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上经 - 长阿含经新译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一○)十上经{九}
大意:
此经和上面之众集经之形式类同,是佛陀叫舍利弗代佛说法的。内容是以法相之分类法,而以1.成法,2.修法,3.觉法,4.灭法,5.退法,6.增法,7.难解法,8.生法,9.知法,10.证法等,依各各增一至十之五百五十法。
大意:本经和前经同样,仍然为佛陀叫舍利弗说法的方式而记录下来的。是有关于法相的分类法。第一为成法,第二为修法,第三为觉法,第四为灭法,第五为退法,第大为增法,第七为难解法,第八为生法,第九为知法,第十为证法。而各各都增一而至于十,而为五百五十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鸯伽国(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摩竭陀国的北方),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曾诣于瞻婆城(位于中印度,恒河的沿岸,为鸯伽国的都城),止宿在于伽伽池(雷声池)之侧。
在十五日,月亮圆满之时,世尊坐在于露地,被大众所围遶,整夜都在讲经说法。经过一段时间,世尊乃告诉舍利弗说:「现在四方的诸比丘们都集合在一起,各各都为精勤用功,而捐弃他们的睡眠,都欲听闻说法。而我现在乃患有一些背痛,欲作少休息。你现在可以代我为诸比丘们说法。」
这时,舍利弗受佛的教令后,世尊就在于那个时候,将其僧伽梨(大衣)为四牒,右胁偃倒在下而卧(休息),有如师子之卧,而双足乃累迭而卧。
那个时候,耆年(长老)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现在我要说的法,上中下之言(初、中、后时所说之语),均为是真正,都为义味具足,梵行清净的,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当会为你们讲说。」这时,诸比丘们都领受其教,而专心一意的听舍利弗的说法。
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十上之法(由一而至于十,而经过整理过的法数),能弃诸结缚(烦恼),能得至于泥洹(涅槃),能尽于苦的边际(灭除苦恼)。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现在当会分别(详细解说),你们要好好的听!诸比丘们!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甚么叫做一成法呢?所谓对于诸善之法,都能不放逸。甚么叫做一修法呢?所谓常自念身是。甚么叫做一觉法呢?所谓有漏触(带有烦恼的感触)。甚么叫做一灭法呢?所谓我慢(自己贡高,而轻慢他人)。甚么叫做一退法呢?所谓不恶露观(没有妥当的思惟。也就是不如理的思念,如以无常为常等)。甚么叫做一增法呢?所谓恶露观(适当的思惟。恶露为身上不净的津液。恶为憎厌,露为露现之物,如脓血等。如生老病死等苦,恶露不净是)。甚么为之难解法呢?所谓无间定(没有中间断绝的禅定)。甚么叫做一生法呢?所谓有漏解脱(解脱有漏之法,不被一切所动的智慧)。甚么叫做一知法呢?所谓诸众生,都均仰赖饮食而得以生存。甚么叫做一证法呢?所谓无碍心解脱(不动的心之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难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证法。甚么叫做二成法呢?所谓知惭、知愧(自己知耻,及由他人而得以知耻,而正念、正智)。甚么叫做二修法呢?所谓止与观(止为止息妄念-定,观为观知通达-智,而契真如妙理)。甚么叫做二觉法呢?所谓名与色(名为心,色为物,指身心)。甚么叫做二灭法呢?所谓无明、爱(无明为不明真理,为愚痴,爱为有爱,为对于常见之爱)。甚么叫做二退法呢?所谓毁戒、破见(毁灭戒律,破除正见,为恶言、恶友之类)。甚么叫做二增法呢?所谓戒具、见具(守戒与正见,为善言、善友之类)。甚么叫做二难解法呢?所谓有因有缘,而众生生垢;有因有缘,而众生得净(众生之生垢秽,或得清净,均为有因缘的)。甚么叫做二生法呢?所谓尽智、无生智(尽智为无学的圣者已灭尽烦恼而知四谛,无生智则对于四谛之知、断、证、修之作用已得非择灭为无生,所谓已无可知、无可断、无可证、无可修,为最利根的阿罗汉之智。请参酌俱舍学三二七页)。甚么叫做二知法呢?所谓是处、非处(有为界与无为界)。甚么叫做二证法呢?所 谓明与解脱(明为灭尽无明之智慧光明照了,解脱为解脱系缚烦恼)。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难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证法。甚么叫做三成法呢?第一就是亲近善友,第二就是耳闻法音,第三就是法法成就(成就法中之法,所谓法次法向-依于法之次序,而向于正法)。甚么叫做三修法呢?所谓三种三昧,也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三昧为定,为等持。空三昧乃和苦谛下之空、非我之二行相相应之定,空为空我所见,非我就是空我见。无相三昧为和灭谛下之灭静妙离之四行相相应之定,无相就是灭,就是涅槃,涅槃乃灭有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和男女,及生异灭之三有为相。无作为无愿。无愿如船筏,故须舍弃,故为无愿求之物,为无愿求可作之事。是和苦谛之苦、无常,集谛之因、集、生、缘之四行相,道谛下之道、如、行、出相应之定。请参酌俱舍学三五五页)。甚么叫做三觉法呢?所谓三受,也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乐、舍之三种感觉)。