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净土文集

无量寿经介绍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净空法师美国UTD大学1992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非常希有的因缘,给诸位介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第一部经典,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首先我们要说明的,就是对于本宗的认识。这个法门与经典,不但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公认的“难信之法”,佛在许多经典也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很难相信,可是修学是最容易的,所谓是难信易行,这么一个法门。

  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大、小乘十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衰没,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是大乘佛法。我们知道大乘一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没有小乘怎么可以修学大乘?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儒家与道家代替了小乘。儒、道在修学精神方面来讲,实在超过小乘的思想。中国从前学佛的人,几乎都有儒学与道家的基础,所以小乘佛法就可以不必学,直接就修学大乘。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但把儒、道,可以说把整个中国固有文化舍弃,没有这个基础就一下进入大乘,多少人以毕生的精力得不到结果。

  所以看看古时候,像《高僧传》、《居士传》,这些诸山山志,我们都觉得古人修行证果好像神话一样。他们接触佛教,绝大多数是在三年到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就。大的成就确实是证果,小的成就也是得禅定、得开悟,禅定与开悟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为什么我们今天以这么多的人数、这么长的时间来修学,不要说证果,也不要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禅定是佛教里最浅的功夫,最浅近的功夫都得不到,那这个修学是全盘失败。净土宗也不例外,只是说法不一样。净土宗讲证果,一心不乱就是证果,功夫成片就是禅定、开悟,可是今天修净土的人连这个境界也达不到,已经是很难看到。这是我们要认真去检讨,要明了的。所以佛法的修学,说实在话,还是要走从前的老路子才是办法。

  现在新式的求学方式,就是以古人一般讲法,勉强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这是为道,不是为学。把“为道”的目标用“为学”的手段去求取,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总得要觉悟、要认识。“为道”与“为学”不相同。为道、为学用现代话来讲,为学就是求一般的常识,这是你学得愈多愈好,所谓是博学多闻,古人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为学。为道的目的不在此地,特别是佛法讲得非常清楚,它讲戒定慧三学,三学以定学为枢纽,戒学是手段,慧学是目的,目的是开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从多闻来的,多闻是见识不是智慧,见识广不代表智慧高。那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是非常正确的判断,没有丝毫错误的判断。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就晓得学佛是要学定,所以佛法,无论是大、小乘佛法,没有不注重禅定的。小乘里面所修的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这才证阿罗汉果。大乘佛法里面讲禅定讲得太多,不仅禅宗修禅定,不管哪个法门都修禅定,因为离开戒定慧三学就不是佛法。因此,佛教虽然分十个宗,许多的派别,我们常说法门无量,又说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尽管不相同,目标方向是一致的,统统修定。修定的方法不一样,像净土宗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相同,目标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

  本经经题就讲得很清楚(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把我们修学的目标、境界、方法,统统在题目上就标出来。我们所求的就是“无量寿”,无量寿并不只是代表寿命很长,当然寿命很长是其中之一。无量的范围包括非常广泛,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所以佛在经上用两个名词作为代表:一个“无量寿”,一个“无量光”。寿代表时间,光明代表空间,整个时空所包括的都在“无量寿”这三个字之内。所以这三个字可说是一法都不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寿命,都包括,这是我们要求的目的。我们也可以说无量的幸福、无量的圆满,目前人人所期望的就在这个名词包括之中。无量寿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无量寿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庄严”是现相,我们今天讲的美好,美好到没有丝毫缺陷,这是庄严,在阿弥陀佛国土里就称为极乐世界,庄严就是极乐的意思。从个人身心、生活,一直到我们的大环境、大宇宙,没有一样不是美好的,这里面找不到丝毫欠缺,这才叫庄严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美满幸福的生活。那要用什么方法来求?下面跟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如果我们用戒定慧三学来配,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可见得这个经题实在非常圆满,体、相、用这三方面完全具足,目标、形相、方法全在一个题目之中。

