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原文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南传《法句经》全文
法增比丘译
第一 双品 (Yamaka Vagga)
1、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恶行,恶语恶身行,
则苦必随彼,如轮随兽足。
2、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善行,善语善身行,
则乐必随彼,如影随身形。(1,2两偈合诵)
3、 他咒骂欺我,败我掠夺我,
若人心怀怨,怨恨不能息。
4、 他咒骂欺我,败我掠夺我,
若人不怀怨,怨恨自能息。(3,4两偈合诵)
5、 不能以怨恨,止息世间怨,
唯慈能止怨,乃不易古法。
6、 愚人(Kosambi的诤论比丘)不明了,人生
终归死,彼等若明了,诤论自息灭。
7、 若人逐欲乐(不净以为净),不摄护根门,饮食不节量,懈怠不精进,
必为魔(māra阴魔,业行魔,死魔,烦恼魔,天魔,这里指烦恼)所制,如风倒弱树。
8、 若观身不净(三十二身分观,墓墟观),摄护诸根门,饮食知节量,正信(对三宝的信心)勤精进,魔不能摧毁,如风难摇石。(7,8两偈合诵)
9、 人若不离欲,不守持戒律。
不见真(Sacca真理)克己(Dama调御,自制),
不应着袈裟(kāsāya,kāsāya杂色衣,粪扫衣。出家众的衣)。
10、 人若离贪欲,善守持戒律,
克己复见真,应穿着袈裟。(9,10两偈合诵)
11、 执邪以为正(Sāra真实,精要无邪见具戒定慧),
或执正为邪,执持邪见者,不能见真谛。
12、 执正以为正,亦知邪为邪(贪欲kāma,瞋恚vyāpāda,害vihimsā),执持正见者,彼能见真谛。(11,12两偈合诵)
13、 屋盖不遮密,雨水必浸入,
心意不善修,贪欲必侵入。
14、 屋盖若遮密,雨水不浸入,
心意善修持,贪欲不侵入。(13,14两偈合诵)
15、 今世悲苦受,来世悲苦受,
造作恶业者,两处悲苦受,
彼见己恶业,故悲伤苦恼。
16、 今世喜乐受,来世喜乐受,
造作善业者,两处喜乐受,
彼见己善业,故欢欣喜悦。(15,16两偈合诵)
17、 今世悲苦受,来世悲苦受,
造作恶业者,两处悲苦受,
念己造恶业,心中更悲苦,
趣向恶道时(Duggati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恶趣),忍受巨大苦。
18、 今世喜乐受,来世喜乐受,
造作善业者,两处喜乐受,
念己造善业,心中更愉悦,
趣向善道时,享受诸喜乐。(17,18两偈合诵)
19、 虽多诵经文(sahitam三藏经典),放逸不依法,
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
20、 虽少诵经文,遵教如法行,
息灭贪瞋痴,正智心解脱,
不着今后世,彼获沙门果(预流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19,20两偈合偈)
第二 不放逸品 (Appamada Vagga)
21、 勤向不死(Amata指涅槃)径,放逸趣死径,
精勤者不死,放逸如已死。
22、 智者如实知,精进之道理,
安徐喜精进,亲证圣乐境(三十七道品)。
23、 智者心坚定,精进修止观,
解脱四系缚(贪爱、有、邪见、无明),
证无上涅槃(寂静无苦境界)。
24、 勤奋持正念(念住),约己守正行,
正命辨善恶,精进善名扬。
25、 勤勉不放逸,持戒自调御,
智者作自洲(Dipa,沙洲,庇护所),
不为瀑流(烦恼)没。
26、 愚者陷放逸,智者善护持,
精进不放逸,如获无上宝。
27、 不行于放逸,不浸溺欲乐,
正观禅修者,获得大安乐。
28、 正念除放逸,慧生无忧苦,
智者观众苦,如山巅下望。
29、 放逸中无逸,智者独醒觉,
如善驰良骏,超越老羸马。
30、 帝释(Maghavā摩伽婆,即帝释Sakka,三十三天主。做人时为他人谋福利,死后为天主)
不放逸,故为诸天主,
精进为人赞,放逸受人诃。
31、 喜精进比丘,畏惧放逸苦,
如熊熊大火,焚尽大小结(Samyojana或Saññojana,身见、疑、戒禁取,贪、瞋—五下分结;色爱、无色爱、我慢,掉举恶作,无明—五上分结)。
32、 喜精进比丘,惶恐放逸害,
是故不退转,而趋向涅槃。
第三 心品 (Citta Vagga)
33、 心念乱无序,难护难制御,
智者调其心,如匠矫箭直。
34、 心如弃地鱼,跳抖而不安,
仁者故远离,烦恼恶魔界(Māradheyya,烦恼境)。
35、 难御轻浮心,随欲而流转,
智者制其心,调御得安乐。
36、 心溜荡善变,细微难察觉,
智者护其心,护卫得安乐。
37、 远游与独行,无形隐胸窟(Guhāsayam心识所在),智者善御心,解除诸魔缚。
38、 心念不稳固,不解真谛法,
信心不坚者,智慧难成就。
39、 心无贪与瞋,逾越善恶业,
精勤之觉者(阿罗汉的信,勤,念,定,慧五根常具足),心中无畏惧。
40、 身如易碎瓶,护心如城堡,
慧剑斗魔王,勤修不染着(以智慧观照)。
41、 观色身无常,败坏弃地上,
神识空无有,犹如废焦木。
42、 仇敌害仇敌,怨家恶怨家,
心向于邪道(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邪见),远甚仇家害。
43、 善非父母作,亦非眷属作,
心向于正道(十善﹕布施、持戒、修定、尊敬、服务、回向、随喜、闻法、说法、正见),远胜亲朋作。
(42,43两偈合诵)
第四 华品 (Puppha Vagga)
44、 谁知己与世(Pathavi大地。指人、饿鬼与畜生),
(三十七道品)?如花匠选花。
45、 修学(Sekha学人,修道人)知己世,天界与地狱,
修学悟善法,如花匠选花。(44,45两偈合诵)
46、 当观色无常,如泡如幻影,
断魔欲花箭(魔王花矢喻心为欲境所诱惑),死魔(Maccurāja死神)无从见。
47、 采集百花卉(欲乐),心生诸染着,
沉沦于生死,洪流卷睡村。
48、 采集百花卉,心生诸染着,
贪欲无厌者,死魔得所乘。(47,48两偈合诵)
49、 圣者(Muni牟尼,寂然者,指沙门)入村邑,
犹蜂入花间,唯将花蜜取,不损花色香。
50、 不举他功过,勿观作未作,
唯观己修行,已修与未修。
51、 人若不奉行,已说之善法,
无能得善果,如美花无香。
52、 人若真奉行,已说之善法,
必能得善果,如美花芬香。(51,52两偈合诵)
53、 犹如集百花,能嵌诸花鬘,
得生于人中,应作诸善行。
54、 花香与檀香,多伽罗(Tagara桂香,不没香)
茉莉(Mallikā小香花),
诸香不逆扬,戒香遍四方。
55、 檀香多伽罗,莲花婆尸迦(Vassiki雨季花),
于诸众香中,唯戒香最上。
56、 多伽罗檀香,香气实微弱,
戒香为最上,香飘诸天上。
57、 持戒清净行,住于不放逸,
魔王无从知,智者解脱处。
58、 废弃众秽土,莲花生其间,
见者心喜悦,其花之芬芳。
59、 愚闇众生中,佛子生其间,
犹如彼香莲,智光照大千。(58,59两偈合诵)
第五 愚品 (Bāla Vagga)
60、 失眠者夜长,倦困者路长(Yojana由旬,印度古长度,一由旬约14公里多),
愚人不知法,生死轮回长。
61、 佛子远游行,若不遇良伴,
胜我或等我,愿彼心稳固,
宁为独修持,不与愚者伍。
62、 执着子与财,愚者常忧戚,
此身尚非我,况复子与财?
