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佛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

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

佛地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

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得佛地境界。如果不自觉向内观照,不离心意意识,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如”,不见如来。如果离心离想,圆明寂照,任何地都如实见,如实知,都是如来地,都是佛地,自己便是如来佛。

舍利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七章之二

佛灭度后火化余下的佛牙、佛骨、及结晶物,称为佛舍利。

伽蓝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六

即佛寺,亦泛指一切修禅的场所。

伽陵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

伽陵是一种仙鸟,声音和雅。

身相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

身相包括色身相和识身相。色身指人的躯体,包括身体的结构、长相和仪态;识身指各人的思想认识。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体即是法身,所以无相。

身口意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六章

有十恶业: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口业,妄语、两舌(搬弄是非)、恶口、绮语(哗众取宠、宣染风流等无益戏言);意业,贪欲、嗔恚、邪见。

身口意善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第三十七章

这里指身口意善三业。十善业中的不杀、不盗、不淫是身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善业,不贪、不恚、不痴是意善业。

身后舍生趣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五章

波斯匿王是世间王,仰慕佛法,他的思想境界,不离欲界,与会中已离三界的大比丘、大菩萨不是同一水平。他闻法后所得的解,仍然有很多印度古神教观念的成分。他认为向佛供养,虽求不得肉身不死,也可以死后转生,所以自信身后舍生趣生。

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既于自身证得自性清净,可见一切众生亦同清净。

身心语言皆悉断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此是沈空、滞寂、灰身、灭智。以有思惟之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怎能入如来大寂灭海?随意世尊说要先断无始轮回这个根本。

身心皆为挂碍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色身无常,根尘无常,身与六识,悉皆是妄。执着身心,认为是我,我执不除,二皆挂碍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由慧发生,六根不动,六尘不染,名为永灭。

身心安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身即五识,依色根所发。心即意识,以五识取尘,意识分别,熏动心海,波浪从生。故不得安。今意无分别,五不妄缘,识浪永寂,与体一如。故名安居。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则妙观察智。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如迷路人,不辨东南西北,凡夫不能正确认识世间事物,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修禅人不能了知禅中幻相,皆由自心妄想所生,从而认贼作父,执妄成真。

含吐十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

含为收,吐为放。十方界万物万象,能尽收于一心,觉性识性能放至十方,遍览万物万象。

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白话解十二立名付嘱护法

大海有无量之水,饮之则量腹少多。圆觉有无边法门,受之则随器顿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

菩萨不是不生心,只是不生妄心,而生清净心;不生妄识,而生般若智。无所住,离一切相,才是清净心,才有可能生般若智。

身。

应化非真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刚经》的宗旨,是破除二乘人对有为法的执着,让修行者出离二乘的局限,向最上乘,向无上菩提。如幻三摩提起幻观幻,即是有为法,能即幻离幻,便入无为境界。但又不能立一个“无为”的相。离一切相,不是无相,在如幻三摩提中,一切幻相,都和梦境差不多。所以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有幻相都是前尘影事在心中的反映,是在至静状态中潜意识活动形成的景象。佛对已得阿罗汉道的弟子说《金刚经》,说的是最上乘修行法,不要从《金刚经》中摘取只言片语,硬套世间事,曲解佛意。

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爱恶爱善,俱未免苦。弃彼爱心,乐修舍法。修习四禅八定,若无乐舍之心,仍是贪爱,还滋爱本。

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

佛法来自世间,如果没有世间烦恼,何以有灭除烦恼的佛法?所以说烦恼是佛种,世间有为法是佛种。意识灭,入无为阶段,若以此为涅槃,则不可能再发菩提心,就说是断了佛种。

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

弃分段生,指已断分段生死。顿希变易,错认不思议变易生死为圣境界。细相即不离无明引起的微细惑。细相常住,这相当于声闻须陀洹、斯陀含的境界。

沙门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

楞严经卷第十二第三十五章

凡是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为沙门。

究竟无我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归纳为人无我和法无我。

《楞伽经》卷一说:什么是人无我?离我我所,离诸客尘,不染不着。了知自心现的器界识身,都是因缘转生的妄想。去除了自我偏执,就确立了人无我观。

什么是法无我?佛说的一切法,都是顺众生希望心的方便法门。不为名相束缚,不为法缚,就确立了法无我观。

破了二种我执,不要又生出无我相。(“我相”虚妄,何来“无我相”)?这才是究竟无我。

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

此处所说补特伽罗指修行境界的各种人,随所到境界分别入其中七趣。

证大圆觉妙庄严城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

障尽,则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无非解脱。愿满,则触目对境,一切诸法,无非圆觉。