甚么叫做三灭法呢?所谓三爱,也就是欲爱(贪欲之爱执)、有爱(常见之爱执)、无有爱(断见之爱执)。甚么叫做三退法呢?所谓三不善根,也就是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甚么叫做三增法呢?所谓三善根,也就是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甚么叫做三难解法呢?所谓三难解,就是: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甚么叫做三生法呢?所谓三相,也就是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甚么叫做三知法呢?所谓三出要界,也就是欲出要至色界(由欲界而趣至于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由色界而趣至于无色界),舍离一切诸有为法,其名叫做尽(由欲界而出,由色界而出,由无色界而出,而脱离一切有为,而至于灭尽-涅槃寂灭的境界)。甚么叫做三证法呢?所谓三明,也就是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宿命智能忆念知悉自他过去宿住之事,也就是能自由自在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因果的神力。天眼智能自由自在的照见极细、远处,也就是彻见世间种种的形色、苦乐等相,是照见无碍。漏尽智为已了知而断除诸漏,是断尽见修二惑,得证涅槃。出离三界的神力。)诸位比丘!这就是三十法,如实(真实)而无虚伪,如来乃知道其真相后,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难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证法。甚么叫做四种成法呢?所谓四轮法(有关于住、近、愿、植的四轮的轨道):第一为住中国(住于适当的地方,不在于边远而文明不到的地区),第二为近善友(亲近善知识),第三为宿曾发精愿(自有正愿),第四为宿植善本(过去曾种植善的基础)。其么叫做四种修法呢?所谓四念处(行者应观察的方法。都对于内身、外身、内外身去观察,以期达到正见正定的目的,都常出现的教法):1.比丘对于内身之身的观察(观身不净),精勤而不懈,忆念而不忘,而舍弃世间的贪忧。对于外身的身的观察(观察外相均为是不净),而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而舍弃世间的贪忧。对于内外身之身相的观察(观察内身,外相均为不净),而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而舍弃对于世间的贪忧。对于2.受,3.意(心),4.法之观察,也是如是这般(观受是苦,观意-心无常,观法无我,都同样的针对内身、外身、内外身之观察)。甚么叫做四种觉法呢?所谓四食:1.抟食(以舌食物),2.触食(以感触去长养身命),3.念食(以意志所欲,以扶持诸根),4.识食(以意识而养身命)。甚么叫做四灭法呢?所谓四受(被欲、我、戒、见而流,而感受苦恼):1欲受,2.我受,3.戒受,4.见受。甚么叫做四退法呢?所谓四扼(扼为扼住牛颈之用的车的曲木,转用为系缚,为烦恼):1.欲扼(欲界的系缚),2.有扼(色、无色界的系缚),3.见扼(三界四谛下而起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系缚),4.无明扼(三界的愚痴的系缚)。甚么叫做四增法呢?所谓四种无扼(和四扼相反,而解脱系缚之义):1.无欲的扼,2.无有的扼,3.无见的扼,4.无无明的扼。甚么叫做四难解法呢?所谓有四圣谛(迷界与悟界计而为四种真理):1.苦谛(一切都是苦的,苦的为世间的真理,为果),2.集谛(苦之集聚,也就是烦恼,此烦恼为因,才会有迷界之苦),3.尽谛(灭谛。为苦之灭尽,为悟界之果),4.道谛(八正道为证涅槃而趣于悟界的因)。甚么叫做四生法呢?所谓四智:1.法智(证法的真理之智),2.未知智(世俗智,为有漏,而取世俗的境相之智),3.等智(尽智,无学的圣者具有的平等智),4.知他心智(能观察他人之心,知其善恶邪正等)。甚么叫做四知法呢?所谓四辩才:1.法辩(对于教法无滞碍的辩才),2.义辩(对于义理无滞碍的辩才),3.辞辩(对于言辞无滞碍的辩才),4.应辩(应众生而说法无滞碍,所谓乐说无碍)。甚么叫做四证法呢?所谓四种沙门之果:1.须陀洹果(入流,初果阿罗汉),2.斯陀含果(一来,二果),3.阿那含果(不还,三果),4.阿罗汉果(无生,应供,四果阿罗汉)。诸比丘们!这就是四十法,乃如实(真实)而无虚(并没有虚伪)的,如来乃知道后,就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甚么叫做五种成法呢?所谓五灭尽枝(五种灭尽而证涅槃之法):第一为信佛为1.如来,2.至真(应供,3.正徧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支夫,9.天人师,10.佛,为世尊),十种德号都具足。第二为无病,身常安隐。第三为质直而没有谀谄,直趣于如来涅槃的径路。第四为专心不乱,讽诵不忘。第五为善于观察法的起与灭,以贤圣之行而尽于苦本。甚么叫做五修行法呢?所谓五根: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甚么叫做五觉法呢?所谓五受阴:(受为执取,阴为荫覆,众生都执取色等五阴而为身心。新译为蕴,为积聚,众生为积聚色等之五而为身心)。1.色受阴,2.受受阴,3.想受阴,4.行受阴,5.识受阴。甚么叫做五灭法呢?所谓五盖(盖为盖覆,将心性盖覆而障碍善法的生起):1.贪欲盖,2.瞋恚盖,3.睡眠盖,4.掉戏盖,5.疑盖。甚么叫做五退法呢?所谓五心碍结(由五种碍念而生的烦恼):第一就是比丘之疑佛,疑佛后,就不会亲近,不去亲近后,就不会恭敬,这就是初心碍结。其次,比丘对于2.法,对于3.众(僧),对于4.戒,都有穿漏(漏洞不完具)之行,有不真正之行,为污染(烦恼)之行,而不亲近于戒,也不起恭敬心,这就是第四心碍结(包括第二之法心碍结,第三之众心碍结)。再者,比丘对于梵行之人,5.会生恶害之心,心会不喜乐而出麄恶之言,去毁骂梵行之人,这就是第五心碍结。甚么叫做五增法呢?所谓五喜本(正定之五定的五要素):第一为悦,第二为念,第三为猗,第四为乐,第五为定。
