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陀罗尼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
《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中略)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又据《佛地经论》卷五所述,可知陀罗尼是一种记忆法,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依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总持无量佛法。
陀罗尼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八第二十章
梵文Dharani的音译,意译持明,是神咒的异称,以简短的语音总摄佛菩萨的功德、誓愿及佛法深义。
妙微密性净明心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三
妙是奥妙,微是精微,密是严密,性是本性,净是清净,明是圆明,心是真心,合起来就是奥妙精微严密本性清净圆明的真心。这是以词解词,越解越长,没有什么好处。本经对清净本心的称谓,常在“心”字或“性”字前缀上种种形容词,多种称谓,名异实同,不必在文字上多作纠缠。文字是捕鱼的筌,不是鱼。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可矣!离言入义,是读经听法的首要原则。
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一第三十二章
一切国土,其数无量。观世音所获功德,与佛齐等,随众生心,无功用道。种种变化有两种义。一是自度,二是度他。从自度说,心中一切众生都是在三摩提中自心所现的尘缘分别影事。所谓令得成就,即《六祖坛经·忏悔品》所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从度他来说,世间一切众生有不同的根智,随乐、随宜、随治、随义,现身为其同类,同悲苦,共安乐,引导他们发菩提心,令其在菩提路上得成就。
妙观察智见非功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四
妙观察智是纯粹的无分别智,若有分别的能观所观的见相,便落于颠倒分别的不妙观想,反成为妙观察智的障碍物了。……妙观察智若在分别见中,即非妙观察智,所以谓“见非功”也。
纳想为胎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七第十七章之二
中阿含经卷四360(一八)载:佛对尼干子弟子师子大臣说,复有事因此事故,于如实法不能谤毁。沙门瞿昙宗本不入于胎。亦为人说不入胎法。师子,复有事因此事故,于如实法不能谤毁。沙门瞿昙宗本安隐,亦为人说安隐之法。据此可知,佛说纳想为胎,就是指妄想成妄识,从而有颠倒妄想的众生相续,决不是在说三摩提妙修行路的楞严经中说肚子里有胎儿。
纵横尽得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顿渐品第八之一
纵,指时间迁流,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纵贯三世;横,指方位,指某事物与周边事物的联系,横遍前后左右上下所有方位。远及天边,近在眼前,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都能全息接收,这就是纵横尽得。
常无常义
佛说小乘法时,说“诸行无常”,在《涅槃经》中,佛接引小乘人入大乘,说善恶诸法无常,而有真常的佛性。六祖知行昌执着“诸行无常,佛性是常,”使用对法破行昌的法执,便说分别善恶诸法的分别心是常,说佛性无常。在《楞伽经·卷四》中,佛对大慧说最上乘法:“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唯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这才是关于常无常的真实义。
♡ 喜欢 (0)上一篇: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下一篇: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