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二十五·略释四念处
浏览: 次
当前背景色: 未选择
二十五·略释四念处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①缘身执净,②缘受执乐,③缘心即常,④缘法执我。如果不将此四颠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乾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感觉,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叫做别相念处。如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观,并作其余三观,叫做总相念处。例如观法无我时,并观此身不净,是苦,是无常,或并观身、受、心,皆是无我。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余类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种观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趣向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注】
⒈道谛的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处;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开发无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觉支;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满足,即八正道。
上一篇:佛教入门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简表
下一篇:佛教入门 二十六·实践八正道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佛教入门 圣严法师 著
佛教入门-圣严法师 著 目录 上篇:佛陀示现 一、如何理解佛教 上篇:佛陀示现 二、佛...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