63、 自知己愚昧,彼实为智者,
自认聪明者,彼乃愚痴人。
64、 愚者虽终生,与智者亲近,
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
65、 具慧虽短时,与智者相处,
能领悟法味,如舌辨汤味。(64,65两偈合诵)
66、 愚人少智慧,有我为自殃,
造作诸恶业,招受众苦果。
67、 自作不善业,作已心后悔,
啼泣泪双流,当得受异熟(Vipāka将来的果报)。
68、 自作诸善业,作已心不悔,
欢喜而意乐,当得受异熟。(67,68两偈合诵)
69、 恶业未熟时,愚者思如蜜,
恶业成熟时,愚者始苦恼。
70、 愚人修苦行,一月复一月,
取食茅草端(苦行的一种),功德仍不及,
正观者所得(正观四谛者),十六分之一。
71、 恶业不即熟,如新挤牛奶,
不即为凝固,恶人所造业,
如灰烬覆火,恶报随其后。
72、 愚求智与名,反促其毁灭,
毁彼之幸福,亦毁彼善根(指智慧)。
73、 痴僧慕虚荣,僧中居上座,
寺内拥权威,求白衣礼事。
74、 僧俗应俱知,诸事我所作,
应做不做事,皆得顺吾意,
愚人作是想,贪欲憍慢增。
75、 一道求利养(Lābha世利),一道向涅槃,
当如是明了,佛子诸比丘,
不喜贪世利,勤修出离心。(viveka身离群,心离欲,离诸行达涅槃)
第六 智者品 (Pandita Vagga)
76、 应随彼贤人,如揭宝藏者,
能为劝过者,随彼智慧生。
77、 智者善劝导,使人免诸过,
善者知爱戴,唯恶人嫌恶。
78、 不结交恶者,不亲近愚者,
结交善知识,亲近有德者。
79、 得尝法味者,心寂常安乐,
智者恒欣喜,圣者所说法。
80、 矢工调弓箭,治水者导水,木匠绳其木,智者(Pandita)善自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81、 譬如巨岩石,不为风所动,
毁谤与赞叹,智者不为动。
82、 譬如深净池,清彻且明静,
智者闻妙去,心净甚寂然。
83、 圣者离于缚,不着诸欲结,
乐受与苦受,智者无喜忧。
84、 智者具戒德,不为己为他,
不求子与财,非法求王位,
求世间荣禄,而造诸恶业。
85、 于诸众人中,鲜有达彼岸(涅槃),
世间诸乡朋,此岸(生死轮回)长徘徊。
86、 法已予善说,应行于正法,
超越诸欲界,达难登彼岸(涅槃)。
87、 智者舍黑法(恶法),而修诸白法(善法),
为证涅槃境,从家至非家。
88、 不着贪与欲,舍弃于欲乐,
智者除诸盖(五盖:贪、瞋、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与自心垢秽。
89、 智者勤修持,证道七觉支(念、择法、精进、
喜、乐、一心、舍),解缚(四种执着:贪欲、邪见、戒禁取、身见)尽诸漏,亲证般涅槃(Nibbana)。
第七 阿罗汉品 (Arahanta Vagga)
(或罗汉Arahant断尽烦恼的修行者)
90、 道尽(生死轮回尽)无忧患,解脱于一切(五蕴),
漏尽无结缚(Gantha贪、瞋、戒禁取、见取),
炽盛欲火灭。
91、 正念勤修持,心中无所住,
如雁离池沼,舍弃其巢穴。
92、 无作不积集(积集:业行与四必需物品﹕衣、食、卧具、药品或指由爱生取而生起四种食的积集:段食、触食、思食与意识食),饮食知节量。
空无相解脱,圣者之行迹,
如鸟游虚空,无痕迹可得。
93、 漏尽不贪食,已达解脱境,
空无相解脱,圣者之行迹,
如鸟游虚空,无痕迹可得。
94、 善摄制六根,如御者调马,
舍憍慢恶习,诸天所爱敬。
95、 罗汉如大地,不拘垢与净,
如帝释(Indakhila)牌坊,行忍无怨瞋,
如清净池潭,无着(Tādi不执取,八风不动)证涅槃。
96、 意寂口亦寂,身行亦寂静,
正智得解脱,寂静与安稳。
97、 仁者不轻信(Assaddha圣者自证),
无为(Akata无作,即涅槃)永断系,
弃欲无分别,实名无上士。
98、 村舍或林间,谷地或山野,
罗汉所居地,彼处皆蒙佑。
99、 乐于住林间(Aranna阿兰若,静空闲处),
世人所不爱。无欲喜林野,不逐求五欲。
第八 千品 (Sahassa Vagga)
100、 徒诵千句言,无义理之语,
不如一益语(Attha义、道理),闻已得寂静。
101、 徒诵千首偈,无义理之语,
不如一益偈,闻已得寂静。
102、 徒诵百首偈(Gāthā,pada),无义理之语,
不如一法语,闻已得寂静。
103、 匹夫上战场,千战胜千敌,
莫如能胜己,彼最胜战士。
104、 胜己为最贤,远胜于胜众,
是故胜己者,梵魔无能胜。
105、 天神音乐神(Gandhabba干达婆),
恶魔与梵天(Brahmā),
皆莫能胜彼,自御克己者。
106、 月月祭千金,祭祀供百年,
未若须臾顷,供养修己者,
如是之供养,胜祭祀百年。
107、 林中拜火神(Aggi),事火一百年,
未若须臾顷,供养修己者,
如是之供养,胜祭祀百年。(106,107两偈合诵)
108、 若人于世间,供牺牲祭祀,
求福满一年,彼如是功德,
未若四分一,礼敬正直者(预流果或初果)。
109、 尊贤与敬老,四事得增长,
寿命与容颜,喜悦与毅力。
110、 若人活百年,破戒不修定,
不如活一日,持戒与修定。
