右上方床头有个穿灰衣服的小鬼,见不到脸,我非常害怕,把眼睛闭起,但不管睁眼、闭眼,总能看见那个小鬼站在床头,我紧张得不得了。
就在这时,左上方床头出现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身穿袈裟,头戴一顶写有「佛」字的帽子,盘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木椅子上。我仔细端详着大佛,慈祥而庄严,不知为什么,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我整晚没睡,大佛一直在那椅子上坐着。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来了。我把发生的情况告诉他,并说:「大佛现在还在这里坐着。」
我丈夫不信。我一时无法使他相信,着急地说:「真的还在这里,我不是讲故事。」话音刚落,大佛不见了。
我当时没入佛门,对佛法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帽子上有个「佛」字,我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当时不是阿弥陀佛救度我,我肯定是小命呜呼了。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佛了,并劝我的妈妈、妹妹进入佛门。
南无阿弥陀佛!
(安徽贵池 胡妙阿二00一年十一月)
2、莲雾芋圆豆腐
金嫂是在台湾打工的菲佣,其子在故乡菲律宾跑船。每当想起海上的凶险,她就提心吊胆。
主人是个专心学佛的女居士,每日清晨即起而诵经焚修。金嫂听着那仙乐般的诵经声,颇生羡慕,认定那必然有某种神力。
一日,金嫂请女主人随便教一句经文念念,好为远方的儿子祈福。女主人沈吟片刻,微微颔首一笑:「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吧。」
「莲雾、芋圆、豆腐?」她疑惑地瞪大眼睛。她的台语虽差,这几个字眼倒是知道的,想开口再问,可女主人已经转身走开了。
莲雾、芋圆、豆腐也可以保佑人?她边扫地边想,越想越觉得这个宗教果然好,食物对人不是最重要的吗?用食物作经文既实在又贴切。
「莲雾、芋圆、豆腐,莲雾、芋圆、豆腐……」金嫂开始有事没事都念,念得十分虔诚。
不久,她那飘泊海上的儿子遭遇暴风雨,全船唯他一人获救。历险归来,提起当时的巧遇,真是不可思议:在惊涛骇浪中,忽有一大片杂乱的「莲雾枝」远远飘来,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游过去,攀住缠绕交错如一张筏子的莲雾树桠,随浪飘流了两天两夜,受尽日晒寒冻,几度饿昏过去。正在感觉获救无望之际,只见一颗颗「芋圆」和一方方凝白的「杏仁豆腐」从落日的方向漂聚过来,他狼吞虎咽,觉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东西了。
这番叙述无人愿信,大伙都嘲笑他是被海难吓呆了,变得痴言疯语。
唯有金嫂相信,并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发挥功效了。
今晨,金嫂原打算起个大早,赶在女主人诵经前报告这桩奇迹,未料仍是太迟。朝阳透过窗户照进来,专注于礼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伫立于佛堂外,静静等候,内心充满肃穆之情。
按:在台语中,「莲雾、芋圆、豆腐」与「南无阿弥陀佛」谐音。菲佣台语念不准,亦不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义,误以为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菲佣音虽不准,亦误解其义,然弥陀慈悲,仍满其愿,且感应奇特,致使闻者起信,信者称念。故知:
口虽未言,佛已先知,音虽不合,佛解其义。
愿子免难,子即免难,愿生彼国,亦必往生。
佛智如何,虽未明信,一向称名,暗合道妙。
欲学净土,宜还愚痴,称名念佛,无义为义。
(慧净法师编,《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3、黄打铁
黄打铁是宋朝潭州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佛不绝于口。
妻曰:「打铁本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
黄答:「此法极好,往日炉边觉火热,念佛则不热;打铁觉臂酸,念佛则不酸。」
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云:
「叮叮当当,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执锤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众所共闻。
其颂盛传于湖南,人多念佛。(《佛祖统记》、《净土圣贤录》)
按:别无他能,只是念佛,一锤一佛,念佛不辍。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
念佛作务,两不相妨,士农工商,皆可模仿。
但愿如是,依样行持,寻奇觅巧,将成虚度。
(慧净法师编,《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4、韩有才
韩有才是一位中学教师,家住江苏省高淳县凤山乡东村,他的母亲和弟弟均为佛教信徒,他本人不信佛,但也不排斥诽谤。一九九一年四十一岁时,被胃癌折磨致生命将近结束,幡然醒悟。
莲友劝他念佛,他当即接受:「要么不信,信就不疑。」于是开始专心念佛。
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二十二时,卧床多日的韩有才突然要起来,家人不知何故,他说:「佛来了,躺着不尊敬。」并问:「你们没看见吗?」
五分钟后韩有才安然逝去。
(真慈法师、朱宝华 供稿)
♡ 喜欢 (0)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