甚么叫做五难解法呢?所谓五解脱入(为解脱的五境,学佛而获得的五种欢喜心:1.闻法,2.受持讽诵,3.为他人说,4.思惟分别,5.于法得定)。如比丘精勤而不懈,乐于闲静之处,专念一心,对于未解的能得解,未尽的能得尽,未安的能得安。那五种呢?1.如比丘听佛说法,或者听闻梵行者之说,或听师长之说,而思惟观察,而分别其法之义,而心得欢喜,其心得欢喜后,便会得法爱,得法爱之后,身心就会安隐,身心安隐后,就能得禅定,得禅定后,就能得如实智,这就是初解脱入(1.闻法)。于是,比丘闻法欢喜,而2.受持讽诵,也会欢喜,3.为他人说,也会欢喜,4.思惟分别,也会欢喜,5.于法得定,也是同样的会欢喜。甚么叫做五生法呢?所谓贤圣五智定:第一就是修习三昧(禅定),而得现乐后乐(现世得安乐,后世能得乐果),而生内外智。第二就是贤圣无爱(圣者不会有爱染),而生内外智。第三就是诸佛贤圣之所修行,而生内外智,第四就是猗寂灭相,单独而没有伴侣,而生内外智。第五就是对于三昧,而一心入,一心起(精神集中,至于心的透明化),而生内外智。甚么叫做五知法呢?所谓五出要界(导引而至于涅槃的五要素。1.欲出要,2.瞋恚出要,3.嫉妒出要,4.色出要,5.身见出要):第一就是:比丘对于欲,并不喜乐,不怀念,也不去亲近,但念于出要,而乐于远离,而亲近不怠,其心为调柔,出要离欲。由于欲而起的漏,也已尽于舍灭,而得解脱,这就是1.欲出要。2.瞋恚出要,3.嫉妒出要,4.色出要,5.身见出要,也是如是。甚么叫做五证法呢?所谓五无学聚(五种无学之聚,也就是成就无学所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法聚):1.无学戒聚,2.无学定聚,3.无学慧聚,4.无学解脱聚,5.无学解脱知见聚。这叫做五十法,为如实而无虚伪,如来知道后,为众生而平等说法。
又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甚么叫做六成法呢?所谓六重法(六种可互敬之法:1.身,2.口,3.意,4.利养,5.戒,6.见,所谓六和敬)。如有比丘修学六重法的话,就可敬可重,而和合于大众,不会有诤讼,独行而无杂闹。那六种呢?于是,比丘:其1.身常行慈,而敬重梵行的人,住于仁爱之心,就名叫做敬重之法。可敬可重的,和合于众的,而没有诤讼,而独行无杂闹。又次,比丘:其2.口行慈,其3.意行慈,由于法而得养,以及钵中之有余的食物,就4.与人共食(利养),不思怀为彼或为此(无彼此人我之别)。又次,比丘,圣者所行5.之戒,乃不犯不毁,并没有染污,为智者所称,善于具足受持,成就定意。又次,比丘,成就贤圣的出要,平等而灭尽苦恼,为6.正见,以及诸梵行,就名叫做重法。为可敬可重,和合于众,而没有诤讼,独行而无杂闹。甚么叫做六修法呢?所谓六念。1.念佛,2.念法,3.念僧,4.念戒,5.念施,6.念天。甚么叫做六觉法呢?所谓六内入:1.眼入,2.耳入,3.鼻入,4.舌入,5.身入,6.意入。甚么叫做六灭法呢?所谓六爱(六根对于六境而生六识,根与境与识之三和合,就为之触,由于六触而生六爱如经文):1.色爱,2.声爱,3.香爱,4.味爱,5.触爱,6.法爱。甚么叫做六退法呢?所谓六不敬法(不敬重佛等之六法):1.不敬佛,2.不敬法,3.不敬僧,4.不敬戒,5.不敬定,6.不敬父母。甚么叫做六增法呢?所谓六敬法(敬重佛等之六法):1.敬佛,2.敬法,3.敬僧,4.敬戒,5.敬定,6.敬父母。甚么叫做六难解法呢?所谓六无上:1.见无上,2.闻无上,3.利养无上,4.戒无上,5.恭敬无上,6.念无上。甚么叫做六生法呢?所谓六等法(六根对于六境的关系为相依相关而无偏,无喜无忧而安住于舍,而得以相续,故为六等法):于是,比丘:1.眼根看见色境,而无忧无喜,而住于舍而专念,2.耳听声,3.鼻嗅香,4.舌尝味,5.身感触,6.意知法,都同样的不喜不忧,而住于舍,而专念。甚么叫做六知法呢?所谓六出要界(导引而趣于涅槃的六种要素):如果有比丘作如是之言的话:『我修习慈心,而更生瞋恚」。其余的比丘就应作如是之言:『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语,不可以诽谤如来。如来并不作如是之说:欲使修慈心解脱的人,更生瞋恚。这是不可有的事。佛陀乃作如是之言:除灭瞋恚后,然后乃得慈心的。』(1.慈解脱)。如果有比丘曾作如是之说:『我行2.悲解脱,而生憎嫉之心:行3.喜解脱,而生忧恼心;行4.舍解脱,而生憎爱心;行5.无我行,而生狐疑心;行6.无想行,而生众乱之想。』也是同样的道理(都和佛所说的为正相反)。甚么叫做六证法呢?所谓六神通(六种不可推理想象而自由自在的力用):第一为神足通证(证神足适),第二为天耳通证(证天耳通),第三为知他心通证(证他心通),第四为宿命通证(证宿命通),第五为天眼通证(证天眼通),第六为漏尽通证(证漏尽通)。这就是为之六十法。诸比丘们!这是如实而不虚,如来知道后,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