111、 若人活百年,无智无禅定,
不如活一日,具慧修禅定。
112、 若人活百年,怠惰不精进,
不如活一日,坚心行精进。
113、 若人活百年,不见生灭法,
不如活一日,得解生灭法。
114、 若人活百年,不见不死(Amatam padam涅槃)道,
不如活一日,得睹不死道。
115、 若人活百年,不见无上谛(九出世间法:四道、四果与涅槃) ,
不如活一日,得睹无上谛。
第九 恶品 (Pāpa Vagga)
116、 应急速行善,竭止心作恶(贪rāga,瞋dosa,痴moha),延缓行善者,心喜于邪恶。
117、 若人已作恶,不应数重犯,
莫喜于作恶,积恶乃痛苦。
118、 若人已行善,应当数重作,
欢喜于行善,积善乃安乐。(117,118两偈合诵)
119、 恶业未成熟,恶人自庆幸,
恶果成熟时,恶人方知苦。
120、 善业未成熟,善人自埋怨,
善果成熟时,善人方知福。(119,120两偈合诵)
121、 莫轻视小恶,云我无殃报,
小水渐滴落,亦能盈水瓶,
愚人积小恶,乃至罪满贯。
122、 莫轻视小善,云我无福报,
小水渐滴落,亦能盈水瓶,
贤人积小善,乃至福满堂。(121,122两偈合诵)
123、 伴少而货多,商人避险道,
爱命避毒药,避恶当亦然。
124、 设若手无伤,手可持毒药,
无伤毒不患,不作恶无殃。
125、 若害善良者,清净无秽者,
恶业归愚人,如逆风扬尘。
126、 有识生胎中,作恶堕地狱,
行善升天界,漏尽得涅槃。
127、 非隐于虚空,海洋洞穴中,
欲避恶果者,世间无避处。
128、 非隐于虚空,海洋洞穴中。
欲避死魔者,世间无避处。(127,128两偈合诵)
第十 刀杖品 (Danda Vagga)
129、 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
以己推及人,不杀不教杀。
130、 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
以己推及人,不杀不教杀。(129,130两偈合诵)
131、 众生欲安乐,若求自安乐。
刀杖害众生,安乐不可得。
132、 众生欲安乐,若求自安乐,
不刀杖害彼,安乐乃可得。(131,132两偈合诵)
133、 对人粗恶语,恶言将反唾,
恶言伤人苦,殴斗祸归身。
134、 如一破铜锣,默默无反响,
既已证无为,寂然无诤论。
135、 牧人执鞭杖,驱牛至牧场,
老与死亦然,驱逐众有情。
136、 愚者造恶业,而不能自知,
感招恶业苦,犹如被火焚。
137、 若人以刀杖,加害善良者(指阿罗汉),
速召无赦殃,十种苦如下:-
138、 将受身剧痛,或自召伤残,
或得极重病,或丧心狂乱。
139、 或为王所惩,或为人谗诬,
或眷属丧亡,或财物损减。
140、 或彼之房舍,为烈火所焚,
彼人身亡后,堕入于地狱。(137,138,139,140四偈合诵)
141、 裸形髻发者(苦行之二种) ,
涂泥绝食者(苦行之二种),
露卧涂尘垢(苦行之二种),
苦行蹲踞者(苦行之一),
彼等不断惑,何能得清净?
142、 身庄严寂静,诸欲已调服,
不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
彼即是沙门,彼是为比丘。
143、 能知惭愧者,世上所罕见,
彼不受非难,如良马避鞭。
144、 修持诸善法,信勤戒定慧,
明行足断苦,如鞭策良马。
145、 治水者导水,矢工调弓箭,
木匠绳其木,善行者(Subbatā)御身。
第十一 老品 (Jarā Vagga)
146、 世常燃烧(世界有十一种火常烧﹕贪、瞋、痴、病、老、死、愁、悲、苦、忧、恼)中,有何可喜乐?
汝常在瞑暗(无明),何不求光明?
147、 观此粉饰身,疮(九疮﹕双目、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与骨聚,
身病心妄想,无常不久存。
148、 形劳衰老身,病巢易败坏,
秽身必腐散,有生终归死。
149、 如彼葫芦瓜,秋至而散弃,
骸骨变灰白,观此有何乐?
150、 骨架为城廓,血肉作涂饰,
蕴藏老病死,憍慢与虚伪。
151、 盛妆皇乘坏,此身亦老朽,
唯善法(九出世间法﹕四向、四果与涅槃)永垂,
传示于善人。
152、 寡闻少学人,老去如牡牛,
徒增长筋肉,而不生智能。
153、 多生轮回中,探寻造屋者(贪),
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
154、 造屋者已见,不再造新屋(色身),
椽柱均断折(烦恼),栋梁亦摧毁(无明) ,
我心证无为(涅槃),一切爱欲灭。(153,154两偈合诵)
155、 不修于佛法,少壮不积蓄,
如沼边老鹭,颓伺空鱼池。
156、 不修于佛法,少壮不积蓄,
如破折弃弓,悲叹于往昔。(155,156两偈合诵)
第十二 自己品 (Atta Vagga)
157、 若人知自爱,应善自守护,
夜间三时中(初夜、中夜、后夜分),智者常觉醒。
158、 智者先立己,而后教他人,
智者行如是,方不染诸垢。
159、 若欲教他人,己行应如是,
自御能御人,御己最艰难。
160、 以自为依怙,何有他依怙?
