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文章背景颜色设置

智谕法师

夏雨清凉解要 二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夏雨清凉解要 二

佛法有教理行果。或者你们认为名言相,可以了解到教。不是的!教不离理,理不离教,仅仅知道名言相,不知道道理、不知道佛法。因为教理是体用之别。理无以明,因教而显;教无以立,因理而立。如果教没有理,不成立;理没有教,众生不知道。教者俗谛,理者真谛,这是二谛。

我们真是大幸,得闻净土法门,净土念佛法门就是行法,直入无为。

所以希望大家以后看经的时候,要注意到清净心。不要说甚深佛法,小孩读书也是一样,心不清净,光看书本没有用。大家如果不相信,深深去体会。

*  *  *  *  *  *  *

△看经时,不要思索,一直看去。虔诚相信,才能和佛相应;绝对相信,信为道元 功德母。明白后,法自然现出。佛法是不思议法,总在虔诚恭敬中求。

△佛法深到不可思议。要深深求佛法,不以少为足;要时刻求进步;要究竟觉。

△演教,不要死于教下,是要起修。古德云:大开圆解,不了生死。修一分,是一分。

根本智与后得智

莲池会时,居士问:「何谓根本智?何谓后得智?」

如实知实相无相,无相是根本智;实相一切相,一切相是后得智。知实相无相,是一法,一生万法,能生万法,是根本智。万法由一生,是后得智。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是根本智;一切即一,一切是后得智。

根本智又称总相智,一切法皆以总相为相,由总相生出无量差别相,差别相为后得智。

所以根本智、后得智有很多名,根本智又名之为实智,后得智又名之为权智。根本智是无性,无性随缘才能生一切法,所以是一切法的根本,名为根本智。一切法性相,皆以无性而生,所以称为根本智。根本智、后得智,没有先后差别。如果有先后差别,不叫二谛融通。

无性就是随缘,随缘就是无性,所以说根本智就是后得智,后得智即根本智。好比人照镜,人的形状是根本智,镜子里照出的影子是后得智,可是人的形相,和镜子里影像同时,没有先后差别。

根本智又名之为实智,后得智又名之为方便智。在般若里头,根本智叫般若,后得智名之为沤和。实在说起来一句话,即是二谛。无性是根本智,随缘是后得智。无性能随缘,根本智即后得智;随缘故无性,后得智即根本智。

在摄大乘论中,有五种后得智,都是方便智。其实要如实知,方便有无量无边。法门无量誓愿学,即后得智。

名相了解不在重要,希望大家确实修行,才得实际受用。

最后谈净土法门的根本智和后得智。心中没有一丝一毫杂妄想,才单提一句佛号。没有丝毫杂念是根本智,单提一声佛号是后得智。所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是后得智,无念是根本智。正因为无念而念,才叫根本,所以念是后得。念而无念,后得智即根本智;无念而念,根本智即后得智。

以菩萨修行和佛的境界而言,菩萨修行,不变,是根本智,随缘,是后得智。不变才能随缘,随缘才能不变。在佛的果地上讲,根本智是寂,后得智是照。寂而照,根本智即后得智;照而寂,后得智即根本智。

虽然介绍名相,重点在于修行,不要光求名相。

《二、入正知见》

学佛贵在正

末法时期学佛贵在正,不在多。佛法有两方面──性、相。相的方面名之为教 ,性之方面名之为理。

如果教以显理,理以成教,名之为正。如果有教无理,名为戏论,那是不正。你们学佛要注意到,不要光追求名相,认为那是佛法。

如果教以显理,理以成教,是正法,没有错;如果有教无理,不是正法。希望 大家注意到。

由教理而立修行,由修行逐渐证果位。在佛法中有四种,称之为教、理、行、果。

唯识宗把性相(理、教)合为一说,称之为境,根据境起行叫行,以行证果。其实他把教理行果,合并说为境行果而已。

所以大家修学佛道,有教有理是正法,是佛法。有教无理不是佛法。要有择法觉分。

有教有理,能做到这一步,是你用名相;有教无理,是名相用你。要注意到。

学佛要有诚直心

学佛要有诚直心,诚直心就是光明之心。使你的心光明好比日月,没有丝毫委曲之心,委曲之心就是弄小心眼。如果心诚直,才能感佛加被,使你得定力,开智慧,破惑业苦。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不思议法。希望大家千万要相信。