又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甚么叫做七成法呢?所谓七财(见道以后的圣者,对于下面的七种非常的富有,为之七圣财):1.信财(信受正法),2.戒财(持戒律),3.惭财(自分有惭),4.愧财(于人有愧),5.闻财(能闻正教),6.施财(舍施一切而没有染),7.慧财(智慧照事理)。这就是七财。甚么叫做七修法呢?所谓七觉意(七觉分,七菩提支)。于是,比丘修1.念觉意,乃依于无欲,依于寂灭,依于远离。2.修法,3.修精进,4.修喜,5.修猗,6.修定,8.修舍,都依于无欲,依于寂灭,依于远离。甚么叫做七觉法呢?所谓七识住处(识就是心识,住为安住。指其识乃随所感报,而安住):如有众生,为若干种身,而有若干种之想的话,就是天,以及人是(有色身之有情,身形与思想都异之处,即人趣之全体,以及一部分之天)。这是初识住(欲界人天识住)。又有众生,有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想的(同为有色身的有情,身形异,而思想则同为一之处),梵光音天最初降生时是(初禅天之梵天当中,大梵天之身和梵众天之身,大小胜劣,都有所不同,而起想时,大梵天以为梵众天们是其所生,梵天众也以为他们是大梵天所生,故思想为同一),是第二识住(初禅天识住)。又有众生,为一身,而为有若于种之想,为光音天是(色界二禅之三天,其身形都同,而思想则不同),这是第三识住(二禅天识住)。又有众生,一身而一想,为遍净天是(色界三禅之三天,身形都同,也唯为一乐受之想),是第四识住(三禅天识住)。或有众生。为空处住(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天),这是第五识住(空处天识住)。或者为识处住(无色界之识无边处天),是第六识住(识处天识住)。或者不用处住(无色界之无所有处天),是第七识住(无所有处天识住)。甚么叫做七灭法呢?所谓七使法(七随眠,为烦恼的别称):1.欲爱使,2.有爱使,3.见使,4.慢使,5.瞋恚使,6.无明使,7.疑使。
甚么叫做七退法呢?所谓七非法:这是说比丘之1.无信,2.无惭,3.无愧、4.少闻,5.懈堕,6.多忘,7.无智。甚么叫做七增法呢?所谓七正法:于是:比丘!1.有信,2.有惭,3.有愧,4.多闻,5.不懈堕,6.强记,7.有智。甚么叫做七难解法呢?所谓七正善法(七善人法):于是,比丘之1.好义,2.好法,3.好知时,4.好知足,5.好自摄,6.好集众,7.好分别人。甚么叫做七生法呢?所谓七想:1.不净想,2.食不净想,3.一切世间不可乐想,4.死想,5.无常想,6.无常苦想,7.苦无我想。甚么叫做七知法呢?所谓七勤:1.勤于戒行,2.勤于灭贪欲,3.勤于破邪见,4.勤于多闻,5.勤于精进,6.勤于正念,7.勤于禅定。甚么叫做七证法呢!所谓七漏尽力(七种灭尽烦恼者所具之力):于是,1.漏尽的比丘,对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胶着)、过(超过)、出要(出离),都能如实而知见(知见四圣谛),2.观察欲贪有如火坑,也如刀剑,知欲而见欲,而不贪于欲,心不住于欲,(对于欲的正知正见)。3.漏尽的比丘,逆顺的观察,而如实而觉知,如实而正见后,对于世间的贪嫉、恶不善之法,已不漏不起(贪嫉恶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4.修学四念处,多修多行(四念处之修行),5.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力之修行),6.七觉意(七菩提分之修行),7.贤圣八道之多修多行(八圣道的修行)。诸比丘们!这就是七十法,乃如实而不虚,如来知道后,乃为众生平等说法。
又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甚么叫做八成法呢?所谓八因缘,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之后,而智增多。那八种呢?于是,比丘1.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师长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惭愧之心,有爱,有敬,这就是所谓初因缘,为未得梵行,而得智慧,得梵行后,其智慧乃增多。2.又次,依世尊而住,而能随时请问世尊而说:『此法是甚么意义,是何所趣(所皈之处在那里)?』这时,诸尊长们,就会为之开演甚深的义理,这就是为之第二因缘。3.既听闻其教法后,身心就会乐于静寂,这就是第三因缘。4.既乐于寂静后,就不会为遮道的无益的杂论。他到了大众当中,或者自己说法,或者请他人说法,仍然不再会舍弃贤圣之默然,这就是为之第四因缘。5.多闻广博,守持而不忘。对于深奥的诸法,上中下(初中后时)都善的,其义味都谛诚(所阐的道理,都为真实),具足了梵行的教法,听后能入于内心,见解不会流动(不散乱),这就是为之第五因缘。6.精勤的修习,而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舍弃此法,这就是为之第六因缘。7.有由于智慧,而知起灭之法,为贤圣所趣的,都能尽苦际,这就是为之第七因缘。8.观察五受阴(五取阴,执取于色受想行识之事物与烦恼,故为五取阴)的生相与灭相,谓此为色、为色之集、色之灭,此为受、为受之集、受之灭,此为想、为想之集、想之灭,此为行、为行之集、行之灭,此为识、为识之集、识之灭,这就是为之第八因缘。为未得梵行而有智慧,得梵行后,即智慧增多。甚么叫做八修法呢?所谓贤圣之八道(八圣道):1.正见(正确的见解诸法),2.正志(正思惟,正确的思惟而生真智),3.正语(讲清净之语),4.正业(除弃邪业而住于清净的身业),5.正命(依遵于法而生活),6.正方便(正勤,努力的精勤于正法),7.正念(没有邪念,而忆念正念),8.正定(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甚么叫做八觉法呢?所谓世间的八法:1.利,2.衰,3.毁,4.誉,5.称,6.讥,7.苦,8.乐。甚么叫做八灭法呢?所谓八邪:1.邪见,2.邪志,3.邪语,4.邪业,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和八正道相反的邪道)。甚么叫做八退法呢?所谓八懈怠法。为甚么叫做八懈怠呢?比丘出去乞食时,而得不到食物,便作如是之念:1.