自己善调御,得难获依怙。
161、 恶业由己作,己生己因起,
恶业毁愚者,如金刚毁宝。
162、 破戒如蔓藤(māluvā),缠死娑罗树(Sala) ,
招受诸苦果,如怨敌所愿。
163、 不善害己事,实乃极易行,
善与利己事,实乃极难行。
164、 愚人谤圣法,讥毁罗汉教,
因彼邪见故,将自取毁灭,
如彼香蕉树,结果后覆亡。
165、 恶业由己作,污垢由己染,
恶业己不作,污垢己不染,
清净由自己,何能由他净?
166、 行利他大事,勿疏忽自利(生死解脱事),
善观于己利,不忘失所求。
第十三 世间品 (Loka Vagga)
167、 莫追逐欲乐,莫流于放逸,
莫邪见世利,此乃离苦道。
168、 警觉不放逸,精进行圣道,
实践善法者(Dhammacāri),今世来世乐。
169、 奉善不造恶,精进行圣道,
实践善法者,今世来世乐。(168,169两偈合诵)
170、 观世如水泡,观世如幻相,
如是观世者,死魔(Maccurājā)不得见。
171、 细观此世间,如盛妆皇乘,
愚人为沉迷,智者离贪着。
172、 人若前放逸,今止而不犯,
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
173、 人若前作恶,今则奉诸善,
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172,173两偈合诵)
174、 此世间盲闇(无智慧),鲜为人察见,
鸟少脱罗网,人鲜有升天。
175、 如鹅飞虚空,勤者以神力(Iddhi神通)。
破魔及魔军(maramsavāhinim十烦恼:色爱、厌梵行、饥渴、贪、怠惰、恐惧、疑、掉举恶作、得名誉、自赞毁他),得脱离于死。
176、 欺妄不真语,无恶而不作,
违犯真谛法,不信于来世。
177、 悭贪不生天,愚不叹布施,
智者随喜施,后世得安乐。
178、 大地之君主,或生天界者,
一切世君王,不胜预流果
(Sotāpattiphala须陀洹果,初果)。
第十四 佛陀品 (Buddha Vagga)
179、 佛己治烦恼,无人所能胜,
佛智广无边,谁能诱惑佛?
180、 漏尽无结缚,欲毒难诱使,
佛智广无边,谁能诱惑佛?
181、 圣者常修定(止观),乐寂静出离,
正念正觉者,天人所爱敬。
182、 得生人道难,人生长寿难,
听闻佛法难,值佛出世难。
183、 停止造诸恶,培育众善行,
清净自心意,此乃诸佛教。
184、 苦行忍第一,涅槃为最上,
害人非出家,恼人非沙门。
185、 不骂与不害,严守于戒律(比丘别解脱律仪戒),
饮食知节量,寂静处独居,
常念于菩提,此乃诸佛教。
186、 设若降金雨,贪心无厌足,
智者知贪欲,乐少(Appassāda无信乐,不喜)
而苦多。
187、 虽于诸天乐,智者无奢求,
佛陀圣弟子,乐于灭欲贪。
188、 人为怖畏苦,皈依趋山峦,
树林和林莽,及诸神庙堂(Cetiya)。
189、 彼非安稳依,非最上依处,
皈依于彼处,不能离于苦。
190、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与僧,
依于正知见,得见四真谛(苦、集、灭、道四圣谛)。
191、 苦谛苦集谛,苦灭谛道谛,
灭苦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导至苦寂灭。
192、 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最上,
此乃真皈依,能脱离众苦。(188,189,190,191,192五偈合诵)
193、 圣人(佛陀)难值遇,彼非处处生,
圣人所生处,氏族皆蒙庆。
194、 诸佛出世乐,宣说正法乐,
僧伽和合乐,学众戒和乐。
195、 礼敬于世尊,诸佛圣弟子,
摧伏诸烦恼,超越众忧苦。
196、 若人礼敬于,寂静无畏者,
其人之功德,无人能衡量。
第十五 安乐品 (Sukha Vagga)
197、 怨憎中无憎,我等安乐住,
于怨憎人中,我等无憎住。
198、 病患(ātura病)中无病(Anāturā无病),
我等安乐住,于病患人中,我等无病住。
199、 贪欲中无欲,我等安乐住,
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
200、 无有无障碍(Kincana物障),我等安乐住,
如光音天人(Devā ābbassarā极光净天;无音声,
以净光为语言),以喜悦为食。
201、 胜者招怨恨,败者生苦恼,
寂者舍胜负,安住寂静乐。
202、 热无过贪欲,恶无过瞋恚,
苦无过五蕴(Khandha;色、受、想、行、识),
乐无过寂灭(涅槃)。
203、 饥饿最大病,诸行 (Sankhārā有为,造作。
也作蕴)最大苦,如是实知已,涅槃无上乐。
204、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大富,
信心最佳亲,涅槃无上乐。
205、 已尝独居味,以及寂静乐,
浸悦于法味,无怖离诸恶。
206、 善哉(Sādhu)遇圣者,共住常欣乐,
由不见愚人,彼常得安乐。
207、 与痴者同道,长时处忧苦,
与痴者共住,苦如敌共住,
与智者共处,乐如亲族会。
208、 智者(Pannam)多闻者(Bahussutam),
忍辱、戒(Dhorayhasilam)、梵圣(vatavantam),
追随此善贤,如月随星道。
第十六 喜爱品(Piya Vagga)
209、 修行不正法,不修于正道,
舍道逐爱欲,唯慕正行者。
210、 不能见爱者(爱别离),遇见不爱者(怨憎会) ,
不见爱者苦,见不爱亦苦。
211、 是故勿爱着,爱别离是苦,
若无爱与憎,无有诸系缚。
212、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怖畏,
离所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213、 由爱执生忧,由爱生怖畏,
离爱执无忧,何处有怖畏?