什么是惑,什是业,什么是苦呢?所谓惑,就是贪瞋痴。贪瞋,在见思惑;痴这一项,通于无明见思。贪瞋痴不起,一切惑没有。什么是业呢?就是杀、盗、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大家时时刻刻检讨,十项恶业不犯,就没有惑没有业。无惑无业,称之为断集。断集者不过是断惑断业。什么是苦呢?苦,总说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见思惑造成生死,无明惑造成识名色六入触受。

如果诚直心一发,蒙佛加被,你渐渐会感觉自己平安,定力智慧皆增加。千万不可动心机,一动心机,障住了,一被障住,恐怕你无量劫难以超脱。所以,大家记住,诚直心为道场,可以成佛,希望各自勉励。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动心机别人不知道。不是这样的,你一动心机,诸佛菩萨皆知道,天地鬼神皆知道,阎王那儿早有登记了。

正见正思惟

末法时期,魔障纷起,我们大家,不管出家在家,要同心协力,保护正法船,不要在魔海里翻了。

所谓人间佛教,要把三界火宅变成清凉池,而不要把巍巍三宝,葬身于人间火窟。大家认清方向,把稳舵,保护正法船。现在惊涛骇浪大得很,如果不留神,这正法船不知什么时候覆没,希望大家提高警觉。

记住,以正见、正思惟,确定我们的方针,起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佛法领导世间法,以佛法觉悟世间,把人间火宅,化为清凉池。

基本上,人间佛教,是让佛法成为一枝火中莲,这一点,大家要确实认清。

先深而后广

今天跟大家讲学佛之道。

学佛好比入海行舟,先深而后广。一定先入,然后自然就广了。深即是广,广即是深。

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受到社会一种思想的感染,总喜欢「多」,流于「杂」。其实,学佛最忌讳的是一个「杂」字。过去章回小说总喜欢讲「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就等于说十八般兵器样样稀松。他不知道先精。现在的博士是在精不在广啊!

有一些人,他喜欢把各宗各派一切佛法都引进来,这不是学佛。这怎么能深入呢?要知道,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就是深,智就是广啊!

因为这个先深后广的原则,所以自然地形成各宗各派。在中国这八宗里头,天台、华严、三论这几宗,重于性理,深入性理,深得其大益处。唯识宗重于法相,也得益处。其余的,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重于行。不过在这里边,禅宗、净土宗、密宗,偏重于法性方面,律宗有一点点偏重法相方面。这个我们大家要了解。学佛千万记住──不要杂。好像包袱一样,一切我都包含容纳,那是种错误的观念。

你深入以后,自然就广了。得其门而入,自然就广了。

勇猛精进

逐渐入大乘,要记住,危险时是在将入未入之间,一定魔来扰。在将入未入时,一定勇猛精进,突破这一关,魔扰是扰,没办法了。

慢慢入了以后,有个感觉,对佛法如饥如渴,那称之为餐法味。

入大乘,入深的话,渐渐得受用。

入大乘,方便就是二谛,二谛就是教理,就是法和义。入二谛可以慢慢得法无碍,至于词无碍、乐说无碍,更深。

入二谛可得一点味道,再说法,很少阻碍;有人请法,不假思惟。

法和义在性里,不在识里。思惟在第六识,若问难,答出来往往不对。性里出来的东西,横说也对,竖说也对。

开发二谛

二谛,在唯识论、瑜伽论称世俗谛、胜义谛:法华玄义云,二谛之名,见于各经。

其理甚深难测,正待开发,各宗没有发挥彻底。希望你们发挥力量,开发二谛理。

天台、华严,我们没看到整体叙述。三论宗吉藏大师二谛义不太完整。二谛义初初发现,上卷、下卷,吉藏大师向来著作很严密,可是二谛义不太严密,可以说不太成熟。以后又发现中卷,证明这部著作不很完善。以前二谛义祇有上下卷,后来改为上中下三卷,引叙道理很深,可是不太成熟。