我在于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不得食物,弄得身体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卧息为宜。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不肯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这就是为之初懈怠。2.懈怠的比丘,如得既足的饮食时,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在于朝晨进入村里去乞食,得食已过于满足,身体已沉重,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3.懈怠的比丘,假若少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今天执事,身体已弄得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4.懈怠的比丘,假若欲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明天当执事,必定会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去坐禅与经行,应该豫先卧息才对。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去卧息。5.懈怠的比丘,假若有少行而来,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朝晨行来,身体已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我现在应该要卧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6.懈怠的比丘,假如欲有少行,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当行,必定会有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坐禅与经行,应该豫作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这就是第六懈怠的比丘。7.假如遇有小患(小疾病)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已得重病,已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应该须要寝息。懈怠的比丘,便随时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薇获,未证欲证之事了。8.懈怠的比丘,所患的病疾已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瘥好不久,身体还是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应该宜自寝息,懈怠的比丘,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
甚么叫做八增法呢?所谓八不怠(和八懈怠相反,也叫做八精进,故接着而说:)甚么叫做八精进呢?比丘进入村里去乞食,不得饮食物而还来,就作如是之念:1.我的身体非常的轻便,少于睡眠,应该可以精进而坐禅与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这就是初(第一)精进的比丘。2.乞食而得到满足的食物时,便作如是之念:我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得饱满,气力非常的充足,应宜勤于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3.精进的比丘,假如有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刚才去当执事,使我废弃行道不少,现在宜于精进坐禅、经行,使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4.精进的比丘,如果将当执事的话,便作如是之念:明天要当执事,会废弃我的行道的时间,现在应该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便去精进。5.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从朝晨从远地行来,已废弃我的行道不少,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6.精进的比丘,假若欲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将远行,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7.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患病之时,便作如是之念:我得重病,或者会命终,现在宜加精进,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这样的去精进。8.精进的比丘,其病患得小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刚瘥,如果再于更增动作的话,就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坐禅、经行,这就是所谓八精进。