214、 由贪执生忧,由贪生怖畏,
离贪执无忧,何处有怖畏?
215、 由爱欲生忧,由欲生怖畏,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怖畏?
216、 由渴爱生忧,由爱生怖畏,
离渴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217、 具戒有正见,法住(四果向、四果及涅槃,
九殊胜法)见真谛(四圣谛),
所作皆已办,世人所崇敬。
218、 欲求「不可说」(涅槃),向法乐圣位(初,二,三果),心无欲爱缚,彼为「上流人」(Uddhamsota,指近涅槃的三果圣人Anāgāmiphala,不还果者)。
219、 久处于异乡,远处安归来,
亲族与好友,欢喜来相迎。
220、 行善亦如是,今世往后世,
善业如亲友,欢喜来相迎。(219,220两偈合诵)
第十七 忿怒品(Kodha Vagga)
221、 应弃忿怒心,应弃我慢心,
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Nāmarūpa精神与物 质),心中无一物,解脱于众苦。
222、 能抑止发怒,如止疾行车,
是名真御者,余为执缰人。
223、 以慈制忿怒,以仁制粗暴,
以施制悭吝,以实制虚假。
224、 实语不忿怒,物少仍施赠,
以此三善行,得生于天上。
225、 圣者不杀生,常摄护根门,
到达不死境(涅槃),彼处无忧苦。
226、 常警惕觉醒,昼夜勤修习,
志向于涅槃,息灭诸烦恼(欲,有,邪见,无明)。
227、 阿杜罗(Atula在家众名)应知,古来已如此,
非是今日事,默然受人谤,
多言受人谤,适言受人谤,
不为诽谤者,此世未曾有。
228、 全被诽谤者,全被赞扬者,
过去将来无,现在亦无有。(227,228两偈合诵)
229、 朝朝勤检点,无过且贤明,
具智慧戒行,彼为智者赞。
230、 阎浮檀金币(Jambonada喻阿罗汉纯净),
谁能挑瑕疵?清净为天赞,亦为梵天赞。
231、 防范身恶行,调御于身行,
舍弃身恶行,应修身善行。
232、 防范口恶行,调御于口行,
舍弃口恶行,应修口善行。
233、 防范意恶行,调御于意行,
舍弃意恶行,应修意善行。
234、 智者身调御,亦复语调御,
亦复意调御,实为善御者。(231,232,233,234四偈合诵)
第十八 垢秽品(Mala Vagga)
235、 汝似焦枯叶,死吏近身边,
伫立死门前,旅途无资粮。
236、 汝宜自造洲,精勤修观慧,
祛除诸秽垢,得升净居天。(五净居天。阿那含果者所住的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五天。)
237、 汝寿命已终,已近阎魔前,
途中无歇处,旅途无资粮。
238、 汝宜自造洲,精勤修观慧,
祛除诸秽垢,不复有生死。(235,236,237,238四偈合诵)
239、 刹那又刹那,一分又一分,
智者渐除垢,如冶工锻银。
240、 如铁生锈垢,腐蚀其自身,
恶者生心垢,造恶至恶趣(三恶趣﹕畜生、饿鬼、
地狱)。
241、 经(mantā)不诵速忘,屋(Ghara)不修速烂,
懈怠美之垢,放逸护者垢。
242、 不贞妇之垢,悭吝施者垢,
此等诸恶业,今世后世垢。
243、 此等垢秽中,无明垢(Avijja无智)为最,
比丘除诸垢,舍垢至清净。(241,242,243三偈合诵)
244、 无惭愧如鸦(Kākasūra鸦英雄,厚颜无耻者),
诋毁人胆大,傲慢邪恶者,生活是容易。
245、 有惭求清净,不爱着谦逊,
正命观修者,生活是困难。(244,245两偈合诵)
246、 若人于今世,杀生说妄语,
偷盗不与取,邪淫犯人妻。
247、 耽溺于酒品,造作如是恶,
彼于今世中,断毁自善根。(246,247两偈合诵)
248、 善男子应知,制恶实为难,
莫令贪与瞋(Adhammo),陷汝于长苦。
249、 人信乐好施,若于他施物,
心嫉不满者,昼夜不安宁。
250、 断除此怨心,拔根灭除妒,
是人于昼夜,心静能得定。(249,250两偈合诵)
251、 无火热如贪,无执紧如瞋,
无网密如痴,无流急如爱。
252、 易见他人过,己过欲见难,
扬疵如扬糠,己过则匿藏,
狡猾赌徒子,作弊藏骰子(Kali)。
253、 若见他人过,心忿不平者,
徒增其烦恼,断惑路遥远。
254、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Samana),
凡夫爱着障(Papanca障碍;指爱、见、慢),
如来(Tathāgatā)净无障。
255、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
诸行(sankhārā)皆无常,诸佛不动转。
(254,255两偈合诵)
第十九 法住品(Dhammattha Vagga)
256、 鲁莽判事理,非为法住者,
智者应辨究,是非之道理。
257、 善导不鲁莽,公正不妄假,
智者护正法,是名法住者(Dhammattha)。
258、 不以多言故,而称为智者,
忍、虑、无怨、安,得称为智者。
259、 不以善言故,而为持法者(Dhammadhara),
虽听闻少法,身习依法行(Kāyena) ,
于法不放逸,彼为奉法者。
260、 不以头灰白,而称为长老(Thera,受比丘戒十年以上),彼年纪虚长,徒有长老名。
261、 实知四圣谛,持戒不杀生,
弃除诸垢秽,是名真长老。(260,261两偈合诵)
262、 端庄善辩才,心为贪欲使,
嫉妒而虚伪,此人绝难证。
263、 断截诸恶习,拔根息灭贪,
智者除恚心,是为端正者。(262,263两偈合诵)
264、 不持戒妄语,剃发非沙门,
心内满欲贪,如何为沙门?