希望大家大力发掘,可以说,二谛这个道理,还是处女地。大家注意到。

我忘了佛在那本经,云无论弟子说、菩萨说、天说、化人说,祇要合乎二谛,皆是佛说。大家切实觉悟,不要光贪著名相,不是佛法。自古以来,大德们都说,不可入海算沙。智者大师说,应该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舍掉铜钱换银子,舍掉银子换金子,舍掉金子换珍珠。有多少潜力,大家要发挥出来。

元旦修学会,要讲「唯识与二谛」,唯识三性遍、依、圆。遍计执不入二谛;于遍计执知道虚妄即依他起,就是俗谛;于依他起知道世俗谛如幻,如幻无性,即圆成实。

入二谛后,先得总相智,逐渐得别相智。

实相

不取著名相,叫念佛,怎么知道呢?佛本是无,清净则有,佛是实相。入实相者念法,法是实相。入实相叫念僧,和合众,无诤是实相,僧是无诤,实相是清净、寂静、平等、无诤。什么是戒?实相。六祖不是说「自心清净自性戒」吗?那是实相戒,大乘戒。

我问你们一句话,你们怎么知道自己?要是所知道的是自己,能知道的是谁?要是你知道这个道理的是你自己,能知道的又是谁?如果你说,能知道的是我自己,那所知道的是谁?都不是。你不求不知不闻不问,原来就是自己!

不可住着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什么是有为法呢?凡是有生灭相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无常的。

举例子说,名闻利养,皆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兴衰、毁誉、称讥、苦乐,皆是有为法。大家不要随着有为法转。

如果广说的话,凡是世间事相,皆是有为法。我们对有为法,可以知道,不可以住着。因为有为法是缘起的,缘起无性,住着就是遍计执。

所谓「知法不住法」,就是对有为法应该知而不住。

什么是知法不住法呢?就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分别一切法,就是知法。不作分别想,就是不住。

希望大家勤加观察。不可住着有为法。

一切法不可得

今天和你们讲,一切法不可得,你们不可生有所得心。

世间人认为,名利可得,妻财子禄可得,天天争名夺利,以致于沈醉在烦恼之中。

若人起有所得心,一定有贪;贪就生出瞋;一切法本不可得,他起心要想得,就是痴。贪瞋痴生一切烦恼,造一切恶业。

你们要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有漏法无漏法不可得,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得,声闻法菩萨法不可得,佛法外道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你们为什么还起有所得心,起烦恼呢?

四谛法苦集灭道不可得,十二因缘法不可得,六度万行不可得,甚而言之,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甚至无上菩提,不可得。

要是知道一切法不可得,就可以破无明了。心经上说,无苦集灭道,无十二因缘,无智亦无得,那有法可得呢?

或者大家迷惑,认为:无上菩提怎么不可得?不可得大家为什么修佛道呢?

佛说的不可得嘛!佛在经上说,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不就是告诉大家无上菩提不可得吗?不可得正是无上菩提。不得一切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间人愚痴,总在无所得当中起有所得心,实可怜愍。

龙树菩萨有一句偈,我时常和大家讲:「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亦被法缚。」下面又说:「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见般若、不见般若,都被法缚?又说见般若、不见般若,都得解脱,什么原因呢?