  由此可知,我们学道、学佛、学净土,净土是心净则土净,在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我们现在的心清净吗?以佛法的标准,我们有念就不清净。这个念是妄念,有妄想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清净,有执著就不清净,有烦恼就更不清净。什么是烦恼?七情五欲,换句话说,你有感情就不清净,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情就是染污,就是执著,这东西要不得。佛给我们说的,我们跟佛为什么不一样?就是我们有感情,佛没有感情。实在讲,佛并不是无情,你要把佛称作无情,那你看错了。佛叫做慈悲,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理性的感情。他感情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他的感情不迷,我们凡夫的感情是迷惑颠倒,凡夫的感情建立在妄想上,它不是在理智上。妄想常常会变,所以感情也就常常变,于是这个感情是假的不是真的,虚情假意。

  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感情都靠不住,不要说别人对我们的感情,我们要觉悟,逢场作戏,不要当真,我们自己对别人也是假的。诸佛菩萨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不骗自己,也不骗众生,但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自己不欺骗自己,就是一个觉悟的人。这是佛教我们怎样自己不欺骗自己,这很重要,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圣人顶多教我们不要欺骗别人,没有讲到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被自己欺骗了,还没有讲到这一层,佛法教我们这个本事,这是真实的智慧。所以心要清净,清净就是戒律,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平等”就是定。像水一样,不起波浪的时候,定,水平了;不平的时候它起波浪,起波浪的时候不定。所以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定”在哪里?定在日用平常之间,而不是在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有了定,腿子放下来,定就没有了,这个定没用处。所以佛法讲求的定是应用在生活上,正是大乘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行是走路,站在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都在定中。所以什么叫定中?心平等,于一切法里面无有高下之心,再说个简单明白好懂的话,就是于一切法没有执著,我们心就平等。一有执著,心就不平等,一有我要怎样怎样,不但不平等,心也不清净。

  一个修道人跟世间人相处,世间人说我要怎样怎样,这修道人随缘,你要怎样都好。有智慧的人只守原则,方法都可以变更的。佛教我们两句非常重要的话,这是大乘菩萨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两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要不能顺众生,你不能随喜,你的清净、平等就很难成就。这是真正功夫,真实的受用,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真修行,不能不注意。

  这桩事情不但佛法讲求,连孔老夫子教学生也著重“四勿”,意思跟佛法没有两样,就是恒顺、随喜,一切放下,不要坚持自己的主张、意见,只要大方向、大目标没错,小细节可以随缘,这样一来,与大众相处皆大欢喜。凡夫,满了他的意思,智者的目标也达到,这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学问。诸位如果读历史,你看自古以来那些成功的大人物,那都有智慧;没有智慧,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不可能有成就,有成就是很有限的小成就,不可能有大成就。由此可知,智慧重要。

  过去儒家所求的和佛法所求的都是以智慧为主。智慧决定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也就是说(觉就是慧)觉而不迷一定从平等得来的,平等一定从清净得来的,所以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非常重要。清净平等觉也就是无量寿佛的别号,我们就可以知道无量寿佛这个名号是从体上建立的,清净平等觉是从他修行方法上建立的。他怎样成为无量寿?因为他修清净平等觉。所以在其他法门,关于目标、现相、修学方法,没有像这部经在经题上标示得这么清楚,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部好经。经题大意简单介绍到此地。

  从理上来说,显示出这部经在整个佛法的地位是殊胜无比。古大德曾经做了一个比较,唐朝时候的这些高僧大德们,这在黄念祖居士的注解里面有引用,古大德们较量众经,认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华严经》第一,这是大家公认的。它有最圆满的理论,有最精密的修学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在生活上做出来给我们看。连近代方东美先生,这是中国近代的大哲学家,他对于《华严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所以他晚年在台大、在辅仁博士班里就是讲“华严哲学”,就是用这部经来做教科书。我跟方先生二十多年,在台北的时候,我们有时间是常常在一起,他在《华严》上确实是得很大的受用。

