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法句经(白话)

法句经白话文14 明哲品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14明哲品
  译文
  明哲品大意是讲,习学(控制)心念和行为的人,应当修炼人生福报精进於大道,以佛法作为人生的明镜。
  透彻地审视善恶(之报),心中(必)知敬畏禁忌:敬畏(果报)而不犯(邪恶),终身吉庆了无忧患。 ㈠
  所以世间有福之人,(心)念思惟紧跟行动(毫不放纵):善於实现自己的意愿,幸福与财富加倍增长。㈡
  深信善(报)广行福(事),积聚善德毫不厌倦,深深相信阴德(之报),久而久之(其德)必然彰显辉煌。 ㈢
  经常避开无义之举,不去亲近愚闇之人,一心思量追随贤德之友,亲近依旁上等有识之上。(四)
  喜悦(佛)法之人睡眠安稳,心情和悦意志清爽:圣人敷演佛法(精义),智慧常使行为快乐。(五)
  仁德智慧之人,坚守戒律奉持佛法,犹如星空之中明月,(光华)普照世间。 ㈥
  制造角弓的工匠调理牛角,船夫掌舵调理航船,智巧工匠调理木料,智慧之人调理身(心)。(七)
  譬如厚重磐石,任凭大风吹刮毫不动移;智慧之人(心)意凝重稳固,任凭毁誉之言四起不能使其主意倾斜。(八)
  譬如深不见底的涧渊,澄静清明:智慧之人听到大道(精义),心意澄净心情欢悦。(九)
  大德之人身心无欲,所处之地昭然明朗:即使偶然遭遇苦乐,(但对这些苦乐的无动於衷)并不能高尚显赫其拥有的智慧(功能)。(十)
  大贤之人了无尘世事务(扰乱),不愿拥有子女财产政权种种(俗务)之累:经常坚守戒律智慧与佛道(法则),从不贪求邪欲富贵。(十一)
  智慧之人深知(心意)易於动摇,犹如生长在沙土中树木(极易被风摇动):交朋接友而(自己)心志并不强固,就会随顺尘世各种习气现象而污染自己清净本性。(十二)
  世俗之人均皆沈没於(人欲)深渊,很少有人度过深渊走上彼岸:假若有人(前来救度),要求救度之人必然奔走前来(叩问佛法)。(十三)
  确确实实热爱大道,认认真真接受端正之义的教诲: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脱(生)死之苦便为上等(之人) 。(十四)
  斩断五蕴之苦的假相,静静思考寻求智慧;不会再回到(人欲)的深渊之中,抛弃所有的依托(其智)必将光明。(十五)
  抑制情感欲望,断绝(世俗)快乐莫要放纵情欲;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脱离世俗苦海),驱使意(念)进入智慧。(十六)
  学习应取端正之智,(心)意惟以正道(为念);一心三思接受(佛家)真谛,(杂念)不起便是快乐:烦恼消尽陋习除尽,这样便能超度世俗之苦。(十七)
  原典
  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学念行者,修福进道①,法为明镜。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㈠
  故世有福,念思绍行②;善致其愿,福禄转胜。 ㈡
  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③阴德,久而必彰!㈢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狎附④上士。(四)
  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⑤,慧常乐行。(五)
  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㈥
  弓工⑥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七)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⑦,毁誉不倾。(八)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九)
  大人体无欲,在所昭然明;虽或遭苦乐,不高现⑧其智。(十)
  大贤无世事,不愿子财国,常守戒慧道,不贪邪富贵。(十一)
  智人知动摇,譬如沙中树,朋友⑨志未强,随色染其素⑩。(十二)
  世皆没渊,尠剋⑾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十三)
  诚贪道者,览受⑿正教。此近彼岸,脱死为上。(十四)
  断五阴法⒀,静思智慧,不反入渊,弃倚⒁其明。(十五)
  抑制情欲,绝乐无为,能自拯济,使意为慧。(十六)
  学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谛,不起为乐。漏尽习除,是得度世。(十七)
  注释
  ①进道:上升到对道的追求。
  ②念思绍行:心念与思想要紧跟行动。绍,继也、紧接也。
  ③信知:深深信仰
  ④狎附:亲近依附。狎,亲睰、靠近。
  ⑤演法:敷演宣讲佛法。
  ⑥弓工:制造弓之工匠。
  ⑦意重:意志坚定不可移。
  ⑧不高现:不通过某某来显示出其智慧境界之高尚。
  ⑨朋友:动词,交接朋友。
  ⑩素:白色。佛教上座部及《法句经·双要品》第一、二章均强调「心性本净」。此处应是肯定心性本净之意。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⑾尠剋:即少剋、很少能够。尠,为少之异体字。
  ⑿览受:观看并接受。
  ⒀五阴法:即五蕴法。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感觉聚集在人身上,便产生五种相应的欲望;法,是万事万物之总称。
  ⒁弃倚:抛弃世俗的种种倚靠,如身体、财产、子女、权势等等。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