若以有所得心,见般若、不见般若,皆被法缚。若以无所得心,见般若、不见般若,皆得解脱。

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为方便,修习一切法。简单说,以无所得为方便,知苦;以无所得为方便,断集;以无所得为方便,修道;以无所得为方便,证灭。

什么原因都无所得呢?一切法缘起性空,故不可得;一切法本来毕竟空,故不可得;一切法一相,故不可得;一切法无相,故不可得;一切法无生,故不可得。

希望大家不要再迷惑。在名利当中生有所得心,是愚痴人的行为。

踏实

求观世音菩萨,还是求你的心。问观世音菩萨要如法正问。佛法讲正法,不讲神神鬼鬼。一切因果都是业力

善恶皆是业,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众生有所问时,我们是凡夫,要以道理答之。不以事答之。小孩信佛心清净,自然用功,一定考上。观音菩萨是寻声救苦,不是管家婆,信佛要信正法。

末法魔很多。说凶说吉,都是魔。这些邪法不离贪淫。

邪魔侵犯当如何?正念现前。念佛是正念,念佛最好。念佛念到五阴皆空。正如光,魔如风,风吹不动光。一心念阿弥陀佛,魔就不能转你。我没神通,就坚决念阿弥陀佛,能把你怎么样?

邪魔想侵犯你,一心念阿弥陀佛,把身心皆空。

凡夫都执着身心。佛能入一切无碍。众生被心心所障住。但不障于佛,佛心无所住。众生所执不外我人众寿相。无我人众寿相就无所障碍。凡夫在善恶有漏之中,造恶业运气自然不好,造善业运气自然好。

佛与众生业不同,佛没烦恼故不受报,众生有烦恼故受报。 

一切法毕竟空,五阴皆空。

庙里看地理是使众生欢喜(顺众生心,度众生)才看地理。度众生最要紧的一点,使众生欢喜。若出家人窝窝囊囊、鬼鬼祟祟,不能度众生。出家本来放舍一切,穿的服装仪容是为度众生故。为什么出家人要穿长衫,令众生欢喜故。

问地理,要先问自己心。佛告持地菩萨,欲平大地,先平自心。世间法如幻如化,出家人为度迷惑人故。

从道理说,只要心善,一定可以改变。心恶,好地理对你没用,是唯心造。毛病出在心,不在地理,心不够才会问神、问菩萨。

一切法本来毕竟空,心不空,一切法就不空。心是法。行善得善报,善报从行善来,心不善没善报。行恶得恶报,恶报从行恶来,心不恶没恶报。

要想求解脱,先求你的心。先解脱心,再求解脱智慧。阿罗汉得心解脱,不受后有。凡夫心天天有所住。居士住家庭、钱财、事业、淫欲。淫欲念断就不受他限制。

学佛不求神通、福报。学佛在求不受阎王限制。唯一办法增进道德。唯有烦恼断、道德高,阎王才不能奈你何。

不受世间法限制可以离开世间法。离开五欲、五盖、十恶。如果还在欲盖中怎能不受限制。修学佛道就要离五欲五盖十恶。

地理没有,在地理中怎不被地理限制?淫欲没有,在淫欲之中,怎不被限制?抽签没有,落在签中,怎不受限制?在业力当中,不受业力限制不可能。

拜佛、拜菩萨可以消业,不敢说一拜佛业全消尽。要长期念佛、拜佛,业自然消。三世诸佛以三大阿僧祇劫消业成佛。

*  *  *  *  *  *  *

△说十分,不如作一分,身体力行。

△你们把笔记影印,那是别人的血肉,得不到益处。所以,学佛要踏实,不要怕头疼。

要付出相当的耐心、相当的代价,才能得到法。以后学佛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行;不可以飘飘浮浮,投机取巧,学不到的。 喜欢 (0)
阅读文章如发现错字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点此报错

热点推荐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不发布任何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服务器置于海外,仅供海外华侨浏览

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WWW.JUEWU.ORG

觉悟佛教网

没有版权,欢迎转载

关于本站

2019-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