265、 调伏诸烦恼,无论大与小,
息灭诸恶故,是名为沙门。(264,265两偈合诵)
266、 虽向人托钵,不即是比丘,
持戒非托钵,是名为比丘。
267、 遍舍善与恶,梵行清净者,
知法以处世,实名为比丘。(266,267两偈合诵)
268、 不敏愚昧者,默然非圣者(牟尼),
智者量善恶,实名为智者。
269、 舍恶择其善,乃得为圣者(牟尼),
彼知于善恶,是名为圣者。
270、 若害众有情,彼非为圣者(Ariya高贵者),
不害众生故,是名为圣者。
271、 不因于持戒,苦行或多闻,
或由证禅定,或独居静处(Vivicca Sayanena独处住)。
272、 谓凡夫不得,吾受出离乐,
比丘漏未尽,勿耽于自满。(271,272两偈合诵)
第廿 道品(Magga Vagga)
273、 诸道八支胜(八正道),诸谛四句胜(四圣谛),
诸法离欲胜(涅槃),两足具眼胜(佛具肉眼、
天眼、慧眼、佛眼、一切智眼五眼)。
274、 此乃唯一道,清净诸知见。
顺此正道行,魔王为惑乱。
275、 奉修此正道,能尽于诸苦。
已知拔欲箭,故我说此道。
276、 汝等应自勤,如来唯导师,
入道禅修者,解脱魔系缚。
277、 诸行皆无常,以慧观照时,
心厌离于苦(五蕴苦),此道达清净。
278、 诸行皆是苦,以慧观照时,
心厌离于苦,此道达清净。
279、 诸法(五蕴khandhā)皆无我,以慧观照时,
心厌离于苦,此道达清净。(277,278,279三偈合诵)
280、 应勤时不勤,青壮陷怠惰,
意沉心薄弱,怠惰不得道。
281、 慎言善御心,不以身行恶,
清净三业者,得圣所证道。
282、 由禅观(Yoga瑜珈)生慧,无禅观无慧,
明了其得失(繁荣不繁荣,幸或不幸),
勤修增上慧。
283、 当伐欲丛林(Vana欲望),莫伤及真树,
怖畏欲林除,比丘无欲林(Nibbanā无欲)。
284、 不除细欲丛,男女欲犹系,
淫欲最难离,如乳犊恋母。
285、 断除心欲贪,如摘秋百合,
勤修寂静道,善逝(Sugata即佛陀)涅槃境。
286、 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
愚者当盘想,不觉死神到(Antarāya障难)。
287、 执子女与畜,心为爱染着,
死神攫捉去,洪流卷睡村。
288、 非子能救济,非父或亲戚,
若为死所牵,亲族莫能济。
289、 智者明此理,守持于净戒,
疾速除诸障,直达涅槃境。(288,289两偈合诵)
第廿一 杂品(Pakinnaka Vagga)
290、 若舍弃小乐,而得大安乐,
智者舍小乐,而思求大乐。
291、 若为自安乐,致使他痛苦,
彼为怨瞋缠,不得解脱瞋。
292、 我慢放逸者,应作者没作,
不应作却作,烦恼徒增长。
293、 精勤观修身,不作不应作,
应作者常作,烦恼随观尽。
294、 杀母(渴爱)与杀父(我慢),
杀武士二王(断见与常见),
灭王国(十二处)财相(贪执),无忧婆罗门(阿罗汉)。
295、 杀母(渴爱)与杀父(我慢),
杀梵族二王(断见与常见),
灭险道五虎(五盖﹕贪、瞋、痴、昏沉睡眠、掉悔),
无忧婆罗门(阿罗汉)。(294,295两偈合诵)
296、 乔达摩(Gotama,佛俗家名)门徒,意常善醒觉,
不分日与夜,念佛陀功德。
297、 乔达摩门徒,意常善醒觉,
不分日与夜,念达摩(法)功德。
298、 乔达摩门徒,意常善醒觉,
不分日与夜,念僧伽功德。
299、 乔达摩门徒,意常善醒觉,
不分日与夜,修观身念处(三十二身分)。
300、 乔达摩门徒,意常善醒觉,
不分日与夜,乐修不伤害。
301、 乔达摩门徒,意常善醒觉,
不分日与夜,乐修定观禅。(296,297,298,299,300,301六偈合诵)
302、 出家修行苦,心乐出家难,
在家生活苦,不和共住苦,
生死轮回苦,不轮回无苦。
303、 正信具足戒,
有声誉财富(信、戒、惭、愧、闻法、舍、慧七财),
无论至何处,随处受人敬。
304、 善德如雪山(Himavant指喜马拉雅山Himalaya),
虽远而高显,恶者近不见,如黑夜放箭。
305、 独坐与独卧,经行而不倦,
彼独自调御,欣喜居林中。
第廿二 地狱品(Niraya Vagga)
306、 妄语堕恶趣(下三道﹕畜生、饿鬼、地狱),
作恶言无作,此二恶业同,死后堕地狱。
307、 虽身披袈裟,造恶不调御(Pāpadhamma恶法者,性恶者),终因彼恶业,堕落于地狱。
308、 宁吞热铁丸,炽焰火焚身,
不以破戒身,食人信施物。
309、 放纵淫他妇,必遭四苦报,
获罪不安寝,受嫌堕恶趣。
310、 惊怖淫男女,欢乐极短暂,
获罪并恶趣,国王治重刑,
故男人不应,邪淫他人妇。
311、 不善握茅草(Kusa香草),则割伤其手,
僧人作恶行,则趋向恶趣。
312、 放逸不净戒,狎习污道法,
模棱修净行,此等无大果。
313、 应做之修行,坚定精勤修,
散漫云游僧(Paribbājika),徒增添欲垢(烦恼)。
314、 谨慎莫作恶,作恶将受苦,
胜妙行于善,行善无悔恼。
315、 如一边境城,护卫内与外,
自当善护卫,勿失修行缘,
丧失人身缘,堕恶趣受苦。
316、 不羞耻而羞,应羞耻不羞,
以彼诸邪见,堕落于恶趣。
317、 不恐怖见怖,应恐怖不怖,
以彼诸邪见,堕落于恶趣。
318、 于无瘕见疵,于过见无过,
以彼诸邪见,堕落于恶趣。
319、 辨错为过错,辨对为正确,
以彼诸正见,得生于善趣(天界)。(316,317,
318,319四偈合诵)
第廿三 象品(Nāga Vagga)
320、 如象于战场,堪忍诸弓箭,
人多不自律,我忍诸诽谤。