甚么叫做八难解法呢?所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修行梵行的八种不适当的时季,而会妨碍其梵行。所谓八难处: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世智辩聪、聋盲瘖痖、佛前佛后)。那八处呢?如来、至真出现于世间,而说微妙之法,为寂灭无为,向于菩提道迈进的真理。然而有人生于1.地狱之中,这就是不闲处(不合法则,不适当之处,因只觉苦,无间学法),不得修学梵行。如来、至真,出现于世间,说微妙之法,为寂灭无为,而向于菩提道的真理。然而有众生转生在于2.畜生之中,在于3.饿鬼道当中,在于4.长寿天当中,在于5.边地无识(野蛮而没有智慧),没有佛法之处,这就是其不闲处(不适宜的地方),不得修学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演说微妙之法,为寂灭无为,为向于菩提道的真理,然而或者有众生,虽然出生在于中国(文明汇聚之地),然而却有6.邪见(世智辩聪,聪明还被聪明误),怀颠倒之心,恶行成就的话,必定会堕入于地狱,这就是为之不闲处,而不得修学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演说微妙之法,为寂灭无为,而向于菩提道的真理。然而或者有众生,虽然出生在于中国,可是身为7.聋盲、瘖痖,不得闻法,不能修行梵行,这就是为之不闲处,而不得修行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现于世间,没有人能说微妙之法,没有寂灭无为向菩提道的真理。虽有众生出生在于中国,其诸根(六根)也具足,堪以纳受圣教,然而却8.不能值佛,不得修行梵行,这叫做八种不闲处。甚么叫做八生法呢?所谓八大人觉(大人觉知思念的八法: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所谓道,应当为1.少欲,如多欲的话,并不是道。道应该是2.知足,无厌足为非道。道应该是3.闲静,如喜乐于众多人之处,乃为非道。道应该是4.自守(不戏论),如戏笑的话,就不是道。道应该是5.精进,如懈怠的话,就不是道。道应该是6.专念(正念),如多忘的话,就不是道的了。道应该是7.定意(正定),如乱意的话,就不是道的了。道应该是有8.智慧,愚痴就不是道。甚么叫做八知法呢?所谓八除入:(八胜处,八种起胜知见处-定。定能除烦恼,境与观涉入,故名除入。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1.内身有色想,而观察外色为少(内色为眼等之内身,外色为色等之外境),或者为美好,或者为丑陋,都常观、常念,这就是初除入。2.内身有色想,而观察外色为无量,或者为好,或者为丑,都常观常念,这就是第二除入。3.内身无色想,而观察外色为少,或者为好,或者为丑,都常观常念,就是第三除入。4.内身无色想,而观察外色为无量,或者为好,或者为丑,都常观常念,就是第四除入。5.内身无色想,而观察外色为青,为青色、青光、青见,譬如青莲华,也如青色的波罗捺衣(波罗捺地方出产的衣),纯一为青色、青光、青见,作如是之想,而常观常念,就是第五除入。6.内身无色想,而观察外色为黄,为黄色、黄光、黄见。譬如黄华,黄色的波罗捺衣,为黄色、黄光、黄见,而常念常观,而作如是之想,就是第六除入。7.内身无色想,而观察外色为赤,为赤色、赤光、赤见,譬如赤华,赤色的波罗捺衣,纯一为赤色、赤光、赤见,而常观常念,作如是之想,这是第七除入。8.内身无色想,而观察外色为白,为白色、白光、白见,譬如白华,白的波罗捺衣,纯一为白色、白光、白见,而常观常念,作如是之想,就是第八除入。甚么叫做八证法呢?所谓八解脱(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灭尽定)。1.内有色想,而观外色(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察外之不净之如青瘀等之色,使贪不起)。就是第一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于内身无色想之贪,虽已除了,而想使其更坚牢,而观外之不净的如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贪)。就是第二解脱。3.净解脱(观净色,使贪不起,名为净解脱,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具足圆满,而住于定,就名叫身作证具足住。)为之第三解脱。4.度色想,灭瞋恚想,而住于空处(空无边处解脱,因能弃舍下地之贪,故名解脱),为之第四解脱。5.度空处,而住于识处(识无边处解脱,能弃舍下地之贪,故名解脱),为之第五解脱。6.度识处,而住于不用处(无所有处解脱,能舍弃下地之贪,故名解脱)。为之第六解脱。7.度不用处,而住于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能舍弃下地之贪,故名解脱),为之第七解脱。8.度有想无想处,而住于想知灭(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之第八解脱(此为灭尽定,是厌受想等之心,永住于无心,故名解脱。)诸比丘们!这就是八十法,为如实而不虚,如来知道后,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