  古人讲,如果《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一个比较,《无量寿经》是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日本道隐法师,唐朝时在中国留学很有成就的一个人,他说《华严》、《法华》只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话说得在我们一般人听到好像过分,实际说得有道理。由此可知,《华严》、《法华》是引导我们进入《无量寿经》,《无量寿》才是佛讲经说法度众生真正的目的。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主要就是讲《无量寿经》,这是他主讲的,其余一切经都是附带的,都是种种善巧方便诱导我们会归到《无量寿》。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认识净土宗,才认识这部经殊胜无比。

  我对于道隐法师这句话是深有同感,为什么?我对于这个法门的认识、契入,实在讲确实是从《华严》、《法华》引导入进来。我最初学佛,实在讲也相当执著,对于净土宗总是不大相信,认为这个宗派所依据的经典很少,五经一论,只有六样东西,总感觉太少,以为它的理论不圆满,它的方法也并不怎么可靠,就有这个错误观念。虽然从前李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我还是很难相信,真的是难信之法。从民国六十年,我在台北讲《华严经》,《华严经》一直讲到现在都没停,讲了差不多十八九年。而是在讲《华严》里面,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华严经》里面代表的人物是普贤、文殊、善财童子,我就想到这三个人学的什么?仔细把《华严经》再详细看了一看,原来这三个人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一发现使我感觉到非常惊奇,然后再仔细看五十三参,原来统统是讲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所以道隐法师讲《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没错,我就是它导引进来的,所以他说这个话我深有同感。我要不是那样详细的讲解《华严》、《法华》,这部经我没办法起信。

  以后在《华严经》五十三参看出门道,原来善财童子就是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他出来参学,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一切宗派,无量法门,念佛人如何对待那么多宗派,那么多法门,在这里面修一心不乱,在这里面增长无量智慧。一心不乱,无量智慧,就是戒定慧三学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究竟圆满,这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结论,何况后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太明显,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认识这部经,知道这部经在整个佛法的重要性,是从《华严》、《法华》得来的。差不多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认识这个法门,肯定了这个法门,所以我把其他的经典都舍掉了,也同意莲池大师所讲的一句话,我没有怀疑,我认为他说得很对。莲池大师说,这是他晚年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不要了,“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他老人家最后选择的,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我统统不要了。我对于他老人家这两句话,我知道他是彻底觉悟,完全觉悟。他为什么不要?诸位要晓得,《华严经》上,这是最高的境界,《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么?原来就是这《无量寿经》。多是什么?《大藏经》。整个《大藏经》统统在这本经上,这本经就是整个《大藏经》的精华,《大藏经》的浓缩。你念这部经就是一切经统统念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三藏十二部就不必要了,统统在这里面。所以这才把《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搞通了,原来怎么想都想不通,什么“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真正了解了。

  再归纳到简单的,一句阿弥陀佛,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佛法,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统统归到《无量寿》、统统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也还归在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可思议。

  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本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两句话你要是真正了解,实在讲必须把《华严》参透你才真正懂得,然后才晓得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念佛第一。这个念佛第一,我也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地上菩萨,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原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什么人修的?华严会上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他们修的,这不容易。

  我们今天一开始学佛就知道这个法门,虽然知道,认识不清楚,不肯认真的学习。见是见过,见过不认识,对它不了解,所以修学不认真。如果对它完全彻底了解,那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是真的。真正了解了,你念的佛号跟不了解的人念得不一样。真正了解,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了解的人虽然念,念得不相应,念得再多,没有一句相应。什么叫相应?这部经里面所讲的理论、境界,声声佛号都能够在你的心际(现在人讲脑海)里面清楚的呈现出来;声声佛号,经题里面圆满的意思也全部浮现出来,这就相应。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心是什么?心就是法界。既然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就是法界全体。这个法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原来一句阿弥陀佛是法界全体,所以念佛的功德就不可思议。真的,经上所说的,唯有佛与诸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理解。

