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垢尽对除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

甚深秘密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谓一乘如来知见。所以说是究竟方便。二、如来即秘密。由证密藏。能、所无二。三业的显现,都是秘密藏。如禅定中见旋火轮、摩尼珠等非色现色,即是身密。如来一音演说法,可演示无边法海,就是语密。无心任运,能成所作事等,就是意密。

胡跪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

天竺僧人以右膝着地的跪礼。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六尘在心中的反映,其本质称为法,其表象称为相,离开了法,不会有相;没有相,也没有法。不住于相,是对前面不住色香味触法的概括。

相在尘域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凡夫位时,身心世界,一切尘境,宛然相在,及登贤位,谴除妄相,如幻三昧,离一切相。及证圆觉,一念归元,身心世界,相在宛然。妄识正智,烦恼涅槃,不异寻常,平等无二

相待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九章

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双方关系,名为相待。例如冷暖、高低、明暗、动静、是非、有无,都是相待关系。

威仪寂静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这里说的威仪,指四威仪,行、住、坐、卧。在世间法,不离戒律,心地无非,则戒心清净。在禅定出世间中,心地无乱无痴,便是定慧等持。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行住坐卧都清净,在甚深如幻三昧中,幻相随来去,自心无动摇,便名威仪寂静。

威德自在菩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娆,妄惑不能侵,称为威德自在。一切修行法门,都是应机而设,各人根智不同,入门方便各异。威德自在菩萨随众生心,请问世尊,有几种方便法门。

音王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九

传说威音王是最古的佛。禅宗把“威音王以前”比喻未起念虑之前的清净本心,“威音王以后”则是已起念虑的、受污染的、执着的妄心了。

威音王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九第二十七章

传说威音王佛是最古的佛。禅宗把未起念虑之前的清净心,比喻为威音王佛。

持戒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正信稀有分第六

佛教大乘小乘,各各宗派,都以戒律为修道的基础。《增一阿含经》以迦叶佛偈为通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楞严经》以杀、盗、淫、大妄语为四重戒。《楞伽经》和《圆觉经》都以贪、嗔、痴为菩萨根本戒。《六祖坛经·忏悔品》说:“戒香,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贤如何即幻离幻

有漏法皆从性净真心而生。如来离相,才能圆证。非空非有,染而不染,说是圆觉妙心。

轻人心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六

看不起别人。

临命终暖气未全消之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

六根不用,六识不生,主宰思维的第七识处于极净状态,身体气脉激活后脑记忆功能之时,与临终暖气未全消之时的情况相类似。这时,潜意识活跃,便有善恶俱时顿现的变幻之相。藏密有一种“中阴成就法”,在黑暗僻静的洞穴中冥想七七四十九天,认为这是临终体验。实质就是大乘经典说的如幻三昧现象。

毗耶离庵罗树园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

毗耶离,汉译广严城,即中印度之都城,因此城广大庄严而得名。 庵罗树园,是庵摩罗女所有,净信施佛,故佛陀在此说法。

毗舍阇鬼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二

意译为吸精气鬼,在此经文中,泛指一切鬼怪精灵。

毗纽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二章之一

意译大自在天,为古印度教及婆罗门教供奉的主宰神。

毗梨耶波罗蜜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八章

意译精进。出世间上上波罗蜜主张随时随地修行,行、住、坐、卧、不离修行,把明心见性的修行贯穿于一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依法出生分第八

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七宝,以之布施,在凡夫眼里,福德无量。在菩萨眼里,便无所谓福德、非福德了。因为菩萨不住相布施,菩萨布施,心里根本不会装着是福德或非福德。菩萨观一切法,平等无二,亦即亦非,离即离非。如来说福德多,是对凡夫说,只不过是“说”福德多而已。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于禅宗七经出处: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三惑,指前面所提出的三个疑惑。世尊虽然不作一一解答,而指出产生三惑的根源,都在于有为法门的生灭轮回

是经名为顿教大乘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白话解十二立名付嘱护法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宗是顿教,事具渐门。既顿渐俱收,则迟速皆益。入与不入,总可留心。

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八章

这句话中的“见者”,即是所见。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心中幻起前尘影事,名为尘劳。幻相现前而心不染,则恒清净。净名经说: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华严经说: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香积世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五章之一

用寓言形式表述的《维摩诘经》对香积世界作了生动的描述:在那世界里,一切都是香的,亭台、楼阁、草地、走廊、花苑、园林,无不放出阵阵香气。那里不用文字语言说法,只以各种香气让所有天人规范自己的身心。菩萨各各坐在树下,闻树木发出的妙香,便可获得一切德藏三昧,具足一切功德。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一章

无须再作太多的想象,无须刻意专注一境,像熟练的拳师那样,反应灵敏,能瞬间正确感知外境界的一切事物,并且即时作出正确的应对方法。达到这种境界,就说是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重重单复十二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三章