又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难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证法。甚么叫做九成法呢?所谓九净灭支法(九种清净勤支):1.戒净灭支,2.心净灭支,3.见净灭支,4.度疑净灭支,5.分别净灭支,6.道净灭支,7.除净灭支,8.无欲净灭支,9.解脱净灭支。甚么叫做九修法呢?所谓九喜本:第一为喜,第二为爱,第三为悦,第四为乐,第五为定,第六为如实知,第七为除舍,第八为无欲,第九为解脱。甚么叫做九觉法呢?所谓九众生居(1.天及人,2.梵光音天,3.光音天,4.遍净天,5.无想天,6.空处住,7.识处住,8.不用处住,9.有想无想处住)。1.或者有一类的众生,有若干种之身,也有若于种之想,所谓一部份的天,以及人类是,这是初(第一)类之众生居。2.或有众生,有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个想,为梵光音天最初生时(初禅三天)是,这是第二类之众生居。3.或有众生,同为一种身,而有若干种不同之想,为光音天(二禅天)是,这是第三类的众生居。4.或有众生,同为一种身,也同为一个想,为遍净天(三禅天)是,这是第四类的众生居。5.或有众生,为无想无所觉知,为无想天是,这是第五类的众生居。6.又有众生,为空处住(空无边处天),是第六类的众生居。7.又有众生,为识处住(识无边处天),是第七类的众生居。8.又有众生,为不用处住(非有想处天),是第八类的众生居。又有众生,住在于有想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第九类的众生居。甚么叫做九灭法呢?所谓九爱本:(1.爱,2.求,3.利,4.用,5.欲,6.着,7.嫉,8.守-守财奴,9.护。)由于1.爱,而有了2.求,由于求,而有了3.利,由于利,而有了4.用,由于用,而有了5.欲,由于欲,而有了6.着,由于着,而有了7.嫉,由于嫉,而有了8.守(守财奴),由于守,而有了9.护。甚么叫做九退法呢?所谓九恼法:(九瞋害事,将我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各三种,计为九种,文详。)1.有人已侵恼我,2.现在侵恼我,3.当来会侵恼我;4.我所爱者已被侵恼,5.现在侵恼,6.当来会侵恼;7.所憎者已被爱敬,8.现在爱敬,9.当来会爱敬。甚么叫做九增法呢?所谓九无恼:他人已恼我,我再恼有甚么益处呢?1.已不生恼,2.现在不生恼,3.当来也不生恼。我所爱者,他已侵恼,我恼有甚么益处呢?4.已不生恼,5.现在不生恼,6.当来也不生恼。我所憎的,他已爱敬,我恼有甚么益处呢?7.已不生恼,8.现在不生恼,9.当来也不生恼。
甚么叫做九难解法呢?所谓九梵行(修行过程中,由1.信,而2.戒,3.多闻,4.能说法,5.养众,6.在大众中广演法言,7.得四禅,8.于八解脱逆顺游行,9.尽有漏,于现法中自身作证)。如果一位比丘,虽然1.有信,然而并不持戒的话,则梵行就不会具足。比丘有信,也2.有戒,则梵行会具足。其次,如比丘有信,也有戒,然而不多闻的话,则梵行不会具足,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3.多闻的话,则梵行会具足。其次,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然而不能说法,则梵行不会具足,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也4.能说法,则梵行会具足。其次,如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也能说法,然而不能养众的话,则梵行不会具足,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也能说法,同时也5.能养众的话,则梵行会具足。其次,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也能说法,也能养众,然而却不能在于大众当中广演法言的话,则梵行不会具足,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也6.能在于大众当中广演法言的话,则梵行就会具足。其次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于大众当中广演法言,然而不得四禅的话,则梵行不会具足,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于大众当中广演法言,又7.得四禅的话,则梵行会具足。其次,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于大众当中能广演法言,又能得四禅,然而不能对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的话,则梵行不具足,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于大众当中能广演法言,也具足了四禅,在于8.八解脱当中,也能逆顺游行的话,则梵行会具足。其次,如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当中能广演法言,而得四禅,在于八解脱中能逆顺游行,然而却不能尽有漏,而成就无漏,而心解脱、智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能自身作证,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的话,则梵行不会具足,如果比丘有了信,有了戒,有了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于大众当中广演法言,而成就四禅,在于八解脱中能逆顺游行,而能9.舍有漏而成就无漏,而心解脱、智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能自身作证,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的话,则梵行可说就是真正具足的了。甚么叫做九生法呢?所谓九想:1.不净想,2.观食不净想,3.一切世间不可乐想,4.死想,5.无常想,6.无常苦想,7.苦无我想,8.尽想,9.无欲想。甚么叫做九知法呢?所谓九异法(提示一系列的异因异果):1.生果异、因果异,2.生触异、因触异,3.生受异、因受异,4.生想异,因想异,5.生集异、因集异,6.生欲异,因欲异,7.生利异、因利异,8.生求异、因求异,9.生烦恼异、因烦恼异。甚么叫做九证法呢?所谓九尽(九种相继之尽):1.如入初禅的话,则声刺灭(对于声等贪欲想都会息止)。2.入第二禅时,则觉观(寻伺)刺灭。3.入第三禅时,则喜刺灭。4.入第四禅时,则出入息刺灭。5.入空处时(空无边处),则色想刺灭。6.入识处(识无边处)的话,则空想刺灭。7.入于不用处(无所有处)时,则识想刺灭。8.入于有想无想处的话,则不用想刺灭。9.入于灭尽定时,则想受刺灭。诸比丘们!这就是为之九十法,为如实而不虚,如来知道后,乃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