  由此可知,真正认识这个法门比认识其他宗派要难得太多。我们认识其他宗派,说老实话,不太难,认识净宗很难,非常难。无怪乎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五经读本》上有),玄奘大师翻作“极难信法”。极难信能信,那你这一生决定圆满成佛。因为你真信,你后面才会有真愿,你才会有真行。真行就是念念与法界相应,念念与《无量寿》相应,这种修行就不拘形式,不拘形式就是华严境界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讲求实质,不讲求形式,实质是什么?清净平等觉;不在乎庄严道场,不在乎礼拜颂赞,不在乎这些。一切时,一切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在里面心地清净,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功夫在此地。正是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最后一篇所说的,他劝导我们现代人修行,他告诉我们三桩事情:

  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多了起哄,搞热闹,没意思。第二,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香火盛,盖得很庄严,那是形式。实质是什么?实质是真正有解有行。像我们这一个道场甚至没有佛像也没关系,我们对于经教能理解,我们能真正去做,这是重实质,形式不重要。现在人盖一个道场一定要盖中国宫殿式的,这没必要,劳民伤财。第三,修行重悟心,悟心就是重觉悟。要拿本宗来说就是重清净平等觉,不重感应,不重神通,不重禅定。因为现在一般人修行都趋向神通怪力,搞这个东西,认为这很希奇,很了不起;很容易著魔。所以他老人家提出这三桩事情,非常重要,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决定有成就。所谓成就,就是你真正能够得到清净心,得到平等心,于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人际都不会迷惑,觉而不迷,这是我们真正的得到。

  心清净到相当程度就会开悟,佛门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禅家讲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面目是佛。每个人都是佛,佛在《华严》、《圆觉》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你不是佛,你为什么不是佛?佛跟我们说出来,“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众生跟佛差别在哪里?就是有妄想执著。佛是一语道破我们的病根,一句话说破。换句话说,妄想执著都没有了就成佛了,就恢复到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的能力就大了,像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和尚会下开悟的时候,他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也就说出他自己的境界,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心是本来的,所以他的偈子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心是本来的,平等心也是本来的,觉而不迷还是本来具足的,所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清净平等觉,无量寿庄严,都是自性里本来具足,不是从外来的,不是修来的。再给诸位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全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你修来的,统统是自家本有。像《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全是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很可惜就是我们现在因为有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本来有的不能现前,得不到受用,受这样的苦,搞六道轮回,这真没出息,真是可怜!搞这个东西。

  真正觉悟之后,换句话说,你的心真正恢复到清净平等觉,六祖末后说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性变现的,这才叫做究竟庄严。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统统是现成的,统统是本有的,《华严》、《法华》这样说。但是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妄想执著去掉?病根我们现在知道,要用什么药能真正把它治好?这就给你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法,你看看哪个方法有效果?这就要讲究竟方便,要用这个水准来看、来衡量。所谓究竟,就是彻底拔除妄想执著,彻底拔除妄想执著就成佛了,这个究竟。《华严》、《法华》、《楞严》、《圆觉》,可以说都是究竟,虽究竟,不方便,因为他们讲的那些方法,我们用起来都困难。这些大经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用那个方法容易,他们学容易,我们学起来就难,所以是究竟,不方便。回过头来再看,有些经典里面,像阿含、方等,不错,是很方便,方便不究竟。它能把我们的烦恼,把我们的妄想执著拔除一部分,拔不干净,拔不干净就是不究竟,要拔干净才叫究竟;方便不究竟。

