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
浏览: 次
背景色: 未选择
佛教一个基本处世原则是与人为善。佛教认为,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听说在杭州秦望山上有一位鸟窠道林禅师,在一棵树上结巢禅坐,于是亲自前往拜望。白居易见到鸟窠禅师后问:“请问禅师,甚么是佛教?”。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鸟窠道林禅师告诉白居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这几句话落实在生活中,就是要我们与人为善。
做到与人为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与人为善,我们首先要具有忍辱宽容的情怀。忍辱就是忍受屈辱,即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采取极端报复措施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做到忍辱就应当像弥勒菩萨那样,“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宽容是指为人大度有器量,对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不追究。具有宽容心的人,是一位有一定涵养的人,也是一位以善待人的人。对一般人来说,当你遇到他人的一些过错行为时,通常都会以一种歧视和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常常抓住他人的过错不放,不肯给人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以这种态度对待的直接结果,是导致那些有心改过的人也变得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重新改过的机会。
《佛桌开花》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天早上,在一所寺庙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著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吧!”
他是一个风流的浪子,二十岁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他,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出色的高僧。令方丈失望的是,就是这位极有培养前途的弟子,却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山,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放浪形骸。
他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过了很多年,起初他对这种与寺院清苦生活截然不同的新鲜生活方式十分满足,但是当他享受了世间各种娱乐之后,忽然觉得五欲之乐都是虚幻不实的。于是,他在十年后的一个深夜,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幡然悔悟,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他跪在地上请求方丈和尚:“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小沙弥以前的行为伤透了方丈的心,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对于弟子的请求,他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除非那个佛桌也会开花。”
听过方丈无情的话语,这个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方丈刚踏进佛堂,一下子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蓝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摇曳,仿佛在焦灼地召唤著甚么。
方丈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俗世生活。
佛桌上盛开的花朵,只开了短暂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在临终前,他把众弟子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甚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甚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就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在这一方面,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希望你们以后要记取这个教训。”
故事中的方丈临终前还在为自己没能宽容弟子的过错而追悔不已,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对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责,则我们就能与人建立起温馨和睦的关系。
其次,令人生起欢喜心。人生在世,就是要让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过的更为开心快乐。令人生起欢喜心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的品格,也是诸佛菩萨对修道之人的要求。佛教诸多经典中都讲到,一个人若能够使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若能够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佛弟子尊重承事诸佛,应以佛之大悲心为己心,以佛度众生之志为己志。度化众生,必须入于众生之中,恒顺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愿意依于佛法修行入道,则能度化一切众生。此即合于诸佛之悲心与本愿,令一切诸佛欢喜。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多理解宽容别人,多为别人著想,多说赞叹别人的话语,使人能生起欢喜心,这不仅是对别人的鼓励,还是在与他人有所争执时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从上面的故事可见,说一些使人舒心的话语,不仅可以弥补做事时的欠缺,而且还能使人心生欢喜,对你感激有加,与你结下善缘。
要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应当经常以爱语来对待众生。爱语即是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爱语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最好方法。当有人生病或遭遇灾难,受到恐怖之时,我们需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对你产生好感。不管是甚么人,只要他有优点,有发愿进步的信心,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良好的人,我们应当及时指出其进步之处,给予及时的柔软之语的鼓励,让他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再次,要恒顺众生。要想与人结下善缘,就要恒顺众生。所谓恒顺众生是指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想,都应该如父母、师长、阿罗汉、佛一样对待,恒常随顺,按众生的需求去行事。恒顺众生在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让众生欢喜,甚至还要委屈自己。
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就是一位恒顺众生的典范。大师平日经常奔走世界各地弘法,为了恒顺众生,凡是有人前来请法,无论路途远近,他都会欣然应允;凡是信徒有所请求,不管事情难易,他都会尽力化解其忧。星云大师有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弟子一百多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许多弟子因为遇到了烦恼前来找他为其开示解脱之道,星云大师为了恒顺众生,即使再忙再累也会予以接见,倾听、安慰和鼓励他们,直到他们心满意足地离去。
经常有徒众为星云大师精心备办饭菜,为了嘉许弟子的辛劳,即使某一道菜不甚好吃,他也会特意称赞这道菜十分可口。然而徒众常常误解了星云大师的意思,有时一月半月都会吃到同一道他不太喜欢吃的菜。大师问徒弟为何总是给他做这道菜,他们总说是为了随顺星云大师的喜欢,为了不使徒弟失望,大师宁愿自己忍耐,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好恶。
要做到尽心帮助照应他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你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别人一定会受到感动,从而与你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时,即便是对你十分看不惯的人,当你能够真心善待他时,也会使他改变对你的看法。有时即便你对人的感情是你假装出来的,也会使人感受到你的热情。有则故事说,一对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很不好,婆婆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不惜调拨儿子和媳妇的关系。媳妇对婆婆不满意,经常在背地里说婆婆的坏话。有一次,婆婆生病了,正赶上儿子出了远门。媳妇侍候得不耐烦了,于是去找巫婆。她打算向巫婆要一些慢性的毒药,把婆婆慢慢毒死。
巫婆明白了媳妇的来意之后,给他一包自制的毒药,并嘱咐他把毒药放进好吃的饭菜里,面带微笑服侍婆婆吃下。一天三次,服侍得越周到越好,以免婆婆起疑心。半年之后,婆婆就会慢性中毒而死。媳妇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按照巫婆的嘱咐,给婆婆做好吃的饭菜,一日三餐耐心周到地服侍婆婆吃饭喝药。
一个月之后,媳妇又来到巫婆那里。她一进门就哭著给巫婆跪下,说:“求您救救我婆婆吧,我不想她死了。”巫婆笑著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媳妇热心周到的让婆婆很感动,婆婆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经常夸媳妇又能干又孝顺。她觉得拖累了媳妇,坚持下床帮媳妇做事。媳妇发现原来婆婆并不是那么可恶,是自己错怪了她。她很后悔当初毒死婆婆,于是来向巫婆要解药。巫婆告诉她:“我给你的本来就不是甚么毒药,只是一些帮助消化的杂粮粉而已。真正的药是周到的服务和好吃的饭菜。”
这则故事弄假成真了,但是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好人缘的人都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喜欢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假装喜欢别人,会把自己弄得很苦很累,而且起不到甚么效果。人与人之间的敏感度,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让别人猜想到你对他的态度,从而让你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当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我们不仅能与人建立好人缘,而且还能使人对我们更加尊重。
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以忍辱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以令人欢喜的言行去感化别人,以恒顺众生的心态与人相处,以诚心的照顾帮助人,做到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则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 喜欢 (0)
热点推荐
-
人生处处是修行的道场
人来世间的意义是什么? 是来历练,来体验,活出生命本身。 地球是一个大型游乐场...
精华推荐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