321、 御象可赴会,御象王可乘,
人中堪忍者,人中最上御。
322、 御骡为优良,信度(Sindhu)马优良,
长牙象(Kunjara)优良,御己更优良。
323、 非彼诸车乘,能达无行境(涅槃),
彼善调御人,能达无行境。
324、 彼象名财守(Dhanapālaka),思母情难伏,
被困不思食,唯思念象林。
325、 懒惰又贪食,贪睡转侧眠,
如猪贪食睡,愚者频入胎(生死轮回)。
326、 往昔此妄心,游荡随所欲,
随所爱好求,我以智调伏,
如象师持钩,制伏发情象。
327、 喜于不放逸,善护卫自心,
自离于烦恼,如象出泥沼。
328、 若得贤伴侣,正直具智慧,
欣然同彼行,克服诸困难。
329、 若不得贤伴,正直具智慧,
应如王弃国(抛弃征服的国土),如象独游林。
(328,329两偈合诵)
330、 宁独住为善,不与愚人伴,
独往不造恶,自在象游林。
331、 患难遇友喜,少欲知足喜,
命终积善喜,离一切苦喜。
332、 在世孝母乐,孝顺父亦乐,
奉事沙门乐,奉事圣者乐。
333、 持戒垂老乐,不移信心乐,
圆证智慧乐,不造恶业乐。
第廿四 爱欲品(Tanhā Vagga)
334、 放逸者纵欲,增长如蔓藤,
此生他处生,如猿觅林果。
335、 人于此世间,顽劣欲缠缚,
诸忧苦增长,如毗罗(Birana毗罗草)得雨。
336、 人于此世间,顽劣欲调服,
诸忧苦易除,如莲叶落露。(335,336两偈合诵)
337、 我今为众说,掘除爱欲根,
如掘毗罗草,求取香甜根,
勿为魔屡害,如洪淹芦苇。
338、 伐树不断根,虽斩犹再生,
祛欲不除根,苦楚犹再生。
339、 人贪着欲乐,三十六爱流(欲爱、有爱、
非有爱分为六根与六尘各十二),
心思为欲染,爱潮荡痴人(邪见人)。
340、 爱欲随处流,蔓草芽(六根)盛长(六尘),
见诸蔓草生,以慧断其根。
341、 快乐是无常,境生欲水长,
人迷逐欲乐,唯得受生死。
342、 为爱欲所使,惊兔网中驰,
烦恼(贪、瞋、痴、慢、邪见)紧束缚,长受轮回苦。
343、 为爱欲所使,惊兔网中驰,
比丘求爱尽(涅槃),应离于爱欲。(342,343两偈合诵)
344、 人若舍欲林,孤寂山林间(出家意),
复生爱欲心,转驰向世间,
观此松缚人,还俗复受缚。
345、 铁木与麻缚,智者言非坚,
贪恋妻儿财,是为大坚缚。
346、 智言此坚缚,松软难解脱,
无着舍爱欲,断弃求出离(出家)。
347、 耽欲随欲流,蜘蛛自织网,
断缚无著者,解脱一切苦。
348、 舍过、现、未来(三世的五蕴),而到达彼岸(涅槃),解脱于一切,不再受生死。
349、 邪念所困扰,炽然求欲乐,
贪欲倍增长,彼自作坚缚。
350、 调服诸邪思,常住不净观,
正念灭贪爱,断除魔束缚。
351、 无畏达究竟,爱尽无贪欲,
拔除生有(三有﹕欲、色、无色;指轮回)刺,
此乃最后身。
352、 离欲无贪者,通达法次第,
彼为最后身,大智大丈夫。
353、 我调御一切,我了知一切,
一切无染着,一切已出离,
爱尽得解脱,自悟谁为师?
354、 法施胜众施,法味胜众味,
法喜胜众乐,爱尽灭众苦。
355、 财富毁愚者,不毁求寂者(求到彼岸),
愚者为财富,自害亦害他。
356、 杂草毁田地,爱欲毁世人,
供养无欲者,能得大果报。
357、 杂草毁田地,瞋恚毁世人,
供养无瞋者,能得大果报。
358、 杂草毁田地,愚痴毁世人,
供养无痴者,能得大果报。
359、 杂草毁田地,贪爱毁世人,
供养无贪者,能得大果报。
(356,357,358,359四偈合诵)
第廿五 比丘品(Bhikkhu Vagga)
(或苾刍Bhikkhu出家受具足戒男子)
360、 善于调伏眼,善于调伏耳,
善于调伏鼻,善于调伏舌。
361、 善于调伏身,善于调伏语,
善于调伏意,善调伏一切,
比丘善调伏,脱离一切苦。(360,361两偈合诵)
362、 调御手足语,调御最高者(头与心),
心喜住禅定,比丘独知足。
363、 比丘调御语,善巧不夸耀,
善说法与义,如甘露法雨。
364、 比丘住于法,喜悦于佛法,
念法思惟法,不离于妙法(Saddhammā)。
365、 莫嫌己所得,莫忌他所得,
比丘妒忌他,心不得于定(Samadhi 世间与出世间定)。
366、 所得虽微少,比丘不嫌弃,
清净不懈怠,诸天所赞叹。(365,366两偈合诵)
367、 若于心与身(名与色),不执我我所,
无我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368、 比丘住慈悲,喜悦佛教法,
证寂静安乐,诸行之解脱(涅槃)。
369、 汲去舟中水(舟喻人身,水喻邪念),水去舟行快,
断除欲与瞋,比丘证涅槃。
370、 断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欲、瞋恚),
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慢、掉悔、无明),
勤修于五根(信、勤、念、定、慧),消灭五烦恼(贪、瞋、痴、慢、邪见),比丘越彼岸,名「渡瀑流者」(四瀑流Ogha﹕欲、有、见、无明)。
371、 比丘勤修定,心莫逐爱欲(色、声、香、味、触),
地狱吞铁丸,炽然哀号苦。
372、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
具足定与慧,彼近于涅槃。
373、 独住空闲处(Sunnagara),比丘调静心,
如实知见法,得出世法乐。
374、 常住于正观,五蕴之生灭,
欣喜于所悟,觉者知不死。
375、 慧僧之先务,摄根意知足,