  如果我们要找一个方法既方便又究竟,给诸位说,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只有念佛这一门,在佛所说一切经里面只有这部《无量寿经》。所以我们从方便、究竟这个水准来衡量,一切经里面只选择这部经,再没有第二部。第二部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跟它是同部,是一部经,不能算两部,所以莲池大师称大本、小本。《无量寿经》就是大本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它两个是同部的,它不是两部是一部。所以实在讲,以究竟、方便这个水准来衡量一切经论,只选到这一部,选不到第二部。而且它的究竟、方便都到了极处,为什么?像《华严》、《法华》,它能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下,权教菩萨、声闻、圆觉、六道众生没分,它的方法太高了,我们学不到,这就是究竟不方便。

  再看这部经,它所接引众生的对象,上面到文殊、普贤、弥勒,等觉菩萨,下面一直到阿鼻地狱众生,统统都度,方便到极处,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有这么方便。我们再看看大乘经典里面,像方等部的《地藏经》,这是一般同修很熟悉的,《地藏经》很方便,能度地狱众生,但是不究竟,它把地狱众生度到哪里?顶多度到天界不得了,不能成佛,不能成究竟圆满佛,这就是它方便不究竟。这部经能够把地狱众生,叫他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究竟佛果,所以这是一切经都比不上这部经,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明了的。真正彻底认识明了,你在这一切经里头才有所选择,你才不会选错。

  这部经修学的方法,我们今天内容还没介绍给诸位,我先把修学方法教给你,你要相信,现在你就可以开始做,对你一定得利益。得什么利益?得清净平等觉,你会得到。方法是什么?方法就是读诵,也就是念经,念的时候不要想意思,就从头到尾去念,恭恭敬敬的念,老老实实的念。念一遍大概要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你心里头没有妄想执著,这就是把你的妄想执著打掉。你不念经的时候就会胡思乱想,念经时候精神集中在念经,不打妄想,所以念经的目的是破妄想。“我念这部经是破妄想,念其他经也可以破妄想”,没错,你念其他经破妄想不如念这部经,为什么?这部经有十方三世诸佛威神加持,这不一样。你念其他经典得不到一切诸佛如来加持,你念这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加持,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如来统统讲这部经,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这就不一样。所以不但是跟读世间书不相同,就是读其他经典也没有念这部经典感应来得快,来得殊胜。这是每位依照这个方法修学的人,都有非常明显的收获。一天至少念三遍,念经就是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念经就是修清净平等觉,可不能解义,不能想这部经里讲什么意思;你想意思,你的心不清净,也不平等,也不觉,清净平等觉都没有了。所以决定不能起心动念,因为你念经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叫修清净心的方法。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活著走的,不是死著走。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跟家里的人辞行告别,“我跟阿弥陀佛一道去了”,人去了才死的,不是死了以后才走的。死了以后才走的,这个人就死了。他是走了以后才死,所以不死。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这真的。所以往生的时候没有病苦,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得很自在,这在台湾这么多年有很多。宽律老和尚,这个人现在还在,八十多岁,在南华寺,他写了一本大陆上《近代往生随闻录》,里面有一百多人,将近两百人,可见修学这个法门真有效果。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么快,没有这么稳当,这个法门的确是直捷、快速、稳当、圆满,希望同修们要认真来修学。

  这部经,前面概要跟诸位说过,我们也把重要的内容向大家特别提醒一下。经文分成四十八章,大概夏老居士也是因为看到佛教界里面,多数都说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他把全经分成四十八章,与四十八愿相符合。

  我们看第一章,第一章非常不可思议。一切经一开端就是有六种成就,一切经上都有这样的字样,但是它里面的含义是随著经文,随著修学方法、境界,有浅深差别不同,含义就不一样。本经的“如是我闻”,“如是”这两个字的含义是圆满的,跟经题上“无量寿”的意思相同。佛当年在世,一生所讲的是些什么?可以说就讲了一个“如是”。“如”是什么?“如”就是这样的。把这个现象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添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这就是“是”,所说的完全正确。所以“如是”两个字简单讲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就叫“如”;把一切法的真实相说出来,不增不减,这就叫“是”。这两个字冠在一切经的前面,就是佛经讲的“如是”而已,完全是事实真相。