又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甚么叫做十成法呢?所谓十救法(十种救护事之法):第一为比丘之具足二百五十戒(分为八段:1.四波罗夷,2.十三僧残,3.二不定,4.三十舍堕,5.九十单提,6.四提舍,7.百众事,8.七灭诤)。威仪也具足,看见有小罪时,也会生大怖畏,都平等而学戒,其心并不倾邪。第二为得善知识。第三为言语中正,多所合受。第四为好求善法,分布而不悋。第五为诸梵行人有施设之处,都会辄往去佐助,不会因之而为劳,所谓难为而能为,也会教人去做。第六就是多闻,一有所闻,便会能持,未曾会忘失。第七为精进,会灭不善之法,而增长善法。第八为常自专念,并没有其它之想,回忆本来的善行,都如在于目前那样。第九为智慧成就,都观察法之生起消灭,都以贤圣之律,去断除苦本。第十为喜乐于闲居,专心而思惟,在于禅定当中,并没有调戏。甚么叫做十修法呢?所谓十正行(八正道与正解脱、正智):1.正见,2.正志(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9.正解脱,10.正智。甚么叫做十觉法呢?所谓十色入(十处,十二入中之意与法除外之其余十入):1.眼入,2.耳入,3.鼻入,4.舌入,5.身入,6.色入,7.声人,8.香入,9.味入,10.触入。甚么叫做十灭法呢?所谓十邪行(八邪道加邪解脱、邪智):1.邪见,2.邪志(邪思惟),3.邪语,4.邪业,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9.邪解脱,10.邪智。甚么叫做十退法呢?所谓十不善行:属于身业之1.杀生,2.偷盗,3.邪淫,属于口业之4.两舌,5.恶骂,6.妄言,7.绮语,属于意业之8.贪取,9.嫉妒,10.邪见。甚么叫做十增法呢?所谓十善行:身业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口业之4.不两舌,5.不恶骂,6.不妄言,7.不绮语,意业之8.不贪取,9.不嫉妒,10.不邪见。甚么叫做十难解法呢?所谓十贤圣居:第一就是比丘之除灭五枝(断除贪、瞋、憎眠、掉悔、疑之五盖),第二为成就六枝(防护六根),第三为舍。(一护,指以心护念),第四为依四(依熟思而从事一法、忍受一法、遣除一法,远避一法),第五为灭异谛(舍除异学之所谓真谛,也就是灭除异学之邪见),第六为胜妙求(寂灭),第七为无浊想(没有欲思、恚思、害思),第八为身行已立(身行寂静),第九为心解脱(由于心之解脱那些贪瞋痴),第十为慧解脱(由慧而得的解脱,自知断除贪瞋痴而证无生)。
甚么叫做十生法呢?所谓十称誉处:1.如比丘自己得坚信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叹诸得信者。2.自己持戒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一再的会称叹诸持戒的人。3.自己能少欲后,也会为人说,也一再的称叹诸少欲的人。4.自己知足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叹诸知足的人。5.自己乐于闲静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叹乐于闲静的人。6.自己多闻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叹诸多闻的人。7.自己精进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叹诸精进的人。8.自己专念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叹诸专念的人。9.自己得禅定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叹得禅定的人。10.自己得智慧后,也会为他人说,也会一再的称赞得智慧的人。甚么叫做十知法呢?所谓十灭法:(灭除由十种不善行所引起的恶不善之法)1.正见的人,能灭除邪见。对于那些缘于种种邪见而起的无数之恶,也能尽于除灭无余。那些种种由于正见而生的无数之善,也都尽得而成就。所谓2.正志(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9.正解脱,10.正智。正智的人,乃能灭除邪智。那些由于邪智所起的无数之恶,都均能除灭。那些种种由于正智而生起的无数的善法,都尽能得以成就。甚么叫做十证法呢?所谓十无学法(初果至三果为有学,第四果为无学。无学法即为是阿罗汉道):1.无学正见,2.无学正志,3.无学正语,4.无学正业,5.无学正命,6.无学正方便,7.无学正念,8.无学正定,9.无学正解脱,10.无学正智。诸位比丘!这就是所谓百法,是如实而无虚。如来知道此真理后,就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
那时,舍利弗所说的,都承佛陀所印可,诸比丘们听舍利弗所说,都欢喜奉行!
上一篇:九 众集经 - 长阿含经新译
下一篇:十一 增一经 - 长阿含经新译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