戒波提木叉(Patimokkha),亲近勤善友。
376、 愿彼意和婉,举止悉端庄,
心充满喜悦,必得至苦边。
377、 如婆尸迦花(Vassika或Vassiki夏生花、素馨),
枯萎而凋落,舍弃贪瞋痴,比丘度生死。
378、 身静与语静,心静善得定(Susamāhita入定),
比丘离世俗,是为寂静者。
379、 当自善策励,当自善省察,
自护具正念,比丘安乐住。
380、 自为自护卫,自是自皈依,
故调御自己,如马师驯马。
381、 信乐于佛法,比丘达寂静,
诸行皆止息,寂静安乐境。
382、 比丘少出家,勤修佛妙法,
光明照世间,如月出云天。
第廿六 婆罗门品(Brāhmana Vagga)
(Brāhmana除恶业者)
383、 勇于断欲流,离欲婆罗门,
知诸蕴灭尽,汝便证无为(涅槃)。
384、 依止观二法,清净达彼岸,
一切烦恼灭,彼为婆罗门。
385、 无此无彼岸,两岸亦皆无,
无苦无束縳,彼为婆罗门。
386、 无垢离诸漏,林中独修定,
清净无烦忧,所作皆已办,
亲证最上果,彼为婆罗门。
387、 日光与月照,武士甲冑闪,
婆罗门定光,佛光日夜照。
388、 弃恶为梵志(婆罗门),寂静为沙门(Samana),
自除众秽行,是为出家人。
389、 莫击婆罗门,婆罗门勿怒,
击彼者可耻,发怒更可耻。
390、 婆罗门制心,制止贪执心,
断除害他心,唯此能减苦。
391、 不以身与语,或意造恶业,
调制此三处,彼为婆罗门。
392、 无论师承谁,徒众应敬师,
敬师说佛(正觉)法,如梵志(婆罗门)敬火。
393、 不因于髻发(Jata结发外道),不因于种姓,
亦非是生来(印度的生来的四种阶级),
而为婆罗门,见法具德者,
具福(Sukhi幸福、清净)婆罗门。
394、 邪慧髻发者,何用着鹿皮?
内不舍欲贪,外徒具严饰。
395、 汝着粪扫衣(Pamsukula弊恶衣,出家者的袈裟),
清瘦筋脉显,林中独修定,彼为婆罗门。
396、 非因母胎生,而称婆罗门,若有诸垢染,但名「婆洼底」(Bhovādi﹕Bho尊称君,Vādi说;与君说者),净除诸染着,彼为婆罗门。
397、 断一切结缚,心无有怖畏,
无着离系缚,彼为婆罗门。
398、 断除勒皮带(瞋恚),皮缰(贪爱)与绳索(六十二邪见),及彼附属物(随眠、烦恼:欲贪、有贪、瞋、慢、见、疑、无明),舍弃其阑闩(无明),
自觉证悟者,彼为婆罗门。
399、 他恶骂打罚,默忍不起瞋,
忍辱潜力军,彼为婆罗门。
400、 不瞋恒行善,不贪自调伏,
此乃最后身,彼为婆罗门。
401、 如莲叶水珠,针尖之芥子,
爱欲不能染,彼为婆罗门。
402、 人世知苦尽,舍弃诸重担,
身心得解脱,彼为婆罗门。
403、 具甚深智慧,善辨道真伪,
亲证无上果,彼为婆罗门。
404、 不亲于僧俗,游行无住所,
心中无爱欲,彼为婆罗门。
405、 无论强与弱,舍弃于刀杖,
不杀害有情,彼为婆罗门。
406、 众敌中友善,众仇中安祥,
贪执(执着五蕴)中无着,彼为婆罗门。
407、 贪欲瞋恚落,我慢虚伪落,
(如)芥子针尖落,彼为婆罗门。
408、 善说和婉语,法语真谛语(善说四圣谛八正道),
不麤言伤人,彼为婆罗门。
409、 世物长或短,大小或净垢(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东西),不与而不取,彼为婆罗门。
410、 于此世他世,彼无有爱欲,
爱尽而解脱,彼为婆罗门。
411、 无有诸爱执,慧观无疑惑,
立于甘露境(涅槃、不死),彼为婆罗门。
412、 超越善与恶,不着于两边,
清净无忧苦,彼为婆罗门。
413、 如月满明净,纯洁静无恼,
灭除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渴爱,
彼为婆罗门。
414、 越纷乱险路(烦恼),无明轮回海,
得度于彼岸,超越于一切,
心定无贪疑,彼常无所执,
自证于涅槃,彼为婆罗门。
415、 住世弃爱欲(Kāma欲情,欲乐),离俗而出家,
爱欲有(Kāmabhava欲情的存在)灭尽,
彼为婆罗门。
416、 住世弃渴爱(Tanhā),离俗而出家,
渴爱有(Tanhābhava渴爱的存在)灭尽,
彼为婆罗门。
417、 弃人间束缚,越天界束缚,
解脱一切缚,彼为婆罗门。
418、 舍弃爱(爱欲)不爱(指林中修梵行),清凉无烦忧(Nirūpadhi无依着;依着指五蕴,烦恼,行与爱欲),
雄胜世间者(世间,指五蕴),彼为婆罗门。
419、 遍知于一切,众生之生灭,
无执、善逝、觉(Sugata善逝,Buddha佛陀,觉者),
彼为婆罗门。
420、 诸天、乐神(Gandhabbas干闼婆)、人,
不知彼所趣(Gati去向),杀贼(断除烦恼)漏尽者,彼为婆罗门。
421、 不执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不着于一物,彼为婆罗门。
422、 无畏(Usabha牛王,喻无畏者)如牛王,
尊贵勇猛者,贤圣无欲爱,战胜诸魔军,
净行正觉者,彼为婆罗门。
423、 圣者知宿命,知天界恶趣,亦知生已尽,圆满无上觉(于四圣谛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调御梵行立,彼为婆罗门。
♡ 喜欢 (0)下一篇:法句经译文
热点推荐
-
法句经原文
南传《法句经》全文 法增比丘译 第一 双品 (Yamaka Vagga) 1、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