  在本经里面来讲,意义更明显。《观无量寿佛经》讲净土宗的理论有两句很有名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如”的意思,是心作佛就是“是”的意思。是心是佛,是说你本来是佛,正是《华严》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如”就是本来是佛;你现在再发心念佛,念佛就是作佛,那就是“是”,这一点都没错,你又回过头来去作佛。

  《观经》的三福,末后对菩萨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过去对于这句话很怀疑,不是怀疑别的,怀疑什么?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我们凡夫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都懂得因果,为什么佛还对菩萨讲要深信因果?这一句“深信因果”要放在第一条里面,第一条对凡夫说的,我就不怀疑,他对菩萨讲,菩萨不相信因果吗?这个问题,我在头脑里面盘转了好多年都找不到答案,最后在《华严经》讲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他讲的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萨不知道。所以在《华严经》上,到地上菩萨才知道,所以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他们修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的法门。这是好多年从《华严经》上才找到答案。

  所以念阿弥陀佛成佛,这就是“是”,是心作佛。心,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性,这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里面,不管好坏,我们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就是保持你的佛性,那你就是在作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是提醒我们清净平等觉,因为阿弥陀佛是梵语,也可以翻成清净平等觉,也可以翻成无量寿,也可以翻成无量光,因为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意思无量无边。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阿弥陀佛也叫做无量清净佛。所以修行要知道我们在修什么,总得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就是修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就修这个。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能保持清净平等觉,这个人叫真正学佛,真正做功夫,所以做功夫不是天天敲著木鱼念经、拜佛。念念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是真实的功夫。“如是”在本经里面含著这些意思。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解释“如是我闻”,也有这个看法。

  下面“一时”的意义很深,一时是什么时候?心清净的时候,心平等的时候,这叫一时,为什么?清净平等里面就没有分别,所以“一”不是数目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个心就是一,就是一心。《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就是你一心不乱的时候才亲证如是,如是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就亲证,那就恭喜你,俗话说成佛了。“一时”可以说就是成佛的时候,就是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你真正亲证“如是”之时,也就是亲证佛所讲此经境界之时。不但这部经,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的一切经,统统现前,在一时就现前,完全证得,一证一切证,你才晓得清净心多么重要!不修清净心行吗?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叫做造业。业是什么?你们现在在学校,一切活动都是业,活动完了叫毕业,还没有完的时候叫造业。你们在学校里的练习本子叫作业簿,作业就是造业,造业簿。所以你要晓得起心动念叫造业,不起心不动念就不造业,不造业,心清净;造业,心怎么可能清净?

  佛法里面常讲消业障,什么叫业障?业障怎么消除?他不晓得。问个法师,法师骗你,我给你摸摸头,拿水给你灌一灌,你业障消除了,骗人的!那完全讲形式不重实质。实质是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妄想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淡,一天比一天轻,这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心到一,清净的时候,业障就消除,为什么?因为真如本性里没有业障。六祖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来清净,哪里有业障?业障就是起心动念,就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是非常严重的业障,不但障碍我们这一生得不到幸福,这一生过得很苦,而且障碍到来生不自在,来生搞六道轮回,这多恐怖!多可怕!心地清净,才快乐。

  我这次从台湾买了一百万的图书都运过来,将来在我们学佛社,老房子四十二号,我在那边成立一个图书馆。古典里面买了一部大书,《四库全书荟要》,希望有志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同修,我们多少可以提供一点参考资料给你们。大部的书也买了不少,希望成立一个小规模的中文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希望同学们多多去利用。我们在国外不但要弘扬佛法,还要弘扬中国固有文化,我们要让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了解大乘佛法;他真正认识、理解,他才会爱护;有爱护,他才会帮助中国人。唯有中国强大,世界才有和平幸福,因为中国人口占全世界四分之一,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够轻视的,所以我们炎黄子孙有这份责任在国外弘扬。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