前贤对此诠释不一。一种说法,十心、十住、十行、十地都是单十;十回向与前三个单十齐修,是复十;单修复修为二,所以说“单复十二”。十心是发心表愿,十住是十种功夫,十行是十种德行。心是动力,功是法身,德是报身,动力、法身、报身,同是一体。一切言说,都是心量。修十回向,能逐步灭除心量,离一切量,才是如来智。要离一切量,必须反反复复单修复修,重重单复十二,才有可能得妙觉无上道。

种智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五

《大般若经》说有三智:一、一切智,二、道种智,三、一切种智。《大智度论》说:一切智为缘觉、声闻之智,道种智为菩萨之智,一切种智为佛智。天台宗据《大智度论》“三智一心中得”之说,认为以佛智照空名一切智,照假名道种智,照中名一切种智。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色无色界,仍属有为。修得四禅八定,只算增上善果。

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幻起众生,颠倒离奇,怨亲照面,魔佛登场。无分彼此,不迎不拒。同体大悲,身心轻安。

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章

段食,指欲界以香味触为主的寻求感官刺激的活动;触食,指欲界、色界根境和合生分别心;思食,指以法尘为缘生起第六识意识及第七识末那识所引起的念虑;识食,指识阴不间断的活动。这四种食,是孕育成长颠倒众生的营养。

修多罗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十章

用散文体裁记述佛陀所说的法,梵语称为修多罗,意译契经,简称经。

须菩提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

舍卫城人,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佛赞须菩提解空第一。

须弥山王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

在欲界修行,先过四王天,这四王天的天王分别名持国、增长、广目、多闻。这四天在须弥山腰。这须弥山,无量高,无量大,山上布满七宝,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名忉利天。须弥山王是须弥山拟人化的化身。

须弥倒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

小乘教义把修行境界形象化,要从须弥山的底部一步步往上攀登,先破世间烦恼,过欲界天,到了须弥山顶,才是欲界的第二层天忉利天。在这里把人我比喻为挡在修行人面前的无比高大的须弥山。如果克除了人我,这挡路的须弥山就倒了。

须弥诸山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很高很高的山,须弥是梵文音译,意译妙高。这须弥山,无量高,无量大,山上布满七宝。在欲界修行,先过四王天,这四王天的天王分别名持国、增长、广目、多闻。这四王天在须弥山腰。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

须陀洹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

佛的大弟子都是从声闻修成阿罗汉的。声闻有四个阶位,又说是四圣果: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须陀洹是梵文音译,意译初入圣流,简称入流,意思是离六尘,初步进入如来法流。

须陀洹趣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七章

已超过凡夫位,还未得须陀洹果,在凡夫位与须陀洹果位之间的过渡阶段,称为须陀洹

食时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会因由第一

当时僧团规定一天的上午至于中午前为食时。

趣,又译须陀洹向。

胜鬘夫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五章之二

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女儿,阿逾国王妃。说大乘深义,得释迦牟尼印可。

胜义谛中的真胜义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之一

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之一胜义中的真胜义,即第一义。世俗谛的胜义,不离有为法,偏执有无二边。二乘的胜义,还不离希望心,计着诸法自共相,未得法无我观。第一义真胜义,离有无二边,离是非二相。

度诸众生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从空入假成大悲。惑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便,少汤添水,恐落爱见大悲。因此须请问世尊。

施设形像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大师去世,不睹真仪。设像谛观,引心入法。相即无相,即见如来。亦可想佛真身常在不灭。

帝释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二章

又名释提桓因,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天神,是忉利天的天主。这忉利天只达到欲界修行离欲清净的层次,还在色界四禅天之下。

恒河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印度最著名的大河。

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立名付嘱护法

但莫令恶魔外道恼身心者,即是护持。若以义配者,外道以邪智惑人令疑。是恼心也。魔以神令种种不安,乃至病等,是恼身也。经说:众魔者,乐生死。外道者,着诸见。二事皆令初心行人退屈。

闻慧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六章

闻法之后,不执着言说相,离言入义,就说有闻慧。

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前指过去际,后指未来际;执着为有,不住为无;聚则为成,散则为坏;起名现行,止谓调伏。前念后念,无间相续。

逆顺境界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逆心顺心,怨家亲友,平等一如。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普得利益。

总持之印种种变化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六章

总持,又译真言,或译神咒,以简短的语音(俗称咒语)总摄佛菩萨的功德、誓愿与及佛法深义,翻译时都按梵文音译。印,指法印,能鉴别所说之法是否真正的佛法的重要标准,称为法印。这里说的总持之印,种种变化,意为在念诵神咒的作用下发生的种种变化。其实一切变化景象都是如幻如梦的幻境。

炽然无因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二章之二

一切法性非无因非有因,针对外道有因论而说无因。离相则无相,无相则因缘断,因缘断则妄想无生因,这是无因的真实义。

烁迦罗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三章

意为金刚坚固不坏。

烁迦罗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三

坚固如金刚之心。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