识心都灭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七第五十章

这里说的识心,指除藏识以外的其余七识。《楞伽经》说,意识灭,则七识都灭。不动意念,不起妄想,便说是意识灭。

灵光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五

众生本具的佛性,清净无染,灵灵昭昭,常放光明。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即此所起之幻,心不攀缘起念,任其自生自灭,自心不生不灭。无须离幻,而幻自除。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粗念既尽,得少轻安。于彼净时,心生爱着。于净起解,名为净解。系心在净,故成障碍。非外尘碍,说名自碍。

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三观既修,则万行已圆。入如来地,亲见如来,名为如来出世。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四

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略称为佛,意译觉者,是有最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并能指引众生圆满觉悟的大圣人。凡夫和圣人本无分别,迷时是凡夫,觉悟则成佛。如果心在虚空,那么心和身不同一体,觉知的心是一佛,觉知的身又是一佛,便一身成了两佛。

即心即佛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二

即心即佛是大乘佛教最根本的观点。惠能大师紧紧抓住这个观点,整部《坛经》都贯穿着这一条主线。大师从三个方面阐述即心即佛:

一、前一个心念不留心上,不作追忆,不做联想,即是于念离念,无所住而生其心,无生也就无灭,这就是无念、无住。这样的清净心、清净本性就是佛。

二、人的心念,人死了便绝了,人不死,心念是不绝的,有心念,便见诸法相。能善观察、善分别诸法相,于相离相,不着于相,即是无相;能离一切相,我空,人空,但又不着空,心就与佛同等。

三、用般若智观照自心自性,内外明彻,于一切时、一切处,定慧等持,自性无痴无乱,心就与佛同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善现起请分第二

楞伽经卷第一第九章

阿耨多罗三藐三,意为无上正确;用般若智慧观照禅中的玄妙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建立无分别智,得诸法实相,这样的殊胜境界,称为菩提,意译觉悟,又译智慧,又译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简译为无上菩提、无上觉、无上道。

阿斯陀求长命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之二

阿斯陀,意为长寿仙。这里说的求长寿,指希冀禅境中的胜相长住不坏。

阿若多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三

意译知解,是佛赐给憍陈那的法号。

阿颠迦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三章

梵文Atyantika的音译,意为无善心,毕竟不能成佛。

阿罗汉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

阿罗汉是梵文音译,意译杀贼、不生、应供。《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六贼名字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正是六根六情。阿罗汉已杀尽六贼,所以名为杀贼;阿罗汉不生烦恼(还未离微细烦恼),所以又名不生;阿罗汉是声闻最高果位,所以又名应供。

阿罗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七章

阿罗汉有三种含义:一、杀贼,二、不生,三、应供。杀贼取杀尽烦恼贼之意,不生指不生妄识,应供意为应当受到人天供养。

阿僧祗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数量词。1045,1后面带45个0,为一阿僧祗。一般翻译为无数时。

阿僧祇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

有两解。一、数量词。10451后面带45个0,为一阿僧祗。二、华严经论多用十大数: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也。阿僧祇排在十大数之首位。

阿僧祇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第二十六章

阿僧祇是一个很大的计数单位,等于1045。

阿摩勒果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五章之二

又译庵罗果,这种果子通体透明,里里外外都看得真切。

阿阇黎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一第一章

汉名轨范师,能指导弟子、纠正弟子行为的教师。

阿迦腻吒天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即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

阿那含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一相无相分第九

阿那含是梵文音译,意译不还,又译不来。意思是不退转,相当于色界四禅天中不还天的境界。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